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推进财源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数字化校园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0-2499-03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也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一直以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处于单兵作战模式,根据业务需求开发,缺乏整体考虑,系统差别较大。虽然业务部门基本上建成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但部门之间没有对应的统一的数据标准及数据接口,难以实现数据共享与交换,形成“ 数据孤岛”。同时,由于各个平台的开发时间不同,研发人员不同,技术构架不同,导致系统之间由于各自独立,无法为高校的发展决策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从而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高校带来了极大的浪费。
1 目前存在问题
1.1 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
高校信息化校园建设要经历一个复杂并且历时较长的过程,我们必须在进行校园信息建设之前,设想到将会发生的各种状况,并做好提前准备工作,包括软件、硬件、管理、协调等多方面问题,提前做好规划,规划引领,降低建设风险、保障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校领导重视力度不足
高校机构复杂,信息化程度不同,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同,作为数字校园项目建设的部门,不可能协调各部门配合数字化校园建设。因此,数字校园建设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更是管理问题、制度问题,数字校园建设必须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支持,保证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和最终决策、保证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必要的投资力度。没有学校领导的强有力推动,各相关部门的全力协调、支持和配合,很难做成一个完善的数字化校园平台。
1.3 数字化校园建设主次不分明
数字化校园建设首当其冲先建设好网络基础硬件设施,保证校园网络,高速、稳定,可靠。为数字化校园正常运行做好基础保障工作。
1.4 用户怠慢数字化校园建设
员工对什么是数字化校园以及数字化校园能够带来什么没有充分的认识,不能从全局出发,结果在数字校园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阻力。数字化校园建成后,可能会增加其原有工作量,导致某些员工对数字化校园建设没有积极性,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大力宣传数字化校园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并且采取一些激励措施,使得员工对数字化校园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在工作上好好配合,快速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度。
1.5 技术骨干人员短缺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尤其是缺少技术型人才,而管理行政人员过多。校园数字化建设实施需要一支精干、高效、技术过硬、学习能力强,能够处理各种疑难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这就要求技术人员不但要懂技术,而且要懂管理,这支队伍建设的好坏,关系到数字化校园建设能否顺利开展。
1.6 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
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是建立在整个校园管理制度上的,如果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漏洞,那么校园的信息化建设、运营、管理都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2 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2.1 编制一个好的建设方案
1)建设目标的先进性
围绕一流财经大学的发展目标,整合现有教学、科研、财务、图书等系统资源,开发人事、学生等一体化应用系统,建成满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数字化基础平台、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体系,建立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数字化校园,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优质的现代信息服务,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2)建设内容规范科学
改造机房,保证校园网核心设备有一个良好安全的允许环境;更新校园网络设备,改造网络结构,实现“万兆主干、千兆楼宇、百兆桌面”;增加校园网出口带宽,提高网络使用性能,扩大校园网络全覆盖范围,增加跨校区视频互动功能,实现福建路校区、桥头校区学术讲座实时声画互动交流,真正实现“三区相连、三网相通”;改造“一卡通”专网,建设“一卡通”服务中心,实现“一卡多用、一卡通用、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目标。
3)建设思路清晰性
坚持整体优化,分步实施,体现硬件集群,数据集中,应用集成的技术原则。注重系统化的需求分析;注重建设更丰富的以图书馆为主的数据资源、以教务处为主的教学资源、以管理文件为主的办公资源,实现学校有序及高效的管理;注重效益和效率,强调应用。
2.2 明确建设的计划与要求
1)夯实的基础设施
为网络设备提供一个环境安全、设施稳定具有良好监控手段的设备机房,按偏平化要求改造校区内光纤链路,同时改造“一卡通”网络,更新网络设备,新建数据中心,为信息化校园提供高效稳定的运行平台
完成上述建设任务后使我校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达到“三区相连,三网相通,一卡通”以及“万兆主干、千兆桌面、千兆出口”的目标
2)完善的应用系统建设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整体规划、持续建设的过程,规划方案不但包括数字化校园数据标准,还包括了软件工程规范、网络建设服务标准、信息安全标准,保证数字校园后续建设的全面性、可持续性。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发展过程,运行支撑平台保证不同应用系统能够相互融合,将来可以适应应用系统升级、更换等变化。采用开放性和标准化的技术架构,功能和性能更加稳定,使得校方可以不依赖于承建商。
