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的运营推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事实上,如果仔细审视这些已经做新媒体的传统媒体,除了少数如《周末画报》尚且算是成功外,大多数表现平平,受制于内容平台、推广渠道等原因,依然在转型之路上苦苦挣扎。
在移动媒体开发和运营商天智通达CEO李极冰看来,传统媒体之所以面临困境,主要是版权、运营和产品三个问题逃不开。在新媒体运营上,通过类淘宝的媒体平台模式,围绕版权和广告投放权“双权”来做,才有可能把公司做活。
为何传统媒体总是被动?
李极冰,曾任中国联通(微博)总经济师、UT斯达康公司首席经济学家。2009年,3G牌照发放之后,他创办北京天智通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今年推出的“Vc阅读”是一款类淘宝的阅读商城类应用,旨在为网民提供一站式阅读体验。
之所以创业,一方面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的机会,另一方面是传统媒体在面对移动互联网新世界时无法逃脱的困境。
版权、运营和产品问题是传统媒体绕不过去的坎儿。“这三方面致使传统媒体陷入到整体的被动,一个战略性的总体被动,这个态势不可逆转,给他们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天智通达CEO李极冰说。
在李极冰看来,一个最大的问题来自于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上的运营让自身失去版权控制,版权纠纷层出不穷。另一个问题来自运营,传统媒体到互联网时代,没有互联网的思维,没有服务平台,没法独立运营,只好把自己的内容交给互联网的运营商SP,或者把它交给电信运营商,把自己变成一个内容提供者CP,实际上是把自己就给贬级。
另一个问题来自于产品。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阅读时间碎片化,人们更需要用碎片化的时间得到自己更想要的东西成为消费趋向,这种消费趋向要求必须得做出一些更适合精准分类的一些人的消费需求。包括他的媒体需求,这是非常重要的。但传统媒体并没有这种能力做出这种适合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这种产品。
“失去对版权的控制,失去对终端用户行为的控制,失去对流量计费的控制,失去对品牌的控制,失去这四个重要的控制以后,实际上不再是一个媒体运营商了。”李极冰说。
类淘宝式移动媒体运营
在转型新媒体的过程中,传统媒体有三条道路可选。第一条是自己研发平台,在自己平台上运营,属于自运营;第二种,就是把内容交给互联网运营商代运营,自己实际上没有运营权;第三种是将内容放到公共平台,由第三方提供运营平台。
天智通达想做的是移动媒体的淘宝网。“我们提供平台,大家都能在上面开店运营,大平台上有一个微平台的概念。”
这种公共平台的好处可以解决单个媒体App的流量太少和推广运营不利的问题。在VC阅读平台,每一家媒体App的用户流量聚合成总体流量,总流量再回归到每个媒体App。除了常规的手机预装、线上线下等推广方式,平台还可通过产业联盟的模式,在这个平台下运营的媒体通过统一的格式,加一些链接进行互推。
目前,天智通达的媒体客户已经超过500家,如《人民日报》、《三联生活周刊》、《最体育》、《瑞丽》、《看天下》、《新民周刊》等都在VC阅读平台上运营。
这种模式如何实现盈利?
