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病原微生物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丰富多彩的资源和网络教学相结合
病原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网络教学是以《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为基本框架,结合国外教材进行整理和编写的教程,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含教案库、图片、案例库、知识拓展和习题库等。其网络教学课程内容有课堂课程简介、教学内容总纲和介绍、在线学习和多媒体课件下载、素材资源系统和名词词典解释系统等多个板块,能够为学生提供各类课件的下载,方便学生通过下载进行自主学习和观看。在素材库系统中有各种各样的素材,如图片、视频、动画等为教师提供参考,帮助学生自学。免疫学学科有很多抽象难懂的概念和名词解释,难以理解的内容较多,病原微生物学知识比较繁杂、琐碎,有很多的抽象的病原体形态需要去了解和掌握,因此,通过现代多媒体以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学习。病原微生物学内容复杂烦琐,免疫学内容抽象,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即使有些内容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动画,教师依然很难讲解清楚,学生仍然不能理解。在网络教学中有很多的录像资源,通过录像把具体过程展示出来,能够避免教学中的抽象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现阶段,网络教学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需要通过网络平台制作和提供更多的多媒体课件,将更多的课程以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丰富网络资源。学生在参阅资源的同时巩固了课程知识,开阔视野。大量的信息资源方便学生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问题式教学方式和网络教学相结合
教师可以将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而来的关于病原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典型案例,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和课程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一系列的讨论问题,促进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在讨论的过程中得到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方式。针对病原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典型案例中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导致该疾病的免疫学方面的原理、疾病所呈现的症状或者疾病发生后的应急措施、疾病发生过程中如何采取保护措施和疾病防治重点等,通过整理设计成问题式教学资料编入网络教学资源中。教师针对案例中所涉及的案例问题,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校图书馆、指定的网络等方式进行资料查阅和相关文献的阅读,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和合作得到案例问题的答案和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并且拟订出相应的方案及实践中重要环节的注意事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进行讲解,让学生针对自己小组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以PPT的形式进行讲述。最后老师做出相应的教学总结,将小组的讨论课件整理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资料。
三、课堂教学评价和网络教学相结合
网络教学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查看学生浏览网络平台的访问率、浏览的版块内容和浏览的日期时间,了解学生网络教学的自主学习情况。网络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很好的监督和督促,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由学习成绩的终点式评价转变为学习过程式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方面能力在评价中都能够得到体现,在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后,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一来,教师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水平。例如,《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由原来的90个课时缩短到72个课时,教师可以将减少的课时中必须要学习的课程内容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网络教学,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在网络教学内容完成后,再配以相应的自测题,最后将学生学习访问情况和自测题成绩相结合作为评价学生的一部分。学生可以把课堂实验的结果图片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提高学习乐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截图的方式把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公布在教学平台,让学生认识到课堂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四、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和网络教学相结合
教师在网络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对课堂教学的重点知识内容进行分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和内容形式的约束。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内容通过网络平台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去搜集相关知识热荩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解决问题。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与免疫学、微生物学以及护理学等学科相关的知识网站,让学生自由选择,扩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地探究知识。
在课堂教学的活动中,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疑问或者疑惑。教师单单靠课堂教学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及时的回答,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设置“课前版块”引导学生的网络学习,同时对学生的网络学习有一个好的约束和指导;设置“疑问讨论”版块,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及时给予相应的解答;设置“常见问题”版块,教师总结归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或者难点问题,对问题进行统一解答,培养学生通过问题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设置“留言”版块,便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分享教学心得和一些学习小策略等。网络平台的空间广阔,资源丰富,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促进教学发展。
五、结语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对于空间、时间等条件的限制。网络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网络教学的运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医学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雷 萍,韩晓伟,侯殿东,等. 护理专业《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THEOL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初探[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24):127-128,130.
[2]周 宏,李 欣,王 芳,等. 中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32-34.
