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底蕴的重要性

文化底蕴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底蕴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底蕴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二)学习语文的六步法(1)了解。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的“思考与练习”,看单元知识和训练,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对单篇课文和整个单元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2)查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扫除文字障碍。(3)独立思考。重要的是根据提示、文章、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能否回答。那些基础知识扎实、自学习惯好、自学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同学,在“思考”方面要适当地自我要求高一些。(4)批注.。就是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课前自学批的字,最好用铅笔,听课后批的字可用钢笔写,以免时间一久,将自己的见解和老师的观点搞混了。(5)质疑。就是对文章的见解、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提出疑问,这是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的第一步,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有许多将对将的单独拼杀,同学们就应该想一想这可能吗?如果不可能,作者又为什么这么写?(6)记录。就是做好读书笔记。

(三)固定读书时间的重要性。学习语文应该是一件轻松的学习活动。学习语文其实不用刻意去学习,它靠的是日积月累和逐渐的积淀。每天固定地拿出一些时间进行阅读和写作十分重要。当阅读和写作成为习惯后,任何一位同学都会对“语文”产生兴趣,并发展成“爱好”的。久之您的文化底蕴就会越来越深。

(四)打牢语文基础。从古至今,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是从学习语文入门,开始“学习”的。语文是其它所有学科的基础,数、理、化、史、地、哲等各门学科都离不开对文字的理解。因此同学们必须要打牢语文基础,语文方面的基础知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学好语文不能靠临时突击,要靠平时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多积累,多归纳,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文学基础知识非常广泛,有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篇章、标点符号、修辞手法、文学常识、古代文学常识、作家作品、诗词鉴赏、语法应用等,这些知识都要做到分别掌握,方法是多读、多写、多摘录、多归纳。

(五)要讲究学习效果。主要是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和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的目的,制定学习计划。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语文这门学科中是极为重要的,平时多请教老师,多与同学讨论,多进行探究,都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同学们还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多研究别人的学习经验,探索出适合自己风格的学习方法。特别要重视语感培养、知识的归纳和累积知识之间的联系等等。

(六)要重视总结相关的学习要点,浓缩知识的精华。例如:

1.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

2.说明文的要素: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方法、语言和观点的连接。

3.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4.文章的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5.修辞的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比等。

6.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7.词的分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文化底蕴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科技在进步,经济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和进步的同时,知识也在飞跃的发展和进步。用语文的知识去教育学生是适应不了社会的需求的,还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能力。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传授学生文化和科学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要对知识与素养综合培养,这样的教育可以相互进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老师要注重自身的写作素养,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要想培养学生写作素养,给学生做出表率的作用,老师本身就要在写作素养这方面严格的要求自己。老师在与学生交流讨论中,往往可以展现出老师自身的写作素养,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身上学到不一样的知识和不一样的感悟。为人师表,老师一定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像自己学习,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主动的作用。只有学生钦佩老师,仰慕老师,学生才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成主动的学习方式。所以说老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因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构建写作课堂,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小学的学生正是出于青春懵懂的时期,也是处于人格塑造和道德准则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除了要传授学生基本的文化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写作的培养,尤其是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教育方式就是灌输式教育和课堂式教育,所以对学生进行写作素养培养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写作素养的重要性,并且在生活中也严于利己,注重自己的人文素质问题。

文化底蕴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修养;文化底蕴;钢琴演奏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097-01

古今中外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奇、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精华。对于这些意境迥然、个性鲜明的乐曲的感受与理解,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文化基础。这是艺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在其二度创作――演奏中的具体体现,也是钢琴弹奏者供以阐译作品、揭示内涵的基本依据。

一、钢琴演奏者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广博的知识面

钢琴演奏者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广博的知识面,以发掘隐藏在乐谱字里行间的内容,探求到艺术的真谛。从演奏者对作品的演绎中,能看出高修养高气质的必定要远远优于文化底蕴欠缺的人。

钢琴演奏者的成长需要有三根支柱,一是专业,二是音乐理论,三是文化知识。文化知识应建立在中国文化的根基础上。中国文化有着丰富的传统、深厚的底蕴,他们是艺术发展的根基。如果人的钢琴演奏没有建立在文化素质上的深厚底蕴,就无法对付更有思想、更富哲理、更有深刻内容、更富内涵的作品。

