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应急预案

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应急预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应急预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应急预案

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应急预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校 网络舆情 风险 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积淀的结果 ,及时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机制本应为自成体系的构建预警防范机制方突发事件的先决条件;而现场处置机制是突发事件处置流程的关键因素 ,而在这一过程中事件舆情却不胫而走于网络信息化。对此,网络舆情的掌控及其导向机制对应对突发事件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也是隶属于当前突发事件处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1明确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特点和指导方向

当前,伴随互联网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介飞速发展。对比我们所知诸如校园广播、校园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介,手机成为当今典型的新媒体舆论传播阵地。作为新媒体主要包括手机QQ、微信、微博、飞信、互联网,也包括高校新兴的易班新的网络信息传播媒体。

对比传统的舆情传播媒体,高新媒体下的网络舆情具有双向的交互性强、便捷性高、扩散性快等突出特点,@极大程度对突发事件舆情的处置造成了更为深刻的影响。

为此,网络舆情的指导思想关系着网络舆情处置的工作方向及其突发事件的处置成败。高校网络舆情的指导思想倘使不明确,将影响突发事件的进展甚至后果成败。学校强调突发事件新闻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方为进一步增强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工作能力,及时、客观、全面、准确地权威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最大程度的避免和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树立四川理工学院的良好形象,特制定专项预案。

对此,高校突发事件所引发的网络舆情指导思想应该是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为目标,,结合"十三五规划"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并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立轴点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分析处置机制,促成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为师生服务,为推动高校发展服务。

2 制定科学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及舆情风险预警方案

《礼记中庸》中讲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何制定科学的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及其舆情预警方案,做好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引导,将网络舆情防范未然对事件的妥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这将改变以往高校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管理方式。

当前,国内众多院校对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机制并未完善,学生的突发事件的把控更多是集中在班主任和辅导员身上;在应对舆情的传播也更多是耳闻口授、传统报纸杂志和新闻,并未完全关注到新媒体上下足功夫。高校网络舆预案是针对学校可能因某一突发事件所引发的网络舆情,以便快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导向工作,降低消极影响,规避不良舆论所制定的相关预案。科学完备的舆情预案这有利于高校管理层尤其是学工第一线的辅导员增强危机意识,未雨绸缪,能抓住关键时机第一时间处的情;这也能提前辅导员对未雨绸缪的事件做到超前意识、提高预警防范的瞻前预判力。对此,四川理工学院坚持从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遵循"同步启动新闻机制、同步启动新闻媒体联系机制、同步启动记者采访管理机制、同步启动校内外舆情跟踪和通报机制"四个同步流程,完善后期处置追踪建档和教育反思。从而可见,高校着力健全和建制网络舆情预案、舆情信息监测、舆情动态监管机制预案,能在第一时间迅速准确鉴别不良舆情可能产生的危机和威胁,并且做出最坏程度的应急预案;也能在事件无法避免的客观情况发生下,能最大程度上减少危机带来的人身财产损失,更能遏制事态的进一步激化,规避负面舆情传播造势对高校形象的消极影响。

3 构建完善突发事件处置方案及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众所周知全国震惊的川师大腾刚杀人案、云大马加爵碎尸案、上海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南京航天航空大学金城学院袁某刺死室友案等等,一系列严重的恶性突发事件都引人深思,触目惊心让人痛惜。然而,当这些事件发生后,不良舆论将迅速通过网络舆论散步在各界,导致对整个事件的看法及其社会反响众说纷云,有对教育体制的反思、有对涉事杀人者的痛恨谩骂哦,也有对学校教育层管理不善的批评等等,当这些舆论被不良用心者左右时,将引发新的冲突和危机。因此,从突发事件事前预警方案到已发事件的处置方案,是一个必备的过程,其是否完备完善将直接影响到事件处置妥当与否的最终效果。前面主要讲了当前高校对突发事件的预警方案和舆情导向的预警方案,接下来主要从突发事件制定预警方案上升为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导向机制的一个探讨。

首先, 优化高校舆论宣传生活氛围 ,规治校园周边秩序。以四川理工学院为例,分为黄岭、汇东、营盘三个校区,如何将三个校区的舆论环境进行优化整合,在其中某一个校区出现突发案例时,做好讯息披露机制,及时准确引导舆论导向。突发事件发生以后 ,公众对突发事件的了解主要是通过网络媒介和舆论宣传.媒介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客观与否将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和形象。

