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安全战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近几年呈现高发之势,通过媒体的关注报道与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公众对食品安全也逐步提高了认识。面对愈演愈烈的食品安全问题,公众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从事件曝光、处理、整改与再发生的循环过程,食品安全管理效果并未见实质性改进。笔者通过研究分析,提出了以保护公众利益为核心,政府主导、企业执行的食品安全管理三轨制。
美国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阶段
结合国内外近年来的案例,我们发现,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实质是食品生产企业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利用法律法规与政府监管不完善的漏洞,过度追求不合理利润的结果。在全球范围内,美国政府的食品安全管理是国外政府中管理最严格、最标准、最完备的,美国政府在食品安全管理上,也经历了争论――建立管理体系――争论――完善管理体系的过程。
第一个阶段:初步建立起食品监管体系。
1870年―1910年间,美国人首次认识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使得建立在熟人社会基础上的信任和责任基础不复存在,人们无法通过肉眼来判断食品的质量,食品造假已经泛滥成灾,而正直的商人则受到排挤。美国政府尝试去应对这些变化和处理这些问题,尽管1880年开始各种版本的食品议案一再被提交到国会,却被反对管制的意见一再否决,1906年国会终于通过了两部关于食品监管的法律:肉品检查法和纯粹食品药品法。
第二个阶段:自由市场与政府管制之间的争论。
支持自由市场机制来解决问题的人认为“饥饿比造假食品对健康更为有害,即使这些食物并非完全纯净”,禁止销售低质产品将会极大地减少穷人的选择,提高他们的生活成本,同时还担心:“一旦我们开始对所有假冒和影响公众健康的东西进行管制,那么,我们的手将伸到哪里为止?”
支持政府管制的人则回应道,“没有人打算剥夺穷人消费低质量食品的权利,而他们往往最容易被欺骗,消费者无法准确地知道他们购买的是什么,可能花了更多的钱但买到的却是远低于预期价值的劣质品”。政府应当保证他们的消费是出于自愿的、知情的,而非受到欺诈的,因此,政府的积极干预是解决食品安全最为迅速有效的方法。
第三个阶段:持续完善阶段。
为应对新问题与新技术所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100多年来,美国政府通过制定法律与完善监管体系,持续改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效果。2011年1月6日,奥巴马总统还签署食品安全法,使原法案能够升级为法律,全面加强了美国食品安全管理系统。
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
第一,明确管理部门。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最具代表性的监管模式有三种:一是政府部门按不同职能分别监管的模式(以美国、日本为代表);二是以一个部门为主协调监管的模式(以欧盟、加拿大、丹麦、爱尔兰、澳大利亚为代表);三是独立机构负责监管的模式(以英国为代表)。
所谓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三种模式”,实则都在相互吸收与借鉴,显示出全球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设置由分散到统一,最终实现“一体化监管”的发展趋势。如美国成立了“总统食品安全委员会”,强化了各个食品安全机构的协调与联络,实现了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纠偏”,日本设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实现了食品安全一元化领导的体制。
第二,全过程监管。
从食品的种植、生产、流通、贸易和消费全过程进行统一监管,并对食品从原料到成品储存、运输以及销售等环节都提出了具体和明确的要求,明确了食品生产、加工与销售者在保证食品安全过程中的法律责任,目标是全面防止食品生产和流转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任何污染,实现了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
第三,完善法律体系建设。
一是法律体系较为完备,欧盟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已有20余部,同时还有13类170余个有关食品安全的法规标准,组成了一个非常严格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不断提升对食品安全犯罪的惩戒力度,美国在35部联邦法律食品卫生安全法律的基础上,将食品安全由轻罪判罚升级为重罪处罚;三是以消费者为中心,日本的《消费者保护基本法》把消费者利益放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明确规定消费者有权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建立有助于保护消费者权利的司法和行政系统的权利。
第四,食品安全可追溯。
发达国家均在食品生产、销售等诸多环节上,建立和完善产品信息资料库和责任的可追查制度,目的是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能够通过完善的管理体系追查到生产企业的责任。如比利时联邦食品安全署从最初的养殖场到最终的屠宰场实施信息化档案管理,家畜家禽一出生就要向食品安全署申报,食品安全署为猪、牛按头编码,为羊按20只一组编码,为鸡、鸭、鹅按100只一组编码,同时建立成长档案,即养殖时实行身份登记,屠宰时实行身份鉴定。
