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兽医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兽医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兽医微生物学重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兽医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兽医微生物学重点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兽医微生物学 主动性 动手能力 实验考核

兽医微生物学是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等专业主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广、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实验课则是兽医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理解和巩固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兽医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以前的实验课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上课之前都是实验教师事先将所需的仪器、试剂、器皿等准备就绪,把实验步骤详细地写在黑板上,上课时讲明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以及预期出现的结果,学生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做下去,这样学生对所做实验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实验结果更是草率处理,不加思考和分析。长此以往,学生对如何设计实验、准备实验便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独立完成实验和能力的培养了,致使许多学生在考研面试时连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都不会,给人留下了“高分低能”的印象。鉴于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笔者在实验教学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现介绍如下:

一、要求课前预习,做到“知其所以然”

兽医微生物学的每一个实验都是对基础理论课加深理解的重要环节,因而明确每一个实验的目的,了解每一步骤的基本操作至关重要。每次实验课前,教师都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了解目的、原理、步骤,对做什么、怎么做、为何做,心中有数,思路清晰。上课时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提问,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二、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的特点是准备工作特别多。每次实验前都要进行器皿的洗刷、干燥、包扎、灭菌及试剂的配制等,由于受时间的限制,这些工作往往由教师完成,学生不参与,导致学生对前期的准备工作感觉很抽象。因此,笔者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实验的准备工作中来,让课代表把学生分成小组,安排好内容,布置好任务,由教师和他们一起完成实验用品的准备,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提高其操作技能,又能够使学生对实验中用到的试剂和培养基等不再感觉很神秘,同时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对实验课中存在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实验内容。

三、鼓励学生多动手

实验课开始时,教师要讲明实验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以使实验成功的要求变成学生头脑中的指令,使每位学生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实验中。教师应从最基本的操作技术做起,抓住实验课上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教师可以结合示范对部分实验操作进行讲解。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操作过程、规范动作及注意事项,也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学生能否较好地掌握实验技能,直接影响到以后独立工作能力的强弱。在实验中教师要提供充足的实验用品,要求每位学生必须亲自动手操作,不允许一个组只有一两位学生做,其他学生袖手旁观。试验过程中学生应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力求做到快而准确。教师巡回指导,随时纠正不规范的甚至是错误的操作方法,要求学生重视每个细小的操作环节,做到一丝不苟,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力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及科学的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这是实验教学的最根本的目的所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常可观察到,学生单独操作时往往效率很高,而分组实验时,有的组分工明确,时间利用合理,实验进程顺利;有的组则分工模糊,常出现一人操作为主,一人被动等待,往往多花费近一半的时间才完成实验。此外,实验中部分学生不能及时将试剂用毕归位,影响其他同学的使用。这些问题与学生平时缺乏动手机会,缺乏团队合作意识有关。为此,教师有必要在兽医微生物实验课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实验课必须强调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有条不紊,也有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每次实验结束后教师都要让学生整理好自己的试验台,把用过的器皿等洗刷干净,摆放整齐,检查水、电是否关好,一切收拾妥当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五、实验报告重在“结果和讨论”

实验报告的质量,是检查实验过程的重要指标。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按照科研论文的规范写出实验报告,不能只是把实验指导抄一遍,而应该强调重点看“结果和讨论”,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六、实验考核

考核是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严格的考核,可以加强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督促学生端正实验态度,加深实验印象。考核分为平时和期末两部分。

1.平时考核

教师事先制定出合理的考核标准,在上第一次实验课时予以公布,每次实验结束后给学生打分,包括出勤、实验态度、操作能力、实验习惯、实验报告等内容。

2.期末考核

兽医微生物学重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 动物微生物 微课

一、高职动物微生物课程的特点

动物微生物课程是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及实践性。本课程的知识点和实操技能既是某些工作岗位的核心技术,又是后续专业核心课的学习基础。

1.高职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学习兴趣低,动手能力弱

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其特点决定了教学方式和效果。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实操能力弱,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学习有抵触心理,缺乏自信。

