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控体系制度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岗位责任制度尚未建立,不相容职务没有分离
在企业货币资金内控制度建设问题中,第一项内容就是岗位责任制度尚未建立,不相容职务没有分离。在当前来看,我国大部分企业中都采用职工多工作相融合的方式来进行工作分配,从而让我国货币资金内控制度中实际操作人员都是身兼数职,因此导致了了两种情况出现:首先是个人工作较多,导致每部分工作完成度都存在问题。职工经历一般有限,因此一个职工完成多项工作,显然会让职工超负荷,从而导致工作问题严重。这是一种必须杜绝的现象,否则会让企业陷入困境。这也是当前大部分公司常态,其想法是尽量缩减人员开支,但是却牺牲了工作质量,造成一系列工作问题。其次就是职工权限过高。一个员工多项工作,也意味着一个职工多个权限,这样会让职工权限过高,从而能够让职工为自己中饱私囊提供便利条件,这对于我国当前企业发展而是相当不利。针对这两种情况,必须要实现岗位责任制度,不同人员分配不同岗位,让岗位内容清晰,才能保证职工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将一些关联不大的职务相互拆分,这样能让职工有更多时间进行单项工作,确保工作质量。
二、稽核不到位,报销审批制度不严
在企业货币资金内控制度建设问题中,第二项内容就是稽核不到位,报销审批制度不严。在当前来看,我国大部分企业中报销审批制度都不够严格。其中主要不严格表现在两项:第一项就是报销手续过于简单,大部分企业中报销手续指需要提供发票即可,这导致了许多员工会利用个人关系开出一些“假”发票,从而通过报销来获取非法盈利。这对于公司而言是一项损失,而且人数过多,会出现较大损失。第二项就是稽核不到位。一般来说,企业都是能够报销就给予报销,没有关注真实性,从而导致报销出现问题。
三、支付程序有误
在企业货币资金内控制度建设问题中,第三项内容就是支付程序有误。此项情况也是企业货币资金内控制度中较为常见的。这是因为在很多企业中,通常会采用优先付款方式,从而导致后期一些手续不够齐全,造成企业账单混乱等情况。这样会增加企业中货币资金风险,让企业极有可能遭受一定损失。基于这种情况,就需要改变支付程度,确保手续齐全,才能进行支付,从而保证企业货币资金安全。这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极为有利。而其核心做法就是杜绝人情。
四、结束语
企业货币资金是指企业中一些形式资金,包括现金,存款,电子账户等,这些是一个企业中资产的主要构成部分。但是在目前来看,我国许多企业中都不能实现对企业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从而让企业出现一定问题。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当前企业货币资金控制制度建设中主要存在岗位责任制度尚未建立,不相容职务没有分离、稽核不到位,报销审批制度不严、支付程序有误等情况,这些情况也是当前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建设需要改革的主要问题,只有改善这些问题,才能让企业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志芬.货币资金内控制度在医院收费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8(01):262.
