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逻辑思维培训

初中逻辑思维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逻辑思维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逻辑思维培训

初中逻辑思维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生 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19-01

思维是创造人类文明与科学的源泉,它能够以客观的角度揭示现实规律,并能促进人类的发展与个体的进步。初中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进行养成与成长的重要时期,在人才型社会的促进下,初中数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目前,初中数学的首要教学目标便是发挥学科优势,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逻辑思维水平。

一、从现实角度出发,对学生逻辑思维兴趣进行激发

数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它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大多数的数学理论是源自生活,并且能够作用于生活。而兴趣是学生探索欲望的根源,能够引导学生钻研知识,爱上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将现实生活运用到初中数学的具体教学中,这样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提高。

二、与教学实际内容相结合,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所有学科的教学基点都是教学内容,学生只有将教学内容熟练掌握才能进一步加强逻辑思维的培养,最后实现掌握逻辑思维方式、具备综合分析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需要建立数学教学内容和逻辑思维之间的联系,并将二者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无形中学会逻辑思维模式。

例如,在讲解“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对典型题目进行综合列举,让学生在解题中掌握其中的步骤与技巧,以此来揭示出解题的基本规律,再通过大量的习题巩固,使学生明确解题思路。“相似三角形”题目多是图形与习题相结合的出题方式,学生可以根据图形的基本观察,找出图形中隐含的条件,再根据习题条件与问题进行解答,最后结合生活实际,给出结论。这样利于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养成。

三、做好学生思维基本功训练

(一)深入探究数学概念教学

在数学概念的深入探究中,教师可以选取较为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作为研究对象。例如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两条平行线被一条直线所截,会出现几组对顶角、相邻角?学生的答案会有1组、2组等,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答案给出明确解释,这种开放性思维训练,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培养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对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进行培养

教师可以利用判断数学命题的方式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判断题:在绝对值相等的前提下,符号相反的两个数必定互为相反数。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学生在进行命题判断时会深层次的分析相反数的概念,由此更加深入的掌握数学概念。

四、利用做题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的题目类型多样,例如证明题、思考题或者讨论题,这些题目可以对学生逻辑思维模式的养成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练习此类题目,并在联系中进行规律总结,摸索出属于自己的一套解题思路。教师的教学内容设置要做到计划性、目的性。例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时,学生可以借助辅助线来解题,找出题目的突破口。这类题目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思维,也更利于知识点的消化吸收。

五、对于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一定帮助

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因此思维能力也会存在差异。个别学生擅长几何类题目的解答,而个别同学则擅长函数类,教师不能将所有学生置于同一条水平线上,而是要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例如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在理解“立体几何”知识点时会出现一些困难,他们不能进行空间几何的构建,因此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例或者是现场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这类知识点,对于学生的理解盲区需要反复指导。

六、结束语

初中数学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成为创新型、全面性人才。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坚持以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各科综合为手段,并实现初中数学的优势最大化,使理论结合实践、知识结合能力培养,为初中生的逻辑思维成长提供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晟.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学周刊:B,2012,6(2):89-89.

初中逻辑思维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逻辑思维 培养研究 启发式教学

只要牢牢把握这三大环节,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不成难题。

1 统筹全局,环环相扣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数学的抽象性更高,而且数学中,集中了大量的公理、定理、公式等,学生如果没有理解性地去记忆,就很容易产生知识混淆,也会觉得数学学习很枯燥、乏味。数学的系统性逻辑性比大多数学科都要强,数学知识的相互衔接上,也比其他科目的知识衔接得紧密,学习数学是不能够脱离数学的系统性要求的,而数学的系统性表现于它必须严格按照教材知识的衔接顺序来进行,新的知识往往建立于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它要求新旧知识要连接起来。因此,教学过程中,做到统筹全局、环环相扣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在统筹全部教材的基础上,对数学的知识衔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如何去正确地思考和解答一个数学问题。

2 教师重在引导,采用启发式教学

限制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发展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指导思想是最为重要的。一旦教师采用了不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指导方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就很难得到有效培养。