李极冰认为,资讯已经去中心化了,内容失去垄断性,单纯的资讯并没有太大价值,单纯运营内容将是死路一条。如果围绕版权和广告投放权“双权”来做,才有才能做活。
关键词:融媒体;地面电视频道;营销推广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1-59 -02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传媒行业已经大跨步进入了融媒体时代。一方面是媒介传播手段的多样化无可避免地带来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传媒的竞争逻辑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是媒体融合成为趋势,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探索、传媒产品间的合作与嵌入愈演愈烈。融媒体时代的最大颠覆在于用互联网的逻辑和思维重构了传媒的价值模式和运营模式。传播渠道、手段的多样化打通了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将大众传播和人际口碑传播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无法内嵌入社交网络的内容,其传播力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与此同时,在多屏竞争加剧,传统广电媒体受到新兴媒体冲击的今天,受强势卫视频道“双虞效应”影响,地面电视频道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运营、创收的压力都比较大,其自身的角色特征已经从以往单纯的营销渠道转变为具备营销推广需求的主体,如何在现阶段利用新的思维模式和推广策略有效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是摆在地面电视频道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打造直播态的推广模式
2016年堪称“视频直播元年”,虽然直播在互联网的世界从来都不算什么新鲜事,但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UGC直播在2016年一夜之间成为行业风口,大大小小数百家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除了像斗鱼、YY、哔哩哔哩这样本身具备一定专业性并拥有相当数量用户群的平台以外,映客、花椒等移动轻秀场受到热捧,直播吃饭逛街也能有无数粉丝甚至月入上万不再是国外才有的新闻。随着直播行业的迅猛扩张,行业监管也随之而来。2016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机构开展直播服务的资质条件进行了明确,对直播内容、弹幕、主持人等各方面都做出了具体要求。限令的出台必将加速直播行业洗牌,但却无形中给了传统电视媒体新的机遇。与此同时,未来直播行业的风口很有可能是由UGC向PGC转型,专业直播将成为新的增长点之一,可以作为电视媒体资源变现的突破口。
作榈缡犹ǘ言,坐拥具备较高区域性知名度的主持人资源,凭借强大的区域资源整合能力,打造直播态的推广模式具备先天优势。传统媒体天生具备资质、内容优势,进入直播行业的门槛较低,其专业性、规范化的内容生产和直播控制力是新生平台无法比拟的。无论是建立独立的直播平台、利用自身其他软件平台开展直播业务或者联合现有的直播平台,都可以更有效地将直播的形式和自身传统渠道相结合,通过传统电视节目宣传直播平台或内容,通过直播进行反哺和互动推广,甚至可以为广告主带来二次营销的效果。
江苏广电总台在今年十一前夕就借2016主持人“金荔枝”奖评选活动进行了一次直播试水,创造性地举办了“金荔枝40小时直播秀”,通过“荔枝新闻”客户端,由40位广电主持人每人在线直播一小时。参与直播的既有大林、赵丹军、邓煌这些江苏观众熟悉多年的广电“名嘴”,也有李帅、李凯这样的才走上工作岗位几年的“小鲜肉”。短短5天时间,在线观看累计人数突破360万,参与投票人次超过2000万,不仅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影响力推广,也使受众能够看到主持人荧屏以外的另一面,为部分新人圈粉无数。活动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专业团队的策划和平台的支撑:此次直播活动不是单纯的轻秀场直播,而是每场一个主题,既有健身、烘焙、插花等轻话题,也有直播新闻采访这样的社会性话题,既有表现主播业余生活的休闲性,也有揭秘台前幕后的趣味性。随着“金荔枝奖”评选揭晓,江苏广电又趁热打铁在江苏综艺频道每天18:00的《震撼一条龙》推出特别节目“荔枝星秀场”,让“金银荔枝奖”得主们逐一做客节目,成功将直播集聚的人气和影响力引流回地面频道。
二、利用IP化的运营思维
