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

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

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化;电力营销;管理体系

电力企业发展水平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逐步发展进一步提升,人们对电力企业的发展要求不仅仅局限于电力正常的供应,更注重电力企业的自身管理体系完整性的建设和发展。实施电力营销数字化管理能够使电力企业的内部资源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树立良好的电力管理形象,促进电力企业进一步发展。

1数字化电力营销管理体系对电力企业发展的作用

数字化是社会发展逐步发展的方向性所在,积极应用数字化手段推进电力企业营销管理能够促进电力企业经营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质量,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同时数字化的电力营销管理体系也能够促进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方向提供明确的指导,引导电力企业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的升级,为电力企业提供丰厚的经济利益和广阔的发展市场,推进我国电力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数字化电力营销管理体系的构建

2.1电力企业逐步转变营销管理理念

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下,电力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一定的市场地位,必须转变电力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理念。一方面,应用互联网技术对电力供应市场进行充分调查分析[1],使电力企业在电力供应营销过程中把握电力发展的营销方向,形成电力营销中的买方市场,为电力企业营销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电力企业的发展应当实现电力经营管理理念的逐步更新,结合电力企业自身发展特点,积极开展管理模式的探索,逐步完善电力企业在营销发展过程中管理运行论理念的进一步发展,促进电力企业营销观念的创新。

2.2提高电力企业的服务水平

当今社会的企业经营管理不仅是销售产品质量的竞争,也是同行业之间企业销售服务管理水平的竞争。增强企业的服务水平主要体现在电力企业在进行电力设备安装、电力供应、电力设备维修等多方面,增强电力企业服务水平,树立电力企业在大众心中良好的形象[2],也为电力企业的营销开拓潜在的市场,促进电力企业进一步发展。此外,电力企业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也能够促进企业内部营销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的同步发展。例如,某电力企业实现数字化电力经营管理新模式,企业对电力用户的电力设备维修采用智能化管理维修,一旦用户家中的供电设备出现障碍,供电设备会自动警报,电力企业人员进行上门免费维修,不仅保障了维修的质量,同时提供了电力供应设备的维修效率,促进企业营销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2.3实现用户信息资源管理手段的数字化

电力企业要实现数字化营销管理,必须从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管理的数字化发展到供电用户信息资源管理,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一方面,将电力供应维修服务系统实现数字化管理,提高电力企业后期服务的效率和质量[3]。另一方面,应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用户信息资源管理的数字化运行发展,主要包括对用户日常用电的电量分析、电费统计等多方向进行信息资源分析。这种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措施不仅能够实现电力企业电力供应与电力应用之间管理的完美连接,同时也能够为电力企业对用电市场的需求分析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电力市场销售方案制定的准确性,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开拓更加发广阔的市场,促进电力企业营销管理体系创新与发展,为电力企业提供更丰厚的经济利益。

2.4提高电力企业团队人员的专业能力

增强电力企业团队人员的专业能力是实现数字化电力营销管理的重要基础。电力企业的人员是电力企业的销售管理体系建设的主体。加强电力企业团队人员管理,一方面,应积极开展互联网电力专业知识的培训,增强数字化环境中电力企业专业应用能力,逐步实现数字化发展,提高电力企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竞争基础;另一方面,引导员工进行专业知识数字化能力的进一步探究,包括现代电力专业知识的自学,多种形式专业技能的开发和引导,促进电力企业的逐步发展。

2.5完善电力企业营销管理体系

数字环境下电力营销管理体系包括电力企业的内部营销体系建设和外部营销体系建设[4]。内部营销体系建设是指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电力企业营销人员,营销策略管理的多方面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外部营销管理体系指应用互联网实现对电力供应市场中供应需求的分析,为电力企业的营销发展提供良好的营销方向的把握,为电力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经济效益。电力企业要积极实现电力企业营销管理体系的数字化发展,实现电力企业信息管理手段的创新应用和外部数字化市场营销资源管理信息逐步更新发展,电力企业数字化应用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2.6形成电力企业良好的服务民众的形象

电力企业营销发展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也应当注重企业营销发展中的品牌效应,应用数字化管理手段提高电力企业为民众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增加民众对电力供应企业的信任,创造“质量第一,服务第一”[5]的电力营销管理理念,为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奠定广阔的民众基础。电力企业在发展中要充分应用数字化发展手段,拓宽民众市场,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

3结论

数字化电力营销建设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促进我国电力事业发展与社会科技应用水平同步发展的重要体现。这种新型经营模式不仅为电力供应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方向,促进电力企业转型升级;同时也为群众的安全用电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稳定了我国民用供电系统,促进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发展。

作者:孙薇 单位: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昆山市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姚珺玉,刘俊勇,刘友波,等.智能营销研究概述(二)——我国智能营销发展战略与机遇[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0(3):129-133,144.

