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医院建设规划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北京市医改办全称北京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是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参照奥运办的有效模式,在全国最早成立的全面协调医改的临时性办事单位。长年从事金融改革的韩晓芳在上任北京市医改办主任之初就深深地明白肩上担子的重量:“每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医疗,家家户户都关切;医保是给老百姓管救命钱的,医保资金的使用和医院方面有一个博弈,医改就是要促进医疗行为的规范,让医保资金真正高效地用在老百姓身上,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身边的变化。”同时,北京又是全国医疗资源最集中、外地病人比率最高、医疗机构管理最多元的城市,北京的医改,在某种意义上牵动着全国医改的神经。
从哪里开始?北京选择了从患者反映最强烈的“看病难”入手,一方面媒体、医疗单位的管理者、有关单位公务员以患者的身份体会挂号、就诊中的每一点难处,另一方面,患者也自愿报名参与医生工作的体验。经过实地调查,北京以最快的速度推出了双休日门诊、预约挂号、优质护理等等一系列服务模式的创新举措,全市所有66家三级医院、11家二级医院接入预约挂号统一平台,门诊挂号排队现象明显好转。针对每年过亿病患集中就诊于不超过200万个专家号的突出矛盾,北京最终形成“分级就诊、双向转诊、康复在社区”的思路,把人才建设作为医改的一项重点工作,正在有计划,有规范地充实完善社区的医务人员的队伍,特别加强了全科医生的培养,全力以赴地减轻专家医疗资源供不应求的难题。
对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韩晓芳也从来不回避,无论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无论与患者通过声音、文字甚至是面对面的交流,她都坚持用最直白、最简明的话来回答提问。“相互不理解是医患矛盾最直接的成因,做医改工作首先要改的就是不开口、不透明的工作思路。”同时,为了真正解决矛盾,北京面对中央的、地方的、国企的、 民营的,部队的、武警的等等八路医疗机构,成立了首都医药卫生协调委员会,积极协调全市的医疗服务资源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务,推进北京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整体进程,加强信息沟通,应对一些公共卫生突发事件。2013年7月28号北京市医管局挂牌成立,重点承担政府出资人的职责,履行精细化、规范化、专业化管理的这样的办医院的职能。
医管局重点指导了北京医院的职业化、专业化的管理,在现有的专家管理的基础上,公开竞聘,加强专门的管理培训,并试点搞了是儿童医院、安贞医院、世纪坛医院、北京市中医医院,首都儿研所等五家大医院的院长公开招聘,以此对医院整体的运行效率、质量、安全、环境、就医秩序、成本控制等等一系列管理的加强做整体尝试。同时,响应国务院提出来要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要求,北京首先在基层医院进行管理模式的大胆创新,门头沟区医院引进有名的医疗集团,在区医院不改变公益性质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内部分配制度的一系列改革,已经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
韩晓芳长期在发展改革系统从事政策研究,涉猎范围比较广,在投融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民营经济等领域均有一定造诣。她主管体制改革工作期间,组织制定、落实从2009到2012年每年的全市体制改革计划和重点改革任务,组织编制了《北京市十二五经济体制改革规划》,协调推动出台了《昌平东小口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等。主管财政金融工作期间,负责推进金融功能区项目建设,推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丽泽金融商务区开发建设实施的工作意见》,组织协调各有关方面发行企业债工作,组织研究要素市场建设规划、重点区域和新城建设基金方案等。
2009年以来,韩晓芳一直兼任北京市医改办主任,围绕医改做了大量调查研究,了解医药卫生领域的情况,熟悉国家医改政策。在市委市政府和主管市领导的领导下,团结协调各有关部门和有关方面,组织起草出台了《北京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北京市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若干政策》等十余个重要的医改文件,创新提出了“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添活力”的总原则,推进四个创新(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服务模式)的改革思路,政策联动(价格、医保、财政)的改革模式,让社会各界了解、理解、支持、参与改革的宣传工作方法,组织推动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北京医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也为全国医改提供了重要经验,总理、刘延东副总理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都到北京来视察医改情况,克强总理就北京医改做过多次批示,在全国医改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韩晓芳心中,她既是负责医改的一个工作人员,也是一名普通百姓,所以她特别注重每一项政策在医疗机构管理者和患者双方面的感受。作为改革推动者,她觉得在北京这三年的医改当中,政府的一些理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市领导明确地提出病有所医是基本民生,在各个层面努力地推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三年来北京市投入医改的政府资金达到489亿,每年在财政的医疗卫生投入增长20%以上,在北京资金供需非常紧张的背景下,长期高增量的医改投入表明了政府对医改工作的重视程度,当然,可能老百姓说钱花到哪儿去了?高投入的直接结果是医疗保障的制度越来越完善,水平越来越高。目前北京的职工医保、城市居民医保、新农合这样三个医保体系,参保、参合率是96%以上,基本覆盖了所有居民。
作为一个普通的患者,她也为涉及到人身的健康安全,甚至涉及到我们整体的全民的健康素质的过度用药、药费过高等问题而忧心,北京已经在试点公立医院医药分开的改革,下决心要从机制上解决这个问题。三年下来,老百姓的平均就医负担下降了20%。
一、基本情况
我市辖4区7县,全市总人口311.93万人,城镇常住人口150.36万,占人口总数的48.5%。城区设有14个街道办事处,108个社区,人口58万;矿区设有24个街道办事处,102个社区,人口47万。目前,全市已批准运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23个,其中设在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3个;设在矿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按举办主体性质分:事业办的有13个,占57%;企业办的有7个,占30%;政府办的有2个,占8.7%;个人办的有1个,占4.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执业医师400人,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12人,占3%,主治医师166人,占41.5%,医师148人,占37%,医士74人,占18.5%。护理人员239人,护士100人,占41.8%,护师52人,占21.8%,主管护师45人,占18.8%,未取得职称者42人,占17.6%;已批准运行的服务中心房屋使用面积均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服务站均达到100-150平方米;按照《山西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要求,23家中心和站均配备了诊疗设备、辅助检查设备、预防保健设备和健康教育设备。
