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流域治理规划

流域治理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流域治理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流域治理规划

流域治理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河流治理 规划设计 基本思路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意识到了河流治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高度的重视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中小河流的治理步伐。我们国家的河流在世界上也是最多的国家之一,统计显示,我国有5万条以上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河流,将近9000条肩负防洪任务、流域面积200到3000km2之间的中小河流。最重要的是在这些中小河流的两岸,由于具备相对优越的水土资源条件,所以人口也相对集中一些。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当前信江的中小河流的治理工程重点在绿色信江的规划建设上,所以河流的保护与治理不但要从其功能性出发,还要考虑生态的因素,要把人类的活动对河流的生态影响纳入治理的范围。

1.当前中小河流的治理所面临的问题

(1)系统的治理体系匮乏,洪涝的灾害发生的频率较高。中小河流的治理的建设面较广而且量较大。在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很多的中小河流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全面的治理。而且在已经建有的防洪工程中还存在着治理的标准偏低、年久失修的问题,所以这些中小河流的防洪问题较突出,目前我国大概有2/3的河流没有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另外还有很多河流是自然不设防的状态,基本没有抵御洪水的能力。两岸的群众和财产面临着一定的威胁,在某种程度上必然会制约当地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

(2)薄弱的水利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河道的功能。中小河流的管理力量薄弱是普遍现象,多数地方缺少管理河道的专门机构,设有机构的也多数存在着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经费方面缺乏的现象。堤防基本上是多年失修,建筑物老化损毁,河道严重淤积现象也频见,逐年降低的防洪能力是其最好的说明。除此之外,违章的阻水建筑的设置、建筑侵占河道、向河道内倾倒垃圾等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与日渐增。这样就导致河道的过水断面进一步萎缩,行洪和排涝的功能就大大被削弱了。结果就是在洪水到来的时候,河道的治理及淹没损失的控制越来越难以把握。

(3)中小河流的基础资料较为缺乏,前期的准备工作薄弱。中小河流与主要支流和大江大河相比较而言,其基础资料十分匮乏,如气象水文、地质地形等,这样就给规划设计带来很大的不便。另外经费投入有限,中小河流的治理缺乏有效的投资机制,并且渠道很窄,治理资金不足问题较为严峻,所以一些中小河流的治理规划的前期工作很薄弱,基本上停留在空白的状态。一些开展过前期工作的工程由于各种原因也没有办法满足现在的建设需要。

(4)防洪堤线建筑时占用河道。河道的行洪是需要一定的断面的,洪水袭来时也需要场所来蓄洪,这两点是防洪建筑在设计之初就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然而目前的河流治理中,往往会出现占用河道的现象,导致堤岸线过宽,反而阻塞了河道,带来洪水隐患。我们在进行堤岸线的建设时,首先要将堤距控制在最小,避开洪水近岸的一些河滩,这些河滩被洪水淹没的比较深,也要避开低洼地段,这些地段是最容易出现河沙淤塞的。然后需要综合考虑,将防洪堤线建设得尽可能顺直、平顺,越是这样越能减少分洪压力,能够将上下游结合起来。需要提到的是,防洪堤线建筑并不是越新越好的,需要在科学考量的基础上,对那些符合堤距的防洪建筑保持不变。若是在建设过程中,发现局部堤坝建筑是不适应实际防洪需要的,堤距狭窄容易造成河流淤塞的,可以在保证整体建筑工程标准的基础上退建。

加强中小河流的治理,防洪减灾、合理开发利用水利资源成为国家公共服务的重点工程。满足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效地对中小河流进行治理,合理规划设计思路有其紧迫性和必然性。

2.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的设计基本思路

(1)掌握河道的基本现状和治理情况。首先,按照河流治理规划设计的要求,整理收集河流的相关资料,需要对河流流域的自然环境概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形成深入并且全面的了解,比如生态情况、水文气象条件、地质地形、洪涝灾害的历史以及社会经济等资料。其次,要收集整理河道的治理规划的历史记录以及实施的情况,尤其是最近几年来防洪建设工程的情况。明确相应建设标准和任务,清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工程的投资。另外,还要收集整理分析河道的现状,说明已有的防洪体系和布局。正如有的防洪方案需要整治河道同堤防工程两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也有需要利用上游的一些防洪水库去分担下游的防洪重任;还有一些河道的防洪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洪体系,利用上游的水库、中下游的蓄滞洪区及河道整治和堤防防洪等合力的作用来实现治理的目的。

