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产品运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即时通讯工具的互连互通问题已经说了很多年,终于在最近,MSN率先迈出了一步,打造出一个真正包容、开放的沟通、分享平台。互联网的分享、创新精神凸显无疑,目前的即时通讯领域,大概也只有微软能够如此的大手笔。
MSN虽然只是一款即时通讯产品,但它的开放连接平台意义重大,它让我们窥见,未来互联网应用的互连互通将成为必然趋势。
商业营销课中,老师最常教育学生的话就是:“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服务,一流企业卖标准。”微软自己停运了社区产品,另一方面自己架设平台让全球的社区产品在MSN上串联,这就是微软最直接的打算――开始卖“标准”。
这个标准建立不久,最近就有新闻公布“微软MSN成为Facebook第二大应用”。面对世界第一大网络社交服务网站,微软没有设计“MSN微博”、也没有用MSN空间与之竞争,而是利用MSN自身这个平台进行合作。
目前在国内,MSN已实现与新浪博客、新浪微博、网易博客、网易微博、腾讯QQ空间、豆瓣、虾米音乐网、56网等近20家门户及社交网站进行连接。国内大型社区产品,大部分成为自己的朋友。
社区运营市场面临一个两难的问题,抛去大型门户旗下的垂直社区,用户交流和产品设计一直存在两难全境况。草根用户去爱卡、猫扑、豆瓣发言,一开口立刻觉得气场不合,专业用户则在人多密集的社区感受不到有沉淀的社区交流文化。对于一般人而言,可能浏览一下然后发点“不错”、“路过”等足矣。但专业用户需要社区交流的氛围才能驻留,社区也需要专业用户的作品来吸引更多用户。因此在平台串联下的各个社区,通过平台和产品设计来达到推广交流平衡的进化。
另一方面,不同社区有不同的资源和专业用户,草根用户不可能在单一的社区同时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共享。在吸引和黏着用户的功能上来说,平台串联社区的重要意义和可观前景是无法否认的。
在经历了初期的风风火火之后,近来中国同学录5460在web2.0大潮冲击下陷入平静,但是仍旧凭借良好的口碑拥有2500万注册用户。可喜的是,5460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了分众传播,这头雄狮又开始觉醒。日前记者有幸采访了其CEO郑首昌先生。
记者:十年沉浮,5460是不是已经疲惫了?
郑先生:在中国,5460算是诞生得比较早的具有类似WEB2.0功能的网站,品牌虽老,但业务模式还很年轻。随着WEB2.0浪潮前进,很多地方我们都需要摸索学习。可以说,整个中国的同学录网站还处在成长期。
记者:请问5460近期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郑先生:做最纯净的同学录,把同学录做得更垂直、专一。我们曾经追随WEB2.0大潮疯跑了一阵,引入了论坛、圈子、博客、播客等WEB2.0代表产品。但是广大用户的意见和实践证明,我们还是应该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我们的主打产品――同学录上。好在我们的思念社区在创建第一年就进入了中文社区的前50,目前社区产品都已经走上正轨,有能力独立运营了。同学录和思念社区将成为两个独立的产品,这就意味着,社区产品可以不需要同学录带流量,同学录从此可以做得很纯净。
记者:据了解,5460有2500万注册用户。众口难调,你们是怎么样去满足这么多用户的不同需求呢?
郑先生:用户感知是我们工作的中心,我们会尽最大可能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我们将2500万用户分成四类,针对四类用户,我们将推出四个不同的版本。专门给老用户提供思念版,针对新用户提供个性版,给海外用户提供简洁版,习惯性很强的用户还是可以继续使用原版,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分众传播的理念。
记者: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这四个版本的同学录?
