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事业单位制度建设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财政监督检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掌管着大量的财政性资金,在每年的财政性资金专项检查中发现,多数行政事业单位不行有效利用资金,资金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与企业相比,存在滞后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行政事业单位缺乏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规范对内控工作进行指导。
一、督检查中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控意识相对薄弱
内控意识是内控环境中的关键内容,良好的内控意识是确保内控制度得以健全和有效实施的基础性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内控理念,内控意识淡薄,单位负责人本应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可是好多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缺乏对内控知识的基本了解,错误地认为内控制度就是财务部门的事、财务部门的预算控制就是内部控制,认为有了部门预算就无所谓内部控制体系了,这不仅混淆了内控制度的内涵,还影响了内控制度建设的步伐。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仅仅扮演了“收款员”“付款员”的角色,根本没有参与到单位的建设之中,无法对单位制定政策的结果和过程加以了解。有的单位只注重制度的制定,忽略了其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导致内部控制的制度走过场,内部控制仅仅为“印在纸上,挂在墙上”应付财政检查及外部审计的装饰品,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在检查中发现一些单位缺乏对支出的控制,实行“一支笔”审批,没有建立合理、明确的支出标准和支出范围,对差旅费和业务招待费等费用实行报销的制度,没有将财务监督工作落实到实处,会计人员对报销没有明确的规范,只要看到审批人员的签字就予以报销。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众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没有覆盖到单位经济业务发生的各个岗位及业务环节,有的单位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等不相容岗位由一人兼任,有的单位即使岗位分开设置,但在实际工作上也没有严格执行。比如,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因编制和经费限制等原因,一人兼数职,单位的法人章和财务章、支票都交由一人保管,导致会计人员或是出纳员可以随心所欲的长期挪用公款,有的甚至贪污,单位固定资产更是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状态,账实不符现象严重,损坏和丢失现象多有发生,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财政性资金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二、就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建议
(一)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单位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单位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并直接参与内部控制建设过程,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保证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开展和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要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在合理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实现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的重要性,真正树立起内部控制建设的“责任主体”意识,为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实现内部控制五个目标。
(二)充分体现内部控制的四项原则
内部控制原则是单位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各单位应当在内部控制原则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让内部控制原则贯穿经济活动所涉及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实现全过程控制,不留死角体现全面性原则。在全面控制基础上,内部控制还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内部控制应当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并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体现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还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重大业务事项不能由一人全权完成,有效防止舞弊和腐败,体现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体现适应性原则。
(三)内部控制牵头部门应尽职尽责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负责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工作的牵头部门,一般应由各单位主管财务工作的部门担当。首先牵头部门应做到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及应对各项风险、改进业务流程和提高效率等职责使命,界定必要内部控制建设的具体范围,明确纳入内控建设的业务和部门等。要认真调研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中存在的风险并进行评估,将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中制度不完善、衔接不紧密、授权审批不科学、不相容职务不分离等方面给予重点评估。通过评估可重新制定内控实施方案,但要首先将方案提交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以统一认识,减少方案实施阻力;要细化方案的实施计划,明确实施时限,将实施工作落到实处;要注意利用信息系统,做到内控方案设计和信息系统功能的相互衔接,将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授权审批、流程控制等方法固化于信息系统中,实现自动控制。
在当前的交通运输事业单位日常管理过程中,新型思政工作的开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在新的工作形势下确实做好思政工作,我们以思政工作的主要作用为研究切入点,开展了实践性保障措施研究,为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
交通运输管理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作用;实践措施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工作的不断开展,做好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为经济发展提供交通基础支持就成为了交通管理单位的重要目标。但是在新的经济环境与社会形势下,交通管理工作遇到了新的问题。特别是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思想性问题,成为单位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型难题。在这种情况下,交通运输管理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可以很好的促进单位内部思想转变、工作效率提高以及改革的深入开展。因此,交通运输管理单位为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作用,开展了此次专业研究。
一、当前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作用分析
在运输管理单位实践工作中,管理者针对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作用开展了实践调研工作。在调研中管理者发现,当前思政工作的实际作用包括以下三点:
