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思维教育

儿童思维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思维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童思维教育

儿童思维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儿童创意思维;养成教育;儿童创造力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寥寥几句已经道出了一个关于人的聪慧和愚钝之别,而世人皆对聪慧向往之,自古以来就有“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等啧啧称赞的故事。这些所谓的“神童”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呢?

儿童的聪慧不单是后天的养成,更多的是生而知之,是一种“元气”。何为元气?即是固本清源,是本体固有的,需要摒弃掉那些外在的“杂乱”,回归初心。又何以见得这种慧根呢?其实处处可见,如刚出生不久的儿童便会水中游戏而不至溺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能力似乎消失了。这是元气的流失,是本能的湮没,而我们却无从知晓,乃至于需借助各种补习班来“弥补”缺失,简直自欺欺人。

面对这这一窘境,人们在教育的征途上已有无数的革新者身先士卒,不论是《论语》的“因材施教”、“钱学森之问”、卢梭的《爱弥尔―论教育》,还是先生的“教育独立”等,都对教育活动中的现象提出了各自主张。那么面对儿童的特殊教育活动,是不是有别于的地方?

儿童相比较于成年人,有着更广的思维宽度。他不会受限于已有的知识(知识体系并不够完善),有得更多的是自身对外界的体会,而这种体会不做作、很自然、更真情。之所以如上所述,是因为儿童的世界是认知型思维构架而成,并非成人的逻辑型思维判断,这就如同一个多项选择题和对错判断题的区别,多项选择可以拥有多元化的非标准答案,蕴含着对于事物更多的可能性;而对错判断是一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单项是非选择,这对于维护一定的规则是可行的,但是儿童时期在拓展自己性情和喜好的时候,却是局限性的。儿童期本身就是不确定的,各个方面都在扎根发芽,应该给予更过的可能性,让儿童自主选择兴趣爱好,并在鼓励和支持的氛围下,让这种喜好生根发芽,逐渐长成参天大树。

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幻想恰恰是人类创意的源泉,可以说这个世界伟大的发明无不是一个好的创意在得到了技术的条件得以实现。多半的创意需要打破已有的知识框架,跨界整合出新的东西。儿童虽不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但跨界整合能力却高于成人,这一点可以从儿童的绘画作品中得见。其实,这样的能力不仅仅是儿童先天具有的,一些伟大的艺术家也极力的“儿童化”,追求自己的作品中融入“天真”、“幻想”。比如20世纪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之一胡安・米罗(Joan Miró)的《加泰隆风景》、《哈里昆的狂欢》等超现实主义绘画,这些作品中有一种类似于儿童涂鸦期的偶得形状,但并非漫不经心,而是艺术家将内心潜意识融入到自由幻想的创作中表达出来,这恰恰也是每个儿童期创作的源泉和灵感。不信可以问问那些由儿童创作的图画(而我们视之乱画的内容),画面中每一个点和线条儿童都能讲出自己的故事,这一过程不仅展现了儿童潜意识的外在表达,也锻炼了想象力和表达力。

既然如此,儿童是如何理解外在事物呢,又是怎样进行创造的呢?诚然,儿童认知外界的规律是与生具来的本能,不需要太多的干预,这是人类适应生存法则进化的结果。一个儿童的眼里外的世界都是新鲜的,可感知的,充满好奇的,有温度的地方,并不会被一些抽象概念所限制;例如对苹果的概念,成人思维更多倾向于将它概念化、抽象化,这样有利于大脑对复杂信息的整理工作,而儿童则更多的视觉形象(形状,颜色,大小)和味觉感知(甜或酸),这些都是对过往记忆的调动,而这一过程会极大的触发儿童的创意思维,使其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比如说让儿童画一个苹果,创作中无论与实物差别多大,在他们的眼中都是合理存在的,这不是“自欺欺人”,相反是儿童“创意思维”的表现。儿童对外界的认知是通过调动感官的综合能力,有着多元化的触点(眼,耳,鼻,舌,触),运用最多的感性思维去探知周围环境。这样的认知是直接经验的获得,从中获得情感也是最直接真实的。另外,儿童期由于尚未受到现有教育框架的束缚,能够大胆的尝试想法,“存在即合理”甚至于“不存在也合理”在儿童头脑中是司空见惯的。

