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生物学的先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为一名大学生,大学四年,除了学习做人、做事外,另外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圆满完成学业,顺利获得学位证和毕业证,以便能够凭此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开始人生的另一段旅程。然而,个别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挂科严重,以致无法获得学位证。这样,毕业找工作就变得异常困难,有时甚至会导致一些悲剧的发生。
因挂科严重而无法获得学位证的现象多见于理科生,尤其是数学和物理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中间。这些专业学习难度较高,对学生要求较多,因此,时常会有学生因挂科无法获得学位证。根据《韩山师范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第五条第三款的规定,本科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必修课和限选课中有四门课程不及格,或三、四年级有三门必修课和限选课课程不及格,虽经补考及格者,不得授予学士学位。
刚到数学系工作时,笔者曾处理过两起案例,一例是学生对专业学习热情不高,经常利用上课时间学习自己喜欢的科目,结果导致四门专业课考试不及格,不得以留级试读,但最终还是没能通过考试而退学,只能拿到肄业证书。另外一例是学生沉迷于玩游戏,无心向学,加上家庭条件较为优越,毫无危机感,整天无所事事,导致不及格课程超过四门,同样以退学告终。通过这两个案例笔者认识到,理科系辅导员必须积极关注学生的课程成绩,发现不及格科目较多的学生要及时提醒,给予学生正确指导。因学位授予条例规定,有一些情况可以冲抵补考课程。根据《韩山师范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第五条规定,凡属于第五条第三款不得授予学士学位者,如果当年考取硕士研究生,就可冲抵两门补考课程;如果具备以下情形之一,就可冲抵一门补考课程:
1.毕业生平均成绩排列名次为本专业前5%者。
2.当年考取公务员者、毕业志愿服务西部者或实习成绩为良好以上的支教生。
3.在校学习期间,参加省级以上行政部门举办的学科竞赛及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以下荣誉者:①省级集体一等奖前三名、二等奖前两名、三等奖第一名者;国家级集体一等奖前五名、二等奖前三名、三等奖前两名者;②省级个人二等奖以上者;国家级个人三等奖以上者;③省级比赛前三名、国家级比赛前六名者。
4.在校学习期间,获得国家专利者(集体项目仅限排名第一者)。
5.在校学习期间,以第一作者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专业相关论文者(文艺作品亦可)。根据学生具体的不及格科目的性质指导他们在相应方面努力,以冲抵不及格科目。
对于低年级学生,如果有学生专业课考试不及格,就可建议学生积极探索,努力发表专业论文或者参加省级以上行政部门举办的学科竞赛,争取获得较高荣誉。如果有学生英语公共课考试不及格,则建议他们认真复习四六级考试,或者辅修日语课程。因为近两年来学校有规定: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可冲抵一门英语不及格科目,英语六级考试可冲抵两门英语不及格科目,辅修日语且考试合格者也可冲抵英语不及格科目。
近两年来,我系有个别大一男生英语考试不及格,笔者了解到其中有人对日语感兴趣,鼓励其报读日语辅修班,争取合格以冲抵英语不及格的记录。目前,学生还在继续辅修,成绩合格。对于高年级学生,笔者建议学生在大四实习时参加学院的支教项目并取得良好以上成绩。如果专业基础比较扎实,就可以参加系每年举办的数学建模培训,争取在一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好名次,以冲抵不及格科目,也可以参加西部服务项目。就在上学期,笔者了解到有一个即将升上大四的学生已有四门不及格课程,其中多数为专业课。笔者建议其报名参加支教项目,并且在支教期间要认真备课、上课,争取更好的表现和成绩;鼓励其参加系数学建模培训。最终,这名同学在支教期间表现优秀,上课认真、负责,对学生关爱有加,获得优秀的实习结果;他在参加201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省二等奖。这样,他就能在毕业前冲抵两年不及格科目,顺利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
二、案例启示
第一,学生证对大学生尤为重要。能否顺利获得学位证,对一个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为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顺利取得学位证,辅导员要多关注学生成绩,尽量使学生的不及格科目控制在四门以内。一旦达到或超过四门,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冲抵不及格科目,确保不因挂科而无法取得学位证。
第二,防患于未然,将工作做在前头。对待理科生,从大一开始便要关注他们的考试情况,每年定期跟进了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数学系工作这几年,笔者每次开学初都会关注所带年级学生的成绩,对个别挂科的学生进行谈心谈话,督促其抓紧复习,争取补考合格,并结合学位授予条例的相关规定从相应方面给予指点,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争取通过其他方式冲抵挂科记录。这样,既可以及时提醒学生加强学习,又不会出现学生因挂科太多而失去学习动力、无心向学的不良后果。能够将一名学生从边缘地带拉回安全线内,作为辅导员,笔者甚感欣慰,我们的工作因此变得更加有意义。
关键词:励志德育教育;基础医学;课堂气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3-0082-03
當代医学生作为我国医药卫生战线的预备队和生力军,其思想政治水平决定了今后卫生行业整体的思想政治水平,直接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励志教育和德育教育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励志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有效开展高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手段。励志德育与一般意义上的励志教育不同,励志德育不是单纯的励志教育,它不仅激励学生成为人才,而且激励学生成为高尚的人才[1]。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以往许多高校开展大学生励志德育教育的传统德育课比较严肃而且容易让学生感到说教的成分多,引起共鸣的成分少;医学院校的学生学习任务非常重,专业基础课要占去绝大部分时间,这就要求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应结合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对学生适当进行励志德育教育,同时调控以往专业基础课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沉闷的课堂气氛。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主却忽略了道德教育,忽略了大学生的德育需求和对德育的期望,这种德育教育模式容易使大学生形成双重道德人格[2]。