运行支撑平台的产品(共享数据中心、信息门户、单点登录等)采用了国际厂商的开放式的系统,功能、性能和标准化程度都有保障,容易协调不同厂商的产品进行融合。
根据各部门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新建、升级、集成的不同建设方法和内容,既照顾了现有的比较成熟的系统也考虑到了新建的需求,这样就把业界比较先进的应用系统都纳入到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当中来,实现了我校利益最大化。完成上述任务后,达到免去全校师生进入不同部门业务系统使用不同账号、密码的烦恼; 建立共享数据库,消除“信息孤岛”,彻底解决数据不同步问题,以及相同信息重复填写的问题;用户登录后可根据不同的用户依据其身份与权限,展现不同的内容, 用户也可根据自己的权限自主定制显示内容。当然,页面内容的展现会随着对现有系统的集成和新系统的建设而不断丰富。
2.3 寻求一个好的集成商伙伴
一是具有国家相关部委颁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资格等国家规定的承担数字化校园建设任务必须具备的资质和相应级别,在中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
二是拥有一支技术全面的队伍,具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咨询能力、应用开发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和运营维护能力,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在同行业居于领先地位,有良好的声誉;能够提供覆盖数字化校园建设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过程、通过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充分满足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维护的个性化需求;拥有众多熟悉高校业务的资深业务分析人员,与多个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先的高校长期合作,具有对数字化校园建设具有前瞻性的规划设计能力。
三是具有已经建成并且运营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功案例,需要积极主动参与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需求调研、总体方案前期设计与认证并经资格预审入围的单位。特别要强调的一是与我校共享源代码和知识产权,提供二次开发平台给学校师生,让学校掌握后续的运行维护和升级,而不是依赖这个集成商。二是由我校与系统集成商共同开发的产品,需要与本校共同申请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
2.4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咨询、监理与管理队伍
数字化校园建设建设周期较长,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技术障碍、方案修订的问题,以及对应用系统功能、性能测试工作,这些都需要相当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工作经验,要完成好这些任务。一是组建由校内外专家相结合的技术咨询与监理队伍,既借力外援,又充分发挥我校信息工程学院和现代技术中心专家的作用。二是成立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强化内部管理,实现管理与建设的同时跟进与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大力培养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从而建立起专业的信息技术维护人员队伍,在校园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及时解决各类技术问题,确保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3 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重视的问题
作为学校的决策者主要领导,必须切实重视教育数字化校园建设,把这一工作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系统规划引领,技术可靠成熟,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发展的顺序,更高层面理解轻重缓急,做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顶层设计。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全校性的工作,涉及学校管理理念、管理流程、职责整合,利益调整等,全校各部门对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要高度重视,热情支持、积极参与。根据工作性质的变化要经常性调整现有的管理体制,使之适应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
决定信息系统建设的规模,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不断投入、持续跟进,以及保证资金来源;系统建成后学校要规划每年的维护投入,保证数字化校园系统正常运行。
要建好、管好、用好,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平台内涵和系统功能,必须要有一支较高技术水平的运行维护队伍,要保持这支队伍的稳定并吸引高水平的人才,要制定相应政策。从外部引进以及内部培养两手抓,形成开放、互动、提升的环境。组织和稳定信息队伍与技术队伍;制定有利于建设的政策,以确保该项工作支持力度等。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学校各部门都应根据自己部门的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计划,然后由信息中心人员参与,共同进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对信息资源必须实行统一管理,信息才能成为资源,才能为学校各部门所共享,数字化校园建设才能做到效益最大化、投资最小化和利用充分化。
数字化校园建设小组作为综合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除了具体负责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外,还必须具有管理与协调职能。开发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计算机技术,还需要充分了解业务流程、组织模式,还要紧跟技术潮流,清楚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努力做好学校与信息技术的无缝对接,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实施者。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系统工程,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与阻力,要及时要制定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相适应的管理制度,相关项目的建设中要归口管理,统一规划,避免多头建设,避免产生新的“信息孤岛”。