第五,维护消费者权益。
食品安全重在预防,可食品安全问题一旦发生后,发达国家管理体制是以消费者为核心,确保消费者的利益不再被侵害或得到相应补偿。保护消费者权益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强制召回制度,奥巴马食品监管改革要点之一就是强制召回权,可以直接下令召回而无需生产厂家自愿。二是法律维权索赔,美国许多州都有私人的律师事务所,专门从事因为食品安全而导致人身受到伤害的索赔业务,这些律师事务所的承诺是,“不打赢,不收费”,因为这种官司“赢面很大”。
改善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议
明确政府是第一责任人,建立以预防为目标的管理机构、法律法规与管理体系,使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均在政府的监管之下,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政府通过可追溯机制惩戒食品生产单位,保护消费者权益。
第一,建立三轨制责任体系。
一是明确政府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第一责任人,改变过去只重监管利益,不理监管责任的现状。这样一来,政府就必须担负起建立保护食品安全的行政体制和相关法律。日本政府就提出了“食品上出问题首先是政府的过失”这样的理念。二是企业是执行者与责任主体,政府通过明确食品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制定法律法规、实施全程监控、建立管理体系与司法执行等手段,当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后能够找到责任厂家,依据法律法规等手段对其加大惩戒力度。如韩国就规定造毒食品10年内禁营业,法国也规定卖过期食品立刻关门的法规,发达国家很多企业也出现了因为食品安全事故被重判、自杀或者企业倒闭的案例。三是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安全工作的核心是预防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而一旦发生了食品安全事故,政府也能通过全过程监管系统,界定责任单位,使消费者也能依法得到补偿,如德国政府就规定了刑事诉讼外加巨额赔偿。
第二,公开食品安全信息。
企业与消费者最大的不对等是信息的不对等,也就是买家永远没有卖家精。一是建立全过程监管信息保管体系,使食品安全问题可追溯。如从食品供应的源头开始,法国就实行严格的监控措施,供食用的牲畜如牛、羊、猪都会挂有识别标签,并由网络计算机系统追踪监测,屠宰场还要保留这些牲畜的详细资料,并标定被宰杀牲畜的来源,肉制品上市要携带“身份证”,标明其来源和去向。二是建立食品生产企业级别信息,便于消费者作出选择。新西兰的奥克兰,食品安全监测部门将饭店按照不同卫生等级分为A、B、D、E四级,顾客可以据此选择餐馆,被评为E级的餐厅生意清淡,很快被迫关门。三是企业生产信息公开透明,并通过监管部门将检查信息结果对公众进行公布。
今年8月22日,海底捞发表声明承认了“勾兑”事实,解释“骨头汤为什么不是现熬”,并表示向消费者道歉。李宁、NIKE、匡威、优衣库、阿迪达斯等14个知名品牌的产品中含有“环境激素”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NPE进入环境中会迅速分解成壬基酚(NP),NP会导致男性数量减少,而消费者对此并不知情。
第三,提升国民收入与道德素养。
国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国民购买能力的增强会提升食品质量与卫生的标准,挤压大量不清洁小摊贩的生存空间,使监管盲点能够通过市场机制得到解决。同时应该加强国民道德素质的培养,使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不支持为追求企业利润而导致食品安全与造假问题的产生。
食品安全与企业战略营销
食品安全在企业战略营销中的运用主要在公司战略、营销战略与营销策略等三个层面,具体运用时主要是借鉴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企业理应完成的工作。中国有责任心与有实力的食品企业应率先开始实施,引领食品行业的安全标准,进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与市场份额。
第一,打造安全产业链。
在三聚氰胺事件后,以中粮为首的企业在公司战略层面提出了“产业链,好产品”的口号,后续很多食品企业也跟风做全产业链的概念。其实中粮提出产业链这个口号,目的是支持其由粮油贸易企业转为粮油实业企业,并打造食品企业的全产业链竞争壁垒,区隔自身与中小企业的竞争定位。当然中粮也忽视了全产业链背后的内涵与价值,即如何通过全产业链的打造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价值。
这些价值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种植、研发、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的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与更高性价比的产品;二是全产业链建设与管理和食品安全监管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大型企业只有建设与管理全产业链,方能保证食品生产的安全。也就是说,全产业链既是为消费者增值的产业链,更是放心的安全产业链。
中国食品企业如果在各行业中率先提出增值产业链与安全产业链的概念,将在企业战略层面极大地提升企业形象与品牌价值。
第二,食品安全定位。