表现音乐需要广博的修养,以及文化知识、艺术功力和生活积累。艺术与音乐之间是息息相通、互相促进的,只有综和素质提高了,才能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追求音乐。多了解熟悉美术、舞蹈、戏剧、电影、文学、诗歌等多种姊妹艺术,并逐渐融会贯通,才能使学生对音乐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拥有充分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作品的音乐内容,才能更好地体现出音乐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傅聪先生的演奏透露着一种广博、深厚的文化素养。他对诗歌、小说、戏剧、绘画有着广博的知识,具备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这使他对音乐能从整个艺术的意境,而不限于音乐的意境去体会。音乐是以感悟的形式出现的,但是在这个形式内部都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部音乐作品都产生于特定的时代和环境,它同创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演奏者对生活没有相应的深刻的感受和见解以及良好的素养,就很难真正领会创作者在作品中要表达的内容。

钢琴演奏属于文化的范畴,如果缺乏深层的文化修养,那么他的演奏就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使技巧再高,也无法栩栩如生地表现出作品深层的文化内涵,无法真正从灵魂上打动听众。

演奏者要多阅读文学作品,如阅读我国古代和现代诗词这种充满韵律感的语言文学,它是加强文学修养的一种重要途径。诗中洋溢着的韵律性使人置身于一种形神兼备、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良好的修养有助于演奏者对作品的音乐精神把握得更准确,使钢琴音乐的二度创作更加完善。

被誉为歌剧天才的作曲家瓦格纳,他的成就与他从小酷爱阅读希腊悲剧和德国文学作品有关;指挥家阿巴多也十分重视文学根底,他认为要想真正了解的作品就必须阅读德国和奥地利文学,必须了解克莱斯的作品和席勒的诗。由此可见,文学修养对于音乐的表现力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二、要加强音乐修养并向其它姊妹艺术学科学习

首先,要熟悉各类钢琴作品。

演奏者要掌握不同类型的作品,这是最基本的音乐修养。通过“泛弹”,扩大曲目量,开拓视野;同时重点选择一些曲目进行“精弹”,以掌握作品的精髓。

其次,要了解音乐史知识。

了解音乐史知识,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钢琴作品的时代背景,这也是钢琴演奏者不可或缺的音乐修养。

演奏者在演奏一部作品叶,要了解与之想关的知识,诸如作曲家的生平、作曲家创作作品时的社会背景。作曲家的艺术观等等,只有熟悉了作曲家的创作思想后,才能对作品有完整而深刻的理解。

音乐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风格当然也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位作曲家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

第三,要掌握作品的表现形式。

掌握作品的表现形式是演奏者最切身的修养。钢琴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可以理解为我们具体感知的音乐语言及由音乐语言构成的音乐结构。

音乐语言是音乐的传递手段。构成音乐语言的要素有旋律、节奏、和声以及音色、力度等等,它们既是独立的存在体,又表现出辩证统一的关系。而音乐结构是由音乐语言构成的有机整体,并体现出多样性的统一,从而有力地为音乐内容服务。在弹奏作品时,首先要有计划地对音乐结构要素中的乐句、乐段和乐章进行分析,达到构思的完整性。演奏者要从全局着眼,若只追求某个部分的精致而忽视整体的结构感,就会使音乐显得支离破碎,缺乏整体感。

第四,要广涉其他音乐门类。

钢琴演奏者的音乐修养,不能局限于钢琴,还要涉猎到其他音乐门类。应多听听各种音乐会,比如,多听小提琴独奏,体验旋律连贯性和歌唱性;多聆听弦乐四重奏,感知声音的层次感;多欣赏交响乐,感受多种器乐组合时所产生的音响效果。

第五,要学习其他姊妹艺术学科。

音乐是一种语言,演奏者必须首先学会用音乐语言来讲话,要想摆脱弹琴的匠人,而成为一个真正的钢琴演奏者,必须学习其他姐妹艺术,在综合艺术水平上提高自己。在钢琴演奏中,和它联系最刚广泛,最直接的便是诗意和画面,也就是意境――通过音乐旋律构成的诗与画相和谐的意境。钢琴演奏者应该会演奏诗,会演奏音乐化的莎士比亚的剧本,应该会用音乐来描绘人世间的各种图画。

因此,钢琴演奏者,要一手伸向中国古典,一手伸向西洋,而且要两手伸得越长越好,眼睛看得越多越好。要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学、戏剧、电影、绘画,包括雕塑,涉猎的内容要广泛而又深厚,使自己钢琴演奏的艺术之路,既有相当的深度,又要有相当大的广度,以使自己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钢琴演奏者。

总之,音乐是与其他姐妹艺术相通的,钢琴演奏也是如此,必须从其他艺术土壤中广泛吸收丰富的营养,才能使自己钢琴演奏的艺术之花更加芬芳动人,耐人回味。

参考文献:

[1]葛德月.朱工一钢琴教学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09.12.