郑先生:思念版将用户最关心的班级信息、老同学留言、老同学照片、老同学联系方式等都集中呈现在用户登录后的面页上,完全剔除了以往与用户没有直接关系的内容。另外,我们还专门为老用户开发了“老同学聚会”的新功能。个性版和简洁版还在筹划中。个性版是专门针对新用户和在校学生制作的,简洁版是专门给海外用户和网速比较慢的用户提供的,同时我们也会针对这两类用户提供他们需要的实用功能。与以往的改版不同,新版本推出之后,旧版本并不会马上被覆盖,习惯性很重的用户可以继续使用原版,原版是否摘掉,淘汰权交给用户。
记者:能不能谈一下5460面临的最大的阻碍是什么呢?怎么应对?
郑先生:产品和功能都不是问题。最大的阻碍应该是目前的社会现状,人情冷漠,关系疏远,就算是最纯真的同学情谊,也不例外。信息传播越发达,关系越生疏。细心一点的话,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除了同学录,手机、短信、QQ群等总是一片沉寂。因此,我们在思念版里采取了一些小措施,希望能唤醒思念,让想说话的人有话说,让淡薄了同学关系的人找回记忆。
5460简介:
“中国同学录”创办于1998年5月4日,是全球第一家以同学用户为基础的中文专业综合类网站。目前拥有2500万注册用户,日均登录用户近60万人次,累计注册学校105万所,注册班级550万个。
但是在推进本市郊区产城融合的发展过程中,还在一定的间接约束,如产城融合的主要产业或标志性产业、融合型产业没有形成,产业定位不够明确;产业布局、工业园区规划与新城规划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很难形成内部的“循环”;服务于产城融合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配套能力不足;中高端产业人才结构性不足等。
为了进一步推动郊区产城融合发展,要在规划上“聚焦”、机制上“搞活”、供需上“对接”、资金上“让利”,培育综合发展环境,为此,我们建议:
1.细化制定适应本区域特点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设施融合为基础,着力推动功能性融合,实现产业功能、居住功能、商业功能、社会服务功能等融合发展的新城风貌,打破前期由于规划、功能定位模糊等原因,造成的郊区工业园区和新城各自独立发展的困局。
2.打造郊区新城的次中心商务区(SCBD),适当提高郊区新城的容积率,使之与中心城区的容积率相匹配,减轻中心城区的压力,降低企业商务、商业开发成本,形成商务、商贸等服务业态的功能集聚和物流人气的集聚。借鉴“新城市主义”更贴近生活、紧凑的社区、更有文化氛围的理念,在新城镇打造街坊、功能区、廊道。
[关键词] 城市郊区化 社区商业地产 房地产开发
商业地产一般是指用于各种零售、办公、餐饮、娱乐、健身服务、休闲、仓库等经营用途的房地产形式。按用途分类一般可分为如下4 类 :(1)商业经营类物业:包括商业街、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超市、独立门市房、产权商铺等。(2)办公用物业:包括写字楼、商住两用楼等。(3)餐饮酒店类物业:包括餐馆、酒店、酒吧、旅馆等。(4)仓储类物业。
社区商业是指以地域内和周边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商业形态。是以一定地域的居住区为载体,以便民、利民为宗旨, 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 提供日常生活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属地型商业。社区商业和其他商业形态如百货商场、购物中心等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其核心的消费者来自周边社区居民。小到几间住宅底商,大到几万平方米的社区配套商业,都被大家称之为社区商业。
在城市郊区化的浪潮中,社区商业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应运而生。对于社区商业这个概念, 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美国出现,当时由于家庭汽车的普及以及城郊新建的发达的高速公路,使得城市居民大量向郊区扩散,由此产生了专门为郊区新建居住区居民服务的社区商业。60年代, 英国、日本、法国等西方国家也由于居民的郊区化而出现社区商业,到70年代,新加坡的社区商业也开始大规模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我国城市化和房地产成片开发的进程中,新居住社区离城市商业中心越来越远,提供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由底层住宅改造而成的商铺大量产生,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社区商业。
一、城市郊区化的发展趋势
