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全媒体运营模式

全媒体运营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全媒体运营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全媒体运营模式

全媒体运营模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媒体矩阵;实践教学;媒体“中央厨房”;新媒介格局

一、媒体格局重构: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

(一)新旧媒体互动共融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占比达95.1%,增长率连续3年超过10%。[1]网民数量的壮大,使网络空间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愈加深远。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媒介市场格局。

在传统的媒体运营中,各媒体间是相互独立和分离的。而全媒体格局下,所有的媒介、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2]的新型媒体。新媒介格局,是网络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共同存在。新的媒介生态下,新旧媒体共同参与信息市场的布局,两者不仅是竞争关系,更是合作共生的媒介形态。[3]新媒介格局的形成,对媒体人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媒介格局是开放的媒体结构,人才培养也需要有开放性思维。

(二)构建性思维人才急需培养

在新的媒介格局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专业型人才,而是泛市场化的复合人才。在泛市场化需求下,市场不仅需要人才的原有专业知识基础,也要求学生具备快速的适应能力。在全媒体格局下,通过学习固定的知识,很难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因此,学生在学习原有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将所学知识与所从事的工作相结合。

融媒体时代,不仅需要“全媒体传播”,更需要“全能型人才”。打破学科壁垒,加大复合型、宽口径人才培养力度,[4]成为新媒介格局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努力方向。全媒体格局下,新闻传播学科教学,要以本学科知识学习为基础,加强跨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全媒体信息传播任务为核心,让学生掌握所需的理论知识,并灵活调整知识结构。

二、专业教学模式:知识范围和实践平台有限

(一)专业教学模块:专业知识范围狭隘

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以专业学科划分为基础理论学习和实验教学。即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以各自专业领域为教学实施范围。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与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交融性较少。新闻传播学科专业知识范围的局限性,让毕业生难以满足复杂的市场竞争需求。

媒体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定,并非是单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在起作用,而是多学科综合影响下“构建性”思维能力的产物。严格的教学板块设置,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科知识,但也局限了其发展空间。因此,新闻传播学教学需要适当破除传统教学框架,与多个学科领域的内容相互融通。其实很多高校也早有这一意识,并采取了实际行动,比如安排学生学习交叉学科的知识,开设学校各院系共同拥有的通选课等。

(二)院系媒体资源:平台实践范围有限

由于专业化教学的要求,高校一般由众多学科和院系组成,但各院系之间的资源并不都是共享的。各院系媒体之间的人力、信息资源的共享空间有限。这对于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就难以通过校园媒体提高实践能力。

不同院系的媒体运营策略和设计理念,都与本院系所承载的专业思维和理论体系有关,单一院系的媒体运营思维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院系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学生校内实践教学的范围局限在了本院系所属的媒体平台上,ζ渌院系的媒体运营策略和设计理念的接触较少。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需要适应复杂多变的媒体市场,其能力不能局限于某一运营思维和设计理念下的媒体形式。为了适应媒体市场的需求,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必须拥有构建性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市场适应能力。而校内实验教学的设计,即使是满足了学生在各个平台上的实践需求,也难以适应复杂的市场媒体运营理念。

三、“中央厨房”: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

(一)院系媒体矩阵:塑造全媒体运营理念

全媒体格局下,媒体运营者不再只有一种媒介资源。多元化媒体战略,跨平台运营理念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对于主流媒体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也应适应媒介格局的变化,调整专业教学结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所在院系的媒体矩阵,是由包括学院官方网站、官方微信账号和微博账号、校报、校园杂志、广播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共同构成。在全媒体语境下,该类专业人才需要适应全媒体运营的思维模式,利用高校媒体矩阵,有效地培养学生全媒体运营的思维模式。

全媒体语境下,高校在构建全媒体实验教学体系和逐步完善实验教学平台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通过全媒体实验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培养出了一批集采、写、编、录、摄互联网思维运用和现代设备使用于一体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机整合,逐步实现全媒体实验的构建,推动高校全媒体实验室工作的顺利开展。

全媒体格局下,网络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不仅是相互竞争分割市场的关系,更是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的关系。在完整的社会信息框架中,各个媒介形态都在信息价值链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缺一不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应具备全媒体运营的思维模式,借助高校媒体矩阵将实验教学付诸于实践。

全媒体运营模式范文第2篇

突破“天花板”需要改变形成“天花板”的经营模式。寻找一种将听众和广告主作为商业客户,为广播带来持续赢利的新的商业模式成为广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经营听众――全产业链模式

