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谈人文素养的培养

谈人文素养的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谈人文素养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谈人文素养的培养

谈人文素养的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汉语教学 培养学生 人文素养

近几年高考题注重考察学生人文素养、情感思辨,希望考生心中有爱,笔下有情。如,我们高三年级平时做的模拟试题中的《宽容的故事》、《把爱传递下去》等诸如此类的作文题型注重利用传统文化熏染学生,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精神引导学生为人处世。学生在高中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宇宙观初步确立的时期,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初步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如果学生充分浸润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心世界必然会走向充实丰盈,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体系,那么无论是进入高校还是走向社会,基本上就能立于世间。如今的高考作文题体现了“立人”的思想,我以为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看不懂作文题目的意思。我们须静下心来思考,面对作文选自模拟题《伤了手的病人和伤了脚的病人》这一在医院众人所熟知的场面,学生反映于脑海中呈现于白纸上时却是千姿百态的叹息、茫然?我认为学生无法正确理解题意,一方面是由于汉语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理性思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出题者过高估计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首先,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建构人文精神的关注,缺乏培养学生对自我人生价值的反思,造成作文立意低平。

每个汉语老师都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高中阶段,尤其关注阅读理解能力,但什么是真正的阅读呢?仅仅是能准确答题吗?当文本浮现在每个读者前的生存时间中,只有读者自身的精神意向和文本对话,共同去探询答案时才是真正的阅读,才能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心灵愉悦,达到我们平常说的“心灵的契合”或“共鸣”。语文是人文性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高三备考训练中,要重视文本中文字的意义,引导学生在与文字的对话中建立起自己的意义关联,使学生在与过去的精神对话的基础上,在现时精神的直接自我认识中,开启自己思维、思想的新维度。教学中重视这种人文精神的建构,学生才能超脱于机械、冷静做题的麻木循环圈,才能面对文本保持心灵的超达,始终保持对人生的追寻与超越,才能理解此次作文材料中蕴含丰富这里的辩证关系,而不至于茫然无措。

但是,在心灵日益浮躁的当下,阅读、作文在某种程度上都成了博取分数的工具,而不是个人精神思考的载体,例如某些教师极力倡导作文的起、承、转、合,让学生死记一些以不变应万变的材料,学生也热衷于学习所谓快速作文制胜秘笈等。作文的模式化、功利化,使诸多考生笔下无情、心中乏爱,知识考试的机器,缺乏人文思想浸润,对自我、人生缺乏理性思考,怎能理解此次作文材料所包含的丰富这里的辩证关系呢,败笔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高考作文,不仅是写作水平的展示,也是生命个性的张扬,只有那些真正有人文素养、有思辨能力的学生才会脱颖而出。假如这个学生不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没有对历史的理性思索与反思,没有读过大量的书籍,是难以写出深刻的人生体悟的。因而帮助学生建立厚重的人文积淀,近则可以达到高考作文要求的思想深刻、立意新颖,远则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体系,去拥有抵御风雨的内心力量。

其次,老师教学中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理性思辨能力,导致在作文中,无法正确理解材料,审题不准,偏离题意。

很多人都以为语文是重视形象思维的,很多阅读量大的学生不刻意学语文成绩也较好,学生做题时根据感觉排除选项,阅读时根据感觉答题,老师评讲卷子时注重答案的准确、忽视思维的解析等等,诸多现象似乎不断证实学习语文靠的是语言感悟能力。所以,教学中往往侧重对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强调在语境中对语言的浸润、理解。这有它的道理。语言是一门工具,要能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感悟语言,就要在占有相当数量的语言文字基础上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

只是,这种重感性、直觉的习得式的学习侧重知其然而不侧重知其所以然,典型的表现是每一个高中生甚至小学生都会使用汉语,但不一定能在理性思辨基础上正确运用,大多靠直觉感悟,尤其是蒙语授课学生!而如今的高考试卷为了考核学生是否具备准确清晰的理解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鉴赏评价的能力等,在客观题上,设置了干扰项,要求学生精细思维,有根据的排除;在主观题上要求再现作者的行文思路,尽可能把作者的思维意图揭示出来。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只是考核语言能力,实际上内部包含着复杂精细的思维活动。运用语言本身就是极其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要能理解语意的所指、能指、他指,把握言外之意,能从含蓄散乱的材料中提炼、概括、还原出作者的本意等等,莫不需要理性的思辨能力,或者说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只依靠语言的感觉,没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理性思维,是无法穿透语言飘渺的表象把握语言的内涵的。