基础医学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主要包括解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心理学及生理学等,内容繁多,知识点零碎,师生负担都非常重。因此,如何加强基础医学教学的改革,有效提高基础医学教学质量是目前医学院校普遍面临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创新性、自主能动性和积极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和学生均身心俱疲。本文就如何在传授专业基础知识时与励志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进而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寓爱国民族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宏图伟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非常必要,也十分紧迫。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民族精神教育队伍,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必要手段[3]。
医学基础课教授过程中适当因时制宜地渗透民族精神教育也是必要的。在讲授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医学寄生虫学等课程时可以讲述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科学家的事迹,如我国微循环障碍研究的先驱-钱潮、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张孝骞、我国心理学界的圣人-潘菽及我国真菌研究的奠基人——邓叔群等。
例如在讲授医学原虫课程时可以讲述爱国老科学家钟惠澜确立犬源性黑热病的感人事迹,他将犬的利什曼原虫接种自己夫人李懿征医师的皮下,证明了犬利什曼原虫的致病性,肯定犬在黑热病传播中的作用,为中国防治与基本控制黑热病的流行作出了重要贡献。钟惠澜于1987年逝世,这位对人类医学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临终之际向人们提出的惟一请求,是将自己的遗体献给医学研究事业。借此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升华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学习专业课的浓厚兴趣,使专业课课堂富有生机与活力。
二、寓理想信念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打造共鸣课堂
理想信念对人们的思想言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是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面临严峻挑战,存在世俗化、模糊化、多元化及非科学化的问题。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方法新途径,是增强教育效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在通过多种路径对医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结合理想信念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4]。
在讲授医学微生物学钟卡介疫苗由来时,可以穿插讲述卡默德和介兰两位科学家足足花了13年的时间,终于成功培育了第230代被驯服的结核杆菌,作为人工疫苗。在讲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过程中可以渗透讲解历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追求知识的故事。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收获最后的成功主要因为他们有着坚定地理想信念,此时引导医学生自觉地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把理想和现阶段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从而立志献身于医疗事业中。
在讲述免疫学课程时不妨提及大学生网迷的问题,部分大学生沉浸于网络游戏,终日泡在网吧,浪费金钱和精力,影响自己的学习;经常夜不归宿,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心理极度空虚,身体状况极差,当然免疫力就低下,结合讲解原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针对目前信息传播网络化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开展适应时展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将来为我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添砖加瓦。
三、寓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激活课堂气氛
无德不成医,医生的医学道德素质是为医之本,没有良好的医德,不能称其为良医。医学生处在从中学时代迈向医学殿堂的初级阶段,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十分注重寓医德教育于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中[5]。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出现了超前的需求。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现象比如:部分医务人员“吃请受礼”;对病人态度恶劣,有的趋炎附势,以貌取人等;医院为了争“效益”,搞“创收”,采取各种手段,巧立名目乱收费等等。在讲授与临床密切相关课程如病理学、心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等课程时适度讲一些“医德模范”的故事,以期能够引导医学生在受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自己杜绝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以及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的不良影响,教育时刻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为准绳,鼓励医学生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争取做个遵纪守法,无私奉献、诚实守信的人。