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我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从1997年起步以来,从试点到逐步推广,10年来经过不断努力,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社区卫生服务能力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正在逐步完善。
1、加强领导,切实履行政府职责。首先是成立领导组。2007年2月16日,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副市长李世杰为组长,15个局、委、办负责人为成员的大同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组,全面负责社区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其次是制定规划,明确目标。3月15日市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大同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规划》明确了到2010年,全市将建成4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规划的出台,为推进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第三是加大财政投入。近年来,市财政共安排811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2、健全规章,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市政府出台了《大同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办法》,市卫生行政部门也下发了《大同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和《大同市城市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办法》,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技术服务实施准入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做到统一标示、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同时还进一步规范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制度》、《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社区医务人员道德规范》、《社区双向转诊制度》等十大项69条规章。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运行提供了保障。
3、合理布局,科学配置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从2003年起,市政府就按照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指导意见》和《山西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基本标准》,及时出台了《大同市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大同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整体规划。为了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位一体”功能,对预防保健地段进行了调整。近期,根据《大同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办法》规定,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职人员对批准运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回头看,要求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目前已检查了8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4、加强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2003年和2005年市卫生局委托市医学会先后举办了两期全科医师培训班,共培训全科医师147人。市卫生局还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选派了一名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教学并熟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参加了在太原市举办的“中西部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和重点工作项目培训班”,作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师资人员。同时,根据中西部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和重点工作项目总体方案的要求,将北关、北街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阳里齿欣、南关友谊、北关安益园、北关铁牛里、南关兴国寺、平泉街六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高血压、糖尿病防治适宜技术有效推广应用试点,对相关人员进行了防治技术的培训。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完成1000多例高血压和500多例糖尿病病例的规范管理,使社区的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率分别提高了20%和80%左右。
5、完善服务,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依托社区,完善服务,满足居民健康需求。电建医院转型为新建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不仅面向原公司职工,而且覆盖周边10个社区居委会,辐射人口9494户,3.5万人;城区医院下派的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东西南北20多个居委会,服务人口近8万人。煤峪口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处该矿中心,服务半径2.5公里,居民6600户,服务人口3万多人。这些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将预防、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融为一体,积极开展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医药咨询、免费体检、慢五病防治等,普遍为辖区内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对老年人实行上门服务,对慢性病人定期检查、跟踪服务,构建起温馨和谐的医患关系,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处于初创阶段,服务领域、服务内涵、服务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虽然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仍存在很大差距,不少问题仍然困扰着社区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有:
1、全社会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认识不足。一方面政府各相关部门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认识不足,对政府应承担的责任重视不够,未能积极地去研究、探索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相关的政策,而是在被动地等待上级的“红头文件”或“硬性指标”出台。另一方面是广大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概念和内涵认识不清,参与意识不强,“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意识也比较淡薄,大医院看“小病”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2、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宣传力度不够。我市宣传普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只是由卫生行政部门和基层医疗机构孤军奋战,缺乏全社会参与的大张旗鼓的宣传和报道,影响力相对较弱,群众的认知度不高。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知之甚少,当医务人员入户调查、建立健康档案、对慢性病人进行随访时,居民不理解、不信任、不配合,许多居民不给开门,拒绝调查。