2.教学内容繁多,课时量少,对实践教学重视不足

动物微生物课程包括基础微生物学、免疫学、病毒学等内容。知识点和实操要求很多,但局限于课时,学生对很多内容都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这对教学效果带来很大的影响。不仅如此,很多教师还存在“重理轻实”的思想,实践教学课时被压缩了。这对这门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课程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实践教学配套设施少,实验室建设不足

随着高校扩招,生源增多,学校的教学硬件配套已经出现不足,尤其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更显得捉襟见肘。动物微生物课程涉及微生物学、病毒,以及对实验设备要求很高的血清学实验,这些都是一般基础实验室不能满足的。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自2008年被美国学者首次提出后,就迅速地完成了从国外至国内、由小学至高校、由局部至全面的推广传播。微课是以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个典型知识点开展的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微课”顾名思义,以“微”见长,以“课”立本。

1.微

一方面指的是时间短。5~15分钟的微课符合人类的认知过程,有利于知识点的吸收,不会使人产生疲劳感。另一方面指的是内容的精简。一个微课就一个典型知识点展开,目的明确,主题鲜明,更易于学生准确地把握知识要点。

2.课

微课依旧是“课”,能够成为“课”,是因为其具备课程的要求。一方面,微课的知识点突出,所有内容都是为其服务的,但这也构成了一个相对的知识体系,使得微课既独立又相对完整。另一方面,微课形式多样。通过音频、视频、图画、动漫等多种形式提升学习效果,使学生摆脱枯燥的学习状态。

三、高职动物微生物课程中微课的应用

1.微课应用于动物微生物课程的必要性

动物微生物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微课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出现了。

首先,动物微生物课程内容繁多,但课时有限。教师可以制作辅助微课教程,鼓励学生课后自学,缓解课时不足的问题。教师也可以针对重点知识制作微课,用于学生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

其次,高职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微课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可以着力于基本的知识点,而且多样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地掌握知识点。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更进一层的知识点学习,丰富学习内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素质。

最后,由于高校师资力量有限,硬件配套不足,动物微生物课程实践教学部分的开展并不尽如人意。而微课可以很好地弥补这方面的缺失,不能在实验室完成的实践教学也可以通过微课进行详尽的学习。例如,病毒检测,一般实验室不能满足安全性要求,就可以通过微课进行学习。借助多媒体的辅助,可以让学生详尽地了解病毒检测的方法和不同情况下出现的实验结果。

2.微课开发的困难

微课以蓬勃发展的趋势很快就覆盖全国,虽然微课的推广很快,但微课的设计、实施、管理以及评估体系却并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尚处于初期的摸索阶段。因此,微课的开发面临着一系列不可避免的问题。

微课制作工序繁杂,教师能力需要突破,统一规范尚待完善,团队合作方能完成。制作微课不是简单的知识罗列,需要精巧的心思设计、形态可爱的动画支持以及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微课制作的精良程度、被学生接受的程度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更要具备现代化信息能力。

微课尚未深入人心,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微课的使用使得学生从简单听课转向更为主动的学习,许多高职学生最初接触微课都不是很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同时,摸索阶段的微课制作未必理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微课教学成为纸上谈兵。

3.解决问题的对策

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需要尽快建立微课开发的相关准则,各个高校组建微课团队,分专业、成系统地开发微课;将专业教师、实验员、精通多媒体制作的教师组织起来,组成微课研发团队,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取长补短,进行微课开发;注重人员搭配,打造一支专业素质硬,现代气息浓厚、“能文能武”的教师团队。其次,从学生入手,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利用微课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最后,由于微课的开发和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应该建立系统的微课评价标准和反馈信息整理体系,这样可以提升微课的质量,加强教学效果。

4.微课设计案例

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微课教学。在微课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内容的选取,选取典型事例、核心知识点,最好是有关工作岗位技能的案例。这里以细菌革兰氏染色为例介绍微课的制作。

