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生物学问题

微生物学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生物学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生物学问题

微生物学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物课堂尾声;提问;科学探究

通常在生物课堂尾声的10分钟,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此时鼓励学生提出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探究问题的答案,可以掀起新的学习,使生物课堂尾声更精彩。下面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点滴尝试。

一、指导方法,教会学生提问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学生平时习惯于老师提问自己回答,对于自己提问往往不适应,也不会提问,因此鼓励学生提问首先应该教会学生提问。

1.课堂小结,在学习内容中提问

一般在生物课尾,都要组织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此时可以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中不清楚或者不懂的地方提问,同时让其他已掌握的同学回答,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作为进一步探究,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提出“为什么”“反之则怎么样”“有没有特例”等问题,在尾声中拓展延伸生物课堂知识。

2.善于对比,在差异中提问

课堂中学习到的生物知识有时会与生活常识不一致,如在学习了“开花结果”后的课尾,通过各种果实对比,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有的果实可吃,有的不可吃?通过探究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果实的概念是从发育的角度定义的。课文内容有时会出现“一般来说,……”,在课尾小结时,引导学生提问是否有特殊例子,通过探究讨论使学生明确,生物概念有一般情况也有特殊情况,生物是丰富的、复杂的。

3.展开想象,在发散性思维中找问题

在学习“无性繁殖”的课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提问:既然柳树与桃树能够嫁接,其他任意植物间可以嫁接吗?植物可以组织培养,动物是否也能组织培养?通过讨论分析,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这些生物技术的特点及当今生物技术研究的现状,鼓励学生将来向这些方面研究发展,为生物技术的进步作贡献。

4.结合生活,在理论与实践中找问题

生物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大多是理论方面的,与实际生活是有差异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这方面提出问题。如,在学“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的课尾,引导学生评价自己身边的膳食情况,提问:学校食堂提供的午餐合理吗?自己家里的膳食科学吗?自己的零食安全吗?等等,通过讨论,学生知道了自己及家人膳食的合理方面及不足的地方,从而改变不足,养成良好的膳食习惯,提高健康水平。学生在理论与生活实践中提问,不仅可以结合实践牢固掌握理论知识,也能提高自己的生活素养。

5.关注热点,在重大生物学事件中找问题

学生在新闻宣传中会了解很多重大的生物学事件及科研成果,但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相近内容的生物课尾,可引导学生提问: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它有什么意义?如果知道了自己的基因序列情况,会有什么后果?为什么我们超市中还在出售转基因产品?通过讨论研究,使学生加深对生物科研成果的了解,同时也能知道任何一个生物科研成果都有其有利与不利的方面,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发展有利方面,避免不利事件的发生。

二、合理组织,促进学生提问

经过30分钟左右的生物课堂学习,学生的大脑思维会疲劳,有些学生有惰性,不愿意在生物课尾参与提问活动,此时可以采用适宜的组织方法,促进学生提问。

1.及时表扬,鼓励学生提问

表扬不仅仅是对个别学生的鼓励,也是对其他学生的鞭策。恰当运用表扬这个手段,对学生在生物课尾提问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那些提出不着边际问题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合理的评价,教会他们如何把问题表达得更清楚、更准确。通过评比,对表现好的学生及时给予更高的表扬和鼓励,引导学生提出更精彩、更深刻的问题。

2.开展活动,“逼迫”学生提问

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使有惰性的及略有疲劳的学生大脑再次产生兴奋。教师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逼迫”学生提问,如轮流参与,“逼迫”每一个学生都要参加提问,逐渐使学生从被动思考到主动参与;组织小组竞赛或者男女竞赛,激发学生参与提问的热情;评选最佳提问能手,提高学生参与提问的深度与广度等。

三、完善自我,提高应对提问的能力

提问之后要有明确的答案,否则课尾的提问活动就会失去意义。学生开放式的提问,常常使教师被问倒,此时教师要为能被学生问倒而高兴,同时也促使教师在平时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使自己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减少被问倒的现象发生。

微生物学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问题教学 生物学教学

1 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次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次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追求新的发展与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贯彻并达成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呢?笔者以为在教学中渗透问题意识,通过问题来组织教学,让问题成为生物学教学的纽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结合“观察动物细胞”一节的教学,撷取几个片段谈一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2 “观察动物细胞”教学片段

2.1 接旧知,以旧引新“观察动物细胞”

上课伊始,我首先问同学们2个问题:

①我们知道,利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此物体要经过处理,让它变得薄而透明(此处我故意停顿,由学生异口同声说出)才能制作玻片标本。那么,在实验中常用的玻片标本有哪些种类呢?