(2)分析防洪面临的形势和生态现存的主要问题。需要治理规划者分析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生产力对河道治理的需求,明确河道在除涝以及防洪方面面临的形势。以防洪工程的建设和河道的治理现状为依据,分河段的复核河道现有的排涝以及防洪能力,分析其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防洪能力不足的,就需要提高其治理标准,若是河道被冲刷严重导致岸坡坍塌的,就要采取护砌措施等。生态环境方面,以信江为例,信江地处江西省的东北部,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工业社会和城市化的不断开展,用水量不断加大,工业废水的排放,致使其水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信江的治理需要以污染减排为主线,急需河涌截污、清淤补水、完善管网和污水处理等。

(3)明确治理的任务和标准。首先,要以当前中小河流的河道所面临的治理的实际形势和所存在的问题为依据,明确当前河道治理的任务,在明确任务的过程中要分区域有重点的进行规划。其次,分析探究防洪保护的对象以及范围,诸如沿岸的农村人口、耕地、城镇和工矿单位,以及沿岸重要的基础设施等。在规划设计的时候如果是采取分区域防护的措施时,需要根据分区域保护的实际范围,分别进行统计相关的指标,而对于某些地形的变化较大山丘地区,需要将洪水有可能淹没的估计范围统计在防护区的范围内。最后,要遵从局部服从整体、区域服从流域原则,恰当的处理中小河流同大河大江的干支流、河道的上游下游、河流左右两岸的关系。依据防洪保护区的实际情况以及中小河流的生态状况、污染情况,科学地明确防洪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标准。

3.河流治理规划设计需要注意的要点

规划设计洪水的成果检查。治理工程设计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设计洪水成果,如果设计的偏小,就会造成工程的失事,大了就会造成经济损失。在中小河流治理的过程中无法回避的是与大河大流比起来,流量的观测资料要相对少太多。所以通常的办法就是设计暴雨的间接来推算设计洪水的,但是这个办法的中间环节比较多,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经过慎重的检查和分析。设计洪水成果的合理性检查包括参数、计算方法和采用成果等方面。

在防洪标准的确定方面,中小河流的洪水是大河大江及其分支洪水的来源,中小河流的治理规划设计防洪标准时不但要考虑自身洪水和灾害的相应特点,还要注意到同大江大河防洪标准的协调性。

4.结束语

中小河流的防洪问题和生态问题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所以针对当前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的问题,确定科学有效的治理规划是势在必行之举,保护信江水运沿岸的基础设施和城镇,坚持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河道管理和中小河流治理问题,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既要做好防洪工作也要做好泄洪的安排工作。把处理好河流的治理,促进城镇的发展,保护河流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等作为治理中小河流治理规划设计的出发点。因地制宜,有主有次的治理好中小河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健.中小河流治理规划设计基本思路与要点[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2(5).6~7.

流域治理规划范文第2篇

1.学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学校按照“巩固文理,完善管理,发展工学,拓展医农”的学科建设思路,不断完善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实施高水平学科建设计划,全力实施学科建设“三五工程”,即打造五大学科高地,建成五大学科集群,培育五大学科新优势,致力于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科。通过建设,实现微生物学、化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民族学、政治学、生态学、微生物学4个学科进入国家学科评估排名前10。 

继续实施基础学科振兴计划,加大基础学科建设投入,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实现了在基础学科领域内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的全覆盖。继续推进学科区域建设,形成了“生物学—特色资源利用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学—农学”“民族学—社会学—民族文化产业管理学”和“中国史—国际关系—中国边疆学”三大学科区域的建设新格局;启动了国际关系大学科群建设,整合校内现有学科资源,文理并进,构建全国体量最大的国际关系学科体系。 

2.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创新教学机制,稳步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涵盖11大学科门类、89个本科专业,新增3个小语种专业,形成“校—省—国家”三级试点专业综合改革体系。二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弹性学制。三是深化通识教育改革,严控教学质量,引进优质教学资源,保持开课数量稳中有升。四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成立了“云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五是探索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加大了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与改革力度。六是推进了联合培养、协同育人,同国内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协同育人。七是探索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扩大自主招生规模。2012年,学校被教育部列入内地63所对港免试招生普通高等学校之一。 

