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会财务常见问题

工会财务常见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会财务常见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会财务常见问题

工会财务常见问题范文第1篇

>> 军工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思考和建议 浅谈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 农业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及建议 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建议 基层农业科研院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科研单位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及对策 大型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业科研单位资产管理 科研单位技术辅助人员队伍建设探讨 新时期农业科研单位后勤管理改革发展问题分析 农业科研单位提升后勤服务能力的对策分析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科研与服务创新的必要性及对策 公益性科研单位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体会 农业科研单位会计监督的有效强化思路解析 新形势农业科研单位开展财务工作的新思路 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扶贫的实践、体会和建议 关于加强农业科研单位工会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事业单位后勤部门职工队伍建设思路漫谈 关于公益性科研单位绩效工资分配改革的思考 农业科研单位推进绿色会计建设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华东理工大学.工勤技能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实施方案[EB/OL].(2014-09-30)[2016-01-06].http:///s/6/t/165/ce/63/info52835.htm.

[5] 陈彦艳.高校后勤人才队伍建设困境及对策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2(6):55-57.

[6] 吴波,龚康达.农业科研院所后勤社会化改革新探[J].农业科技管理,2010(5):70-73.

[7] 陈洁,覃怀德.加强农业科研院所机关服务能力建设的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3(2):38-41.

[8] 李树林,詹丽香,黄普乐.农业科研院所行政后勤管理创新与发展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1,30(3):34-36.

[9] 姜仁华.绩效考评与管理体系在中国水稻研究所的实践[J].农业科技管理,2011(6):82-84.

工会财务常见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大中型企业 问题 具体措施

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前提,将企业日常业务中需要处理的与财务相关数据通过特定软件进行处理,进而生成符合会计准则标准的信息。会计电算化成功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会计,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在现阶段,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普及程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据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无论企业的大小,所处的行业如何,基本其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水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现,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由于规模较大,自身资金的雄厚,综合实力较强,所以电算化的应用基本达到了90%以上,而且应用的领域和程度都较深,对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的理解要比一般企业体会的深刻。大中型企业不但使财务软件的大部分功能都得到了基本的使用,而且以往企业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比如相关人员的技能水平与素质,会计信息的保密措施等等,基本都得到了有效解决。但是,本文作者通过实际考察,发现现阶段我国的大中型企业在会计电算化应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困扰着企业自身电算化应用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果得不到重视,从长远来看,将制约企业的运行效率,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中坚力量的大中型企业,如果发展的不好,也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具体来说,现阶段我国大中型企业会计电算化应用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高层领导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关注程度不够

尽管大中型企业有着雄厚的资金力量,配备了完善的会计电算化相关的软件与硬件,并且招聘了素质较高的财会工作人员,但是企业的管理层领导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一些领域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到位。主要体现在对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功能模块重视不够。一些管理人员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简单的取代了手工会计操作,即只重视财务软件的账务功能,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将以前手工会计的核算程序与方法转化到计算机来进行处理。他们没有认识到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工能对企业的重要性。大中型企业往往业务相对复杂,所以都配备了较高级的财务软件进行日常工作处理,但是,企业对其应用都主要是集中在这几个模块,一是账务处理模块。即根据原始的会计相关凭证和数据,按企业自身设计好的会计科目,对凭证所载的具体经济内容,进行记录、分类、计算、加工、汇总,输出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日记账及其他辅助账簿、凭证和报表。二是固定资产核算模块。一般大部分的工业制造业企业都会涉及到这个模块。企业主要是将其用于固定资产的明细核算。比如一般企业都会通过该模块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建立固定资产账簿,录入固定资产变动情况,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汇总计算,查询及打印输出,编制转账凭证等等。三是工资核算模块。工资核算模块以计提发放职工个人工资的原始数据为基础,计算职工工资,处理工资核算。 该模块应具备自行定义工资的项目,选择分类方式,灵活修订工资项目,调整职工个人基础资料,定义工资计算公式如代扣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进行汇总计算。