关键词:企业 财务内控制度 问题
一、引言
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或在不同点上发挥作用,有的从整体层面上影响统计信息质量,有的从业务层面上影响统计信息质量。因此,研究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也可以看到统计信息失真的真正的原因。以下我们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分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在企业统计信息产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一)控制环境问题
控制环境是从整体层面来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执行,控制环境一旦失效就会使得统计信息出现错报。现阶段我国企业在控制环境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管理者和员工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认识不足,较易篡改信息已达到一定目的;企业对统计部门的设置及人员的胜任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统计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运用的科学性不足,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统计信息的质量。
(二)风险评估问题
统计信息能够为企业管理者以及国家提供相应的决策资料,而统计信息质量的管理存在一定的信息失真风险。如果企业不能准确的识别信息失真风险,并客观的评价风险,会使得相关数据资料出现重大错报,影响统计信息质量。我国现阶段,大多数企业都缺乏一个具有系统性的风险评估系统,风险评估过程没有一个制度化的流程也没有建立一系列的风险指标,使得对风险的识别有很大的随意性。这会使得企业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
(三)控制活动问题
控制活动主要是从业务层面来影响统计信息的可信赖程度。控制活动要有效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控制活动的设计的合理性,另一个是控制活动执行的有效性。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内部控制具体环节的设计上不完备、存在着许多控制“盲点”,导致企业在正常的经营活动中出现各种问题,从而为编制虚假统计信息提供可能。另外许多企业仅仅把内部控制视为束之高阁的金玉良言,而不在实践中加以实际应用,失去了内部控制应有的效应。
(四)对控制的监督问题
内部监督是企业适当的人员,在适当及时的基础上,评估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的过程。现阶段,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有些企业没有设置相关的监督机构,或者有些企业虽有相关的机构但未能充分履行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监督职能,检查监督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重大缺陷或重大风险。无数的实践证明,没有有效监督,企业就不可能有实质上完整、先进的内控制度,内部监督缺乏力度直接影响统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提高统计信息质量
(一)营造合理有效的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其他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是所有控制方式与方法赖以存在与运行的环境,它的设计与运作,不仅对企业整体目标而且对整个内部控制其他组成要素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企业应从以下方面构建合理有效的内部环境:1、建立诚信与道德的价值观;2、优化组织结构,完善的统计组织结构有利于充分发挥各个管理层在统计工作中的作用,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到保证;3、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在企业统计工作流程的中首先应开展工作岗位分析,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奠定基础;其次要通过有效的培训,培养、造就优秀的统计人才;再者建立实施科学考评基础之上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打造团结向上、奋发有为的统计团队。
(二)健全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
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并采取应对措施的过程。企业应建立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企业根据工作需要需定期组织统计数据的质量检查。在检查中采用科学的方法定性或定量的对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统计目标、企业风险偏好和风险可接受程度、风险发生的原因和风险重要性水平,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风险应对策略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的水平。
(三)严把关键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帮助管理人员确保其指令能被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它贯穿于企业所有阶层和职能部门。高质量的统计信息需要完善的控制活动来保证。1、职责分工控制。职责分工控制要求根据企业目标和职能任务,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部门和工作岗位,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2、授权控制。授权批准控制,在企业统计工作流程中应要求在各级统计数据上报中,统计数据需经本单位统计负责人审核,并由单位盖章、单位负责人和制表人签字(盖章)。授权活动可以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的责任,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四)严格执行内部监督机制
内部监督是指企业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形成书面检查报告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的过程。监督可以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能持续有效运行。在企业统计工作流程中,应要求定期组织统计工作检查,编写统计检查报告,对生产经营全过程实施统计监督。这只是监督在企业生产中的一个小小的运用,监督活动应体现在方方面面,有效的监督活动也可以保证统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企业统计信息的质量,因此,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将会对统计管理水平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将有效的提升统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吴义惠.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的探讨[J]. 现代商业,2009,(33)
[2]付艳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企业研究, 2010,(22)
[关键词]内部控制环境;成本效益原则;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连同此前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共同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基本建成。我国企业的基本控制规范认为,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企业文化、公司治理结构、机构设置以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虽然内部控制环境不能直接创造价值,但却是内部控制得到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有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行,并且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前提和保证,企业的任何控制活动都无法离开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环境的组成要素是推动企业前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内部控制的实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同时也不断暴露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会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情况来看,成本仍然是制约内部控制执行的主要原因,过多的成本支出却不能在短时间内收到预期效益,原因在于内部控制环境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包括员工的诚信程度和职业道德水平以及管理层的经营理念,这些因素都是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有些企业还没有形成有利于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企业文化,突出的表现在对内部控制实施的认识上,传统的企业文化认为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以“节约为主”,但是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因为巨大的成本投入和未能立竿见影的效益产生的矛盾即成本效益问题,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所以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实施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关键。