关键词: 来华留学生 病原微生物课程 全英语教学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来华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其中来自非洲和南亚地区的留学生占很大比重。留学生教育已成为高校新的重要教学任务,是教师们所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自2005年,我校开始招生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其中大部分留学生来自非洲和南亚地区。我通过几年来对留学生病原微生物课程的全英语教学实践,总结和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从中得到了一些经验和启发,现总结如下。
1.提高授课教师自身的英语口语水平
本教研室的教师均是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均发表过英文科研文章,英语阅读和写作水平普遍较高,但是“听、说”能力相对较为欠缺。针对这种现状,学校专门开设相关培训课程,由外教授课,重点提升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这个举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由于非洲和南亚地区学生的英语一般都带有浓重的口音,而且各地学生的英语发音差异很明显,不易听懂,给师生间的交流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平时多与学生交流,留意他们的发音方式。如利用课间和课后时间与学生交流,从而既熟悉他们的口音与发音特点,又深入了解,对教学非常有帮助。
2.根据学生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教材。经过本教研室教师的反复研究和多次讨论,并多方请教有经验的老教授、老专家及其他教研室有经验的教师,听取他们的建议,以及广泛征求留学生的意见,最终我们采用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原版改编双语教材《Textbook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and Parasitology》作为授课教材。本教材在学生中反响良好。其次,病原微生物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其他医学基础课程相比,明显不同的一点就是课程内容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我国流行或多发的病原可能与国外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所增删。比如,到目前为止艾博拉病毒在中国还没有发现,但在非洲部分地区却时有爆发[1]。又如,疟疾在中国的流行情况已受到抑制,而在非洲等热带国家依然是最主要的传染病之一[2]。所以可以尽量多选择留学生所在国家和地区常见的病原进行讲授,这样会对留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有更大的帮助。
3.认真备课
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对留学生教学单纯采用文字描述和板书效果往往不理想,因此,在教学中大量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就能够充分利用声音、动画、图形和色彩等形式,以直观、新颖、鲜活的图像和画面展示教学内容,既使枯燥的基础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又在有限的时间里提供更大的信息量。并且多媒体的声音、图像、色彩能同时刺激人体的多种感官,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记忆更为深刻。比如,在讲授噬菌体复制时,以动画的形式表现,既生动又容易加深学生理解。同时,把要讲授的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列出授课的提纲,把要讲授的重点、难点和易混淆点都列在课件中,教师讲授时重点突出,学生也能够一目了然地看懂课件的英文内容,避免因双方语言交流障碍而影响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优势,教学效果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强。此外,现在互联网已相当普及,借助互联网搜索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增加学习内容的深度,是学生学习的良好补充。
4.掌控好课堂秩序
由于文化背景、教育背景、传统思维观念的不同,留学生自律性较差,上课出勤率偏低,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到正常的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这也是让很多授课教师感到头痛的地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留学生非常在意授课教师对其平时表现的评价,因此可以严格考勤,帮助留学生养成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另外,根据留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思维比较发散的特点,适时引导他们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讨论,这样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又可以达到巩固和拓展教学的目的。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给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他们在课下搜集材料,下次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去讲,教师进行点评,这也是留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方式。
总之,由于病原微生物课程的特点,对于接触汉语较少、汉语水平普遍不是很高的留学生而言,学习起来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授课教师要细心备课,耐心讲解,多与学生沟通,努力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信心,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张娜 (1982-),女,河南濮阳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微生物学
摘 要:介绍了生物安全教育概念和内涵,分析了生物安全教育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相关性,首次提出在中医院校开设生物安全教育的初构想。
关键词:生物安全教育,医学微生物学,中医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医学微生物学》是高等中医院校本科生培养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大部分。由于中医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笔者在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医学微生物学》理论课学时安排紧凑,实验课多是将实验材料提前准备好,由学生按照步骤开展的验证性实验,对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验技能的培养效果一般。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与微生物学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事件,如SARS事件、禽流感事件、布氏杆菌病事件、流行性出血热事件等,使高校的生物安全教育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1,2],进入高等中医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之中。由于其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内容的重要关联性,笔者首次提出了将生物安全教育引入中医院校《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体系的构想。
1生物安全教育的定义和内涵