对于财务软件所涉及的具有分析和管理功能的其他模块,比如:成本核算系统,销售核算和财务分析等等。又如:劳资人事管理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等。企业在这些领域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一些中型企业甚至直接就省去不用,其实,我们能通过相关的财务分析得出许多对管理有意义的结论,比如通过财务分析系统进行具体的财务分析,得出有意义的数据指标,进而评估企业的相关业绩,指导企业进一步开展工作。现在大企业有许多都采用ERP信息管理系统,企业通过会计电算化对财务数据的分析和通过劳资人事管理系统进行的管理数据分析也是属于ERP系统需要的基础数据重要来源之一。

二、重视实务操作,轻视理论研究

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引进了大量的会计专用处理软件,但是企业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基本都是将目光简单的放在具体操作中,很少有静心研究电算化理论,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学习。甚至一些大企业的财会人员出现了具体操作能力都很强,而理论知识却很薄弱的尴尬局面。

大企业本身业务流程复杂,如果重视财务处理中出现的问题,并能认真的探讨和研究,相信一定能对电算化理论的发展有着很好的推进作用。理论的发展,将会反作用于企业会计电算化处理方法的改进,可以说理论和实务是相辅相成的,目前,国外的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在理论的重视程度上要比我们国家做的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国家的大中型企业要想发展的顺利,走出国门,在这一问题上态度必须要有所转变。

三、部分单位财务软件系统选择不合适

不同的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往往各有各的特点,这些往往体现在单位具体涉及的业务、自身运营模式的差异性。比如:管理者在选用企业配套的财务软件系统时要意识到自身发展的新形式新状态。现代企业往往会采取计算机技术来处理经济业务,比如通过网络来进行大量设备的采购,支付形式采取电子货币的形式等等,传统的财务处理软件往往需要升级,否则就不适合企业的发展,也就是要求管理型财务信息处理系统要适应企业发展新形式的需要。有些大中型企业往往出于成本控制的角度,采取成本较低的会计电算化处理系统,这样,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有些功能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和运用,企业整体的运行也不是很协调。

四、大中型企业在电算化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企业的管理者根本上对会计电算化重视起来,大力支持电算化的发展

一方面要认识到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的信息管理模块的重要性,加大对先进会计电算化软件研发与采购的资本投入力度,并且及时的完善相关的硬件设备。另一方面要在企业内部加大宣传和普及会计电算化相关的知识,提高企业人员对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视力度,转变员工对会计电算化的固有看法,使企业员工对其具有的高级功能有更加清晰和深刻的领悟。企业也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模式下的管理制度,形成稳定的内部控制环境,全力保证会计电算化相关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要加大会计电算化相关理论方面的研究

企业不但要重视财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还有意识到理论的发展对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作用,由于大中型企业实力雄厚,有着较强的综合实力,因此,可以采取一些实际有意义的方法,比如聘请有水平的高校教师来给单位相关学院进行理论指导,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来和单位员工一起探讨会计电算化相关理论,研究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背后的深层次宏观问题,专心的进行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研究。同时,针对单位自身配备的软件系统运行状况提出新课题,在相关的基础知识上,做出大胆假设,使财会软件的功能得到不断的升级和完善,更好的适应企业的相关业务,促进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提高。伴随着我国的发展,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日趋趋同,要求我们的企业在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中在保持自身的特点时,也要参考国际的变化情况。

(三)要注意财务软件选择的合适性

大中型企业要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具体落实适合企业自身的财务软件的选择,切记不要片面的过分强调管理型财务软件的通用化,要注意比较不同财务软件的差别,尤其要注意其管理功能模块的不同,同时企业管理者要加强财务软件和其他软件行业之间的联系,必要时可以找相关专家进行评估,比如聘请专业人员来评估企业的操作系统的特点,进而评估财会软件与操作系统的匹配性。只有通过将财务软件和企业其他相关软件的合作,才能实现并建立一个可行的全面的管理型软件系统。