[2]王守信,方天选,李丽萍,等.山西省“十二五”期间推进两化融合及发展软件服务业的战略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1(1):1-22,25.

[3蔚河.以现代化手段促进电力营销革命[J].电力信息化,2005(11):24-26.

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数字化;绩效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各种金融机构迅速发展,其中以商业银行的发展最为突出。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盈利性的企业组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通过加强自身管理体系的建设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则成为当前商业银行发展的新思路。在内部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绩效管理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加强绩效管理系的数字化建设是当前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的新方式,既有利于提高绩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增强绩效管理的科学性,也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员工在公正透明的绩效管理体系下更加主动的增强自身工作的效率及质量,为商业银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我国商业银行数字化绩效管理发展概况

绩效管理是随着商业银行自主经营业务领域的不断扩大而建立的,虽然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过程中绩效管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建设,绩效管理体系仅仅是名义上的存在,对于工作的评价更多地依靠人事考核。当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商业银行从自身生存压力角度出发对绩效管理进行了一定的完善和建设,绩效考核规范性越发得到保障。商业银行绩效管理在商业银行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挥。但是当前商业银行的绩效管理数字化建设仍然有待发展,数字化的应用难以适应商业银行越发广泛的经营领域。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前商业银行领域仍有80%以上的银行对于数字化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设处于较低水平,仅有极少部分的商业银行初步实现了绩效管理的数字化。

二、开展商业银行数字化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的现实必要性

受传统商业银行管理方式的影响,数字化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设仍面临着管理理念欠缺、制度建设不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不到位等方面的不足。具体阐述如下:

(一)数字化绩效管理观念相对欠缺

商业银行的绩效管理虽然得到一定的完善和发展,但是员工工作的评价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人事考核。传统商业银行的绩效管理受管理层“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对于绩效管理的认知尚有欠缺。没有对数字化绩效管理方式对于商业银行经济效益创造能力打造的重要作用形成正确的认知。数字化作为一种现代信息化管理方式,极易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排斥。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支持,推动商业银行绩效管理数字化的进程必然受到巨大阻碍。抽样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在数字化绩效管理体系构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多与商业银行自身数字化绩效管理理念相对欠缺有着密切关系。

(二)数字化绩效管理制度建设不健全

商业银行数字化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设依托于切实可行的制度保证。但是当前受传统绩效管理方式的影响,在制度建设层面存在较大的缺陷。首先,在绩效管理的评价标准层面,绩效评价的指标可量化性不强,科学性相对欠缺,这使得绩效管理的基础不扎实,指标不明确的绩效管理对员工工作的评价可能产生不公平的认定,严重损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在组织结构层面,绩效管理部门在组织结构上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导致绩效管理的工作仍然面临领导的“节制”,人为因素对于绩效管理评价的干扰严重影响了公正合理。

(三)绩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不到位

数字化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设,专业的数字化技术人才是关键。当前绩效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在整体素质和专业素质上难以满足数字化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的需求。一方面绩效管理方面的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绩效管理人员对于绩效管理的认知不到位,工作不严谨,严重损害了绩效管理作用的发挥。其次,当前大部分的商业银行对于数字化绩效管理的探索尚处在初级阶段,绩效管理人员的对于数字化的了解不够清晰,在绩效管理人员数字化技术培训方面的工作尚有欠缺,数字化绩效管理人才队伍基础不够牢固。

三、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推进商业银行数字化绩效管理体系建设

在数字化绩效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深刻掌握当前商业银行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妥善利用好数字化这一技术手段,能够更好的促进绩效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达到增强商业银行自身盈利能力的目的,为此,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绩效管理的数字化理念培训