生物安全是指防范、处理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对人体危害的综合性措施,生物安全与微生物学密切相关,生物安全教育是指通过学习生物安全相关知识达到保护医疗工作者、实验室工作人员、社会公众以及周围环境的目的[3]。医疗工作者、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和学生都容易接触一些生物样品,如血液、体液、组织、菌液、培养基等,这些都是病原微生物的载体,如果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随意处置这些生物样品,将对接触人员以及周围环境产生较大的生物威胁。因此,开展生物安全教育要从基础抓起,在本科生培养阶段树立生物安全意识,有助于进行医疗卫生和实验室相关标准操作。
2生物安全教育与《医学微生物学》的相关性
医学院校生物安全教育的内容与《医学微生物学》有重要的相关性,都是以微生物概论、微生物形态生理、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消毒与灭菌等,为基础内容,在《医学微生物学》现有课程基础上教师容易向学生引入生物安全的概念,开展生物安全教育的内容。
3生物安全教育的初构想
3.1 教学准备
对许多医学院校而言,生物安全是一种新兴内容,又是备受社会和教育界关注的内容,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高校开设了专门课程,其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可以被我们借鉴,但不能完全照搬,要针对高等中医院校学生的特点,我们有所取舍的借鉴其教学经验。为此,要组织承担教学任务的专家成员从新编排现有《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加入生物安全教育的章节,组织授课老师集体学习,安排试讲,加强授课内容的丰富性,可以结合国内外突发的生物安全事件进行导入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2教学内容
生物安全教育涉及内容较多,针对中医院校学生的特点,我们在内容上有所取舍,侧重病原微生物对人体、环境所造成的危害,重点阐述实验室中的个人安全防护,实验室的等级划分,实验室规范操作等内容,教材可参考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实验室生物安全》一书[4]。
⑴生物安全概论:介绍生物安全的概念、历史发生的由于实验室微生物感染引发的重大的生物安全事件,介绍国内外实验室管理经验,以及我国颁发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
⑵实验室常见病原微生物:介绍实验室常见对人造成威胁的病原微生物,针对微生物危害的实验室安全等级的划分,介绍在相应级别实验室的管理和使用规范。
⑶人员自身防护:介绍进入实验室后人员的自身防护,应按照要求穿戴工作服、口罩等防护工具,当操作对象具有高度传染性时,应在生物安全柜、或隔离器等设备中进行。
⑷突况的应急预案:介绍在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露时,如何采取快速有效的应急措施,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恶化。
3.3考核形式
生物安全教育将作为《医学微生物学》的重要章节进行考核,包括理论考试和专题论文两部分,请相关教师设计,安排,使考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做到灵活运用,主动查阅文献,获取与自身专业相关的生物安全技能。
4结语
生物安全教育与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实验、实习、以及将来走向工作岗位都密不可分,了解生物安全,避免由于无知造成的职业暴漏,在救治患者的同时,做好自身防护。生物安全教育是使医学院学生受益终身的一门课程,需要引起社会和教育者的深刻关注。
参考文献
[1] 李冰雪,王峰,吴丽圆,等.亟需开展医学高职高专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09,6(4):114-115.
[2] 董智强, 罗雷, 王玉林,等.广州市某高校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调查与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0,26(1):14-16.
1微生态学与微生物学的关系
微生态学是这几年不断发展的一门学科,它的首次出现是在1977年由一名德国博士VolkerRush提出的,他认为微生态学是相对于生态学的一种较为微观的表现,并且他还对微生态下了一个定义:微生态学是停留在分子水平或者细胞水平上的生态学。因此,微生态学是一种相对于生态学的一种较为微观的更加深层次的表现形式。微生态学以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和宿主与微生物之间环境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为其研究范畴的,而为生态学的涉及领域主要在微生态学的结构关系,微生态体系的平衡与失调以及微生态学的防治等领域展开科学研究与探讨。微生态学是在吸收微生物学的基础上对其生态学理论进行研究创新而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学科,而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特征、新陈代新以及遗传进化等自然界生存与繁衍的一门学科,微生物学的最直接应用就是利用自然界的微生物关系来促进社会生产需要,通过对微生物的研究从而不断将那些对人类有害的微生物进行消灭或者改造,从而不断的为人类的生存安全服务,微生物学虽然涉及到了生物关系的问题,但是其研究问题的重点是微生物活动和生存规律,而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它所反映的是各个生命体系与自然环境之间以及与人类生命生存环境之间某种相互作用关系。生态学是在关系的问题上进行研究和探讨,从关系的角度去探索生物、生态以及人类之间的要素联系,微生态学与微生物学之间具有较为紧密的关系,其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认识自然提高医学认识水平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2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把病原微生物与人类的各种疾病为其研究对象,医学微生物学与传染病以及各种感染性传染病的医学实践和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还和人类社会的卫生防预和疾病预防有着重要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领域特别是分子生物学领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开始揭示分子领域的微生物学的生命现象和特征,并且解决了许多以前不能解决的生物现象问题,微生物的生命特征在分子生物学的领域下不断地被揭示,因此在临床卫生学诊断上也进入到了分子领域,因此,分子生物学在应用上推动了临床微生物学的发展。而分子生物学在医学分类上还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但是它在认识领域和技术指导上处于主导地位,分子生物学在实际应用上适合各个领域的发展,分子生物学也有效的推动了人类对生命的认识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但是它还是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人们可以通过对基因和蛋白质的研究创新,弄清疾病和微生物之间的特殊关系,但是这些研究和临床实践仍然不能解决很多疾病临床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不能较好的拿来用在临床实践当中去,而随着微生态学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对医学领域提出了新的认识和观念,对推动医学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微生态学对医学生物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微生态的发展为医学生物学的发展注入的新的活力,为人们认识疾病本质开辟了新的道路,指出了新的方法,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完善,医学领域开始从传统单一的医学模式向多元化的医学模式转变,微生态学与医学微生物在医学领域的关系极为密切,微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对微生物学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1微生态学对病因学的启示