4 结束语
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对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投入大、建设工作量和工作技术难度都非常大的系统工程。不难发现,当前高等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建议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考虑到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做到总体规划、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注重实效,一定能将建设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需要我们应该不失时机的抓住和利用信息化带来的技术成果和发展机遇,大力推进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早日实现国家现代化。
一、基本情况
大方县中药材和辣椒产业示范园区是集科技研发、基地示范、生态旅游观光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园区,于2013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为市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园区按照一园两区进行规划建设,中药材产业示范园规划面积15000亩,分为核心区、扩展区和产后服务区,核心区设置在雨冲乡、羊场镇,带动全县16个重点乡镇,主抓6个重点品种,由北向南发展4个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带,最终形成“一心六品四带”的发展格局;辣椒产业示范园设置在羊场镇、理化乡,核心区基地2000亩,示范种植区面积12000亩,带动全县种植辣椒19.2万亩,产品加工区设置在东关乡食品药品园区、黄泥塘镇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截止目前,通过财政资金投入、整合部门资金和企业融资贷款等方式,完成园区主体工程建设投资8100万元,占规划总投资的41%。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功能配套
积极整合水利、交通、农牧、扶贫、烟草等项目,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配套工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园区人居环境。建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10000亩、辣椒标准化种植基地2000亩,新建占地15平方公里药品食品产业园区,厂房38万平方米,辣椒育苗中心15000平方米、辣椒冷库2000平方米、辣椒文化广场3000平方米、辣椒综合用房672平方米,在园区内修建公路主道22公里、田间道路5公里,修建输水沟渠支渠21千米,安装输水管道15千米,修建蓄水池10个,总蓄水1000立方米。
(二)突出主体培育壮大,完善生产经营模式
已有贵州同威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大方九龙天麻有限公司、贵州天赐药业有限公司、贵州大方百里花食品有限公司、大方琼芳食品有限公司等38家企业、专业合作社入驻园区,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生产经营,大力提高了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突出品牌效应集聚,完善园区主导产业
紧紧围绕“中国天麻之乡”、“中国皱椒之乡”两大战略品牌,坚持以获得国家地理标识认证保护的天麻和皱椒两个品种为主,大力发展中药材和蔬菜主导产业,夯实园区建设的原料基础。2013年,全县共种植以天麻为主的中药材16万亩,种植辣椒19万亩。
(四)突出科学技术支撑,完善技术指导体系
聘请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瑛、亚热带农业研究所研究员盛良学、肖润林和贵州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蔬菜专家李桂莲、研究员王天文等技术专家为大方县中药材和辣椒产业示范园技术顾问,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指导。
(五)突出政治优势叠加,完善政策奖补机制
大方县充分运用农工中央、农工贵州省委倾情帮扶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大力支持等政治优势,出台政策大力扶持中药材产业和辣椒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建设,对农产品地理标识、绿色、无公害和中药材GAP认证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逐步完善政策扶持奖补主导产业发展机制。
大方县中药材和辣椒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2013年建成中药材产业园区核心基地1000亩,示范基地10000亩,带动全县中药材种植16万亩,创产值7.7亿元;建成辣椒产业园区辣椒核心区面积2000亩,示范面积12000亩,推动全县辣椒种植19万亩,创产值77457万元。二是园区建设过程中,农户从种到收以及在企业务工,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50万个工时,示范辐射带动农户4万户,受益农民15万人,帮助2万户农户摆脱贫困。三是园区建设过程中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栽培技术,科学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有效预防农业投入品对土壤、水资源、空气的污染。
三、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
园区内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仍不完善,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招商引资规模较小
目前,园区累计招商引资已达13.6亿元,但是企业规模参差不齐,资金到位率低,初见成效的仅贵州威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百里花食品有限公司。
(三)机制不够完善
在园区建设过程中,科学技术支撑、从业人员培训、园区建设考核等机制还不够完善,成为制约园区建设和发展的最大问题。