其次,加强全校师生安全教育,普及突发事件应急常识。从当前的新媒体信息可知,每年各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它具有不可预知性 ,一旦事件发生后不立即采取处置机制的话,极有可能因为不良网络舆论激化矛盾,可能引发二次恶性事件。所以,高校应把普及突发事件的常识贯穿在高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当中。

以四川理工学院为例,该项每年新生一入学就专门开设了入学与安全教育课。该课程主要包括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能教育、安全责任教育、学籍学生手册宣传、及学生修读指南教育。该课程以考查必修课的形式,极大程度地针对大一新生入学后的学业迷茫、安全知识涣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了大学生预警防范的意识,减少了安全事件的发生。并且,期末还组织全校性的安全知识网络竞赛,全校性的安全知识竞赛的参赛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三,该项竞赛活动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知识普及及其安全防范意识。

最后,落实工作预案,构建反应机制。高校辅导员还是领导层在做出网络舆情工作机制之前,首先得了解新媒体网络的传播性质及其传播的阶段。网络舆情传播的方式如先前所讲的特点还具有参与群体的广泛性、参与散步信息的匿名性、传播途径的多样性,传播受众的感染性,所谓感染性指的是如同瘟疫和蝴蝶效应,一旦发生,能立即感染传播一大片人群。最终可能出现传播结果的破坏性,直接影响学生的正常教学活动和事发属校的声誉。

以四川理工学院为例,该校有健全的心理工作部门,特设专门的心理资深的心理咨询师。该工作部门的心理咨询师都是具有国家认可的专门心理咨询师证书的一定数量的师资队伍,在四川理工学院三个校区实现联动坐班机制,每天都设有专门心理咨询科室安排值班心理咨询师。该部门主要针对大学生的身心失衡、学业困难、适应困扰、情感困惑、心理障碍及其危机干预等诸多方面提高咨询帮助的服务性部门。这个部门不仅仅针对学生,也对教师进行辅导服务。通过这个专门特设的心理工作中心可以消除学生因危机事件带来的心理理压力,引导广大师生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化解突发事件,调试心理平衡。最后,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就事件的处置做一个专项教育会,各级职能干部理应积极总结反思。危机结束初期可以通过高校官方微信、微博、官方网站等新网络媒介,对此事事件的处置前因后果进行信息透明化公开。此外,要求各专业班主任和专职辅导员结合危机案例,开一次专项交流做谈话,对广大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防止类似的事件在自己所带的学生中再次发生。

综上所述,高校作为传承文化和学术的阵地,也是数万人群聚集,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的不可忽视的公共场所。在应对新媒体网络传播快速 、便捷及交互性强等新媒体视域下的新特点 ,及其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零碎化所衍生的不良舆情导向使得高校舆情管理难度更加严峻,高校突发事件处置中网络舆情引导的预警机制的构建迫在眉睫,已然刻不容缓。

项目名称:本文系2016年四川省教育厅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专项)“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引导及管理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CJSFZ16-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娅萍,袁奋光等.新形势下高校突发事件与辅导员工作探究[J].长春理工大W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应急预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安机关 网络舆情预警 对策

[中图分类号]TN915.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157-02

一、对公安机关网络舆情预警的释义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n生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种,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产生、传播的载体都是网络,是广大网民的态度、意见和言论的总和。21世纪是信息网络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革命已经引起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公安机关传统的警务运作方式在信息化的潮流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顺应这种潮流,公安机关的工作信息化是一场必然的警务革命,是警务力量增长的强大动力。“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已成为不能回避的课题,这是保证警务决策科学化,提高警务工作效率的必由之路。要切实做到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其关键在于对情报信息进行的综合分析与研判,它是将浩繁的零次情报、一次情报、二次情报转换生成综合、预测性情报的过程。

众所周知,公安机关直接与公民接触,相对其他政府部门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搜集和分析群众的思想动态、心理情绪、愿望心声及倾向性的社会动态等,在当前舆情信息研判工作的范围不断扩大,规模、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该项工作理应成为警务参谋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这是公安机关正确决策、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重要前提,归根到底是公安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一项基本功。然而,由于历史或其它原因,公安各相关部门的舆情分析系统还各自独立的,或者还停留在人工处理的阶段,导致公安内部的舆情分析重复劳动、效率不高、共享率低。为达到舆情分析高效及时准确的目的,以及各舆情分析部门或者人员信息共享,必须建立新的舆情分析系统。推动舆情预警制度化,构筑起强大的舆情预警网络,将触角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和最基层群众中。此系统可对各种信息,经分析研判后,生产出标准化的人、事、物(涉案)、组织(涉案)、地点(涉案)等信息的情报产品。通过舆情预警调查研究,掌握尽可能多的第一手资料,为社会预警机制的构建提供支持。

