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班级制度建设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12年6月7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质量技术监督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各直属检验检疫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规范各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教育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制定了《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管理规范》,现印发你们。请各省级教育行政、质检部门参照本《规范》,认真抓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工作。
教育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从2012年起,每年将从各省级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中遴选出一批国家级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请根据《教育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建立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开展质量教育的通知》(教基一函[2011]6号)要求,制定本地区质量教育基地的申报规范和评审细则,部署本行政区域省、市、县三级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创建工作。
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管理规范
1.目标
1.1 规范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工作,探索建立基地活动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衔接机制,提升中小学生的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质量教育基地网络。
1.2 依托企事业单位,建立设施完善、内容适宜、形式多样、注重实效,适合各年龄阶段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需求的质量教育基地。
2.依据与范围
2.1 本规范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及《教育部、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建设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开展质量教育的通知》(教基一函[2011]6号)制定。
2.2 本规范适用于教育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命名的国家级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包括:消费类产品的生产企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内的企业;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院所和检测机构、实验室;旅游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企业等。
2.3 高危险、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等不适宜中小学生参观学习的企业不建设质量教育基地。
3.申报与评审
3.1 申报时间从每年7月1日起至8月10日止。
3.2 申报材料。
(1)《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申请表》;
(2)质量教育基地建设情况;
(3)质量教育活动开展情况;
(4)适合不同或特定年级学生的活动实施方案;
(5)接待手册;
(6)申报单位全貌、生产线(或检验检测设备)及开展质量教育活动照片共6张。
各省教育行政、质检部门将推荐的国家级质量教育基地的申报材料纸质和电子版(刻录成光盘),纸质材料一式两份分别报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和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
3.3 评审。
3.3.1 省级质检、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从本地区省级质量教育基地中,确定申报国家级质量教育基地的推荐名单。
3.3.2 教育部与国家质检总局组成联合专家组,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质检部门推荐的质量教育基地进行文件审查。
3.3.3 文件审查包括:申报材料齐全性、申报范围符合性、申报条件符合性等。
3.3.4 教育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可安排专家组或委托省级教育、质检部门联合对通过文件审查的部分单位进行现场评审。
3.3.5 现场评审包括:申报单位基本条件、承担质量教育基地适宜性、质量教学内容、质量教学方式、动手操作体验、讲解人员、参观路线、接待能力、安全措施等。
3.3.6 专家组依据评审结果,形成评价报告,提出初选名单,经教育部、质检总局两部门审查批准后,确定并正式入选名单。
4.建设与管理
4.1 基本要求
能够根据质量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对工作环境、参观路线、教学场地、学习内容、人员师资等进行合理安排。在不影响正常生产和检验检测工作的前提下开辟参观走廊,明示质量教育标志,提供相对封闭的培训、教学场所;能够满足教育部门设计教学活动方案要求,并培训专业讲解人员。有明确的机构及人员负责中小学质量教育工作,并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
4.2 教育内容
结合生产和检测工作特点,针对小学、初中、高中各学习阶段,或针对某一知识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相应的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包含三个方面:
(1)质量基础教育,涉及质量基本知识和质量安全相关知识,如对质量的含义、质量和质量安全的相关标志、标识等。
(2)生产(检测)流程控制及质量管理知识,包括生产(检测)流程设计与控制、质量管理关键环节的展现与介绍。
(3)与生产或检测工作相结合的互动性体验。