“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即知识产权,也是近两年的文化热词。从文化产业的角度上说,IP的形式是多样的,既可以是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个人物或概念;IP可以用在多种领域,音乐、电影、电视、动漫、游戏……但不管形式如何,一个具备市场价值的IP一定是拥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有潜在变现能力的东西,前文所述的明星主持人+直播的模式就是一种对IP价值的叠加放大。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认为,IP 实质就是经过市场验证的用户的情感承载,或者是说在创意产业里面,经过市场验证的用户需求。“用户情感共鸣”是这个概念里的核心元素。
IP运营体现的是一种符合融媒体时代传播特点的商业模式,其盈利模式主要体现在以IP为核心,在媒体深度融合之下的文化产业网状价值链运营。在这种商业模式中,清晰解答了目标顾客(WHO)、利益集合(WHY)、提供物品(WHAT)三个顾客价值主张的核心问题。其目标顾客直接面向该IP的粉丝群,并通过其开发的每一个不同产品品类带来的口碑效应辐射到更广泛的人群;其利益集合提供了目标顾客最需要并想得到的IP更多周边产品,最大化了顾客需求的实现,既能充分满足顾客需求,又能够更大程度上开发全新的需求;从提供物品的角度,以IP这种无形资产为核心开发的多元商业模式其实质相当于一整套问题解决方案,敦促IP的拥有者向整合运营商转型,有效利用粉丝经济开展品牌建设打造全产业链。现象级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都是电视综艺IP运营的成功典范,在节目热播的同时,同名电影、手机游戏、图书出版纷纷借势上线,取得了不菲的业绩,也在无形中放大了IP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吸引注意力驻留,一定程度上为原有节目的常青提供了助力。
卫视现象级综艺的开发案例完全可以为地面频道所借鉴,一方面可以根据地面频道的专业化定位,依托王牌节目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区域性精品IP,拓展延伸产业运营;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既有资源优势,借力话题明星、热播影视剧等强势IP推广自己的频道和节目。
三、拓展主题向的营销手段
视媒体的创新和升级,不仅在于内容和形式,也要学会如何营造“关系”和“场景”。利用移动互联网媒介为载体针对特定地域和人群进行广告宣传和创意内容的精准投放,制作能够激发网络人际传播和社交网络分享的内容,或者利用地标性建筑等搭建能产生话题效应的推广场景等都是在融媒体大环境下提升推广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深耕社区:用融媒体思维做推广活动
地面频道的运营和区域内的观众是血肉相关的,频道的收视对象、节目参与者、广告主目标客户、最终的收视群体都是一致的。做地面频道的推广必须沉下心来,深耕社区,回到观众。在强调受众参与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持续、重复的宣传叠加效应和人际关系传播,强化印象,从而转化为未来的收视动力和来源。通过推广活动,媒体管理者还能更真切地了解到观众的真实体验和需求,为地面频道的运营提供更开阔的思路。
将自办节目与社区活动推广相结合既能极大地带动区域内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和收视热情,提升活动辐射面,又能提升社会影响力和营销所要达到的效果。以江苏综艺频道联手洋河股份举办的《加油社区》为例,今年的活动自6月起,历时三个月,巡回江苏13个地市城市,举行39场海选,走进150个社区,并于9月下旬举办了盛大的颁奖礼。《加油社区》有别于同类节目单纯的广场舞集结,力图在每周的节目中体现城市人文特点和文化韵味,通过多个环节展现社区年轻人的朝气和社区高手名人大隐于市的生活状态,用故事勾画社区形象,勾勒社区百姓的正能量生活。活动过程中充分利用荔枝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渠道进行宣传,在评审中加入了微信投票环节扩大影响力。该项目由“柔和双沟”冠名,广告语“和谐邻里双向沟通”一语双关,项目的体验式营销方案获得了2016中国广告长城奖媒企活动营销类金奖。
(二)针对需求:拓展定制化营销空间
除了活动合作,根据广告主的需求推出定制化的直播营销方案甚至制作定制电视剧、定制短片等都是拓展营销的思路。
电视活动直播营销,则是电视媒体一开始就与商家密切配合,共同策划或者参与活动,利用对方以及自身的媒体资源,以活动为载体、以直播为方式的一种节目形式与营销方式。定制化的活动直播营销的意义在于,一是可以将闲置或产出效益不高的频道资源加以利用,二是能够根据合作方的需求进行精准传播和有效营销,三是可以通过合作方自身的影响范围及推广力度,在短时间内集中提升电视频道的影响力和收视表现。以浙江民生休闲频道与银泰百货合作的银泰半年庆、周年庆活动为例,在前期预热的基础上开启了从早8:30到晚11:00的大型商场购物直播,白天每次采用半小时以上的大块时段,晚间黄金时间准点直播。节目中植入了各种银泰元素,设立互动抽奖等环节,反响热烈,当天商家营业额同比大幅增长。在活动推广中,频道记者与银泰的顾客零距离接触,活动当天商家也随处可见电视台的宣传造势,对频道而言,既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又借力合作传播了自身媒体形象,加强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可谓一举三得。
