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型建筑公司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企业按照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主要分为: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劳务分包企业。涵盖公路、铁路、房屋建筑、港口航道等多个领域。在我国,大量的以私营为主的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在夹缝中艰难生存,通常会被冠以“包工头”这样不雅的称呼,在建筑业市场上很少有话语权,竞争能力相对较弱。中小型建筑民营企业组织结构简单,从业人员总量比较小,素质水平相对较低,多数为家族企业,管理者既是家族的“家长”、企业的投资者,也是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纷纷转型,开始引进一些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人才,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上到高层管理者下到基层员工,多数都比较支持薪酬管理的改进,因为他们知道这与他们的薪酬水平息息相关。中小民营建筑企业从业人员主要分为管理层和作业层。其中,管理层人员又分为高层管理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对高层管理人员主要实行年薪制,还会根据企业的效益发放一定的年度效益薪酬;中层管理人员,指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偏脑力劳动范畴的管理人员,一般有建造工程师、造价师、财务管理人员等。他们基本上实行的是岗位等级薪酬制度,即根据各岗位等级的不同,按照各档位领取相应的岗位薪酬和补贴。根据调查,我国建筑行业的薪酬水平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呈显著上涨的趋势,但与其他行业员工的薪酬水平相比较,薪酬水平差距在逐渐拉大。作业层主要是指那些工作在一线的操作员工和服务岗位的员工。他们会根据岗位技能等级领取相应的岗位薪酬,奖金等。对于一些临时雇佣的力工会参照劳动市场价格,企业和员工本人双方进行沟通协商,以合同的形式签订协议薪酬。
二、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薪酬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薪酬管理与企业战略相脱节
企业战略是企业对未来整体性、长远性的规划,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薪酬战略是人力资源战略的分解部分。薪酬战略指引公司如何制定薪酬来实现人力资源战略目标,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支撑企业整体的战略实施,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制定的企业战略不同,相对应的薪酬战略自然就要有所调整。目前,我国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薪酬管理制度中虽然制定了薪酬战略,但并没有与企业长期的战略发展相结合,而是偏重短期目标的实现。因此,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缺少科学的指导思想来引导薪酬管理制度的设计,从而也使企业薪酬设计或薪酬体系失去了其导向作用。
(二)薪酬设计程序不科学
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与其他一些中小型企业差不多,在人员方面,有很多都是裙带关系。主要由于员工经朋友、亲戚介绍进入企业,正是存在这种特殊的招聘渠道,导致企业&人岗匹配’程度较低,一部分技术人员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正规的、与建筑专业相关的教育,而是在一线工作岗位上,经过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走向的现有岗位。与通过人才选拔等方式招聘来的技术人员相比,由于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他们比较拘泥于实践中的老技术,很少会开发新工艺。而在对员工的薪酬分配方面,通常又是按照员工的行政级别、入职的年限进行分配,失去了薪酬设计应遵循的内部公平性,造成一些真正具有能力的技术人员薪酬水平无法与自身的价值相匹配,从而导致一些关键岗位技术人员的流失,严重影响了施工的进度。
(三)薪酬结构不合理
薪酬主要有两个部分构成:直接货币报酬和间接货币报酬。在对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的薪酬管理现状的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现有的薪酬管理制度过多的重视直接货币报酬而忽视了福利等方面的间接货币报酬。这样会造成企业在薪酬管理中缺少灵活性,难以实现员工多层次、多方面的薪酬需求。虽然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较为关注员工的直接货币报酬,但也存在一些薪酬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如基本薪酬比例远远高于绩效薪酬比例,这样容易形成死工资,出现员工工作散漫、吃大锅饭的现象。