四、相关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狠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园区交通设施、水网设施、现代农业设施、产品流通设施、气象服务设施,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农业园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立健全园区绿色产品生产发展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推进园区建设与市场接轨。
关键词: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黄石正处于推进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市财源建设要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线,强化项目生财理念,增强多元聚财能力、提升科学理财水平,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
一、着力推进项目建设,进一步夯实财源建设基础
一是狠抓招商引项目。要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打好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武汉城市圈、长江经济带、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等几张“优势牌”、“特色牌”,通过大招商促进大引资,大发展。二是立足调整选项目。要立足城市转型这个支点,在巩固和发展现有支柱产业和骨干财源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三是全民招商兴项目。要激活民间资本,鼓励支持全民创业,特别是要支持有资金、有技术、有实力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形成“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持久的内在动力。
二、着力推进园区建设,进一步壮大财源建设规模
一是做大“三园一带”。要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制订财税奖励政策、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等方式,促进全市范围内产业、项目向“三园一带”集中,推动“三园一带”做大做强。二是做精特色园区。要把建设特色园区与发展产业集群有机给合起来,推动集约发展。当前,要重点抓好十大特色园区建设:东贝压缩机及配件工业园、换热器工业园 、汽车配件工业园、水泥装备制造工业园、山力科技工业园、劲牌酒业工业园、模具生产工业园、电线电缆工业园、宝嘉制鞋工业园以及新港物流工业园。三是做好园区整合。大冶、阳新原则上应只保留一个园区,在保护各乡镇利益的前提下对其引资项目,统一集中到县、市园区落户发展,实行统筹规划,集中发展;对城区现有园区内的项目,鼓励其横向间自由流动、搬迁,以促进资源集约和产业“抱团”发展。
三、着力突破企业融资“瓶颈”,进一步激发财源建设活力
一是要加大银企合作力度。要积极协调各金融单位支持地方企业发展,尽可能降低放贷条件和准入“门槛”,更多的向上争取放贷权限和规模,促进银企之间的良性互动,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二是要加大社会融资力度。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对外融资,组织关联度强的企业捆绑在一起,发挥专利技术、潜力项目和知识品牌等优势,走出去吸引资金;同时鼓励和支持大企业通过发行有限企业债券、独立上市、联合上市等方式,提高企业社会融资的能力。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方面,要采取财政资本注入等方式,继续做好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增资扩股工作,增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融资能力;一方面,在财力允许条件下,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每年从财政预算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流动资金的贷款贴息,以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四、着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财源建设后劲
一是大力发展物流业。黄石作为国家一级长江口岸城市,水上交通运输条件得天独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按照“市县共建、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快沿江新港物流园开发建设进程。二是突破发展服务业。要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建议对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安排就业人员100人以上、上缴税收100万元以上的第三产业新建项目,在建成投产2年内,将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返还予以扶持。三是加快发展旅游业,以成功举办“新两节”为契机,做好东方山佛教旅游、铜录山矿冶旅游等项目的包装、推介、宣传工作,增强景区接待能力、完善景区基础功能,提升景区旅游等级,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五、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增强财源建设的内在动力
一是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关键是要实现三个转变,即变财政资金由“鱼食”式投放为“鱼饵”式引导,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激活放大功能,变财政资金分散投入为集中使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注血”功能;变财政资金硬投入为“政策”软投入,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撬动效应。二是认真落实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要严格按照新企业所得税法相关要求,支持符合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的产业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创投项目以及节能减排项目的建设发展,通过税收政策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要认真做好增值税转型工作,既要考虑企业当前生产需要,不折不扣做好增值税轻型抵扣,又要考虑当前我市财政困难,采取“缓抵、留抵、分散、均衡、抵扣”等灵活措施,缓解财政压力。三是积极做好向上争取工作。要抓住我市被列为国家资源枯竭型转试点城市、创业就业试点城市等6个国字号试点城市的有力机遇,重点抓好在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衰退产业援助、保障性住房、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政策、项目、资金的争取工作,将政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一步拓宽财政增收来源。