文化底蕴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声乐是艺术学科领域中表演艺术的一个分支,声乐的所有形式都体现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演唱者必须要通过各种表现手段才能实现自己的艺术目标。因此,声乐学生除了掌握最基本的声乐技能、技巧外,还要具有极佳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以及综合能力。

一、声乐学生的素质培养

(一)培养学生具有克服自身心理障碍的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各种各样原因所造成的情绪紧张,致使原来已经熟记了的内容不能重新回忆、再现或再做,通常称之为“怯场”。“怯场”是一种心理反常现象,它是由于一系列不正常心理、生理过程所造成的。“怯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客观环境的改变和思想上有阻力的缘故。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表演场地——舞台、考场等,还有观念、考官及演出的气氛。演唱者的心理与之不相适应就会产生某种心理压力,它所造成的影响不仅使学生平时熟练的演唱技巧不能充分发挥,给演唱者带来困难甚至失败,而且还会使演唱者本人为自我破坏而懊恼和难于言表,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所以,这样的演唱心理给演唱者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帕尔曼说:“紧张是生活中的一种实际情况。你必须与它相处,与它相处得越好,你就能把它控制得越好……”[1]这说明,紧张情绪对于艺术表演者来说是客观存在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与它相处,如何化消极的障碍心理因素为积极的参与因素。在这里,根据许多临场经验丰富的演唱家的切身体会,谈几条克服心理障碍的有效办法:

1.演唱者必须把演唱的作品或回课的曲目准备充分,这就需要演唱者合理地安排练唱时间、心无杂念、一心一意地去练好每一首歌,这就在心理上有了一半的自信。

2.不要把目标设得过高。演唱的曲目不要超过在自己的技术能力范围之外,在歌唱技能上,应充分给自己留有一定的余地。

3.多唱、多练、多实践。首先,是意志和性格的培养,要沉着和有自制力,经常参加比赛或演出实践,能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来克服情绪的干扰,尽量减少因场地的不适等不利因素对心理的影响。许多优秀的声乐学生及演唱者都是在不断反复的舞台实践或比赛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改变自身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随着技巧和歌唱状态的不断提高,演唱者对成功就会越来越充满信心。当然,一切心理素质的培养都需建立在良好的基本功训练及演唱技巧较完善的基础之上的。

(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十几年的音乐学习实践使我深深感悟到,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无论在声音技巧的运用上,还是在风格韵味的表现上,我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看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后,我深深地陷入了沉思:歌手素质不高,除了应试教育、学校教育、音乐院校教育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全社会和全民族更深层次的素质教育问题。演唱者没有文化底蕴,必然唱不出高度,也不可能打动人心;如果要把歌唱作为终身的事业,那就必须不断努力、不断充电。一个声乐学生的文化素养的高低以及生活的涉猎是否广泛,关系到他的悟性和理解力。如果底蕴欠缺,表现起作品来也不可能达到好的境界。声乐学生只有良好的嗓音和乐感是不够的,除了良好的声乐方面的基本训练外,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京剧艺术家梅兰芳所说的“学艺在艺外”,强调的就是艺术家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素质教育其实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我认为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构现代教育理念

教育的实施过程渗透和体现着教师的教育理念,一个教师对教育有什么样的理解,就会把这种理解带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文化内涵和思维能力是艺术类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首要问题。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就是要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使学生在身体、精神、理智、情感、情绪和感觉等诸方面能和谐一致。因此,整体的人格包括人自身的整和,即思想、智力、情感、感觉等方面的一体化联系。

2.引导学生接受多方面的熏陶

著名钢琴家塔拉发现:中国的学生动脑筋的能力与他们的技术能力不匹配。很多学琴学生考级时能够演奏技术水平较高的作品,但却不能深入地去理解所演奏的音乐。他认为,为了使学生学得更全面、学生需要探索历史、乐理、作品的不同版本以及他们所演奏作品的不同演绎。”[2]任何人要演唱音乐作品,必须要有起码的艺术修养、精湛的演唱技巧,并且对作曲家、作品及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有相当的了解,才能较为完整地表现音乐。而要做到这点,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积累的文化底蕴。这说明素质教育不但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而且要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声乐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那种只重视技术水平单一、片面的教学模式,应当从根本上加以改变。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与技术虽然重要,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格与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更重要。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的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种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使人要借受教育的机会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感悟。”[3]