1.提高单位制度建设工作力度在当前的运输管理单位建设发展中,制度建设工作的开展很好的提高了单位各部门行政、专业管理质量和效率,是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如何使单位工作人员很好的了解制度管理内容,使之可以更好的适应制度管理模式,成为我们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思政工作的开展对于制度建设的开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一是有利于工作者对制度理解的提升。在制度管理的开展过程中,硬性的制度内容有时过于简单刻板,进而造成了工作人员理解性困难。而思政工作则是以教育与引导为主的教育模式,其对制度管理的解释性更容易是工作人员对制度作用进行了解,进而保证了制度执行的质量。二是思政工作便于化解制度执行矛盾。在制度管理执行过程中,管理者与执行者矛盾的产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这也对制度管理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思政工作的开展可以很好的从侧面化解两者矛盾,利用矛盾化解的作用提高制度管理实施质量。
2.便于单位协调沟通能力提升在当前的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良好的内部协调沟通能力是确保单位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单位内部行政管理与技术专业科室的协调过程中,专业协调的开展是提高交通运输管理质量的重要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思政工作的开展发挥出了以下作用:首先在工作协调过程中,前期思政工作的开展可以使各部门工作人员了解到自身工作职责与重要程度,进而在工作协调中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性作用,保证工作协调过渡的顺利完成。其次在各部门内部协调过程中,思政工作的开展有利于部门内部纠纷与矛盾的化解,保证部门内部协调合作精神的提升。最后是在单位上下级协调过程中、思政工作的开展可以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指令模式,建立起协同合作的上下级关系,保证单位内部各项管理指令的有效执行。
3.促进了单位体制改革的开展在当前的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单位各项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单位管理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单就交通运输管理单位而言,体制改革的开展对于运输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以往的改革经验中我们发现,思政工作的对于体制改革工作的顺利完成一直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前期宣传作用。在体制改革开始前,单位工作人员对于改革的开展与实践效果会产生较大的顾虑,进而影响了其对改革工作的热情与实践工作效果。在体制改革工作开始前,管理者利用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改革宣传,可以很好地消除工作人员思想顾虑,进而促进改革工作的顺利完成。二是利用调研工作了解改革时效。改革是一个探索性的工作过程,其整体过程中需要我们做好探索工作,及时做好工作调整完成改革工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我们利用思政调研工作,及时听取工作人员对改革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为改革工作的完成实际效果提供数据与意见支持。
二、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措施探讨
在交通运输管理单位的实践工作中,为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我们结合当前思政工作特点,利用以下实践措施开展了对策研究。
1.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工作理念在当前的事业单位思政工作过程中,工作理念的转变是思政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较之传统的较为僵硬的行政化思政工作理念,新型的以人为本的思政工作模式的确立是我们转变思政工作理念的重要基础与方式。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政理念,在实际的工作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建立互动性的工作模式。在传统的思政工作中,经常采用单向的工作模式,缺乏被教育者的互动性反应。在以人为本的思政工作中,我们需要建立起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互动流模式,将单纯的思想教育变为交流性教育,提高思政教育的活力性。二是在思政工作中充分考虑被教育者需求。为了确实提高思政工作效率,促进单位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政工作中,我们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充分了解被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并以此为核心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思政工作。如针对单位青年群体数量的增加,针对其对网络的需求的热情,开展网络思政宣传工作,就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实际应用内容。
2.做好思政辅助社会调研工作在当前的事业单位思政工作开展过程中,社会调研工作的同步进行起到了良好的辅作用。在单位思政实际工作过程中,社会调研工作的开展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为思政工作提供数据与信息支持。传统的说教式思政工作不同,新型的思政工作注重的是数据化与信息化教育工作。如社会发展数据、交通运输管理作用分析等都是思政工作中经常采用的数据信息。而社会调研则是这些数据获取的重要渠道之一。同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思政工作者自主完成的社会数据调研更具有代表性与针对性,对思政工作的支持作用也更加明显。二是便于寻找被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被教育者的实际需求是我们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但是在单位内部交流中,并不是每个单位成员都会讲其需求展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利用社会实践调研工作在社会共性中寻找被教育者的社会需求与特点,对于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实践作用。如对相同年龄阶段的工作人员进行社会调查,寻找其共同爱好与需求并以此为突破口开展思政工作,对于思政工作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3.利用新技术模式拓宽思政教育平台在思政教育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板报、会议等思政教育平台已经不再适合当前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正因如此,如何在新型技术的支持下,拓宽思政教育平台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以网络为基础的计算机与手机思政平台的建立,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发挥出以下作用:一是提高年轻群体的学习兴趣。随着大量的年轻工作人员进入事业管理单位工作,网络思政平台的建立可以很好的提高这部分工作群体对思政工作的爱好。二是工作模式更加灵活。手机与电脑上网时当前社会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的思政工作,一方面可以使学习者灵活的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避免了过多的占用工作时间。另一方面网络思政教育中,教育双方的交流更加灵活可以很好地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在实际的工作我们采用的思政教育平台,主要包括了网络QQ群、手机APP、微信群等技术手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网络平台的应用只是我们提高思政工作关注度的一种手段,提高思政工作质量开展创新工作才是新型思政教育平台建立的最终目标。
4.建立与思政配合的心理教育工作模式在思政工作过程中教育者发现,随着当前社会压力的加大许多单位员工出现了心理压力大、心理抑郁等各类心理问题。在实际的思政研究中我们发现,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对于思政工作以及交通运输单位整体工作的开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事业单位思政教育工作中,建立起与之配合的心理教育工作模式,将两者优势互补对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心理教育的开展可以很好地工作人员对社会以及新型工作模式的适应性,保证思想政治水平的有效提升。而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思政教育为心理教育寻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同时为心理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教育平台。为了趋势做好结合性教育工作,我们需要在单位思政教育基础上设立专人进行心理教育工作,或引进社会上的专业心理教育机构参与到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
