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情况

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情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情况

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绿色理念;国内石油工程项目;EPC项目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5)04-0014-05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绿色开发和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受到全社会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末,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 and Construction)工程总承包模式引入中国,这种新型承包模式与传统承包模式相比有降低协调成本、缩短工期等优势[1],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工程项目,特别是长输管线、大型油田设施、炼油化工建设装置项目的建设。[2]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对EPC项目管理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Ranjan详细阐述了EPC模式在石油、天然气、化工、电力等行业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分析了EPC模式下项目管理各个维度包括的内容。[3]DAI等研究了绿色项目管理包括的内容,并构建了新的绿色项目管理评价框架,实现了将绿色理念融入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目标。[4]齐宝库等对绿色项目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5]李明和、鲁莉针对石油工程EPC项目业主管理绩效的8个维度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6]卢梅和裴亚利针对EPC工程总承包商的能力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这为评价EPC总承包商的能力提供了参考。[7]Kaewchaineim和Phusavat改进了质量控制工具7 QC(Quality Control)tools,认为将其运用到EPC项目管理中能够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能解决EPC项目管理的质量控制问题。[8]刘东海和宋洪兰提出了EPC固定总价合同下的成本控制和合同风险管理方法,为总承包商的成本控制、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9]左敏具体介绍了EPC总承包项目计划管理与进度控制的实际做法及应用情况。[10]YANG等详细分析了影响EPC项目的风险管理因素。[11]王凯对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评价的文献进行了综述,为项目管理的评价提供了重要借鉴[12]。

目前大多数研究仅针对EPC项目管理的某一部分,如设计管理、招投标管理,而结合绿色理念的研究较少。石油工程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专业技术要求高、管理难度大等特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绿色理念在石油工程EPC项目管理中的体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进行项目建设时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进行评价时将绿色环保和资源的利用率作为评价标准之一。因此结合绿色理念,构建此类EPC项目全过程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国内石油工程EPC项目运作流程

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和分析,结合到油田公司的实地调研,本文归结出国内石油工程EPC项目的运作流程,如图1所示。此类项目运作流程包括项目规划与组织、前期工作、EPC和收尾工作四个部分,每部分由不同的内容组成,是之后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参考依据。其中项目规划与组织和前期工作属于定义阶段,实施阶段包括设计、采购、施工三阶段和收尾工作。

图1国内石油工程EPC项目运作流程

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用于评价的指标要有理论依据,能够科学地反映评价内容的真实情况。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考虑到指标数据的具体情况,各项指标要尽可能规范。在选取指标的过程中,宁缺毋滥,以保证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二)系统性原则

绿色理念下的石油工程EPC项目管理相当于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绿色管理、项目规划与组织、设计采购施工等子系统,同时又涵盖了质量管理、进度控制、风险管理等内容。因此,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把握基于绿色理念的整个EPC项目管理的内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8月

第31卷第4期李雷鸣,等:绿色理念下中国石油工程EPC项目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三)适用性原则

指标选取过程中,应着重考虑各类石油工程项目的共性,指标的设定要适用于该类EPC项目管理的评价。进行评价时,要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保证指标体系的适用性。

(四)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要互相搭配。定量指标要保证数据能够比较容易获取,定性指标要具备可比性,能够进行量化。同时指标的层数和指标的个数要适中,既要全面地反映石油工程类EPC项目的管理状况,也要便于计算和实际操作。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石油工程EPC项目管理评价较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利用效率等问题,而石油工程类EPC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会产生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发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为能科学、合理、全面、综合地衡量国内石油工程EPC项目管理的状况和水平,本文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绿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评价指标,反映到管理制度、项目规划、项目实施和项目竣工验收等具体的管理过程中。

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采用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结果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指标分为一级指标(A层)、二级指标(B层)、三级指标(C层)三个层次。一级指标包括5个维度:EPC项目制度与体系、EPC项目规划与组织、EPC项目前期工作、EPC项目实施、EPC项目收尾工作,该评价指标体系的5个子系统涵盖了EPC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的内容。[13]评价者既可以单独对某一维度进行评价,也可以将5个维度有机结合,对整个EPC项目的管理进行评价。一级指标下设17个二级指标和52个三级指标,并在三级指标层下设具体的评价准则和要求,如表1所示。

(一)EPC项目制度与体系

石油工程类项目的管理难度大,EPC模式下需要对利益相关方进行协调,因此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对项目组、监理公司、EPC总承包商的职责、权利、义务进行约束。石油工程类项目易产生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在制度与体系部分要涉及绿色理念的相关内容,对项目的绿色管理进行指导和约束。对EPC项目制度与体系的评价要涵盖各项制度,包括绿色相关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还要顾及包括组织体系、监督体系在内的整个管理体系的完善性、环节分解的科学性。EPC项目制度与体系下设2个二级指标和5个三级指标,具体见表1。

(二)EPC项目规划与组织

项目规划是对项目的组织、工作、资源、成本等进行分解,并以此为核心构建EPC项目的数据支撑环境;项目组织主要指项目团队的建设。良好的项目规划和组织能够起到降低成本、缩短工期的作用。在石油工程类EPC项目管理实践中,业主往往不注重可行性研究、绿色的预评估和项目组的组建,最终导致管理混乱、变更频繁、成本超出预算等问题,给项目带来损失。通过机会决策、可行性研究、绿色预评估情况和项目立项管理情况的评价来反映项目组织中存在的问题,项目组织情况主要通过项目负责人的能力和经验、团队的年龄结构、男女比例、学历层次、专业结构以及团队的合作、分工、沟通情况予以反映。EPC项目规划与组织下设2个二级指标和8个三级指标,具体见表1。

表1中国石油工程EPC项目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EPC项

目制度

与体系

A1

管理制

度B1管理体

系B2

制度建立情况C1

绿色制度的完备性C2

制度执行情况C3

体系的完善程度C4

环节分解的科学性C5

EPC项

目规划

与组织

A2〖

〗项目规

划B3项目组

织B4

机会决策C6

可行性研究C7

绿色预评估情况C8

项目立项管理情况C9

项目负责人的资历水平C10

团队结构的合理性C11

团队分工的明确性C12

团队合作与沟通情况C13

EPC项

目前期

工作A3

基础设

计B5EPC招

标B6外部关

系管理

B7

设计承包单位选择的正确性C14

基础设计效果C15

招标文件编制情况C16

招标工作管理情况C17

评标工作管理情况C18

管理人员配置情况C19

管理方法的完备性C20

外部关系管理效果C21

EPC项

目实施

A4

进度管

理B8成本管

理B9

质量管

理B10合同管

理B11风险管

理B12

安全管

理B13绿色管

理B14EPC协调

管理B15

进度计划的编制及执行情况C22

进度调控机制建立情况C23

超工期率C24

预算的编制及合规性C25

预算执行的相符性C26

项目支出的合规性C27

质量管理部门设置情况C28

质量监督及反馈机制建立情况C29

各项质量指标达标率C30

合同执行情况C31

与其他相关方签订合同及执行情况C32

合同纠纷及索赔处理C33

风险识别机制C34

风险的规避与防范C35

风险应急机制C36

安全管理部门设置情况C37

是否配备专职安全工程师C38

安全考核机制与效果C39

安全事故发生次数与严重程度C40

绿色技术采用比例C41

污染物排放量C42

资源与污染物回收利用率C43

特定设备使用情况C44

主管协调人员配置情况C45

“三边工程”所占比例C46

协调管理效果C47

EPC项目

收尾工

作A5

试运行

与移交

B16项目竣

工验收

管理B17

试运准备的充分性C48

试运组织情况C49

试运操作的合规性C50

环境保护验收C51

工程质量验收C52

(三)EPC项目前期工作

EPC模式下基础设计占据主导位置,基础设计是详细设计的基础,基础设计的管理到位才能保证详细设计的质量;能否选中一个有经验、有能力、报价合适的EPC总承包商取决于招评标工作的管理,这是EPC项目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外部关系管理能够为EPC项目的建设扫清障碍。该维度下设3个二级指标和8个三级指标,具体见表1。