片头:播放各种形态的细菌染色图片、动画引起学生的兴趣。

原理:采用三维动画将核心原理表述清楚,并配音解释。

实验:视频展示包括实验准备、步骤、注意事项、不同的实验结果。

小结:思考题及总结。

由于处于起步初期,这个微课制作的效果并不理想,将其给笔者所在学院2014级学生使用后,得到许多反馈信息。

首先,很少有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微课,即使强制他们学习也很难保证学习效果,原因可能是学生本身有惰性,微课制作不精致,来源于网络的视频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其次,将微课在课内作为教学手段使用,意外地引起了一些学生共鸣。在播放网络视频时,一方面,学生对照视频上和现实中不同的实验器械,仿佛在做猜谜游戏,兴趣很高。另一方面,教师承诺选取学生中最好的实验操作录制成视频,添加进微课,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操过程中,出现了良性竞争,几乎每个人都能熟练掌握了革兰氏染色实验技能。虽然实验结果有差异,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却空前高涨。

最后,将微课修改后,用于课内教学。一方面,将实验视频改为学生自己录制。另一方面,将需要注意的事项通过问题提出,小组抢答。还可以进行实操比赛。通过竞赛这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甚至可以举一反三,将实验技巧运用于其他实验中。

四、小结

由于动物微生物这门课程的特殊性以及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难以探索微观世界。微课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将发挥越来越巨大的作用。虽然开发和制作微课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制作完微课不仅可以用于学生自学,也可以在课堂、实验中辅助教学,更为继续学习的人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学习资源和平台。微课的引入定能丰富教师的课堂,点亮学生的热情,开拓学习的领域。

参考文献:

[1]张云坤,罗.浅谈微课在高职“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4(25).

[2]张婧.微课在高职教学中的意义[J].科教导刊,2015(5).

兽医微生物学重点总结范文第3篇

动物传染病学是在系统学习微生物学、病理学和临床诊断学等基础专业课程前提下所设立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能否学好该课程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对于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动物传染病学主要研究动物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预防和控制这些疫病所采取的措施,在动物医学专业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由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听课,这样的被动授课方式使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得不到体现。另外,不仅教学课时十分有限,而且典型的临床病例也不常见,这就造成了学生很难直接接触相应病例,缺乏实践学习,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下降,并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升。近几年来,我国畜牧业迅速稳定的发展,正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威胁养殖业生产最严重的动物疫病种类日益增多,病原体不断发生变异,对畜牧业和公共卫生安全都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动物传染病的教学需要与时代接轨,不能固守陈规,需要不断地改进与革新,为我国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公共卫生安全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当前动物传染病教学遇到的难题

1.动物传染病疾病谱变化大。近年来,动物传染病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传染病的种类愈来愈多,同时旧的传染病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例如:全国多地爆发小反刍兽疫、禽流感、猪伪狂犬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基因变异造成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另外,随着动物疫病谱的变化,动物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不再以单一感染为主,经常发生混合感染,给诊治和防制带来了困难,动物传染病感染人的疫情也不断发生,公共危害严重。因此,动物传染病学的教学内容要想满足当下的教学要求,就需要与社会实际密切联系,不断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2.疫病防控难度日益加大。随着疫病种类越来越多,加之临床症状日益复杂难辨,靠已有的专业知识已经很难确诊,不能及时准确地制定防控措施。一些之前得到有效控制的传染病又死灰复燃,重新对动物和人类构成威胁:如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等细菌性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且表现多重耐药,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另外,虽然市场上的疫苗众多,但不同厂家的疫苗质量堪忧,接种后免疫效果不佳,给防疫带来难题。这些问题对于动物传染病的教学无疑增大了难度。

3.教学课时及病例有限。丰富的教学内容与压缩的教学课时相悖,使学生很难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如何合理地安排授课内容来覆盖所有重点是亟须解决的难题。另外,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具有季节性和时限性,学生难以接触到典型病例,特别是一些传染病临床病例并没有表现出典型症状,学生对传染病缺乏感性认识,很难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掌握。

4.实践环节薄弱。动物传染病学这门课程很注重实践性,一般是通过安排一些实验课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有限的课时数和实验资源的缺乏,使得学生动手机会偏少,在实践中可能得不到有效的训练,教学效果不能满足动物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使高校动物传染病学的教学相对滞后。