(四)薪酬制度缺少柔性
众所周知,建筑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施工地点的不确定性,要求员工跟随各项目部周转于各个城市,员工与亲人大多数是聚少离多,而且工地基层居住条件一般比较差,劳动强度又大,节假日也会因为工期等原因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施工地点所在城市的物价水平、市场劳动力价格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一些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现有的薪酬制度却无法随行就市,实行一刀切的政策,严重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不仅如此,现有的等级薪酬制度中,员工的薪酬与职务的高低相挂钩,即使是员工的能力有所提高了,但因为其职务没有变动,岗位薪酬也就不变,无法满足员工因胜任某岗位而产生的成就感,这样就造成了一些员工丧失了提高自身技能的动力。从企业的角度看,更是一种隐形的损失,极其不利于企业日后的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一)将薪酬战略与企业战略相结合薪酬战略作为企业薪酬体系设计的风向标,在制定薪酬战略的过程中,应仔细思考企业的战略目标,层层剖析,明确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目标,然后确定企业的薪酬战略目标。当企业战略做出调整时,薪酬战略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如企业应选择领先型的薪酬战略、还是跟随型的薪酬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的薪酬战略与企业战略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薪酬战略与企业战略结合的越紧密就越有助于员工对企业战略的理解,促使员工像管理者一样关心企业,增加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激发员工的团队精神,打造更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规范薪酬设计程序,以岗定薪
多数的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薪酬设计程序上不够规范,缺乏一定的条理,尤其是中国的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一般是家族式企业,员工的薪酬通常是相关领导根据经验及与员工的谈判来达成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难以体现员工岗位价值。为使薪酬设计程序更加规范,企业应邀请相关专家和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共同对企业员工进行工作分析并编写岗位说明书,对各个岗位进行合理的设置,然后进行岗位分析,对各个岗位进行价值评估,最终根据岗位价值评估结果设计相应的岗位薪酬。使员工的劳动报酬与其拥有的技术含量呈正相关,只有这样才能在薪酬上,体现出员工为企业做出的贡献程度。在薪酬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员工意见征询座谈会、选取员工代表参加薪酬设计等形式,一是可以增强薪酬制度的信服力,促进薪酬制度的顺利实施;二是可以促进企业管理人员与员工的沟通,有利于制定出一个更适合员工需求的薪酬制度,从而大大提升员工满意度,加大员工的忠诚度。这样不仅仅可以减少企业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降低企业员工的离职率,也变相减少了人力资源成本,从而维护企业稳定、持久地发展。
(三)制定合理薪酬结构
岗位薪酬是由员工工作岗位的特点及其重要程度所决定的,在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现有的薪酬管理中所占比重过大,直接导致薪酬激励不足。对此为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提供的建议有三:一是制定合理的绩效薪酬管理方法,绩效薪酬是根据目标工作量完成情况支付给员工的报酬。二是制定富有弹性的效益薪酬管理方法,效益薪酬是根据员工超额完成企业规定的工作量情况,对员工进行利润再分配的一种报酬形式。企业在竞标之前对承接该项目有一定的效益评估,完工后可结合具体的工程利润水平,对超额部分按照一定的比率分配给各个层级的员工。效益薪酬是动态的,既可以强化每位员工的成本意识,又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三是制定具有保障作用的福利薪酬,福利薪酬是一种间接薪酬,它不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员工,多以实物或服务的形式支付给员工,是企业为改善员工生活提供的经济支持,如员工在结婚、生子、生病、亲人病故等休假期间,依然享有企业为员工支付的薪酬,此外还为员工缴纳各种类别的保险。
(四)建立具有柔性的薪酬管理制度