以上三个方面为质量教育的主要内容,申报单位应根据不同对象(小学、初中、高中)的实际特点设计教学方案,拟定从“知道”到“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
4.3 接待条件。
4.3.1 讲解人员要求。
(1)应配备一定数量的讲解人员。
(2)应保证所有讲解人员具备必需的专业技术知识,掌握生产操作规范,讲解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讲解技巧,应对中小学教育情况有基本的了解。
4.3.2 设施要求。
(1)有适合中小学生参观学习的有关产品质量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国内外质量管理读物等。
(2)本单位有关的资料、实物、案例等。
(3)应能具备可供中小学生操作、体验的检测仪器设备或能够动手制作的相关产品。
4.3.3 环境条件。
(1)参观场地应该满足安全、环保、通畅的基本要求。
(2)应具有明确的参观区域标识,必要时制定专门程序或参观路线。
4.3.4 接待要求。
(1)应明确公示接待时间。分期、分批接受中小学生开展质量教育实践活动。
(2)全年接待天数不少于36天。每次可接待60-100名以上的学生。
4.4 安全措施。
4.4.1 应强化安全管理。建立保障安全的组织管理机制和保护措施,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4.4.2 现场活动中的讲解人员和企业负责安全的人员应认真履行安全职责,做好参观区域的现场管理,保证学生安全。
4.5 监督管理。
教育部、国家质检总局将对质量教育基地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检查,对出现以下情况的质量教育基地的实行退出机制,撤消其命名。
(1)开展质量教育活动明显偏离方案目标的;
(2)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
(3)管理不善,不能及时报告发展动态的;
(4)未按要求推进质量教育活动或成效不明显的;
(5)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受到有关部门处罚的。
4.6 工作交流与信息报送
4.6.1 应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广泛宣传质量教育活动成果,加强质量教育经验交流,及时反映质量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关键词:大学;班级;制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015-02
一、大学班级管理与大学班级制度文化的内涵
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简言之,管理就是创造个体更好地在群体中完成目标的环境。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正式组织。班级管理是教育管理者带领班级学生,按照班级教育管理规律的要求,为实现班级工作目标而进行的系列职能活动。依据以上分析,对大学班级管理做出如下定义:大学班级管理是教育管理工作者带领学生,按照专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创造学生个体更好地在班级群体中实现个人成长目标的环境。制度文化是一个比制度更深、外延更宽的概念,不仅包含制度本身,还包括制度理念、法制精神、建章立制的过程,以及制度实施的状况,等等。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以及这些架构与规则的形成过程、运行状态与实施状况。依据以上分析,对大学班级制度文化做出如下定义:大学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组织架构及其规章制度的形成过程,以及班级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大学班级制度文化体现了大学文化中包含的学校规章制度、道德规范、校风校纪等内容,落实到班级规章制度的执行中,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的组成部分,是实施高效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班级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大学班级制度文化是促进学生认同学校教育理念、专业培养目标、形成班级共同目标、共同价值追求的途径,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的保障,大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对于班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校教育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离开了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将导致学校教育管理的形式主义,大学文化的传承将成为无本之木。大学班级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班级组成特殊性与班级管理的特殊性两方面。班级组成的特殊性,大学班级成员是在学校招生录取后,学校教务部门依据分班要求,将同一专业学生分成若干自然班级。此举说明大学班级成员具有共同的专业发展目标。大学班级班主任大都由专职教育管理工作者或者专职教师兼职,没有专职的班主任老师,这导致了班主任不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班级中;班级成员基本都超过了18岁,属于成年人,区别于大学之前的未成年人。管理的特殊性。大学班级管理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为主旨,这体现了大学对成人教育的特殊性,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主要起监督和指导的作用。需要班级建立自运行体制,这需要有稳定的管理团队和科学的管理制度。良好班级制度文化的形成能够适应大学班级管理的特殊性。
