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政内控制度建设

财政内控制度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政内控制度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政内控制度建设

财政内控制度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内控制度建设;有效途径

2010年,证监会、财政部等五部委共同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我国自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以来,以控制舞弊和防范风险为中心,以评价标准和控制标准为主体,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衔接有序、体系完备、方法科学的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一、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之间的关系

财务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分支之一,主要由行政事业单位针对其预算过程中存有的各个风险进行度量、识别及分析评价,并且选择适当时机采用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和防范,用经济合理的办法进行处理,确保预算资金不会受到损失,并且达到预期绩效标准的管理过程。而内部控制是由行政事业单位的全体员工与其领导层共同实施,意在提升事业单位的管理服务水平及风险防范能力,为促进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实现事业单位的管理服务目标而制定的程序和政策。内部控制的本身没有将风险管理当成是核心,而是将其当做自身的构成要素。《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从发展战略、组织构架、社会责任、人力资源、资金管理、企业文化等16个方面对可能产生的风险做了进一步的关注和分析。2009年出版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防范及相关制度应用指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关注显然少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认识存在不足。

二、强化将预算资金的风险管理当成核心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途径

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有许多,不但能从预算管理方面来提升,还能应用EPR的管理方法,以下将对如何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制度完善和建设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财务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预算原因形成的,“没有预算就没有一切”充分反映出预算是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重点及核心。所以,完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是有效建立事业单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良好体系的有效方法,其优化了资源配置、加强了单位的内部控制、提升了单位行政的办事效益,对很多方面都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第一,完善预算管理组织体制,确定风险管理的内部约束机制,强化了对预算的管理与监督,有利于预算指标及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准确性,保障预算执行的规范性。第二,改进预算的编制方法,加强预算的指导性和实用性。目前,很多单位的预算编制相对粗糙,没有做到项目细化,预算支出还达不到每笔核算的要求。因此,预算编制方法要保证资金分配的合理性,能细化并规范预算管理,能优化资金支出结构,将资金运用到急需或重要项目中。第三,加大预算刚性控制力度。因为预算的科学性、计划性不强,预算的整体调整比较频繁,对资金的使用缺少预见性,降低了预算的控制力。财务预算制定后,必须确保预算执行的刚性,要设置严格的预算调整程序控制预算的调整或追加。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及资金流向要适时地做好跟踪与监督,及时纠正偏差。

(二)建设将财务风险管理作为基础的内控信息化平台

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不仅对会计的实务和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对内控制的工作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一,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控制点和业务流程,所以控制活动一定会受到信息化的影响;第二,信息技术为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事件识别提供了控制工具;第三,信息技术加强了监督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第四,信息化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沟通和信息,对这两方面要素有着积极影响;第五,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产生的新财务风险概率增加。

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信息化本身的风险控制,通过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加强对系统软硬件及数据库的安全管理,调整财务工作流程与计算机内控相匹配,设置操作权限并有效监控财务系统操作历史痕迹;通过对财务数据录入、处理及流转等环节加以监控,出现错误时能及时提示;注意内部稽查与审计工作的配合,杜绝因软件的漏洞而产生财务风险。

(三)建立控制监督和风险控制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起来风险识别、风险预防、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的管理机制,尤其要加大对强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预防,通过制订相应风险的措施和方案,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方面的应变能力,及时有效地阻止不利事件的发生,将风险降低到最低。财务管理是化解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关键环节,对财务监督体制进一步完善是拨正风险控制并产生明显成效的关键。建立控制监督和风险制约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主要如下。

1.加强财务部门的调节作用,使其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部门的职能特点,构建纵横连贯、上下协调的协同网络,将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综合起来,构建内部防控的协统机制及内部控制风险的通报制度。

2.大力建设财务风险的防控机制体系,从行政事业单位的重点工程、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对象等环节进行风险因素排查,完善内控制度,打造风险控制体系,构建成为以防范为核心、以加强内控管理为重要手段的协同管理机制。

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制度落实上面,做到管理有预算监督、核算有会计监督、职能有内部审计,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健全的财务风险监督体系,加大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工作力度。