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施工地点的经济发展状况也各不相同,尽管岗位相同,但是基于“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思想来看,应当按照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地有效调节。例如,为异地工作员工提供住房物业管理费、往返交通费用等,为在异地工作员工的直系亲属提供独生子女补贴;政策性地对异地员工的家属给予房屋补贴等。这样可以增加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灵活性,在员工的薪酬晋升体系上,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要破除“官本位”的思想,与员工的技术水平及各方面的能力相挂钩,如果在哪一方面表现突出,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效益而职级却没有变动,我们也可以实施宽带薪酬政策,提升员工的薪酬,加大薪酬的浮动幅度,强化企业薪酬的激励效用。四、结论
四、结语
【关键词】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意义;现状;问题;措施
1.前言
建筑技术在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决定着企业经济的盈亏和工程成本的高低。因此,必须将建筑技术管理与项目管理中的资金管理、合同管理等其他方面同等重视起来,相互配合协调,最终实现优化项目管理过程的目标。
2.加强技术管理的意义
2.1技术管理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今天的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技术管理水平支撑和实施。
2.2建筑施工具有其特殊性。众所周知,建筑的类型、样式繁多,规模要求各不相同,施工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而复杂的多工种交叉施工、各项技术综合应、工序搭接较多,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我们加强技术管理,进而去保证我们施工正常有序地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
2.3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不断地出现,同时承担的新工程可能结构更复杂,功能更特殊,装修更新颖,从而促使生产技术水平再提高,技术装备再先进,技术管理要求更高,这也就使得施工技术管理显得更加重要。
3.技术管理工作的任务与作用分析
3.1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去促进技术工作的开展,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技术政策、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技术工作的指标与决定,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秩序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符合技术规范、规程,符合技术规律的要求,以达到高质量全面地完成施工任务的目的。从而使技术与经济、质量与进度、生产与技术达到辨证的统一。
3.2技术管理在整个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2.1保证施工中能按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要求,确保正常施工程序进行。
3.2.2通过技术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水平,从而能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3.2.3能充分发挥施工人员及材料、设备的潜力,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4.技术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4.1队级建制的取消,使原有的施工作业层逐步瓦解,需要重新组织和配置新的施工作业层。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很多大的集团公司实行由集团公司统领,担负施工的子公司各管一段,从而形成集团、子公司和施工队的三级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着管理人员冗杂,机械设备等资源不能有效配置的缺陷,加大了施工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施工企业原有的队级建制即施工作业层逐步被取消,而如何重新组织施工作业层以实现效益最大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4.2生产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张,使现有的资源配置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