全面实施“质量工程”。一是加强专业建设,依托现有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着力打造具有学校特色、体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特色学科专业群。二是加强课程建设,通过1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33门省级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带动课程建设的全面发展,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三是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依托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11个省级教学团队,开展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四是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现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国家级野外综合实习基地1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269个,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100项。 

3.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长足发展 

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学位授权体系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位授权体系日益优化。与2010年相比,新增1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36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4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和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10个一级省级立项建设学位授权学科,实现了基础学科领域内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全覆盖、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学位全面发展。 

研究生培养规模稳步扩大。学校现有博士研究生934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 103人、在职硕士研究生6 777人、外国留学生160人,博士生、硕士生的比例趋于0.1∶1,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趋于1∶1。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深入推进。民族学、人类学“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连续4年入选教育部“全国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项目,法律硕士、MB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圆满完成。立项建设14部研究生优秀教材、15门研究生精品课程,遴选9名博士生进行优秀博士论文培育。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一是修订了研究生培养方案,以学科发展需要和研究生能力提升要求设置专业课程。二是完善了研究生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出台研究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规定,利用区位优势,与红河学院等合作招收留学生。三是制(修)订了一系列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严把奖助学金评审公示关。四是健全了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严把学位授予关。五是完善了导师管理制度,严格导师遴选与招生。 

4.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期间,学校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依托重大项目研究,加大了技术创新力度,学校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领域,学校承担了国家“973”、国家基金重大计划及重点科技项目近10项,资助经费1.4亿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74项,资助经费2亿元;获省部级科技奖25项,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获各级各类项目865项,立项总经费0.62亿元,其中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48项;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4项,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奖9项;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54项。 

流域治理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综合治理规划; 山区小流域; 小流域综合治理; 控制水土流失; 规划原则; 小流域规划; 水土保持工作; 工程措施; 退耕还林; 全面规划;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136-01

【文内图片】

我国山区、丘陵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 /3,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加之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我国水土流失分布范围逐步扩大、面积不断增大,危害十分严重。而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我国在长期水土保持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宝贵经验,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基础和核心。目前山区小流域治理与经济开发、资源保护相结合的战略思想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小流域治理活动的准则。

一、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原则

1、坚持以林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编制小流域规划总的指导思想是控制水土流失,使山区尽快地变富,发挥山区优势,为“四化”多做贡献。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关键是大力发展林业。在荒山秃岭营造水土保持林和薪炭林,在宜林区扩大用材林和经济林的比例,发展针阔棍交林,改变林相和林业结构, 为多种经营扩大财源创造门路。在建设林亚基地的`同时,还要把粮食生产抓好,解决群众吃饭问题。退耕还林以后,要改广种薄收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建设高标准的基本农田,把退耕土地的产量夺回来,并不断提高口粮标准,促进林业基地的建设。

2、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相结合

小流域治理有生物措施、水保工程、综合管理为主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并形成了绿化坡面、控制沟道、开发平地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具体措施有坡地退耕还林、坡耕地改造、低产田改造、发展林果业、建设生态防护林、封禁治理、修建蓄水池等等。

3、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对于不同生态类型的治理开展,应根据其地貌类型、生物气候特征、经济社会状况等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如金源、甸沙等乡镇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较为严重,应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而对于水土流失相对较轻的高原沟壑区和其它地区,通过建设基本农田,在保障粮食自给或自给自余的基础上,进一步啬林草覆被。同时因地制宜发挥资源、经济、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发展本地优势农产品,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

二、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

1、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内容

综合规划是指以小流域土地资源为重点的再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规划。规划是小流域治理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宏观上,它使农、林、牧各业生产用地比例和产业结构有一个科学而合理的优化方案,使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在微观上,具体安排各种治理措施于适宜的地方,制定详细的治理实施计划,指导小流域的治理与开发。

2、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方法

(1)经验规划方法

经验规划方法是指传统的、以定性规划为主的规划方法。这种规划主要是根据规划者的实践经验来确定各种土地类型的利甩方向, 它没有一定的数学描述,也没有特定的衡量规划方案好坏的定量指标,但由于方法简单, 目前在我国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 仍然广泛地应用着。