(四)建立健全合理的财务诚信体系

诚信是事业单位对外维持良好形象的重要准则,同时也是更好进行内控制度的主要构成部分。要想全面提升内控制度的执行力,一定要将执行工作融合到事业单位的文化中。同时,其作为构成单位道德规范的重要部分,将直接影响到职工的控制意识,而且通过内在的职业道德和外在的社会准则发挥作用。例如,建造“小金库”是极其缺乏诚信素质的行为,对行政事业单位产生特别恶劣的影响。

三、总结

综上所述,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保证各项预算资金能够在安全状态下运行的可靠条件,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支出资产安全完整、合法合规、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做到真实完整,强化以财务风险管理为关键点的内控制度建设,帮助事业单位遏制管理漏洞,尽量减少损失浪费。同时,也要认识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一个较为体统的工程建设,它不但关乎财务部门的工作,也是整个单位或系统各项资源的最佳整合。因此,内控制度建设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样才能打造一个安全、系统的执行规范。

参考文献:

[1]殷羽.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J].金融经济,2012(10).

[2]张玲芳.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B),2005(04).

[3]杜建红.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6(06).

[4]任爱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中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10).

[5]柏杨.内控制度建设与财务风险防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2).

[6]李佳子.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0).

财政内控制度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

财政部于2012年11月29日以财会〔2012〕21号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控制规范(试行)》,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自《规范(试行)》实施以来,本人认真研读该规范,结合实际工作,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有自己几点思考。

1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指为了实现单位控制目标,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实施有力措施和严谨的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是约束和规范的过程。在事业单位的管理过程中,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和财政资金的使用安全;还加强了单位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的管理及监督,保障了相关政策法规的有效落实,提高了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2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1)单位重视度不够,内控意识薄弱:内部控制意识是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在现今的事业单位中许多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事业单位的领导重业务发展、轻内部管理,对内部控制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到位,致使单位未能建立起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有的领导狭隘的理解内控控制制度建设就是对财务制度的建设,内控控制制度的设计仅仅停留在财务制度的建设层面上。甚至于有的领导认为内控管理是对领导的管理,制约了领导的权限,妨碍了领导的管理工作。领导的态度也决定了内控人员对内控工作流于形式,敷衍了事,相关政策无法有效落实。(2)制度建设不健全:事业单位的内控包括预算业务、收入支出业务、政府采购业务、国有资产业务、基本建设项目及合同的管理等业务。现在有些单位在内控制度建设上不够完善不够全面,仅仅以财务和预算制度来替代内控制度;或者是制定了内控制度但不够深入,只是一些概念和理论的条条框框,而没有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工作和环境;还有些单位由专业人员制定了适合本单位的内控控制制度,但是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没有有效的贯彻落实,最终还是流于形式。(3)外部监督检查力度不够:作为对事业单位主要监督检查力量的财政、审计部门,工作重点还是偏重于财政资金的使用是否合法合规,较少对被检查审计单位是否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有效执行进行检查审计。缺少有效的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内控建设的发展。

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建议

(1)提高人员内控认知,加强单位组织领导: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主持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分工,配备工作人员,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推动本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并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承担领导责任,创造良好的内控制度建设环境。单位内部控制人员作为内控制度的执行者,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内控制度的执行效果,这就需要内控人员在具有专业知识、技术过硬的同时需要有爱岗敬业、作风优良的职业修养,熟悉相关的政策法规。所以必须强化内控人员对内控知识的学习,以提高他们对单位内控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知,促进他们培养良好的内控意识。(2)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内部流程控制。应当按照《行政事业单位控制规范(试行)》和《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建立健全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全面梳理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分析风险隐患,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有效运用内部控制基本方法,加强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实现内部控制体系全面、有效实施。(3)加强内部权力制衡,规范内部权力运行。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的业务性质、业务范围、管理架构,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要求,科学设置内设机构、管理层级、岗位职责权限、权力运行规程,切实做到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并定期轮岗。对重点领域的关键岗位,通过明确轮岗范围、轮岗条件、轮岗周期、交接流程、责任追溯等要求,建立严谨的轮岗制度,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应当采用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4)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加大考评问责力度。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是内部控制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制度,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检查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内部控制;通过自我评价,评估内部控制的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并且要将内部监督、自我评价与干部考核、追责问责结合起来,并将内部监督、自我评价结果采取适当的方式予以内部公开,强化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自觉性,促进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机制的不断完善。应该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与其他内部监督机制的相互促进作用,主动配合支持财政、审计、检查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共同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和有效实施。综上所述,内部控制是保障组织权力规范有序、科学高效运行的有效手段,也是组织目标实现的长效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科学规范高效的内控制度对于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财政内控制度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内控制度;问题;对策