三、结束语
在当前的交通运输管理单位管理进程中,新型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单位整体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新型思政工作的开展在事业单位制度建设、协调能力提升以及体制改革等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结合新型思政工作特点,利用转变工作理念、建设新型工作平台等多种实践措施,提高了交通运输单位思政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发展 实施
简单地说,内部控制就是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实现自己的控制目标,切实地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性和使用的有效性,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与措施来降低单位经济活动的风险而实施的工作。在我国,由于对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内部控制的地位不断提高,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已日益完善。与企业相比较而言,一些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效果方面却显得尤为落后。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应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学习国内外先进企业实施的内部控制方法,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内部控制体系,实现单位的管理进步和长远发展。
一、内部控制制度在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进程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推进内部控制的建设。《独立审计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的颁布是我国现代内部控制建设的起点。2000年7月,新《会计法》实施,首次以法律形式对内部会计控制提出了规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对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2010年4月,我国财政部联合其他五部门共同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连同之前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识着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在我国企业中已基本建立起来。但该基本规范与配套指引主要适用于企业, 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来源、会计核算、风险识别、管理模式等方面都与企业存有较大区别,因此不能简单套用。为促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发展,财政部于2012年11月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辅助其顺利地实施,财政部又分别重新修订了行政单位的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这有利地推动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全面建立。
二、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执行力较差的原因探析
(一)内部控制制度本身有待完善和健全
近年来,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进步,取得了一定的绩效。但是,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仍不够完善,缺少一套内部控制具体性的指导规范。在实施过程中,很少有行政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及实际情况去研究和设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操作规范。同时,实行的内部控制相关制度也很少能按照适应性原则的要求随着单位运营情况和实际的控制目标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以适应现代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给其带来的风险和压力。
(二)对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少认识,内控意识较差
财政部在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的原则中明确规定了全面性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所有的经济活动和相关的监管活动,包括财务预算、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控制活动、建设项目及合同的管理等各种经济活动中,并且要涵盖各个环节,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同时还要求单位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单位负责人都要参与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中去。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单位的内控制度往往只停留在“文件”上、“口号”上,内控执行要求在单位领导层面前缺少执行力,大多数职工认为内部控制的实施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更有甚者,认为内部控制制度束缚了日常工作,对内部控制执行产生抵触情绪。
(三)内部控制的执行力有待提高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执行力的关键就是实施规范的措施和严格地执行流程。同时实施的措施和流程也是将制度落到实处的具体办法, 其规范、有效直接决定着内部控制工作的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不可能不计成本地投入人、财、物力,制约了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例如,在我国,很多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力不够,编制有限,人员紧张,大多存在一人多岗,岗位设置不合理的现象,严重违反了制衡性原则。此外,大多数单位制定的内部控制措施是针对日常的经常性经济事项,对偶然突发性经济事项,较少建立相应防控措施,这种事项一旦发生,原先制定的内部控制相关制度就丧失了控制力。同时,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施措施未能与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有机结合,降低了内部控制实施的效率和效果。
(四)缺少有效的内外部监督激励机制来检验和促进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
据统计,目前我国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都没有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和监督部门,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结果缺乏具体的日常监督和激励措施。例如对大额支出和专项资金没有实行跟踪问效和绩效评价,直接影响了内部控制机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作用的发挥。在外部审计监督环节上,包括财政,审计等在内的政府监督机制,未能形成综合监督的合力,财政、审计等外部督查工作较少对被审计单位相关制度的本身以及制度实施的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针对内部控制设计中的缺陷和实施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审计处理意见和相关建议并督促整改。
三、实施内部控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必要性和相关改进措施建议