如何针对儿童的这些认知特点进行行之有效的引导和开发教育呢?按照教育部提出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儿童自身特点,提出“学乐引导”模式教育。

学乐引导模式,是结合国内外儿童心理学和行为学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将科学性的知识结构和儿童本身的探知型游戏进行结合,旨在寓教于乐的同时,极大的激发儿童自身固有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借由科学的实践性活动进而提升至创造力。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创造力延续的持久性,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由于我国儿童一些创造性教育仅仅局限于创造的前期(多半是绘画,手工,舞蹈等艺术感培训),而对于真正的创造力提升恰恰是一个阶段性提升的过程,这些过程包括:初期的艺术感兴趣培养――美感的教育――实验性的创作热情――实践性的社会认同――实用性的发明创作――整体教育环境的支持。

以上只是对我国儿童创意思维的浅论,中国未来的定位是朝着创造大国崛起的方向发展,核心的竞争力在于创意型人才的培育,这种培育应该是从儿童期就开始重视和实践的。在发达国家(比如德国)尤为重视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从中发现儿童创意思维不是仅仅是想像力或绘画出就可以了,而是伴随着家庭教育、儿童责任性、学校实践活动和整体社会的参与这一大系统下共同培育出的。中国的未来必将由每一代的孩子来憧憬和实现的,儿童创意思维的养成教育是未来人才的基石,也是“中国智造”必要条件,面对于此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这不仅是责任更是使命!

参考文献:

儿童思维教育范文第2篇

以往教学给出很多答案:一是对儿童的创造力开发有好处,二是提高儿童在审美意识上的素养,三是对儿童智力、情感、人格发育都有好处,四是具体到美术,对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都有好处。

我觉得这些答案都对,但我现在认识到最根本的是艺术教育对儿童思维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一、儿童经过自己的思维去创造艺术表现

我的小外孙江米刚三岁多,从他的发展过程,我发现艺术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当人一出生,他就在一个环境中思考、认识并提高自己。

第一个小故事,大家看他的涂鸦(见图1),这个圆的是蛋糕,那有两条线是蜡烛,这就是儿童最早的艺术创作。如果你认为这个东西毫无意义,而且是糊涂乱抹,就会压抑了他的兴趣,所以我认为儿童的艺术创作来源于他的兴趣。

第二个小故事,有一次我女儿在画画,江米也在画,他的妈妈问他在画什么,他说在画洗澡水,妈妈问他为什么用红颜色画洗澡水,他说水是热的。多棒!我们一讲色彩就灌输三原色、三基色――但这些是成人的认识。对于小孩,我认为不必要的知识不用讲。

第三个故事(见图2),江米拿着一个干莲蓬,冲我说:“花洒!”我带他认识莲蓬,并问他:“你为什么说这是花洒呀?”然后我们来到卫生间,我说:“你是不是认为它们都有洞,就认为它是花洒了?”――这就是相似形,由一个东西转化成另一种东西,这是美术培养中很重要的概念。

这是我们培训中心的一个题目叫“有趣的并置”。为了发展儿童的发散思维,我们要求他们把两个不相关的东西放一起,所以这个孩子就把电话的听筒变成了喷头。我看了很多儿童的创作,我感觉如果我们从小就重视儿童的思维发展,现在就不会很费力气地去发展他们的创造力,而且还弄得很怪异、很不符合情理了。我认为儿童的创造力在生活中发展,所以如果你有了那样的基础,画出这种画就很容易了。

现在乐高玩具是非常受小朋友欢迎的,给江米买了乐高玩具以后,他有一个特点:绝对不会按照图纸来做,他一定要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我认为每一个人、每一个儿童都有绘画的潜在能力,关键是这种能力能不能被及早地发现并得到重视。在哪个年龄段应该给他什么营养和启发,他就会在这个教育基础上,沿着自己的路子正常地向前发展。但是如果你给过了,你拔苗助长,给了他很多成人的东西,就糟蹋了一个孩子的创造力。