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企业的内控制度建设起着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作用,它们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制约的内在机制,具有企业中枢神经系统的关键地位。企业的规模越大,内控制度建设与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内控制度建设与完善,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成败与否。因此,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所谓内控制度指的就是管理者为确保法律法规以及经营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方法、程序和制度等的一个系统。一般来说,它包含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主要是有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两部分组成。无论是内部会计控制还是内部管理控制,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都能够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正常、有序运转。

一、我国企业内控制度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缺乏内控理念,内控实效不够。当前,我国很多企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内控机制,但是,它们对于内控理念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导致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无法切实发挥出内控机制的控制作用,这是因为它们对于企业内部控制不够重视,它们忽略对内控制度的宣传与推广,导致了内控机制无法发挥出切实有效的作用;(2)企业财务制度不够规范。当前,我国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整体上偏低,导致了财务管理工作较为混乱,甚至有些会计人员伪造会计信息,使得企业的内控制度无法获得真实有效的会计依据,从而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3)会计人员的作用不被重视。当前,有相当多的企业对于会计人员在内控制度建设中的作用不够重视,他们片面的认为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企业的会计工作,使得企业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通过会计环节转化为会计信息,殊不知这其中需要会计人员的全面参与,导致了企业内控制度的效用无法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4)企业内部审计作用发挥不够完全。当前,一些企业领导对于内部审计的作用不够重视,或者在观念上存在一些误解,使得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无法做好。一些审计机构的人员编制不够,甚至没有专门的审计部门和人员配备,只是让一些部门兼职承担审计职能。一些企业即使配备了相应的审计部门和人员,但是,审计机制不健全,也无法大力发挥审计的效用。因此,我国企业当前的内控制度建设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说部分工作人员能力有限,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机制不完善使内部审计作用得不到良好发挥,企业涉及财会违法违纪案件不断上升,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费用收支失控,会计信息失真等。那么,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哪些呢?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企业内部控制体制不健全,考核企业干部政绩、业绩的机制不完善,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内部监督乏力。

二、我国企业内控制度完善的应对措施分析

当前,我国企业建立内控制度的基本方式有:正确评估企业的各项指标条件,确定目标和控制对象,并把握好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原则,即优先关注重要的业务与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以较合理的成本预算实现最高效的控制,从而使得企业内控制度建设能够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持续发酵,国内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我国企业的内控制度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会关乎到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我国企业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与完善工作,是具有必要性与关键性的。它能够帮助企业高层管理者更好地开展业务活动,能够合理保证企业在早期察觉风险,促使企业发展战略按计划实施。它的目标就是要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那么,我们到底该采取哪些措施来积极应对当前内控制度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和难题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1)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使得企业内控制度建设得到法制上的保障。当前,我国企业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与完善,首先就要从法制层面加以强化,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健全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得企业内控机制建设不仅有完善的会计制度进行配套,还有一套科学规范的财务制度加以强化。当前,企业应该要把握好财务制度的性质,要能够充分理清其在国家财务制度中的定位和层次,它是企业内部的执行制度,对于企业来说具有较强的约束力,主要通过预防控制、体制牵制、程序约束、责任考核四个方面来约束企业的各种行为。此外,企业应该要把握好建立财务制度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使得其方法和手段能够符合国家法律和法规要求,促进内控制度的完善;(2)重视企业会计人员在内控制度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加强和完善内控制度,还要以企业的会计人员作为主体,重视他们在内控制度建设与完善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应该在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的领导之下,通过财务信息的形式切实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去,并实行会计控制权的分离,从而最大限度的来确保会计人员参与到内控制度建设与完善工作中的相对独立性,这是进行会计监督的基础性条件,也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可靠的前提条件;(3)建立健全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内控制度。具体来说,企业应该实行严格的职责划分和授权控制,制定各种作业程序、管理办法和工作目标,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完善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全体员工了解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并使其能够切实落实到各个生产经营环节中去;(4)强化企业内