我们先分析中国移动的客户经营策略。中国移动拥有全球最庞大的手机人群,收取通话费是它的基本赢利模式。如果仅满足于此,在激烈的话费降价大战中,其利润和市场将会萎缩。中国移动围绕着手机用户来实现自身盈利最大化。在充分研究用户的基础上,中国移动整合通信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向用户提供短信、彩铃、彩信、139邮箱、手机报、12580生活服务、飞信等一系列增值业务。同时,为满足年轻人对彩铃和明星的狂热追求,中国移动还与各大唱片公司合作,打造“无线音乐俱乐部”;为满足商务人群对资讯的需求,不仅和新华社等各大权威新闻媒体合作,更入股凤凰卫视,实现了由“移动通信专家”向“移动信息专家”的转型。数据显示,仅2009年上半年中国移动增值业务收入达884亿元,预计2010年其增值业务总收入将达2000多亿元。

从中国移动的精彩转型中,我们看到了客户价值最大化原则和客户商业价值开发的理念。广播媒体也拥有着众多的听众,但由于广播提供的是一对多的免费撒网式服务,和受众的关系常常是疏离的。无怪乎湖南广电局长欧阳常林会感慨:“湖南卫视这么大的影响力,这么多的观众,但我们没有跟客户产生一个很好的产品服务关系,他们看到湖南电视节目,贡献了收视率。不像新媒体,用户在互联网上实实在在贡献了流量之外,还跟新媒体提供的产品有一种直接的关系。”对于广播媒体来说,听众就是财富。广播媒体完全可以像中国移动经营手机用户一样经营听众,将听众对节目的关注平移到依托节目开发的产品和服务上,实现广播在节目运营上的商业价值。这种依托节目展开的商业开发,我们不妨把它称为节目运营的“全产业链模式”。

全产业链的节目运营模式要求节目完全走向市场,通过挖掘节目和各自频率的听众特点和需求,拓展出相应的产业,然后通过市场手段将该产业做大,实现节目和听众的商业价值。这对于习惯了采编播的广播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首先,新的商业模式需要与之相配的组织架构来保证实施。这也是商业模式组织管理高效率原则所要求的。只有建立与商业运营相应的组织部门,才能形成企业高效率的运行系统。全产业链模式的节目运营需要在现有的采编播之外建立一个整合节目与市场的机构,通过研究市场和听众需求设计新节目,包括对新节目的构架、形式、目标听众、目标客户、推广举措、与产业市场对接的链条、赢利点、实现盈利的细节等做出设计和论证,当然还包括找到现有品牌节目的市场对接方案。另外,节目的数据产品需要有专业的数据部门去整合。有些电台还利用台里的制作和播音资源成立了专门的广播节目制作公司,这些新部门都是节目运营全产业链模式的组织保证。

其次,在全产业链的节目运营模式中,节目成为一个桥梁,一个平台,为该节目听众量身定制的产品和服务通过这个平台推广,而支撑该产品和服务的是社会上相应的实体公司的专业运作。凭借这样内外部力量的整合,才能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实现听众价值,从而实现广播自身的持续赢利。

制作有声杂志,供听众定制收听。广播是线性放送的,错过了时间,就听不到节目,特别是现在多采用直播,大部分节目不重播。如果像移动制作手机报一样制作有声杂志,由听众定制,而且能实现由听众自行设定播放时间,这样就能极大地方便听众收听。这类定制,可以通过与运营商合作手机定制,也可以通过电台自己的网站或一些门户网站实现网上付费,包月收听,实现节目本身的收听价值。适合做有声杂志的节目可以是音乐、娱乐、财经、新闻等节目。

制作精品节目,打入节目交易市场。广播节目交易市场不像电视那么成熟,市场空间却很大,早几年还只有小说连播、评书连播等很少的一些节目样式,现在已发展到娱乐、财经、深度报道类名牌节目以及电台宣传片、广告片和广告定制节目的制作。有些地方台的节目经由节目交易甚至成为了全国性的名牌节目,如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将知名栏目《空中百花洲》改版制作成广播情景剧重新包装上市,定名为适合全国推广的栏目《城市剧场》,发行不到一个月,广东深圳和中山等电台就各订购了300多集。