二、对国内外网络舆情预警成果的透视

(一)对国外网络舆情研究的扫描

现代西方的研究大多从网络本身的作用和给现实社会带来的改变出发,阐述网络的优势和作用。美国学者彼特?鲁塞尔在《全球脑》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全球脑:电脑和网络储存的信息和知识将影响人类的智力,也最终影响人们的体验。著名的网络社会学家卡斯特尔(MmmelCastles)认为,网络社会中“信息”和“知识”首次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社会的个体间、个体与组织间、组织间,透过网络沟通而更加频繁的互动起来,从而形成已初具雏形的网络化社会,进而卡斯特尔用“流动空间”这一概念具体阐释了网络社会空间在结构上的变化,通过这一概念解读网络社会基于信息和技术的职业重组和分工,以及由此凸现的文化冲突现象成为卡斯特尔网络社会观的主体内容。约翰?哈格尔(JohnHagen)和阿瑟?阿姆斯特朗则在《网络利益》中首先把网络社区的虚拟性加以突出,认为所谓“虚拟社区”,就是一个供人们围绕某种兴趣或需求集中进行交流的地方,它通过网络以在线方式来创造社会和商业价值。这种观点的核心是:虚拟社区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组成,可以借助网络与想法相似的陌生人分享一种社区的感觉。斯坦福大学网络与社会研究中心创始人法学教授劳伦斯?莱斯格(Lawren CeLeSsig)指出“我们有各种理由相信单凭网络空间本身自由的承诺将无法兑现。单靠它自己,网络空间会变成一个理想的控制工具”,这说明单凭网络本身不能将理想转化为现实。他主张政府的适度管理,认为网络空间的自由绝非一来源于政府的缺席“自由,在那里跟在别处一样,都来源于某种形式的政府控制”。凯斯·桑斯坦认为网络自由使信息随时获取成为可能,由此产生的“量身定制”现象会造成信息窄化,其结果使社会趋于分裂,各种仇民群体更容易相互联系和影响,这与民主社会的多元化特征是相悖的。作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介入以提供一个多元的环境具有合法性和必要性。桑斯坦倡导创建公共论坛,将改善的力量诉诸于大众媒体和政府管制,并主张以“民主的商议”为原则衡量政府管制言论的范围。

(二)对国内公安网络舆情预警研究成果的判断

1、寻求在网络舆情引导上打出“组合拳”。学界普遍认为,公安部门要注意疏导结合,提高自身的社会公信力,实现虚拟人现实化管理,掌握网络舆论对手有关信息、资料、特点,对于影响重大的负面网络舆情,经多次正面引导无效的,可以采用与网民面谈对其帮助教育的人性化做法,慎用处罚措施。2、明晰舆论引导手段。一是提出议题、设置话题,引起或转移公众对某一事件、主题或议题的注意力;二是借助时间、空间手段,设置重点宣传的优势地位;三是发挥言论作用,组织讨论,引起更大的关注:四是建立主流论坛,以主流、权威声音引导舆论,同时利用技术手段过滤的方式,对偏激言论进行清理。3、构建网络舆情搜集系统工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日常性的舆情搜集工作,即对网络舆情进行持续的、稳定的、系统的、日常的跟踪与搜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库;二是针对某一突发事件、某一舆论危机或某一特定任务进行的舆情搜集活动。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已经从多角度展开,就国内公安部门层面来看,对网络舆情应对的研究,主要从媒体宣传和信息搜集的角度开展,就是从危机管理的视角出发,不断强化自身工作,及时更新相关制度,提升服务理念,构建公安机关网络舆-预警的事前、事中、事后应急管理的联动机制,发挥起“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努力维护人民群众合法利益。