2.1 在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时,教师要避免“手把手”式教学。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引导,并且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只做学习的引导者,而不做真正的解题者。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去分析一道题目的解题思路,给出大概的解题步骤,具体的解题计算应该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启发式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形成。

2.2 重视理解和解题过程而不是结论。在学习数学时,要忌讳为了解题而解题,而是应该为了理解而解题。解答一个数学题目,不能只重视结论,而是应该重视解题的过程,在解题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题目的含义和思想,然后学会旁敲侧击和灵活运用。只有理解解题过程,学生才能够真正掌握一个类型的题目,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加深对该类型题目的印象。从而掌握这种类型的题目。掌握数学解题过程而非结论对于数学逻辑思维的形成是关键的,只有加深对过程的理解,学生才能够触类旁通,从一个题目中联想到一个类型的题目。

2.3 引导学生“学会”为主,“学多”为辅。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掌握这样那样的知识,知识并非掌握越多越好。“学会”才是最关键的。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要求首先是要“学会”,然后有能力的才去“学多”。要基于“学会”的基础之上,学生才有兴趣去学习更多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填鸭式”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要善于启发学生去分析和推理,形成发散的思维模式,并且分层去思考和探究问题根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学会数学,形成数学逻辑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合理管理自己的学习情况,根据自己能力的大小,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和计划,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下,再去拓展自己的能力,学习更多的拓展知识。

3 有意识地培养,有目的地训练

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要从初中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有目的地训练,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尽快形成数学逻辑思维,以便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靠教师的栽培和训练,这种培养和训练应该要贯穿于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到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中。也就是说,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概念知识的讲解上要进行培养,而且在平时的做练习,甚至考试等也要有目的地进行训练。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3.1 明确初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初一开始培养起,从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学这门课时,就要有意识性地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另外,要注意,从初一年级开始抓起,也要持久地贯彻到初三年级。并且初一、二、三年级的培养目标有所区别。应该要针对三个年级的特点,有目的地进行训练。

初中逻辑思维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思维;培养研究;环环相扣;启发式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学生才能够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灵活地解答数学题目。如果没有形成数学逻辑思维,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就会倍感压力,觉得数学很难,如此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降低,最终很难学好数学这门功课。那么,初中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首先,要具备全局思想,使章节知识之间可以环环相扣。其次,要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最后,要有意识地培养,有目的地训练。只要牢牢把握这三大环节,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不成难题。

一、统筹全局,环环相扣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数学的抽象性更高,而且数学中,集中了大量的公理、定理、公式等,学生如果没有理解性地去记忆,就很容易产生知识混淆,也会觉得数学学习很枯燥、乏味。数学的系统性逻辑性比大多数学科都要强,数学知识的相互衔接上,也比其他科目的知识衔接得紧密,学习数学是不能够脱离数学的系统性要求的,而数学的系统性表现于它必须严格按照教材知识的衔接顺序来进行,新的知识往往建立于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它要求新旧知识要连接起来。因此,教学过程中,做到统筹全局、环环相扣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在统筹全部教材的基础上,对数学的知识衔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如何去正确地思考和解答一个数学问题。

正确的解题方法应该是:知第一步,走第二步,为第三步,想第四步。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解题过程中,理清数学知识的相互关联,把一些数学概念,方法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体系,当遇到相同的题型时,大脑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快速反应,运用脑海中原有的知识来解题。统筹全局,环环相扣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这种系统性的知识网络,从而化抽象数学为实体数学模式,一旦碰到抽象问题时,只要进行适当的思维转变,就可以做好知识迁移运用。