基础设计承包单位的能力和经验是设计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好的设计方案能在保证工程质量前提下降低成本;招标文件中的功能描述、投资控制和评标方法能够反映其编制情况,而招评标工作管理情况要通过招评标流程、招评标方式、招评标工作组织和评标模型来反映;外部关系管理包括征地、移民等工作,是国内石油工程项目管理中较为棘手的部分,主要通过相关管理人员的安排和管理方法的得当性进行评判。

(四)EPC项目实施

石油工程类EPC项目实施的管理是整个工程EPC项目建设中最重要的部分。高水准的管理是总承包商能够在不超出成本的情况下,保质、保量、按期完成EPC项目建设的决定性因素。EPC项目实施下设8个二级指标和26个三级指标,具体见表1。

进度管理的任务是进度控制及偏差调整,包括对设计进度、采购中材料和设备的供应、施工进度、分包商的控制,以保证计划进度。进度管理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C22反映进度计划编制的完备性、动态性和执行情况;C23的评价是工期控制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反映进度调控机制的相关情况,当实际工程进度与计划不符时,良好的进度调控机制能有效降低其对工程进度的负面影响;超工期率C24=(实际工期-计划工期)/计划工期,用于反映量化进度管理的效果。

成本管理的任务是控制成本,寻找降低费用的途径。石油工程类EPC项目中设计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较小,但设计效果对采购、施工的成本影响很大。由于采购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因此成本管理的重点应放在采购方面,特别是专用设备、大型设备和材料的采购。合乎规范的预算编制能够对设计、采购、施工成本进行总体把握、控制,是总承包商进行成本管理的基础;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对设计、采购、施工阶段支出的合理性、是否符合合同规定进行审核;预算执行的相符性C26=实际支出/预算,用于评价预算的执行情况。

质量管理的任务是对工程质量实施控制,对设备、材料、施工质量进行检查验收。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是EPC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C28评价的是质量管理部门是否有相应的质量管理标准,是否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质量管理;C29评价的是是否有常态的监督机制,是否将监督结果及时反馈给部门负责人;C30包括设备采购、材料采购、施工项目质量等的达标率,其反映工程质量控制的真实状况。

合同管理的任务是落实合同的执行情况,解决合同纠纷及索赔事宜。EPC模式下的石油工程项目中,业主应充分放权给总承包商,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但同时业主又担心工程项目的建设不能达到项目对质量、技术规范等方面的要求,因此,项目合同要对总承包商进行约束,业主以合同条款中的要求对总承包商各个方面进行监督。

C31、C32评价的是总承包商是否按照与业主签订的合同进行工程项目的建设,是否与分包商、设备和材料供应商签订相应的合同并按照合同规定执行;C33评价的是总包商是否采取适当的方式避免合同纠纷和索赔,当纠纷和索赔发生时,能否对其进行有效、得当的处理。

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调查与评估。建立风险预警,是现代项目管理,尤其是石油工程类项目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任何工程项目的建设都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即使很小的风险也要认真对待,否则可能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防范和风险应急机制的建设,下设3个三级指标。

安全管理的任务是保证人员、设备等的安全。安全一直是工程项目建设强调的重点内容,在大型石油工程项目建设中更是如此。C37评价的是总承包商是否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和相应的考核机制,安全管理部门人员是否按规定履行职责;C38评价的是总承包商是否在施工现场配备专职的安全工程师,安全工程师是否履行自己的职责;C39评价的是总承包商是否建立相应的安全考核机制并予以落实;C40通过安全事故的发生次数和严重程度,量化安全管理效果。

绿色管理的任务是保证石油工程项目的建设不对环境造成破坏,同时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保证资源和污染物的回收利用。绿色是新时代的主题,也将是未来时代不变的主题。石油工程项目的绿色管理评价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绿色技术采用比例C41、污染物排放量C42、资源与污染物回收利用率C43、特定设备的使用情况C44。通过这4个量化指标的评价,可以真实、客观地反映石油工程EPC项目中绿色管理的情况和效果。

EPC模式的优势体现在设计、采购、施工三个阶段的协调。传统承包模式中设计、采购、施工相互分离,EPC模式使这三者的外部协调转化为内部协调,能降低协调成本、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设计、采购、施工的协调管理能使三个阶段实现深度交叉、同时进行,从而缩短工期,同时还能不断优化设计,降低费用。EPC协调管理下设3个三级指标。C45评价的是总承包商是否针对目前EPC项目管理中存在的协调问题,配备相应的主管人员,对三个阶段进行协调管理;C46评价的是是否有“边设计、边施工、边投产”三边工程情况的出现,在所有工程中这类工程所占比例的大小;C47评价的是缩短工期、降低费用目标的实现情况。

(五)EPC项目收尾工作

收尾工作是比较容易被忽视的部分。EPC模式下业主充分放权给总承包商,和监理公司一起对总承包商的管理进行监督,因此收尾工作中的竣工验收至关重要,这是业主能够最直观地检测工程质量的环节。业主可以通过试运行与移交部分检查运行状况。收尾工作还应包括环境保护的验收,通过绿色管理下各个指标的得分情况,综合衡量绿色理念的贯彻情况和效果。EPC项目收尾工作下设2个二级指标和5个三级指标。其中工程质量验收可量化为:项目达标率=达到验收标准任务数/总任务数和项目优良率。

五、结语

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EPC项目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国内石油工程类EPC项目的实际和运作流程,构建绿色理念下国内石油工程EPC项目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从5个维度对EPC项目管理的全过程进行评价,包含17个二级指标和52个三级指标,以期为此类EPC项目管理的评价提供借鉴。限于篇幅,本文没有详细论述各指标的选取依据和评价标准,望今后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能够弥补上述不足。

[参考文献]

[1] 孟宪海,次仁顿珠,赵启.EPC总承包模式与传统模式之比较[J].国际经济合作,2004(11):4950.

[2] 李小宁,罗军,陈勇华.国外大型石油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09(9):6669.

[3] Mittravinda Ranjan. EPC: A Better Approach[J]. Chemical Engineering World, 2009(7): 4649.

[4] Anna DAI, Da XU. The Study of Green Project Management[C]. Proceedings of 2011 IEEE the 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1.

[5] 齐宝库,曲玉,赵景明.建设工程绿色项目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研究[J].建筑经济,2011(11):1720.

[6] 李明和,鲁莉.石油EPC项目业主管理绩效评价实证研究[J].科技信息,2013(22):473475.