三、公安机关网络舆情预警的对策选项

公安机关开展网络舆情预警管理有利于防止社会危机的产生,正确预警危机性事件。不仅对相似案例有借鉴作用,而且有利于防患未然、缓和社会矛盾。

(一)完善网络舆情预警收集机制

作为网络舆情最前沿机制——预警收集机制,它使网络舆情干预处置得到了前移,在事件潜藏隐患,或出现苗头性问题的时候,就对事件发出预报、预测及提供预先处理的建议和行为。它由主监视器、预测预警、处置的预防、预警和评估等部分组成,共同支撑着这个机制的大厦。网监管理让预警机制有了更多施展空间,本着“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宗旨,对在预警体系内获取的警源监控相关数据资料,进行信息化处理后,统一规范,统一口径,让系统内各监控网点实现共享信息,推动通过互通情报,让网络舆情更好的处于各个节点的监控之中,让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的热情和活力得到充分释放,成为预警监控更好的扩充途径。目前尽管对网络舆情来说,还不能彻底精确地进行预测,但是通过网监平台,可以充分的利用计算资源,挖掘、分析海量的监控信息和数据,运用到各类预测方法,就能通过推导,更好更准确的预测网络舆情的每个环节和变化过程。将警示信息快速并多元化的向全社会进行是公安机关网监管理的便利条件,让公众感受到有关的服务和帮助的温馨。从预警突发网络舆情的角度来说,通过对各机构和部门协调勾连,及时做出预防处置判断,有的放矢地制定预案,并能精准的评估和预判预警级别、预警范围,就能够确保给将来的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给予非常详细而又完整的第一手资料。

(二)完善网络舆情预警应急响应机制

应急响应机制将准则性的东西渗透到网络舆情预警的全过程,并进行制约。一旦网络舆情苗头出现后,首先是从预测机制中获得信息素材,参考评估预判的结果,梳理好突发事件的性质、考量所处的环境、以及社会可预见的反响,其次,紧急调度网格平台中的应急资源,汇总各个平台维度中的应急资源储备现状,摸清应急资源可用数量、维护细节以及调配率,在底子摸清后,就要根据事态发展评估的情况,选择适用应急预案,匹配应急资源的调配和分布,提出有针对性的应急状态方案、处置方针和补充规定等,并对网监平台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统一指挥应急处置,在此基础上,做好各部门的分工,对各类应急资源置于系统的总调度范围内,全面推进危机干预工作,有效处置网络舆情事件。

(三)完善网络舆情预警善后处理机制

善后处理中,要建立健全应急资源补偿机制,对应急管理中消耗的系统内、和系统外各种资源,要按照政策法规制度做好补偿安排,让应急预警管理能够可持续,各方面参入者能够有能力处置以后的突发预警事件;突发事件整个过程是:首先是发现事件,其次是事件的发展,最后是事件的灭亡,而应急管理总结恰好是对这一过程进行全面的总结,并对事件所发生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有效的对应急管理进行实施方面的明确,并实行奖惩的制度;突发网络舆情应急管理的始终,要始终贯穿褒奖和问责这两个抓手,对有关责任人和机构置于老百姓的监督之下,公平公正公开抓褒奖和责任追究,让法制的光芒和规范化的管理以及人性化的亲和贯穿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全过程;同时,应急管理机制有效性评估要步步跟进,既要评估各种制度,也要评估它的运行规范,评估要面面俱到,并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善后处理的环节,向社会公众和媒体透明公开,同时要建立完善监督、举报及信息反馈路径,让善后处理的有始有终。

(四)完善网络舆情预警评估机制

在讨论应急网络舆情预警管理构建的进程里,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应急管理评估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在突发网络舆情事件的预警中随处都能找到它的身影。由于网监管理具有共享性和立体性的特点,由于有了应急管理评估机制的参人,准确、客观的评判预警管理进程的每个步骤和细节,通过统一协调,步调一致,指挥到位,到每个节点上,不但能够提高公安机关的办事效率,也能营造全社会公众各阶层全面参入的氛围,进而还能在集中力量办大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完善已有的预警管理机制,最终建立成熟的模式,就是以公安机关为轴心,辐射全社会加入的网络舆情应急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应急预案范文第3篇

一是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前置条件、执法检查和企业标准化建设达标的重要内容,依法将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作为高危行业企业准入的必要条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政府属地责任。二是按照“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加强协调,积极推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县安监局应急管理的组织协调和综合监管作用。三是完善事故信息沟通和事故救援协调机制,建立部门间协同应对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联动机制,规范应急响应程序。四是加强安全监管部门与气象、国土、水利、环保、消防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并完善预报、预警、预防等协作机制,有效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二、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管理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安监总局《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总局17号令)文件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做好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修订、备案和演练等工作。

