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建议

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建议

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 集群意向

【基金项目】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GCX12061),本文为其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54-02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以达到5.13亿,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2012)。网络已经渗入每个大学生的生活,他们作为网络上一个比较活跃的群体,面对网络上出现的各种类型的集群事件,在从众心理及网络匿名性情境的作用下,增加了其参与的可能性。研究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参与意向,可以为高校的教育工作带来指导性作用。

1.综述

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各种信息充斥这每一个角落。对于经常接触网络的大学生来说,海量的信息更是让他们难以消化,对其真伪的判断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刘培进,李克洲,陈涛(2012)调查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发现大学生的网络认知还不够成熟,面对形形的网络信息时,仍缺乏理性的判断,相当一部分学生是靠直觉判断网络信息的真假。原因之一便是大学生的思维易带主观片面性,还不大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指导自己的认识活动和观察社会现象(吴越,2006)。他们的行为极易受到网络中信息的影响,就如郭加书,王鑫(2010)分析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之一:部分大学生将网络行为社会化, 以网络化的视野看待社会, 指导自己的行为。

此外,从大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看,其情绪控制能力还不是十分成熟,情绪波动比较大。部分大学生不能理智地进行思考,理智驾驭不了感情,情绪的两极性和爆发性,稍强的刺激就易突然爆发出强烈的情绪或冲动的举止(桂世权,2002)。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各种情绪的宣泄,极易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因而对大学生非理性情绪的引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而开设的,其理念就是引导大学生对非理性情绪的调节能力,正确处理情绪、情感问题,促进个体的发展。并且有研究证明了大学生的情绪、情感特点与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邓丽芳、郑日昌,2003)。此外,刘宣文,梁一波(2003)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理性情绪教育对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概念和增进学生的情绪稳定性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理性情绪教育课程适合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适合作为学校实施、推进发展性辅导的重要课程。

基于已有的研究,本研究不仅探讨大学生的上网行为特点,还重点研讨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集群意向,查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否能够影响大学生的集群参与意向。

2.研究结果及分析

此研究的被试为某高校的大一~大四的本科生,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高校大学生本科生的网络集群意向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使用SPSS16.0对结果经性分析。研究的被试区分为低年级(大一、大二)和高年级(大三、大四),其中大三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辅导,而低年级的大学生还没有机会参与到课程中。

2.1 大学生上网行为特点

表1 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分布特点

表2 大学生周上网频率分布特点

表3 大学生网龄分布特点

由表1~表3的数据分析来看,发现高年级的每天上网时间都比低年级较长;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周上网的频率为每天的人数相对比较多,每个频率短的人数分布基本一致;高年级大学生比低年级大学生的网龄相对较长,网龄为7年以上的比例为58.6%。总体上,大学生的上网时间、次数都比较多。同时,调查也发现大学生了解信息的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报纸、电视等传统的信息了解渠道已不再是他们的最佳选择,他们倾向于利用网络了解外界,了解信息,微博、论坛等互动类网站是他们经常浏览的网页,从中他们可以便捷地得到想要的信息。

2.2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对集群事件的认知等维度的差异分析

研究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大学生的网络集群意向,分别是对集群事件的认知、对集群事件的支持度以及对集群事件的情感。对集群事件的认知主要是指个体认为网络集群事件能够给相关群体来何种结果,积极的结果或是消极的结果。在此维度上得分越高,表示个体越认为集群事件能够带来积极结果,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积极结果”是指事情的发展趋势是朝着群体自身目标定义的,而这个目标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对集群事件的支持度主要是指个体是否支持网络集群事件的发生并参与到现实集群事件的可能性。在此维度上得分越高,表示个体参与现实集群事件的可能性就越大;对集群事件的情感主要是指个体对已经发生的集群事件在情绪上的支持情况,愤怒、气愤(不希望其发生)或是开心、高兴(希望其发生)。在此维度上得分越高,表示个体对已发生的集群事件越是感到愤愤不平,不希望其发生。通过分析大学生在这三者上的差异,能够更加详细地认识大学生的集群参与意向,得到的结果如下表4所示。