[7] 卢梅,裴亚利.基于物元分析理论的建筑企业EPC工程总承包能力评价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441448.

[8] Ratchanok Kaewchaineim, Kongkiti Phusavat. Quality Management Control Tool Development for Working with EPC Project[C].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 2011.

[9] 刘东海,宋洪兰.面向总承包商的水电EPC项目成本风险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12(4):119126.

[10] 左敏.浅谈EPC项目的计划管理与进度控制[J].钻采工艺,2011(6):105108.

[11] Huiyun YANG, Wenbin LV, Hongling XU. Risk Evaluation of EPC Project Based on ANP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C]. IE & EM 2010, 2010.

[12] 王凯.工程项目管理指标评价理论文献述评[J].管理现代化,2011(2):3537.

[13] 胡德银.现代EPC工程项目管理讲座第一讲:现代EPC工程项目管理概念[J].化工设计,2003(1):4448.

A Study of EPC Project Manage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Domestic

Petroleum Engineering Under Green Concept

LI Leiming, JI Huashan, GUO J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EPC project management evaluation system, this paper established EPC project manage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n domestic petroleum engineering under green concept by combining EPC project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domestic petroleum engineering. Thi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reflects the situation of EPC project management in five dimensions, which include management system, project planning and organization, the preliminary work, EPC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nd finishing touche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evaluating EPC project management of large domestic petroleum projects.

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范文第2篇

关键字:小城镇给排水管网优化设计发展现状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TL35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大中城市给排水工程的日益完善,小城镇给排水工程设施的建设问题日益成为突出问题摆在人们面前。市政设施的建设程度已经成为小城镇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说小城镇中给排水的优化设计问题不能够忽视。当前,小城镇基础建设过程中中给排水系统在迅速建立,给排水网管也在迅速的延伸,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更多的关注小城镇给排水管网的规划设计问题,下面本文就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 小城镇给排水管网发展现状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城镇给排水管网的发展基本上能够满足城镇发展的需求,但是要想更好的实现现代化,满足城镇发展的更高要求,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发展的具体情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给排水管网的规划设计存在问题。排水规划设计需要以总体规划为前提,但是管网的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建设完成之后,使用期限要长达四五十年以上,如果严格的以总体的规划年限、小城镇居住人口密度、污水量标准以及土地服务范围等为依据的话,那么在今后具体的应用中将会很难适应小城镇的发展需求,这是目前存在的较为严峻的问题。因此说在设计管网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城镇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创新意识和长远的眼光去规划设计,这样才能够达到长期应用的目标。

其次,排水管网体制存在的问题。小城镇发展的过程中,排水体制关系到整个排水系统的设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排水体制需要进行改制。通常情况下,排水系统的体制分为合流制、分流制以及混合制,其中混合制是具有合流制的城镇需要扩大排水系统时出现的。随着目前小城镇的发展需求,加之各区域自然条件和建设时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因此说目前的排水管网体制存在着不足,需呀因地制宜的进行修正。

二 小城镇给排水管网优化设计措施分析

小城镇给排水管网的设计需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根据小城镇发展的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逐步优化小城镇给排水管网的设计。具体说来,优化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小城镇给排水管网的设计需要选择合理的排水体制。合理的现则排水系统体制,是小城镇排水规划设计中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规划设计的时候,对于小城镇不同的地区要具体分析。老城区由于建设的较早,建设初期没有进行总体规划,街道的大部分也较窄,且道路的下面一半埋设有水管道和通讯电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埋设管道将会加大施工难度,并且提升工程的造价,因此说面对这种情况,在设计时就需要选择合流制进行设计,结合小城镇的总体规划进行综合考虑。

在小城镇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向外快速扩张,规划建设中形成了新城区,新城区较之老城区来讲,各项设施都先进,道路宽阔,因此在规划建设的时候新城区一般都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的选择不仅从根本上影响了小城镇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同时也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总投资以及日常的运行和维护,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选择既能够满足小城镇发展需要的方案,又能够符合经济要求的方案。

其次,采取多层次多角度的设计措施。通常,在排水管道优化设计的过程中,对于某一个设计管段,设计流量确定之后,当满足设计规范要求的管径和坡度的多种组合中,取得管材费用和敷设费用的平衡,当然这仅仅为在设计流量时的优化,在整个给排水管网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多角度和多层次的规划设计方案。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管线平面优化设计方案。给排水管网的布置原则是既能够尽量缩小工程量,又能够保证水流的通畅和能量的节约。在这种原则要求下,在管网设计时,一定要保证好设计路线,正确的定线是合理经济设计管网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定线的基本原则是干管支管的设计要尽量使用直线布局,不能够出现拐弯的情况;定线则要尽量的利用地势,使得污水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入到污水处理厂。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尽量的减少管道的埋深,在管道的中间需要减少提升泵站的设置。

第二,环刚度的优化设计方案。环刚度是指塑料埋地排水管抗外压负载能力的综合参数,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保证塑料埋地排水管在外压负载下能够安全工作,一定要选择恰当的环刚度,这是关键的环节。如果给排水管网中管材的环刚度太小,管材就有可能发生过大的变形,或者是出现压屈失稳破坏的情况;如果环刚度选择的过高,则需要采用过大的截面惯性矩,这样会增加材料的使用,加大管网敷设成本,不利于经济效益的获取。所以说设计中,在选择环刚度的时候一定要恰到好处。需要注意,外压负载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土壤重量和地面产生的静负载,还包括运输车辆经过时产生的动负载,在这种情况下,塑料埋地排水管承受负载的机理就会相对复杂,要想保证塑料埋地排水管敷设后能够正常的工作,就需要正确的把握负载、管材以及土壤三个参数。由此可见,环刚度的选择取决于外压负载的情况,同时取决于敷设之后管道周围回填材料的情况,这两个因素一定要把握清楚。

再次,提高小城镇给排水管网的管理水平,提升管网的应用效果。从目前的情况看,小城镇管网的管理体制较为混乱,多个部门管水,但是依然存在着不治水的现象。给排水管网系统性规划设计到施工敷设,再到后期的运行养护,都属于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每个部门需要认真加强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由于小城镇在不断的发展,在原有管网的基础上改扩建和新建的工程较多,对于小城镇来讲,给排水管网的建设工程较为零散,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加强系统化的管理,结合现有给排水管网系统档案,利用现代管线探测技术,弄清小城镇给排水管线的平面位置、埋深、管径、材质以及高程等因素,测绘地下管线图,并通过专门的计算软件对地下管线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管理,建立起完善的小城镇给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为今后的优化设计和敷设养护工作提供更为全面和可靠的信息。

最后,将给排水管网的设计和污水处理工艺相结合。由于给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没有同时进行设计建设,这样将会产生污染现象,同时,小城镇的迅速发展,各企业也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企业的配套污水处理设备跟不上需求,也会加剧污染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安全的给排水系统就需要由管网、污水处理设备和污泥处置系统组成,共同设计并进行施工敷设,这也是优化给排水管网设计的措施。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环境以及地质特点进行总结,并选择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案进行敷设,使给排水管线在设计和敷设的过程中和污水处理工艺很好的结合。