参考文献:

[1]陈小青.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

[2]王岐.会计电算化实际运用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现代会计,2010

工会财务常见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薪酬管理 适度弹性 战略导向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1薪酬的概念

美国薪酬管理专家约瑟夫・J・马尔托奇奥把薪酬(compensation)定义为:雇员因完成工作而得到的内在和外在奖励。内在薪酬是员工由于完成工作而形成的心里形式,外在薪酬则包括货币薪酬和非货币薪酬。可以看出,薪酬不仅包括工资,即货币性的一面,还包括雇佣单位提供的福利、服务等非货币性收入和员工因为工作而得到的心里满足感。

国内学者认为薪酬是企业对员工给企业所做的贡献,包括他们实现的绩效、付出的努力、时间、学识、技能、经验、创造所付给的相应的回报或答谢。这实质上是一种公平的交换或交易。广义薪酬包括:

(1)基本薪资:是根据员工的劳动熟练程度、工作的复杂程度、责任大小、以及劳动强度为基准,按员工完成定额任务(或法定时间)的实际劳动消耗而计付的薪资。它是员工薪资的主要部分和计算其他部分金额的基础。

(2)奖励薪资(又称奖金):是根据员工超额完成任务、以及优异的工作成绩而支付的薪资。其作用在于鼓励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所以又称“效率薪资”或“刺激薪资”。

(3)附加薪资(又称津贴):是为了补偿和鼓励员工在恶劣工作环境下的劳动而支付的薪资。它有利于吸引劳动者到工作环境脏、苦、险、累的岗位上工作。

(4)福利:是为了吸引员工到企业工作或维持企业骨干人员的稳定而支付的作为基本薪资的补充的若干项目,如失业金、养老金、午餐费、医疗费、退休金以及利润分红等。

因此,在小企业员工的薪酬之中,应当以基本薪资为主,这是因为:基本薪资是定额劳动报酬,奖励薪资是超额劳动报酬。基本薪资能较全面地实现薪资的各项职能,对调动员工积极性,努力完成生产或工作任务以及刻苦钻研业务、提高员工的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2薪酬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2.1薪酬管理的概念

薪酬管理就是为了能够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并促进其发展,将员工的薪酬与组织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是企业工资的微观管理,是企业在国家的宏观控制的工资政策允许范围之内,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制定各种激励措施与规章制度,在职工中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过程。

企业的薪酬管理,就是企业管理者对本企业员工报酬的支付标准、发放水平、要素结构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必须就薪酬水平、薪酬体系、薪酬结构、薪酬形势以及特殊员工群体的薪酬做出决策。同时,作为一种持续的组织过程,企业还要持续不断地制订薪酬计划、拟定薪酬预算、就薪酬管理问题与员工进行沟通,同时对薪酬系统本身的有效性做出评价而后不断予以完善。

2.2薪酬管理的内容

薪酬管理主要包括确定薪酬管理目标、选择薪酬政策、制定薪酬计划、调整薪酬结构四个方面的内容。

(1)确定薪酬管理目标:薪酬管理目标具体地讲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建立稳定的员工队伍,吸引高素质的人才;②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创造高绩效;③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的协调。

(2)选择薪酬政策,薪酬政策就是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薪酬管理运行的目标、任务和手段的选择与组合,是企业在员工薪酬上所采取的方针策略。薪酬政策具体的讲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企业薪酬成本投入政策;②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选择企业合理的工资制度;③确定企业的工资结构以及工资水平。

(3)制定薪酬计划,薪酬计划就是企业预计要实施的员工薪酬支付水平、支付结构及薪酬管理重c等内容,是企业薪酬政策的具体化。企业在制定薪酬计划时要坚持以下两个原则:①与企业目标管理相协调的原则;②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原则。