食品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有很多定位选项,如质量、口味、价格、包装、品牌、产地等,尚未见企业将食品安全作为首选定位。而日本的食品企业将“食品安全是企业生存之本”作为企业宗旨,可见日本企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这也源于日本政府的严格监管。近几年中国政府在逐步加大食品安全监管,蒙牛也因为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经营危机导致控制人由牛根生转为中粮集团。在食品行业发展变化的大趋势中,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消费者重点关注的选项,而现在中国食品企业尚未在营销战略层面对食品安全给予重视。
中国企业可以建立食品安全的竞争定位,围绕以预防为主体的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突出企业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是国际上共同认可和接受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建设,将各个关键环节公开在公众监督之下,打造业内最放心的食品安全定位。
谁抢先提出食品安全的定位,配以合理的组织保障体系与宣传策略,势必将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先发优势地位,提升企业市场份额。
第三,食品安全的营销策略。
企业也可以加强关键安全环节的建设,为企业安全定位宣传提供关键支持因素。
一是田间地头的宣传策略,企业通过控制农户、收购、战略联盟等方式,使田间地头的食品安全处于可控状态。在日本,米面、果蔬、肉制品和乳制品等农产品的生产者、农田所在地、使用的农药和肥料、使用次数、收获和出售日期等信息都要记录在案,农协收集这些信息,为每种农产品分配一个“身份证”号码,供消费者查询,而中国企业则可以将这个标准直接记录下来,依托本企业内部的信息查询系统,使消费者能够及时查询,这可以是很多中国绿色产品借鉴的安全健康策略。
二是产品信息的宣传策略,为消费者提供准确的产品真实信息,而不是像味千、海底捞那样使用勾兑汤料冒充熬制汤料。如果希望提升本产品的价值信息,企业完全可以公开本企业的产品信息,比如准确标志产品的各种成分及含量与价值,并通过照片、查询、检查报告等方式,接受公众与媒体的随时监督,这是大部分企业可以运用的策略,尤其是有实力的商家应该公开所有有价值的信息,杜绝产品安全信息模糊化。
三是产品制造的宣传策略,公开产品生产全过程,介绍产品生产环节的硬件设备与软件管理的优点,通过预防与管理强化生产制造的各个风险点,明确生产各个环节的具体负责人员,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一旦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可直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同步引进民意监督人员,授权其监督检查生产各个环节,并委托质量监督机构对产品随时进行监督,使公众对企业生产制造环节放心,大多数企业可以在企业硬实力宣传时将食品安全有机融入,体现本环节的特点与差异化。
四是销售流通的宣传策略,通过食品安全管理提升现场销售力。在德国,为了表示不同鸡蛋的价值信息,每一枚鸡蛋上都有一行红色的数字,比如2-DE-0356352,第一位数字用来表示产蛋母鸡的饲养方式(放养、圈养和笼养等),DE表示德国,第三部分的数字则代表着产蛋母鸡所在的养鸡场、鸡笼的编号。中国鸡蛋咯咯哒品牌,就可以效仿德国的管理方式制定本企业产品信息标志,使消费者不但便于认知,还可以通过电脑或者手机查到它们的身世、饲养方式、地点、照片等更多信息,提升天然产品的高附加值的消费体验,也使消费者更为放心。
(作者为北京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副总裁)
发达国家均在食品生产、销售等诸多环节上,建立和完善了产品信息资料库和责任的可追查制度,一旦出事,能够通过完善的管理体系追查到生产企业的责任。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企业网站;安全;防护
中图分类号:TP393.18
企业信息安全中的企业网站安全一般较为薄弱,企业信息的门户往往最为容易受到攻击,或者直接把其作为攻击的目标。企业在企业网站遭受攻击以后,肯定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1,2]。世界性的互联网瘫痪时有发生,最近大规模的网络安全事故也经常出现,包括数据破坏、泄密以及所造成的相关业务不能正常进行,这样的巨大经济损失就不可避免。数据在网站入侵后经常被篡改,病毒泛滥和黑客猖獗司空见惯,企业网站的安全防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只有保护好企业网站的安全,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而真正为企业服务,这就要求紧密结合信息技术与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体系和商务活动等方面。本文在分析企业网站安全存在的各种风险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防护策略。
1 企业网站安全风险分析
各种安全风险都应该在进行企业网站信息建设中考虑到。为了更好取得攻击效果,黑客往往将各种网络信息程序、技术、工具相互结合起来使用,所以,应该充分了解企业网站的安全风险,以及黑客的常用基本技术手段。分析目前的企业网站安全问题存在以下几种[3]:第一,操作系统的安全性问题,不论何种操作系统,Unix、Windows还是Linux操作系统,都存在许多威胁着网络安全的漏洞;第二,利用系统的漏洞,或是网站设计上缺陷而制作的病毒和木马往往能够进行一定的破坏和传播。目前,网络病毒频频爆发,网络发展速度飞快,黑客软件和病毒相互结合扩大这种对于网络破坏的程度;第三,黑客技术能够在没有代价的前提下,通过系统的控制获得资源的使用。系统或者数据安全性受到重大影响,包括典型的恶意毁坏数据和修改页面内容或链接等。在互联网业户广泛开展的今天,盗取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是有可能的;第四,密码过于简单、长时间不进行修改以及管理系统使用默认的账号和密码等等,这些都是常见的管理疏漏,应该尽量避免这个漏洞,保证不给企业造成相关的负面影响。