四、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心理和谐”的理念,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谐程度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实现问题[7]。医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肩负着保障人类未来健康的光荣使命,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迫切希望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针对医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习专业课程,那么在教授专业课程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巧用励志德育故事将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在实践中的整合。
在心理学课程讲授时多穿插播放著名的心理学励志电影,与学生之间产生共鸣,同时升华课堂气氛。
另外特别针对医学本科生这么一个特殊群体,怎样审视他们的心理,同样值得关注。在进行授课时,不妨适当地展开讲述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的一分钟励志演讲稿“大学生必看的一分钟”引导学生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心生自卑而自暴自弃,感谢1000次的失败,因为他让我有了1001次的希望。我们应该感谢命运,因为他让我们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让我们仍为自己的理想而在大学里不停的奋斗与拼搏。因此,不要再为自己是专科生而苦恼了,因为前面的路更富挑战。再举几个身边本科生经过不懈努力成功的例子,使课堂气氛进一步升华。
五、寓创新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升华课堂气氛
[关键词]诺学;诺贝尔奖(诺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奖;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委员会;物理学奖诺贝尔委员会(物诺委);诺贝尔奖提名;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诺物奖提名);提名数据库(nomination database);提名人(nominator);被提名人(nominee);诺贝尔奖得主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6208
2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情况的统计分析与评述(续)
诺奖官网提名数据库中大多标注出提名人和被提名人的国籍(很可能由提名人提供或工作人员自行录入),且倾向于以当时的工作地(被提名人甚至兼顾其主要成果研究地或贡献地)为标准而不完全反映其实际拥有的国籍,且人为因素较多,不太科学合理,比如说同一被提名人在同一年度内都可能分属于2个国家,甚至还存在明显的错误归属,被提名人和提名人的国籍归属都显得比较混乱。诺物奖被提名和提名人次按国籍分布情况见表10(为了忠实地反映诺奖官网提名数据库中国籍归属的原貌,明显的错误和跨国籍情况均未做调整),被提名人共涉及23个国家,提名人则涉及36个国家。24位诺物奖被提名人的跨国籍情况(其中不少因各种错误而引起)见表11,其中迈特纳和奥基亚里尼跨3国国籍,前者所跨3国还不包括其祖国和出生地国奥地利。诺奖官网提名数据库中未标注国籍的6位诺物奖提名人的情况见表12,35位诺物奖提名人的跨国籍情况见表13,其中詹姆斯・弗兰克跨3国国籍,薛定谔甚至跨4国国籍。
6结束语
本文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是基于诺奖官网提名数据库中有关原始资料而完成的,因其是动态的(工作人员会不定期更新完善和修正网站中的某些错误),准确性并不高,只能算是差强人意,不可盲目采信,但笔者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难以全面一一核实和考证,故文中难免会存在不当或谬误之处,望知情者和同好者不吝斧正,笔者在此先谨致诚挚谢意。
参考文献:
[1]朱安远,郭华珍,朱婧姝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国籍的分布研究(上)[J].中国市场,2015,22(6):167-172,176
[2]朱安远,郭华珍,朱婧姝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国籍的分布研究(下)[J].中国市场,2015,22(7):140-151
[3]叶鑫欣,焦艳,傅刚伯杰龙及其在天气学分析和高空气象学的贡献[J].气象科技进展,2014,4(2):74-75
[4]Elisabeth TCrawford,JLHeilbron,Rebecca UllrichThe Nobel population 1901-1937:a census of the nominators and nominees for the prize in physics and chemistry[M].Office for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Office for History of Science,Uppsala University,Uppsala,1987
[5]CMGLattes,HMuirhead,GPSOcchialini,CF.PowellProcesses involving charged mesons[J].Nature,19470524,159(4047):694-697
[6]MConversi,EPancini,OPiccioniOn the decay proces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mesons[J].Physical Review,19451101,68(9-10):232
[7]MWolfke,WHKeesomOn the change of the dielectric constant of liquid helium with the temperatureProvisional measurements[J].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Academy of Sciences at Amsterdam,1928(Received 19271217),31:81-89
[8]PKapitzaViscosity of liquid helium below the λ-point[J].Nature,19380108(Received 19371203),141(3558):74
[9]JFAllen,ADMisenerFlow of liquid helium II[J].Nature,19380108(Received 19371222),141(3558):75
[10]程民治,朱仁义,王向贤M德布罗意兄弟与20世纪物理学[J].现代物理知识,2010,22(2):61-66
[11]Gregor WentzelEine verallgemeinerung der quantenbedingungen für die zwecke der wellenmechanik[J].Zeitschrift für Physik,1926,38(6-7):518-529.