同时,文本阅读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阅读的感受可以多元,但高考现阶段答案的唯一性,要求读者阅读时要能准确把握、再现作者的思维过程,强调阅读感受只能是唯一、确定的,同样要求必须理性把握语言本身复杂的信息输入过程。面对高考作文题中的百十个字,众多考生就是在输入了文字信息却无法转换成自我的信息编码过程中产生了障碍,反映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性解读能力有待提高。

谈人文素养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人文素质 培养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实证研究》(批准文号:JG11DB23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30-01

一、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不断加剧,人们更加追逐崇尚工具主义。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地方,大学校园也难免受到影响。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问卷发现,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人生价值取向偏差。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很多。经济发展带来物质的极大丰富,伴随而生的便是整个社会的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大行其道。这些影响也必然波及校园,侵蚀着师生的价值倾向,消解着人们对社会公序良俗、道德责任的担当与追求,直接后果是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最终培养出一批人文基础差、文化视野窄的毕业生,导致人才发展失去全面平衡。尽管近年来国家与社会在促进素质教育上给予了足够重视,但是由于大学教育制度的限制,仍然是只注重知识传授,不注重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使学生个性发展不足,缺乏创造性。总之,大学生人文素质问题不容忽视。

二、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一)大学英语教学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优势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说,大学英语教学不单单是语言知识本身的传授,更应该是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法律、宗教、哲学、艺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学习和了解,从而起到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并最终提高人文素质的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文化融于语言之中。语言是一种世界观,是思想的化身,任何语言都包含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语言是传达信仰、价值观等的基本文化手段。大学英语的内容包罗万象,几乎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蕴含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具有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为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和便利性。

(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忽视人文教育的原因

1.英语教学中片面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

对于一个语言初学者而言,语言知识的学习几乎是学习的全部。奢望仅掌握英语基本语法和有限词汇的人通过英语学习而使人文思想得以升华是很不现实的。但对于中国当代的大学生而言都有着至少6年以上的英语学习史,所以,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来习得和培养人文精神是完全可能的。但现实是,多数大学的英语课堂仍在一味地灌输英语语言知识,教师不厌其烦地还在重复着高中甚至初中的一些语法要点,课文讲解完全是围绕语言知识进行,学生根本感受不到也不去感受字里行间可能蕴含着的人文精神,通篇人文内涵被过度的语言知识讲解弄的支离破碎。英语教学离不开语言知识,但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教学又不仅仅是语言知识本身。

2.英语教学中功利化思想对人文培养的侵蚀

语言学习原本是一个具有人文色彩的习得过程,但是,随着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逐步推行,随着社会上企事业单位对所招聘毕业生英语水平的要求,使得大学英语教学日益功利化,教学的唯一目的变成了提高英语过级率,一张英语等级证书成为了教学指挥棒。另外,学校以英语通过率来判断英语教学质量,同时不同高校间也把英语通过率作为评价高校层次的因素,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日趋以考试为导向,教师在课堂上忽视了语言教学的人文功能,纷纷强化考试项目训练。导致的直接后果是重语言知识,轻人文知识,强化英语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却大大淡化了英语的人文性,使得大学英语教学似乎成为了一门只为了培养“语言技工”的学科。

3.英语教学师资本身缺乏人文素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监督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成长的合作者,这些都离不开教师高度的人文素养。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大学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是一个关键因素,没有深厚人文素养的教师也很难培养出素质优良的学生。大学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具有文化教学双重性,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会在语言中有所反应。如果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隔离开来,那么教学的效果必然使学生机械地掌握语言技能而无从理解语言传递的文化信息,也势必导致中西文化素养的缺失。而当前,大学英语师资良莠不齐,尤其是从事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很少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也很少主动研究和学习英语语言材料中传递的人文内涵。因此,很多英语教师缺乏对东西方不同价值观和立场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明确对异域文化的态度和价值判断,最终仍然是借文章讲语言,学生根本得不到人文方面的启发和升华。

三、几点建议

大学英语教学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上是可以发挥作用的。这种优势是其他一些专业课程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认真规划好这种具有人文素质培养优势的语言教学课程。