企业在建设网站过程中,由于存在重建设、轻管理,再加上没有完备的管理规章制度等等,容易出现这种由于安全意识淡薄而造成的安全问题,从而成为企业网站的安全隐患。
2 企业网站防护策略
2.1 网站安全防护保障策略。“防范”和“管理”是在企业信息安全建设中的两个重要问题,为做好企业安全工作,应该在应用安全设备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安全技术辅助,从而完成安全管理工作。安全设备主要包括桌面防病毒、防垃圾邮件、防火墙、服务器加密等等方面,为保证网站正常运行,利用安全设备组成具有深度防御能力的信息安全保证体系。
网站安全保政策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路由控制建立安全的访问路径应该在网站业务终端与网站业务服务器之间设置;二是恶意代码进行检测和清除工作应该在网络边界处与终端主机上完成;三是纵深防御的安全体系应该建立;四是在直接连接外部信息系统位置以及网络边界位置,应该尽量避免部署重要网段,可靠的技术隔离手段在重要网段与其他网段之间采用;五是应该努力进行安全主机打造,不断加固网站业务服务器脆弱的服务;为了更好防止威胁的扩散,应该在区域内进行威胁的隔离操作。
2.2 网站状态可视化策略。监控、管理、响应和防范等方面的内容应该在企业网站的安全建设中有所体现,在信息系统和组织体系中也应该进行一定的规划设计。应该从全局角度思考安全问题,安全事件处理决策能够及时制定并执行,满足实时监控网络健康以及设备使用的要求。另外,为保证网站业务状态可视化特点,网站业务还应该统一响应和处理安全事件。
对于网站状态可视化策略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能够对于重要服务器的入侵行为进行监测,同时记录相关的参数,包括攻击目的、类型和时间等等,同时,还能提供入侵的警报功能;二是监视重要服务器本身工作情况,包括建设服务器的硬盘、CPU、网络资源、内存等等使用情况;三是为能对网络系统安全漏洞进行及时修补工作,应该定期对网络系统进行扫描;四是设定系统服务水平的最小值,当达到此值以后则进行检测或者报警;五是能够满足管理网络行为的需求,使得网站业务操作流程更加规范,尽量避免意外事故而导致对于网站业务的影响,这就需要建议一套系统的网站业务保证体系;六是为了更好进行全面监控安全管理体系建立,还应设置高效和统一的管理视图。
2.3 网站流程可控化策略。为保障网站正常运行,应该监视与控制网站业务数据的整个处理流程,在信息安全建设过程中,网站业务及数据的访问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证合法的用户可接入到网络中来访问所需资源,比如通过严格的用户身份认证、授权、审计等等来保证用户对于资源的访问权限。网站流程可控化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隔离不符合安全标准的用户,安全检查用户终端;第二,为更好提升网站安全防御能力,应该合理控制用户的网络行为;第三,用户的访问权限往往根据需要进行配置;第四,及时分析网络记录数据,生成审计报表;第五,及时记录网络系统中的相关的网络设备运行状况、网络流量以及用户行为等等。
3 企业安全防护措施
3.1 网站威胁防御措施。为保证正常运行企业网站业务,应该结合多重安全技术以及相关产品进行防御。比如,防火墙及入侵防护系统应该在网络出口以及重要服务器进行配置,这样能够保证应用的安全性;在网站的DDOS/DOS等攻击方面,应该部署抗拒绝服务系统,这样能够保证网站还能被及时访问;网页防篡改系统能够有效防止恶意修改网页的风险发生。一般选择采用的是入侵防御,或是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两种方式的组合。
3.2 网站健康管理措施。预防、监控和防御则是对于网站业务健康管理方面的有效措施。首先,检测网站业务系统中所存在的漏洞,通过漏洞扫描工具进行,为更好预防网络安全威胁,应该及时发现并修复漏洞;其次,应用安全管理系统应该对于重要的网站业务服务器进行部署和监控;第三,为了保证对于网站业务的访问和处理,还应该实时监控网站业务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第四,统一收集分析设备管理平台的相关设备日志,实现集中管理的要求。
3.3 网站访问管理措施。要想满足用户访问的安全和简便,应该通过部署安全设备得以实现。这样,网站编辑人员的访问行为能够在部署终端安全防护产品进行有效控制,只有合法的用户才能接入网络,能够实现资产管理、终端保护以及应用监控的实现。为了保证网站系统的维护工作都是经过堡垒机进行,应该部署堡垒机系统来保证集中统一的访问权限控制,以及相关的全程审计用户的所有操作。为确保有效利用网站服务器资源,应该部署负载均衡设备。最后,要想更好为责任认定以及故障恢复提供依据,还应该安全审计相关的用户访问请求和资源访问情况等。
4 结语
企业网站安全则是企业信息安全的重要内容,为更好提高网站防御能力,应该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去不断关注信息技术发展,使得安全策略不断得以优化。为更好保证网站安全,还应该做好网站安全的预防工作,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为了更好促进企业网站安全健康发展,我们还应该不断落实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安全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樊程,戴洪,瞿新吉.基于JSP网站安全的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4(3).