3.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

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掌握自己专业的学科内容、教育理论、教学技巧,洞悉教育知识整体的结构还应该注重职业人格的陶冶。素质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社会急需高素质人才。在这样一种要求下,教师将要面对更多的挑战,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他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风范,这些将直接影响和感化自己的学生。从这一层意义上说,在素质教育中,首先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具体的细节性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看书等方式学习,但声乐技术和文化的能力却需要教师通过自身文化魅力来影响和熏陶学生、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就是说,作为声乐教师,自身就要具有相当高的文化底蕴,能够通过教学增长学生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能力。达到这种目的,是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塑造高尚人格,使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声乐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翻开人类艺术的发展史,自从声乐艺术作为独立的艺术表演形式以来,声乐创作者的创作与演唱者的再创作,就如同一个工艺流程的两道工序:声乐作品创作者的创作,需要以演唱者的再创作意图与内涵为依托和根据——这就是声乐表演艺术的特性。这一特性必然要求演唱者不能仅是一名曲谱的翻译员或曲谱符号的发声器,而是一个展示多种情感变化、展示声乐作品创作者的创作意图,特别是展示表演者独具的精神内涵及风格特征的复合体。也就是说,在有了好的歌唱通道和好听的音色同时,并不一定就充分具备了再创造的能力。

如何全面提高演唱者的歌唱能力呢?首先可以让学生多欣赏已有的音响资料。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包括音乐情感、音乐形象、音乐风格、音乐要素感悟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音色、和声、曲式等要素的分析,来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使他们能深刻地体验到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从而能正确地领会歌词内容。同时,还要注意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以及主旋律与主题的分析。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音乐,加深对作品的印象,使学生能真正融入到作品之中。

其次,要具有一定的歌唱能力,平时还必须坚持不懈地刻苦练习,才能使自己具备一定的演唱实力。每一个从事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者必须掌握各种不同的作品类型,如:中国民歌、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歌曲、歌剧和外国声乐作品等。不仅要注意作品的背景、内容、风格和语言,同时还要有一定的音乐作品分析能力、较好的钢琴演奏水平以及良好的文化修养来做基础。总之,丰富的艺术修养、众多的曲目积累,是歌唱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是声乐专业学生通向成功不可或缺的环节。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认识到培养专业声乐工作者,声乐教师首先注重的是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培养出出色的歌唱演员和艺术家。

参考文献:

[1]外国音乐参考资料[J].1983(4、5)合刊:129.

文化底蕴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土植物;园林绿化;应用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园林绿化建设也在高速发展,人们在运用植物营造景观时已不仅仅是根据景观要求和环境特点进行简单的人工组合、单纯追求视觉效果的享受,而是更加注重景观与生态的结合,把生态学的有关原理体现在造景的各个环节中。然而,在我国目前城市绿化的植物品种的应用上,出现了一些舍近求远的误区,大量的外来植物被引进并越来越多地成为城市绿化中的主角,而各地拥有的大量乡土植物却很少应用。

一、乡土植物的特点

乡土植物具有如下4种特点:第一,凸显和彰显文化底蕴。我国历史上对于乡土植物的运用就非常重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了乡土植物的文化底蕴。乡土植物在服务园林改造,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亦赋予了园林一定的文化品质和内容;第二,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乡土植物是长期生存于本地,且保留下来的物种,在其生长进化的过程当中已经高度适应了周边环境。因此,乡土植物在具有强适应性的同时,亦可对当地特色加以体现;第三,性价比高。乡土植物栽培技术简单,抗逆性强,且观赏价值极高。只要通过合理科学的植保防护和配植,繁花似锦的效果是完全可以达到的,是十分优良的园林应用材料,具有很高的性价比;第四,管理便利。乡土植物因乡土浓郁,可在园林绿化中可营造特色景观,对地方特色加以表现。

二、乡土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在我国城市的园林绿化当中,虽然乡土植物应用的成功范例很多,但是所应用的种类却十分有限,使人们对于乡土植物的定位有了不够档次、单调和普通的分类。乡土植物一般是原产于本地区或通过长期引种、栽培和繁殖并证明了已经非常适应本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并且生长良好的一类植物。随着经济和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认识到环境特别是居住环境和城市环境的重要性,也特别重视园林绿化。但在城市绿化的过程中,人们打破了植物在自然界的分布规律,大量的应用异地树种,片面地追求新、奇、特、异的景观,从而导致植物生长不良,达不到决策者和设计者的绿化效果,这又使人们反过来强调应用乡土植物。目前,各地都普遍认识到应用乡土植物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又发现有很多困难,使得大多数地方乡土植物的推广应用只停留在口号宣传上。