[12]Hendrik AKramersWellenmechanik und halbzhlige quantisierung[J].Zeitschrift für Physik,1926,39(10-11):828-840.
[13]Léon BrillouinLa mécanique ondulatoire de Schrdinger;une méthode générale de résolution par approximations successives[J].Comptes Rendus de lAcademie des Sciences,1926,183(1):24-26.
[14]刘月蕾费米学派和意大利物理学的崛起――费米学派成功经验分析与借鉴[J].大自然探索,1997,16(4):115-118
[15]Polydore Swings,Léon RosenfeldConsiderations regarding interstellar molecules[J].Astrophysical Journal,1937,86:483-486
[16]作者不详诺贝尔奖挂一漏万[N].参考消息,2005-02-28
[17]Horace WBabcockThe solar magnetograph[J].Astrophysical Journal,195311,118(3):387-396
[18]张筑文太阳磁象仪[J].云南天文台台刊,1980(1):84-105
[19]Horace WBabcockThe possibility of compensating astronomical seeing[J].Publications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195310,65(386):229-236
[20]EMBurbidge,GRBurbidge,WAFowler,FHoyle.Synthesis of the elements in stars[J].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1957,29(4):547-650
[21]朱安远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漫谈[J].中国市场,2015,22(14):165-176,212
[22][美籍荷裔]Abraham Pais爱因斯坦为诺贝尔奖写的提议[J].方在庆,译世界科学,198810,10(10):51-53
[23]刘乃汤爱因斯坦对诺贝尔物理奖的提名[J].现代物理知识,1997,9(2):43-45
[24]王盼从居里夫人的获奖过程看诺贝尔物理奖[J].科技导报,2011,29(31):81
[25]郭晓强,米裕从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提名看亚洲的医学地位[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1):59-61
[26]朱安远瑞典文学院院士概览(上)[J].中国市场,2014,21(40):162-171
[27]朱安远瑞典文学院院士概览(中)[J].中国市场,2014,21(44):162-171,189
[28]朱安远瑞典文学院院士概览(下)[J].中国市场,2014,21(48):198-204,208
[29]朱安远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些史实澄清――兼与作家傅光明博士商榷[J].中国市场,2015,22(27):252-258,270
[30]冯泽君伍连德:中国历史上走近“诺奖”的科学家[J].文史春秋,2013(6):8-14
[31]李白薇伍连德:中国与“诺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J].中国科技奖励,2010(10):79-80
[32]杨微,李志平诺贝尔奖(1935)候选人伍连德及其学说[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10):76-77
[33]田文泽叩响诺贝尔医学奖大门的中华第一人――伍连德[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10):78-79
[34]葛培兵走近诺贝尔医学奖之中华第一人――写在伍连德逝世50周年之际[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10):80-81
[35]青宁生中国微生物学先驱――伍连德[J].微生物学报,2005,45(2):161
[36]Wu Lien TehInvestigation into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arabagan(Mongolia marmot)to plague[J].The Lancet,1913.0823,2(4695):529-535
[37]马学博伍连德年谱新编[J].黑龙江史志,2011(4):29-30
[38]陈小卡嘉惠霖与他在中国的医学事业[J].岭南文史,2013(2):48-53
[39]贺霆中医西传的源头――法国针灸之父苏里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2):81-83
[40][美国]外斯,贝雷茨危险的合作――威廉皇帝学会人类学研究所人类遗传学与政治之间的联系(1927-1945)[J].崔家岭,译,方在庆,校科学文化评论,2004,1(6):47-55
[41]曹育杰出的生物化学家吴宪博士[J].中国科技史料,1993,14(4):30-42
[42]HGBungenberg de Jong,HRKruytCoacervation(partial miscibility in colloid systems)[J].Proceedings of the Koninklijke Nederlandse Akademie van Wetenschappen te Amsterdam,1929,32:849-856