[2]林宁思,赖建华.电子政务网站群安全防护体系研究[J].福建电脑,2011,27(8).
【关键词】 低碳经济;煤炭开采;经营业绩;评价指标
在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大量能源使用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成为各国关心的重要问题。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全球的共识。本着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2009年11月26日,我国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并准备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将该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这一减排目标的提出,意味着我国未来十年将进入到一个发展低碳经济,强制减排的十年。但是发展低碳经济,并非意味着未来完全不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而是利用创新的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将其进行清洁开发和高效利用,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低碳经济模式下要求煤炭开采企业重新认识其战略经营业绩目标,并根据其战略经营目标的实现方式,重新构建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本文试图对煤炭开采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作如下思考。
一、如何设计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目标
以战略目标为中心进行管理是当前企业管理的主要特征。企业的一切工作和管理活动均应根据战略管理的要求进行调整,企业战略业绩评价指标的设计也应围绕企业战略经营目标展开。
我国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①,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的69.3%,煤炭剩余可采储量占常规能源的70%左右。可以预见,到2020年,在没有重大能源技术变革和新的主体能源出现的前提下,煤炭资源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然而,煤炭开采企业在为社会提供大量原煤的同时,也产生了煤矸石、矿井水、瓦斯煤气②、洗矸、煤泥、废水等废弃物和土地塌陷、共伴生矿浪费等现象。如果不充分重视对这些现象的治理,将会导致水质污染、土地塌陷、空气污染、噪声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现象是否能得到重视和有效治理,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减排目标的实现。
现阶段,我国不少煤炭企业为盲目追求煤炭产量和节约成本,不注重安全生产和资源的清洁高效开采,存在采厚弃薄、采易弃难、大量煤系共伴生矿物浪费③,大量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随意排放的行为,造成了煤炭开采企业安全事故居高不下、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大气、水、土壤、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现象。这些现象不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环境质量和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问题,使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显尖锐,也与低碳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发展低碳经济要求煤炭开采企业利用创新技术进行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开采。为实现煤炭资源的安全清洁高效开采,煤炭开采企业应摒弃传统的单纯追求企业短期利润最大化的战略目标,将可持续健康发展作为其战略目标。
二、如何实现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目标
煤炭开采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以煤炭资源的安全清洁高效开采为基础。安全问题是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煤炭开采企业存在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煤层结构条件复杂、单位领导过分追求煤炭产量、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工人超负荷生产现象严重等。低碳经济下,煤炭企业应增加安全生产设施的投入,完善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减少生产事故的发生。另外,在煤炭开采企业业绩评价指标设计中应将安全性指标作为评价经营者业绩和企业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增加管理层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责任,激励管理层对安全生产问题的重视。
煤炭的清洁高效开采可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对在煤炭采掘和洗选环节④ 产生的煤矸石、矿井水、瓦斯煤气、共伴生矿、工业废水、煤泥和洗矸等污染物和浪费现象,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利用低碳技术,通过物质的闭路循环流动,实现物料投入的减量化、中间产物和副产物的再利用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回收率,挖掘煤炭资源中的“附加值”,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统一。
“减量化”是从煤炭开采的源头贯彻低碳经济的要求。“减量化”要求企业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消费目的和减少污染。煤炭开采企业减量化投入包括电力、燃油、设备设施等投入的减量化和煤矸石、工业废水、粉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的减量化。煤炭开采企业应进一步推行以节约资源为中心的技术创新,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研究新技术并创新管理方法,减少矿用物资、设施、设备的占用量及使用量,减少闲置时间、提高利用率,延长矿用物资、设备、设施的生命周期,建立矿用物资、设施、设备等复用及循环利用机制,提高循环利用率,研究物资替代,尽可能用副产品、废弃物、废旧物资等替代其他“正常”的物资,以减少企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购买设备的资金花费和污染物的排放。