二、教?W改革的思考

疫病形势变化日益严峻以及社会对人畜健康及食品安全的共同呼吁,迫切的需要培养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兽医人才。动物传染病学的教学改革要切实的把落脚点放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以教材为出发点因材施教,针对上述难题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

1.调整课程内容安排。(1)保证重点传染病的教学。集中讲授一些危害大的重点传染病,如OIE规定的法定通报传染病和我国一类、二类的传染病,要求学生重点学习,同时熟悉疾病特点。对部分不常见的传染病,可以安排学生课后自学,遇到疑惑可以与教师共同探讨。由于许多传染病的病症相似,难以辨别,教师在讲课的同时要适当列举鉴别诊断的病例,并注意新的信息的传递,培养学生的临床诊断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和眼界。为此,教师也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升,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或经常接诊病例等,了解动物疫情的最新进展及其防治措施,并将这些信息以穿插的方式传递给学生。(2)一般传染病以鉴别诊断为主。对于一些养殖过程中常见但危害较轻的传染病,不必逐一讲述,可以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临床症状相似的疾病,以类症鉴别的形式讲授,要求学生掌握诊断的要点并加以区分,力求做到要点突出,详略得当。(3)增加新发传染病教学。新发传染病往往具有新的流行特点和临床特征,但也与其他常见传染病有着相似性,认识和讲解新发病的相关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4)强调人畜共患病的公共卫生意义。传染病的教学过程中应对人畜共患病作重点讲述,使学生认识人畜共患病的危害性和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2.增加病例教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学生很难直接接触所讲述的典型病例,尤其是不常见的疾病,因而缺乏感性认识,学习效率不高。教师平时应注意收集临床病例素材,可以对典型的症状或病变进行拍照、录像,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形式呈现给学生。如遇到送检病例,还可安排现场教学,通过对病例临床观察和病理剖检,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课堂上为了打破沉闷的气氛,教师可以合理的安排课程内容,并通过多媒体等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致提高,踊跃提出疑惑并探讨。

3.提高学生的自身防护意识。动物传染病中有许多人畜共患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之前也发生过一些由于未做好自身防护而导致感染的惨痛教训。因此,学生不论在实验过程中还是走入临床前都要遵循自身防护标准及暴露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教师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防护水平,使他们将来能够有效从容的面对疫病防控,为动物疫病的防控做出更大的贡献。

兽医微生物学重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种猪 疾病 种类 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2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210-01

一、种猪疾病的种类特征及其防御措施

1.种猪肢蹄病

肢蹄病最主要的特征是会使种猪的关节发生肿大,会使猪脚破裂,严重的时候会致使种猪不能站立。对于种猪肢蹄病主要的防御措施有几种:(1)要保持种猪生活环境的清洁与干爽;(2)减少对种猪的刺激与惊吓,尽量减少种猪的打斗;(3)保持圈舍不要有尖锐物,做好种猪的消毒工作。针对种猪肢蹄病的治疗方法有两种:第一,10 mL安痛定,加10-20mL复方磺胺;第二,10 mL安痛定,加160-320万单位肌注的青霉素,再加10mL地塞米松。

2.种猪的消化系统疾病

种猪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以及出血性肠炎三种。其中病毒性腹泻的症状为:种猪的粪便如同水一样漏出,严重者直接喷出。粪便的颜色为黄绿色或者青绿色,种猪食欲不振,出现消瘦的症状。病毒性腹泻的防御方法同样要保持圈舍的干净与干爽,充足的阳光照射,做好消毒工作。不要喂食种猪霉变的饲料以及乱喂东西。药物治疗多用些防止脱水以及防止继发感染的药物。可以全群投药,也可以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米糠等。种猪细菌性腹泻又叫做下痢,这种病的特征是种猪的粪便不会出现水状,而是稀糊状,影响种猪的生长并且能够引发其他疾病。下痢的治疗可以全群投药也可以个体治疗。防御措施要做到以上防御措施的同时还要保持种猪饮水的清洁。种猪出血性肠炎的症状为种猪拉稀,粪便中带有储出血现象,种猪的食欲不振。出血性肠炎的防御措施为:在种猪的饲料中添加150-200g/t料的痢菌净,也可以添加1000g/t料的土霉素。出血性肠炎治疗措施:将10-20mL的林可霉素,5-15mL的痢菌净,两种药物分开注射。