关键词:财源建设;弥勒县;财政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2
一、近三年来财政收支完成情况
(一)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完成情况:2010-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完成129,737万元、154,370万元、180,08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19%,16.7%,年均增幅19.2%。
(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情况:2010-2012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9,465万元、80,765万元、95,02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16.3%、17.7%,年均增幅19.3%。
(三)上划中央、省州收入完成情况:2010-2012年上划上级收入完成60,272万元、73,605万元,85,06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7%、22.1%、15.6%,年均增幅19.1%。
(四)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情况:2010-2012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154,951万元、179,070万元、207,09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3%、15.6%、15.6%,年均增幅16.5%。
上述数据反映:近三年来,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快速增长,形势喜人;地方财政支出基数越来越大,收入增长满足不了实际需要,财源结构调整、财源培植工作任重道远;另一方面刚性支出增长太快,一些支出需争取上级支持来解决。
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构成情况
(一)从税收结构看:2010-2012年税收收入分别完成50,280万元、59,728万元、68,494万元,年均增幅22.5%;非税收入分别完成19,185万元、21,037万元、26,527万元,年增增幅12.3%,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27.6%、26%、27.9%。近年来,非税收入增长低于税收收入的增长,这体现了国家规范、取消不合理收费的政策要求,但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还较高,由于非税收入大部份要安排给执法单位做工作经费、对可支配财力贡献不大。
(二)分行业看:2010-2012年直接来自烟草的收入分别完成19,193万元、23,928万元、29,335万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27.6%、29.6%、30.9%;来自煤、电力的收入分别完成6,903万元、7,018万元、8,635万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9.9%、8.7%、9.1%。近年来,烟草、电力、煤等传统行业进入发展平稳期、其他行业还未形成支柱财源,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靠房地产、建筑投资、交通运输来实现。
(三)分产业看:2010-2012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分别完成6,153万元、11,632万元、14,654万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8.9%、14.4%、15.4%;来自第二产业的收入分别完成31,320万元、30,776万元、36,173万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45.1%、38.1%、38.1%;来自第三产业的收入分别完成31,992万元、38,357万元、44,194万元,扣除行政性收费等非税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33.1%、35.2%、35.6%。近年来,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受烤烟收购量及价格起伏而变化、第二产业的收入增长有限、第三产业随城市化进程及旅游开发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稳步提升。
三、财源建设中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财源结构单一,非烟工业发展不足;二是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非税收入比重高;三是第三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以旅游带动产业发展还有巨大潜力可挖;四是优势资源利用不足,财源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五是工业园区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招商引资力度小,规模效应难以显现;六是受宏观调控影响,以房地产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模式受到极大挑战;七是极端气候出现频繁,农、林、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需重新规划,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进一步加大;八是近年实施的“津补贴”、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支出全部由县级承担,县乡财政困难进一步加剧,财源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2012年,弥勒县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居全州第二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乡镇多、财政供养人员多,人均可用财力只列全州第六、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只达到全州第十,财政实力相当弱小,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财力需要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加强财源建设,尽快把县级财政实力做大做强,对加快全县工业化、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缩小与全省全州的发展差距,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全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下一步加强财源建设的主要措施