(4)调整薪酬结构,薪酬结构就是企业员工之间的各种薪酬比例及其构成。薪酬结构具体的讲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企业工资成本在不同员工之间的分配;②职务和岗位工资率的确定;③员工基本、辅助和浮动工资的比例以及基本工资及奖励工资的调整等。对薪酬结构的确定和调整要坚持给予员工最大激励的原则。

2.3薪酬管理的影响因素

(1)外在环境因素(external environment factors)。包括政府政令,经济,社会,工会,劳动市场,生活水平等。

(2)组织内在因素(organization internal factors)。包括财务能力,预算控制,薪酬政策,企业规模,企业文化,比较工作价值,竞争力,公平因素。

(3)个人因素(individual factors)。包括年资,绩效,经验, 教育 程度,发展潜力,个人能力等。

参考文献

[1] 李严锋,麦凯.薪酬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 .我国民营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6(10).

[3] 滕兴乐.浅析小企业薪酬管理中的常见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7(4).

[4] 张霞.我国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7(4).

工会财务常见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施工企业 会计信息质量 内部控制

一、提高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真实、全面、有效的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准确地掌握自身的生产运营状况,并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企业能够依据会计信息,准确核算出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和成本支出流向,削减不合理支出,优化成本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同时,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控制也能够使得企业改进和完善内部管理活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

2、有利于保护投资人和相关利益者利益

经营者与所有者的信息不对称,而经营者很有可能利用这种不对称的信息优势来达到自己的非法目的,如通过虚增收入来制造“漂亮”的业绩,或者通过虚列开支企图偷税漏税等。全面、透明、准确的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企业投资人和相关利益者充分掌握企业的生产运营状况,加强对企业和经营者的监督,并依据会计信息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保障自身利益。

3、有利于防范和化解企业风险

失真的会计信息将无从了解真实的企业财务活动,而这很有可能掩盖企业内部的违法行为,如、挪用公款、收受贿赂等,给企业投资人和相关利益者带来损失。企业管理层也有可能因为失真的会计信息而作出错误的管理决策,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甚至酿成严重的生产经营危机。与此同时,会计舞弊、造假等违法会计活动也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法律风险,使企业因此遭受相关执法部门的惩处,经济上产生损失,品牌和口碑也会受到重创。

二、影响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分析

1、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影响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施工企业并没有完全遵循《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会计实务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如在原始凭证管理这一块,不少施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施工企业管理比较混乱,使用不规范的收货单、出库单或收据等作为票据入账。当然这同当前建材市场也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对于一些石材、土方等从当地农户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很难获得发票。还有许多诸如票实不符、票据不清等问题。此外,在会计核算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转移成本费用、调节利润、分摊不科学、报表编制不规范、账目设置不合理等,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2、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

有的施工企业内部并没有建立起独立、完善的会计组织体系,会计工作长期沦为附庸,难以进入企业的决策视野,也就难以得到企业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不仅如此,部分企业在会计岗位设置和责任分工上也没有予以明确要求,职责不明、主体不清,出现责任模糊、交叉的问题,影响了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质量。财务制度不健全,施工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存在诸多制度漏洞,或是制度设计没有依循企业财务实践,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流于形式。控制活动薄弱,如没有严格落实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制度,会计出纳一肩挑的现象仍然存在。内部监督乏力,没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制度执行和落实流于形式,对相应责任人的责任追究也草草了事,难以形成有效的震慑。

3、财务信息化建设滞后

信息化是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也是经济转型、产业机构升级、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就施工企业而言,财务信息化建设能够借助信息工具突破地域阻隔,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等的实时联通,简化施工企业的管理流程,提高财务处理效率,监控企业财务风险。信息化也能够推进企业各部门、机构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内部互联互通的共享平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然而,一方面由于施工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并不重视,加之由于施工企业项目流动性大、业务分散、施工环境较差等问题,财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据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全国施工企业已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为45.8%,其中成功实施信息化的为4.6%,而未实施信息化的达到54.2%,施工企业信息化程度可见一斑。