3、政府投入不足。近几年来,市级财政虽然安排了一些资金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城矿两区也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给予投入。但是这与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其职能所形成的需求相比是远远不能满足的。目前,资金紧缺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发挥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首先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是自负盈亏的,在自主经营的情况下,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越多的卫生机构,经营就越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如新建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电建医院)2005年完成了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慢五病防治、计划免疫等多项工作,同时为居民普遍建立了健康档案。虽然当年完成门诊工作量达2.3万人次,电建公司为其拨付了三分之一的经费,仍亏损31万元。为了生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依靠自身医疗业务创收来维持运转,重医疗服务轻公共卫生服务现象就比较严重。其次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来说,工资待遇低,政府补助工资比例也不等。如城区医院下属的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全民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政府负担90%,集体人员负担30%;而其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拨付基本工资的60%—70%,其余的靠自己筹集。由于担心工资待遇得不到保证,医务人员往往重治轻防,诱导需求,甚至过度医疗。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整体功能的发挥,也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群众心中的形象。第三从医疗设备来说,多数卫生服务机构设备简陋,缺少心电、B超等康复理疗、健康教育所必需的小型医疗仪器和设备。第四从业务用房来说,多年来,我市在城市建设规划审批时,在小区建设中,没有按照“四进社区”(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的要求预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现有的卫生机构多数靠借租房屋自行解决。以城区为例,已建成的2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中,有17家是靠租房开展工作的,而租房费用往往都在万元以上,如铁牛里社区服务站光租赁房一项每年就需3万元;兴国寺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年房租费是1.8万元;北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租赁的是公产房,年租金也有1.3万元,沉重的房租负担一方面刺激了盈利性目的,另一方面无形中弱化了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制约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缺乏前瞻性。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的设置,许多是由原有的企业医疗卫生机构通过转型、功能转换举办的,这样导致个别地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与当地的人口情况及服务半径相比,形成过剩或缺位。另外,我市近年新建小区较多,而多数小区都没有设置或预留出卫生服务机构,使当地居民无法享受到社区卫生服务。
5、全科医师短缺。全科医师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目前我市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多为专科大夫,以城区为例现有医务人员225人,接受过省、市级全科医师短期培训的人数为36人,只占16%。从全市来看,按照省卫生厅规定,每个社区服务中心至少配备6名全科医师,社区卫生服务站每站至少配备2名全科医师。根据我市社区设置规划,应有全科医师526名,而目前只有147名医生接受过全科培训。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护人员,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因此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认知度也较低。
6、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脱节。目前,我市有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了大同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8家纳入了城区或企业内部职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医保的门槛比较高,与市级医保联网需要支付设施费、软件费、保证运转的维护费等上万元,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于独自负担这笔费用比较困难,所以未向医保机构申办手续。加入医保的患者多流向大医院看病,客观上造成大医院看小病,基层卫生资源闲置,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医药负担。
7、双向转诊机制不健全。为合理调配医疗资源,国家提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级医院之间的病人实行“双向转诊”,但从我市实际效果看,双向转诊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危、急、重症患者转往市级医院,往往是因为受医疗水平、诊断设备、就医条件限制被动转诊,而上层医疗机构受利益驱使或因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不信任,很少甚至是没有将患者返回社区康复,双向转诊能上不能下,这一方面使得现有的卫生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加大了大医院诊疗压力,也加重了群众看病就医的压力。