(一)发挥课堂上人文教育功能

教师应该积极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特点、篇章内容等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乐学、爱学,学有所成。以人文教育为出发点来设计课堂活动,要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处理各种关系,培养情感。尽量以学生感兴趣的人文话题作为切入点,围绕人文教育进行语言综合技能训练,将所要传授的知识,尤其是所要培养的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等进行潜移默化的融合、渗透于主体课程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促进其听、说能力的同时,改善师生间关系、同学间关系,启发学生的心智,提高其自身人文素养。

(二)利用课文内容进行人文素质培养

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章多选自于原著,内容生动,知识性强,教师如果能够深刻地挖掘课文的思想性,将语言知识教学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那么对于提高学生思想素质能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在进行课文背景介绍、分析讲解课文、总结文章中心、提问、语言点举例等方面,都可以突出思想性,深挖课文中的人文主题。语言教材呈现的就是人类之美,教师要深入探索美育资源,给学生美的熏陶,净化学生浮躁的心灵,陶冶他们高尚的性情,激发他们向上的情志。

(三)积极营造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

当代高校除了具有或古朴或现代的校容校貌,还要重视建立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从“大学英语”课程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利用英语语言特点,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学校可以经常举办英语文化艺术节,开展以人文内容为主题的英语演讲、英语小品等多种竞赛,使学生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从多方面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还可以利用英语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又能培养他们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的关怀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汪国学,谈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和人文素质教育,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11期

谈人文素养的培养范文第3篇

1 什么是人文素养

理解“人文素养”的含义,“人文”,是指“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等);“素养”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人文素养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由此可知,人文素养就是关心人的心性完善和成长,体现着以其发展为需要的情感与价值观等。我们的教育要体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是要通过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人文知识,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理解、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形成高尚的人文素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 当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社会信息网络化,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改变了世界的经济结构,也转变了人的思想观念。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步履艰难,已经适应不了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了,特别是现行的高考选拨人才制度,导致考试的功利性阻碍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时,作为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引领者、责任者——教师,本身也缺乏最基本的人文素养,从而严重阻碍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3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1 从物理学发展史着手渗透人文素养。物理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学家奋斗史,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献身精神对每个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有深远影响的。物理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科学家们为追求真理而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奋斗史,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榜样,确立为科学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德。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家获得成果的经历和过程,分析他们的经验和从中应吸取的教训,帮助学生解读科学家的人生观。

3.2 从物理教材、物理知识本身着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物理教材各章节的语言描述、精美图片、段与节的名称选择皆注重了感召力与趣味性。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本在第四章“物态变化”中这样写道:“初冬一夜之间,小城变成了冰清玉洁的银色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树枝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在阳光下,耀人眼目树上的枝条在风中摇曳,不时飘下点点冰晶,宛如晨雾漫卷……自然界中这样奇特的现象举不胜举,真可谓千姿百态。那么你知道物质存在哪几种状态,这些状态之间如何转化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形态各异的物质世界吧。”散文诗一般的语言清新流畅,使人充满遐想,体现了物理和文学的融合。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用形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将“运动”在音乐和绘画中的表现展示出来,使学生对运动的理解具有广阔性,而不仅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物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的层面上。这些人文资源在已审查通过的几个版本初中物理教材中都较传统教材有明显的变化。对此,广大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

3.3 从物理学科特点着手,在应用科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人文素养。物理学科是实验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和课后的小实验,也可补充一些学生条件允许的小实验,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补充一些“生活中的物理”思考题,让学生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谈人文素养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培养;人文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改的走向与提倡人文精神的时代要求是一致的。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而高中阶段是实施人文主义教育的黄金时期。如果说幼教和小教低段的教育任务是培养孩子基本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小教高段和初中教育的任务是知识的积累,那么,高中阶段的主要教育任务则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他们步入社会和继续学习奠定深厚的人文底蕴。高中阶段是人的性格、价值观及人生观、世界观基本定型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育日臻完善、自我意识强烈、对个人价值有被认同的渴望、并希望在集体中彰显个性。这一系列的变化决定了高中生的实际心理需求与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也使高中时期成为给学生一生奠定一个坚实的人文精神基础的黄金时期。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作了一些探索,认为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人文内涵、营造人文化课堂教学氛围、创造多样化语文学习情境,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有效方法。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些高中语文教师仍采用单一的思想灌输法,并没有为学生留下太多的自主学习权利,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的认知能力,也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此同时,这种思想性的教学模式,太过于偏执高中语文教师的想法,并不注重学生的要求与选择,这样就会导致高中生没有太多的探究能力和独特能力,就会降低到高中的升学率。而通过在高中语文教学课程中建构人文性教育,可有效的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其提高高中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与此同时只有,被人文环境熏陶的高中生,才能有效的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水平,这样才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所以人文性理念是影响我国社会大众文化水平高低的重要关键。因此,在新课改大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性建构,对未来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倡导人文性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二、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