“再利用”是通过生产过程的控制实现低碳经济的要求。“再利用”原则要求煤炭开采企业对于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煤层气、地热、共伴生矿、矿井水、塌陷的土地等进行有效处理,以尽可能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延长物料的使用周期,防止物料过早地成为垃圾。煤层气可进行煤化和气化;地热和共伴生矿产应综合开采和利用;矿井水可用于洗煤,经深度处理后,可用于煤化工用水甚至饮用水,以减少整个企业新鲜水的消耗量;塌陷的土地,可进行复垦和绿化,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大量土地,还可以形成新的土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农业。
“资源化”是通过对最终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的方式实现低碳经济的要求。煤炭开采企业产生的最终废弃物包括:煤矸石、煤泥、洗矸、污染的尾矿水、粉尘废气等。煤矸石可用于制砖、发电;煤泥和洗矸可替代水泥、黄沙,用于井下注浆、喷浆,制砖、筑路、回填塌陷,这样既能解决煤泥占地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又可以替代粘土砖;污染的尾矿水可通过消毒净化处理,实现水资源的闭路循环,减少水资源消耗,杜绝污水排放;粉尘煤气可通过定期洒水、煤气收集分离的方式进行气化处理。资源化要求煤炭开采企业应以煤炭矿区为依托,延伸煤炭产业链,发展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优化煤炭企业内部的产品结构,扩大煤气综合利用途径,力求使整个煤炭资源生产形成一个闭路循环, 杜绝对环境产生的严重污染。
三、如何设计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
卡普兰和诺顿教授于1992年提出的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方法以企业战略目标为核心,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利用财务和非财务数据,将结果考核与过程控制相结合,使企业战略目标具体化,促进企业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均衡,对有效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引导企业有效实现战略目标起到了积极作用。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重新设计应围绕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目标,结合煤炭资源安全清洁高效生产的实现方式,在关注股东价值的同时,应增加衡量其安全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程度的指标,以有效引导和激励企业管理层对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开采的重视。根据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目标及其实现方式,以平衡积分卡为基础,以重要性、可操作性为原则,结合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具体评价指标设计如下。
(一)财务层面评价指标
财务层面指标是衡量企业对股东贡献的指标,是所有其他层面指标的目标,其最终结果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加强资产运用和减少风险是重要的财务主题,煤炭开采企业也不例外。因此,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的财务层面指标应包括: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收入增值率、资产负债率、资产周转率、经济增加值(EVA)、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二)顾客层面评价指标
顾客层面指标是衡量企业对顾客贡献的指标。发展低碳经济要求煤炭开采企业不仅应关注顾客的满意度,也应关注政府和社会满意度。因此,将顾客层面指标设计为:客户保持率、合同履行率、周边居民对矿区的满意度。
(三)内部业务流程评价指标
内部业务流程指标是衡量满足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所需过程的指标。为保障煤炭开采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煤炭开采企业应以安全清洁高效为原则安排内部业务流程。而煤炭资源的安全清洁开采是通过安全生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实现的。因此,对企业内部业务流程有效性的评价应从安全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四个层面进行。 企业安全生产的实现必须以领导重视、经费投入、科技创新为保障。因此,可以用吨煤设备改造费、吨煤科技创新推广费、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率、人均安全经费投资、生产事故发生率等指标衡量企业安全性程度。减量化包括物料投入的减量化和污染物排放的减量化,可以将企业减量化指标设计为:万元产值新鲜水耗、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万元产值废气排放量、万元产值固废排放量。再利用的目的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再利用程度的评价指标应包括:水资源重复利用率、煤层气利用率、原煤入洗率、土地复垦率、煤炭回采率、共伴生矿开采率。资源化目的是将废弃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资源化程度的评价指标应包括:固废综合利用率、矿井水综合利用率、废气综合利用率。
(四)学习与成长评价指标
学习与成长指标是衡量企业现有和潜在能力的人力资源、系统建设的指标。该指标将为其他三个层面指标的实现提供基础框架,是其他三个层面指标获得卓越成果的驱动因素。学习与成长层面可分为:员工能力、信息系统建设。因此,可以将学习与成长层面评价指标设计为:人均产值、员工满意度、工程技术人员比重、吨煤教育培训费、信息系统覆盖率。
【参考文献】
[1] 张蕊.循环经济下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经有色金属铜为例[J].当代财经,2009(12).
[2] 刘传庚,王发明.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以西山公司为例[J].生态学报,2009(12).
[3]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深入持久开展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煤行〔2009〕117号)[S]. 2009-06-12.