二、儿童探索用图像表现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有些儿童画在大人看来可笑,但我认为是儿童的一种探索,他要用图像来表达他对生活的观察、记忆、理解和感悟――这是儿童进入创作的一个前提。

李晓菲4岁时画的《家宴》(图3):4岁的儿童很多还在涂鸦,而她已经能够从正面把人的位置、方向和透视感都画对了。这个孩子非常聪明,但她还不能处理物体之间的相互遮挡关系,原因是在这个阶段,儿童心理认为每一个物体都是独立存在的。

我们有一个课题,当时给小朋友看了一个日本的绘本,主要讲的是一个孩子很喜欢音乐,他在家里每天拉大提琴,刻苦练习的这么一个故事。对几乎所有4岁、5岁这样一个年龄段的孩子,我们一般教学用图像和故事作为引导,画的时候绝对不让孩子看,就要求他们依靠记忆画。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有一个家长带着孩子到小学考试,考试他的记忆能力时就出了一个图,给他几分钟看,结果这个孩子背着把所有的细节都画对了,当时这个小学老师非常震惊。我们实际就是这么训练的,给他看东西,但是不让他描摹去画。其实儿童记忆力最强的时候,给他什么都进到脑子里去了。

这个小孩叫侯博文,5岁,他特别聪明,不会画人具体怎么拉提琴,他就把人和提琴并排在那儿(图4)。在儿童思维发展初级阶段的时候,人和物体都是独立存在的,所以是那样一个构图。

大家看这一个构图(图5),这个5岁的孩子,画的女孩是弓着腿――是坐姿,这个椅子她坐不上去。如果你认为孩子是错误的就不对了,我们老师经常犯一个错误――用成人的思维看孩子。我们要蹲下来,赞赏孩子的创造力,他能够用这个方式把他的意思告诉你就很了不起。

儿童通过生活的经验和他的观察,会逐渐解决技能问题,这才是真正促使儿童发展思维的正确方法。儿童艺术怎么画都是合理的,因为符合他的思想逻辑。所以我劝老师不要轻易地让他改到你认为正确的情况,这样才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马健翔小朋友5岁半时,画了家里的《过年》。人物的安排,前面是二维空间,很有秩序,他在伴奏,后面在吃大餐。我感觉这个小孩是很有艺术发展潜力的,但是到了10岁就不接受艺术教育了,只要他妈妈让他参加教育,他就哭,不愿意去。所以,他到10岁的时候,还在画蚂蚁打仗。儿童不管有多么大的天才,如果你坚持不干预就不会有非常好的发展。不能不干预,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创造力,但是不等于是放羊、让他自由地发展。所以,后天教育是人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我现在认识到了,我们过去很害怕说孩子要接受我们的引导,而现在的关键是这个度怎么把握,要给多少,要给得适时才对,该给不给就不能使他得到发展。

一般来说,从儿童的发展阶段来看,5-7岁应该是儿童获得再现事物的表征能力,能够画出具有和谐感、平衡感构成的图像。但是由于每一个人的发展不一样,所以大家看到国外11、12岁的孩子还像我们5、6岁的孩子一样,是因为他们完全不干预,儿童的思维就跟不上了。所以今天为什么说创新儿童艺术教育,这是我们现在要共同努力的问题。

三、儿童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发展视觉思维的创造力

为什么我特别要强调这个问题?因为儿童在生活中不是把所有看到的东西都表现出来,他要经过视觉思维加工整理创造图像。

《漂亮的老师》(图6):这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小女孩画的我女儿。我女儿上大学的时候特别爱漂亮,经常挂像宫廷还有藏族的首饰,还戴大花,有一种吉普赛女郎的感觉,这个小女孩就为她画了一幅肖像:两边的大耳环,头发上的“门帘儿”,小眼睛,鸭子嘴,后边很长的马尾拉过来,两只手上戴的手链……她都能够抓住,不是完全对对象的描摹,画得非常有意思。

《游乐场的记忆》(图7):这是台州中山美术教育基地的一个小孩的日记画。通过这张画大家看他在游乐场玩了什么:那边是海盗船,这边是摩天轮。这么复杂的图像,经过儿童的陈述就变得很清晰和易于理解了。这是儿童特别棒的地方,能够凭记忆把这么复杂的过程简明概括下来,这是很了不起的思维成果。