结束语:随着小城镇的逐步发展,城镇内给排水工程的建设也逐步进行。在这个过程中,给排水管网的优化设计是整个工程的重点。在目前形势下,需要充分的利用排水体制,在管网上进行优化设计,这样才能够保证小城镇的给排水系统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本文就以此为中心,从小城镇给排水管网发展现状和小城镇给排水管网优化设计措施两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田忠远 陈睿 浅谈小城镇给水排水工程规划设计与设施建设问题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第13期

[2] 姚鲁霞 浅谈城市给排水管网优化设计要点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1期

[3] 李廷 对城镇给排水工程规划几点思考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03期

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特种设备;风险管理;管理体系;风险等级;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3-0152-04

特种设备是建筑施工企业中非常重要的主体设备之一,同时也是企业设备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具有结构庞大、功能复杂、工况多变、技术指标要求高等特点,设备管理难度非常大。近几年来,随着建筑施工企业经营范围的进一步扩展、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所使用特种设备的种类更加繁多、数量迅速增加。正由于特种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特殊性,国家各行业安全主管部门逐渐加强对特种设备日常使用维护管理工作,并结合各行业实际情况相继出台或更新相应的技术规范规程和管理制度办法,以便实现对特种设备统一规范系统的管理。虽然新的更新的特种设备检验和管理规程规范较旧版本有了较大的修改和完善,但对长周期频繁运行的建筑施工特种设备装置而言,由于受到许多因素制约,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筑行业已由常规粗放式发展管理向集约精细化方向发展,降本增效已成为建筑施工企业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如何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和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特种设备长周期安全可靠、节能经济的高效稳定运行,已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研究的重点和亟待解决的技术和管理

问题。

1 特种设备风险管理体系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1.1 清楚目的性

特种设备风险管理体系的综合评价指标、技术参数等的制定,必须具有清楚的目的性。其风险评价目标指标参数必须是具体的、可测量的,以为后期特种设备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的动态风险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从实践工作经验,笔者认为特种设备使用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估管理中,应具体明确3个方面的目的性,即:(1)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全面风险评价体系,确保特种设备使用企业能够准确系统掌握特种设备的风险安全状况;(2)风险管理体系应在满足我国颁布的《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与评价准则》相关技术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行业特种设备实际功能特性,制定准确完善的评价体系,以为实际特种设备性能评估提供客观准确的评价依据;(3)经过系统的特种设备风险综合评价,进而为特种设备使用企业分类分级层次监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确保各特种设备具有良好运行的工况性能。

1.2 科学适用性

在进行特种设备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借鉴建筑行业现有的工作基础、工作经验,与自主创新相互结合,使特种设备评价分析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和贴近实际;利用系统工程、统计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理论和技术方法,对特种设备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风险评价指标参数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总结,确定各风险评价指标具体参数范围和比重,为使用企业开展特种设备分类风险层次监管工作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1.3 针对性

特种设备风险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应针对被评价设备种类、使用情况等,收集完善的资料信息,对风险管理评价体系指标进行全面分析评估;要对影响特种设备使用性能的众多风险因素进行认真比较筛选,进而获得影响评价结果的核心因素,提高风险管理评价的实时性和准确可靠性。另外,还应从经济、技术等角度出发,针对特种设备实际使用情况和风险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预防体系和修正措施,确保特种设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挥良好的安全可靠性。

2 特种设备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2.1 特种设备风险综合评价体系结构

依据安全系统工程相关理论观点,特种设备风险管理及综合评价不仅受到内部、外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各影响因素间仍然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联系。目前,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是特种设备风险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从大量实践工作经验可知,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特种设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时,首先要结合建筑工程种设备使用的安全工况,将与风险管理存在相互联系的诸多影响因素逐一进行收集、梳理和归纳,并将这些影响因素按照一定支配关系通过相互间的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层次结构体系;然后利用AHP层次分析法相关理论方法,将系统评价所归结出的影响因素按照其对最高层和中间层的重要性进行有序排列;最终,按照中间层类别给出被基层评价组织对应的综合风险程度量化技术指标。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实践工作及其事故致因因素相关理论知识,笔者认为建筑施工企业特种设备风险管理应按照综合评价层(目标层)、中间层、量化指标层三层结构组成,其具体的层次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特种设备风险管理体系结构

从图1可知,综合评价层(目标层)为特种设备管理体系中的最高层;中间层为准则层,主要代表特种设备风险管理和综合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量化指标层是整个结构体系中的最底层,通过合理的建模分析获得与准则相匹配的良好评价指标。作为特种设备风险管理体系中的指标准则,本文所建立的风险管理体系结构主要考虑到被评价特种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固有危险性、安全制度与管理、设备管理状况、人员管理状况以及危险性控制等5大风险管理和评价准则。

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范文第4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任务,其目标是: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1.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项目背景

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是为了全面提高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和教育管理水平,由教育部组织建设的教育信息化重大项目,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的信息化支撑平台,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管理决策支持和信息化技术保障,对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强化教育服务、加强教育监管、推进教育管理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2.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重点及建设原则

本项目的建设目标为统一基础运行环境、统一数据标准、统一用户管理、统一技术架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1)公共支撑保障项目建设:包括制定数据标准规范、建立数据中心基础运行环境、门户系统与应用集成、应用支撑平台、教育电子认证、教育机构统一编码管理、建立系统安全保障体系、教育基础数据库规划与建设。

(2)业务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建设综合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部级统一信息系统,包括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学校资产管理、其他业务管理等内容。

监理通过对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的建设目标深入研究后,认为该项目具有实施范围广泛、需求复杂化、渠道多样化、工作交织化的总体特点,参与建设各级单位须充分认识到这些因素带来的项目建设复杂性,站在教育信息化和项目整体工程的角度,开展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服务和管理协调工作。

项目实施的标准化、规范化是本项目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保证多家业务系统承建商完成的系统可以在界面、数据、应用、管理、安全等层面和谐集成的重要手段,是各子项目乃至项目整体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此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原则应把握以下几点:

(1)统一性原则: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建设。

(2)技术先进性与成熟性平衡原则: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技术先进性和成熟性之间的平衡,一方面使项目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技术发展变化的需要,同时也要有效避免高新技术给项目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

(3)扩展性原则:本项目整体建设要考虑业务未来发展的需要,采用便于扩展的系统架构和技术。既需要充分考虑与教育部目前已运行系统的兼容性,保证整个系统在实际需要时可以平滑地过渡或升级到新系统,又要考虑与其它相关管理信息系统的衔接,以确保系统接口的可扩展性。

(4)可靠性原则:本项目整体设计应采用成熟、稳定、可靠的软硬件技术,保证系统长期安全、稳定地运行。

(5)可持续发展原则: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除保障当前项目建设进展的同时,还应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和教育信息化特点,组织教育部各司局的业务、专业技术人员适当进行行业前瞻性、战略性研究,确保整个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引入信息工程监理的必要性

为了实现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任务,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对于这样一个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需求多样化、技术复杂的工程,要想做到事先预防、事中监管、事后评估、避免问题发生、使工程达到预期建设目的,就需要通过信息工程监理对工程的实施进行规范的管理和科学的评价。

1.引入监理制是由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自身的复杂性决定的

大型信息系统工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众所周知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信息系统工程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

信息系统工程的施工周期一般都比较长,一些大型项目的周期可以达到2年以上。这样长的时间跨度内可能发生各种变化。从外部来看,商业环境、政策法规变化会对工程范围、需求造成重大影响。从内部来看,组织结构、人事变动等对项目的影响更加直接。有时,现场环境的变化,甚至气候条件的变化,都可能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