随着我国在交通、能源及城市建设领域建设步伐的加快,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不断开工建设,给建筑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这个时期,国有建筑企业一方面凭借自己的人才优势和管理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不错的市场份额,经营规模得到了迅速扩张;但另一方面,由于自身机构设置复杂,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自身人力及资源配置的发展速度较慢等,远不能满足生产经营规模的发展需要,出现了市场份额逐步加大、资源配置严重不足的矛盾。
4.3一些小型建筑企业、私人建筑企业亟待自我发展和完善。
由于建筑企业市场准入门槛较低,技术含量不高,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热潮的兴起,在促进国有建筑企业发展的同时,一大批小型建筑企业、私人建筑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这些小型建筑企业和私人企业,往往存在着很多制约发展的因素,如资质等级较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等,使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5.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措施
5.1工程竣工
技术档案及竣工图的编制建筑工程竣工技术档案应达到所列项目齐全,试验数量符合要求,数据准确,内容填写齐全,书写清楚,装订程序合理、整齐。竣工图是对工程进行交工验收、维护、改建、扩建的依据,所以编制时应做到及时、准确、系统、科学、完整。
5.2认真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贯彻好各项技术管理制度是搞好技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科学地组织企业各项技术工作的保证。
5.3加强工程技术资料管理
工程内业资料管理也是施工技术管理中的一部分,它属于科学技术档案的范畴,具有一定的保存价值,是企业全部档案的组成部分。但是基建技术档案要经历审查、施工、竣工等长达数月乃至数年的时间,为此,我们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大力宣传内业资料的重要性,加强检查、督促与指导,提高内业技术资料管理水平。检查中坚持检查督促与指导相结合,并采取奖优惩劣的措施,只有经技术部门核查认为内业资料齐全或基本齐全后,生产部门才给予办理竣工验收手续,从而达到保证工程技术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和及时性,使工程内业资料的收集整理实现标准化。
5.4选好技术管理人才,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5.4.1加强技术人才管理,首先要任用具有资格的专业技术负责人,健全完善技术管理制度,明确责权利。同时加强职业道德、现代化管理技术和思想政治水平的继续教育,增强和提高专业技术素质,以适应新的技术发展需要。
5.4.2技术创新的实质是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建筑项目只有在强有力的创新技术的支持下才能顺利实施,而且只有掌握了相关的核心技术才能占领相应市场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5.4.3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组织技术学习、技术培训、技术交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素质,从而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关键词:建筑;机械施工;安全管理
当今社会的项目发展是无法脱离设备来独立运行的,所以确保设备的运作合理,是确保建设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前提。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在项目的建设时期,还是有很多的不利现象存在的,它们会对项目的开展产生非常多的不利现象,要尽可能的应对不利现象。我们坚信,我国的建筑行业一定可以朝着更加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迈进。今后在建筑工程建设实践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建筑机械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的策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保障建筑机械的良好性能,使其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建筑机械施工安全管理现状