推出贴合听众需求的服务项目或产品。例如,交通频率可以打造“车友俱乐部”服务,联合汽车配件、维修养护、装潢、改装等方面的公司,服务汽车后市场;可以采用类似银行金卡向客户收年费的方式让听众在一年中享受到多重贵宾服务;也可以免收会员费,通过与合作的汽车服务公司分成的方式获取利益;或者自己直接操刀做买车、装修、养护一条龙服务,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汽车服务品牌。还有诸如提供求职招聘的节目,为听众开展供需见面会、人才培训讲座等;鹊桥节目介入婚恋市场,旅游节目介入旅游市场等。可以说一个节目就是一个市场,一个专业频率就是一个行业。广播人需要拿出做市场的智慧来整合市场资源,借力相关的实体企业,设计好双赢方案,在实业市场中稳步向前。

创意生产节目后产品。2009年我们见证了中国式“米老鼠”的成功,一部《喜羊羊与灰太狼》让喜羊羊书包、文具、服饰成为孩子们的流行产品。很多电台开办了给小朋友讲故事的栏目,深受孩子和家长的喜爱。我们可以将节目刻碟出版,还可以与玩具商合作生产会讲故事的卡通形象,让孩子们在临睡的时候抱着可爱的卡通形象,听着好听的故事入眠。我们还可以和少儿出版社或童书作家合作播出以某一特定形象为主角的少儿原创故事、童话,双方共同合作开发后期产品。或者依托该节目开设少儿语言表演班等其他线下产品,在实现更多听众价值的同时也获得更多产业利益。

经营广告主――全媒体模式

通过节目运营全产业链模式实现的是听众价值的最大化,我们该如何来实现另一个客户――广告主的价值最大化?在与广告主的沟通中,我们发现,现今许多广告主对广播的投放期待基本属于品牌备忘和促销提示,不会期待通过广播广告打开知名度,提升美誉度,更别提直接下货了。所以广播品牌广告的投放在广告主的预算里向来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广告流向了电视、报纸和户外等媒体。正是这一媒介局限,使得广播在营销推广中只能处于辅助地位,市场份额小也就在情理之中。但我们同时也看到,广告主的营销战役往往是平面、电视、户外、DM等多种媒介的立体作战,那么,满足他的需求,增加一些广播之外的媒介就能赢得更多的广告投放。在对客户价值最大化的追求中,我们发现了广播广告运营的全媒体模式。

据权威的市场研究机构CTR 2009年11月23日在其网站上公布的一份报告称,2009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广告花费达3688亿元人民币,电视占了78%的市场份额。报纸类广告花费470亿元,户外169亿元,杂志89亿元,广播只有76亿元。2%的市场份额,让人不由扼腕。但没有规定广播只能经营广播,广告市场那么大,尤其是其他媒介比广播广告市场大得多。媒体融合的时代,广播的局限迫使我们必须将自己的路拓宽。跨媒体、多媒体、全媒体的运营,才能使广播实现赢利手段的多元化,从而打开新的赢利空间。

广播广告运营实施全媒体模式可以采取四种方式。一是自行开发媒介。如针对听众群特点做一份相应的报纸或杂志,这也是对听众经济价值的另一重开发;发现新的广告空白点切入自己开发的新媒介做网站等。二是可以购买一些户外广告位、LED显示屏等广告载体。三是可以其他媒体的部分版面、时段或户外媒体广告等。四是可以和其他媒体合作,为广告主策划整体广告投放方案。

全媒体的运营模式实质上是对广告客户的深度开发和经营。除了上面提到的广播以外的媒介,它还应该包含会展、活动、会议、客户推广所需宣传品的制作等等,其深层理念就是全方位地服务客户,以帮助客户实现价值最大化来实现自身盈利的最大化。在业务活动中,我们可以先于投放,上溯到客户的营销需求,为广告主思考销售瓶颈的解决之道,成为他的战略合作伙伴和营销顾问,替他整合媒介资源,拿出适合他的业务特点和营销需求的全媒体计划书,或者干脆就他的所有广告投放业务甚至包揽他的所有推广活动。

全媒体模式的运营做的是广告客户的品牌管家、营销顾问。这就需要传统意义上只负责拉单上广告的广播广告业务员变身为客户经理,随时追踪客户所在领域的行业变化,与客户同步思考,甚至走在客户前面,为客户的营销出谋划策。拿着本媒体投放建议书要求客户投放和站在客户角度制定全媒体传播方案相比,显然后者更能获得做单的主动权。4A广告公司就是这样生存的,他们的业务量通常在上千万或上亿。如果广播也这样运作,加上拥有媒体的优势,我们的利润将比4A公司更为可观。