[4]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S]. 2009-12-26.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和灵魂,在企业内部成为全体员工共同认知的行动纲领和思想准则,体现了企业的发展趋向和价值观念;在企业外部成为企业的生存方式和经营原则,显示企业的活力和动能并最终体现为企业形象。它存在于企业生产、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及每项业务活动中,可以体现一个企业的管理理念、经营思想、发展前景及员工的工作态度、精神风貌、整体素质等。
有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否优秀、完整,实际上能衡量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如何。因为能够体现一个企业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不仅有技术、装备、规模等因素,还有凝聚力、创新力、发展力及员工的心智、情操、风貌等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
企业文化植根于本企业的沃土之中,渗透于企业管理和运营的机体之内,是企业全体员工通过长期实践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原创性,它不是舶来品,不是单纯靠外力和借鉴就可以形成的。企业的一切规章、制度、条例、规范、规划、办法等,都是企业文化发展的源泉和载体;企业文化所表现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理念、共同愿景等,实际上是对企业管理体制、管理条例、管理标准等的提炼和升华。可以说,企业文化既是精神性的,也是物质性的。正因为如此,企业文化要随企业的不断发展而丰富完善,不会永远停留于一个层面。而停滞不前,脱离企业管理实践的企业文化必将失去生命力。
2.施工企业文化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体系
在长期的生产管理经营实践中,基本形成了施工企业文化体系。尤其是改革开发后,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施工企业文化又有了新的发展。
安全高效运作,优质规范服务,持续稳定发展是企业的发展观。要在安全生产中促进效益提高,在竞争中谋求合作,在合作中实现有序竞争;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要树立品牌意识、一流意识,建立高效优质的服务体系。忠于职守,敬业负责,诚信待人是施工企业文化的责任意识和道德规范。这是施工企业取信于民,赢得更快发展机会和良好经济效益的基础,是施工企业内部强健的重要保证。
以人为本,人企合一,以科学促管理,向管理要效益是施工企业文化的管理观念。实施严格、严明、严谨和有序、有据、有效的管理;实现科学化、标准化、现代化、人性化、制度化、民主化的管理。安全文化是施工企业文化的重中之重。安全生产在施工企业压倒一切,是“重于泰山”的问题。杜绝安全隐患,必须将安全意识、安全理念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项规章制度、标准条文中。安全无小事,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安全与稳定、社会效益的一致性和统一性,才能做到思想上“零疏忽”、工作上“零违章”、设备上“零缺陷”,最终确保“零事故”。
3.施工企业文化助推企业管理机制变革
施工企业文化在施工企业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建设过程中酝酿形成,而施工企业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制定也脱离不开企业文化背景。本文由收集整理因此,施工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规范除要反映本企业的业务特点、技术要求、企业属性,考虑本企业的经营目标、发展远景等因素外,还必须体现施工企业文化的特色。
施工企业管理制度和规范在符合当代企业管理理论发展方向和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能够被企业员工认同,符合员工共同认知的核心价值取向;以人为本,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不搞空洞无物的形式主义条文。
企业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及员工的价值观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后者又与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客观实际密切相连。客观世界的变化必将引起企业的管理理念以及员工价值观念的改变,从而打破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间的平衡。为了实现新的平衡,从企业文化的视角修改和完善原有的规章制度,使之适应新的业外部环境便显得十分必要。如此,又形成了新的管理模式,并使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这就是施工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4.完善我国施工企业战略管理的对策
4.1企业战略管理的制定要结合企业实际
企业规模扩大并不等于规模经济。那种认为通过利用各种资产手段将劣质资产大量纳入自己企业并在短时期内迅速膨胀就构成“规模经营”格局的企业领导应该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要老想着实现快速增长,尽快追赶上领先自己的竞争对手。企业在制定战略管理目标时,应从企业实际出发,不能片面求大。实际上,企业规模只有与其所拥有的资源能力相适应时,才能发挥规模效应。
4.2对企业战略管理各要素的重新整合
将企业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五大要素按照入世后面临的新问题、新要求进行重新整合,对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思路、资源结构、业务范围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比较,使之更加符合入世后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
4.3选拔、培训适应战略管理新要求的管理者
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超前意识、长远意识、全局意识和权变意识,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做到:第一,思想敏锐,目光远大,能预测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提早做决策并付诸行动;第二,作为战略管理者应经常考虑长远的问题,增强预见性;第三,心中必须时刻装着企业全局,考虑企业整体的利益。从维护企业总体利益出发处理好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第四,在战略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一切都要从现实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善于发挥下属的积极性、创新性,机动灵活地处理问题。
4.4构筑动态的战略管理系统
企业战略管理创新不仅是静态的各个要素间的重新整合,而且要构筑科学的、动态的和具有适时反馈功能的管理系统。战略管理层要及时接纳系统终端对市场各种信息的回路反馈,修正管理系统中心的各项参数,重新整合后输出到终端,实现战略管理的“互动”,提高企业规避风险的系统控制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5强化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自主意识