(2)线性规划方法

线性规划是目前数学规划中理论体系最成熟的一种,也是实际工作中用的最多的一种规划方法。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一般是以经济收益作为目标函数,而将各种资源作为约束条件。同时根据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需要确定其它约束条件夕如土壤流失量,各业用地比例,农林牧果各业发展的目标等。实际上,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除了经济收益可作为目标函数外,投资、土壤流失量都可作为目标函数,而以土壤流失量作为目标函数为最适合。但是,由于土壤流失量的定量表达往往难以确定。所以,一般不以土壤流失量作目标函数。

(3)多目标规划方法

线性规划解决的是一个目标的优化问题,目的规划解决的是多个日标,但每个目标事先有期望值的问题。而实际问题中,往往出现的是另一种情况,要求多个目标优化,但事先无法确定各个目标的期望值。或者要求目标值尽可能大或尽可能小。这就是多目标规划解决的问题。这一方法已在我国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得到应用。与目前所用的其它规划方法比较,多目标规划是一种比较优越的规划方法,它克服了线性规划目标单一的缺点,也克服了目的规划方法要求每个目标函数都有期望值的局限性,从数学的角度上解决了同时满足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多个目标的要求。

3、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步骤

(1)流域综合调查

流域综合调查的内容:自然条件,包括地质、地貌、几何特征、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等;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景观(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调查;社会经济,包括人口和劳力的数量及质量、生产结构、各业生产的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群众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等。

(2)流域系统的诊断与评价

环境诊断,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交通、市场和科技文化环境的分析;水土流失分析与评价,包括对流域水土流失环境和动力因素的分析、弄清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原因、水土流失强度的划分和判别以及水土保持的经验和教训等;自然资源的分析和评价,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的评价;社会经济的分析与评价,包括对人口的结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农、林、牧、副、渔等各业和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水平,群众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等的分析和评价。

(3)流域治理与开发规划决策

包括水土资源利用规模决策、产业结构制订、治理与开发措施布局、人口与劳动力规划等。规划决策以环境科学、系统工程、生态经济学等为指导,优化流域的整体结构,取得流域总体上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制订规划

在大流域规划、县级水土保持规划和当地的土地利用和农业发展规划等基础上,制订小流域规划。主要内容为制订土地利用调整规划和综合治理措施规划。根据流域内各类土地的适宜性和发展生产的需要,确定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一般是根据当地人口和社会经济情况,先确定所需要的基本农田的数量;其次是确定经济作物的数量;第三是依据立地条件确定乔木林数量;第四是灌林和草地数量。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在不同用途的土地上分别配置相应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在宜农的坡耕地上配置梯田与保土耕作措施;在宜林宜牧的陡坡耕地和荒地上配置造林种草和封育措施;根据需要与梯田相结合,在坡面配置集雨节水灌溉和坡面水系工程等小型蓄排工程;在沟道配置各项治沟措施。所有规划措施都落实到地块,并依据劳动力和投资情况确定实施进度安排。根据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对较复杂的工程进行单项设计,一般工程则进行典型设计。

(5)依靠群众组织实施

水土流失的治理主要靠广大农民群众来实施,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工程以组建专业队的形式实施,大型工程则采用招投标的形式实施。施工要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坡耕地治理、荒地治理、沟壑治理、小型蓄排引水工程、风沙治理和崩岗治理等各项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都要符合相应的技术标准和施工要求。实施的顺序为先上游、后下游,先坡面、后沟道,先小型、后大型。

参考文献

[1] 杨慧忠.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思路及模式[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5(1):31-32.