城市郊区化是城市离心扩散的结果,是城市人口和某些城市职能由大城市中心区向郊区扩散迁移的过程。城市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变化,在其建成区内部会形成一些经济相对衰退、房屋年久失修而残旧、市政基础设施落后、居住质量与环境较差的地区,即旧城区。由于城市中心区产生的排斥力(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和郊区产生的吸引力(低廉地价、有利区位、广阔空间等)等原因,大量居民迁往郊区。随着人口和工业外迁,零售业、批发业等商业也迁往郊区。另外,房地产开发商也因有利可图而在郊区大规模置地建房,甚至部分金融业和办公业也因郊区低房租、低税收而选择郊区。比如在美国,各大城市的郊区已经成了“中产阶级”集中居住的所在。空气清新、风景优美且社会治安情况较好的郊区成为许多城市居民向往的居住地。而发达的交通工具,特别是私人汽车的普及,也使得人们可以住在郊区而工作在中心区。
中国的住宅空间拓展也将符合这一规律。 近年来,中国许多大城市中的居民纷纷迁往郊区居住,郊区的住宅和商业地产开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二、郊区社区商业地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开发:缺乏规划
任何商业地产项目的开发,都离不开政府政策和城市规划,作为滞后发展的郊区商业地产开发更是如此。社区商业地产涉及到相关产业经济、人口数量、消费水平、市场容量、业态选择、商品定位、商业运营等综合考量。因此,社区商业地产的建设与城市的和谐发展息息相关,加强城市社区商业开发建设的宏观管理和统一规划是必需的选择。但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社区商业网点的规划还没有纳入到城市规划这个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划范畴之中。尽管各地省会城市已经做了城市网点规划,地市级,也就是二三级城市正在做这个规划,但是这些规划还没有产生具有城市规划同等的法律效益。 而从开发商的角度,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不可能站在地区商业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只是从本位的角度出发,力求最高的资金回报。网点建设规划缺乏政策约束,加上开发商逐利的本性,必然导致盲目无序的投资开发。从宏观上讲,直接影响了我国商业网点布局阶段性、地域性的平衡。在商业业态的结构选择上,又多是购物和餐饮,缺少休闲、娱乐、健身以及综合消费的商业设施。布局失衡、业态趋同不仅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更为严重的是加剧了同业间恶性竞争,使得社区商业地产建设脱离了商业发展的需要,超出市场实际需求和购买承受能力,浪费了宝贵的社会资源。
2.建设:市场定位不明
定位不准是当前社区商业地产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很多社区商业项目的定位与开发沿用了住宅定位与开发的模式,思路上存在偏差。由于忽视了商业地产的专业性,一方面未进行专业的市场研究,对区域的需求估计错误,另一方面没有从当地消费者的角度进行项目的开发设计,结果导致选址失当,定位失准,由此引发网点店过剩,重复建设等一系列矛盾,为后续经营带来了隐患。
3.销售:急功近利
商业地产开发比住宅开发具有更高的收益性。一般情况下,商业地产开发成本比住宅高60%~80%,但售价却是住宅的2~3倍。此外,与其他房地产产品不同,商业地产不会因房龄增长而降低其投资价值,好的商业地产因其稀有性,会随着商圈的发展成熟而不断升值。承租户对商业地产的装修投资、盈利预期以及长期规划,决定了商业地产租约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这都使得商业地产受到开发商的青睐。现在很多地产商急功近利,抱着“卖完就走”的经营思路,以售代租,希望“开发―出售―再开发”的循环周期越短越好。只注重前期开发并尽量缩短开发周期,项目建成后能租则租、能卖则卖,至于项目是否适合经营则根本不予考虑。商业地产建设项目和建设后的整体运营出现严重脱节。由于缺乏整体的经营主体,开发商只能将商铺卖给中小投资者以便回笼资金,中小投资者再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进行经营,经营主体多元化不可避免出现混乱的局面。开发与经营的脱节,导致物业经营存在很大的风险,最终将降低社区商业地产本身的价值。
4.经营:散乱无序