表4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对集群事件的认知等维度的差异分析

由表4可知,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对集群事件的认知维度上不存在差异,在对集群事件的支持度维度上存在差异,而在对集群事件的情感维度上差异显著。

3.讨论

此研究中重点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否能够影响大学生的集群参与意向,在对集群事件的认知维度上,虽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之间不存在差异,但是仔细分析可知大三学生在此维度上的得分是最低的,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们对相关群体发动集群事件在认知上还是持一种比较理性的态度,而不是盲目地认同集群事件为相关群体带来的效应。在对集群事件的支持度维度上存在差异,大三学生在此维度上的得分也是最低的。其参与现实集群事件的可能性相对其他年级而言,是比较低的。这是因为大三学生对集群事件持一种理性的态度,能够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其参与到其中的概率就小一些。而在对集群事件的情感维度上差异显著,在此维度上他们的得分是最高的。即表明他们对已发生的集群事件越是感到愤愤不平,不希望其发生。

从整体的分析结果上看,初步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确实对大学生的集群意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一结论,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提供了很好的证明。因此,在高校中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引导,不仅利于学生本身的健康发展,更利于高校预测学生心理状态和教育成果的巩固。

4.小结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

(1)大学生的上网时间普遍较长,并倾向于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

(2)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对网络集群的支持度、情感上存在差异;

(3)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影响大学生的集群意向。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6-28

[2]刘培进,李克洲,陈涛.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分析及网络德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2,(3):76-78

[3]吴越.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方法[J].科技教育,2006,(12):111-112

[4]郭加书,王鑫.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9(1):55-58

[5]桂世权.试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86-89

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建议范文第2篇

介绍了我国高校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背景,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测评方法等方面分析了大学英语及后续阶段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选修课程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现在各大高校正在逐步推行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虽然高校新生的整体英语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学生之间英语水平的差距仍较大,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不平衡;虽然不少高校已开始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但是也面临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多样化、大学英语必修课课时和学分普遍减少、后续课程的开发和发展前景不明朗等问题;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如近两年MOOCs即“慕课”让很多中国学生有机会接触优质国际教学资源),但也给许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挑战。虽然困难多,挑战大,但是机遇往往和挑战并存,事实上十年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同样面临不少困难。如今广大英语教师必须抓住改革的机遇,结合所在高校的实际情况和自身发展需求,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以笔者所在的湖北经济学院为例,十年前作为教育部180所首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院校之一,该校外国语学院动员全体大学英语教师积极投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学校的全力支持下,大学英语教学历经多媒体教学、分级分课型教学、网上择师、网络自主学习等改革和实践。鉴于学校的现实需求和国家的明确要求,该校于2014年秋季开始了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最突出的改变是将两年的大学英语必修课改成“1年大学英语必修课程+后续阶段的英语类公选课程”。本文将以湖北经济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例,主要从课程设置入手,兼及教学模式与测评方法等方面,具体分析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尤其是开设后续英语课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1课程设置

1.1现状

目前湖北经济学院必修阶段的大学英语包括读写译和视听说两门课程,改革后保留两门必修课程,但总学分从两年12个学分减少到一年8个学分,修完必修课程的学生选修英语类后续课程。关于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类型,很多专家和学者热烈讨论,看法不一。笔者比较认同将其分为三种类型:通用英语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和跨文化交际课程。湖北经济学院开设的英语类公选课程虽未明确分类,实则包括了通用英语课程(如中(高)级英语写作、实用英语写作、中(高)级英语口语等)、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如法律英语、学术英语、商务英语等)以及跨文化交际课程(如古希腊罗马神话,西方礼仪文化,中国文化概况等)。作为湖北省优秀教学团队,湖北经济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师积极参与新课程的开发,多次组织需求调查和研讨,但是已经遇到或者可以预见的困难不少。