科学心理学自1879诞生以来,历经众多学派的竞争与融合,发展到当代,认知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生物科学、神经科学、医学、哲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成为当下心理学发展的主流。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学体系内容心理学到目前的认知心理学,短短一百多年的历史,心理学已历经内容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其中夹杂的大大小小的理论思潮也很多,其中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四大势力,其影响持续至今(舒跃育, 2011)。但是,随着科学哲学的发展进步,心理学学科体系自身的不断拓展,以及心理学与多学科的相互交融,心理学发展之势势不可挡,其中发展正盛的认知神经科学最有可能成为心理学的“第五势力”。在后现代与多元文化背景下,心理学学科体系加速分化,美国心理学会(APA)目前在册的就有53个心理学分会,每一个分会几乎都可以主导一门学科的发展,就我们所熟知的,近年就兴起了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社区心理学、生态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存在主义心理学、现象心理学、认知神经心理学等(叶浩生,2003),这使原本就不很清晰的心理学体系新增加几分凌乱。
心理学目前的多学科分支的现状,是心理学高度发展的结果,还是心理学分离和破碎的预兆。张海钟和姜永志(2010)认为,学科分化是心理学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如物理学这样的成熟学科就有数十个分支学科,相比较而言心理学并不多。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斯塔茨(Staats, 2003)则认为,学科过度分化是心理学分裂的预兆,这样的分裂现状,使科学心理学很难形成真正的科学共同体,难以形成如科学哲学家库恩(Kuhn)所说的统一“范式”(Paradigm),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常规科学将成为泡影,心理学终将难以摆脱前范式科学形态的命运。斯塔茨(1996)曾指出,“每一门科学都得经历一个从不统一到统一的转变过程”,他注意到在自然科学方面,这种转变以极高导致了在理论、方法和哲学上的相当多的一致性,而行为科学却是分裂的,因此,他试图利用实证主义方法论将心理学整合为统一科学心理学,但是舍弃人文的心理学注定是不圆满的,这一整合注定了失败的结局。那么,心理学的现状究竟是怎样的呢?心理学是在发展还是在倒退,心理学的历史是否有一个类似于规律的法则来引导学科发展,或者说心理学发展的模式和方向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澄清会让我们对心理学的现状有一个新的认识。以下我们将看到争论最多的三种心理学史发展模式,同时,立足于当下后现代和多元论的观点,我们提出心理学的多元论发展模式,作为第四种模式,同样需要接受时间的检验。
2心理学史发展的传统模式
2.1循环发展模式及其评析
每一种发展模式都是一个规律的生成,循环发展模式(Cyclical development model)认为历史就是重复自身,起落消长,无尽往复。王国由盛而衰到再次兴盛,知识的停滞与知识的重新发现都是循环往复的。最早的循环论者应追溯到古希腊思想家阿那克·西曼德,他认为,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是无限与无形的,他命名为“阿派朗”,意思是“无边无界”,他认为宇宙的每一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循环变化过程。在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也为循环发展模式提供了佐证。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范式论认为,范式是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一门学科只有具有共同的范式,才可以称之为科学,任何一门学科在没有形成范式以前,都处在前范式或前科学时期,科学工作者各自持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待经过讨论形成统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于是从前科学时期进入科学时期,因此,他认为科学发展是四个阶段的往复循环:即前科学时期(前范式)→常态科学时期→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时期→常态科学时期……。库恩认为,当新范式战胜旧范式就标志科学革命时期的结束,而进入新的常态科学时期。在新的常态科学时期,新的范式成为该学科的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信念。科学研究在新范式的引导下继续积累式的前进。但到了后来又出现新的反常,陷入新的危机,引起新的科学革命,并实现从新范式到更新范式的转变,进入更新的常态科学时期,科学的发展模式就是通过这几个环节不断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与库恩同一时期的另一位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在科学研究纲领理论中,同样提出了一个类似的观点,认为科学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新的进化的研究纲领证伪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拉卡托斯的这个模式不同于波普尔的不断革命模式,它既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过程的质变,也体现了它的量的进化(夏基松, 2010)。