部审计制度建设,加强内部审计的效果。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帮助管理当局监督其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而提出的建设性建议。审计工作要对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资料的可靠性以及完整性进行审核与负责,还要对企业资产运用的经济有效性进行审核。因此,企业应该保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对独立性,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明确企业的内控制度建设与完善的目标所在,并按照既定目标实行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这是企业内控机制发挥作用的根本保障所在;(5)其他几个方面。具体来说,企业要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培养有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从细节入手,构建合理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平台,通过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辅助内控制度完善,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与明确各员工的责任与义务,提升企业文化完善企业内控,可以采取发放内控手册,员工定期培训并签阅等方式来建立企业内控意识文化,为企业良好运转提供基本保障。

总之,我国企业当前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不够乐观,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与日俱增。一旦处理不好,就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后果,甚至是破产被市场淘汰的悲惨境遇。那么,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国企业的内控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还存在着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尽快解决我国企业内控制度建设与完善问题,我们应该构筑严密的企业内控体系,从三个层次上来建立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即在企业“销”的过程中,建立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设立事后监督;从组织体系上确立内部控制审计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此外,我国企业还应该加强对内控制度的评审,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人”的控制,制定科学的评审办法,规范操作,实施严格的评审程序,围绕评审对象特点,突出审计重点,做出评审结论,进而使得企业内控制度建设与完善能够顺利推进,保障新时期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胡凯,张焕报.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财会月刊.2006,(9):67

财政内控制度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路径

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政策制度的直接执行者,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都纷纷被纳入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大大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透明度。但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依然存在很多缺陷,严重制约了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升。

一、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对于内控的推动作用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相应的推动了内控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内控的规章制度也先后出台,明确规定了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中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及行为。但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资产流失、内控松散、营私舞弊、肆意浪费等问题依然广泛存在,因此必须要加强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让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并且还能促进单位职能的有效转变,增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因此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内控体系[1]。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路径

(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应当积极响应财政部门的号召和组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内控措施。

第一,要建立收支内控制度。首先,要实现岗位分离,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财务人员不能身兼数职,要实现核算、出纳与审批的分离,做到收支符合标准,一切财务活动均按照公司制度执行;其次,要做好票据管理工作,必须建立严格的程序对票据的领用和核销进行规范,并做好台账登记;最后,要做好企业收支材料归档工作,以备后期稽核。

第二,建立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将单位的资产分类,进行分类管理,并据此设立起不同类别资产管理岗位及职责;稽核人员与出纳人员不能由同一人担任,财务章需由专人进行管理,并制定相应的用章制度和审批手续;加强货币资金管理,实施第三方检查制度,单位应定期组织其他人员对货币资金进行检查,确认账账、账实是否正确;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固定资产个人负责制,使用者承担管理职责,同时,固定资产的申购、领用都应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要重视台账管理工作,相关部门要对其进行定期检查。

第三,完善预算内控制度。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财务预算这一环节,预算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目标的达成。因此,需要完善预算内控制度,各部门编制财务预算时,应与单位内部的责任预算相互牵制、有机结合;要建立起预算监督机制,提高大家的预算意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单位预算进行调整。单位内部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应当坚持综合预算原则[2]。

第四,建立会计内控制度。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工作和财务工作离不开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来支撑,并且这套制度要能实现对企业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的控制,会计内控制度的建立则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应当建立财务职务不相容制度;其次,要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实现岗位之间的相互牵制机制。

(二)提升内部工作人员素质

当今社会已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各类型激烈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行政事业单位只有拥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才能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内部控制的有效与否,关键还在于内部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因此,要重视内部工作人员素质的提升,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内控制度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内在环境。