1.2机遇和挑战

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面临学生逃课率上升,课堂参与热情降低,教师的教学无法满足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等困难,湖北经济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采取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来解决以上问题。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实质上是通用英语课程,要求学生无论基础如何必须修完,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异,造成了虽然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学生却感到吃不饱或者吃不了的现实,教学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既然要进行教改,课程设置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虽然很多人认为英语的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不可完全分割,但是让学生在学习单一能力或者若干能力组合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以期更好地投入今后的外语学习不失为一种可行之策。除了通用英语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也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校的重视。可是实际情况是,部分院系已经开设金融英语、商务英语等课程,且也有部分专业教师对英语教师承担这一类课程的教学任务提出质疑,但是笔者坚持认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应由英语教师担任,因为它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英语词汇在不同专业领域的意义和用法,掌握不同领域英语语篇的特点等,而专业英语应该由专业教师担任,因为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合理安排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可以寻求与专业教师合作,而不是让后者取而代之。虽然确有很多专业教师英语水平较高,或者有海外留学或进修背景,但是英语好不等于会教英语。学生修完专门用途英语能更好地学习专业英语课程,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也引起了很多师生的重视,跨文化教育可以引导学习者“养成尊重、宽容、平等、开放的跨文化心态”,形成“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与世界意识”,从而“消除跨文化冲突”[1]。事实上,在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前古希腊罗马神话、西方礼仪文化、中国文化概况等课程已在湖北经济学院的公选课目录上,部分学生也反映出对这类课程的喜爱。最后来看看MOOCs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的影响。与传统课堂相比,MOOCs课程模式的突出特征有:授课人数不受限制、学生完全根据自身需求选课、微视频可反复观看、自动评分系统、学习者互答互评等[2,3]。既然优势明显,学生应该可以自由选择心仪的MOOCs了,可事实上,中国学生“沉默式学习、观望式参与、批判性思维缺乏等特点[2]”给MO-OCs课程在中国的“落地”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我国很多正在学习或已经完成大学英语课程的在校大学生达不到学习MOOCs课程的语言要求,此外,“实际投入的时间有限”和“缺乏毅力”也阻碍他们完成课程[3]。

1.3应对措施

首先,学校要定期进行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调查和分析,开发满足学生需求、凸显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减少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次,学校要为学生规定一定的大学英语选修课学分数(比如4-6个学分)。由于英语学习费时费力,学生往往会将学分获得的难易程度、教师打分的高低等因素作为选课的标准,这种极端功利的思想会阻碍学生的英语学习。一方面教师要积极探索,开设受学生喜爱、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后续课程,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将来的职业,挑选自己想学、善学且一定能学好的课程[4];另一方面学校和院系也要加强学生的入学教育,引导他们做好英语学习规划,尽力保证四年英语学习不间断。再次,要合理安排各类课程的比例,做到课程类型平衡,输入与输出平衡,语言与文化平衡[5],课程类型应兼顾实用性和必要性。以翻译类课程为例,由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导向作用,学生往往表现出对汉译英课程的偏爱,但从长远看,汉译英和英译汉两者不可顾此失彼。一方面,汉译英课程适应了中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需要向外译出的需求[6],另一方面,英译汉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母语写作能力,因为英译汉课程是对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通识课程的有力补充。大学生应坚持母语写作,否则母语写作能力会退化[7],从而影响英语写作的能力。最后,引用马武林、胡加圣[3]的建议:高校可以将某些MOOCs纳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其转变为本校学分课。既然很多中国学生尝试却未能完成MOOCs课程,教师不妨利用优质国际资源,帮助学生选择和完成若干课程,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2教学模式和测评方法

2.1现状

湖北经济学院的大学英语必修课程采取分课型教学,即读写译+视听说,教学方法采取课堂面授+网上自主学习,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网上作业或测试再结合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分。英语类选修课程一般由一名教师负责,个别课程由多名教师轮流授课,期末采取撰写论文、闭卷考试等方式考核。