这个画是一个小孩给他的爸爸送月饼(图8)。但他为什么把人表现成这个样子?爸爸是侧面用两个手在接,小孩是正面。因为在儿童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他认为每一个物体都是独立存在的。

这是河北保定一个起点美术学校一个5岁的小朋友的画(图9)。画的两只手在写作业,有意思的是,椅子是背面,椅子腿下面还有橡皮垫。我看了以后感到这个孩子虽然还处在象征期,但是已经有了复合关系的概念。所以我看儿童画的时候,往往从他们的思维发展去理解。我们有时候评画容易看它是不是完整、是不是像作品,现在有的作家还在评论儿童画是不是艺术品。我觉得没有必要,连毕加索都在向孩子学,你认为它不是写实就不对了吗?

究竟什么是艺术?艺术就是人在他的生存环境当中,对世界的认识、认知、感知以及对于美的一种表达。所以艺术是个人化、个性化的,但我觉得我们中国在整个的艺术发展上,不是像西欧那样强调极端个人的艺术。

《坐飞机》(图10)也是一个孩子的日记画。当儿童构思一幅画的时候,他会通过自己的大脑琢磨如何把看到的、知道的呈现给大家。特别有意思的是,前面是飞行员,但是飞机里边的乘客就只有他自己,他把自己画得非常突出,然后他从飞机上往下看,结合原来的经验,他把自己了解的北京给画出来了。为什么我认为他是把他的经验给表现出来了呢?――301环形车是北京的一个特点,在三环路上要环形地走。他将平视和俯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画面――非常有创意。所以,我认为儿童艺术是记忆加想象,加上他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来展现;不是非得要求他很真实,现在艺术是很多元的,不一定非得符合我们三维透视空间的关系才是好的。

四、儿童在直觉感受中发展艺术表现技能

儿童艺术是靠什么发展,是靠教吗?是靠艺术技法的提高吗?我觉得不是,儿童在直觉感受中发展艺术表现技能,且主要依靠视觉。我的女儿从4岁开始写生,现在她画得非常好。她从附中美院毕业的时候,用毛笔画了一张4尺大的人物画,一边画一边卷,打开后动态比例结构都对,当时老师都惊奇了。我跟他们讲,这叫童子功――拿来一张纸不许修改,徒手画。她也是徒手画工笔画的第一人。因为她从小有这个习惯,不需要起草稿,这个习惯对脑子思维能力的提高非常关键。

五、儿童是在体验当中,使美感瞬间升值

我们美学家说“美感”是天人合一的,不是主客观的结合。儿童的美感来自于他生活在一个美的世界里。蝴蝶是对称形的,它给人一种很美的感觉;鹦鹉螺,它的花纹多美;残荷,也美,因为悲伤也是一种美,也可以入画。

6岁孩子画人物,为什么可以把头发和胡子点得这么合结构,且这么有韵律和节奏感呢?因为人的呼吸和心跳是有节奏的,他很自然地随着这个,只要他进去了,很自然地就能画出来。这不是技能的教育,是他自己的脉搏、心跳的感受,是无意识的。

还有7岁的儿童的色彩画,向日葵居然用绿,向日葵的叶子用红,说明儿童的色彩是表现性的,不画固有色。

六、想象使儿童从已知走向未知,生发灵感

想象画不是乱教育,不是胡思乱想。比如我们的一节课,叫“叶子的故事”,一个孩子家里养了长生草,他想为什么长生草不死呢?于是他画了一个小天使守护它,我觉得太美了。我们的另一节课叫“台阶”,不要求孩子画真实的台阶,而以自己内心的生发来画,一个11岁的孩子用钢琴画台阶,音阶一步一步往上走,代表美的前景。

儿童思维教育范文第3篇

维果斯基(1896-1934),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其代表作主要有《教育心理学》、《缺陷学》、《思维与语言》、《社会中的心智》,等等。