(三)强化单位领导的责任意识

纵观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大部分原因还在于单位领导的不重视,没有带头做好执行表率作用,没有充分意识到内控制度建设在保护国家资产、实现单位经济建设目标等方面的重要性,甚至有一些领导会认为内控制度建设不仅会占用大量人员,还会造成成本的攀升。但是《会计法》中明确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负有强化单位内控意识的法律责任,因此强化单位领导的责任意识,对于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尤为重要。

三、结语

内控制度的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规避风险、增强财产安全全、保护资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内控制度的建设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可以确保各项资金的安全运行,并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主动进行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内控制度。

参考文献:

[1]王喜梅.新形势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必要性与对策[J].财会研究,2015(11):68-71.

财政内控制度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常态 高校 内控制度 缺陷 对策

实施内部控制规范,是加强教育经费监管的重要举措,是完善教育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必然要求。2012年11月财政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高校的内部控制从制度上有了保证和约束。然而,许多高校在执行过程中没有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相关制度,内控制度不封闭,执行进展不顺利,实施效果不理想。有些高校甚至出现相关人员违纪乃至违法行为,这与高校内控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内控监督机制是密不可分的。

一、高校内控建设所面临的境遇

随着国家对高校投入的加大,如何加强经费管理、加强学校内控制度建设,不仅是财务工作的重点,也是整个学校工作的重点。

(一)高校内控建设新常态

党的十以来,纪检监察、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巡视检查等综合发力,着力加强监督检查。审计监督已常态化。随着国家对高校各项审计、专项检查以及财务巡视的深入,许多高校内部管理的问题纷纷暴露,有的高校甚至出现相关人员违纪乃至违法的行为。这些违法违纪行为不仅仅是相关人员主观意志薄弱造成,高校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是关键因素。高校应该进一步完善内控机制,进行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检测和评估。建立预警机制,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监督,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责任追究,从而防范经济风险。因此,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成为促进高校科学、和谐、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新常态下高校内控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缺陷

1.设计缺陷

内控制度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覆盖经济活动所涉及的各类业务和事项,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全过程控制。高校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顶层设计有漏洞,分层设计不协调。学校往往以各业务部门为单位,相关业务部门根据自身的风险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内控制度,有些甚至是为应急之需,然而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内控制度却相对独立,一些风险点甚至没有被覆盖,制度缺乏整体连通性和相互制衡性,从而使高校内部整个内控制度缺乏一体性,没有制定出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2.执行缺陷

(1)执行人缺陷。高校对内控制度重视不够。许多高校领导从意识上对内控制度重视不够,没有设立内控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内控制度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往往是职能部门比较重视,有的学校甚至认为内控只是财务和审计部门的责任,其他部门的重要业务只是按惯例行事。学校对内控制度的宣传也不到位,学校的普通教职工不关注甚至不了解单位内控制度,高校没有形成全员参与、全员监督的氛围。

(2)执行过程缺陷。高校在执行内控制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表面和形式。高校内控制度中都有规定重点部门负责人轮岗制度,大部分高校的轮岗只是单纯的部门负责人之间的岗位调动,没有考虑单位负责人调动前后的岗位相关性以及部门负责人对新岗位的胜任能力,对专业性较强的部门来说,更换不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负责人,并且没有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外行管内行”,不但达不到规避风险的效果,有的甚至会造成管理混乱,增大风险,使内控制度流于形式。

高校内部决策机制之间的决策信息传递不通畅、不及时,缺乏内部沟通与协调机制。高校往往设立了许多非常设机构、专项工作小组,负责相关工作的决策。但是各工作小组的决策事项与决策方案相对独立,并且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沟通与监督。尤其是对于校内重大项目的实施,高校往往只注重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及评审,通过相应机制决定项目立项,但是没有与财务部门进行信息沟通与传递,忽略了项目实施与财务预算的呼应,易造成财务预算执行偏差,重大项目甚至会造成经费紧张,给财务工作带来较大压力。