2.2机遇和挑战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绝不仅仅是改革课程设置。学生逐渐远离大学英语课堂的原因除了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对课程有畏难情绪、存在实用主义心态之外,与教学、测评方法单一也有一定关系。公选课程不仅让学生有选择的自由,也让教师有改革的空间。只是按照学校规定,公选课程学生选课人数达不到30的课不能开班,这对于已经习惯于担任必修课教师,只需埋头专心备课,不用担心学生选课的大学英语教师而言,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2.3应对措施

针对前文提及在课程设置中引进MOCCs的想法,不妨考虑马武林、胡加圣[3]的建议: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英语水平。然而,虽然现在“翻转课堂”比较时髦,但是哪些课程可以翻转,进行什么程度的翻转等实际问题要依实际情况而定,不可盲目跟风,一刀切,一起上。英语教师可以借改革之机,对教学模式和测评方法进行更多尝试。例如在“多媒体课堂教学+网上自主学习”这一普遍使用的教学模式之外,可以将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知识竞赛等)作为教学实践环节引入公选课程或作为课程考评的一部分。对于教学方法,王初明[8]曾经针对听力训练指出:没有发挥互动对话的协同机制作用,缺少动态语境是导致学生英语听力障碍的原因之一,并进一步建议在训练听力时增加视觉语境的配合。笔者认为除了在听力训练中可以发挥互动协调机制的作用外,其他课程比如写作也可以尝试。文秋芳[9]提出:“教师提供的输入信息最好能够让学生用耳朵听声音,用眼睛看图像和文字”,并进一步指出:课堂教学应将输入与产出的任务结合起来,例如:听-读-说-写,读-听-写-译等等。另外,孙有中[10]强调外语教育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应该更多地采用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即启发式提问与相互辩驳相结合。至于测评方法则可以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在课程评价中的比重,终结性评价也可以采取小组课堂多媒体演示、调查报告等方式进行。具体方法需要教师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才有可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既不会吓退学生,又能保证考核的公平性。

3结语

改革的进行离不开尝试,不尝试就不会有机会,大学英语教学就没有出路。对于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学校和英语教师应坚定信心,科学调研,循序渐进,稳步推进。走在改革第一线的大学英语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向学院、学校谏言献策,学校也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大学英语教师只有在改革的道路上大胆创新,才能保持大学英语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耕砚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鲁子问.试论跨文化教育的实践思路[A].孙有中.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15-126.

[2]陈冰冰.MOOCs课程模式:贡献和困境[J].外语电化教学,2014,(5):38-43.

[3]马武林,胡加圣.国际MOOCs对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冲击与重构[J].外语电化教学,2014,(5):48-54.

[4]文秋芳.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3):283-292.

[5]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5):4-11.

[6]李宇明.中国外语规划的若干思考[J].外国语,2010,(1):2-8.

[7]文秋芳.英语类专业实践多元人才观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18-126.

[8]王初明.从外语学习角度看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的改革[J].外语界,2010,(1):17-22.

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微课;大学英语四级写作;教学选题;教学设计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视频制作为依托,以网络为平台,以具体的某个知识点为教学内容的微课应运而生。而随着近年来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作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有效补充,英语微课可以辅助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让学生能随时、随地、有针对性地完成学习。

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总体而言重输入而轻输出。英语写作,作为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一直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难点和弱点。本文结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写作题目的相关要求和内容,从教学选题和教学设计两个方面出发,提供关于大学英语四级写作微课的教学设计和研究。

二、大学英语写作微课教学选题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应以语言应用为教学目的,多维度地设计教学方案。 本文结合大学英语四级写作考试内容及要求,拟从以下方面确定写作微课的选题:

1.对考试的基本了解

大一新生在入学第一年即可报考大学英语四级,由于刚刚入学,很多大一新生并不了解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因此有必要向学生清楚地介绍大学英语四级写作考试的基本要求、主要涉及的写作话题、写作形式、考试注意事项和如何准备考试。针对每个话题,教师可以都可以设计一堂微课。

2.四级作文的结构

由于缺乏组织,“一段式”的作文在学生当中仍然屡见不鲜。结合大学英语四级作文的命题要求,教师可以在微课当中向学生演示如何审题、划出关键词、了解写作任务、并根据题意写出作文提纲。大学英语四级作文可分成以下三个任务:

(1)对现象、漫画、对话、话题等的描述。

(2)针对以上描述发表个人观点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3)进行总结。

按照此思路,针对每一环节,教师可以制作微课完成教学。

3.写作范例分析及作业布置

因为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在介绍完作文结构后可以提供范文结合前面的微课内容进行分析。同时,应突出强调文章中语义的衔接、连贯和转承,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表达技巧在写作当中的作用,通过微课后的作业来进行演练。

4.写作后的修改与提高

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有一个误区,即“写完作文就等于完成了所有任务”。如果真的要有效提高写作质量,应当在完成写作之后进行内容、语法的检查,甚至改写、重写。

首先,教师应在微课中指导学生完成对写作内容检查:是否有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评论或者描述,个人发表的观点是否与中心思想一致,是否按照题目要求提出建议,是否有对全文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其次,教师可以在微课中用学生的典型作文对文章结构、衔接、连贯和转承等进行点评,给予肯定或者提出修改建议。

三、大学英语写作微课教学设计

针对不同的微课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微课教学设计,以提高其教学的有效性、多样性和趣味性。

1.陈述类

教学内容以知识点设计微课,可以采用陈述式的教学方式。例如: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写作要求的讲解、如何审题、如何安排段落内容等。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自主学习,掌握要点。

2.讨论类

教学内容为某一话题或者某一语言点的探析,可以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例如,对于某些词汇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教师可以在视频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再给出教师的理解和写作建议。

3.实践类

教学内容为写作内容的布置,可以采用实践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微课中给出写作要点提示,并且给出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实际写作相关的句子或段落,再给出范文让学生参考,真正达到“演”、“练”结合。

4.互动类

教师可以在技术人员的辅助之下建立交互式的学习界面,增强师生的互动。教师通过后台的数据统计,了解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长度,处理学生的疑难点及留言。针对突出问题,有正对性的补充更多的微课教学内容。

四、结语

对于学习者而言,微课的音、画同步,内容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吸引力远远高于传统的电子文本和图片。生动的教学视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笔者所提供的大学英语四级写作微课教学设计为大学英语教师分享自身的教学经验并提供了一些教学建议。同时,微课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在课外完成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写作方面的准备,是大学英语课程的有效课外补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Z].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7.

[2]王海啸(2009).大学英语教师与教学情况调查分析[J].外语界,(4):6-13.

[3]王海啸(2014).大数据时代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3):66-72.

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建议范文第4篇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的方向和具体目标——“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突出重点、分类建设、滚动发展、形成优势”。①大学英语课程面临着学制与学时缩减和课程设置与专业对接的挑战。本文对“大学英语课程怎样开”所进行的一系列的问卷调查,进行了认真分析,以期为我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