1.转变传统语文教学理念,构建人文教育基础

转变高中语文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基础。但目前一些高中语文教师由于教学思路还过于僵化,跟不上当代高中生学生的各种各样的新奇想法,这样不仅会导致语文教学质量差,高中生也更是无法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所以在转变高中语文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的过程中,首先应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并对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更新,特别是学校应求语文教师充分理解人文性建构的最终目的。在高中语文教学课程中,语文教师应转变自己的角色,并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探究、创新、积极的学习能力,并采取引导的方式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提升,使其解决单一枯燥的语文教学模式。与此同时,高中语文教师还应观察高中生在语文教学课程中的反应,并尊重学生提出想法,最好给予大力的支持,这样可促进高中生可以个性化的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通过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实现人文化建构,不仅可以使高中生的思想成为多元化,进而也能降低高中生的高考压力,提高高中生的升学率。

2.挖掘教材人文内涵,唤醒学生美好情操

我们可以通过挖掘教材的情感内涵,教会学生感受各种美好的情感,让丰富的情感滋养学生的心灵,从而唤醒沉睡在他们心中的美好情操。例如,《我与地坛》中有对深挚而毫不张扬的母爱的感悟,让人荡气回肠、潸然泪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读那些感情深沉的文句,帮助学生理解“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痛苦,启发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体现父母之爱的点滴小事,从而教会学生透过平凡而琐碎的生活细节去感受父母伟大而深沉的爱,感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情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善于汲取其精华,作为育人的营养。语文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选进语文教材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这些含义深沉的文字,负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塑造了众多富有情操美的人物形象。无论是朱自清与父亲的温暖亲情、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执着爱情、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纯洁友情,还是余光中的故土之恋、杜甫的家国之忧、辛弃疾的志士之悲,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教材;无论是追求真理、上下求索的屈原,丹心照史、宁死不屈的文天祥,还是目光如炬、嬉笑怒骂的鲁迅,甘于清贫、坚守气节的朱自清,都是具有美好情操的人格楷模。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做好向导,善于点拨,再经学生的反复解读、咀嚼品味、思索深化,久而久之,必能让美好的情操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养学生心田。

3.营造人文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人文情怀

教师的爱应该是一种由衷的关爱,它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和珍视,所以我们首先需要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们都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不应将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容器”。同时,坚持“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不以标准答案扼杀学生求知、抒发个人独特见解的积极性,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舞台,让他们看到自己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比如学习戏剧《雷雨》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别认识周朴园、繁漪、鲁贵、周平等人物的形象。周朴园怀念侍萍这一点,历来很有争议。因此,可设置的论题是:周朴园怀念侍萍有没有动真情、动真心?能不能简单地用“虚伪”二字概括?通过对论题的辩论,学生对于这个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本家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大家在交流讨论中,也学会了与人合作,营造了互为补充、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

4.构建多样化语文学习情境,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

我们要敢于打破封闭、狭小的语文课堂教学空间,把学生引向自然、引入社会,让学生自主地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创设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情境,从而培养美好的情感,形成健康的人格。我们要鼓励学生走上社会,去感受古代遗址或当地文化景观散发出的人文气息。各地的文化遗迹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经得起我们用古代或现代文化的视角去审视、推敲。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人文景观,可以促成古人的文化精神、智慧力量内化为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并孕育出新的人文精神。我们要不断创造阅读情境,让学生在大量课外阅读中感悟、体验。古今中外一流大作家的作品大多蕴涵着崇高的思想和积极、美好的情感,教师要大胆让学生朗读、诵读,整体感知、积累和接受熏陶。

总之,在新课改大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可有效的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熏陶高中生的审美能力,培养高中生的美好情感。因而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想法构建良好的人文教育平台,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谈人文素养的培养范文第5篇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 教材既是学生学习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二、大力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识的输导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教材作为载体,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比如,以人为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贵和持中,舍生取义,正道直行,人定胜天,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此外,教材中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祖国,为了理想,终身正道直行的执着追求精神;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江竹筠、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