4、施工企业财务人员素质薄弱

施工企业财务人员素质薄弱是制约会计工作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少施工企业,大专及以下的施工会计人员占多数,有部分施工财务人员甚至仅具备初中文化学历。从人才结构上讲,有中高级职称以上的高级会计人才寥寥无几,有些会计人员甚至缺乏从业资格证。尽管这些会计人员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但由于缺乏全面系统的知识训练和理论学习,在日趋变化的建筑财会工作面前,可能会逐渐掉队,难以跟上形势。由于不受领导重视,企业内部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财务人员培训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加之部分财务人员学习热情不高、缺乏主动精神和钻研精神,限制了施工企业财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此外,在施工企业中还存在财务人员服务观念落后、法制意识淡薄、创新思维不足等问题,不利于新时期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亟待解决和完善。

三、提高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建议

1、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核算水平

加强原始凭证管理,财务人员要加强票据审核,对不规范、不实票据不予报销,从严把关。施工企业也应当加强供应商选择和管理,尽量同那些实力强、管理规范的正规企业合作,通过正规渠道获取真实、合法的发票。健全会计档案,施工企业要建立健全会计账簿,及时登记,做到账实、账表、账账、账证相符。加强管理,做好会计账簿、票据凭证等的保管工作,明确相关保管人和保管责任。加强会计政策学习,及时更新会计知识和会计方法。严格会计核算,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统一完善的会计标准体系,科学设置、填制、管理凭证、账簿、报表等,合理设计会计科目。采用科学先进的会计核算方法,如作业成本法,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真实反映企业成本发生和财务活动状况。

2、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健全会计机构,施工企业应当按照企业规模、财务管理需求等合理设置会计机构,并配备必要的财务人员。提高财务部门的地位和重要性,由企业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对相关财务人员的职责范围和工作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建立起完善的责任网络体系。对于一些大型施工企业集团,还应当设置总会计师来总管会计核算和财务工作。完善财务制度,健全控制活动。施工企业应当按照《会计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建立起同自身财务管理需求相适应的财务制度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健全内部控制活动,认真落实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预算控制、资产管理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控制活动,构建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加强风险管理和策略应对。加强财务监督,推行财务检查,建立进度控制、重大事项报告和反馈机制。完善内部审计,健全责任追究。

3、加强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

施工企业要增强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将财务信息化建设提上议事日程,上升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来抓。要充分研究和掌握信息化发展规律,根据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科学统筹,制定合理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施工企业要按照集团总部、子公司、项目部等对信息的不同需求和规模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标准流程。施工企业可以采取业务外包的方式,选择有实力的信息工程公司设计、部署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的信息管理系统应当功能齐全、安全性高,配备部署必要的安全隔离系统和信息备份系统,规避信息安全风险。引入和使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工具,如大数据、云计算等,引导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向智能型平台演进,提高会计信息处理能力和会计信息质量。

4、加快施工企业财务人员队伍建设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施工企业财务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要积极争取领导对财务人员队伍建设的支持,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和完善财务人员队伍结构,增强会计信息处理水平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施工企业要注重平衡和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引进起点,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等方式多吸收和引进高学历、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通过鼓励自学、提供支持的方式鼓励和引导财务人员参加职称考试,提高中高级职称人员规模。要在内部倡导和建立起学习型的财务组织,鼓励和引导财会人员加强自我充电,不断提升自己。施工企业也要为财务人员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培训环境,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针对新的财务政策、日常财务实践的常见问题等,施工企业可以组织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与此同时,企业要建立起相适应的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发财会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此外,还应加强对财务人员法制意识、道德意识和服务意识的教育工作。

四、结语

总之,施工企业要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认真研究分析企业信息失真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找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如此,施工企业方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在强手如林的竞争市场中健康、长久地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1] 成瑶:浅谈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1).

[2] 时素果:提高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策略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5(1).