转型发展;公共英语教学;探索;思考

1丽江师专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丽江师专的发展“从1978年成立至今,走过了初创、两校合并和改制,迎来了发展时期。2006年,学校改制成功,由成人高校向普通高校转变,正式进入普通高校之列”。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和课程的开设也如学校的发展一样在摸索中走到了今天。1999年,我校招收计算机科学教育、旅游管理专业。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专科学校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规定:“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③为贯彻执行教育部英语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我们加大了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规范管理的力度。自2004年起,我校将大学英语课程列为非英语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使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2,册为教材,对不同的专业提出不同的要求,将英语应用能力的训练具体体现于实用英语能力的培养之中,做到“实用为主,学用结合”,以适应更加开放的高职高专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在改革与探索中,大外教研室全体教师们结合我校实际,先后进行了《英力克学习模式在大学英语中的应用》、《英力克习得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研究》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建立在‘英力克’习得模式上的大学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我们将“英力克”习得模式教学延伸到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应用于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采取有效的监控体系和激励机制,改革了教学考核方式和评价方式。教学设计把重点放在将“教、学、做”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将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利用30%的时间讲解语言知识,用70%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英语语言技能训练”,④鼓励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主动参与和实践,使学生从课堂教学中获得最大收益”。⑤新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改变了“注入式”的以应试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局面。通过课程教学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的实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英语层次的学生通过接受分层教学后,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2新一轮课改形势下大学英语课程开设意向和学生需求调查

新一轮课改对于地方院校来说,既是压力也是机遇。我校为配合新一轮课改,印发了《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转型发展实施方案(征集意见稿)》,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调转型和优化专业结构,同时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开设做了调整,开设为供全校非英语专业学生选修的校级任选课。调整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将面临着学制和学时缩减及课程设置与专业对接的挑战。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怎样满足学生将来的入职需要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成为摆在我们公外大学英语教师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我们围绕“大学英语课程怎样开”,从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开设的意向和需求入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015级全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此次参与调查学生群为2015级非英语专业学生,问卷收回后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从数据分析的结果看,75%以上的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开设持肯定态度,希望课程开设两个学期以上,认为大学英语课程对个人将来的求职就业有帮助,68%的学生认为可以将英语与专业结合起来学习,72%的学生希望通过“与职业相关的英语考试”,认为口语学习很重要。此外,从调查的结果看,英语教学与专业、行业的对接也是学生关注的一个内容。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如何实现和满足学生的素质发展和兴趣需要与行业对接的矛盾也是新课改在专科院校的转型发展阶段的推行的一场革命。

3转型形势下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等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对高职高专学校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也迫在眉睫。根据《普通高等专科学校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要“充分体现个性化,既要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要求,又要适应时展要求的需要”。⑥因此,课程设置和教学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英语教学作为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观点,以岗位要求为依据,强调实用性、针对性,以满足大学生兴趣需要和将来岗位需求的需要。鉴于此,笔者认为,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继续实施“分层教学”。2004年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教学的实际需要。”⑦面对学制和学时都缩短的实情,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使大学英语教学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有必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确定“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级达标”的改革指导思想,针对具有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为前提,有区别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生存。

(2)课程开设以素质拓展和学生兴趣需要和岗位需求为切合点,推进1+X的课程模式改革。高职英语教学必须遵循世界职业技术发展趋势,以就业为导向,积极配合专业设置方向,“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开发设置课程体系,依据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进行教学模块的划分,使课程体系体现知识及能力的递进性、层级性,将实践教学课程与语言知识的学习进行实质性的融合,突出对学生综合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根据人才市场需要及岗位需求,使课程体系突出方向特点”。⑧我们要求所有非英语专业学生必须修满大学英语一定的学分,但允许其在课程的选择上保证选择权,采用1+X的课程模式。“1”是指第一学期统一开设大学英语作为基础课,为学生查缺补漏。“X”是指第二学期实施分项限选课教学模式。把英语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相结合在一起开设课程,如“计算机英语”、“旅游英语”、“文秘英语”等课程;此外,还将课程进行整合,优化课堂教学,如挖掘、深化教材内容,选用报刊杂志中可供学生阅读的英语材料,原版影视作品中语速适中的英语素材等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使学生通过英语语言文化、艺术熏陶,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所隐含的价值观、人生观等,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和处理文差异的灵活性。

(3)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有效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延伸活动,如收听英语广播台,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拓展英语教学空间,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扩大知识信息量的输入。

(4)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测评体系。改革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任务教学法”,将“教、学、做”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加强语言技能方面的互动式交流操练,为学生创造足够的语言实践和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学生成绩的评定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新一轮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更加突出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围绕“培养语言应用能力”这个中心,这是与时俱进的一次教学改革,在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认清大学英语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教育观念,坚持将语言知识学习与素质教育并重,集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为一体,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

作者:曾传咏 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

②单枝芬.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述论——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丽江民族研究第七辑,2014.11.