(2)信息系统工程质量度量困难,工程收尾困难

如果没有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信息系统工程将交付困难,并且难以度量。谈判签约以后,如果合同没有涉及信息系统工程监理,遇到模糊问题时可能节外生枝,甲乙双方为了保留周旋余地经常避而不谈或不愿意主动提出一些特别问题。工程伊始,所有这些没有说清楚的隐患和口头承诺都将暴露出来,并最终影响工程的成败,所以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应该在谈判前确定,并参与到谈判中,直到工程售后服务阶段。另外,施工单位对施工人员的管理也不全面,可能存在偷工减料和的现象,所以,过程监控和独立身份的第三方监理是迫切需要的。

(3)信息系统工程对人员的素质要求高,需要监理方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参与

准备实施信息系统工程的单位,绝大部分都不是专业从事信息化行业的,对信息系统工程的认识参差不齐,更不要说知晓信息系统工程整体管理了,所以他们提不出合格的信息系统工程方案。他们提出的需求也不确定,要么是难以实现,要么是含混不清,还会经常强行提出不切实际不合理的要求,成为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障碍。因此他们常常会依赖未来的承建方去做方案,承建方提出的方案又肯定有利于承建方,这时就特别需要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第三方提供监理。另外,业主和承建方在信息系统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对实施中的问题产生争议,监理方的介入能够协调和推进业主与承建方积极沟通,及时化解矛盾。

(4)信息系统工程要考虑降低投资风险和成本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能够弥补委托方在人力资源和工程经验上的不足,降低投资风险和成本,监理公司利用其丰富的工程经验,提供最佳解决方案,促使信息系统工程项目能够更好更快地完成,赢得时间,提高效率,减少后期维护成本,确保信息系统工程按质量、进度和预算顺利完成,甚至提高该项目的附加值。

2.教育信息化工程引入监理制的必要性

2002年11月28日,信息产业部颁布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明确于2002年12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实施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制。其中,规定投资在200万元以上的信息化项目必须聘请第三方监理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监控。在制度上拉开了信息化建设走向科学化、专业化的序幕。那么,信息工程监理的存在为整个信息系统工程带来了哪些优势呢?通过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强大的信息系统项目知识能力

具有涵盖整个信息技术项目建设生命周期,包括从需求分析、总体方案设计、综合布线、设备安装、系统集成,直至测试、验收全过程的雄厚技术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深入了解信息工程相关各个技术领域的当前技术状况和发展趋势,深入了解国内外主流信息化产品的优缺点。

(2)出色的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具有丰富的项目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熟练掌握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知晓质量检查和控制的方法、手段及工具。对甲方行业有较深入的了解,具备丰富的管理咨询知识和经验。

(3)科学完善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规范

监理公司在接到一个项目后,会根据工程的不同子系统撰写诸如《监理大纲》、《监理规划》、《监理工作总结》等文档来规范整个项目的进程和质量,同时还会配合项目建设方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标准规范及管理体系。工作过程中,监理方始终坚持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知识产权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工程协调的原则,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和验收。

三、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监理重要措施及工作规划

1.监理工作目标(见图1)

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属于信息系统工程类别,科技含量高、智力密集,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宽,包括通信工程、计算机网络、自动化控制专业、软件工程、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存储备份等相关专业,且对实践经验、技术和管理要求很高。

监理公司将通过监控、督导和评价项目建设参与者的行为,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本工程建设行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止建设行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监理工作组将遵循《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2007年第55号)、《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等相关法规、规范,依据项目建设合同和用户需求,采用先进、科学和适合本工程特点的项目管理技巧和手段,对项目的各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控制和协调。还将对工程的建设开发、设备采购和技术培训等方面的质量、进度和投资进行全面控制,对工程合同的执行、工程建设文档资料等进行管理,力求项目的质量、进度、投资以及信息安全目标的实现,确保建设行为的合法性、科学性、合理性和经济性。

2.监理重要措施(见图2、图3)

(1)充分了解建设内容,降低工程管理难度

①理顺建设关系,做好项目规划;

② 重视过程管理,强化质量监督;

③深化业务分析,坚持需求导向;

④抓好数据质量,提高评估效益。

(2)严把质量进度,降低项目风险

①协助业主制订合理的进度计划――针对各建设情况统筹安排进度,使各节点任务有序高效衔接;

② 跟踪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定期收集进度报表资料、现场实地检查工程进展情况等;

③针对实际进度与计划进行纠偏,做好进度变更管理。

(3)协调参与项目建设各方,减轻业主压力

①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

②建立统一的管理流程;

③ 采用多种沟通协调方式。

(4)掌控项目投资,协助业主通过项目审计

①协助建设单位编制《合同审批流程》、《合同支付流程》等内容;

②审核项目合同付款条件、付款额的合理性;

③协助建设单位将支付与工程相结合――监理出具支付证书按照合同款进行支付,并备案;

④投资变更――做好投资变更的管理;

⑤协助业主进行财务决算。

(5)项目全过程监督控制

①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独立开展监理工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②进度控制、质量控制、风险控制、变更管理、信息管理贯穿始终。

3.监理工作制度及方法

(1)工程交底制度

监理应审核开工前的准备情况,确保工程符合开工条件。要召开工程交底会,明确工程的各项管理规章和协调方式,明确各方的责任义务,明确工程的方向目标,调动工程各方的积极性,保证工程以一种齐心协力、振奋向上的态势进行。

(2)开工报审制度

当承建单位的准备工作已完成时,承建单位可提出《工程开工报审表》,经监理工程师现场落实后,报总监理工程师,由总监理工程师签发《开工令》。

(3)设计方案、安装计划审查制度

监理工程师在收到承建单位提供的《工程实施方案报审表》、《工程项目进度计划审核表》后,在工程实施前,会同业主单位项目组、承建单位复查设计方案及项目计划,广泛听取意见,避免设计中的差错和遗漏。

设计方案应从技术上、应用上、安全上、管理上全面考虑,务求周全可靠,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应广泛征求专家的意见,做好项目的评审工作。

项目计划是工程项目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必须做到细致、可操作,并确保能实现合同规定的各项目标。项目计划中不仅是工程实施过程的计划,也要列出工程各项文档的提交计划,并明确需要执行的标准和规范。

(4)变更设计制度

如因设计错漏,或发现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时,由承建单位提出《工程变更单》,经业主单位、监理单位、承建单位会勘同意后进行变更审查和确认,由三方代表在《工程变更单》上签字确认后执行。发生重大变更时,监理单位、业主单位可以组织专家对变更内容进行论证,通过后执行。

(5)工程质量监理制度

监理工程师对承建单位的施工质量有监督管理责任。监理工程师在检查工作中发现的工程质量缺陷,应及时记入监理日志,指明质量部位、问题及整改意见,限期纠正复验。对较严重的质量问题或已形成隐患的问题,应由监理工程师正式填写《监理工程师通知单》或《工程暂停令》,通知承建单位,承建单位应按要求及时做出整改,克服缺陷后通知监理工程师复验签认。如发现工程已构成严重质量问题时,应按合同规定条款办理。