1、加强预案编制、评审、备案工作。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各自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和特点,认真组织编制、完善修订相应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进一步提高应急预案编制质量,增强预案的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道路运输等高危企业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必须按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进行编制,组织有关安全生产专家和应急管理专家评审,其中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等实行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高危企业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要报县安监局备案,年底前所有实行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高危企业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备案率要达到100%。未按照要求编制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组织专家评审和向安监部门备案的高危行业企业不得颁、换发安全生产许可证,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2、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活动。按照“贴近实战、锻炼队伍”的原则,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组织安全生产应急演练活动,提高本辖区、本行业(领域)、本部门、本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能力,督促企业按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南》的要求完成演练工作,监督检查生产经营单位制定本单位的年度应急预案演练计划,严格落实演练次数,强化演练效果。高危行业企业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组织一次专项应急预案演练。认真组织开展好安全生产月中“安全生产应急演练周”活动。通过应急演练活动的开展,全面提升突发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应急预案演练组织单位应当对应急预案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撰写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应急预案提出修订意见。应急演练要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资料完整记录、归档存查。

三、加强应急处置工作

一是坚持“属地为主、条块结合、精心组织、科学施救”的原则,严格事故应急处置的企业主体责任和所在地政府的组织指挥责任,实行总指挥负责制,加强统筹协调,科学调度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和救援物资装备,强化救援现场的警戒疏散、监测与管制,确保救援工作高效有序。二是完善事故应急处置相关工作制度,推动各行业建立健全事故应急处置分级指导配合制度、总结与评估制度、应急处置奖励与责任追究制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落实力度,提高事故应急处置工作规范化水平。三是加强舆情引导,按照有关规定准确上报和及时事故应急处置工作信息,稳妥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尽快消除事故影响,恢复正常秩序,保证社会稳定。

四、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培训纳入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和培训的范畴,要在各类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中,增加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内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墙报等形式,加大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应急管理知识宣传教育力度。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应急管理知识和应急救援内容的培训,特别是加强对重点岗位人员的应急知识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应急意识和应急处置、避险、逃灾、自救、互救能力。

五、加强事故预防和重大危险源监管工作

1、做好重大危险源监控监管工作。建立健全企业重大危险源动态监控机制,做好预警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防御、早响应、早处置。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存在重大危险源企业的监督检查,指导企业做好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评估、备案、登记建档、监控和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和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尽快实现重大危险源的网络监管。

2、推动救援队伍开展预防性安全检查。按照“险时搞救援,平时搞防范”的原则,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组织引导本单位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充分发挥其专业技术等优势,对企业开展预防性安全检查,重点围绕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道路运输等单位的重要部位、关键环节排查事故隐患。对应急队伍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有关单位要及时整改。

六、加强应急资源数据库建设

按照“分级负责、分类管理”原则和《国家应急平台体系部门数据库表结构规范(试行)》、《应急信息资源分类与编码规范(试行)》的要求,建立全县安全生产应急资源数据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队伍、专家、物资、装备等各类应急资源数据库,实现应急资源共享,实行动态管理,适时更新应急资源信息。

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应急预案范文第4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分局网络舆情的处置与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处置机制,妥善处置网上舆情,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华宁公路分局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根据《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办法》(中办发【2008】22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中的网络舆情是指通过新闻报道、新闻爆料、论坛、博客、播客、微博、微信、QQ 群等互联网形式,反映出来的涉及华宁公路分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和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重大事件的言论和观点信息,以及可能或已经对华宁公路分局形象、公信力产生不良影响的网上负面报道和负面言论。

 

第二章   舆情分类

第三条  根据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和发展态势,将舆情分为三级:一级(重大)舆情、二级(严重)舆情、三级(一般)舆情。一级舆情是指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有可能形成重大网络热点事件的苗头性舆情,或本属二级舆情,因处置不当,导致发展态势进一步扩大的网络舆情。如中央级媒体关注或报道、国内大型门户网站刊发后引起和可能引起广泛关注的舆情。二级舆情是指网上影响较大、可能会引发网络热点事件的舆情,或本属三级舆情,因处置不当,导致发展态势进一步扩大的网络舆情。如省内媒体关注或报道、云南网及市内主要网站刊发的容易引起关注和需要市委、市政府协调解决的重大民生诉求等方面的舆情。三级舆情是指市内网站的一般爆料、投诉、普通民生诉求等方面需要及时解决的网络舆情。