四、几点体会和建议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融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为一体的连续综合的全新服务模式。这种服务体制、服务对象、服务模式、服务目的等与传统医疗有很大不同,可以说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在调研中我们深深地感到。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离不开市政府的大力扶持。其一社区卫生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家职能部门和城、矿两区政府,需要市政府做大量的协调工作。其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载着大量社会公共卫生项目,其转型和发展需要政府大量的投入。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离不开大型医疗机构的扶持。目前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多为专科医生,而且素质相对较低,难以取得居民信任。因此,在近期充分利用大型医院人才资源的优势,发挥“大手拉小手”的作用,吸引居民走进社区享受医疗保健服务是非常必要的。三、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必须有创新意识。目前在外省、市就有许多好的创新举措值得我们借鉴,如上海市的长宁区和北京市的东城区,率先推出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在确保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切断了社区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处方临床检查、医疗收费的直接挂钩关系。我市矿区红光街煤峪口中心也创造性地提出了“片医”这一新的服务理念和工作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按照《大同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办法》规定,到2010年,我市城区、矿区、开发区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居民“小病放心在社区,大病顺利进医院,康复平安回社区”的总体目标。为了这一目标的早日实现,我们建议:
1、提高认识,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决定了其工作必须由政府来组织实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提上议事日程,摆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并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同时要加大工作力度,积极落实现有各项政策,尽快制定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使我市居民尽快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社区卫生服务。
2、加强宣传,提升广大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参与意识。要发动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有更多的了解,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仅能够为病人提供基本的医疗诊治服务,还针对健康或非健康状态人群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和计生指导等服务。同时要加强健康教育,推广科普知识,使广大群众树立科学的保健意识,形成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良好氛围。
3、加大投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和补偿机制。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福利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投入资金与提供补偿是其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市、区两级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将社区卫生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投入。确保中央、省、市、区(县)四级以服务人口为基数,按照3:2:2:3比例配套的补偿资金得到落实。同时要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资社区卫生服务,建立稳定的多方筹资机制,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城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网络的作用。
4、科学规划,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第一要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中,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应与住宅开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第二要按照《大同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办法》规定的设置规划,组织专人实地查看,进行科学地论证。尽快编制并出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布局规划,实现“90%以上的居民步行10—15分钟可以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要求。第三要加大对医疗市场整顿力度,进一步严格审批手续和行医资格,对不符合办医及私自挂牌的医疗点,坚决予以取缔。
5、创新理念,加快职能转变。首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提高服务意识,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创造出自己的优势,如开展家庭病床、家庭医生等服务,全方位开拓社区卫生服务领域,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第二要积极引导社区医务工作者转变观念,为居民提供个性化服务。第三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大力宣传积极推广我市一些先进服务中心(站),如矿区红光街煤峪口中心的作法和经验,要在时机成熟时召开先进服务中心(站)先进经验现场会,以点带面,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
6、强化素质,加快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社区全科医师、护士的在职培训力度。要完善社区医务人员任职资格和聘用制度,在晋升职称、工资福利等方面实行适当倾斜政策,吸引医学人才进社区为居民服务。要通过政策导向,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社区服务机构工作。
7、推进医保进社区,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卫生行政部门与医疗保险机构要尽快制定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建立社区服务机构准入验收和医保定点初审同步联动审批机制,经市卫生行政部门按新标准验收合格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分批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同时,要适当拉开参保人员医保基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二、三级医院的报销比例档次,调节居民就医流向,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 贵州 贵阳 550001)
摘要:“双师型”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一个方面,在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教师成长、院校合作等诸多环节都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双师型”教师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除与教师本身的素质密切相关外,还取决于所在学校的发展战略、激励机制等。应营造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发挥作用的宽松的教学和科研环境,鼓励“双师型”教师积极投身学校的各项改革和建设。