在短暂的一生中,维果斯基留下很多著作,但起初流传不广。其主要原因:一是他身处一个社会经济条件非常困苦的时代,当时苏维埃正经历革命、内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法推动其理论的传播;二是维果斯基去世后,他的作品在斯大林执政时期被禁20年,他的学生与追随者不得不进入其他的研究领域或修正其原来的理论观点。1953年后,禁令解除,其作品开始传播,但受美苏两国冷战的影响,使接受维果斯基理论的美国学者受到皮亚杰和行为主义发展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学者们的排斥。直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维果斯基的学术著作才开始翻译成英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美国心理学家及教育学者开始热衷于维果斯基理论体系和观点的研究。该书是美国的两位学者L.E.Berk和A.Winster所整理的关于维果斯基社会互动理论的著作。由心理出版社1999年出版。

[内容精要]

该书共有七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维果斯基的生平。第二章阐述了维果斯基关于幼儿教育的发展取向,其主要观点包括:第一,人是他所在的社会和文化世界的产物,若想以此来了解儿童,就必须先了解他们在其中发展的文化、社会。以及社会情境。幼儿文化发展的任何功能都出现了两次或两个层面的差异。一个出现在社会的层面。另一个出现在心理的层面。第二,语言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语言是我们最原始的沟通及与别人心智互动的途径,语言是介于社会文化世界与个人心智功能之间的重要桥梁,因此他把语言获得看成是孩子心智发展上最重要的里程碑。第三,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这种假设的、动力的区域就是个体学习和发展产生的地方。第四,私语是幼儿自我规范的重要指导。儿童私语的最初目的并不是用来跟别人沟通,而是为了自我规范的目的和自己沟通,或是引导自己的思考过程、行动。

第三章介绍了维果斯基的游戏理论。维果斯基认为。想象游戏对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重大的作用。“在游戏中,孩子总是表现出超越他的一般年龄,超越他的每日行动:在游戏中儿童似乎比自己高出一个头。”为此,成人要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选择合适的时机介入孩子的游戏,以不同的距离策略鹰架儿童的学习。

第四章介绍了维果斯基关于严重行为问题的儿童研究。维果斯基认为,缺陷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是按照定则来发展的。他们在某些方面有弱点,但在其他方面也有补偿的优点,我们的眼光应该放在儿童的优点上。比如,有些缺陷儿童虽然不能运用口语来和他人交流,但是他们能用手语来表达、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手语可以刺激其语言与认知双方面的发展。

第五章介绍了维果斯基的理论和其他主要理论观点的关系。维果斯基认为,学习引导发展,“在孩子的发展中。模仿与教导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们带出人类心智品质特殊的地方,并引导孩子到一个新的发展层次。指导只有在它超越发展之前才是最好的,然后它可以唤起并提及那些正在成熟过程中的,也就是存在最近发展区内的功能。”他还提倡积极的孩子和积极环境的合作互动。发展是环境中经验的结果,孩子会在心智中转换他们的经验:个人发展的步调可以受到社会周围环境的影响。维果斯基的这一观点与皮亚杰的观点是互补的。

第六章具体阐述了维果斯基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理论在实务中的应用首先要有活动的场地,因实际情况来定团体教学的形式。但维果斯基建议最好的形式是小团体的探索学习。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幼儿可以自发地互动,会产生沟通和冲突,并协调解决问题。幼儿之间也可以开展合作学习,这样可以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近“更有知识”的同伴,也有机会作为别人的“专家”资源。

第七章是作者对幼儿教育的展望,并指出幼教工作者可以借鉴维果斯基的理论,去寻找更有效的方法,鹰架儿童的学习。

[简要评价]

该书对维果斯基关于幼儿教育的理论作了详尽的介绍,L.E.Berk和A.Winsler两位学者还对维果斯基的社会互动理论作了理论与实务的说明与验证。归纳起来,维果斯基的理论观点主要包括:(1)注重社会文化对幼儿认知的影响,尤其是语言,作为社会的最原始工具,对幼儿初入社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并要求成人为幼儿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支架;(3)认为私语是幼儿自我规范的雏形;(4)认为假象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5)指出对于有缺陷的幼儿,成人要用平常心对待,重在基于他们优点的教育而不是缺陷上的教育,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自我规范的方式。这些理论观点对丰富教育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例,《纲要》指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承担起这样一些角色,确实是一个重要的且不易解决的问题。维果斯基的这一理论为教育实践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支撑。虽然维果斯基并没有提出“鹰架”这个名词,但是他的理论无不显示出适宜地为幼儿提供支架这一本质。