财源建设要紧紧围绕“工业强县、品牌立县、旅游活县”三大战略,加速推进“旅游服务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精品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做强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壮大工业骨干财源,打造精品城市、提高城市品位,强化农业基础、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提高财源效能,力争在“十二五”形成结构合理、梯次分明、布局均衡、稳定可靠、后劲充足、长期受益的地方财源体系,为全县财政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奠定基础。
(一)加快工业项目发展求财源
工业企业税收在现代产业序列中是最稳固、最具发展潜力的税源经济,它处于中间环节,是拉动一产,推动三产的重要力量,是财政实现持续稳定增收的主体。目前,弥勒县财政还处在向工业财政转型期,因此,必须强化工业财源第一位的观念。一是要把主攻工业项目建设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工作。继续做强烟草产业,以红河卷烟厂、红河烟叶复烤厂、雄风公司技改和陈烟仓库迁建工业园区为契机,支持红云红河集团做大做强卷烟产业,建设集生产、仓储、配送为一体的烟草产业园。全力拓展非烟工业,信托交通、区位优势和褐煤等资源,鼓励红河锦东、磷电公司等通过技改升级扩大生产规模,支持南磷集团、国能煤电加快推进在建项目。充分发挥现有水电的基础上,加快建设石洞山风力发电、朋普光伏发电等重大项目。二是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要切实解决工业园区管委会目前存在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强化职能,继续每年安排2000万元的建设资金,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等一系列工作的力度。利用现有工业产业的基础优势、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引进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带动推进工业化进程,在“十二五”期间建成5―10户利税大户,把工业园区建成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园区。
(二)加快旅游服务产业求财源
弥勒县加快旅游服务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利用好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加快旅游服务产业的发展。重点围绕建设“云南省重点旅游城市”和“云南省休闲旅游示范城市”目标,力争撤县设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全力抓好红河・春天健康运动休闲度假村、湖泉金秋休闲运动旅游度假区、财富新天地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葡萄观光大道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湖泉生态园、锦屏山风景区、白龙洞风景区、可邑民俗文化生态村等旅游景点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对旅游需求、物流需求的承载能力,加快昆河公路(城区段)拓宽改造、生态园周边村庄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重点做好石蒙高速公路入城连接道路、云桂铁路弥勒站入城公路建设,把弥勒建成更加美丽的旅游休闲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使旅游服务产业在“十二五”期间能够迅速扩展,形成较为稳固的群体财源体系。
(三)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求财源
一是转变招商观念。当前国家优惠政策的操作空间越来越小,而由体制、机制形成的综合优势才是持久的竞争优势。要把加大服务力度、拓宽服务领域作为第一投资环境,确立“硬件不足软件补、寓招商于服务之中”的策略,尤其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投资导向的高技术含量项目,要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在服务深度、广度上做好文章,在打好“政策球”上做足文章,变项目前期服务为整体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从单纯依靠政策的吸引坐等招商的模式向改善政府服务、提高环境竞争力上转变。二是调整招商定位。变“政府招商”为“全民招商,专业招商”,把全民招商的功能定位在对外推介、信息收集、筛选,选择投资意向明确、信息质量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招商项目,按照科技含量、投资强度、财政的贡献率等标准来衡量论证项目质量,并针对重点财源项目组成专项推进组,制定完整的招商策略和推进方案。三是创新招商方式。目前,弥勒县在承接产业转移、产业配套、农业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优势,还没有得到深度的开发和利用,要重点推进由比较优势向项目优势、招商优势转化的进程,设计规划出能够提升产业集聚能力、与国家产业政策紧密衔接、对投资者有吸引力的项目,从盲目的高成本招商向自主招商、定向招商的精细化招商模式转变。
(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求财源
粮、烟、蔗、畜曾是弥勒县四大传统支柱财源,当前,除烤烟外,其他三项产业对财政的直接贡献已经相当微小,但传统产业是工业原材料的基础来源,对财政的间接贡献并不小。因此,要按照“巩固提升粮、烟、蔗、畜,加快发展菜、果、花、药”的思路,落实各扶持政策措施,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化发展,围绕“规模、品牌、市场、效益”四个环节,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要任务,以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以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关键,引进、扶持和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一是把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优质稻、玉米、马铃薯、麦类四大粮食作物,抓住云南省优质稻米产业带布局等项目机遇,扩大优质杂交玉米种植规模。