从历史发展的规律出发,心理学史的发展也遵循这样一个往复循环周而复始的规律。从地域人格的形成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循环,姜永志和张海钟(2010)就发现,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将导致人们适应环境的差异,对环境的不同适应会逐渐内化为区域文化内的一种习惯、思维,最后生成一种区域性文化,不同的区域文化因差异不同,而形成不同区域的文化心理特征,不同的文化心理特征的表征方式外显为区域文化心理行为,这种行为又会使人们对区域地理环境进行改造,即区域地理环境→区域文化→区域文化心理→区域文化心理行为→区域地理环境→区域文化心理……,这是区域地理与人格生成的循环往复过程。另外,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变化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样的循环模式,意识或经验是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初唯一的心理学研究对象,在构造主义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时期,意识仍旧是心理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自从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913年在《心理学评论》发表《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之后,心理学彻底的将意识排除在心理学之外,将外显的能够测量、重复和量化的行为作为心理学唯一的研究对象,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持续影响整整持续了半个世纪,其很多观点仍被认知心理学所沿用。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认知心理学使 意识重归心理学领域,意识的回归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又一次循环。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使意识与行为成为当代心理学都涉足的研究领域,认知神经科学致力于寻求意识与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这种循环其实并没有停止,每一次循环只是达到了暂时的平衡,即达到了库恩所说的常态科学时期,或者拉卡托斯说的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但是,每一次循环都会从之前的发展过程中吸收新鲜的东西,并将其整合到现有理论中来,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进步,这是该模式最易被接受,也是最具解释力观点。
2.2线性发展模式及其评析
线性发展模式(Linear-progressive Development Model)认为,每一个人的活动都是建立在先辈发现的基础之上。正因为如此,人类的知识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就如实证主义先驱孔德说的一样,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和基础,除了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知识,其暗含的假设就是只有被经验证实的知识才能促进科学的发展,那么这种发展应该就是线性的发展。而波普尔(Karl Popper)的批判理性哲学也承认了积累的重要性,他认为科学发展模式是:(1)科学开始于问题;(2)科学家对问题提出大胆猜测,即理论;(3)各理论间展开批判和竞争,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高的理论;(4)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证伪,又出现新的理论。波普尔认为,任何科学的发展都是不断的否定之否定,是知识经验的不断累积(姜永志,刘额尔敦吐,2012)。孔德(Isidore Comte)和波普尔的科学进步模式直接影响了包括心理学在内的众多学科。
在心理学领域,或许这一线性进步发展模式更容易被接受。因为从心理学史的考察中,我们确实看到了很多佐证。如在心理治疗领域,这个过程就是一种线性模式,我国心理学家车文博(2010)在《车文博文集:西方科学心理学史(第五卷)》中认为,早期希腊思想将心理障碍看做是超自然的力量,后来希波克拉底(Hippokrates)认为是体液失衡导致心理障碍并强调脑的作用,后来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强调“中庸”的情绪反应是缓解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后来萨布科(Oliva Sabuco)认为情绪的自制促进了心理健康,后来皮内尔(Philippe Pinel)对精神障碍进行了分类,并认为有些精神障碍有神经生理基础,而有些精神障碍没有生理解剖基础,环境和生活方式对心理疾病的产生有重要作用,再到后来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人们通过现代测量技术来鉴别心理障碍,并通发展出了精神分析疗法、行为主义疗法、人本主义疗法、意象疗法等。现代心理治疗的诊断与治疗的发展,并不是突现的,而是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之上不断累积的结果。研究者也常常深有体会的认为,我们所做的每一项研究都是奠定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的累积,如感觉、知觉、记忆等的每一次新的突破都是在对大量文献进行研读基础上,通过一次次实验得到的。在科学主义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争中,所争论的一个焦点就是心理学是否需要这样的实证累积,由实验数据组成的实证材料能否代表心理学的发展进步,实证积累的心理学能否促进心理学的统一?