大学班级制度的缺失性。直接涉及到大学生教育与管理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以教育处为主,对学生学习的常规教育和管理;其二是以学生工作处和团委为主,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教育进行教育和管理。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和团委依据其职能,就学生日常学习的方方面面制定规章制度,形成《学生手册》,这些制度大多数是某一行为规范的指导意见,缺少切实可行的规范。在当前大学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中,缺乏标准的班级制度体系建设,大学的教育教学是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开展的,班级制度体系和具体制度的缺失必然导致教育管理的参差不齐,导致教育管理的相对混乱。大学班级建设的形式化与空洞化。形式化主要表现在制度理念落后与制度执行力薄弱,提到班级建设,就会想到制度建设,提到制度,就想到管理的工具、约束学生行为规范的标尺,规章制度的价值在于教育管理者的需要,制度随意性大,对制度的尊重、维护、修改、执行力度远远不够,使得制度成为形式主义。空洞化主要表现在班级制度建设脱离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脱离班级的目标追求。以标准化的《学生手册》对学生进行管理,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不能贴近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生活,当制度的内容与现实的目标出现偏差的时候,必然会使制度文化失去作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中介的作用,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就会脱节,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班级建设的空洞化。大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实现班级自我管理的必要条件。大学班级的管理以自我管理为主要形式,自我管理就是指个体对其自己本身进行管理,为自己制定目标,组织自己、约束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管理好个人的事物,最终实现个人的目标。要想更好地实现自我管理,需要有良好的大学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形成过程是班级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所以班级制度文化形成是自我管理的必要条件。大学班级制度文化是学校实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高效有序运行的重要通路。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最终对象是学生,教育和管理目标是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实现的。学校与学生之间,需要架起一条通路,能将学校育人目标和校园文化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反映到学校之中来,进而融入到学校教育管理之中。班级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渗透到学生思想中、体现在学生行为上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化需求与现有制度体系碰撞的过程,是学校和学生联系的通路。
关键词:医学院;班级文化;意义;举措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4-0022-01
医学院是培养与医学有关的专业人才的地方,这些专业人才对人类社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医学生的培养教育,既要注重严谨性,又要注重创新性。班级作为医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促进医学生自我发展的载体。班级环境建设的核心就在于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一个班的班级文化可以体现出这个班同学的共同文化习性和价值追求。
一、医学院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医学院的班级文化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貌。据调查显示,有56.5%的医学生表示他们是因为想当名好医生才读的医学院;22.5%的学生只是听从父母老师的建议;剩下的同学则是其他原因。医学生在理想追求上的相似,使得他们责任感、荣誉感较强,这也是医学院班级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班级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校园文化,但是又由于各班级因素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虽然各医学院每年都有非富多彩的评选活动,诸如组织评选“优秀班集体”“优秀小团体”“好班长”等,但是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1)学校重视不够。班级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但是医学院没有认识到班级文化会直接影响校园文化,在竞争中是不容忽视的软实力,在培养学生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2)老师引导不当。高校教师有知识、有文化,视野开阔,本可以当一个很好的引导者,但由于一个辅导员老师要带几百个学生,再加上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包括科研能力、就业情况等都是考核考评的重要指标,因此很多老师在日常管理教育中忽视了班级文化的培养和建设,而把重心放在重视学生就业、重视科研、自我充电上,没有意识到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没有正确引导学生。
(3)学生认识不足。作为医学院的学生,学业压力相较其他学校要大一些。学生的肩膀上担负着神圣的使命,每天的学习生活让他们力不从心,据调查发现有46.8%的同学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23.6%的同学对于班级聚会没有兴趣,甚至有13.4%的同学连辅导员老师的名字都不知道。这种现状除了受医学院本身性质影响以外,高校老师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加强医学院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良好的班级环境、文化和氛围对培养医学人才至关重要。因为,加强医学院班级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转变的重要时期,会在与周围人的接触中不断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班级文化作为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直接环境,对其有着很大的影响。共同的班级愿景,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以人为本”的班级制度,这些都能够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2)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建设班级特色文化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可以教育学生、规范学生、激励学生,同时有利于整个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该工作能顺利开展,学校就可以有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这也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形象,从而彰显学校的特色。