(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董事会不能正常履行监督职能
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所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无法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由于众多小股东抱着“搭便车”心理,这样就形成了“一股独大”的现象,最终形成了董事之间、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都受到了总经理的控制,从根本上无法履行董事会的监督职能。在公司内部形成的这种“内部人控制”现象使得企业的实际经营者往往更看重的是短期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导致经营者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最终造成企业内部控制的失灵。
(三)组织结构设置缺乏科学性
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我国企业内部普遍存在机构臃肿,人员过多,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由于信息在公司内部流通不畅,加大了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效率。并且这种负面影响会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而更加严重。这样的组织结构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有着巨大的阻碍,从根本上使得内部控制不能发挥效果。
(四)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内部审计部门担任着监督的重要职责。由于企业中组织结构的设置不合理使得内部审计在实质上受到经理机构的制约和控制,结果造成了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监督职能也无法真正履行。
(五)人力资源政策不合理
在内部控制执行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人才不仅对内部控制的执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对整个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人员招聘、培训和考核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的运用不合理,如激励机制方式单一,缺乏长期激励机制,人员考核流于形式。最终严重影响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人才流失严重,从而使得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困难重重。
三、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措施
在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中,成本效益问题贯穿了每个因素,因此必须将成本效益原则应用于每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中,使得成本和效益相匹配,进而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基于这种思想,提出了相应的五种措施来解决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转变思想观念,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应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的转变。的确在现代企业经营中“节约”观念必不可少,但是真正的效益是从现代管理中得到的:先进的管理理念虽然会使得成本略有上升,但是会从根本上大大提升产品的质量,突出企业的整体效益。应该让企业中管理者和员工看到内部控制带来的长期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远大于所花费的成本,树立“花钱就是省钱”的成本效益理念。因此应做到:一是企业的领导者要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进而带动员工认识到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自觉执行内部控制的理念。二是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能动性,利用企业文化所具有的无形性、稳定性和人性化来感染企业员工,使得企业员工从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自觉发挥主动能动性来进行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最终达成企业整体的目标。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特别是构建合理的薪酬制度。可以借鉴国外在此方面的经验让经营者持有一定数量的股票,将自身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同时规范薪酬管理,将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与企业经营风险联系在一起,一旦公司出现重大的责任问题和管理风险应该实行薪酬追回制度,对企业的管理层进行约束。在管理层中建立合理薪酬制度不仅会有效地削减成本,同时会让企业整体效益得到提升,同样可以将管理层的薪酬制度合理使用在企业员工的薪酬管理中,这样会使企业效益得到更大提高。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使得独立董事能够在实际上起到监督的作用。
(三)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
有效利用组织资源,合理设置组织机构,明确各个层次和部门的职能。加强企业横向、纵向之间的信息管理,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会使得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强,更重要的是信息流通会使得最少的岗位和员工创造最大的企业价值。臃肿的公司机构和庞大的工作人员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所以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说不是越多的内控层次越好,同样不是越多越细的职位分工就会有更高的效率。将更多的成本应用于信息的流通同样会取得更高的整体效益。
(四)加强内部审计监督职能
内部审计制度对于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对企业能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我国企业中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表面上内部审计部门受到董事会的制约和监督,但是在实际上,却受到经理机构和其他部门的约束。为了确保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监督性,应该让其直接隶属于董事会。在新的形势下,不仅要发挥审计部门的监督稽查职责,还要使其成为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顾问,对公司的管理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五)科学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多数企业会制定激励约束制度,企业往往更注重约束制度的应用,但是能够真正引起内部控制参与者主动性的却是激励制度,最重要的是激励制度能够达到单纯的约束制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和作用。在企业的实际运行中,无论是约束制度还是激励制度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但是同样的成本支出激励制度能够使企业得到更高的整体效益,所以企业在实际运行中应该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中成本效益问题始终是困扰企业的最大障碍,因此在所有的解决措施中应当将如何降低成本和增加效益放在首位。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中会有着各种各样的成本支出,但是如果有效地对成本的支出进行规划和配置,则会产生更大的效益收入。但是无论怎样的规划和配置在执行中一定成本花费是避免不了的,因此更重要的是将有限的成本创造出更多的效益,包括短期效益、长期效益、企业自身的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在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中能够时刻本着成本效益的观念,并且真正将改进措施应用其中,那么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将会取得更大的成效,有效推动内部控制的执行。
[参考文献]
[1]樊行健.成本费用内部控制[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0.