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已经知道植物细胞的结构,现在大家能告诉我吗?

在同学们圆满回答的基础上,我顺势提出:“大家已经通过观察知道了植物细胞的结构,那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动物细胞的结构呢?那我们怎样才能看到动物细胞的结构呢?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会怎样来处理?”面对问题,同学们积极思考,智慧碰撞出迷人的火花:“在动物身上抽取一滴血,制成涂片,进行观察”;“从动物身上拔一根毛进行观察”;“可以从动物身上切一片肉,进行观察”;“太残忍了吧!”;“那可以从菜市场购买鱼、肉,然后进行切片处理,进行观察”……

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各种想法,其次接着提出“在上述设计中,比较合理的方案是哪一种?”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集思广益,一致得出比较合理的方案是可以制作成涂片、切片标本进行观察。这时,可以看到学生的脸上堆满了成功的喜悦。“那我们能不能制成装片标本来观察动物细胞呢?”,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通过这样的安排,问题被依次一一抛出,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不仅复习了旧知,导入了新知,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问题组织教学,教师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由“思疑”到“解疑”,久而久之。就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实验探究,质疑问难

在“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我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制作自己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然后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当学生在显微镜下第一次观察到自己的口腔上皮细胞时,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在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装片时,载玻片中央滴的是清水,而现在为什么要滴生理盐水?我看到动物细胞中有细胞核、细胞质,但不知道最外层是细胞膜还是细胞壁?……

面对学生在实验中产生的问题,我积极诱导、启发,把问题分解成多个要回答的问题,如对于“为什么要滴生理盐水?”,我设计了一组阶梯性的问题:

①清水和盐水有什么区别?

②什么是生理盐水?

③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放到生理盐水里有什么好处?

通过这样的处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从而引导学生推测出正确的答案。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一些活动(如实验、观察),让学生处于教师精心设定的新奇、未知的情境中,而产生问题,不仅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维异常活跃,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其观察、操作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3类比联想,主动建构

在“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基础上,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你能举出一种或几种熟悉的物品来表示动物细胞的结构吗?”学生争先恐后,积极发言:“鸡蛋的蛋壳相当于细胞膜,蛋白相当于细胞质,蛋黄相当于细胞核”;“桂圆的壳相当于细胞膜,肉相当于细胞质,核相当于细胞核”;“荔枝的壳相当于细胞膜,肉相当于细胞质,核相当于细胞核”;“水蜜桃的皮相当于细胞膜,肉相当于细胞质,核相当于细胞核”;“还有果肉果冻,果肉相当于细胞核,果冻相当于细胞质,包装相当于细胞膜”……答案异彩纷呈,处处可见学生生活的翅膀在自由地飞翔。这时,面对教师顺势提出的问题“细胞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你说同学们会不清楚吗?“从生活走向生物学,从生物学走向生活”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巧妙、新颖的问题,为问题插上生活的翅膀,使学生在知识与生活的链接中,让知识充满灵性,从而做到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2.4反馈训练,总结提高

最后,我以问题“公安部门得到一份生物样品,从外形上分辨不出该样品是取自植物体还是动物体。如果允许你借助显微镜,你怎样将它鉴定出来?”作为本节课的结束,一方面可以温故而知新,另一方面通过问题设置的情境,使学生思维的触角伸向生活,这样能更好地理解和巩固学习的内容,并更好地运用它,学以致用。

3 运用问题组织教学的体会

“观察动物细胞”这节课,学生思维活跃,跃跃欲试,这不能不说是教师利用问题组织教学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能紧紧环绕教材重点和难点,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问题。