[名言选萃]

当静态评量的程序强调孩子先前获得的知识时,动态评量则寻找什么是孩子在支持下能做的事。

最近发展区定义了还没成熟,但是在成熟过程中的功能,这些功能也许明天会成熟,但目前是萌芽的状态,这些功能可以被叫做发展的“蓓蕾”或“花朵”,而不是发展的“果实”。

幼儿需要时间、空间和资源,来参与和原文内容的对话。

游戏为孩子创造了最近发展区。在游戏中,孩子总是表现出超越他的一般年龄,超越他的每日行动;在游戏中儿童似乎比自己高出一个头。

儿童正如成人,学得最好的时候,是当他们与别人合作。并积极从事问题的解决时。

儿童思维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儿童思维发展新论;拼音教学;识字教学;读写能力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是在对“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进行理解与质疑的基础上提出的更符合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的理论,认为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交流沟通,儿童只有在人际交往中对语言进行实践运用才能快速有效地掌握语言知识和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一理论可以有效地对语文学习从拼音识字到阅读写作,

即认知到运用环节进行指导,在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下,小学语文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丰富教学形式,打好拼音教学基础

拼音无疑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对发音、认字、阅读等都有极大的帮助。

1.以教师为主导,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儿童学习兴趣

拼音学习需要注意发音与书写,新理论强调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跟随课件、视频等去学习字母的口型、读音以及声调变化等,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易混淆、易错的地方进行补充指导。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充分调动积极性并打好拼音基础,提高教学效率。

2.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培养儿童的拼音应用能力

(1)扩展学习

扩展学习主要是通过扩展阅读和识字来进行,而学习内容应安排那些比较简单并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字词句。如:儿歌、绕口令等韵律性较强、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内容。

(2)组织趣味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

在学习之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拼音组词、造句、对话、看图搭配等实践活动,这样既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又能无形中增强其拼音应用能力,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结合儿童思维发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识字是语言学习和运用的保证,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应将重点放在学生对识字方法的掌握以及汉字运用的效率上。

1.结合课程要求,完成重点教学任务

识字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重点学习课文中遇到的要求掌握的生字词,包括会认会读的和要求熟练运用的。汉字具有多种多样的字形,学生需要掌握每个字的笔画和书写。通过对生字词进行书写、正音,使学生在语言交流中掌握字词的用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2.创新教学方式,灵活进行识字教学

教师应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识字、记忆。通过一些趣味活动,如:将字形相似的字混在一块儿,根据听到的不同读音来找对应的字,给定一个字根,添加不同的偏旁变成不同的字等吸引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去认知字词。而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会遇到许多不认识的字,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扩展他们的词汇量,同时锻炼其多元思维。

三、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培养儿童读写能力

阅读和写作既是语文知识的应用,也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环节都是以各种文章、诗词、段落等形式来进行的,通过理解词句和课文的含义,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并进行写作训练。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充分结合学生语文水平和思维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同一类型的课文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低年级的课文通常比较短小,表达的意思浅显易懂,因此,在上课时以朗读、识字为主,教师的任务应该是调动大家的热情,并适当地对过程进行引导,无需过度干预。对于高年级如自三年级以后,课文的字数增多,内含相对有深度,表达的意思和情感较为丰富,而经过一二年级的积累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汉字积累,这时除了对课文进行深层次解读外,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专门的课外阅读,扩展阅读量,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并对所读文章发表看法、感想并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写作练习。

2.开展写作教学,提高学生语言实践应用能力

写作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综合运用,如低年级的字词造句到高年级的作文练习。一、二年级时,教师应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词汇发挥想象力来造句练习,通过游戏、比赛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语言应用能力。到了高年级,学生经过一定的语言积累,可以进行简单的作文练习,教师应经常引领学生深入生活,从生活、社会、自然中发现素材,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写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作文内容范围有许多,如:读后感、生活杂事、社会见闻、自然风光,最主要的是鼓励学生写出真实感情、真人真事。对于作文练习,教师不应过多地限制学生的写作,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掌握写作的方法后鼓励自由写作,以适应他们的思维发展特点。

在儿童思维发展新论指导下,无论对于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应围绕语言应用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各项语言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全爱华.浅议儿童思维发展新论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3(17).