[2]张伟.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分析[J].财会通讯,2012(2).
关键词: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前言
行政事业单位主要包括:第一,具有行政管理权的国家机关,比如政府部门,检察院等机关部门,主要职责是维护社会的公共安全与经济建设等;第二,具有一定管理职权的事业单位,比如卫生防疫、档案局等机关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有效建设对提升工作效率和解决质量问题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在减少管理风险与国家政策的具体实施上也有重大作用,所以对有效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行政事业单位范围和定义好像有点出入?能否再查证?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内控制度建设的认识不足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对内控制度建设没有足够的认识,导致整个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存在很大缺陷。行政事业单位对内控制度建设上的偏差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失去本身的重要意义,同时会计核算工作和内控制度建设之间的重要联系被忽略,最终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问题和管理问题都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1]。所以由此可见,事业单位领导层对内控制度建设不足会影响事业单位的员工,导致整个单位的主观认识都出现偏差,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就会失去有效的作用,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应有的管理水平。
(二)内控制度结构不完善
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使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完善了内部控制制度,而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其自身的特性,并没有直接受到市场竞争的冲击,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了体制改革的速度,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在内部控制的内容与结构上,以及对工作任务的适应程度上都没有较强的适应性。另外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虽然进行了建设,但是并非真正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使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成为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一项“产物”。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结构上的缺失使其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无论是人为的、还是其本身的问题,都在不同方面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改善措施
(一)加强对内控制度建设的认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中,内控制度建设意识的不足与缺失,包括内控制度的不健全与使用不当,都与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层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要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就必须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层对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从而可以将重要性灌输到单位的每一位员工,保证整个单位对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都有一定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采取举办关于内控制度建设的讲座和培训班来教育培训单位的员工,保证员工在工作中落实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达到保障资金使用高效率、规避风险和保护财政安全的目的。
(二)完善内控制度体系
无论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还是企业管理,都需要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支持。行政事业单位属于我国国家机关或者其下属单位,其资金来源主要由财政拨款,所以为了保证财政预算和工作执行能够得到制约与控制,提升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和安全保障,更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管理体系[2]。为了适应内控制度建设,还要建设完善的检查机制,保障制度的有效执行,对需要优化的内控体制进行及时调整,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体系。
(三)改进会计工作
对于改进会计工作,强化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措施包括:第一,加强授权控制建设,首先要对各个部门授权批准的具体权限范围、责任、程序流程等各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保证具体工作有相应的单位和个人负责;其次要将授权批准与集体决策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手段,在对待经济事项时要通过事前决策审批才能决定;最后,个级别的管理层领导要在自己所授权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而具体事项的办理人也要在单位授权的具体范围内办理相关业务,禁止出现各种越权行为。
第二,要加强对实物资产的控制,这主要是因为实物资产是整个单位固有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对实物资产控制的手段包括:首先要对实物财产进行合理科学分配,在实物财产的采购、入库、使用、检测、维修等方面建立具体责任制,保证实物财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关负责人;其次要对实物财产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主要是对财产进行清查处理,保证财产清查的具体范围、组织流程等方面的正规,对财产清查制度的完善就是为了完善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并且这种清查应该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对财产的具体盈亏、报废等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具体原因,然后根据统计的结果按照固定流程来处理。
第三,要加强财务管理,首先要对关键物件进行保管,比如银行票据、购买物品的发票等[3];其次要对单位的关键部位进行把握,比如资金调度、审批流程、交接手续等;最后要对单位的关键工作岗位进行控制,比如凭证的核批、银行出纳、现金、实物负责人等。
(四)加强审计部门工作力度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属于国家机关或者其下属机构,所以需要一定的监督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监督,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这样就需要建立以监督为职责的审计部门。