商业银行数字化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设离不开领导层的支持。因此商业银行领导层应从银行自身的发展利益考虑,切实研究绩效管理对于银行发展的重要性,加大对于绩效管理的关注力度,自上而下的带动商业银行全体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的重视。除此之外,数字化管理以追求复杂项目指标的可量化为目的,正好适应商业银行不断发展的业务范围,管理层应当正确看待数字化的发展,准确把握数字化管理方式对于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的价值所在,将数字化绩效管理体系做为推进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绩效管理对于员工自身也十分重要,是确保员工保持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从商业银行员工角度看,提高员工绩效管理理念,定期开展员工绩效管理的数字化培训,也是当前推进商业银行数字化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

(二)适应数字化管理要求,加强数字化绩效管理制度建设

商业银行绩效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绩效考核指标、岗位体系和薪酬体系认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数字化绩效管理将各岗位工作指标转换成数字化的指标,并对各部门的工作成果进行数字化转化,进行参考评价。在这种机制下,绩效评价更加合理公正有序。加强岗位体系和薪酬体系数字化建设,将各部门的工作指标和标准与商业银行绩效管理部门对接,借助数字化平台对各岗位部门的对商业银行发展的价值进行绩效评价。加强薪酬制度建设,在对商业银行各职能部门工作价值进行公正界定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薪酬分层体系。在组织结构上,应当保障绩效管理部门的相对独立性,确保绩效管理部门尽可能的不受领导层人为因素的影响。

(三)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强数字化绩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商业银行数字化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从技术和理论素养上建设人才队伍是数字化绩效管理建设的关键内容。专业的数字化绩效管理人员应当在数字化技术上过硬,能够结合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的实际将数字化技术有效嵌入。对于人才队伍的建设,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引入和培养两个途径进行。引入人才可以利用商业银行之间的联络机制加强数字化绩效管理人才交流培养工作,引进具备数字化绩效管理经验的人才带动本银行绩效管理人才的数字化技能发展。再者,加强理论培训,组织商业银行数字化绩效管理的理论培训,提高绩效管理人员的升级,实现绩效管理人员由传统绩效管理方式向数字化绩效管理方式的转变。

四、结语

数字化是当前信息时展的重要特点,在信息的处理方面相对于传统信息处理方式具备而言,具备更加高效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应当进一步提高数字化绩效管理理念,加强数字化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建立高效数字化绩效管理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王彦博,周学春,王茜.FinTech时代商业银行零售客户标签体系建设与数字化营销应用[J].银行家,2018(01):88-91.

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范文第3篇

>> 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问题研究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与思考 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探析 关于实现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问题研究 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研究 数字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 航道维护生态数字化平台建设研究 数字化校园三大平台建设研究 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研究 民办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问题及对策 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问题初探 浅谈如何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问题 关于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问题的思考 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问题的思考 对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问题的思考 科技期刊审读数字化平台建设刍议 数字化社区平台构建研究 数字化社区建设中平台整合问题研究—以温州学习网为例 水利水电科技文献数字化查询平台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贾桂林.加强互联网的新闻宣传[J].群众,2000(7).

[6]李志民,万猛.网络时代的科技论文快速分享与多维表达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6(5).

[7]在职研究生双证科技泄密渠道多,科技保密工作制度不健全分析[DB/OL].,2015-05.http:///shuangzhengzaizhiyanjiusheng/11957.htm.

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范文第4篇

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关键角色。信息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志。档案作为经济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1.档案信息化使得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使得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为现代管理手段所代替。如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主要以档案的实体管理为主,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手工收集、整理、保管、编研和向利用者提供服务。然而,如果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那么档案管理人员就可以直接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完成“文档一体化”管理,打破了传统档案的管理方式,从而提高了档案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档案信息化使得档案纸质载体得到保护

传统的查阅方式是要到相关档案保管部门或综合档案馆进行纸质档案的查阅,并从中摘?自己所需的信息或复印相关内容。这种利用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影响了档案的利用效率,而且也增加了纸质档案的磨损。纸质载体的档案是最原始的证据材料,它的客观性是毋容质疑的,因此,保护档案的纸质载体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档案保管部门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档案管理之中,实现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存贮、管理和索引,那么所需的信息资源,便可以真接从数据库中获得了。