在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科学建立并有效实施内部控制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单位内部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保障单位的顺利运营,也是深化单位的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使其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键,同时也是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的有效手段。
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确实提高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建议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一)积极营造适应内部控制实施与发展的内在环境
现代内部控制理论普遍认为,“人”是内部控制中的根本和核心因素。因此,首先必须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各级领导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培训学习,强化单位领导层的责任意识,以身作则,做好宣传和引导,积极带动相关工作人员执行内控制度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内部控制工作在整个单位的有效开展。
(二)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规范
让内部控制充分发挥功效,关键在于制度的完善与落实。只有不断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使内部控制与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有机融合,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管事,靠制度管人,才能促进内部控制地有效实施。在单位层面上,要不断地完善相关的制度规范,一方面要细化制度规范的内容和指标,切实地加强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使其更易操作和管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对内部控制过程中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实行轮岗轮训制度,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内部控制等。在业务层面上,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和执行的有效性;在资产管理和政府采购方面,从程序上对重点工作和关键风险点加以控制。
(三)建立监督评价机制以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持续完善
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需要良好的监督评价机制来进行检验和不断地促进。应尝试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和落实应建立长效机制。随着内部控制制度及相关财务制度的发展完善,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内部控制相关制度。但是该制度能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绩效,可操作性如何,存不存在漏洞,这就需要监督评价机制来检验。行政事业单位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及适应性应定期开展评价工作,以促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持续完善。针对内部控制流程中的关键风险点和薄弱环节,应针对性地及时制定防控措施。同时,应自行组织或邀请社会力量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增强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提高制度执行的透明度,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实现共同的监督和评价,进而实现行政事业单位更好更快地发展和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单位的改革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公众形象,更是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依据。因此,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一定要及时地发现实际工作中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和控制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在加强内部控制能力的同时促进单位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实现单位职能正常高效地运行。
参考文献: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财政部制定立信会计出版社
[2]《高级会计实务》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经济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1. 前言
事业单位一般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不以盈利(或积累资本)为直接目的,其工作成果与价值不直接表现或主要不表现为可以估量的物质形态或货币形态。 事业单位是相对于事业单位单位而言的首先事业单位包括一些有公务员工作的单位,它们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是一些国家机构的分支。
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内部强化管理以及适应外部激烈竞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就显得极为重要。
2. 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部分事业单位内控意识相对薄弱。例如:有的单位缺乏内部控制理念,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尚未建立起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有的单位只注重制度的制定,忽略了其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导致内控制度的制定走过场,内部控制只是“印在纸上,挂在墙上”应付检查,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够完善,制度设计不甚合理,长效机制建设不到位。对内控建设工作缺乏长期性、持续性、综合性的全盘规划和考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一旦一些行发生重大案件后,全行就组织运动式的大检查活动,追求短期效应。但内控管理中的一些内在的基本要求没有得到贯彻落实,内控长效机制没有建立和完善,内控文化没有真正建立此外,责任约束机制不到位。对员工的失德、失职、违法、违规行为,未明确经营管理责任,员工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没有建立配套的责任追究制度,未在全行树立尽职履职观念,未能够逐级建立严格的责任问责、失职问责、引咎辞职和违规惩处制度等。
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事业单位缺乏一套与行业实际相契合的完整具体、操作性和适用性较强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因此,事业单位在制定单位内控制度的过程中无章可循。其次,事业单位一般只针对会计业务活动进行内控,而对预、决算、项目评审等涉及单位经营方针、目标规划等重大事项却缺乏内控。三是有些单位现存的内控制度不够合理,可操作性差,有的以财务制度替代,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不能完全落实。
3. 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1) 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事业单位负责人,确立起对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完善部门预算制度。要进一步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要力争将单位的财务收支事项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的实施范围,并严格预算的调整和追加程序。同时,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一审、二帮、三促进”的作用。