结语

好的商业模式是成功的基本保证。如今,广播持续多年的“收听率模式”遭遇“天花板”,又逢事业单位体制即将被打破,是广播建立自己商业模式的时候了。同样是媒体,阿里巴巴网与湖南卫视成立了“快乐淘宝”,与浙报集团推出了纸媒《淘宝天下》;盛大在网游、文学、音乐成功的基础上,与湖南卫视成立了盛视影业,还将收购视频网站酷6……这些成功的媒体尚且还在奋力内联外合,以期将各自的优势和受众延展到其他媒介,创造出新的受众价值。广播更不能墨守成规,应该循着客户价值最大化原则整合内外部资源。不断创新商业经营手段必将成为广播的常态。

(作者单位:江西人民广播电台)

本文责编:陈道生

参考文献:

1、曾玉:《年增长20%,移动人群成就广播新时代》,《新闻晨报》,2006年11月28日。

2、《2009年前三季度中国广告市场增长12%》,CTR网,2009年11月23日。

全媒体运营模式范文第3篇

进入全媒体时代

全媒体传播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在网络信息传播应用技术与移动信息传播、多媒体信息传播融合交汇的大趋势下,新闻传播正在或将会出现重大的变革。媒体的数字化生存模式日益成为报业探索的重点,传统报道方式的多媒体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全媒体”、“新媒体”、“自媒体”、“融合媒体”等新概念新理念影响着报业的内容生产和运营策略。通过流程再造以促进媒体融合的全媒体实践,是传统媒体为了适应变化而推出的重要应对举措。在不远的将来,全媒体内容生产和运营或将成为数字化时代报业生存的一个重要选择。全媒体传播对报业集团而言,其实质就是通过流程再造,实现媒体融合,从报纸产业转变为内容产业。

以媒体融合为目标的多媒体实践在国内外方兴未艾。如英国《每日电讯报》在新的办公地点中,将独立办公室模式改成了报纸和网站的编辑记者共同办公的大平台模式。同样的编辑部也出现在美国的“坦帕新闻中心”和《纽约时报》采编部门。而在国内,除了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全媒体运营模式,还有主要通过搭建数字技术平台进行媒体融合生产的,如烟台日报报业集团;有主要通过流程再造、虚拟组织的运作进行全媒体拓展的,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有在主报专门设立滚动新闻部进行多媒体拓展的,如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等。

近年来,传统报业的自身价值受互联网等新媒体因素冲刷,影响有呈弱化趋势。一些报业集团出于适应数字时代的报业生存发展考虑,从体制和机制上开始为数字化生产、传播、营销、投资和管理搭建战略架构和统一平台,实现媒介产品的多平台、多介质、多层次和多次销售。

全媒体的核心

在全媒体传播中,新闻内容生产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在加强“多媒体”采访制作同时,重视以“聚合和互动”为重点的全媒体整合,为受众提供全时段、全方位、全媒体的新闻信息服务。

全媒体新闻特点。首先是具有“多媒体”特质。报纸记者以往都是用图文手段报道一个新闻事实,而全媒体记者须是全能记者,首先学会做视频多媒体新闻,利用视音频和图文等多种手段进行即时新闻报道。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中,传统报业较之广播电视应有更大的危机感。目前一些报业集团,利用新闻网站、3G手机等新媒体拓展多媒体特别是视频新闻宣传,同时在报业集团培养多媒体的新闻队伍,为媒体拓展创造新的条件。4月16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报道中,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联袂推出宁波市市长与广大市民多媒体对话节目。全媒体记者对节目反映的社会民生热点问题进行视频跟踪报道,其中市委书记还重点批示了网上反映市区莱条道路垃圾整治问题。宁波手机报即时互动,并推出书记市长对话交流的系列解释性报道,还配发《市委书记与网友对话是阿拉宁波版的“炉边谈话”》等耳目一新的评论。集团下属各报头版配发对话内容和各方反响,使多媒体对话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

“互动性”优势。全媒体新闻吸收了互联网、手机等的互动优势,使传受双方互为新闻的者和传播者,既丰富了新闻的内涵,又拓展了新闻的空间。受众既是新闻的消费者又是新闻的参与者;传播者既是新闻的报道者又可以是新闻的被报道者。