这种线性进步的发展模式其实是每一个学科发展多必须要经历的,知识的产生都是逐渐积累的。心理学史的发展同样需要这样的早期积累,心理学史的每一本经典著作,都对促进科学心理学产生的各学科知识做大篇幅的论述,哲学作为心理学的母体、从来都是科学心理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直接供体,生理学作为对科学心理学具有重大影响的学科也成为了科学心理学最亲密的伙伴。正如维特斯特恩(Wetterstein, 1975)认为的那样,“在心理学领域,人们理解记忆、学习和感知过程等问题的知识有了显著增长”。但是心理学内部仍存在一些分支学科的领域,它们通常研究诸如人格或社会控制问题,其发展历史较为混乱,不容易根据线性进步模式来解释。由此便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心理学历史的发展是否存在一种完全相同的总体模式,也许存在几种模式,一些符合循环发展模式,另一些符合线性进步发展模式。
2.3混沌发展模式及其评析
混沌发展模式(Chaos Development Model)认为,历史本身没有任何完全相同和普遍性意义。正如费舍尔(Fisher)指出的那样,“历史只不过是一出偶然发生的、不能预见结局的戏剧”(墨菲, 科瓦奇, 2010)。在历史中发掘的意义是我们强加于历史之上的意义,而不是历史本身所固有的意义。萨瓦(Sawyer, 2000)就认为:“撇开创造历史的人,历史不过是一个抽象、静态的概念,既不能说它具有客观性,也不能说它没有客观性,问题在于人们不了解历史的客观性却赋予其客观性”。因此,心理学的历史也可能是一种混沌的和不连贯的历史,科克(Koch, 1969)在《心理学不可能成为一门连续的科学》指出,心理学在百年之后产生了大量的伪知识和无意义的思想[。科克认为,科学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被看做是“极力效仿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不断变化的连续体”,但是他又说,目前为止,心理学尚未找到一种适当的方法论来研究其独特的对象,还远远不能说明它是一门累积的、渐进的科学。
事实上,科学心理学在极力模仿自然科学的过程,已经将心理学割裂了。按照科学心理学的发展轨迹,科学的心理学是以实证主义为逻辑主线的,无论是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还是近年兴起的认知心理学,都主要以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为其哲学基础。传统科学方法论是以物理主义的世界观和实证主义方法论为基础的,物理主义世界观和实证主义方法论直接构成了现代科学的实证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假设,科学的实证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现象是可以通过感官或借助于感官的延长工具可以客观把握到的,只有感官把握到的才是客观和真实的,否则是虚假的。实证主义立场的心理学其实揭示的只是人类全部心理现象的一部分内容,很多无法用经验证实的心理现象必须借助于非实证的研究(葛鲁嘉, 2008)。对自然科学过度的模仿,使心理学失去了本真,那些不能用实证方法研究的,但又对人的日常生活起着主导作用的心理现象,不应该被方法论无情的拒之门外。从这一视角来看,心理学的历史更多的是一部 实证科学心理学史,它缺少的是连续性的和综合性的关于人的心理的解读。因此,混沌发展模式占据的市场份额并不大,显然它也不能完全解释心理学的历史,毕竟科学心理学在研究对象、方法、内容以及体系上,都具有循环和线性进步的特征,那究竟哪种模式更适合当下的心理学,更能揭示心理学历史的发展规律呢?显然上述三者都具有相对的适切性,但同时也有片面性。
3多元发展模式
以上每一种心理学史发展模式都不能完全解释心理学的发展连贯性,正如前面提到的,有些人更愿意接受心理学史的循环发展模式,另外有一些人更倾向于接受线性进步发展模式,甚至还有人认为心理学史部分上也是混沌的。理论的不统一往往都会陷科学于囹圄之中,在心理学这个限定的领域也一样。既然以上三种历史发展模式存在缺陷,那么我们可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来看待心理学的历史。回顾对心理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早期学者,会发现很多学者都持有一种多元论,瓦伊尼(Weiner, 2010)在其著作《心理学史:观念与背景》中强调,苏格拉底(Socrates)就曾最早规划出一种多元论的心理学研究取向,强调行为具有多重原因,行为的原因不单纯是心理学、生理的或是社会的,而是所有这些因素的综合。而中世纪理性主义者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的哲学视角也允许多元性和多样性在整体性中占有更重要地位,认为世界由无数独立的精神性的“单子”所组成,是无数单子的和谐的体系,这是唯心主义的多元论。现代机能主义心理学创立者詹姆斯同样是一位彻底的多元主义者,詹姆斯明确证实了分析的多重水平:分子的、生物学的、社会学的、哲学的—所有这些都是合理的,并且都有自己的特殊价值和应用。他的多元论对他的心理学取向有几种含义,首先是方法学的,我们审视詹姆斯的著作,无论是心理学还是哲学,就会发现一种实用主义的多元论,其中方法学的观点起了辅的作用,詹姆斯是用了多种方法,显然是一位方法多元论者。二是在心理学对象上他的多元论也尤为凸显,他的研究范围包括了基础问题与应用问题,宗教心理甚至超自然现象(方双虎, 2011)。早期学者的多元论思想,为今天心理学的多元论取向奠定了基础。