企业核心管理层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彻底摆脱旧体制的束缚,建立市场经济下的经营管理新思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企业改革只有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才能走出管理混乱的泥潭,重塑辉煌。因此,我国的企业应该自觉地转变思想和观念,尽快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定位企业的管理,规范企业的行为,并促成经营管理思想的转变,使企业真正成为追求效益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这是企业实现战略管理创新的前提和重要内容。
关键词:中国企业 对外投资 安全 战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企业对对外投资做出了许多努力,无论从量还是从质上都已显规模,并开始直接影响国际投资市场的格局,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和东道国的现实情况,根据投资主体,投资方式的确认,地域的确定以及政府的宏观支持等方面,阐述关于我国在经济安全情况下对外投资的战略选择,我国企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与政策的调控已渐显走上成熟规范的大家经济企业的道路上,随着近几年我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投资已经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伴随着近多年的与国际经济市场接轨的经验,对外投资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和经济,文化领域学者的重视,在经济全球化和外资大量涌入国内的冲击的情况下,我国在“加大开放,加强安全”的战略背景下,主动加强本身的学习,为国际经济市场树立了一个经济安全,市场自由的大家形象,同时强大对外的投资力度,充分的利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相互协调,结合,来加强提高对内对外的经济安全环境,起到了一个经济市场中大国的主要作用。印证了我国可持续,稳定的发展策略,成为国际经济安全大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发展下,对外投资成为各国与各国之间的一种互利合作方式,求生存与共利益成为各国之间的共同话题,在此间期,对外经济投资也在对我国做着种种的考验,对外经济投资的本质在于评估风险与规避风险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保障对外投资的,有所投,有资收,同时对外投资也是发展本国企业的一条硬道理,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程度,多数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实力,在经济市场稳定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的政治,经济就有言语权,有影响力,就能够很好的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使之本国的利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在当今的经济对外投资的大环下,各国都意识到经济安全对自己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本国的经济,社会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无论是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都很重视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也会与时惧进的根据经济市场的发展需求去不断的提高经济安全方面的对策,据统计,对外投资 85%的对外投资是在发达国家中进行投资,而发展中国家相对较少,这样发达国家的经济安全,稳定,都可得到持续的发展,同时发展国家也决定了全球经济的趋势,掌握了全球的经济主动权,降低了投资的安全和确保了经济的发展。
新型的国家经济安全理念的中心思想就是主动对外放开,同时在保障投资者的安全的情况下获取最大的利益,以巩固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利益和地位,对外投资,不但要整合战略资源,抢占国际市场,更要去探索去有效的在现实中学习,了解自身国家的经济体制的同时,也要了解东道国的国情,政治,与经济市场的体制,从来能更好的去结合,去高度的融合,去竞争,在对外投资的经营过程中,要做到一个大国企业的风范的同时,也要对自身有个良好的防范和应对安全威胁的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投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拉动济经的重要战略,同时,中国不仅要引进投资,也更应该对外投资,积极的参与到国际的经济大舞台中去,不但要找资源,更要懂得开拓资源,开拓国外的市场,要学会客观的挺进国际经济的中心舞。
而在在今对外投资的大环境下,如何能够有效的安全的投资,投资的战略选择成为当下我们中国投资者必须修的一门重要课程,战略的意义在于如何更好的运用战术达到对外投资的目的,不但要科学的进行国际市场的有效分析,调研,更要有创业者,企业家的精神去认识新环境,去改变新环境,去接挑战去增加管理,去打造自身的环境与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不断的提高企业在东道国与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对于我国的对外投资者来讲对外投资是一种跨文化,跨思维的管理,在当今的经济环境大潮中,市场有两种文化,一种是显性文化,一种是隐性文化,对外投资,战略最核心的是行为与思维方式的结合,要了解市场,就要懂语言,懂国际,懂风俗,懂宗教,归根到底是懂文化,在不同的地区投资,都应了解当地的文化,文化的多样性和扩散性同时也影响着你对外投资的战略的正确与错误,投资也应有国际视野要投资在当地,放眼全世界的心胸,对外投资企业也应和东道国理好合作关系,根据东道国实际情况,共同发展,互惠互利的把关系加强,企业实施对外投资的战略,开展境外对投,要建立在维护祖国利益和经济安全的基础上,要去取长补短,学习选进国家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利用国际资源,获得国际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坚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当地政府,企业,民众沟通合作,找出交汇点,尊重当地的风俗等。
根据统计我国对外投资中,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数量上升的非常快,据实际情况来看,对外投资企业多数缺乏投资战略性的安排,如;技术上的战略,优势整合上战略,这就导致了对外投资一半的投资都是失败的,没有事先做好功课,从对外投资的政策上讲,对外投资的企业的行政管理体制也是存在着问题 ,在投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不规范的行为,这样政府对这种不合规则的投资也难能保护,重中之重的就是战略性的问题,随然近几年对外投资的力度一直加大,不过相对而言还是比重较低,随着我国国民的经济收入与企业机制的改观将来对外投资一定会增强。在将来的二三十年内对外投资对于中国来说,将迎来更大的对外投资热潮。
参考文献:
[1]麦克尔・波特.竞争优势[J].投资竞争战略,198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