③普通高等专科学校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1.

④曾传咏.建立在“英力克”习得模式上的大学英语教学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2.5.

⑤张希希.论有效课堂交往的策略.课程教材教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

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大学英语改革

一、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水平和教学要求的偏离

大学英语是面向我国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以来,尽管大学英语历经多次改革,经历了从恢复阶段(1978-1984)到稳定发展阶(1985-2001),再到改革阶段(2002年至今)[2],但大学英语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反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在逐年提高。同时,三十多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一直走的是一条“高度集中和统一规范的道路”[3]。我国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是对全国所有高校的统一要求,划分为三个层次: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一般要求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4]。这样的要求看起来比较合理,照顾了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但“一般要求”对于“985”和“211”之类的一本院校的学生来说是很容易就能达到的要求,而对于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学生来说达到这样的要求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应用技术型高校多为近十年来升本的地方二本院校,这些学校录取的学生英语成绩相对较低。笔者所在的地方二本院校近三年入学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高考成绩平均分还不到90分(满分150分)。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改革的精神,未来的高考将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学术型人才的高考,一种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考[5],应用技术型高校录取的学生的主要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技术技能型考生来说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可能会要求更低。而应用技术型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目前已经感到大学英语学习的吃力。根据笔者在几所地方二本院校大一新生中的调查,80%以上的学生认为英语课本词汇量大、课文长,且大学英语课时量少,老师用全英上课很难跟上。而且按照全国统一规定,大学英语是大学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门基础必修课,贯穿基础教学的前两年,且学分占到学生总学分的10%。为了应付考试、拿学分,学生在大学的前两年基本上大部分的课外时间都用到了大学英语的学习上。长时间被动地学习英语课本,学生对英语的兴趣都消失贻尽[6]。此外,一进入大学,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就成了大学生奋斗的目标之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权威性很强的全国性英语能力测试。很多高校都把学生的四、六级考试成绩和学生的学位挂钩,有些用人单位也把四、六级证书作为毕业生应聘的条件之一。应用技术型高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大都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为了能拿到学位证,为了能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有更多的竞争机会,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学生更加重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而通过四、六级考试对于他们来说也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笔者所在高校的学生每年四级通过率不到20%,一次性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所占的比率更低。要想通过四、六级考试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大学生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英语。

(二)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偏离

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英语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的偏差。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而不是学术型人才。而在课程设置上,应用技术型高校多年来一直同全国其它学术型本科院校一样,按照国家教育部统一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来进行大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一直是应用技术型高校课程设置中最重要的一门基础必修课,贯穿大学基础教学的前两年。而且,应用技术型高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自选自编教材很少,大学英语这种基础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多是国家统一规划教材,这些教材都是由国家一流的外语专家和学者编著,由国家一流的出版社出版发行,教材的质量和权威性都很高。很多高校都倾向于选择这样的教材。但是,很多国家规划的大学英语教材其实并不适用于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学生。首先,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相对较低。尽管有些国家规划教材是按照大学英语一般要求层次设计,但是这些教材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学生来说仍然难度偏大。笔者所在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英语实行分级教学,大学英语B级选用的是郑树堂主编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笔者所带的几个B级班的学生普遍反映该教材对他们的来说偏难,学习起来很吃力。其次,这些教材多涉及文化、文学、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的重点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基础性的英语知识和他们职业技能学习联系不大,因此很容易被遗忘,即使不遗忘也难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二、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英语改革的出路