流域治理规划范文第4篇

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以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郊区和乡村粗放型经济的影响,这就给乡村水土保持,环境防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乡村林业治理作为一种生态治理的手段,其通过将小流域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方式来治理小流域,这是可以在各个小流域治理中进行普遍推行的一种治理模式。

关键词:乡村;林业;小流域;治理;路径

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尤其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独树一帜,这对于我国的国家地位与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看到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却不得不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这就是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以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郊区和乡村粗放型经济的影响,这就给乡村水土保持,环境防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一、乡村林业治理小流域的功能与目的

乡村是我国社会的一种重要表现形态。在城乡二元结构下,乡村与城市成为一个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在城市中主要进行着工商业基本活动,而乡村则是以农林畜牧为主要活动,随着城市土地资源的紧张以及城市环境卫生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厂矿企业逐渐搬离了城市,来到乡村选址落户,这极易打破乡村脆弱的生态平衡。加之,乡村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重一时的经济效益,忽略乡村生态的保持,这使得乡村的生态环境一方面受到脆弱的生态平衡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受到经济发展的压力。因此探索乡村环境治理的特殊模式和路径,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为了充分发挥水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牧等各业用地,固地制宜地布设综合治理措施,治理与开发相结台。对流域水土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1】乡村林业治理就是这样一种特殊路径。林业治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首先,林业治理促进乡村生态治理。林业资源是生态资源的一部分,林业资源本身就能够改善乡村生态环境,通过绿化环境,保持水土来减少水土流失。其次,林业治理促进乡村社会发展。林业治理是乡村小流域治理的组成部分,林业治理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实现小流域治理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也能给乡村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即通过林业治理实现生态效果与经济效果的共同发展。因此,从以上功能出发,乡村林业治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乡村小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并且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林业治理小流域的基本路径

(一)统筹规划乡村林业,促进小流域治理

乡村小流域治理时一个系统工程,即是指通过对小流域单元内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之上,合理规划,科学治理,运用生态的,工程技术的以及其他各种方式对其进行综合的治理。林业治理是乡村小流域治理中生态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林业治理也需要针对小流域单元内的农林畜牧业以及河流,土地资源综合考虑基础之上进行统筹规划。统筹规划林业治理的基本目的就是让林业规划服务于综合治理的全局目标,尽最大可能的利用林业治理的效能以及给乡村小流域单元内的农副业生产带来积极的效果。具体见下图:

(二)加强乡村林业治理的补助力度

乡村林业治理小流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单单依靠小流域范围内的政府投入和群众投入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通过比较全国各地在小流域治理方面的投入来看,吉林省仅2011年,全市投入治理资金1288万元,对22条小流域进行治理,完成治理面积10.1万亩。而山东省莒县借助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植树造林等项目进行水土流失治理。4年来,累计投资达6761万元,通过对芦家河、大山、万子山等3条重点流域进行了清洁生态型集中连片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8.62平方公里,先后治理小流域38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86平方公里。小流域单元不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其生态,水土环境直接影响到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小流域区域的群众参与治理的力量是有限的,并且是薄弱的,因此必须加强乡村林业治理的政府财产补助力度。因为小流域治理不仅对现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更是一件利在千秋的大项目。

(三)提升乡村林业发展加工水平

小流域治理是对已经造成的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性,补救性质的治理。其直接的目的是为了恢复乡村地区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不必要的环境成本。与此同时,乡村社会经济需要不断的发展,这就需要在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的基础之上,探索一条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又不影响乡村小流域生态环境的道路。通过林业治理乡村小流域作为一条重要路径,那么则可以通过提升乡村林业加工发展水平,摒弃粗放式的林业加工模式,增加乡村林业加工发展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将乡村小流域的林业治理与乡村林业发展相结合。让林业资源一方面为小流域的生态环境服务,另一方面也为乡村的经济效益服务。

三、结语

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乡村经济普遍落后。加之我国小流域数量众多,并且较为分散,这给我国小流域治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全国各地的小流域各有特色,并且小流域附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同,这就决定了乡村小流域治理并没有一个通行的路径。但是乡村林业治理作为一种生态治理的手段,其通过将小流域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方式来治理小流域,这是可以在各个小流域治理中进行普遍推行的一种治理模式。

流域治理规划范文第5篇

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34次会议审议了北京市水务局局长程静代表市政府所做的《关于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进展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2008年开始,市人大始终将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作为体现水务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点工作连年进行指导督办。几年来,市人大常委会采取组织人大代表实地调研检查等方式,有效促进了流域水系治理工作的开展。

市委、市政府将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作为北京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制定流域水系综合治理规划,建立部门联动推进机制,紧紧围绕“水资源保护、水资源配置和防洪减灾”三个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构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水务精细化管理,确保全流域的水源安全、供水安全和防汛安全,不断改善河流水质,提升了全流域水环境。