比方说,在讲“一次式的同类项”问题时,课本上举例了组成5x式的两个正整数系数的项一共有四组,分别是3x+2x,2x+3x,x+4x,4x+x,但是,如果问的是整数系数的组成,就不是4组了,而是无数组。而让学生练习8x的组成和分解问题时,教师不应该让学生用东拼西凑的想法去说出它的7组组成,而是要让学生有次序地,进行分解。组成8x的组合分别有:9x-x=-x+9x=10x-2x=…,这样,在学习这个知识时,也能够顺带做到知识的迁移,既复习了数学的加法交换律,又复习了同类项和合并法则等。同时还能够启发学生去思考无限问题,在以上的例子中,如果要只考虑整数问题而不考虑正整数问题,那么就会出现无限个组合的情况。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了知识的环环相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他们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更加科学、有序。并且能够做到知识的紧密连接,最终,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二、教师重在引导,采用启发式教学

限制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发展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指导思想是最为重要的。一旦教师采用了不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指导方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就很难得到有效培养。

首先,在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时,教师要避免“手把手”式教学。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引导,并且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只做学习的引导者,而不做真正的解题者。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去分析一道题目的解题思路,给出大概的解题步骤,具体的解题计算应该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启发式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形成。

其次,重视理解和解题过程而不是结论。在学习数学时,要忌讳为了解题而解题,而是应该为了理解而解题。解答一个数学题目,不能只重视结论,而是应该重视解题的过程,在解题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题目的含义和思想,然后学会旁敲侧击和灵活运用。只有理解解题过程,学生才能够真正掌握一个类型的题目,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加深对该类型题目的印象。从而掌握这种类型的题目。掌握数学解题过程而非结论对于数学逻辑思维的形成是关键的,只有加深对过程的理解,学生才能够触类旁通,从一个题目中联想到一个类型的题目。

最后,引导学生“学会”为主,“学多”为辅。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掌握这样那样的知识,知识并非掌握越多越好。“学会”才是最关键的。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要求首先是要“学会”,然后有能力的才去“学多”。要基于“学会”的基础之上,学生才有兴趣去学习更多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填鸭式”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要善于启发学生去分析和推理,形成发散的思维模式,并且分层去思考和探究问题根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学会数学,形成数学逻辑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合理管理自己的学习情况,根据自己能力的大小,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和计划,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下,再去拓展自己的能力,学习更多的拓展知识。

三、有意识地培养,有目的地训练

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要从初中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有目的地训练,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尽快形成数学逻辑思维,以便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靠教师的栽培和训练,这种培养和训练应该要贯穿于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到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中。也就是说,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概念知识的讲解上要进行培养,而且在平时的做练习,甚至考试等也要有目的地进行训练。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首先要明确初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初一开始培养起,从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学这门课时,就要有意识性地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另外,要注意,从初一年级开始抓起,也要持久地贯彻到初三年级。并且初一、二、三年级的培养目标有所区别。应该要针对三个年级的特点,有目的地进行训练。

其次,采用有效的训练方法也很重要。初中阶段运用列方程(组)解运用题是有效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解应用题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学生要从题目的叙述中进行观察比较,抓住数量关系认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才行。因此,利用初中的运用题来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很有效的培训方法。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开展有意识性的、有目的性的培养是培养工作的关键。而在培养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衔接问题,做到环环相扣,并且,教学方法应该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教师只需做好教学引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管理者,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摸索、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学生一旦掌握数学的解题思想,学会用数学的逻辑思维去思考问题,那么,当他们面对各种类型的数学难题,都将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张筱蘅.逻辑与数学教学――中学数学教师学习和掌握逻辑的意义与作用[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初中逻辑思维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逻辑思维能力 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小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由数学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决定的。教材与学科相比逻辑性强,比较严密、精确,因此,更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

1、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因素,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需在兴趣盎然的思维过程中去培养。教师教学时可多提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精心设计一些竞赛性的练习题,使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思索,寓思维训练于游戏之中。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一上课便对学生说:“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只要你任意说出一个数,我就可以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因为想难倒老师,说的数都比较大,结果老师不但说得对而且快,惊叹之余,学生急于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学生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进入新知的探求学习。顿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倍增,积极性很高,实际上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

2、理清思维顺序

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顺序清晰化,层次化。而理清思维顺序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开端和转折。