工会财务常见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实现保障;发展趋势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

在信息化的浪潮中,企业最先投入改革的行列,为达到提升效率的目的,管理活动也对网络进行了充分运用,并建立起庞大的数据库以做为决策和评估时的参考依据。我国企业推动信息化技术已经取得了不少使用经验,不少企业都已顺利完成网络基础建设与网络应用推广等电脑使用计划,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及质量上帮助颇多,也受到了市场、社会的注意与肯定。企业审计人员可以使用电脑科技来进行管理作业。在电脑技术的支持下,除了可以评估与财务报表、经营计划或经营结果等内容之外,也可以借助信息系统进行经营活动的控制,有效降低潜在舞弊、错误、违背安全性的重大灾难事件的发生。以电脑来协助处理企业管理工作,最有利的一点就是资料处理上的速度。由于所有资料输入的格式都已经标准化,电脑可以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的资料,完成工作。这是人工处理资料所无法实现的,也是发明与利用电脑处理资料的主要目的之一。员工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将资料正确无误的输入电脑。除此之外,电脑计算的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将资料转化为有用、复杂的信息。许多数字化的资料可以通过统计或数学公式的运算整理,形成有意义的信息。例如,通过运算,企业管理人员可以了解公司财务状况,从而找出潜在的风险,以了解整个公司的成本变化的情形。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电脑在短时间内所整理出的资料表格,从较为繁杂的财务资料中找到最有价值的信息,为企业管理提供帮助。最重要的,电脑中长时间大量资料的储存,在通过迅速的计算、整理后,让我们马上可以发现一些问题之处,包括财务风险、融资结构、投资方向等,可以尽早提出相应的措施。

由于信息科技能在短时间内正确无误的处理大量的财务资料,同时能协助企业经理人有效率的进行财务决策。所以企业管理信息化可以提升企业财务作业的生产力。举例来说,惠普公司(HP)的财务管理部门将公司企业管理相关的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的处理意见加以整理并数字化后,形成常见问题(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FAQ)资料库,通过企业网络供线上查询并提供意见。这种措施不但能立即有效解决企业内部员工所存在的疑惑,改进内部工作的氛围,同时企业管理也能因此节省大量工作时间,避免延误其他的财务业务。这种措施也能够把许多工作上重复执行的内容交给电脑来处理,让企业管理部门的人员有时间去从事高层次思考性质的事务,业务效率与质量可以大幅的提升。在讲求速度与效率的当今社会,电脑的虚拟优势是企业强化管理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外部环境渐趋“市场导向”的压力下,企业势必要在管理模式上做若干的转型,否则很难适应竞争激烈的经营环境所提出的要求,更无法实现企业的使命与宗旨。因此,为了相应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变,企业管理工作除了顺应环境改变模式之外,也应尽速融入信息时代的潮流中,加紧脚步进行企业信息化的变革。只有及早进入信息化环境,才能及早享受“虚拟世界”的迅速与便利,掌握“环境瞬息万变”的应变优势。对于企业管理工作而言,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也是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总体而言,企业若要提升管理的有效性,进而实现企业使命,信息化将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并从如下三个方面为管理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一是节省企业资源;二是整合资源;三是畅通管理工作网络,实现企业使命。

目前,不少人认为电脑在工作中的使用就是企业内所有的成员都使用电脑进行交易、沟通,或者只是代表企业员工会上网,会处理电子文件。事实上,这些理解都比较片面,而较为权威的概念是“将企业间各种的交易行为,以及相关交易的过程,利用电脑设备以及信息传输的方式,取代原先人工处理的模式,让企业能够更有效率地经营,同时也可以降低相关的营运成本,增加获利机会,创造企业价值链的最大化,进而提升企业整体的竞争力”。换言之,信息化就是专业的流程管理,加上系统控制,再加上硬件设备,把管理专业知识,利用电脑和网络来加以实现。

二、信息技术应用实现的保障

(一)信息化系统开发的相关技术

第一,.NET平台相关开发技术。.NET平台主要有、WWF、LINQ、、WCF五大技术。其中,ASP是运行于微软Internet信息服务IIS中的程序,具有易开发,灵活性好,安全控制性容易等优点,具有众多的支持类库,并支持多种编程语言;WWF是一个通用的框架结构,可应用于Windows平台上编写工作流,提供用于开发和执行工作流应用程序的API;WCF是一个面向服务的统一架构体系,实现软件不同组件之间的相互通信。