随着近几十年科学哲学的发展,后现代哲学成为支持多元论的主要阵地,后现代哲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反一元论,提倡多元主义,认同不同意见同时并存,共同繁荣。后现代哲学还接受费耶阿本德的“多元主义”和“增生原则”,认为任何理论都有韧性,没有一种理论永远能驳倒另一种理论,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能判定一个理论好于另一个理论。我们再回到心理学分裂的源头来看,其中最主要的观点就是,实证科学主义心理学的文化霸权问题,即主张建立一种普遍性适用的实证科学和严格意义的实证科学,这种客观的研究范式确实给心理学研究带来了科学的地位,揭开了人类心灵的神秘面纱,操作主义使人类心灵越来越具有可操作化,提供了客观揭示和理解心灵的方式方法和有效的干预技术,合理的揭示了人类心理的一个侧面。
但是,这种客观研究范式所坚持的主客分离的思维模式没能完全的阐释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类心灵主观性。这种以实证主义取向建立的心理学实际上所持有的就是一种一元文化论,反对其他形态的心理学形式,反对其他文化中的心理学式样,这样难免忽略了其他文化中有价值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关于心理的解释。从美国心理学会(APA)53个专业分会来看,学科分化越来越细致,这样的分化是否阻碍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了呢?从目前的发展来看,这样的细化不但没有阻碍各心理学分会的发展,而且很多心理学研究领域还出现更多的交叉研究。从行政组织结构来看,在20世纪末,心理学已经同其他学科一样统一,甚至比某些学科还要统一,如,在生物学内部,我们通常能见到至少20个系,包括植物学、园艺学、畜牧学、林业学、动物学、解剖学、动物研究学、微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等等。所以,心理学可能高估了其他学科的统一而贬低了自身的统一性。按照詹姆斯的精神,我们必须考虑学科统一的优势,但是我们也应该探索多元化为心理学提供的优势,一门新的理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会弥补心理学的分裂,同时又为心理学的未来发展带来希望。
4小结
综上所述,心理学的历史并不是分化的历史,而是学科多样化、复杂化、丰富化、精细化的发展必然性。那么,心理学史的发展模式更可能会遵循这样一种多元论取向,心理学学科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分支学科不断增多、心理学研究越精细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弥补了心理学的分裂,起码将其研究限定在了心理学的边界之内,阻止了学科分裂或被其他学科蚕食的结果。因此,对心理学史的解读,要站在多元论的立场上,持有多元发展模式(Pluralism Development Model)的观点。在心理学史的体系中,诸如机能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等几种典型体系被纳入到了当代主流心理学之列,而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等对当代心理学也产生着持续的影响,认知心理研究回归了意识的主体地位,同时对多元方法的重视也拓宽了科学的概念和方法论基础,我们对整个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变化仍会持续关注,但我们应该更倾向于采用多元论的视角,将心理学史的发展纳入到多元发展模式中来考量,客观公平的承认每一种心理学研究取向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性,这样解读的心理学史才会彰显心理学的当代价值。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车文博. 车文博文集(第五卷): 西方科学心理学史.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方双虎. (2011). 论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科学观. 心理科学, 34, 1242-1246.
葛鲁嘉. (2008). 新心性心理学宣言---中国本土心理学原创性理论建构. 北京: 人民出版社.
姜永志, 张海钟. (2010). 中国区域心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整合探索. 心理学探新, 30, 3-6.
姜永志, 刘额尔敦吐. (2012). 近代哲学与心理学的逻辑演进--基于语言哲学的发展脉络. 心理研究, 5, 8-12.
墨菲, 科瓦奇. (2010). 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 林方, 王景和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