我国社区商业地产开发运营模式主要以出售为主。开发商往往把社区商业地产作为房产的附属物、配套建筑,以传统住宅开发的惯性作用和思维定式来开发,缺少售后经营管理经验,任其自然发展,很难形成配套齐全、经营有续发展、品牌化程度较高的社区商业。分割出售模式下,开发商一般不涉及商业项目后期经营管理,可以快速回收投资,进而实现短期套现减轻资金压力,并且无需承担后期经营的压力和风险。但这种商铺零售的方式往往为日后的商铺经营种下祸根。开发商将项目部分或全部出租给投资者后,缺乏对项目的整体控制能力,很难把握未来入住经营商户的档次和品位以及对整个项目的影响,导致商场经营杂乱,管理不善,最后出现街头“大排档”的局面,实际回报与预期收益相差甚远。这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带来较大的投资风险,也在空间上限制了社区商业的发展形态,还会损害开发商的形象,对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郊区社区商业地产的开发运营策略
1.进行科学、统一的规划,合理确定位置、规模,因地制宜地发展社区商业地产项目
城市管理部门和商业管理部门必须进行科学的商业网点规划,保证各类社区商业项目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协调,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盲目开发;同时,社区商业地产项目建设应该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环境、产业优势和历史传统,使商业地产的发展与城市建设、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在项目建设之初,社区商业地产开发商应深入了解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商业形态以及市场需求状况,以此确定开发规模、业态组合和目标市场。避免盲目开发造成投资失败和资源浪费。在目标市场定位中,要注意突出个性和特色。尤其在商业设施密集区,更要注意错位经营和异质化竞争,必须将市场细分,避免“千店一面”的重复经营。
在社区商业地产项目选址时,要对各时段的人流量、主要客户群等进行详细调研。同时,还要仔细研究政府规划,了解城市发展方向。要根据地理位置选择店型和规模,在城市的副中心应选新兴业态,在郊区,尽量选聚人气的业态等等。
2.加强郊区社区商业地产开发项目前期策划工作
对项目进行准确的产品市场定位、加强产品策划力度、进行经济测算。市场调研要求明确区域市场宏观环境调研方向、把握区域市场及项目地块调研重点、细化消费市场调研对象;深入分析项目竞争力、研究同类标杆项目、综合评定项目整体定位,确定项目的盈利模式;产品策划要求准确把握产品设计理念、提供权威的产品设计建议;经济测算包括严格的投资估算和财务评价。其中,市场调研是社区商业地产项目前期策划的基础,定位是核心,产品策划是定位的实现,测算是检验。
3.改变传统的社区商业地产销售运营模式
我国社区商业地产开发运营模式主要以出售为主,开发商一般不涉及商业项目后期经营管理。近年来,内地开发商借鉴香港特区经验,逐渐引入了租售结合的方式,即开发商将将社区商业中最具升值发展潜力的物业留作自己经营,将发展潜力较小、比较零散的用来出售。这样既可以及时回收部分开发资金、分散开发风险,又能获取长期稳定的租金收益,同时对整个社区的商业业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这种方式存在经营权不集中的缺点,不利于社区商业的统一规划和集中管理。从国外社区商业的经营管理经验来看,统一的经营管理可以合理安排业态,共享信息经济利益,降低个体商户谈判和签订经常性契约的费用,充分发挥专业化分工的优势。就我国目前来看,从落实社区商业的整体规划、保持合理的业态结构、提升社区品质等角度出发,潜心打造优秀住宅及配套商业产品的开发商不应为追求资金的快速回笼而出售社区商业,至少应在一定时间内保有对社区商业进行统一经营管理的权利,待业态基本成熟、社区商业公共服务功能基本完善后,再考虑出售。因此,售后返租、只租不售、先租后售都是可考虑的销售方式。
售后返租方式比较适合产权式商铺。对开发商来讲,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回笼资金迅速,企业经营风险小。对业主来讲,不用直接进行经营管理,还能获得稳定收益。成功的产权式商铺大多是开发商在业态定位规划等方面具有主导地位,与业主签订严格的授权合同,统一租赁时间,委托专业的经营管理公司进行运作。只租不售便于开发商统筹规划社区商业,充分挖掘社区商业价值,从而提升住宅的内在价值,有利于住宅的销售,为楼盘后续开发以及企业的品牌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只租不售对开发商的社区商业经营管理水平要求较高,且社区商业从开业到旺场需要一段培养期,因此,资金的投资回收期较难控制,收益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先租后售方式,即开发商先期将适合社区品质和居民需要的商家和业态引进来,待社区商业基本定型后再出售社区商铺。这种方式既可以让开发商控制社区商业的业态与业种,使之布局更合理,并帮助投资者和经营者规避风险有序经营,从而保证社区商业品质,又可以回避长期经营管理风险,不失为一种平衡利益与风险的最佳选择。总的来讲,不论是开发模式的选择,还是销售方式的选择,均需要结合项目自身的特点、开发商的资金状况和开发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等因素综合分析判断。