第四条  舆情级别由省公路局党委和玉溪公路局党委和市网管办确定。

 

第三章   舆情处置

第一节   责任主体及分工

第五条  分局主要领导和分局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网络舆情处置第一责任人,对重大舆情要亲自处置。分管领导(网络发言人)是直接责任人,负责处置涉及本部门的网络舆情。市网管办负责协调、指导全市网络舆情处置工作,涉事部门分管领导(网络发言人)负责协调、指导本地本部门网络舆情处置工作。

第六条  各部门明确一名成员分管网络舆情工作并担任网络发言人,至少配备一名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同志担任网络舆情管理员,武装多名高素质网络评论员。全分局上下形成涉事部门牵头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整体联动、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的网络舆情处置与管理工作格局。形成网络发言人统一指挥、网络舆情管理员具体负责、各职能部门和网评员积极配合的工作格局。

 

第二节   舆情监测

第七条  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每日对主要新闻网站、大型门户网站、市内主要网站通过新闻报道、社区论坛、博客、播客以及微博、微信和QQ 群等的涉分局舆情进行搜索、监测、研判、预警。对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网民涉分局留言进行搜集,确保第一时间掌握涉分局重大舆情。

第八条  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建立网络管理QQ群,对各部门网络发言人、网管员实行统一管理。

 

第三节   舆情研判

第九条  一级舆情,由领导小组和玉溪公路党委召集涉事部门举行舆情研判联席会议,研究制定舆情处置方案。

第十条  二级舆情由领导小组和涉事部门及时进行研判。对舆情的性质、舆情走势、可能出现的风险等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并制定舆情处置方案。

第十一条  三级舆情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告知涉事部门,涉事单位进行处理,处理结果报局党委。

第十二条  已经在全省、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的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和网络热点事件,涉事部门要在第一时间报分局党总支,党总支向上级部门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制定舆情处置方案。

 

第四节   舆情报送

第十三条  一级舆情采用快报制。快报分为手机快报和纸质快报。由分局党总支在舆情发生半小时内采用手机快报报给市局主要要领导,需要报送到省的网络舆情,由玉溪公路局和相关部门负责分头按要求报送。纸质快报在一小时内送达市局主要领导。

第十四条  二级舆情采用《网上舆情》形式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上报到市局有关部门。

第十五条  三级舆情采用直办制。由分局党总支指导涉事部门直接进行处理。

 

第五节   处置原则、流程及要求

第十六条  舆情处置按照“三同步”原则进行,即事件应急与新闻应急同步布置;处置工作与对外口径同步研究;处置授权与授权同步安排。

第十七条  一级舆情处置:1、华宁公路分局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成立舆情处置专班,启动突发事件和网络热点事件新闻应急预案,制定舆情监控和舆论引导方案。2、按一级舆情处置流程图进行处置(流程图附后)。二级舆情处置:涉事地部门可参照一级舆情处置办法进行处置。舆情发现后,涉事部门在向分局主要领导汇报的同时,向玉溪公路局只管部门征求处置意见。

舆情形成《网上舆情》内参报送局领导,并被局领导签批的,根据市局批示意见迅速进行事件处置。对领导未签批的《网上舆情》,由分局党总支督促涉事部门持续监测舆情,若舆情进一步升级,要及时上报分局领导和市局有关部门,确保舆情不造成大范围的影响。

分局党总支办要对二级舆情处置进行全程跟踪督办。三级舆情处置:涉事地方或部门要认真调查核实,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处置工作,并向市局回告,同时将办理情况在网上反馈。

有关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舆情:省委书记、市委书记留言版内容对口市委督办室,省长、市长留言版内容对口市政府督办室。发现舆情后,报送给对应的市领导。

第十八条  各部门需要市局有关部门办协调处理的网上信息,须出具书面报告,请求市局协调落实。

第十九条  各部门需要协调市外、省外媒体采访报道的,须出具书面报告,请求市局有关部门协调处理。

 

第六节   舆论引导

第二十条  网络舆论引导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正确引导”原则进行。

第二十一条  一级舆情新闻通稿须经处置专班或局党委宣传部审核后,二级舆情新闻通稿须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三级舆情网上回复稿须经分管本部门主要领导审核或商请市局有关部门后回复。