定制剧在近年来并不算新鲜事物,但是一部内容过硬的定制剧结合多渠道的宣传推广仍然能带来合作的双赢。作为一种个性化定制的影视剧形式,定制剧旨在通过剧情的巧妙编排,向受众潜移默化地传播品牌理念与文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无论是从人物塑造还是剧情发展上体现品牌内涵,都要在整个策划、制作流程中充分了解客户的营销意图和产品特征,分析恰当的植入形式,从而为客户拟定出更有针对性的定制方案。作为制作方要顺应形势的变化,深入了解品牌信息的文化内涵以及品牌企业文化精神,并与客户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从而解构出适合品牌植入同时能够激发观众情感共鸣和主动传播欲望的人物与故事,使定制剧与客户的需求目标切实融合,提升全媒体传播效果。
四、结语
今年7月18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媒体融合发展的规划、目标与任务,首次提出了“八个融合体系”的建设,为广电媒体加快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指导。地面频道想要在竞争的重压之下突围,必须拥抱时代、拥抱融合,加强融媒体、多渠道整合推广,利用最新的营销理念打造品牌影响力,将整体推广策略模块化、标准化、流程化,做到主动互动、精准传播,提高受众粘合,加强口碑效应。
重视互动社交媒体,特别是主流微博平台的运营
一、微博营销的目的
1.品牌营销的利器;
2.客户及时互动的绝佳助手;
3.危机公关的理想选择;
4.市场调查与产品开发的创新工具。
微博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形式别样的企业品牌营销平台,为企业省下不少的硬性营销费用,做好用户定位,找到潜在消费者,就能实现精准营销。
不定期的举办微活动或者策划不同项目,利用微博矩阵的放大效果,通过图文和视频的结合,多角度、多维度,接触并影响潜在消费者。
二、潜在消费者粉丝积累
微博营销基于粉丝的情感与信任。
对自身微博一个准确的定位,主题鲜明,增强已有粉丝的一个粘度,同时给潜在消费者主动找到我们一个可能。双向话题的相关性,才能维持长久。
粉丝的质量和数量,决定一个品牌微博帐号的价值,以及活动策划推广的效果。可以从标签、昵称、微博内容、话题、微群等,精准寻找潜在消费者粉丝。
三、微博项目的核心力:互动和共鸣
互动需要精细化的运营,策划精彩的互动,保持较高的关注;
共鸣需要微博文案和美工细致推敲,注意时间的因素,鼓励粉丝的二次转发等。
四、活动的策划以及推广
不定期针对潜在消费者,围绕品牌定位举办不同主题活动,树立、强化品牌,同时提升市场份额。
活动生命周期分为策划期、预热期、成熟期、衰退期,其中成熟期和衰退期为效果(品牌强化、市场份额的提升)显现时间段。
五、成功活动的四要素
策划、运营、口碑推广、二(多)次转发。
针对每个时期,以不同的角度切入,多帐号联动,对潜在消费者达到最大覆盖范围与活动效果。
六、微博运营团队组建
需要4个岗位:运营主管1名、文案策划1名,美工1名,微博推广1名
运营主管直接对项目负责,在公司战略的层面结合市场的具体趋势,制定短、中、长期微博目标,考核各时期效果,及时纠正不适执行,确保项目整体的健康与预期效果;
文案策划和美工对微博具体项目帐号页面整体的排版布局背景图片,标签,描述及每条微博等负责,确保每条微博内容图片的高度相关性及创意性;
微博推广直接对粉丝质量数量,单条微博的时间,转发、评论质量与数量,覆盖的粉丝精准度等负责,与文案策划和美工配合,完成短、中、长期目标。
七、投入预算
1.人员薪水:
运营主管1名;
文案策划1名;
美工1名;
微博推广1名;
2.每次活动策划推广经费:
不同时期的软硬性配合推广费用;
奖品购置费用。
不同时期需要策划不同主题的活动,最终的目的应该紧紧围绕微博营销的四大目的。
品牌微博的建立,需要有清晰的定位,精心的呵护,长远的规划。(来源:胡海啸的网络营销博客)
探索新媒体、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广电媒体乃至整个媒体业界永恒的主题,然而在一片“新媒体”的浪潮中,地市级广播电视台接触到更多是各种概念性的新媒体论文或者方案集成商提供的支撑“新媒体”架构商业技术方案,更多关注在“怎么做”而不是“做什么”上。新媒体是一个完全开放甚至充满恶性竞争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下,最终商业架构固然必须研讨,但却已经不是最终的重点,支持地市级广播电视台在新媒体生存的,是对开放新平台的适应以及对差异化形态的融合。
在此提出几点思路与大家共同探讨:
1.从制度上促进传统广播电视垄断优势向新媒体平台的转化