关键词 :护理类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作用;多元性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062-03
当前,贵州省各护理类中等职业学校在“双师型”教师培训和引进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如何发挥“双师型”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综合作用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从本校实际出发,对在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教师成长、院校合作、课堂教学等环节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进行了尝试。
“双师型”教师作用的多元性
“双师型”教师本身就是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直接结果,不应仅仅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才能,其作用具有多元性,应在专业建设、院校合作、理论及实践性教学等诸多方面展现出来。
“双师型”教师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 “双师型”教师是伴随着职业教育改革而产生的。他们在当前涌动的职业教育改革大潮中当然不能仅仅充当见证人的角色,而是直接参与其中,作为中坚力量,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材教法等革新上发挥先导作用。“双师型”教师一直是我校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从2008年起,我们用3年时间对一体化教学效果进行了跟踪和评价,发现在教改理论的理解、接受、自觉推动和落实方面,“双师型”教师要明显优于非“双师型”教师。在教学效果方面,由于打破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割裂状态,由一名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减少了学生适应不同教师的时间,学生接受效率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双师型”教师能够根据护理行业发展变化、人才供求信息提出建设性建议,以利学校及时调整教学方向,提高教学改革针对性和实效性。
“双师型”教师是学校专业建设的主力军 我校“双师型”教师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参与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我校“双师型”教师平时承担我校绝大多数教学改革和科研任务。他们还是我校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与合作医院临床护理一线技术与管理专家一起定期进行人才需求、行业发展前景、人才培养规格、能力结构要素、教学计划以及主干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交流和研讨,以指导专业建设。二是承担实训基地建设和开发。根据专业建设需要,我校“双师型”教师积极参加实验室、实习与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实验、实习设备的更新改造,完善校内校外的培训,促进教学、实训有机结合,满足各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三是承担教科研结合的课题研究。我校“双师型”教师除开展教学研究外,还积极承担临床科研项目。近年来,我校教师积极申报各级科研项目,多次获奖。各项目承担者均为“双师型”教师。四是参与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重要内容,是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理念的重要载体。我校“双师型”教师总结我校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经验,结合医院临床实践,和医院合作开发精品课程和教材,开发实训课程与实际操作指导教材,编写一体化教材。至2012年6月,我校已组织编写校本教材7套,参与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11套,其中主编1套。参与教材编写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促进院校合作的重要纽带和桥梁 一是参与共建,促进院校深度合作。我校“双师型”教师通过到合作医院短期实践、挂职顶岗等形式,了解医院对毕业生的需求;通过到实习基地培训,提高技能水平;通过参加院校共建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通过与医院共同编写校本教材,使学校与医院合作更加具体深入,真正做到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共建教材、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二是以科研课题深化与医院的联系合作。我校“双师型”教师走出学校,面向医院,面向临床,主动开展科技服务,承担科研项目,为医院提供技术咨询,转化科研成果;利用学校的技术、设备和场地资源开展对社区医院及福利院的服务,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使学校与合作伙伴的联系更加紧密。
“双师型”教师带动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双师型”教师带动下的教师自我提高有两条途径:一是学校通过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全面提高,促使教师不断进步,持续发展。二是教师自我提高。内在驱动力是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关键。“双师型”教师在进行专业建设、院校合作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更新教学观念,在实施上做好每一环节的设计,避免随心所欲和淡化责任。这样就能促使他们将学习和提升专业能力化为自身需要。另外,“双师型”教师因其自身专业素质因素,在学校发展的各个层面都有更多机会,不仅使其有更强的自我成长内驱力,也能对其他教师的成长起到带动作用,在自身成长的同时带动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双师型”教师促进学校教学质量逐年提升 “双师型”教师是学校教学和改革的中坚力量。由于“双师型”教师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细腻,有本专业的实践经验,经常尝试最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讲授专业课时,他们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地依据基本理论设计具体操作,养成手脑结合的好习惯,从而适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真正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就护理专业而言,“双师型”教师在教学中能突出护理专业特点、体现护理专业性和独立性。在运用一体化教学方法后,因为同一内容的临床课堂授课和见(实)习都由同一位教师承担,教师在备课时能从临床实践经验出发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和临床实习的内容、时间和方法,有力提高课堂实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此背景下,我校护士资格证考试通过率呈逐年提高态势,由2010年的不足50%提升至2012年的67%。
影响“双师型”教师作用发挥的因素