3.种猪的呼吸系统疾病

种猪的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就是咳嗽、食欲减退、呼吸急促,同时伴有发烧,肺炎等症状。种猪的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主要分为饲养预防以及药物预防,饲养预防主要是指圈舍的通风良好,饲养者要做好御寒以及避暑的工作,保持种猪生活环境的良好。药物预防指的是将药物拌进饲料中达到预防的目的,主要用的药物有,北里霉素、土霉素、磺胺-6-甲氧、阿莫西林以及强力霉素等。

4.种猪链球菌病

种猪的链球菌病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种猪急性败血症脑膜脑炎型、种猪关节炎型以及种猪淋巴结脓肿型。急性败血症脑膜脑炎型的症状是种猪出现突然倒地,体温升高,种猪的四肢出现游泳状,口吐白沫。急性败血症脑膜脑炎型的预防药物可以选择强力霉素、增效磺胺-5-甲氧嘧啶等。种猪关节炎型的症状与肢蹄病比较相似,种猪的关节出现肿大以及破脚的现象。预防药物与急性败血症脑膜脑炎型的预防药物一样,治疗的方式为10mL安痛定,加160-480万青霉素;或者10-20mL复方磺胺。种猪的淋巴结脓肿型症状为种猪的下颌淋巴出现红肿或者脓包。最简单的治疗方式是将其切开,将脓水排出,用药物进行清洗。预防措施可以采用以上药物进行预防。

5.种猪皮肤病

种猪的皮肤病主要是猪疥螨病,这种病的症状是种猪皮肤局部会出现结节,结节的一般大小为黄豆大小,发病的时候比较痒,种猪会在角落里或者栏杆处摩擦蹭痒,严重的种猪会出现消瘦或者皮毛松乱的症状。较好的预防措施是保持圈舍的清洁干爽,要定期对圈舍进行消毒。治疗猪疥螨病可以在种猪身上喷洒配制好的高锰酸钾溶液或者敌百虫溶液,如果种猪出现了全身感染,就肌注青霉素160-320ml,加上5-10mL地塞米松.

二、浙江省永康市种猪养殖现状

目前浙江省永康市种猪的养殖在发展的同时出现很多问题,首先,在基层的人员,尤其是在进行种猪疾病诊断的专业人员特别少,专业临床兽医较少,这样就很难满足种猪养殖场或者个人养殖场的需求与需要。其次,专业人士对种猪疾病的诊断并不及时,经常延误病情,造成了种猪疾病的传染与扩散。针对这些问题与存在的弊端,有必要增强养殖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种猪疾病的防治方法。

三、猪的检疫检验方法

1.宰前检疫

1.1群体的检疫。通常采用“动态、静态、饮食状态”的观察,对猪群体健康状况进行初步的评价,对呈现异举的猪及时标识隔离,以进一步检查。

1.2个体的检疫。通过体温的检测视诊、触诊,必要时辅以叩诊、听诊等方法,对群体检疫时隔离出的异举状态生猪做详细检查,初步判定其是否有病。

2.宰后检验

2.1宰后检验基本要求

2.1.1为了迅速、准确地检验胴体和内脏,不遗漏应检部位、项目,必须遵循一定的检疫程序和顺序。

2.1.2为保证肉的卫生质量和商品价值,只能在一定部位剖检,刀口要深浅适度。

2.1.3切开脏器或病损部位时,要防止病变材料污染产品、场地、设备、器材和检验人员等。

2.1.4对受检淋巴结,应纵向切开,尽量暴露较大切面。

2.2宰后检验程序及目的

2.2.1头部检验

检查炭疽、结核、口蹄疫、囊虫等疫病为主。

2.1.2体表检验

一般仅限于对烫毛猪的检验,以检验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疫病、皮肤病变等为主。主要观察体表和四肢。