(2)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对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的控制,细化责任,做到制度管人,责任到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事业单位管理最重要、最关键、最基本的一种管理方式。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建立现代事业单位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加强事业单位管理,提高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客观需要。为了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会计核算,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本规范,结合部门或者系统有关内部控制规定,在对现有经营管理制度、措施及其实施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事业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与经营管理制度和措施有机结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3)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
通过培训,使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进一步掌握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和财政政策,支持和督促会计人员遵循会计职业道德,增强会计法制观念,提高守法意识和财务管理水平,正确行使会计人员的职责权利。树立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并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从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具体行为上担负起社会责任,是强化会计工作内在的自我监督的有效措施。同时会计人员需要具备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及较强的综合能力。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的高低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会计人员还要有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能够在保持合法合规操作的同时,从全局出发,运用科学的方法准确判断.从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全面性,使得会计监督能够有效地得以执行。
(4)在事业单位里推行全面控制原则。
全面控制原则的含义有二:一是全过程控制。即对事业单位整个经营管理活动过程进行全面的控制,它包括事业单位管理部门用来授权与指导、进行购货、生产等经营管理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也包括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及进行报告的程序与步骤等。因此,事业单位应针对人、财、物、信息等要素等各个业务活动领域制定全面的控制制度。二是全负控制。即对事业单位全体员工进行控制。事业单位每一成员既是施控主体,又是受控客体,保证每一位员工、包括高层管理人员及基层执行操作人员都受到相应的控制。贯彻全面性原则可以保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全面控制原则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基本原则之一,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仅仅因为一个细节的疏忽而导致事业单位整个经营活动失败的大量例证。
(5)加强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是事业单位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做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监 督检查主要包括对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进行持续性监督检查,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以及提交相应的检查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6)加强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事业单位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机制及在事业单位内部和与事业单位外部有关方面的沟通机制等。
(7)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和严禁擅自开设单位银行账户。
认真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或取得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款和罚没收入、彩票公益金和发行费、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等属于政府非税收入,必须严格按规定全额上缴国库,应缴尽缴,纳入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否则均视同私设“小金库”严肃处理;加强票据管理,严格按照《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票据管理的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的规定使用票据,严禁使用自制票据或白条收费,严禁收费不开发票。单位的其他收入必须全部纳入财政专户储存,不得隐瞒、截留、挤占、坐支和挪用;强化银行账户管理,取消单位收入过渡账户,未经财政部门和人民银行审批,擅自开设银行账户的,视同“小金库”行为,予以严肃查处。
参考文献:
[1]周新华. 关于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 中国高新技术事业单位 , 2009,(10) :102-110.
[2]陈设. 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J]. 黑龙江科技信息 , 2007,(17):123-130.
[3]李青岸, 王晓华. 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及其措施[J]. 交通财会 , 2001,(11) :78-86.
[4]邢灵枝. 浅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J]. 会计之友(上旬刊) , 2007,(12):23-30.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预算管理 作用 问题 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织,担负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重任。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拨款的预算内资金、行政事业性收费(即预算外资金)和其他收入等构成。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约束机制,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相对比较宽松。但随着我国机构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和财政部门预算改革的逐步推广,这种粗放式的管理将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相关的问题的出现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功能的实现产生了严重影响,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功能的实现。因此,分析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有利于促进综合财政管理改革、有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有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内涵与作用