二、档案信息化管理现状

目前,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电子信息扑面而来。然而,对电子信息进行集成管理的数字档案馆大多却有壳无核。即使像深圳、青岛这样居国内领先地位的数字档案馆,在全文检索服务上也只能算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1.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整体环境

环境因素对信息化发展影响颇大,文献、图书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最好的佐证。如今,在许多图书馆,特别是高校馆,读者只要轻点鼠标,即可实现书刊检索及论文下载。文献、图书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的广泛的共建共享,有效推进了图书馆数字化进程。相比之下,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却是风景这边独寂寞,颇有些愚公移山单打独斗的味道。档案信息为原生信息,来自不同部门,具有差异性、特色性和内敛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档案信息共建共享及规模化、市场化运作氛围的形成。

2.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数字化能力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资源数字化,实现的途径无非两条:其一,通过录入、扫描、翻拍等手段,将馆藏纸质、声像等载体档案全文数字化;其二,接收、整合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多媒体教学等条件下产生的各类电子文件。前者因费时费财费力且进程缓慢,只能择时分步实施;后者虽快捷高效,但目前的档案管理系统及信息技术对网络信息的集成、整合大多力不从心。档案信息化建设因此陷入了一方面费时费力地将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另一方面现成的电子信息却大量流失的怪圈。

3.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人才队伍状况

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来说,信息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级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才大战愈演愈烈。然而渴求信息技术人才的各级档案部门却似乎成了战争的中立国。究其原因,还是我国档案长期沿用的传统手工管理模式固化了的“档案部门是安置富余人员,解决人才家属就业之地”的思想在作祟,这在高校、科研院所等突击大规模引进高级人才的单位反而愈演愈烈。可见,档案馆(室)进人容易但引进人才难上加难。

三、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资源体系建设

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其中数据库建设尤为重要。档案数据库的规模和内容,决定着人们共享档案信息资源的能力和水平。数据库建设应遵循以下3个原则:一是实用性。对馆藏的非电子档案,应先挑选常用的、急需的、珍贵的档案,通过扫描或录入等形式进行数字化处理,并按统一的要求进行著录标引或检索链接;二是快捷性。档案管理人员应及时将新形成的电子档案转换到数据库中,定期更新和充实数据库内容。三是安全性。严格限定利用者的使用权限,建立起不同层次的数据库,实行档案全宗和密级双重控制管理,确保档案数据不被非法改写。

2.管理体系建设

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加强管理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要。其中,基础工作是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基础工作是多方面的,包括硬件、标准化以及安全保密工作等方面,都需要我们加强管理。首先是要加强硬件设备的配置,将档案信息化管理纳入整个单位信息化管理体系当中,才能更好的获得支持,从而改善设备条件。需要充分配备的硬件有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刻录机等。设备配备要把握一个原则:既满足工作需要,又节约成本。对于这些设备,档案部门要指派专人对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电子设备进行维护,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不影响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效率。

3.利用体系建设

档案是信息、是资源,没有档案就没有信息,没有信息就没有服务的资源。目前,档案部门仍然存在着“为保管而保管,重保管轻利用”的思想,存在着“等、靠、要”、“安于现状”等旧观念,还存在着“闭架借阅”、“你查我调”等做法。现代信息社会日新月异,新技术及相关学科理论的不断渗透,使得档案管理领域不断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思想观念落后、思想认识跟不上时代步伐,缺乏开放和创新意识,成为了制约档案信息化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种问题,档案工作部门首先要破除“重管理设施购置、轻服务研究”等做法,树立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得档案管理有利于档案信息的利用,服务于经济建设,服务于社会。

4.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档案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研究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问题,是档案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安全保障包括两方面:一是档案信息存储安全,二是档案信息利用安全。在信息存储安全方面,要增强档案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意识,加强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监控,存储档案信息的设备要加装有效的防毒软件,内部局域网要与一切外部网实行物理隔离,各种数据库要及时进行备份,保存到符合保管要求的脱机载体上,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保密和系统运行安全可靠。

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化;城市垃圾;治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R124.3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生活垃圾的数量每年也以较快速度增长,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与日俱增的生活垃圾已经成为困扰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重大问题。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垃圾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与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不相适应。审视当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只有系统地分析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路径,重构和完善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运作体系,才能更好地推进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发展进程。如何在数字化的今天更好地寻求垃圾治理路径成为摆在城市发展面前的重要任务。