第二,J2EE平台相关开发技术。J2EE平台所采用的应用编程模型,提供了一整套的基于J2EE的多层应用文档和实例套件,在运用J2EE平台开发程序时,开发者的工作包括 商业逻辑和表示逻辑两个部分,而不必关心中间层管道的编辑问题。其中,J2EE由J2EE部署规范、IETF标准集、CORBA标准、JavaBean组件模型构成,其相关技术包括JavaBeans、JSP、JS、JNDI、JIDL、JDBC、JMS、JTA、JavaMail、RMI-IIOP等。JavaBeans定义了一个应用程序接口,便宜于开发人员迅速开发、和管理企业级应用程序;JSP提供了一个快速简单的创建动态网页的方法,可以快速的开发基于Web的应用程序 而不用考虑平台的问题,同ASP较为相似。

(二)信息化系统的开发步骤

第一,生命周期法。生命周期法是一种基于软件生存周期着手的软件开发方法,这一方法将软件的开发过程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维护四个阶段,每一阶段的正确性和完善性直接影响着软件的最终质量。系统分析需要根据软件的可行性调查与分析,画出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系统设计需要软件的逻辑思路进行系统功能布局,再在系统功能布局的基础上进行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等工作;系统实施包括程序的开发和堆积的开发,最终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模型;系统维护包括软件的安装、测试、功能调试等。

第二,快速原形法。快速原形法是基于使用者基本需求来快速构建一个开放式的系统,随着使用者和开发人员对该系统理解的加深,不断发现并完善系统的不足之处,对功能进行补充和细化,最终满足使用者的需求。采用快速原形法开发信息化技术系统,最初所设计出来的系统在实用性和可用性方面都有着较大的优点,不过后续工作需要开发人员反复修改精确,最终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软件产品。

第三,生命周期法与快速原形法的结合。生命周期法与快速原形法有着各自的优点,生命周期法基于系统动力学原理,以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将软件开发过程分为分析、设计、实施、维护四个阶段,比较适用于规模较大结构程度较高且具有明确要求的软件系统开发中,整个开发过程管理较为规范清晰。快速原形法比较适用于事前难以确定软件功能要求的情况,只需要提出软件所需要的基本功能即可,其余功能的扩充与完善可以在软件的实施过程中慢慢完善,能较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软件应用环境,不过由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难以规范清晰,因此在应用于大型软件的开发中存在很多缺陷。

三、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大量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式各样的服务与系统也应运而生。组织的软硬件规模也逐渐扩大,当规模不断扩大时,管理的困难度也会持续增加。因此,组织在管理上不论是使用与维护均需耗费大量人力与物力,也因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造成成本压力。

由于近年来能源短缺以及环保意识的抬头,许多学者提出“绿色信息化”或是“绿色IT”概念,所谓的“绿色信息化”或是“绿色IT”其实并不是新的技术或是概念,而是将节能与环保这两个元素加入信息化的建置或是IT规划里。美国柏克莱国家实验室于2001年研究指出,一般组织信息化技术的成本消耗分配,有46%来自IT设备,例如服务器、网络通讯设备等,而23%来自冷却系统、8%来自冷却风扇、UPS电力转换或保存设备约占8%、照明设施占4%,其他办公使用等约占11%。因此,对于设备与冷却系统进行节能,便成为组织信息化技术重要的控制要点。

就组织信息化发展而言,对于冷却系统进行节能设计,必须重新规划或者是建置冷却系统,然而重新规划或者是建置,所需要花费的成本较高,建置过程中,服务器停机时间也很长,因此建议以信息化技术的设备作为节能的重点项目。若组织导入绿色信息化技术,将能大幅改善能源的损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