4.充分认识物业管理对郊区社区商业地产价值的提升作用
社区商业物业作为一种商业经营场所,其物业管理企业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业主、租户和顾客,其中,租户和顾客群是流动的,不断变化的,且来源不同、构成复杂,因此物业管理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商业物业的商誉。而且现代商业物业其运作模式流行“六位一体”,即投资者、开发商、商家、专业运营商、消费顾客和政府共同参与,实现各方利益平衡,达到多赢目的。一旦物业管理机构在管理服务方面出现差错,导致租户或顾客不满,将对物业商誉产生极大的影响,可能因此失去租户或顾客,导致物业的贬值。
由于社区商业物业常常会有社会活动和商业活动的举办和进行,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和管理者要有较强的活动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并要与当地及周边地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从而提高业主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聚集人气,吸引客流,提升物业的档次和价值,实现物业高投资性和回报性。
参考文献:
[1]杨茂盛刘慧:商业地产的土地需求和供应问题.《商场现代化》,2009 年1 月(中旬刊)总第563 期
[2]谢成龙:社区商业发展所遭遇的五大瓶颈.《中国房地信息》,200 9年第 6期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落实区委区政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1+3文件,加大产业空间资源、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保障政策的落实力度,着力引进优质增量,优化存量,构建__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抓好产业转型机制创新,围绕全区产业转型升级大局,继续开展体制机制探索和创新,重点围绕如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及如何更好的激发企业转型和社区转型积极性、推动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良性互动的产业转型机制等方面做出探索。抓好三大行业转型示范,重点推进眼镜行业、物流业和农业三大行业转型升级,打造行业转型的典型,带动一二三产业整体转型。
巩固落实“上市企业一块地,亿元企业一层楼,小微企业有空间”招商资源配置模式,建立以税收、技术、人才、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等为综合考量指标,基于正负贡献对比评价的项目引进机制。加大重大产业项目协调力度,积极推动华为全球控股总部、华为国际会展中心、中广核工程公司总部、深圳先进院育成中心、抽水蓄能电站运营中心等项目尽快落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年力争引进超亿元企业25家,新引进投资250亿元以上。
加大创新产业园区建设力度,推进大运软件小镇、__科技园、____数码新城等创新产业园区的招商引资工作, 20__年推出创新产业用房30万平方米,力争吸引8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入驻。到“__”末期,打造总建筑面积1200万平方米以上的创新型产业系列园区,吸引300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入驻,实现年新增产值达2000亿元以上。加快旧工业区改造进度,推动至少2个拆除重建类“工改工”项目动工,力争推动2个项目列入城市更新计划,启动至少3个项目前期工作,继续推动旧工业区复合式城市更新工作。加快重点产业片区建设,加大“4+1”重点产业片区规划建设和招商开发力度,加快__金融服务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基地规划和产业布局调整,加快一期企业引进、落地建设,启动基地二、三期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宝龙园区南约炳坑老村和同乐社区土地整备力度,加大上市企业集聚区和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和项目引进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