预算管理是相关单位通过编制预算、业绩考核和内部控制等手段进行财务管理活动来实现其既定的经济或管理目标的过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由收支两条线组成,即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包括短期的现金收支预算以及长期的资本支出和长期的资金筹措。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厉行节约,量入为出,降低行政事业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社会责任、发展计划及经济任务,结合本单位的管理目标和经济资源的运用与配置,运用科学的方法预测财务期间所有的财务收入与支出金额而编制的数字化的综合计划,其财务预算的目的是通过预算合理有效的适用本单位的现有资金,是单位内部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强化资金的统筹管理。由于我国事业单位存在特殊性,它们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的财政资源,而财政资源是有限的。行政事业单位在社会生活中按照预算管理制度,从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国家的大局利益出发,运用相关手段实施资金的统筹管理。通过各种渠道征集来的资金,把有限的财政资源分配到最需要它的单位和部门,一方面为保证单位自身的正常运转提供了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提高了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成本费用,减少财政资源的浪费。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通过一定的手段、渠道和途径聚集的资金,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再分配,真正实现财政预算的整体目标,因此财政预算的作用也就无可替代。财政资金通过财政预算手段,合理地流向预算各部门,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促进事业单位总体目标的实现。目标的实现往往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不断的与阶段目标进行差异分析,找出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的调整和修改计划,最终实现组织目标。通过预算收集的信息传递和分析,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制定政策的可行度,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促进事业单位总体目标的实现。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准备不充分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是预算执行的基础,同时也是各项事务活动的起点,牵涉的部门多,时间跨度长,应该是一个严谨、认真的过程。因此,在编制财务预算时应由相关部门组成预算编制小组,充分考虑宏观环境、现实任务等因素,分析预算实现的可能性和难度。但是目前编制财务预算通常仅仅就一个财务部门的工作,编制时间也不足两个月,且次年预算编制与当年财政决算几乎同步进行,单位会计工作量大,时间紧,因此工作质量不高。
(二)“零基预算”难以落到实处。很多行政事业单位还习惯于“上年基数加增长”的老方法,不以单位或部门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来确定安排预算,相互调剂、宽打窄用产生差额,导致结余。采用“上年基数加增长”的方法编制预算,并未充分考虑事业单位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未认真评价所提供的服务与效益,只是简单地采用在往年预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系数的增量预算法。预算编制粗放、简单,使编制的预算和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不相适应,导致对事业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单位和部门因预算过小、资金缺乏而阻碍了事业的发展。在进行预算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提出以“零基预算”作为预算编制的方法,“零基预算”打破原有预算基数,重新按支出项目轻重缓急排序的指导思想,恰好适应我国社会转型期政府职能转变的需求。这种方法的应用存在很大的刚性,并且由于体制的惯性,大部分事业单位仍然习惯原有的编制方法,从而使得“零基预算”的预算编制方法难以落到实处。不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必然会造成预算编制结果脱离实际,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和闲置。
(三)财务预算在编制后预算执行不力,随意现象严重。其一,因考核意识不强、考核指标不明确等原因,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项目结束之后,普遍缺少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科学控制、分析、考核和评价,资金投向是否正确、资金使用效益如何、有无超预算支出等问题得不到足够重视,对下一期预算的编制、执行没有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削弱了预算应有的职能。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单位未实行预算执行的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没有将预算执行情况与员工的绩效挂钩,预算执行没有约束力,预算执行过程中随意改变资金用途,资金使用效益降低,浪费现象严重。同时,虽然有些单位也具备相应的考核体系,但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大多只是形式而已,对预算执行未能形成真正的约束力。
(四)重总数,轻结构。近年来,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行政事业经费急剧下降,消耗性待摊费用急剧上升,造成了结构控制比例失衡。胡乱安排,随意支出财政经费的现象很严重。造成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结构经费严重不足,到了验收和审计的时候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疲于应付。
三、改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细化预算编制过程,提高预算编制质量预算的编制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负责预算编制工作的财务人员要学好《预算法》和有关文件要求,根据本单位的实有人数情况和开展工作的实际需要,将本单位的经费包干拨款与事业收入等统一纳入单位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然后按部门预算要求根据核实无误的基本数据,填制单位基础信息表,科学确定本单位部门预算的编制基数,实事求是地填报各种数据。单位应该留给预算编制人员充足的时间,预算编制人员应摒弃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的主观理解
(二)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经常组织财务人员学习《会计法》、《预算法》,财政部颁发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准则和相应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相关知识,使大家充分认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加大对在岗会计人员的培训,强化会计人员执行预算法规的意识,结合财政法规、税收政策制定适合本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对会计责任人或会计主管的任职条件进行严格把关,符合条件的人员才能委以重任,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
(三)全面推行零基预算。要积极推行“零基预”方法,摒弃已使用多年的“基数预算”方法。与“零基预算”方法相比,“基数预算”方法的主要缺点是无法将所编制的预算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分配,再者,以上年数为基础编制本年的财务预算,这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主观因素,造成预算数额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因此,采用“零基预算”方法可避免受到上年数的影响,从而使所编制出的预算与实际情况比较相符。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是预算管理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因此,应改变传统的观念,将零基预算落到实处。
(四)完善制度建设,强化预算执行监管制度建设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加强预算制度建设的核心应是建立有效的收支约束和执行监管机制。一方面,收支约束机制应涉及单位管理的方方面面,从单位宏观运行到日常具体业务,做到预算执行有章可循,并确保经费有计划,有步骤的使用,合理保证资金使用的效率效果;另一方面,预算执行监管是深化预算管理的关键,预算制定后应经上级单位批复,完后严格按预算执行,同时还需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防止资金被挥霍浪费。
(五)重视支出结构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时要恰当的进行归类,合理划分支出范围,正确核算,做到结构控制优先,总数控制兼顾。
参考文献:
[1] 贾康,苏明.部门预算编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