三、医学院班级文化建设的举措
要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不仅需要学校的重视和老师的引导,同时也需要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医学院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更应该既重视班级“硬文化”建设,也重视“软文化”的建设。
(1)打造文化形象。对于一个全新的班集体而言,首先要为班集体打造文化形象,让学生们有归宿感。大家集思广益,选一个喜欢的班级名字,是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头炮。紧接着可以开展征集班徽、班歌等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与友谊。最后还可以选购一套别致的班服,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服从大多数的决定,形成团体意识。
(2)加强制度建设。加强班级制度建设,形成特色的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形成后,首先就应该制定出跟这个班集体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班规”,为建设优良的班风、学风打下扎实基础。除了作为日常条例的班规之外,还应该设置奖惩机制和补充条例,从而对学生们起到激励和监督的作用。
(3)组建班委团体。有了班级形象和班规制度之后,我们就应该着手组建一个优秀的班委团体。我们可把试用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提拔起来,作为整个班集体的核心。一个好的班级核心人物,可以影响到班级文化的方方面面。以该学生为核心,再建立一个同学们信任、辅导员认可的班委团体,今后能更好地为班集体服务。
(4)设置集体规划。学生们对班级体有了归宿感,对班委干部有了理解和认可以后,怎么样才能做到齐心协力、共同进步呢?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设置一个班集体的规划。有目标才有动力,而一个班集体有了共同的目标,不止有了前进的动力,同时还拥有了强大的班级凝聚力。
(5)强抓精神建设。班级文化建设还要重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四、结束语
辅导员老师要学会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尽自己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辅导员老师要引导学生除了学习医学专业知识以外,也不要忘了陶冶情操,这是一个大学生必备的素养。
参考文献:
[1]卢妍宇.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 班级制度建设 班级队伍建设 班级事务建设 班级文化建设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之而来的却是高校的班级管理面临众多问题,如:高校连续扩招带来的班级数额暴涨,就业形势严峻导致的毕业班管理及职业生涯指导工作的困难重重,应试教育而引发的大学生考证热、考研热、考公务员热等。针对这些情况,高校辅导员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另辟蹊径,强化班级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班级制度建设
制度的好坏对于组织的效率和生命力具有决定意义,良好的制度可以有效地增强班级的凝聚力、竞争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从而推动班级工作科学和规范地开展。因此,班级管理离不开制度建设。
1.班级制度的制定,要民主化,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
班级制度必须经过学生反复论证和讨论,要确保代表全体学生的利益和意见,形成一套符合学生需求、宽严有度、奖罚分明、有利于学生成材的科学管理体制。辅导员应当力争创建具有“沟通理性”色彩的班级组织,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延伸,使班级成为全体成员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家园”和“公共空间”。
2.有力监督,保证班级制度规范化的有效实施。
班级制度的实施必须实现制度“有形化”,树立制度的“外在”权威。平时在工作中辅导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灵活进行,如通过在班会上宣讲,在宿舍醒目位置张贴宣传,或者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将其融于班级活动过程中。另外,对于违反制度的班干部、骨干分子或普通同学,做到一视同仁,奖罚分明,增强班级成员对制度的认识,树立制度的“外在”权威,使学生从最初的外部控制转向最终的自我约束。
二、班级队伍建设
团结、和谐、有凝聚力、工作能力突出、奋发向上的班委,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首要条件。班级建设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否取决于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加强班级队伍建设应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1.理顺党团组织和班级组织的关系。
高校班级队伍主要由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三部分组成。所以,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首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党团组织和班级组织的关系,如何清晰地认识这三者的界限。在工作中应根据不同的干部,不同的岗位性质指导他们的工作,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工作。同时在团组织和班级组织两大机构之间有必要建立起合作互助的关系,形成以班团干部为中心的学生骨干力量。
2.以班级制度为依据,实现班级队伍从选拔、培养到考核、监督的规范化运作。