在传统的医学领域中,表现为引起一种疾病的病因只有一种,著名的医学家郭霍法则是这样认为的,特殊病原菌应该在同一种疾病中进行查询,在健康者身上是查不到的,并且这种特殊的病原菌经过分离能够得到纯培养,而这种纯培养如果接触到一些容易感染的动物,在动物身上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病症。这个法则一直被人们理解接受。从微生态学的角度看,地球上根本就不存在病原微生物,按照这种观点,微生态学就没有所谓的病原菌和非病原菌的概念陈述,任何的微生物都是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种群,之所以会引起疾病是因为某种微生物链在一定的环境下被打破所致,在某种情况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取决于微生态的某种状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饮食习惯、心理状态已经生存环境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引起微生态的失衡,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而在临床上也发生着许多正常微生物群被感染的实例。
3.2疾病预防的认知
运用微生态失调原理对微生态失调的现象进行调整是防治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方式,而在我们身边常见的微生态制剂就是运用以感染的方法来治疗已经被感染的病原体,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随着医学领域技术的不断完善,我国微生态制剂领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而随着其在医学领域的不断运用,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医药领域的一个新亮点。
4结语
(一)教学内容清晰明确,重点、难点突出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一堂微课只解决一两个重点、难点的问题,它主要强调的是把各个学科的重点、难点知识,尤其是核心知识点,进行分时、分段、分项地全面解析,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例如,针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讲解重点内容“病毒的复制过程”时,由于这个过程看不见、摸不着,以往单纯凭借教师的讲授和一些图片很难让学生理解,现在通过微课的形式制作出动画,让学生直观、形象的看到病毒的复制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微课也可以对教材进行解读,对重点题型进行精讲,传授比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这样的微课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知识掌握的有效性,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的补充辅导和寒暑假学习的习题指导,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职高专的课堂更重视将多种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这样可以开创学生学习的新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微课时间一般都在10分钟左右,而且是教师精心准备的课,都只讲解一些有针对性、较难理解的知识,在短时间内通过对学生视觉、听觉同时进行刺激,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汲取知识,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例如,在讲解使用显微镜油镜观察细菌的镜下形态时,教师大多以示教的形式进行,但由于空间的限制,很多学生只能听见却看不见。现在通过制作微课,以模拟的形式将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原理和过程详细展示,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而且微课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来观看,所以学生们在预习和复习时就可以自由的反复观看那些没有掌握的内容,以求最大程度的理解并掌握。这样就明显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可以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三)能够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只能针对课堂、面对学生进行授课。而微课这种教学模式的使用,可使教师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面向大众进行教学,这样教师就会在微课的设计过程中投入大量精力,通过多次放映的行式让更多学生受益。这样可以避免教师因为要站足几课时而消耗大部分精力,而是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上,拓宽知识传播的覆盖面,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途径越来越多,如手机、PaD、电脑等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随时随地都能获取信息,微课依托移动终端设备和互联网,可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人们也可对微课中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为师生搭建交流平台,也有助于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二高职高专学生在使用微课时存在的问题
(一)微课内容的设计有待提高
现在的大多数微课内容都是分类、分点,按时间来讲解的,所以讲解的老师一般都只是讲课,很少像传统教学中那样,过几分钟提个问题或者说几句题外话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更加感兴趣。微课只是老师对重点知识的讲解,或者会连接课程所需要的PPT来让学生学习。虽然老师在设计课程时很用心,从准备、录制音效以及画面感上都费尽心思,但与课程相匹配的课堂资料、提问以及课堂作业很少被重视,所以学生多少会有敷衍的态度。而且,有些并不适合用微课去讲解的课程一旦被用微课方式去讲授反而会事倍功半。例如,在讲授细菌的形态结构这节内容时,简单的几张图片就能把重点体现的很好,如果生硬的引入微课教学,就会出现没有一点新意,反而使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价值。这样的授课,时间短一点效果可能会好,但如果时间稍微长一点就会让学生注意力分散,厌倦讲授内容,降低学习的效率。
(二)学生的学习过程难以监控
高职高专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稍显不足。微课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自由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当然在学习时有没有专心,有没有认真就没有办法去衡量了。大家都知道微课是打开视频之后就会自己讲解,直到讲授结束。所以很多不爱学习理论知识的学生为了完成任务,都会打开视频之后就去做别的事情,那么微课的利用效率就会被大大的降低,还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提高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有效性的方式
(一)加强微课教学的趣味性
高职高专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微课。教学设计模式尽量新颖,思想要有深度,课程设计思路清晰并且教学要有个人特色。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为例,可在严谨教学的过程中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师精心设计的影视作品微课。例如,在讲解过敏反应这节内容时,选取影视剧中的一个桥段,通过剪辑、添加字幕和配音设计出一段适合于本节内容的微课,这样不仅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讲授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具有新颖性,要不断更新,力求微课内容能反映时代前沿,这样的微课才能始终吸引学生。而且,教师需能承担起网上辅导的职能,不断加强师生之间在线同步、异步交流工具的使用,使师生之间有良好的交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可以无处不在,使得课堂上的正式学习与课外的非正式学习有效统一、连续。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会明显的提高。
(二)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