全媒体新闻一定程度上是“互动性新闻”。以“互动”为抓手,延伸全媒体新闻价值链。通过论坛互动、活动组织等方式,让受众与新闻互动起来,新闻和评论结合起来,体现受众对重大主题新闻的参与价值,并搭建开放性的报道平台。

“聚合性”功能。以“聚合”为形式,突出媒体资源优势。所谓“聚合”,是指全媒体采编人员对主题稿件,组合相关背景介绍、论坛意见讨论、原创评论集纳、视频图片展示、后续新闻跟进等,通过图文新闻、视频新闻、评论新闻、互动话题、相关新闻等整合,使之成为全媒体报道的一个中心。全媒体新闻部通过策划、聚合,将信息搜集、整合、加工、提高,力求滚动性全面地进行报道,把新闻事件更广阔更深入地展示。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将中国宁波网与集团各报新闻进行“聚合”和“互动”编辑,在网站、手机等媒体重要新闻时配上新闻评论、论坛互动、相关图片视频等,形成跟进式的全新新闻产品。同时力图实现重要新闻专题化,专题节目新闻化。

在今年人大政协“两会”报道中,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新闻部全新亮相。通过网络直播开幕式、多媒体系列报道、代表委员视频访谈以及原创评论等,多侧面、立体生动地传递了“两会”实况。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推出“保增长促调整”、“重大项目会展攻坚”、“创新服务,增强活力”、“重民生,保就业”等四期代表委员与市民的视频交流节目。加强系列原创评论,《宁波克难攻坚的民间视角》等评论掷地有声。论坛推出“两会”话题,手机和电话连线形成了网上网下“共话两会共议民生”的舆论氛围。报道充分发挥报纸直面、网络聚合和手机滚动优势,强化了宣传效果。

全媒体新闻的要求。对于日常新闻事件,全媒体的报道要求是“短、平、快”,要从“第一时间采写”变为“第一时间”和“滚动报道”。

短:短小精悍。新媒体传播即使拍摄连续视频,也要注意将报道有机切分,这样内容既丰富,又便提炼不同主题。也便于受众收看阅读互动。

平:面对各种载体不同终端,要多注意平民视角,多考虑受众的普遍接受。同时充分利用全媒体优势,与受众平等充分地进行互动。

快:不但要第一时间采写,而且要第一时间。全媒体人员要善于运用各种报道手段,记者尤要学会事发现场用电脑、手机报道。

而对专题新闻则需要有新闻“包场”意识。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全媒体优势,穷尽新闻资源,成为人们了解新闻必须到达的地方。

全媒体记者的要求。全媒体新闻具有非线性的采编播特点,很重要的在于流程再造和寻求规律。“全媒体记者”也不是简单的“视频记者”,除了要做好一般视音频新闻采访制作外,还要掌握全媒体新闻生产所要求的“用脑”、“用眼”和“用手”,

用脑:做全媒体记者要有新闻聚合的头脑。全媒体新闻要适合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手机、其它载体特点, 不同载体的不同组合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

用眼:做全媒体记者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互动传播的“新闻眼”,挖掘受众的新闻资源,全媒体记者要善于与受众互动。

用手:全媒体记者要会文章、能拍摄、擅互动,熟练进行电脑、手机制作。多种媒体手段通过多种信息载体的聚集,使报道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全媒体运营

全媒体实践是传统报业向报业融合转型的重要抓手,要探索一种融合型采编传播模式,推进全媒体新闻内容生产。就目前一些报业集团而言,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解决统一平台问题,新闻网站解决内容载体问题,手机报等新媒体解决多终端问题,报网互动解决资源整合问题。近几年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以中国宁波网为基础平台,以“一网四报一平台”为抓手对新媒体实践进行了积极全面的探索。

搭建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整合媒体资源。内容生产平台是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的核心部分,实现集团所有编辑、记者对各种形式的新闻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和互动。记者通过平台制作上传发稿;编辑同时完成对文稿、图片、音视频、Flash等内容的编辑加工,并在各种不同形式的内容之间创建关联关系。2007年,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开始建设内容生产、业务处理、决策管理、客户服务和网络支撑五平台合一的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目前,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全面上线。

以新闻网站为内容平台,先行全媒体新闻生产。新闻网站既是当地主流新闻媒体,又是报业集团媒体融合的基础平台。中国宁波网2004年10月获得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开办网上视听业务;2008年获得新闻出版总署网络数字出版运营许可证。目前,多媒体新闻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网视》、《对话》、《城事热线》、《天一红人堂》等多媒体品牌。网站成为全媒体新闻的主要运营者和载体之一。