第二十二条  需要组织网上舆论引导的,由涉事部门提出引导口径报市局,并动员本地本部门网评员在市局网管办指导下进行。发生一级舆情时,由市局网管办协调组织全局网管员、网评员,统一部署进行舆论引导。

第二十三条  需要统筹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进行舆论引导的,涉事部门先提交书面报告,报市局网管办同意后进行。

第二十四条  召开新闻会时,有涉外、中央及省级新闻媒体参加的,须在市局党工部、省局宣传处指导下进行。

第二十五条  各地各部门在接受媒体采访、对外披露信息时,必须统一事实、统一数据、统一口径、统一出口。

第二十六条  各部门在成功处置一、二级网络舆情后,要对处置工作进行总结、反思,对下阶段舆情走势进行分析研判,并将总结报告存入案例库,为应对未来的网络舆情提供指导和借鉴。

第二十七条  主动建立与上级主流媒体和重要网站合作机制,充分利用上级媒体资源,进行舆情发现、研判处置和引导等多个环节的合作,做到有效应对舆情。

 

第四章   考评

第二十八条  将因网络舆情处置不力,或不按要求开展舆情引导,迟报、瞒报、漏报、谎报信息,未经批准擅自对外和泄露信息,造成重大消极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进行通报处理,部门和当事人不得评为优秀等次,同时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九条  考评工作由市局网管办会同市局有关部门进行。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细则由华宁公路分局舆情处置工作办公室负责解释。本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本细则属内部管理细则,对相关内容务必保密。

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应急预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策略

当前,网络已经触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网络不仅是一种工具,更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社会变革以及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利益的调整以及社会矛盾都会或多或少在高校中有所体现,这些问题也都会在网络上以一种虚拟的形态存在。一些危机事件如果处理不好,就会蔓延至网络,进而嬗变为一种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不仅进一步影响事件本身的发展,还有可能引发次生危机,给事件的处置增加更多不可控和未知的影响。

一、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内涵与特点

高校因其人群在年龄层次、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等方面的特殊性,其网络舆情危机具有主体的多元性、客体的多样性、传播的危害性等特点[1]。正因如此,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机,其带来的影响及后续处置的难度往往高于其他组织。

1.主体的多元性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7.1亿,上网普及率51.7%[2]。在大学生群体中,几乎人人都是自媒体。这使大学生更加容易获得相关信息,也更容易使信息得到爆炸式的扩散。由于大学生自身对事物认知、道德观念、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多元性和群聚性,以及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等因素,使大学生对同一个舆论事件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盲目从众心理、法不责众心理、社会泄愤心理、情绪感染心理、因果归因心理”[2],使一些主体丧失自觉的个性,进而在网络上表现出不同的舆论选择。

2.客体的多样性

在高校发生的舆情危机中,呈现出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传播内容的复杂性。高校舆情主体的特殊性,导致“社会网络舆情中心点、网络舆情焦点、网络舆情集中点、网络舆情热点、网络舆情兴奋点、网络舆情波动点”[3]等都有可能发展为高校舆情危机。在这些舆情中,有的诱因在社会中,在舆情的发展过程中,从而进一步对主体产生消极的影响,致使舆情进一步无规则的发展,使舆情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断交互,彼此进一步交叉影响。

3.传播的危害性

传播渠道的多元性、共生性、交互性,以及网络的自由性、开放性、复杂性,使高校无法掌握也不可能掌握所有传播渠道的控制权,这就导致一旦出现网络舆情危机,网络舆情主体对客体的响应会呈现出即时性与交互性,使高校管理者无法控制,后果无法预料。

二、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存在的主要问题

互联网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更新速度,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管理往往滞后于舆情本身的发展速度,而这也就成为网络危机发生的根源。

1.高校职能部门对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高校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来看,绝大多还未真正意识到网络对管理的革命性影响,对网络舆情而言,还停留在如何“堵”的层面,对于如何疏导,如何有效应对的意识尚未确立。这就导致在网络舆情机构建设、机制建设、建章立制方面多数停留在文件表面,而并未付诸实施。

2.高校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缺乏相应的健全机制

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应是学校的一项系统性工程,绝大多是高校建立了新闻发言人,但是却很少主动新闻,对舆情的预警、监测无完善的机制建设。事情发生后,仍然停留在“应急”层面,缺乏常态化的处置预案;对校内媒体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校级、院系级、机构级的官方媒体缺乏统一监管和联盟建设,平时分散了用户,应急时发挥不了传话筒的作用;对人员的培训和训练不够,缺乏实战经验,削弱了应急能力。