(6)工程周报制度

监理单位每周出具《监理周报》,应包括项目整体进展汇报、各子项目重大进展陈述、上周遗留问题解决情况、本周新产生问题及解决对策、工程管理建议和监理下一阶段工作目标等相关内容。及时向教育信息中心领导提交《监理周报》,以确保项目高层管理者、决策者把握项目整体进展及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

(7)工程进度监督及报告制度

监理单位监督承建单位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计划进度组织实施,进度管理要以周为单位,周前审核计划,周末检查计划落实情况,并制订好下周的工作计划。

监理单位审查承建单位编制的设计及实施情况,要突出重点,并使各单项、各工序进度密切衔接。

(8)投资监督制度

监理单位通过对工程实施方案及设计的优化,确保投资控制在预算之内或更省。

对重大变更设计或因新技术而增减较大投资的工程,本监理单位应及时掌握并报业主单位,以便控制投资。监理按照合同授予的权利,审核承建单位的工程量,并签署工程款支付证书。有效利用支付审核的权限,确保工程质量符合用户要求。

(9)监理报告制度

监理单位定期向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提交周报、月报、进度报告,以及针对工程中各种情况和进展记录的监理备忘录、会议记要、工作单,并于项目验收前提交本项目的《监理工作阶段总结报告》。《监理周报》、《监理总结》的内容应具体说明施工进度、施工质量、资金使用,以及重大安全、质量事故,有价值的经验等。

监理对工程中的重要问题及时报告;对于重要决策,坚持先向建设单位报告,并征得同意后,再采取相应的措施。

(10)监理日志和会议制度

监理工程师按日将所从事的工作写入《监理日志》,特别是涉及设计、承建单位需要返工、改正的事项,应详细做好记录。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监理单位负责协调工程涉及的各方进行工程实施,并且负责组织有关工程协调会议、监理例会,实施承建单位、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项目组和监理单位的三方协调制度。

(11)工程竣工验收制度

项目验收的依据是批准的设计文件(包括变更设计)(系统集成项目为设计方案、设备采购清单及验收标准;应用系统建设项目为需求说明书及需求说明书的补充或变更)、有关规范、工程质量验收标准以及合同等协议文件。

承建单位按规定编写和提出验收交接文件是申请验收的必要条件,验收文件不齐全、不正确、不清晰,不能验收交接。 承建单位应在验收前将编好的全部验收文件及技术文档,提供本监理单位一份,审查确认完整后,报业主项目组。确保文档符合合同要求。

(12)文档资料归档制度

按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要求,为了项目建设能够顺利通过国家竣工验收,也为规范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充分发挥档案在项目建设、运行、管理、监督等方面的作用,需要在项目的建设全过程中做好档案的归档工作,明确档案管理体制和职责,建立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和业务规范,采取有效措施对建设单位和各参建单位形成的档案进行统一管理。监理将协助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做好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四、 实行监理制,为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1.建立管理制度,规范项目整体建设

入场后,监理发现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项目急需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符合项目特点的项目整体管理办法和工作流程。通过对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参与项目建设承建单位等单位的多方调研,监理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范和工作流程,并多次开展培训对规范内容进行推广和宣贯。现举例如下:

(1)关于《项目管理操作指南》(见图4)

本指南是指导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项目所有参与单位进行项目管理的规范,采用过程的方法来设计和描述项目管理涉及的重要活动、工作任务及其要求,描述了参与项目建设各方的关系、职责、沟通制度,明确了工程管理实施过程、项目管理基本过程以及项目管理支持过程。

工程管理实施过程:从工程管理的生命周期出发,工程管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立项阶段、招投标及合同谈判阶段、需求分析阶段、详细设计阶段、工程实施阶段、工程验收阶段。

项目管理基本过程:指建设单位在工程管理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框架,包括项目实施管理计划、项目跟踪和监督、计划修订/对策措施、财务决算/资产移交、合同收尾等管理活动和任务。

项目管理支持过程:在项目工程管理过程和项目管理基本过程中需要开展的辅的活动和任务,包括沟通管理、问题处理、变更管理、验证管理、培训管理、合同款支付审核等方面。

(2) 关于《子项目评审与立项工作流程》

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各子项目的立项须经专家评审方可通过。为保障专家评审及立项等环节标准、规范,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监理制定了统一的子项目评审与立项流程,此流程将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具体如图5所示的子项目评审与立项工作流程。

(3)关于《子项目合同审批工作流程》

信息系统工程合同是由承建单位进行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业主单位支付价款的合同。在《合同法》中分别将他们称为承建人与发包人。信息系统工程合同是一种承诺合同,合同订立生效后双方应当严格履行。信息系统工程合同也是一种义务、有偿合同,当事人双方在合同中都有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监理入场后,本着事前预控、实时纠偏、充分协商、公正处理四个原则开展了有效的合同管理工作,同时根据本项目特点编制了《子项目合同审批工作流程》。具体参见图6所示的子项目合同审批工作流程。

2.监理工作统计

监理入场后,在制定项目管理制度及流程的基础上,同时开展了大量的日常监理工作,截至目前,阶段具体统计如下:

(1)审核承建商实施准备情况

根据监理工作内容,监理需审核承建商项目(系统)实施准备情况。对承建商所报审项目(系统)的“实施方案”、“人员组织计划”、“总体进度计划”、“质量保证计划”等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承建商申请开工,由监理工程师开具《开工令》,请总监理工程师和业主单位审批。

监理共开具开工令4份。

(2)审核承建商总体进度计划

承建商进场后,业主单位、监理共同对承建商所报送的项目(系统)总体进度计划进行审核,根据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总体进度要求,提出具体项目(系统)进度意见,要求承建商修正并执行。

在各子项目建设中,监理要求承建商制定子项目总体进度计划,按月制定目标、按周分解工作任务,监理每周进行工作进度复核,敦促存在偏差的承建商尽快完成工作。

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监理通过监理例会和沟通的方式敦促承建商按照进度开展实施工作。

(3)审核项目提交物及发现项目潜在风险

监理按照国家有关电子政务建设标准和办法、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监理合同的规定和约定,对项目阶段性提交物进行审核。同时,监理对项目开展过程当中可能潜在的风险进行了记录和评估,并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业主单位进行汇报。

在此过程中共出具监理专题报告14份。

(4)召开监理例会

监理入场后建立了周例会制度,每周二召开监理例会,在例会上监理对项目一周整体建设情况进行汇报和评价,提出项目存在的问题,要求相关方帮助解决。监理汇报后由各承建商汇报子项目一周建设情况及下周工作计划。

监理例会是以项目建设联席会议的形式召开的,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领导、各处室的管理或技术主管参加,解决存在的问题非常方便,同时保证了子项目承建商与信息中心高层领导直接对话的权益。

截至目前监理共召开例会21期,并于每次例会会议纪要。

(5)项目建设沟通协调工作

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项目沟通协调方式采用监理例会、专题会议、工作联系单、备忘录、邮件、电话、口头儿等,沟通效果良好,能够通过沟通协调完成项目建设任务,解决存在的问题。

除监理例会以外,监理召开技术协调会及专题会议8期,组织并参加专家评审会7场,出具监理巡检备忘录3份。

(6)工程建设支付

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子项目各承建商完成阶段工作任务、具备工程款支付条件后,向监理提交工程款支付申请。监理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审核,确认满足合同款支付条件后,出具工程款支付证书并报送至业主单位。