首先要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对组织机构进行合理设置,在选用审计人员时要挑选那些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诚信可靠的人员担任,同时还要加强审计培训工作和健全激励措施,保证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其次要彻底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的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不被审计单位控制,而是直接属于预算委员会负责,保证审计部门可以放开手脚进行全面审计,向事业单位反映真实的内控情况;再次可以加强内部审计技术的创新,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适应科技化发展的时代潮流,推动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4];最后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可以借鉴美国的督察长制度,对单位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审计,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且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评,对成效显著的部门和人员给予奖励。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对内控制度建设的认识不足、内控制度结构不完善、会计内控的失误等,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加强对内控制度建设的认识、完善内控制度体系、改进会计工作、加强审计部门工作力度等方面进行着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关键词:加强;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必要性
事业单位是国家机构的分支,主要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并按照财政预算执行但最终形成的工作业绩成果难以用简单的货币价值来衡量,面对这样的特殊经济体制就更有必要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保障国有资产的健康稳定运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目前,不少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经济运行质量及效率不高,因此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建立一整套与本单位实际相适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一、现阶段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控意识认知水平不高
内控意识水平的高低是单位内控制定执行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在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收入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和日常经费来源由上级财政部门进行控制核拨。这就导致,有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缺乏内部控制的意识,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如有些单位领导者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就是简单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仅停留在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上,参与内控管理的也是单一的财务人员。在内部控制建设上流于形式,应付检查,内部控制体系无法发挥其监管和控制的职能作用。
2.内控制度建设不全面,不深入
内控制度分为以下几类:授权审批、资金管理、采购及付款流程管理、销售及收款流程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实物资产管理、合同管理。一些事业单位在内控制度建设上不甚全面合理,内控执行部门制度执行不深入。实际上一部分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仅是以财经和预算的规章制度来替代内控制度,有些单位虽然制定了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不够科学和深入,也有些事业单位对于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仅仅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办法而没有切实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如有的单位领导在授权审批环节,没有经过严格的把关就草率签字,会计人员见到签字齐全的原始凭证后就予以了报销,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下降。
3.内部控制人员素质不高
内部控制人员素质是保证单位的内控制度能够有效实施和进一步完善的关键。特别是财务部门作为内部控制的中心,这就要求财务人员不但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结构,还要具有很强的沟通协调和自我再学习、创新的能力。但从事业单位现状来看,财会人员的素质不高,全能型人才匮乏,这也是内部控制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之一。
4.内部控制制度监督执行力不强
单位的人事任免权在领导者的手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不能完全发挥作用。虽然大多数事业单位内部设立了审计部门,但是其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作用是有限的。不少事业单位的领导都是重业绩考核轻内部控制,有时为了完成业绩考核指标就弄虚作假,在这种条件下,内部审计人员处于对自身的保护,很有可能违反其职业道德,导致内部监督作用失效。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的经济运行效率和资料的真实性,更为严重的是使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失去了保证,导致资产流失,国家蒙受损失。
二、有效改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举措
1.提升内控意识认知水平
强化事业单位相关领导的培训学习,以提高他们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他们培养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创造合理的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人员作为制度的执行者,直接影响执行效果,因此,要定期培训内控人员提升内控意识的认知水平。拥有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对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
2.全面、深入建设内控制度
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起一套全面的、有效的,具有可操作、系统性和规范化、制度化的内部控制体系。避免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流于形式,切实的将这套体系应用到单位的日常管理中,实行岗位责任制,将内部控制体系的各个环节落实到人,做到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当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时,能够立刻找到相关责任人,这样就避免了出现问题互相推诿找不到责任人的情况,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同时也避免了工作重叠,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3.提高内控人员素质
内控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运行。这就需要内部控制人员在具有专业知识、技能过硬的同时还要具有爱岗敬业、作风优良的职业修养,熟知相关政策法规,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法制观念。通过开展内部业务培训、思想道德教育等方式不断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是非常必要的一项措施。同时,事业单位也可以公开招聘、择优录取高素质人才来提高单位内控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4.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监督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