(3)信息化设计缺陷。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学校多元化发展,高校信息化建设越发重要。高校内部各部门都有其信息化系统,但是大多是业务系统,很少跟内控机制相融合。另外,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相对独立,形成信息孤岛,信息系统标准化、精细化、全面性不够。信息系统没有整合,内控制度没有通过信息化的手段高效地落实。

(4)评价缺陷。高校内控制度缺乏监督评价与考核机制。从组织机构上来看,高校没有明确的内控机制责任主体;从制度上来看,高校没有建立相应的内控制度监督评价和考核制度,缺乏监督和评价的内控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缺乏约束力,缺乏考核机制的内控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缺少动力。

二、完善高校内控制度的对策

(一)建立内部控制的组织架构

高校应该单独设置内控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控牵头部门,作为内控机制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建立单位各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使高校内部各单位,包括高校院系、行政等各部门之间的内控制度应该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以此形成一个闭合的风险控制系统,力求将高校内部所有经济风险都包含在内控系统内,从而有效地防范各种风险。此外,财务风险是单位内部重要风险之一。高校应该加强财务风险点的梳理、评估与分析,从专业财务会计角度分析财务风险,并将其融入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去,形成完整的内控体系,从而在制度上防范财务风险。

(二)建立内部控制的工作机制

1.建立人员培训机制,确保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

对于专业技术较强的岗位,无论是普通工作人员还是部门领导,在规避风险轮岗之前,必须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先确保人员胜任岗位的能力,再进行轮岗。高校的管理干部不是万能的,不能仅仅因为内控轮岗而不考虑管理干部胜任新岗位的能力。

2.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确保相关决策信息之间的沟通与传递

学校讨论决策重大事项时,应该通过相应的决策机制,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必要的咨询后形成集体决策。同时,还要与决策执行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业务部门进行沟通,明确职责分工和职责边界,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对于重大经济事项,在形成决策时还要考虑在财务预算范围内及与学校财力相匹配,避免出现财务风险。

3.强调财务预算管理贯穿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并且与决算相互反映

预算控制是高校内部控制的一个关键。高校财务预算是高校根据自身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收支计划,是学校年度内要完成的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货币表现,没有预算的计划是苍白的,有了预算的计划是充实的。预算应该成为学校经济活动的纲领,任何经济事项都应该在学校预算范围内,如遇重大事项需要变更预算,需经学校集体决策,并报上级部门批准。同时建立预算绩效评价机制,在决算时需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价,使部门决算与部门预算相互呼应,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和纲领性。

(三)加强高校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全面加强高校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支撑。高校应该加强内部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整合各单位信息系统,尤其是对于重点部门、重点岗位,要将内控信息系统完全融入单位业务系统。对于原先没有内控信息系统的,可以在现有管理及业务系统中增加内控管理功能。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所处的阶段,合理选择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建设模式,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在技术上防范单位内部系统的风险,达到内控的效果。同时,做好信息公开工作,主动接受外部监督。

(四)建立内控制度监督评价与考核机制

内控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内控职能部门要有过程监督和事后评价机制,跟踪内控制度实施情况及实际效果,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并定期对内控制度实施进行评价,对内控制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通过制度将评价结果与考核相结合,并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此外,内控职能部门或者牵头部门,每年对单位进行风险评估及内控制度进行评估,并向高校主要领导报告评估结果。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出现重大风险点时,要及时调整内控制度。

(五)高效落实内控制度,加大宣传力度

高校内控制度只有在高效落实以后,才能真正发挥其防范风险的作用。高校应该认真梳理内控制度,编制内控制度手册,加强内控制度宣传,使内控制度深入人心,人人可参与,人人都监督,这样内控制度才能真正得到落实,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标。只有高效落实了内控制度,加强各风险点,尤其是重大风险点的控制,加强财务风险的管理,才能将高校内部风险降至最低,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实现高校健康、平稳发展。

资助项目:河海大学中央高校科研业务费课题――基于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的资金有效配置(2013B19714)

参考文献:

[1]胡丹.完善高校内控制度 强化财务风险管理[J].教育财会研究,2009(10).

[2]高庆峰.高等学校内控制度建设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