科学完善的班级队伍制度可以为班级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依据。所以,在平时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通过严格选拔,组建强有力的班委会、团支部学生队伍。对学生干部的组建应当充分发挥民主,在班级里进行竞选,但在竞选之前要制定严格的竞选制度,由能力强且受到大家认可的同学担任班干部职位,这样既给班干部一种无形压力与动力,又使班干部在学生中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有利于班干部工作的顺利与高效开展。
二是明确班委和团支部的工作职责,提高组织机构的工作成效。在班团队伍确立之后,首先必须明确班团干部的职责,让每位班干部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
三是充分授权。在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团支部、班委会的领导核心地位,对他们提出的建议要给予充分重视和信任,把班级管理工作交由他们自主进行管理,辅导员要适时地指导、监督和激励,不要过多地干涉班委的工作。
四是注重对工作管理能力的培养。辅导员要高度重视对班团干部的培养,充分开发班团干部的潜能,通过多种方式主动创造机会,促进班团干部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是正确引导,加强监控。通过定期召开班委会,进行详细了解和阶段总结,积累经验,广泛听取其他同学的评价,主动监督班团干部,及时指出他们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尊重学校和班级有关规范,对其进行奖惩,以增强班团干部的责任感和能力,充分发挥其作用。
六是构建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班团干部的积极性,培养其主体意识、民主意识,以实现其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教育,并使其个性品质得到发展,从而增强班级组织的凝聚力。此外,还要逐渐使班委成员之间形成互相激励的氛围,调动学生群体的积极性,从而使班级管理具有更高的效能。
三、班级事务管理
辅导员在班级事务管理上必须在把握总体工作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事务类别进行。
1.做好学生思想指导工作。
在具体的工作中辅导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并结合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心理上遇到困难时,要耐心地给予正确指导,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就业形势,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协助学校、院系开展工作。
一是要做好桥梁沟通工作。发挥好学生与学校、院系之间的桥梁沟通作用,及时传递相关信息,配合学院、系部的总体工作。二是在日常事务中要配合学校、院系做好学生动员、政策宣传、监督执行和重大突发事件处理等工作。
3.在开展各项班级活动中做好咨询与辅助工作。
首先,在班级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在班级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增强班集体对学生的吸引力;其次,要教育学生在开展各项班级活动中注重组织性、计划性与系统性,根据目标管理计划精心设计和组织活动;最后,班团活动可以实行一体化,在活动中把团的许多精神——团结、拼搏、奉献与创新精神融入其中,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受到教育,精神得到升华。
4.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学校—辅导员—班干部—班级成员”的信息传递模式向学生传递信息,但是,由于信息传递层次过多且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口头或电话为主,因而极大地影响了信息传递的信度和效度,容易导致信息失真甚至信息失效。所以在工作中一是要公开、公正、实现班级信息透明。各类班级事务可以通过统一的平台(班级群、飞信等),班级经费使用、入党积极分子推荐、党的发展对象推荐等各种评奖评优都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以公开的方式进行,接受全体班级成员和老师的监督。二是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模式,辅导员可以采取如网络、手机通信、QQ、微博等形式来及时了解和掌握班级各类信息,并通过各种平台传递各种信息。总之,辅导员要多角度、多渠道、经常性地与学生沟通,通过不断沟通实现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全力配合。
四、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班级文化建设既是一项基础工作,又是一项系统工作,把班级文化建设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1.开展有深度的班级文化活动。
班级活动能提供给全班同学展示才能、发挥特长、提高能力的机会,班级活动可以促使同学们相互理解、相互认识、化解隔阂,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并进一步推动学风、班风建设。同时,班级活动有助于形成班级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在内心里将自己与班级融为一体,使学生向着统一的班级目标努力,将班级规范内化为个人自觉遵守的言行准则。
2.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
辅导员和班级干部要及时把握班级动态,善于抓住一切教育时机帮助建立良好的班级舆论,利用班级活动进行正面的舆论引导,并通过班级权威人物的影响来建设班集体健康向上的舆论。通过丰富的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3.构建班集体自己的独有文化特色。
辅导员可以根据每个班集体的特点,通过班歌比赛、班徽设计、网站设计、微博比赛等多样化形式,使班级能够在各种活动中形成自己的情感、风格,并能够在班级间的交流沟通中传承和发展。
总之,随着高校扩招,给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新形势下,辅导员应审时度势,探索班级管理工作新思路,解放思想,拓宽改革思路,重构班级管理的全新工作体系,使高校的德育工作更上一层,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景川.新时期高校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思考[J].冲国水运(理论版),2007(1).
[2]马少坤.论高校班级管理状况及班主任班级管理理念[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09).