当前,在建筑行业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施工机械设备来自三个方面,即企业自有的施工设备、施工人员自带的设备及向租赁公司租赁的施工设备。租赁设备解决了企业占用资金、场地问题,也无需为设备准备备件、用于修理的设备等。然而租赁设备不意味着不需要日常的基本保养,在租赁期间施工企业有责任按照设备规程进行日常保养。但实际上,这种保养大都没做,施工企业的理由是既已交设备租金,保养就应由租赁公司负责,租赁公司则认为施工企业在设备租赁期间有义务做好日常保养,由此造成设备管理出现脱节。设备配套差是较普遍的问题,一些项目部组建起来就存在“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配套不够,就抽调技术状况较差的设备顶数,但仍存在大型、特殊设备无法配套的问题。由于设备状况差,必然影响施工质量和进度;同时新工艺、新技术需要配套新设备,缺乏新设备也影响到新工艺、新技术的采用。从长远看,这样做将因小失大,最终削弱企业的竞争力。施工中建筑机械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其中电气安装上存在的问题有:次级配电箱不装漏电保护器或保护器失灵;设备的电控箱外壳没有接地或接地的可靠性差;把电控箱作为配电箱来使用,在箱内胡乱的接线。在机械的安装、调试中也存在着问题,如桩机设备安装中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采用机电转换器作为安全装置的建筑机械调试不当,如塔吊、物料提升机等装置常存此问题。
2.建筑机械施工安全管理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设备更新配套管理
现代化建筑施工需要先进的施工机械,建筑机械的发展趋势是向大型化、智能化、信息化、一体化和人性化方向发展,施工效率、工程质量、经济效益都将有很大提升,而如果企业抱残守缺,将就着落后、严重老化、高能耗和低效率的设备不放,必将削弱企业的竞争力,这其实是相当缺乏远见的做法。因此,施工企业应看远一些,随时了解建筑机械和施工技术最新发展动态,结合企业自有设备及工程项目情况,按照设备报废制度原则,将那些落后、严重老化的设备淘汰掉,及时采购新型设备,既可满足工程项目的需要,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可谓一举两得。同时,机械化的施工过程是拥有联系功能的机械自动化系统的综合作业过程,其目标是获得整个系统过程及系统内部配合的最优化,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和技术效果,因此就需要按照施工项目的特点合理调配机械设备,既满足工程各项强度指标,也符合机群的协调性。为满足这一要求,设备调配应符合以下原则:应符合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应适应工程施工的特点,既有利于施工和提高机械化水平,也要具备一定的可变性,以满足施工多变的需求。设备组合应满足能集中也能分散的原则。
2.2完善机械设备维护管理制度
施工企业应建立并完善机械管理制度,设立专门负责机械设备管理的机构,并安排专职设备管理人员。对所有机械设备都应建立详细技术档案,使相关部门能够更好地掌握设备性能及使用状况,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设备管理,提高设备管理的成效。设备档案应及时更新,并由专人定期核查。设备管理应以预防维护为主,建立并落实日常巡检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避免设备出现严重故障影响施工。设备维修应采用先进的技术,提高修复率,并建立专业分工的维修体制,提高检修工作成效。加强对燃料、油的管理,控制设备维护成本。给予设备管理人员与维修人员定期培训,提高其理论水平及更新知识结构,这样有利于增强其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培训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参加高等院校、机械设备厂家举办的培训班等。建筑机械应实行“定人、定岗、定机”的原则,遵守操作规程,文明施工,安全生产。由专人检查设备操作、使用情况,并进行记录、考评,对操作维护表现好的人员予以奖励,操作维护不当的人员则须视情节予以处罚。
2.3规范机械设备安装调试
施工企业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时必须严格执行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并建立相应的设备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设置电气机械设备安全员,专责设备安全检查。设备安装调试必须经安全员检查通过才能交付使用。定期检查设备用电安全、设备运转安全,促进设备安全管理步入正轨。对特种设备,如起重设备、压力设备等实行定期检测和巡回检查。操作工程车辆的人员必须持证且定期审核和体检,保证车辆使用安全。对于租赁设备,大型设备一般在合同中将双方责任划定较为清楚,维修保养不易出现问题,但对于小型设备,由于使用频繁、周期短,又因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容易出现设备管理脱节现象,所以一方面双方应重视小型设备管理,妥善解决维护保养问题;另一方面健全租赁管理制度,使租赁业可以更加健康地发展。
3.结束语
施工机械的合理选型与配置以及科学的安全管理是实现建筑机械化施工的重要保障。科学先进的机械调配与管理不仅提高了机械的利用率,发挥机械的最大效能,而且能确保上程质量和上程任务的按期完成,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机械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exist in Chines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echanical and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Key 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machinery