[2]郝云霞.儿童思维发展新论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小学科学,2012(8).

儿童思维教育范文第5篇

一、转变观念,认识到位

留守儿童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一部分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些问题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他们的发展需求在现实生活条件下无法得到充分满足而造成的,是与他们生存的周边环境及社会影响分不开的。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人将留守儿童和问题儿童联系在一起,留守儿童成了问题儿童的代名词,这是思想观念认识上的一种误解。留守儿童决不能与问题儿童画等号,虽然他们的内心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了一些消极的行为、情绪等问题,但大多数留守儿童还是积极向上、努力向善的。

二、突出重点,预防到位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县留守儿童情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特点,给留守儿童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留守儿童教育要与时俱进,顺应时展潮流,改变过去的“堵”为“疏”,将留守儿童教育的干预措施变为预防为主,从而将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解决变为彻底解决,使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可有效避免对留守儿童造成新的伤害,保障留守儿童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三、弥补亲情,关爱到位

(一)要进一步强化留守儿童家庭监护责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楼宇烈教授说:“留守儿童是人们家庭观念缺失的表现之一,但这个问题长期被忽视。”现在一些家长患上了留守儿童“政府依赖症”,他们认为政府可以包办一切,甚至认为孩子由老人、亲戚、学校、政府来养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要使这些家长明白,自己才是孩子真正的第一监护人,要担当起养育子女的责任,坚决防止“生而不养,养而不育”。

(二)鼓励外出务工父母,将孩子带在身边,让父母和成长中的孩子在一起,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有效、最美满的方法。留守儿童在成长阶段最需要父母的陪伴,如果离开了切身的关爱,就会在成长中造成无法弥补的缺憾。“家长”“爱心妈妈”虽然在留守儿童教育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是不了的,这种亲情是其他人无法给予的,只是实现形式上的补位。

(三)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拓展农村致富渠道,减少外出务工人员,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由于留守所引发滋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近几年,我省妇联通过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扶持,有力帮助农村贫困妇女发展养殖、种植等特色产业,实现就地就业。这样既增加了家庭收入,又能照顾好孩子,不愧是一个一举多得的有效举措。

四、形成合力,服务到位

留守儿童是社会综合性问题,涉及教育、就业、计生等诸多方面,需要综合施策,单靠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任何一方力量,都不能完全达到关爱服务的目的。只有充分调动和积极利用一切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合力精准发力,才能形成高效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制,保障留守儿童工作健康有序、高效地顺利开展。

(一)政府要在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等方面,为外出父母与子女亲情互动,对子女加强成长监护创造条件。对带着子女进城务工的父母,政府可采取给予适当生活补贴的办法,在廉租房居住、子女入学、户籍转迁等方面,给予制度性保障,并切实做到制度落地生根,保障有效实施,让农民工得到实惠;积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并优先安排就业,对特困户给予享受农村低保等补助和关爱,为父母和孩子团聚创造条件,从而有效解决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亲情缺失、监护缺失等问题。

(二)家长要担当起留守儿童第一监护人的责任。务必使家长明白,不论你在家,还是外出务工,都有监护孩子的义务。外出务工父母可定期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询问了解和掌握孩子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经常回家与孩子团聚,尽量满足孩子对亲情的渴望。

(三)社会要积极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各级团委、妇联等相关团体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培训、入户走访、手机短信等方式,对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实施再教育再学习,转变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观念,切实扭转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生轻教”“重物质轻精神”等观念。

(四)学校要积极创建“留守儿童之家”,丰富留守儿童生活;在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乘坐校车、住宿等方面,优先考虑留守儿童,充分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教师一对一争做“爱心妈妈”从学习、生活、思想、心理上给予他们亲切关爱,弥补他们缺失的亲情;在学生中积极开展扶贫救困和“爱心志愿者”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乐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