3.高校对师生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中的行为引导不足

尽管国内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已经有很长时间,但仍停留在理论阶段。实践上,只有少数学生能通过有限的校园媒体资源去体验、参与媒介的运作,同时又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培训,基本处于自发状态。学校也很少面向传媒类学生外的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有关课程或讲座,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虚拟空间的行为失范。

三、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策略建议

网络舆情是社会事件在虚拟世界中的一种传播,网络舆情危机更是民众对某一事件的一种看法和表达,正是因为网络舆情危机可能带来的影响,这就需要高校从管理者高度重视,采取线上线下处理相结合,教育引导与制度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掌握科学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策略,以备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机能及时、科学、有效处理。

1.加强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意识,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

在自媒体时代,快速反应是解决舆论危机的基本前提。这里面的快速反应就包括涉事主体在内部早行动,涉事主体在社会舆论层面早回应。要做到这两个快速,高校职能部门需要加强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意识,建立新闻发言制度。目前,高校新闻发言人平时主动召开新闻的机会少,缺乏实战经验,一旦发生网络危机舆论,就很难快速有效回应社会关切。另一方面,新闻发言不应只是新闻发言人的工作,而应成为一种对外主动信息的制度。这种制度能确保学校在重大决策后,积极主动与师生、社会进行沟通,缩小各种信息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舆情危机发生后,又能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减少舆情危机的扩散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在现实网络危机舆论中,舆论走势因为受到“沉默螺旋”影响,往往出现一种声音独大的局面,进而愈加影响公众的理性思考,负面、消极影响也会加倍放大。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高校官方,就应敢于发声和主动发声,主动事实和事件的进展,与此同时,用好校内各种可用的传播途径,以及具有公信力的政府有关宣传报道途径,坚持真实性、贴近性、可读性、语言文字更加符合受众接受的原则,逐步扩大正面的、积极的消息传播,做好舆论动态实施跟踪,形成阶段性热点,合理推动舆情发展。

2.科学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

第一,把握舆情节点,提升舆情回应有效性。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单学刚将网络舆情管理过程分为监测、预警、研判、回应、沟通、应对、处置、修复8个阶段。这就需要高校根据各个阶段不同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制订相应的应对策略。在快速发现和预警阶段,各个高校可以借助网络监控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学生党员干部,及时发现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的网络舆情异常,畅通信息上报渠道,构建快速有效的汇商机制,依靠平时制订的应急预案,启动相应的预警工作。在多渠道全面了解信息方面,要建立分工协作的信息情报收集汇总机制,掌握第一手的详细资料。在舆情现状和发展研判上,要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各方资源,第一时间处置,尽可能减少舆论扩散的范围。第二,在舆情引导和应对上,要把握好“五个维度”。准度,即回应内容要对准舆情焦点和舆论痛点,直击“靶心”;精度,即精准解读决策事件原委,做出科学可信的结论;长度,即要重视回应的联系性;温度,即舆情回应要改变话语表达方式,要与舆论主体“共情”;尺度,即把握好舆情回应的分寸”[3]。第三,在舆情处置上,回应主体做到“五步到位”。即业务部门回应要“守位”;上级部门介入要“到位”;学校统筹不能“缺位”;部门协作不能“错位”;第三方调查有必要“补位”;在形象修复和公共建设上,需要高校及时对危机处理进行总结、反思、归档、整改,避免重蹈覆辙,同时,利用恰当时机,引导舆论关注点转向。

3.加强师生网络道德素养教育,引导网络行为自觉

一方面,要通过技术手段不断净化和优化网络环境,尽可能减少负面消息对高校师生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教育引导,不断提升师生的媒介素养,使人人都能遵守网络基本规范,合理理性表达意见。从内容上来看,要加强师生法制化教育和网络道德素养教育,突出强调虚拟空间绝不是法外之地,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引导师生在网络表达中知法守法。从渠道建设上看,要不断建立健全高校自身网络宣传“阵地”建设,增强吸引力和“粘合度”,营造有利于高校发展的主流舆论;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高雅文化,主流文化引领校园文化阵地建设,规避非主流意识形态甚至反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消解和解构。

参考文献:

[1]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3(3).

[2]卢宁.勒庞“乌合之众”群体心理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