目前监理共出具工程款支付证书4份。

(7)监理阶段汇报及项目建设情况周月报

为实现项目建设精细化管理和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监理实行了周月报及阶段汇报制度。监理工程师按日将所从事的工作写入《监理日志》,特别是涉及设计、承建单位需要返工、改正的事项,详细做好记录。入场至今,监理共完成监理工作日志167份,编制监理周报30期,编制监理月报8期,完成监理阶段性报告2篇。

(8)制定项目管理办法,及时开展培训工作

监理在日常工作当中,除了6份项目管理流程外,为保证统一管理、统一标准原则,通过与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的多次沟通和讨论,还制定了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档案管理办法、文档编制规范、文档编制模板、业务系统开发项目文档清单、软件开发项目合同模板、子项目进度计划编制模板、项目管理平台使用指南等。

为了更好地推广各项规范及管理制度,监理多次召开专题培训,包括项目启动监理规范宣贯培训、项目管理操作指南培训、文档管理培训、业务开发系统进度计划模板使用培训、项目管理平台推广使用培训、项目进度计划编制要点培训、工作流程规范使用培训。

(9)科学使用项目管理工具

由于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项目涉及子项繁多,参与建设的厂商也较多,为统一管理项目群,实现项目活动标准化和合理化,监理推动本项目采用统一项目管理工具和在线项目管理平台,用来辅助控制项目进度。通过引入统一项目管理平台,既可以使项目整体及各子项目进度可视化,又能将各项目之间的关联直观体现,还可以保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领导及时、准确地了解项目信息,便于整体决策。

五、 后续监理工作重点及项目建设总结

1.下一阶段监理工作重点

(1)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

风险管理应始终贯穿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在未来的工作中,监理将有效开展风险管理工作以减轻或规避因为项目建设风险而造成的损失。监理的风险管理工作有:

* 协助项目设计单位、系统集成单位、建设单位,共同审核和确认各承建单位的技术实施方案,确保技术实施方案符合项目总体设计的要求;

* 审核和确认各承建单位的实施人员组织和实施计划安排;

* 在各子项目启动阶段进行风险的识别工作,协助业主识别风险及其影响;

* 进行风险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确定风险的影响;

* 协助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制订应急计划;

* 在工程实施的每个阶段进行风险的再评估工作;

*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及时发现项目潜在风险并采取“问询―检查―汇报―备案”制度。

(2)切实落实项目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项目建设的核心,直接关系到项目交付成果的可用性及是否满足项目建设目标。因此,质量控制将贯穿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质量控制的目标是保证承建单位最终提交的成果符合初步设计和承建合同的要求,具体表现为:

* 保证承建单位提交的项目计划合理、可行;

* 保证承建单位的系统设计方案满足系统需求和有关法规、标准,并符合承建合同的要求;

* 督促承建单位的开发、测试活动,验证系统符合业务需求和设计的要求。

因此,监理将以项目的总体建设目标为依据,通过规范的管理程序进行目标控制和技术控制,确保本项目的高效实现。

目标控制,即承建单位的建设结果是否满足建设单位的质量要求和业务需求,关键体现在监理对承建单位技术实施方案的审核与评估,确保其符合设计项目总体设计的要求,更要满足业务应用需求。

技术控制,即承建单位在实施过程中是否符合国家和行业的技术规范,满足建设单位的技术需求。关键体现在监理在实施全过程中依据合同要求审查承建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督促承建单位采取符合国家行业标准规范的施工技术,评测承建单位的技术成果,跟踪承建单位的质量整改情况等。

为此,监理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把质量关,坚持质量第一,坚持以预防为主,坚持技术质量标准。

(3)做好项目进度控制

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具有明确的进度要求,因此监理单位必须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采取严格进度控制措施才可能实现进度目标。监理在各子项目合同签订时协助建设单位确定合理的工期目标,并在实施前将工期要求纳入承包合同;在项目实施期间使用运筹学配合项目管理工具,审查、督促完善承建单位的实施组织设计和进度计划,做好协调与监督,排除干扰,使子项工程及其分阶段目标工期逐步实现,最终保证整个工程项目总工期的实现。关于监理对项目的进度控制,具体可表现为:

* 从项目实施准备阶段开始直至竣工验收的全过程中,监理工作都要坚持采用动态管理和主动预控的方法进行控制;

* 在充分掌握第一手实际数据的前提下,采用实际值与计划值比较的方法进行检查、评价;

* 必要时,与承建单位的上级单位及领导和建设单位的领导运用行政方法进行进度控制。所谓行政方法主要是指承建单位的上级单位及领导和建设单位的领导,利用其行政权力通过进度指令,进行指导、协调、考核,利用奖惩、表扬、批评的手段进行监督、督促,实施有效控制;

* 用经济手段对工程进度加以影响和制约;

*利用规划、控制和协调等管理技术进行进度控制;

*工程进度控制的基本依据是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所约定的工期目标;

* 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原则下,控制工程进度;

* 采用动态的控制方法,对工程进度进行主动控制。

(4)配合信息中心建立验收管理办法

为加强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规范项目竣工验收程序,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监理将配合信息中心制定项目验收管理办法,对项目建设及资金使用等进行全面审查和总结。验收管理办法将包括验收阶段参与人的职责分工、项目整体及各子项目满足验收的前置条件、具体验收内容和标准、验收的程序与组织、验收依据、验收合格条件以及验收相应工作表格、验收总结报告编制规范等内容。

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范文第5篇

如何使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真正得到实施,真正落到实处,是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课题。本文首先简要叙述了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实施概况;其次分别从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水平过低、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存在不合理、内部控制手册规定和实际执行相差甚远、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存在偏差、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未有机融合等五个方面详细说明了我国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体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提高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水平、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合理、建立健全监督执行机制、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沟通、有机融合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解决办法。希望本文对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实施提供借鉴,并对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国有企业 内部控制体系 信息化 实施

一、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实施概况

根据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于2008年5月联合印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要求我国上市公司自2009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我国上市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经历了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但是仍然存在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较差、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部门工作不到位、外部监管不力[1]等问题。

在我国非上市的国有企业范围内,2013年开始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为了从组织上保障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实施,成立了专门负责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中介机构的指导下,我国国有企业开始设计、编制《内部控制管理手册》,并在2015年初对内部控制管理手册进行试运行,2016年正式实施。

在试运行和实施过程中,若出现对正常工作秩序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一般的处理办法是暂按原程序执行,而非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即便出现冲突比较大的情况,也是首先向内部控制工作办公室报告,由内部控制工作办公室记录问题并判断是否需要请示领导小组以及与中介机构协调。所以,我国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体系实施过程中,针对遇见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与现有程序冲突较大时,存在各种不同的处理问题的态度和解决措施。

二、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水平过低

2012年以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逐渐把信息化水平列入企业业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且每两年进行一次信息化水平测试,要求每一次信息化水平测试的信息化等级要逐年提高。在2012年以前,我国国有企业在财务、人力以及统计方面逐步实现了信息化,但是在日常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客户管理、协同办公自动化方面,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低。协同办公自动化(OA)系统,是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手段,但是在我国国有企业中普及率却相对较低。有的国有企业上线了OA系统,但是OA线上签批手续和纸质线下签批手续并行一两年了,仍然没有取消纸质线下签批手续,仍然以线下签批手续为主,OA线上签批手续成了累赘,不仅没有提高办公效率,反而增加了工作量,致使员工们抱怨不断。有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没有自己的OA系统,只是在公文流转环节和上级单位有OA衔接,内部管理完全采用传统方式进行管理和控制。