2.1.3内脏检验

在开膛后进行,先检查胃、脾、肠、后检查心、肝、肺。以检验各种器官呈现的各种疫病病理变化为主,同时检查囊虫、细颈囊尾蚴、浆膜丝虫等寄生虫疫病。

2.1.4胴体检验

通过对肉体应检淋巴结、腰肌、肾脏的检查,对各种疫病、囊虫等进行检查。

2.1.5旋毛虫检验

猪开膛后采取横膈肌脚左右各一块肉样,按肉体编写同一号码,送做旋毛虫检验。检查时撕去肌膜,肉眼观察有无寄生虫存在,必要时可以从肉样上剪取24个小肉粒,压片用50~60倍显微镜镜检。主要检查旋毛虫、囊虫等疫病。

2.1.6复验

对胴体各部位进行一次全面复查,重点观察脊柱骨断面有否脓肿、出血病变,有害腺体是否摘净等,并对产品做出最终卫生详检。

2.1.7化验室检验

在感官检验无法得出确切判断情况下,微生物学、组织病理学、血清学、理化学检验等实验室检验方法是有效补充。尤其在炭疽的确诊上必不可少。对进行化验室检验的胴体、内脏等应标识,隔离清楚,单独存放,等确诊后再依有关规定处理。

四、结论

种猪疾病是影响养殖种猪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以上分析总结的种猪疾病类型以及防治措施和方法,对种猪日常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与特征进行观察,做好防御工作,针对发生的不同病情采取有力的措施,争取治疗的第一时间,真正做到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猪的检疫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着人们食用猪肉的安全问题,所以掌握一定的检验检疫方法是必要的,通过本文的论述,希望对种猪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以及检疫检验方面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孟和吉力根. 近年猪疾病复杂的原因分析[J]. 吉林畜牧兽医. 2011(08).

兽医微生物学重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饲料与饲养学;教学

《饲料与饲养学》是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和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研究饲料原料特点及其营养价值、饲料的加工调制和科学配合、以及饲养方法等理论知识的课程,具有很强实践性,直接为养殖业和饲料工业服务。它所涉及普通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动物营养学等的课程为基础, 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饲料与饲养学》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掌握各种饲料的营养特性及合理利用途径,能够正确评价各种饲料的营养价值,根据动物营养的基本规律、动物营养需要量、饲料的营养特性及营养价值,设计能基本满足动物营养需求的饲(日)粮配方。

一、课程内容

一般农业院校《饲料与饲养学》教学中,理论课学时为40~48,课程分配:绪论1学时,饲料分类1学时,青绿饲料3学时,粗饲料3学时,青贮饲料3学时,能量饲料4~6学时,蛋白质饲料4~6学时,矿物质1学时,维生素1学时,添加剂1学时,我国饲料资源现状1学时,日粮、饲粮、饲料配方和配合饲料12学时,饲养实践6学时。 课程重点放在对原料的掌握和饲料的配合上,尤其是各类饲料营养特性、饲料加工调制等内容是教学的重点。

在配方制作教学中,针对计算机应用越来越普遍, 对传统的交叉法计算等内容只做一般性介绍,强调使用配方软件设计饲料配方。现有配方软件多以线性规划或多目标规划原理编制软件,在讲授时强调在不同情况下如何通过调整限制条件来满足需求,或在几个配方都不能完全满足限制条件的时候如何选择相对较好的配方。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动物营养学》、《饲料营养与饲料学实验》,所以《饲料与饲养学》对于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的研究再没有作为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体会

《饲料与饲养学》课程设在大四第一学期,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应用性很强, 学生在学习这门课前, 已选读了《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营养学》 、《畜牧学概论》 以及《饲料与饲养学实验》等一系列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 在学生已经修了这些课程以后,如何将本门课与其它课程相联系是教学的关键,如何综合运用各种基础理论与基本原理, 把具体应用知识学活用活? 如何变教师填鸭式讲授和学生的被动式死读书, 为“教” 、“学” 双方主观能动地传递、交流与吸收知识信息? 真正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既学知识又学方法。