中图分类号:F4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当前机械设备管理存的问题及原因
1.1 专业管理人员缺乏,机械管理意识淡薄
建筑施工过程具有战线长、参与的人员与设备调动频繁等特点,许多施工企业的领导对机械设备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为了减少管理部门的人员编制,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往往随意压缩机械管理人员的数量,或让其它施工管理人员兼任机械管理员。长期以来,造成了专业的机械管理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而兼职的管理人员素质又达不到要求,使得机械管理工作出现空白,出现工作互相推诿,设备无人管理的局面。而专职机械管理人员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机械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不具备完整的机械使用管理制度,机械采购、入库、使用及维护和报废等制度措施无据可依,造成了管理工作的混乱。甚至有的施工企业对自己下属的机械设备数量和类型不清楚,设备管理是一本糊涂账,根本无从谈起机械设备的管理意识。
1.2 未制定适合企业的机械更新计划
建筑施工技术发展的速度很快,随着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新的机械设备也在不断地涌现,这些机械设备相对于传统的陈旧的施工机械,可以大幅度提高施工的效率。因此,一个施工机械管理水平良好的建筑企业应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的特点制定机械更新计划,淘汰一些落后的机械设备,避免陈旧设备在使用中趴窝影响工程进度和产生安全生产事故。新施工机械的采购计划一定要根据自身的资金实力和实际生产需要来进行,采购的设备工作能力不足导致企业虽然花了钱,却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机械的生产效率满足不了施工的要求,浪费了资金。但也不能一味地追求高端而盲目采购大型的机械设备。如某一县级建筑施工单位为了追求机械设备的先进,花费几百万从德国进口一套混凝土泵车,其扬程高度达到建造高层和超高建筑的水平,但该施工单位承接的项目往往都是不超过十层的多层建筑,使得新设备的使用效率大打折扣,根本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反而还占据了一大笔流动资金,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资金周转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1.3 机械设备的使用与保养维护脱节
许多施工企业为了保证机械操作工人的持证上岗,实行一人一机的管理制度,即每个操作人员固定使用某一台机械设备。事实上,固定机械的使用制度也充分发挥了人与机械的最佳配合水平,提高了机械的工作效率,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好处。但是人们通常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机械需要维护和维修时,将由专门的修理厂和设备维护部门来进行,造成机械设备的重使用,轻维护的问题。由于没有指定人员对机械保养的机制、维护和维修人员没有真正地了解机械设备的使用特点和问题所在,经常草草地了事,使得机械出现工作状态不佳的情况。当机械出现故障时,操作人员又会与维护管理人员互相推卸责任,严重地影响了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机械设备重使用轻维护的弊端经常导致机械设备带病工作,造成设备加剧磨损,提前报废,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2 做好建筑施工机械管理的途径
由于建筑施工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施工企业应尽全力提高项目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提高施工的生产效率。这就要求企业应提前做好施工机械的管理工作,降低机械的使用与保养维护成本,做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1 编制工程施工机械设备使用方案
在建筑施工项目开工前,应做好施工组织方案设计,而机械设备的平面布置与合理调配则是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包括 :
(1)项目施工机械使用安排计划表 ;
(2)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图 ;
(3)主要施工机械设备的平面图 ;
(4)大型机械的进场使用拆装方案。
2.2 建立机械操作岗位责任制
为了保证施工机械的正常使用及维护,施工项目部应设置机械管理专职部门,该部门包括机械管理与调度员、操作人员、维修及保养人员、仓储人员等。建立机械管理责任制是在施工的规章制度中明确每一个工作人员根据其岗位的不同而应担负的责任与义务,也就是说,不但要求工作人员要做什么,还要要求该怎样做。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主要责任,实现机械管理责任化、制度化。
2.3 完善机械设备使用档案