(2)能始终把握问题组织教学活动的方向,起主导作用。

(3)能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学习情境,允许学生质疑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4)问题的提出做到循序渐进,使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实验和独立思考得到正确答案。在提问时能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因材施教地选择程度不同的学生回答,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5)问题向全班同学提出,并留有一定的停顿时间,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6)对学生的回答做到多鼓励,少批评,忌嘲讽,既坚持标准,要求回答正确和表达清楚;但也要区别对待,鼓励各种程度的学生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微生物学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及相关防治诊断治疗方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关系密切[1]。但其又以繁杂的内容、新知识新理论的不断出现,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渗透,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重点不突出、学生记不住、难应用等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是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对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

一、结合临床,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校医学微生物授课的主要对象是医学检验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在经过前面基础课和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后,普遍对学科的临床应用、最前沿的研究进展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授课内容上,注重基础知识和临床应用相结合、基础理论和研究前沿相结合、基础技能和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适当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背景和现代分子微生物学的新进展、新技术。如在学习呼吸道病毒时,向学生介绍流行性感冒病毒,结合目前禽流感的爆发,将内容延伸到病毒变异、诊断防治等最新研究进展及前沿技术。这样能极大提高本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在授课的过程中利用投影仪、计算机、网络等多种现代媒体,将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有机结合起来[2]。应用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等优势,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显著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多媒体教学的第一步,课件制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和网络资源,认真、精心制备了大量教学图片和教学动画,方便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如HIV病毒的感染与复制内容繁杂,在课件中我们使用图片和动画,为教学提供了生动、形象、逼真的表现效果,学生更容易理解病毒复制周期中的各个环节。

2.建立网络教学环境

网络教学是基于网络技术,整合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外界信息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及学生主动的建构转变成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并能很好的解决传统教学中重讲解,少实践,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我们在教学中建立了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网站,成为集最新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习题、参考资料等资源为一体的教学平台;并通过论坛、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相互交流,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网络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复习,更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但“网络教学”强调学生的“学”,往往弱化教师教导作用的发挥,学生学习自由度过大,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以传统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使教学从教师教授为主转变为学生探究为主,变单项传授为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利用PBL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PBL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为主题的课程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3]。在PBL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及知识结构,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核心,明确学习目标,确定重点及难点内容,如学习分枝杆菌属这一章,提出结核杆菌的染色、培养、致病物质及感染特点是什么,何谓结核菌素试验等问题,并提供基本的肺结核菌病人病例。学生根据病例和问题,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分析、思考和归纳后,分组进行讨论。课上教师根据学生讨论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对本节重点及学生回答模糊的问题作出小结。PBL教学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自主研究能力、开展整合教学、充分体现医学整体性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三、改革实验方式,培养综合能力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将实验教学视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将其作为服务于理论的手段[4]。其基本的过程是教师安排实验内容,上课时教师详细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学生模仿教师的演示,机械性完成程序性实验过程,得出预期的实验结果。这样就严重禁锢了学生思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对微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适当改革。如根据专业特点,精选实验内容,重新组合安排,减少陈旧、重复、验证性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激发学生设计出最好的实验方案、取得最佳实验结果的强烈欲望,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四、改变考核形式

针对医学微生物学的特点,本教研室改革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形式,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考核、实验操作技能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办法。除了常规考试外,还加入了课外材料收集、课堂讨论以及随堂实验操作。比如学生对PBL教学问题的材料收集、讨论占10%,实验操作技能占1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80%。这种综合性的考核,更加客观的反映了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真实水平,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李凡.医学微生物学[M]. 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5.

[2] 庄东明,于爱莲,于广福,等.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 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 10(2): 219-221.