[3]洪峰,刘哲.高校班级管理的企业化探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O7).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制度;制度建设;落实
近年来,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支生力军正在迅猛发展,由于招生的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进入独立学院的学生在生源质量和家庭背景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依据国家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制定出一套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管理的制度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学生管理制度是独立学院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前提,是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生活和工作秩序,实现对学生的规范管理和保证学校培养目标顺利完成而制定的一套对全校学生具有普通约束力的规定和办法等文件的总称。只有管理制度健全,教师才有了实施管理的基本依据,学生也才有了行动的准则,而且在实施管理时制度是核心,因此,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在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意义。
二、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的内容不完善、不严谨
在2005年9月1日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频布之后,全国各高校都根据《规定》的内容和精神对本校的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但是在修订过程中部分规定的制定是缺乏法律依据的。部分管理制度的内容笼统,语言含糊,责任不明确,制度所规定的一些措施缺乏可操作性,而且存在重责轻权,重制定轻落实的现象,导致有一些制度形同虚设,无法执行。
(二)制度的制定过程不民主、不规范
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缺乏民主性,在制定过程中往往只有管理者参与,不经过民主审查程序,不听取学生意见,没有重视学生作为被管理者的真实感受与心理。导致部分制度难免存在不恰当的地方,甚至违背了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因此在执行时就会出现学生不能理解、接受,也不能达预期的教育目的的现象,甚至有些学校出现了被学生告上法庭,并且败诉的现象,从而导致管理者的权威和制度的权威性受到影响。
(三)制度的落实与执行不到位
任何规范性的文件只有向公众公开并让其熟知其内容及要求时,人们才能遵照执行,才能提高其权威性。那么学校的管理制度作为控制和管理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各项活动的规范性文件,要想能够对学生起到约束和指导作用,就必须有效地公布其内容并让学生理解制度制定的目的、意义及所规定的相关内容。然而,现在许多高校的学生对该校的管理制度并不是很了解,学校也缺乏这方面的宣传,导致好多时候只有当学生违反了相关规定时才知道。还有部分管理者在执行过程中对制度内容进行扩大或缩小也影响到了制度本身的意义,导致学生对制度的反感,影响到制度的权威性。
三、制度建设应依据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因此学生管理制度的建立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精神指导下进行制度建设,体现出学校对他们的关怀,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合法性和科学性的原则
合法性是指独立学院所制定的学生管理制度的内容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超越法定权限,不得与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相抵触。科学性是指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制度的建立必须符合实际,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培养与管理,能够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起到指导和约束作用。
(三)指导性和约束性原则
独立学院的学生生源较差,入学后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能遵守。因此我们在建立规章制度时不仅要考虑如何约束他们能够认真学习完成学业,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和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力,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给予指导和约束,以便在步入社会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制度不仅要具有控制约束功能,还要具有引导和指导的功能。
(四)激励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独立学院的学生有多数都是高考失利的和在高中没有认真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所以在刚入学时对自己自暴自弃,而且感到前途迷茫,所以在建立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制度时应以激励为主、处罚为辅。通过鼓励让大学生能够进行良好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当然激励时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对于一些破坏校纪校规的不良行为,也要有相应的处罚制度,以便更好的进行管理,当然处罚制度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的一种手段。
四、制度的落实与执行
(一)加强宣传力度
全校师生对学生管理制度建立的目的、意义及内容有知情权。所以学生管理制度在执行前一定要进行大力宣传,各院系通过例会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各班学生通过班主任组织学习,学生干部由学工处教师统一组织学习,党员、积极分子由所在党支部组织学习,并将相应的制度打印张贴在班级。总之,要做到充分宣传学习,让每位师生都对制度充分认识和理解。在执行后要进行检查落实,并根据实际执行情况,找出制度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分析找出原因,进行完善,一套好的制度要不断的修改完善,逐步健全。在每年新生报到后,都要及时组织新生对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全面学习,并通过知识竞赛和考试的形式对学习情况进行检查。总之,制度只有宣传到位,严格执行,才能让学生认同学校的管理,也才能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度,达到预期目的。
(二)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制度的习惯
培养学生主动、自觉地服从学校的管理制度的意识,而不是被动的、抵制的服从。我院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制定了一些专门的制度,有早操制度、上课出勤制度、晚自习制度、夜不归宿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一方面引导学生向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制约着一些不良现象的发生,并对一些违犯制度的现象做出处理意见。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员、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
(三)制度执行要保证公平公正
公平公正是任何制度都必须严格遵守的重要原则,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也不例外。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绝不允许出现的现象。我们所制定的学生管理制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规范约束一些不良现象,所以在有同学违返相关制度时,不论是学生干部还是普通同学一定要按相关制度执行。公平公正的执行制度为确保学校的各项工作正常进行提供了保障,也为创建和谐校园提供了保障。
(四)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要设立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比如对于每个班级的早操、上课、晚自习、夜不归宿等日常管理每天都要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每周、每月都要进行统计,并对表现好的班级给予奖励,对于差的班级给予批评,并与班干部与班主任的考核挂钩,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综上所述,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只有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和要求,科学合理的制定学生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和执行,才能保证独立学 院在高校占有一席之地,才能保证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曼曼.自主管理体系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创新研究[J].学理论,2013(15).
[2]尹晓敏.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的理性程序思考――基于正当法律程序的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05(5).
[3]杨松慧.论加强和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