发展新媒体或者全媒体平台,一定要依托甚至垄断现有广播电视台的优势资源,甚至垄断传统广播电视台利用新媒介的传播渠道。新浪微博、腾讯、土豆、优酷、天涯等,都具有新媒体属性,但是他们对我们来说就只是新媒介。通过新媒介传播本台优势内容创收不是不可能,但是更多的可能是为他人做嫁衣。所以对于我们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媒体资源,甚至我们的主持人、我们的节目内容在新媒介平台上传播甚至同非本台新媒体合作时,一定要慎重。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介,但是绝对不能依靠非本台自主的新媒介。要趁我们还有一定地方垄断优势的前提下,通过制度将这个优势转嫁到新媒体平台。因此,对于涉新媒体、新媒介业务的推广、合作,应尽早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运作。
2.从政策上启用熟悉具有广播电视特性的新媒介平台的人才或者合作伙伴
运用新媒介是发展新媒体的基础。传统广播电视的工作方式未必适合新媒体的新工作要求,甚至传统广播的技术支撑人员在也未必适应于新媒介领域的专业要求,同理,新媒体比较模糊的概念和低门槛也造就了一批不了解广播电视特性的专业人员,这部分人员同样未必适合广播电视新媒体平台工作。传统媒体从业者对新兴媒体理解的不同以及新兴媒介从业者对传统广播电视业务的不同理解,导致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多样性差异,传统媒体业务在新的媒介上传播,急要培养或者发展复合型人才。专业是一道比较难以逾越的鸿沟。传统思维的定向将极大影响我们在利用新媒介时的思维方式。应该从政策上启用或者引入熟悉新媒介平台或者符合新媒体、了解广播电视运作特性的专业人才或者合作伙伴。
3.以创新的思维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的内容
新媒介是一个多态多线的复合形态,其传播形式不受传统线性传播形式的局限,传统媒体节目充分利用新媒介进行创新融合。比如在一些节目上,可以采用网络、电视台同步直播方式,利用互联网平台在电视节目直播结束前将观众引导到互联网(甚至手机电视)上继续直播进程,这就是利用非线性平台拓展线性平台的节目时间,利用传统电视和网络的特性跨媒体协作在特定时间内执行更多任务。再比如手机APP的应用完全可以将广播的伴随性同手机的实时双向互动的特性有机结合,实现互动、数据统计以及包括验证、上传、支付等伴随性应用在内的业务支撑。
4.以战略的角度评估新媒体业务拓展中利益的取舍
改革就是利益的再分配,资源整合其实也涉及利益的再分配过程。以现在的广播电视台来说,几个传统媒体之间的影响力还是有高低的,涉新平台就更不用说了,总体上还处于摸索期。传统媒体之间、传统媒体和涉新媒体之间的合作,其相互获得的利益肯定不可能是完全公平的。在直接利益上,同自主新媒体的合作甚至还不如同开放平台上的其他新媒体平台合作来得有效率。可是站在大台角度,台内应该促进更多的合作,一致对外。如果大家都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田,没有大台思维,没有团队协作、助攻的思维,没有从战略角度扶植新平台的理念,依托新媒体平台自身的拓展能力运营,新媒体业务平台的拓展必将举步维艰。
5.从推广的角度促进实体化、媒体化运营
广播电视新媒体的运营模式是一个重大课题。一方面,新媒体的便捷、新颖的形式吸引了大量的受众群体,另一方面,有利于新媒体发展的运营模式还处于摸索之中,距离成熟还有一段路要走。涉新媒体业务的运作,要形成统一品牌,实体化、媒体化运营。要以内部合作的形式最大限度地促进涉新媒体平台的使用率和曝光率。要以将新媒体的弱势媒体影响力同传统的强势媒体影响力有机结合,促进涉新媒体的“媒体”属性。
6.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涉新媒体平台的业务合作
用何种模式运作新媒体以使它符合利益最大化和促进行业与产业发展的要求,引起了越来越多行业人士的关注,关于新媒体发展与运营的研讨会也层出不穷,采用何种运营模式与运营机构的体制机制以及相关政策密不可分,作为地市一级广播电视台,涉新媒体平台在业务拓展时,都会有机会引入一些有实力或者专业的合作伙伴,在新媒体这个本身就运营、创收弱势的平台上,还会涉及向第三方“分一杯羹”的问题,这时候我们有必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涉新媒体平台的业务合作,只要是有利于新媒体品牌的建立或者新媒体业务的推广的合作,要善于利用短期利益推进新媒体业务或者平台的推广,只有让合作双方都“有利可图”的平台,才是有商业运营价值的平台。
让手机报从业者兴奋的是,政策利好似乎来了。2013年7月31日,国信办在四川召开会议,要求各省借鉴四川手机报经验,打造“一省一报”。手机报第一次被官方定义为“电子党报”,即新媒体党报,而非补充性媒体。那么全新的手机报该如何运营呢?本文从手机报的运营现状入手,分析发展近十年来的运营模式及存在的问题,试图为全新手机报探索多元的盈利模式。