一是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开端。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人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点,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这就是我们备新课前的重要环节:找准知识的“生发点”。找准知识的生发点,再配以生动有意义的情境,学生的后续学习会变得目标明确而且饶有兴趣。

二是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3、推理能力的培养

推理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在教学新知识时,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推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可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学生推理形式的实质,其次在推理过程中,要随时指出推理中的错误。

一是通过新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学生利用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得出结论是归纳推理的过程。学习用不完全归纳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比较易于接受,同时又有利于发现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力。

二是通过解题训练培养演绎推理能力。学生解题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对解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最后求出答案。让学生经常思考,说出思考过程有利于巩固知识,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推理能力。

4、教学中培养逻辑思维的方法

逻辑思维的培养有很多的途径,在教学中适当的结合一些可行性的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所谓分析的方法,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分别研究每一个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的方法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整体上认识它的本质。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有选择的使用方法这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培养。

二是比较与分类的方法。比较是用以确定研究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它是人们思维的基础。分类是整理加工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比较与分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三是抽象与概括的方法。抽象就是从许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初中逻辑思维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语言训练 科学训练 逻辑思维

一、重视认知过程教学,培养思维的有理性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以及对这个过程的分析。只有重视学生获取知识思维(即认知)的过程,才能不断的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重视思维过程教学,从教学法方面讲,我努力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维。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32-8=,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直观想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先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从32根小棒中拿去8根,还剩下几根?怎样拿法?2根减去8根不够减怎么办?学生的拿法:第一种打开1捆和2根合起来成12根,再拿8根,剩下24根;第二种,打开一捆(10根),拿去8根,剩下2根和原来的22根合起来,共剩下24根。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利用学具自己动手操作,建立表象认识,在直观形象(摆学具)中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这样充分运用眼、耳、手、口等各种感觉器官,让儿童感知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

重视思维过程,从内容上讲,我坚持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准备题的教学,为获取新知识搭桥、铺路。二是注重弄清算理。三是注重数量关系分析。

二、重视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自觉的思维

为了培养低年级学生语言思维的自觉性,我注意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例如教学8+6=,教师要求学生边操作学具(小棒),边思考,边说“光想8加几得10,8+2得10,就把6分成2和4,8+2凑成10,10再加4得14.”这样做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不但让学生学会了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低年级学生自觉的思维。

三、重视科学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要从小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科学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的有效方法。

1.重视练习设计,教给思维方法

要从小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注意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能力。我是从练习设计上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计算,分析计算中被减数、减数和得数的变化特点,归纳出一般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速算,学生受到了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思维的敏捷性以思维的准确性为基础。因此先要求计算准确,以思维的正确为前提,即先练正确,后练速度。在摸清规律后进行速算是最科学、最准确的。

2.用多种方法解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以多向思维为基础,在低年级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入手。鼓励学生以变异的观点,突破习惯的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解题方法,借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如计算9+7,启发学生说出不同的算理:第一种,把7分成1和6,9加1得10,10再加6得16;第二种,把9分成3和6,3加上7得10,10再加6得16;第三种,因为7加上7得14,9比7多2,所以9加上7的得16;第四种,因为9加上9得18,7比9少2,所以9加上7得16。再如计算51-8,启发学生说出多种解法思路:第一种,11-8+40=43(把51分解成11和40进行口算);第二种,10-8+41=43(把51分解成10和41进行口算);第三种,50-8+1=43(把51分解成50和1进行口算);第四种,51-10+2=43(减8个位数不够减,向十位退1就是51-10=41,因为原题目是减8,现减去10,多减2,所以加上2就是41+2=43)。这是“退一加补”,思路清晰、简便。易掌握。经比较,第四种口算法较好。这样,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灵活地选择信息,灵活选用解题方法。

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时一事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实现的过程。只有始终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才会有发展和提高。在低年级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注意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注意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教者要充分挖掘教材的逻辑因素,全面考虑全书、各单元和每课时培养逻辑思维的目标,自然结合。还要注意不同课型的教法。只要方法适当,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注意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开发儿童智力,将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