从广义上讲乡土植物是指原产于本地区或通过长期引种、栽培和繁殖后经证明已经非常适应本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生长良好的一类植物;狭义上讲的乡土植物仅仅是原产于这一地区的野生植物种类。乡土植物的优势乡土植物是指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具有高度生态适宜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乡土树种源于本土,具备资源丰富、适应性强、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在城市园林建设中与其他树种相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生态适应性强。不同的地理区域,不同的气候带,不同土质、水质上生长着的植物种类在长期的生长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周围环境高度的适应性,能适应各种极低温、极高温、洪涝、干旱等恶劣环境,具有良好的抗逆性。乡土树种对病虫害有较强的抗性,不易爆发大面积的病虫害。二是文化底蕴深厚。乡土植物是地方特色文化的组成元素之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如象征中华民族古老历史的银杏、民族精神的梅、兰、竹、菊等。

城市是人类为中心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是由异质性景观单元构成的地理镶嵌体。城市绿地作为城市景观中重要的自然和异质性组分,具有景观、生态、美学等多重效应。随着生态意识的增强和园林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促使人们对绿色植物在园林绿地构建中的重视,相对于其它造景要素而言,植物不仅具有生态效应,体现特有的文化和意境,而且具有随时间、气象条件而变化的多样性景观。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园林植物景观质量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的整体景观质量,强调植物造景是大势所趋。当前,我国各大城市都在掀起绿化美化环境的热潮,评选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的活动也在不间断地进行着。比如温州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的重要商贸港口城市,在2004年市政府就提出了“着力做好生态市环境建设”的宏伟目标,并力求2020年实现生态市的建设目标。

近年来,在园林景观绿化种植中存在种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无视自然环境条件,植物景观缺乏一定的地域性;另一方面,过多地追求视觉形象,以及在一些错误思想的指导下,盲目地引入外来植物,从而忽视了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园林绿化意义在于其综合功能,单纯地将造景作为目的的园林使其偏离了本质。我国有着悠久的造园历史,历代的造园者都非常注重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利用乡土的植物造景。乡土植物的应用表现出自然山林的野趣,符合现代人对自然的追求心理。乡土植物往往体现了当地的自然风貌,其地带性植物群落表现的地方特色,区别于其他区域的自然植被景观,实现特色园林绿化景观的元素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运用发展,以期在满足人们视觉景观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最经济、有效、生态的园林绿化景观,从而构建一个完美的生态系统因子。

结语

在乡土植物景观绿化的设计施工当中,因特定环境下原有树木具有较强的抗逆性、适应性,同时也具有浓郁的景观特色,故应尽量将其保留。以某种参量比例为依据来看,相比于人工林,自然林所取得的生态效益要高出许多。因此,在实际的园林绿化施工中,应将对自然植被的破坏降至最低,从而使城市园林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景观。目前,园林应用乡土植物之所以数量少、种类少,以及对于乡土植物有不够档次、单调、普通的定位,究其原因就是没有进行有效的开发,即数量的开发与质量的开发。数量方面指乡土植物在生产与应用环节上尚未形成良性循环,缺乏对高观赏价值的开发,在园林绿化方案中对于乡土植物的应用较少,使得生产企业不敢或不愿对这类苗木加以繁育,苗源的减少亦使得设计者难以将乡土植物过多地应用到园林绿化当中。质量方面指乡土植物的观赏性和多样性,不同区域都有观赏价值高、种类丰富的乡土植物,但因缺乏有效的引入与开发,导致了现有绿化应用的选择十分有限。

【参考文献】

[1]尹擎,但国丽,吕元林,寸长福,董国平;昆明市园林绿化乡土植物选择初探[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S1期

[2]龚建勇;史培行;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3]尹士海;乡土植物在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河南林业科技;2010年02期

[4]汪庆,任全进,巫世木,孙波,张光宁,韩福贵;乡土植物在南京地区园林绿化中应用的探讨[J];江苏林业科技;2003年02期

[5]吴惠贤;鄂尔多斯城镇园林绿化的地域特征[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6年02期

[6]发展个性创设特色――走近海口园林绿化[J];今日海南;2005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