建筑施工现场所使用的机械与设备种类繁多,如塔吊、混凝土泵车、振捣器、钢筋加工机和电焊机等,为了保证达到机械管理清晰明白的要求,管理人员应对每台机械设备建立使用档案,不同的机械应有唯一的带有分类说明的编号,机械管理档案记录了机械从采购、入库到进场使用和退场情况的各种详细资料,当机械进行例行保养和故障维修时,还应附加上机械维护和维修人员的记录。机械管理档案保证了每台施工机械和设备有据可查,有据可依,为机械设备的良好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2.4 自购机械与租赁机械的管理
根据项目施工的特点,确定施工中的大型机械采用租赁形式,以租代管 ;小型机械设备采用自购的形式,自管自用。
(1)大型施工机械以租代管
建筑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大型建筑机械租赁市场的发展,市场上已经出现了比较完善的租赁制度,也形成了一些专业的建筑机械租赁公司,其出租的机械主要是一些大型的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因附加值较高而使用机率较少的工程机械,如塔吊或大吨位的起重机、混凝土加压泵以及施工升降机等等。当确定施工地点后,根据项目的特点和需要,机械管理人员应对当地的施工机械租赁现场进行调查和比选,确定信誉高、租金合理的商家,并签订完善的租赁合同,以保证使用过程中减少风险和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2)充分发挥中小型施工机械效益
小型施工机械的成本较低,使用数量和频率都较高,建筑企业一般采用自管的方式来使用。由于小型施工机械的技术含量一般较低,施工中的损耗也较大,需经常维护保养并按一定的使用寿命进行更新,机械管理人员应对每台小型施工机械编号入档,实时掌握小型机械设备的使用及保养、维修情况,并积极开展针对小型机械设备的使用成本分析。当小型机械的使用寿命将至时,可以申请采购新设备,淘汰旧设备,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2.5 落实安全制度
施工机械的安全生产管理由施工项目部的安全生产监管小组牵头,并由机械管理部门的负责人直接负责。在机械操作人员中实行一人一机、一证一岗制度,保证上岗的操作人员具有一定水平的操作技术。另外,坚持执行对机器的定期安全检查,每日的施工使用结束后,由操作人员进行常规例检 ;每月由维护保养人员对机械进行保养 ;当机械使用周期达到一年后,可以由专业的检修公司或检测机构校正机械的使用性能,使机械保障有力,争取把机械使用的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
2.6 明确奖罚制度
将机械的使用与管理水平与施工人员的经济效益进行挂钩,对于按规定操作、连续几个周期不出现安全事故和机械使用损坏的人员给予一定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而对经常违反规程操作的员工应进行一定形式的惩罚,连续得到惩罚的员工经教育仍无改正行为的,应予以辞退,以保障施工人员的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建筑设计 事务所 经营管理体制
一、中国建筑事务所目前存在问题
1.大型设计院的压力
大型设计院与政府之间的密切关系使政策的制定倾向设计院的既得利益。事务所的业务性质被政策局限在传统设计院的补充上,使其失去了发展壮大的机会,阻碍了小型建筑事务所通过合作取得大型项目的机会。
这也导致大量在职公职建筑师在设计院以外挂名从事第二职业。引起“一些单位与个人间的矛盾,同时加大注册管理难度”。
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大型设计院与行政机构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正在被逐渐改正,设计事务所与设计院间的竞争也趋于正常化。这正是市场细分的结果,从当前设计市场可以看到,人们以前担心的诸如设计事务所抢走大型设计院的项目的情况并没有演变为恶性竞争。设计事务所因为自身的灵活机制,开辟了更多的设计领域,为我国建筑整体品质提高加速。
2.企业形式
当今中国建筑事务所的企业形式单一,市场较著名的建筑事务所以两个方面特征区别于传统设计院的。“以行业内名人领衔成立;采用合伙人制的企业形式(无限责任公司)”。
建设[2000]285号《建设部关于印发〈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管理办法〉的通知》中规定“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以下简称设计事务所)是指具备一级注册执业资格(或取得高级职称的)、在当地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设计人员合伙设立,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合伙人对设计事务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和连带责任”。另外,该管理办法的附件《建筑工程专业事务所资质标准》中提到申请建筑设计事务所的资质条件为“……至少有三名……一级注册建筑师作为发起人……建筑设计事务所资质不分级别……”,执业范围则参考的是注册建筑师的标准。
以合伙人制作为设计事务所的基本企业形式固然有利于规范市场,但是单一的企业形式并不利于青年未成名建筑师成立其设计事务所。在大型设计院中无法得到重视的青年设计师正是中国建筑事务所的主力军,如果没有一种机制鼓励和扶持没有名气但有足够能力的青年建筑师,我们的事务所必定会成为著名建筑师们的摆设。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当代中国建筑事务所比较分析