二 相关概念

(一)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的思想在城市范围的延伸和具体实现,即是运用信息共享的理念,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将物质城市数字化重建,据此整体研究解决城市问题的综合系统。数字城市代表了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推动整个国家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广义的数字城市概念即城市信息化。它是指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实现城市经济信息化、建立城市电子政府、电子商务企业、电子社区并通过发展信息家电、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建立信息化社区(王宏伟,2009)。狭义的数字城市是指利用传统的数字城市理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遥感RS等关键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空间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和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实施和信息系统。其本质是建立空间基础设施并在其基础上深度开发和整合应用各种信息资源。研究采用的则是狭义的数字城市的内涵。

(二)城市垃圾

城市垃圾是城市中固体废物的混合体,包括工业城市垃圾,建筑城市垃圾和生活垃圾。工业废渣的数量、性质及其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差异很大应统一管理,根据不同情况由各工厂直接或经过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放置于划定的地区。建筑城市垃圾一般为无污染固体,可用填埋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多指人们日常生活或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它伴随居民生活而产生,成分和产量也伴随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的变化而改变。研究主要是以城市生活垃圾为主要分析对象展开论述的。

(三)运用数字化技术解决城市垃圾治理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以及技术手段的限制,传统的城市垃圾治理措施只能够在一种比较被动的情形下进行实施以便解决城市垃圾治理问题。随着数字化的发展以及数字时代的到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可以使我们更加有效地去面对城市垃圾问题,使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处于或是尽量处于主动的位置。同时,现行的某些制度措施具体实施起来还存在不少制度上的局限,某些信息可能不被重视;内、外部评价所占比重不明确,绩效评价受政府内部掌控,透明度不高、操作不规范,中心的监督指挥系统负荷过载,实际运作中存在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此外,许多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是数字城市赖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有了这些支撑和保障无疑会对我国解决城市垃圾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 现代城市垃圾治理现状分析

从国外看,日本的垃圾治理主要将减量化作为垃圾治理的长期战略,强调垃圾分类是实现“减量化、资源化”的基础工程,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经济政策,保障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重视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为治理垃圾污染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形成了政府、企业、公众互动的“三元管理”体系,实现垃圾综合管理。美国城市垃圾处理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序列,垃圾卫生填埋、焚烧以及堆肥方式还仍然继续利用,但统计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堆肥和路边分类回收、废物回收、庭院垃圾处理、餐厨垃圾治理等组成废物变资源序列,促使废物回收与再利用得到了快速地发展。新的时期,美国是一个既能够有效防止污染,又能够开发利用再生资源的垃圾综合处理体系正在得到快速提升;西欧国家在垃圾处理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北欧也在迅速发展。

国内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中,成熟且常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主要有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回收利用技术目前仅在少数几个城市中进行试点工作,应用实例尚不多。另外,现阶段有关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地方性法规已在陆续出台。研究认为,有效健全中国的垃圾管理体系,应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垃圾处理处置技术,参照国外垃圾分类、收集、运输、综合利用及处置的体系,建立一套我国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不断构建和完善环境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在垃圾处理过程中贯彻“4R”理念,坚持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研究则在此基础之上从一个新的角度――管理与技术角度去探讨城市垃圾治理的新路径,目的就是为努力提高城市垃圾治理的效率和效益提供思路。

四 数字化时代城市垃圾治理的趋势与路径设计

(一)发展趋势

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城市垃圾的治理不但是可行的,而且会大大提高治理的效率。研究认为数字城市的发展趋势或发展原则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最优效率和最佳效益。目前国内数字城市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结为三部分:一是各级政府努力构建综合性数字城市发展平台及应用系统。其次是实现数字化与城市垃圾治理的有效对接;三是完善数字城市中垃圾治理的操作流程与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发和应用空间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体系,能给城市垃圾科学化治理提供科学的保障。