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北运河流域作为本市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流域,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口持续增加。实施流域水系治理的五年来,以有限的水资源量支撑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每年年初,围绕实施《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规划》,市发改、财政、国土、规划、环保、市政市容、园林绿化、农业、水务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及早谋划,制定详细的年度实施方案,确保规划内确定的项目开工一批、建成一批、准备一批。

截至目前,落实规划项目32项,市、区两级投资138亿元,其中已建成并发挥效益的23项投资54亿元,在建的5项33亿元,完成立项审批的4项51亿元。此外,还实施了滨河森林公园、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一批项目共47项,落实规划外投资88亿元。

在用水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用水结构不断优化,流域内再生水替代清水使用量由2008年的3.5亿方提高到2011年的5亿方。用水效率显著提高,万元GDP水耗由2008年的23.7方下降到2011年的14.8方。流域水环境、河道水质逐年好转,北运河榆林庄闸国家出境水质考核断面化学需氧量(COD)平均值从2008年的52.2毫克/升下降到2011年的36毫克/升。北运河干流河道水清岸绿, 沿河滨水公园游人如织,综合治理成果惠及千家万户,支撑了流域内海淀北区、未来科技城、丽泽金融商务区等重点区域的快速发展。

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的成效主要包括:

一是水资源保护体系建设。针对生活污染源,加快再生水厂建设,提高出水水质标准。全面提速中心城区再生水厂建设。加大区县再生水厂建设力度。加快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施策,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养殖业污染治理。按照五环内禁养、六环内限养、水源保护搬迁和关停等原则,从源头上控制养殖粪污对流域水系的影响,有效地减少了养殖污水。实施化肥用量控制工程。在北运河干线沿线两侧一公里范围内的333公顷设施菜田,年减少化肥量30%,有效保护了流域生态环境。开展农药用量减施工作。实施田园清洁工程;针对工业污染源,强化监管与严格达标排放。环保部门严把项目环评审批关,严格环保准入制度。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产业。淘汰重金属排放企业,确保环境安全。针对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污染源,加大资源循环利用力度,减少水体污染源。

二是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北运河流域水资源,推进跨流域调水,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跨流域向潮白河调水。跨流域为永定河调水。加大再生水使用力度。农业方面,建成3.87公顷再生水农田,年利用再生水3亿方,建成东南郊水网工程。工业方面,城区9座热电厂已全部使用再生水,年利用再生水量1.4亿方。市政杂用方面,中心城区建成再生水管线35公里,完成300万平方米园林绿地再生水替代工程。建成北小河公园、朝阳土城、海淀区八家等3处清水零消耗公园。实现“清水零消耗”的目标。再生水的应用替代了部分新水,初步做到了优水优用,分质供水,再生水已成为北运河流域的“第二水源”。加大雨水利用力度。流域内已建成235处雨洪利用工程,新增蓄水能力1393万方,累计蓄滞雨洪水2000万方。

三是防洪减灾体系建设。以安全防汛、生态治河为重点,实施了骨干建筑物改造、中小河道治理、滨河森林公园等重点项目,提高了河流的堤防安全,改善了两岸的生态环境,使河道基本满足了防洪、排水和生态建设的需要。改造骨干建筑物,加强水资源调度。加紧中小河道生态治理,营造沿河优美水景观。建设滨河森林公园,实现水绿相融、人水和谐的自然景观。按照“以水为魂,以林为体,林水相依”的理念,建设大兴、通州、昌平等3处新城滨河森林公园总面积2000公顷。通州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占地面积713公顷,为通州新城增加了500余万平方米的天然氧吧。大兴新城滨河森林公园总面积538公顷,其中水面面积57公顷,用水全部为再生水。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总面积776公顷,公园45%以上的面积为水域景观,达333公顷左右,水面最宽处超过1000米,提高了新城品质。

综合治理的突出特点

2008年,人大代表强烈要求以全流域实现“有水、干净、安全”为目标,深入分析导致问题的根子在岸上的原因。市区两级人大、政府部门积极联动,深入调研分析、制定规划,确定推进工作的方式方法,大力推动全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具有三个突出特点。

相关期刊更多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长江流域经济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