按照“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的指导方针,抓好烤烟产业,认真贯彻国家对烤烟产业的“双控,两提高”政策,实施“科技兴烟”战略,继续推进基地烟和标准化示范栽培,有计划地将烤烟种植向自然条件适宜区及群众积极性高、生产水平相对较高的乡镇集中。二是以制糖企业为龙头,依托科技的不断创新,走发展蔗糖循环经济的路子,提高蔗糖的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能力,推进蔗糖产业优化升级。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畜牧产业发展。肉猪产业要以生猪调出大县为契机,主攻出栏率、商品率,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生猪品种改良水平和良种覆盖面。奶牛产业以规模养殖企业、小区和专业户为重点,发展奶牛集约化经营。羊产业要推广“半舍饲半放牧”技术,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户,把东西“两山”山区乡镇建成全县的黑山羊产业基地。家禽产业要加大特禽产业扶持力度,以唐氏特种养殖厂为龙头,发展野鸡、鹧鸪养殖,把朋普镇建成七彩山鸡良种扩繁基地,带动全县中小规模养殖户的发展。蔬菜产业要按照“市场导向、企业带动、政府引导、集中扶持”的发展原则,以冬早蔬菜为重点,积极推广标准化蔬菜种植技术,引导蔬菜产业向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方向发展。花卉产业要依托呈贡斗南花卉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弥勒县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扶持培植龙头企业,力争把弥勒县建成全省重要花卉生产基地。重点在弥阳镇、新哨镇、竹园镇和朋普镇发展花卉种植。葡萄产业要发挥云南高原葡萄酒有限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在新哨镇、弥阳镇发展葡萄产业,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引进、推广适宜当地种植的葡萄优良品种,实施以避雨栽培为主的葡萄提质增效项目。抓住建设全省旅游县、重点旅游城市的机遇,发展以葡萄小酒庄为代表的特色农业观光旅游,提高葡萄产品附加值。林果产业要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在东西两山17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发展优质泡核桃40万亩,中部坝区及海拔1700米以下山区、半山区发展美国山核桃或早实核桃10万亩。
(五)管理机制体制创新求财源
完善投融资体系,搭建融资平台,积极筹措资金,支持企业发展。一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县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500万元财政贴息资金,为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贴息贷款,缓解了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投融资担保公司要做好服务工作,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短期担保贷款,帮助解决融资难、担保难、发展难的问题。三是财税部门要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通过税收优惠,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提高企业对财政的贡献。四是积极争取国家的资金扶持,各经济主管部门,要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国家计划内的产业扶持资金,来保证财源建设项目有足够资金保障。
一、主要财政工作情况
任职以来,在市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聚精会神抓经济、开拓创新谋发展、执政为民建小康”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财源建设,努力增收节支,深化财政改革,开拓进取,狠抓落实,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2、财源建设不断巩固,财政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制定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发展,壮大主体财源,将重点财力向解决影响我市经济发展的“瓶颈”方面倾斜。积极筹措资金,奖励纳税大户,调动企业发展积极性。制定《塔城市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明确“十一五”时期财源建设的总体思路,并对工作重点、主要任务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总体规划。
5、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全面推进预算管理改革,预算编制质量得到逐年提高;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稳步推进,全市预算单位已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并实现了支付的网络化运行;推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深化财政资金管理,使政府预算更加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积极开展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实现财政与银行的网络连接,建立健全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机制,不断扩大征管范围,把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及其他非税收入纳入非税系统管理,提高了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水平;规范政府采购流程,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提高采购质量和采购效率,采购资金由xx年的420万元增加到xx年的975万元,年均增长18.35%;推进农牧场税费改革,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政策,确保农牧场转移支付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进一步推进“金财工程”项目建设,使财政体制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大力推进“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办法,充分调动乡镇理财的积极性,管好用好转移支付资金,促进了基层政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