(二)城市垃圾处理体系建设的路径设计

1.垃圾处理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

基于数字时代垃圾处理网络化的基本要求,垃圾处理网络化体系建设势在必行而且是现行条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构建垃圾治理的信息处理体系时机已趋于成熟,具体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进行规范化垃圾回收、运输、登记管理工作。所谓规范化就是要不断提高此项工作的效率性和可操作性,在垃圾的分类回收等方面尽可能地使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来进行操作与控制,不断提高垃圾回收的效果与效率,实现垃圾回收的半自动化或全自动化。二,不断创新完善垃圾运输实时监测技术。根据我国垃圾处理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对城市垃圾处理车进行编号,并安装卫星定位器,以便对其进行空间直观控制。此外,对城市固定垃圾处理池进行卫星定位器置放,通过卫星的监测技术进行定点管理等。三,垃圾处理登记管理工作可以分阶段进行。目前阶段,我们可以使用电子刷卡技术定位垃圾处理人员以及垃圾处理车的工作状况,为我们以后建立更为便捷的电子信息档案打下基础。

2.垃圾处理信息化收费体系建设

城市垃圾是个社会性的问题,问题由社会产生,理所当然我们可以借助、利用社会的力量进行垃圾处理工作。城市垃圾污染防治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来建设大量的无害化处理工程,所需要的建设资金原则上应当由国家、地方和受益者共同承担。研究以为,城市垃圾的清运处置费用可以通过资源化产品的出售、已封闭城市垃圾处理场地的地产开发、城市垃圾收费以及财政补贴等途径予以补偿。外部效应存的存在要求政府与个人和组织都应该建立相互间的利益制约关系。简单来讲,包括以下几点:政府对于不同的获得城市垃圾处理权限的组织应该予以定期绩效评估,对有较大成绩的组织给与政府补贴或给予税收优惠;对其他组织和个人也应落实“排污付费”原则;对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开征城市垃圾费,以补充城市垃圾清运、处置费用的不足,减轻政府财政压力。而所有的这一切通过网络数据库则可以更快实现。

3.垃圾处理信息化制度体系建设

建立良好的垃圾处理制度体系有利于垃圾处理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与监督,更有利于垃圾治理工作的顺利高效进行。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去思考对策。一是垃圾处理特殊许可证制度。另外就是建立和完善垃圾处理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政府部门根据辖区内的城市垃圾管理目标,综合考量各区域城市垃圾处理设施的消纳量和区域发展规划等因素,确定每个区域城市垃圾的最大排放量;然后,通过发放城市垃圾排污经营许可证具体分配排放指标;同时,通过建立城市垃圾排污权交易市场,使排污权能够合法合理买卖。

4.垃圾处理信息化竞争体系建设

优化绩效的评价体系,虽然分出了内评价与外评价两方面,但是对于内外评价各自所占的比例应该做适当的安排,不能盲目操作。充分运用当前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进行监督的同时建立起合理的社会评价竞争体系,充分体现出公平性,不同主体不同对待,如做好对不同主体处理垃圾数量的统计、对不同的主体进行奖励或是进行财政补贴等。建立开放、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的城市垃圾处理投入产出机制,实现社会资本资源在城市垃圾处理产业领域的合理配置,并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用。

(三)小结

研究主要是从数字城市发展和城市垃圾治理相结合的角度对数字城市时代垃圾治理路径进行了基本的分析,比较详细的理论基础体系并客观地预测了数字城市的发展趋势。然后从一个新的角度和侧面,比较深入地说明了现有的城市垃圾治理的努力方向,即从加强管理制度与提升技术操作手段方面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最后提出了数字城市背景下城市垃圾治理的路径设计,也为数字化时代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治理城市垃圾、保护环境,发挥其社会服务能力准备了思路。研究认为,数字化时代城市垃圾治理会有更好的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平.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2006,43(1).

[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 杨宏山.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制度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1).

[4] 梁勇等.数字工程导论[M].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5] 李永田.建设“数字城市”的设想与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8,37(6).

[6] 王凤霞等.“数字城市”研究初探[J].世界地理研究,2002,11(2).

[7] 王兆喜,方伟.城市公共管理的新课题――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J].江苏科技信息,2007.

[8] 金龙,赵由才.计算机与数学模型在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中的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9] 梁勇等.数字城市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

[10] 徐青.地形三维可视化技术[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0.

[11] 史旭晖,罗斌.用循环经济理念探索城市垃圾管理模式[J].当代经理人,2006(4).

[12] 吉林省建设厅.年底前开征生活垃圾处理费[J].长春晚报,2007.

[13] 田宇,孙建亭.湖北省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和对策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