“双师型”教师在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堂教学等方面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但“双师型”教师发挥作用的关键不仅仅是“双师型”教师自身是否敬业,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双师型”教师的质和量是影响“双师型”教师作用发挥的内在因素 在任何一所学校,“双师型”教师都不应仅仅作为个体而存在。换言之,只有达到一定数量,内部有比较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双师型”教师的累积效应才会明显。一所学校“双师型”教师数量占其教师总量的比例太低,即所谓“双师比”太低,对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不太明显的。这也是各校都十分在意“双师比”的原因。影响“双师型”教师发挥作用的另一个因素是“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包括“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双师型”教师的个人素质。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能力素质等都是“双师型”教师素质构成中的重要内容。很明显,“双师型”教师素质越高,特别是作为团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越高越能在教改和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目前,我校共有“双师型”教师77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的只有5人,“双师比”仅30%,刚刚达到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最低设置标准。就数量而言,显然与我校建设示范性中职学校,着力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另外,我校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较大,40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8.83%。他们大都是近年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他们的理论知识虽然比较丰富,但实践经验和必要的专业技能显得匮乏。老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普遍存在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对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理论了解不多,而且面临退休等实际问题。所以从“质”上讲,我校教师队伍与我校内涵式发展要求也有较大差距。
学校整体氛围是影响“双师型”教师作用发挥的外部因素 (1)教学改革是否跟进。“双师型”教师的引入并不必然带来学校状况的重大改变,教学局面的突破最终需要教学行为上的彻底变革。学校整体教学改革跟进滞后会直接影响“双师型”教师作用的发挥。传统的教法、教材和评价方式对“双师型”教师作用发挥会产生诸多限制。虽然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是“双师型”教师应有之选,但如果教师的教改努力只是一种自在自为的个人活动,缺乏学校教学改革措施的跟进,其对教学质量的改善也非常有限。即使有作用,作用也是暂时的。所以,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同时要同步推进教学改革,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制定完善的教学规划,布置教学任务并最终落实在教师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和教学过程中,使学校教学改革和“双师型”教师的成长相互促进。(2)激励机制是否到位。学校只有全方位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形成上下共为的合力,“双师型”教师才可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校的激励措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教师拥有“双师素质”的激励。和普通教师相比,拥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评优、提拔等方面要有优势。二是在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之后在使用方面要有优势,要能发挥“双师型”教师特长。三是在考评方面应该具有导向性,针对“双师型”教师工作特点设立考核指标。调查显示,我校教师对取得“双师资格”的积极性远远超过在教学中发挥“双师”作用。可见,我校在取证之外的其他激励机制尚不到位,还需设法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营造适宜“双师型”教师发挥作用的机制
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 “双师型”教师的“质”和“量”是影响“双师型”教师作用发挥的最直接因素。提高“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质量是促使“双师型”教师发挥作用最直接的手段。应从我校实际出发,正视差距,充分认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制定和严格执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加强对校内专业课教师的培训力度,拓宽“双师型”教师的外引渠道,完善“双师型”教师建设保障和激励制度,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又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营造适宜“双师型”教师发挥作用的教学环境 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催生了“双师型”教师。要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必须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营造适宜“双师型”教师发挥才能的环境。我们要切实落实工学结合、院校合作等模式,将医院工作情境和管理模式引入课堂和校内实训室,大力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PBL教学等教学模式,构建学岗直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要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理论和实践合一的优势,推行一体化教学方式,使“双师型”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发挥所长,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成长。
完善各项保障和激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各项改革 一是为教师获得“双师素质”创造条件。对教师参加有关“双师素质”的考试、培训、职称评定提供必要条件,对取得有关资格证书的教师,根据不同类型给予一定的奖励,给予外出培训、进修等相关待遇,在评优、提拔使用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二是对使用“双师型”教师方面有所倾斜。在教学改革、专业建设、院校合作等事项中要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可以设立“双师型”教师特聘教学岗位,在骨干教师评审中突出或单列“双师型”教师评审项目,对“双师型”教师按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实行分层奖励。三是在考评方面制定对“双师型”教师有利的导向性指标。学校要建立专业教师技能考核制度,从重学历和职称转向重实践技能,推行适应“双师型”教师特点的考核评价方式,鼓励“双师型”教师认真履行职责。
总之,我们不仅要加紧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还要营造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发挥作用的教学和科研环境,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学校的各项改革和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立红,张海燕.“双师型”师资在护理高职教学中的优势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5(2).
[2]李俊华,李业明,陈婷.贵州护理类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