微生物学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中学生物;微生物学教学环节;教学效果

微生物学是生物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在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有两章内容是微生物学方面的。由于微生物“小、简、低”的特点,学生对其认识和了解远不如动物和植物,这使得微生物学的教学变得抽象和难以理解。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使中学生物的微生物学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简单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进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技术与中学生物微生物学教学

多媒体教学技术作为新的教学资源,集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象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为一体,具有信息容量大和表现灵活的优势,能够为学生带来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也产生了一种新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互动设计。这种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框架,进而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中学生物的微生物学章节,教材理论内容不多,但是需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拓展的内容较多。因此,就该章节教学内容的微观性、抽象性和阐述性等特点,若以传统的教授教学模式授课,在有限的课时内势必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八年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还处于有待教学环节激发的兴趣阶段,自主学习能力差。因此,我认为,将多媒体技术渗透到中学生物的微生物学教学环节实为必要。

二、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生物微生物学环节的教学优势

1.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大肠杆菌(E.coli)、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等菌体形态及其繁殖方式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实时有效地展示在大屏幕上,基于此形象、直观、生动的信息在传递平台上,微生物的“容貌”才能清晰地为学生认识和了解。尤其是在细菌的分裂生殖和酵母的出芽生殖比较上,笔者以多媒体教学中的Flas形式展示给学生后,不仅使学生在理论上清楚地区别了细菌和酵母的主要生殖方式的差异,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在课余了解和实践酸奶、葡萄酒和馒头的制作。这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比,显然是事半功倍,因为多媒体教学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形象、生动、直观地处理,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人教版生物教材,在以往教学内容不变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素质拓展。在有限的课时和学时控制下,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如何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成为日益凸显的教学问题和矛盾。因此,在有限的课时内借助多媒体教学来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和增强教学效果,将成为在有限课时中合理分配教学内容的重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具有承载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声形兼有的特点,在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有形或无形地向学生传递大量的信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效率。

3.减轻教师教学负担

在菌体细胞结构讲解的过程中,多媒体展示远比板书在色泽、线条和形象化上具有优势。因此,如果能够科学合理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中学生物微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知识将在基于网络的基础上紧跟学科前沿和做到与时俱进,使课堂知识具有时代感,省时省力且备课效率高,解决了传统教育无法表达抽象的微生物知识的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生物微生物教学环节应用中的问题

1.多媒体生物教学的使用存在盲目性

多媒体教学技术进入中学生物教学平台后,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有时会把多媒体课件的量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因此,部分教师在备课和授课的过程中,会“一刀切”地花精力和时间去制作复杂的课件,用纯粹的多媒体教学完全替代了传统教学,导致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深入研究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法等,教学效果势必适得其反。例如,在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实践教学应该是比多媒体教学更能为学生所掌握的教学途径和手段。因此,在选择多媒体教学时,应和传统教学相结合,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计课程,让多媒体成为教师的好助手,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益处。

2.忽视生物多媒体课件的适用性

中学生物的多媒体课件,重在形象生动,但是杜绝课件太过花哨。有些教师认为五颜六色的画面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但也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思考题的积极性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往往是学生在上课时感觉都听懂了,可是下课后能想起来的东西却没有多少。因此,我认为中学生物教师在潜心钻研教材和教学方法后,要对课堂使用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论证。特别要注重课后巩固的练习方面,可以通过练习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3.过分依赖生物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学技术仅是起教学辅助功能,最主要的还是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重视师生的情感交流。在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是互为互补的关系,只有将多媒体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解决中学生物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1.科学分析中学生物教材,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多媒体的表现力并非是万能的,并不是任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都能用多媒体来实现的。基于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中学生物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制作适合自己授课课件。严格杜绝“拿来主义”和面对课件“照本宣科,充分认识课件对自己的教学艺术和学生学情的适合度和可行性分析。

2.精心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效果

中学生物微生物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在潜心钻研教材后将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热点等问题以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多种方式合理地呈现出来的,要求做到条理清楚,深入浅出,易于学生理解。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力围绕教学目标,本着教学的情感互动,达到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总之,多媒体辅助中学生物教学的微生物学教学环节是目前教学手段的主要渠道之一。如要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更全面地发挥作用是我们生物学教师长期思考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杨树根.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绥化师专学报,2002(12):103-104.

[2]杨飞,王怡,宋成敏.合理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中国冶金教育,2006(6):39-41.

微生物学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问题;导向;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44-01

问题是学生探究生命现象和生物学过程的出发点,往往是启动师生共同研讨活动的“阀门”,对于生物学学习来说,富含矛盾的问题情境,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就是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认知能力为前提,在教学中编制成各种问题,以具体问题组织学生共同分析、研究探讨、得出正确结论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的提出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和创造地发现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会发现问题。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发现问题?又如何提出问题呢?