针对资产管理、产品进销存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ERP,我国国有企业使用的较少,即便使用了也只是记录日常业务流水,没有真正起到统计、管理和决策的作用。

(二)在设计阶段,所依据的内部控制制度本身不合理

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设计内部控制流程所依据的内部控制制度基本是企业现行的管理制度和交易规则。这些现行的管理制度和交易规则本身制定的时间距离现在比较久远,而且很多情况已经不符合现在的企业实际或是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完全没有使用或已经作废。但是为了省事,为了交代差事,为了编制内部控制手册而编制,为了设计内部控制流程而设计,因此用于实施的内部控制管理手册对原有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不合理情况进行了保留而非剔除,对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化内部控制流程没有促进作用。由于所依据的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存在的不合理情况没有得到纠正,所以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有效性存在问题,执行起来当然难度较大。

(三)内部控制手册规定和实际执行相差甚远

内部控制手册基本定稿后,最关键的就是实施。在我国国有企业中,在实际执行内部控制体系时,内部控制手册中明确的事项和实际执行中的操作流程一致性不高,更多的是一种形式,是一种对上级单位的一种交代或者是对相关政策要求和规定的一种应付。尤其是在国有企业的设立、运营、投资以及清算过程中,内部控制手册基本被遗忘或者被束之高阁,和现实情况有很大程度的脱节,形成内部控制手册规定和实际执行出现“两张皮”的现象。

(四)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存在偏差

不同企业、不同员工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认识水平参差不齐,与内部控制的目标存在很多不符事项。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2]。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中层以及基层员工,几乎都没有真正认识到位,学习到位,理解到位,更是粗浅的认为内部控制限制了业务拓展,增加了审批程序,增加了审批成本,增加了时间成本,妨碍了企业的日常经营以及正常管理,尚未真正认识到建设和实施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意义和管理价值。

(五)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未有机融合

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为了防范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不应相互隔离,不应互不兼容,应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我国国有企业中,内部控制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分设,二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职能部门,隶属不同的主管领导管理,彼此之间关系不大,配合度不高,这样既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又造成组织机构臃肿。同时,也不利于企业从整体上把控和分析企业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以及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不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内部控制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的分设和分管,造成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尚未有机融合,二者之间处于分离状态,相互之间契合度不高。

三、贯彻实施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措施和办法

(一)提高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水平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国有企业对信息化的接受程度以及应用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管理效率的高低和炔靠刂铺逑凳凳┑挠行性。在财务、人力以及统计信息化水平不断完善和提高的基础上,我国国有企业应不断提高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客户管理、协同办公等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扩大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应用范围,从而不断提高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水平,提升内部控制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实用性。

有效运用内部控制不应只停留在纸质资料的审批,应不断强化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客户管理的信息化以及协同办公的自动化,以便随时随地都可以处理事务,随时都可以跟踪业务进度,可以查询和管理行政事务以及资产管理情况。同时,通过不断收集汇总和累积数据,可以通过分析整理大量基础数据以及采用云计算技术及早发现企业运营的一些基本规律和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以便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方向和经营计划,提早谋划企业经营策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以防发生更大的风险。

(二)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

内部控制体系能否真正得到实施,而不是流于形式,最重要的前提是要确保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的合理性和流程设计的有效性,即所依据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是合理的。依据企业正在实行的管理制度和交易规则等制定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手册,那么企业的管理制度和交易规则等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对内部控制体系能否付诸实施至关重要。因此,必须要确保编制内部控制管理手册所依据的内部控制制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符合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要求,符合企业实际情况。若内部控制制度本身不合理,那么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施就是空谈。

为了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首先,要收集整理企业现行的所有内部管理制度和交易规则;第二,根据收集整理的情况,结合企业现行实际情况以及内部控制的具体要求,重新补充、修订和完善企业的所有内部管理制度和交易规则等内部控制制度;第三,把最新补充、修订和完善的所有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内部试行3~6个月,根据试行情况,再次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最后,最终定稿并正式实施。

除此之外,还需随着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及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持续不断的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并使内部控制制度的修改完善与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实施保持同步,并且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执行机制

内部控制管理手册编制完成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得到切实执行,否则就是一堆废纸。在我国国有企业中,很多事情是“一把手”工程,虽然对内部控制手册的执行提出了统一要求,或者在大会小会上不断的进行强调,但是若不是真正的监督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工作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施就会浮于形式,就会不了了之。因此,需要我国国有企业建立一种监督检查内部控制体系执行情况的跟踪机制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有效的奖惩机制[3],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内部控制管理手册能够切实落到实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真正得到有效实施。

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实施应具体运用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和业务拓展的各个环节,应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保持密切相关,因此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执行机制的建立健全也不应是孤立的,应和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以及相应的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保持同步,有机融合,不应仅仅为了执行内部控制体系而单独建立一套监督执行机制。

另外,在跟踪监督检查内部控制体系执行情况的过程中,要能够切实结合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业务模式,不要搞“一刀切”,否则可能既无法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不能促进企业发展,反而可能阻碍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四)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沟通,不断提高理解和认识水平

从内部控制理论的提出,到相关政策或者配套指引的出台,已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不管是企业的高层、中层以及普通员工,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仍然非常浅显,并未能够真正理解和认识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意义和作用,更无法完全理解内部控制的实施对企业有何有利之处。因此,需要我国国有企业,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培训,加强沟通,不断提高领导、中层及员工对内部控制的正确理解和深入认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的好处,对于加强风险管理的益处,对于提高企业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促进作用。

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沟通是不断提高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得到贯彻实施的重要保障。首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或者访谈的方式了解全体员工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第二,根据调查或者访谈的情况,按照管理层级、年龄层、部门、岗位等不同分类整理出全体员工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和实施情况;第三,根据分类整理出的不同员工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和沟通方案,以确保每位员工都能够真正理解和实施内部控制体系;最后,针对全体员工存在的共同问题,进行集中培训或者沟通。通过以上的方式和方法,不仅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员工对内部控制理解和认识的偏差,同时也提高了管理效率,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贯彻实施提供了坚强保障。

(五)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有机融合

内部控制应与风险管理相互兼容,有机统一,高度融合。针对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部门分设和领导分管的现象,建议将现有的两个部门有效地整合成一个部门,高度融合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两大职能,且确保有一个主管领导进行管理,防止出现多头管理和管理无效的情况发生。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部门能够合并的根本是二者的根本任务都是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都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合理保证,而非绝对保证,并最终有效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有效整合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使二者能够有机融合,一方面可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避免出现组织机构臃肿,工作相互推诿的现象;另一方面有利于从企业发展全局的角度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和风险管理意识,从而不断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本文针对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并从提高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水平、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合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监督执行机制、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沟通、有机融合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部门等五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和解决办法。今后,本人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以及企业实际情况,不断丰富和完善有关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研究,持续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孙全胜.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分析及建议[J].中国商界,2010.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