(一)降低大学英语难度,变必修为选修

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重点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定位,弱化学科,强化专业,改革课程设置以理论和实践结合、注重实践教学。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大学英语对应用技术型高校学生来说只是一种有用的语言工具,而非专业。而且,高等教育的改革的方向是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全国统一的要求不仅不利于改革的进行,而且会限制高校的发展。因此,高校大学英语改革的关键就是要改变原来对大学英语教育全国统一的要求,最大限度的放权给学校,让学校根据自己学生水平和人才培养方案,自主决定大学英语教育方式。比如,应用技术型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将大学英语课程由原来的两年必修改为一年,或者完全改为选修课,让真正感兴趣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英语。学校还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水平和学校的专业特色制定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材,根据学生的需求开设一些学生感兴趣或者实用的英语选修课程,如听力、阅读、交际口语、实用写作、商务英语等等,这样真正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学好英语。而那些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学生,没有了必修课的强迫学习,他们可以选择他们更感兴趣的课程学习,或把精力更好地投入到专业课或专业技能课方面。同时,要想真正给应用技术型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减负,国家还要从政策上弱化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地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一种英语综合水平考试,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难度大、实用性小的考试。因此,应用技术型高校对学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水平可以不做任何要求,不把四、六级考试成绩和学生的学分或学位证等挂钩,或者把四、六级考试转换成和学生的职业技能相关的职业英语等级考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去选择参加。

(二)改进课程设置,增加职业英语教育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的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应用性知识的传授,注重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应用技术型高校在降低大学英语难度,弱化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同时,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专业特色开设一些职业英语课程。职业英语(也叫行业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7],专门用途英语包括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应用技术型高校重点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而非研究型、学术型的人才,因此,随着改革的深入,大学英语基础教育和以学术研究为目的专业英语或学术英语不再适应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发展,取而代之的应该是职业英语教育,培养学生在一定行业领域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应用能力,让学生了解本行业基本知识的英语表述,学会用英语来获取和阅读本行业的基本信息,以便将来能够应用英语很好地开展本岗位工作。具体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可以采取必修和弹性学分制相结合的形式。第一学年大学英语最好设为必修课,进行通识大学英语教育,重点讲授英语的基础知识;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训练方法,以及培养学生运用各种英语学习平台、软件、工具等进行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二至第四学年所有的英语课程建议都以选修课形式开设。第二学年的选修课程主要是口语、阅读、翻译、写作等专项技能的实践训练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或加强自己薄弱的环节的训练。第三、四学年的课程设置主要是职业英语或行业英语课程,具体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和社会相关职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需求开设职业英语听、说、读、写等实践课程。所有的职业英语课程都应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避免任何形式的强迫性学习,学生只要修够所需学分即可。

三、结语

应用技术型高校在学生来源和学生毕业去向方面同其它学术型本科院校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同全国其它学术型本科院校一样,多年来一直按照国家教育部统一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行大学英语教学,为了能够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一般要求”和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些学校的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而其所学知识却是只能应付考试,不能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建议应用技术型高校将大学英语课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让学校根据自学生的水平自主选择教材和课程,同时增加一些与学生的职业发展相关的职业英语教育,让真正感兴趣的学生去学习,让大学英语教育的地位回归理性。随着教育的多样化和公平化的发展,大学英语教育,特别是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大学英语教育必然要经历一次重大的改革。改革对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来说即是契机又是挑战,特别是这些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认清方向,拓宽思路,提前做好准备,才能使自己不会被改革所淘汰。

参考文献

[1]冯丽君.错位竞争策略下特色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J].商洛学院学报,2017(1):83-87.

[2]王守仁.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3.

[3]蔡基刚,辛斌.大学英语教学要求的统一性与个性化[J].中国外语,2009(2):4-10.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2007-10-29.

[5]郑晓奕,韩洁,高立等.高考将分技能与学术两种模式[N].人民日报,2014-3-23(2).

[6]冯丽君.网络环境下地方院校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调查[J].商洛学院学报,2013(3):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