一、从实验等直观手段设置问题情境

在实验活动中,学生们往往比单纯的理论学习有更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可能的条件下,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和动手做实验,这不仅是对基础知识加深理解的过程,更是充分刺激学生多元智能综合发展的良好学习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

(一)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问题。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多渠道地对学生展示生物的奥秘,学生的多个感官受到刺激,思维活跃,问题火花由此迸发。《牛津剑桥植物百科》、《牛津剑桥动物百科》、《牛津剑桥海洋百科》、武大华软的《高级中学生物(上、下)》等多媒体教育光盘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

(二)通过实物展示、实验等直观方法设置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动手实践等途径,直接地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过程及现象,从中会产生诸多的疑问并对问题寻求解答的方法和技能。如在演示《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时,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要用37℃的水浴?滴几滴HCL行不行?等来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引导学生走进开放的大课堂,关注生活中的事实和现象,去探求大自然的神奇。大自然是生物教学的大课堂。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去了解他们许多未知的生物体结构和生理现象,去观察学校周围有环境污染和生态情况,激发学生的强烈困惑: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怎么办?并培养学生树立征服自然界的雄心壮志。

二、用生命科学史上的真实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生命科学史是科学家们在崎岖山路中不畏劳苦奋力攀登的历史,是一个个问题被解决,一个个神秘现象被破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材内容充分挖掘利用生命科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光合作用、,酶、DNA、生长素、青霉素、朊病毒的发现,巴斯德通过加热灭菌法解决酒变质的问题,巴甫洛夫用自己在恒温动物身上做的四个有名的手术研究消化生理,遗传密码的破译,PCR技术,生物工程,克隆技术的诞生与发展等,创设当年科学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又能使学生在受到科学家精神熏陶的同时使其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究性实验设计能力得以提高。

三、从生活经验中发现问题

学生的切身问题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一旦在这些问题上出现与他们的想法不一致的材料或事实时,他们最容易向老师或书本提出疑问。生物学中有许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注意利用这些方面的内容来引发学生的矛盾心理、怀疑心理和求解心理,长期坚持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和实践,形成发现问题的意识。例如,在学习遗传性状的传递规律,如果教师特意利用人类的某个性状作为例子,学生的兴趣就会很大,探究的热情也会高涨,包括一些按照某种观点属于“差生”的学生也都不例外地表现出热情。举个例子,人类的双眼皮、单眼皮是一种单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其中双眼皮是显性性状,单眼皮是隐性性状。在分析了这种性状传递的规律和这种规律产生的机理后,教师如果提醒学生注意周围各种各样的“特例”,比如父母都是双眼皮的子女情况;或者父母都是单眼皮的子女情况;如果父母一方是双眼皮,另一方是单眼皮的子女的情况,学生肯定会从中发现一些与书上不一致的现象。学生疑惑不解就会向教师提出质疑,这样就非常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教学了,而且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的深刻理解。

四、精选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高考理综命题突出的时代主题,要求生物学教学务必从狭隘的书本走向广阔的社会舞台。在立足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精选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热点问题,例如,原子弹在日本长崎、广岛爆炸后最初的遗传学调查课题,美国“生物圈2号”实验,环境污染,艾滋病,非典型性肺炎,单克隆抗体技术,转基因动、植物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反应器系统,人类基因组计划,“神五”飞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生命现象的特殊性,航天育种等,均可用以创设问题情境。在学习《生物的变异》一节中讲到化学诱变因素时,先向学生播放中央电视台的一则新闻调查:河北涉县“癌症村”食道癌发病率很高,这里的村民化肥用量高达30-40kg/亩,水井与地面平齐,饮水中氮含量高;在饮食习惯方面,喜欢蹲着吃很烫的油面,并且吃的很快。而“长寿村”基本施用农家肥,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等。然后导入对生物变异原因的分析,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总之,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在教学中,要努力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要学生们学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向社会,向社会去求证。新课程理念下的问题教学是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也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