一、手机报的运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诞生近十年来,手机报看似繁荣的背后,市场发展杂乱无章、严重失衡。大多数手机报的运营举步维艰,品牌知名度没有建立起来,经营陷入困境。另据数据显示,手机已成为用户的第一上网终端和随身媒体终端,搜狐、网易、新浪、凤凰等四大手机新闻客户端的用户下载量均过亿。[1] 而手机报这一手机媒体似乎被时代和广大读者所抛弃,其发展形势似乎每况日下。
手机报的运营发展存在以下具体问题:
1、依赖运营商,营销模式单一。
目前,由于手机报自身营销推广效果差且成本高,手机报主要依靠运营商推广发行,营销途径单一。例如,运营商对各省下达考核指标,省公司再向各市加压。这些营销方式的弊端已初露端倪,大量被“圈进来”和被“绑进来”的用户到期后不再额外花钱订阅,用户流失率居高不下,导致手机报的用户量很不稳定,难以形成规模。
2、收入靠订阅,盈利模式单一。
众所周知,手机报目前实现盈利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对彩信定制用户收取包月订阅费;二是少量的第三方客户广告投放费。目前,多数手机报营利主要依赖用户订阅费用。
而在收入分配方面,运营商因掌握着用户和平台资源,以传统媒体集团为代表的内容提供商获利有限。这种局面存在巨大缺陷,也为手机媒体发展埋下隐患。
3、广告现“瘸腿”,发展模式单一。
媒体的经营需要两条腿走路:广告和发行。手机报运营和盈利模式的单一,直接导致手机报的广告“瘸腿”,内容提供商想发展手机报广告,却怕用户退订,很难得到运营商支持;运营商想发展广告又怕广告泛滥影响其品牌形象。
二、市场困境原因分析
手机报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但诞生10年来,却一直不被看好。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从业者对手机报的发展缺乏统筹规划。
手机报从诞生起,就被定义为第五媒体,其发展自然就不被重视,而导致行业乱象丛生。虽然传统媒体对手机报趋之若鹜,但是对手机报的内容建设和运营却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还是以办报纸、新闻网站的老传统、经验来运营手机报。
另外,由于在手机报的整个运营流程中,承担着手机报内容生产重任的媒体处于绝对弱势地位,低收益分配比例也无法激起采编方加强新闻内容品质、拓展个性化服务的热情,很多报社都只安排了四五个兼职人员负责手机报的全部事务。这些兼职人员本身都是传统媒体出身,他们运作手机报自然就只能以老观念来进行,这也严重阻碍了手机报的发展。
2、媒体对手机报的推广处于弱势。
目前手机报的运营模式中,手机报产业链价值必须通过内容提供商(cp)、电信运营商与技术服务商(sp)三方机构的合作来实现:媒体负责新闻内容的采编,技术服务商负责信息的数字化处理,最后由电信运营商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平台发送给手机用户。
在整个手机报的产业链中,完全掌控着手机报发行咽喉的电信运营商占有绝对主导地位,有限的订阅收入,运营商占绝大部分,媒体占比很小。即便手机报走向“WAP”后,主要控制权仍然在移动运营商手里,手机报阅读流量的计价、内容传播的通畅程度乃至文本内容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运营商的影响。
就目前的发展形势而言,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成为了电信运营商渠道的附属物,而且绝大多数电信运营商人士认为手机报只是一种无线增值业务产品,而不是媒体,在手机报上与媒体就是一种信息合作的关系。
3、内容同质化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
在这个强调“内容为王”的媒介产品竞争时代,信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传播的便捷性固然重要,但是媒介文本的个性化和高品质才是赢得消费者和广告商青睐的关键。大多数媒体将经营报纸、新闻网站的老套路照搬到手机报发展中来,再加上手机报本身没有独立的新闻采编权,导致当前的绝大多数手机报都只是传统媒体的翻版或者综合浓缩版,内容缺乏原创性和同质化倾向十分严重。
另外,全国手机报定位大致相同,除了少数财经证券、惠农类之外,几乎都是综合新闻,传统报业中同质化问题被变本加厉地植入到手机报运营过程中来,如此宽泛雷同的信息结构自然无法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订阅量就起不来,盈利当然就上不去。
4、手机报广告发展严重滞后。
由于运营商为改变前几年因短信内容不规范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对手机报内容提供商提出严格限制和要求,并制定明确细则,其中一条即为不能随意发送广告信息,这在客观上封死了内容提供商对手机报广告的话语权。
手机报作为新传媒,广告效果如何,广告商更多处于了解阶段,对手机报传播效果尚存疑虑。另外,手机的阅读方式是用户拨动手机键盘逐帧阅读,这在某种意义上造成一种强制阅读的局面,手机广告夹杂其中,易引起用户反感,甚至会有部分用户选择退订手机报,这也限制了手机报广告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