1.专门化程度
事务所的专门化,不仅包括设计领域专门化,还可以理解为在事务所坚持原则上的一种划分。在发达国家,“建筑事务所以对建筑的认识和追求来分为本质截然不同的两类:组织事务所或称之为商业性事务所(Corporation),与建筑家工作室,或称之为艺术性事务所(Atelier,Studio)”。
“组织事务所是提供建筑设计咨询服务换取报酬的由建筑师组成的公司,通过以图纸等设计文件对项目的预期计划为商品的价值交换过程,获得投资回报及赢利的经济实体。”因此,设计是作为生意和业务(Business),设计项目是作为一个经济工程(Project)而被运作,对时间、成本的控制是非常严格的,“多快好省”的设计是赢利的保障。
“建筑家工作室是独立建筑师或有相同志向的建筑师组合。本质上是以文化批判创新和艺术实验为目的的建筑艺术创作团体和建构的工匠作坊,经济运行的维系及发展则只是其附属产物。其目标是精神的独立和艺术创作的独立。”
目前的中国,我们常混淆两者间的差别。找准各自的定位对建筑事务所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其性质的细分不仅有利于建立起盈利模式,更有助于整个“实验建筑-商业建筑-反思(实验建筑)-商业建筑(提升)”良性互动的建立。
而在商业性事务所中的设计领域的专门化的优势明显:
以美国SOM事务所为例,它擅长于商业摩天大楼设计,很少涉足其他类型建筑。亚利桑那州图森市的ADP公司,是300人左右大公司,但仍专长于超净车间、医院及高校建筑。
长期推动某方向的专门化设计,资深设计人员可拥有相对较多的经验,也会比其他公司拥有更多该领域内的固定合作伙伴,更熟悉专用的建筑产品。这不仅意味设计更加得心应手,还意味着可以得到更加优惠的价格优势。
中国现在的建筑事务所“仍然比较广泛”,以北京梁开建筑设计事务所为例,“成立一年多来,除了设计完成了承德等一批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项目之外,还承接了一些大型公共建筑的前期和设计工作。”
2.企业形式与规模
“美国目前约10000家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最小的只有1人,最大的1800人,其中约85%的在6人以下。其形式可以是合伙人制、私人公司、专业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而且还可以采用有限―合伙人制公司(如SOM公司),其中有限责任性质的公司占大多数,无限责任的合伙制公司很少。”
“英国90% 以上的公司不超过6人,40人以上的只占1%,几家较大的设计公司集中了20% 以上的建筑师。”“有限―合伙人制公司是近年来开始流行的企业形式,在15年前还不允许有这种性质的企业成立。”
英美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中,大部分是新型的“有限―合伙人制”,这比我国现在广泛常用的无限责任的合伙人制更易控制风险和保障合伙人的利益。
国内大部分业主对于传统设计院的极端信任,以及相应设计保险制度的缺位都给一些初出茅庐的建筑师开办建筑事务所带来极大的困难。小规模的项目(如房屋装修)正变得越来越多,《物权法》的颁布也使小型建筑事务所的增多成为趋势。但大规模小型建筑事务所的出现还亟待各种注册制度、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和资格准入制度的建立,以及市场对建筑师的信任。
3.管理结构
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小规模事务所“典型的人员构成模式是1个~2个合伙人(或注册建筑师),1个办公室助理,1名兼职会计、2名~3名实习生。”
美国的一般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只有一个老板,公司归他一个人所有,英文称为Sole Proprietorship,一般小型事务所多是这种类型;一种是有几个合伙人;公司归合伙人所有;英文称Partnership;第三种是股份制公司(称Corporation);持股人都是公司的主要负责人,由于持股人(Stockholder)拥有的股份数量不同,在公司的地位及发言权也不一样,一般比较大的事务所都是股份制。”
因此,建筑事务所的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为了保证自己对项目设计的控制权,起主导地位的建筑师往往掌握着事务所大部分的股份且不对外出售,即对事务所的行政和管理起着决定作用。建筑师不仅需要进行设计,还需要对项目进行管理,才能够保证工程按照设计意图执行。而对于骨干的奖励模式可以看出老板建筑师对员工分层对待的特点。这几个层次可以按照以下顺序排列:董事长(持有股份,领导事务所);董事(持有股份,对决策具有影响力);副董事(享有年终分红);建筑师、设计师、项目经理(工资);技师、绘图员(工资)。
三、挑战
1.提高建筑师自身的管理素养。管理方面的素质对于项目和运营事务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有赖于引起教育体系的共识。
2.促进多元化的企业形式,建立设计保险制度。增强对风险的应对能力。
3.明确建筑事务所定位。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提高专业化程度,设计适合的人员构成模式。合适的模式能够使事务所的项目进行得更加顺利,更可以使员工产生必要的归宿感。
参考文献:
[1]卫更太:欧美的小规模建筑设计事务所.中国勘察设计,2006,04:28~30
[2]王早生:美国、英国建筑事务所及建筑市场管理制度考察报告.中国勘察设计,2005,04: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