在授课过程中, 要克服那种“但问耕耘, 不问收获”的教学状态, 认真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不能仅注意或满足于具体知识的传授, 忽视对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的探讨以及提高学生对具体知识灵活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指导, 否则将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对具体运用知识的死记硬背, 而忽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与手段, 学习如何去灵活应用基本原理与一般规律, 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真正掌握所学的具体应用知识, 进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

1、精心设计讲授内容。

在讲授《饲料与饲养学》之前,首先按照教学计划分配每一部分的学时,然后安排每个学时的主要讲授内容,在讲义的基础上,制定教案,分配课堂所要讲授内容,每节课45分钟,3~5分钟的提问,回顾上次课程知识重点,每次课留5分钟时间回顾课程重点、难点,总结。每章内容讲完后要进行总结,比如蛋白质饲料,总结蛋白质饲料的营养特性、主要的蛋白质饲料及其营养特性,饲养价值等课程重点。

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强教学效果。不同种类的饲料,可以通过图片或者录像展示给学生,比如,青贮饲料如果你仅仅告诉大家青贮饲料是如何制作的,步骤是哪些,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是什么,因为学生没有参与过青贮制作,听起来很抽象,难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青贮制作录像来给大家讲解,步骤、注意事项、原理,那样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如同亲身经历了青贮制作的过程,加强了教学效果。

2、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 “教师当然必须教, 而尤宜致力于导”。教师的作用, 并不是仅把现成的知识原封不动的教给学生, 将解决已有问题的方法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 而还须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指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到新问题后能针对性地寻求解决的方法。在讲授过程中发现,高年级专业课的教师的责任, 更多的应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培养学生的能力, 对一门课程来讲, 这种能力突出地表现在开拓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 将“各类原料的营养特性及饲养价值” 设计成多个专题, 不作课堂讲课内容, 而要求学生课外扩大阅读面, 因为本科三、四年级学生已有多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方面的知识基础, 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学完成这些专题。再加上教师的指导, 可使学生较快地在课程范围内有针对性地掌握独立探求新知的万法, 培养解决有关专业问题的能刀。

现代教学反对“教” 、“学”分离, 教学内容不能仅局限于书本中有限的知识量, 而要结合实际, 与科技的发展与高新技术的应用紧密相联系, 从而使学生所学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 将教与学的两个过程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而不是由教师主宰一切。在饲粮配方制作内容讲完后,安排学生每人完成一个粗配方,通过配方的制作全方面的锻炼了学生能力。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主动性,将班级学生分组,结合设计的专题,每组选代表上讲台演讲15分钟,讲完后,班级同学结合所讲内容提问,小组成员回答。这种师生角色的互换, 十分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学习, 活跃教学气氛。学生一般都十分认真地备讲, 对讲稿进行再准备, 所有学生通过课堂交流可学到更多的未涉及到的专题知识。当然让学生上讲台, 参加交流讲授, 要求教师现场指导、评价。教学角色互换, 有利于学生学习使用充分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论点, 锻炼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与演讲能力, 寓教于学, 教学相长。

总之,在课程教学中试行参与式教学法,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注重获取知识方法的指导, 教学内容不仅局限于教科书, 指定专题内容安排学生自学与交流;开展现场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寓教于学, 教学合一,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普遍反映学有所获。

三、结语

处于当今信息时代的每个人, 知识需要经常更新, 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不过是为今后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奠定一个基础, 教师不可能跟随学生一辈子, 学校中打下的知识基础既需要一些必要事实与结论, 但更需要的是使学生能形成独立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 对大学生, 尤其是对有一定专业知识基础的高年级大学生来说, 掌握方法要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参考文献:

[1] 蒋慧,徐峰,张玲等.《动物营养及饲料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塔里木大学学报,2005,17(2).

[2]尤明珍,陶 勇,任善茂等.《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8,(6).

[3] 蒋涛.《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教学改革构想,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2).

[4] 杨凤.动物营养学[M].2 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