增强新媒体的市场覆盖,发挥信息反复折射传播效应。信息经过多渠道地反复立体传播,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化学反应,从而使新闻宣传效果最大化。在3G手机时代,移动、联通和电信手机报市场有望更均衡。目前宁波手机报收费用户达到50多万户,成为当地发行量最大的媒体之一。形成了“宁波手机报”新闻主报、“方向盘手机报”交警司机报、“掌握前程”人才报、“笑对人生”娱乐报等多报种。

多媒体数字报市场前景可期待,美国已有停止出纸报而发行数字报先例。互动多媒体数字报“播报”,经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8年底评估,是全国唯一独立形态的多媒体数字报。与中国宁波网新闻中心合一后,大大拓展了数字报空间。户外电子显示屏报是可以争取的市场,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如今已有近100个户外显示屏分布在社区、广场、公园。

建设全媒体记者队伍,打造新闻“全种兵”。加强全媒体采访力量,配备视音频采集设备,主要对于热点新闻、民生新闻和滚动新闻的采访,为集团各媒体提供以视频报道为主的多媒体新闻信息。随着3G通信的成熟,全媒体记者更多地以手机+电脑+摄像机结合的方式向新闻网站、手机报等提供全媒体新闻。2009年1月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新闻部成立,由中国宁波网日常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100多人的社区DV播报员。全媒体记者同时兼职论坛博客,与网友播报队伍互动。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每年投入150万元用于全媒体队伍建设。

通过全媒体流程再造,加强报网融合。在传统流程上,新媒体依然是报纸的配角,新闻只有在平面媒体上刊发后,才能在网站、手机报等数字平台上陆续,难以发挥数字媒体的快捷优势。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依托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对内容生产流程进行重造,并规定各媒体的电子信息版权归集团拥有,授权中国宁波网使用。逐步把旗下各报新闻资源与中国宁波网融合。一些报纸未见报稿件已与中国宁波网第一时间共享使用。报业集团鼓励报社记者采制视音频新闻,传统纸媒体推广图文、视音频等复合技术的信息采访采集,以实现一次采集、多渠道编辑和多媒体。

全媒体思考

全媒体运营模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图书馆;阅读推广;挑战;策略

引言

阅读推广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增进社会和谐、提高国民素质最有效的途径。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具有其他营利性机构和专业图书馆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阅读推广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但是,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已经很难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调动读者的积极性。因此,在全媒体时代下,公共图书馆如何利用各种传播形态以及各种方式进行有效的阅读推广,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是当前公共图书馆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1全媒体概念辨析

对于“全媒体”的概念,在学术探讨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全媒体的概念在传媒业受到了重点关注。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阐释,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媒介运营说,认为全媒体是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和策略,是由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构建的庞大的报道体系共同组成的报道系统。第二种是媒介形态说,认为全媒体是一种利用多种表现符号来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内容,这里的多种表现符号包括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以及光线等等,并通过多种传播手段传输的一种新型传播形态。第三种则是媒介整合说,认为全媒体是对媒介形态、媒介生产和传播的整合性应用,它是一种全新的媒介观念、媒介形态,也是一种全新的信息生产方式、媒介运营模式。

在了解全媒体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中的运用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总结,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全媒体就是全部的媒体,是一个集合,也是一个不喾⒄怪械母拍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新传播技术的革新、新的媒介形态的不断涌现,媒介概念还在不断深化,它必然还会产生更多丰富的内涵。而在目前阶段,笔者认为,媒体运营说和媒介形态学说仍然占有主要地位,但这两种学说都强调一种融合。

2公共图书馆运用全媒体进行阅读推广的优势和必要性

相比传统的阅读推广而言,公共图书馆利用全媒体进行阅读推广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可以尽可能地扩大阅读推广受众覆盖面。公共图书馆被称为全民阅读的主体,其面临的受众范围十分广泛,多种媒体的传播可以有效地增大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范围;其次,可以综合利用媒介资源,大幅度降低阅读推广成本。图书馆每举办一次阅读推广的活动,都是有其运营成本的,耗费许多的人力物力,效果却难以估算。而全媒体发展的目标,是为了让不同的媒介依据各自特点传递不同类型的信息,使受众接受的信息更加全面,同时克服单一媒介传播渠道的缺陷,极大地降低阅读推广的成本。因此图书馆应该在全媒体环境下,推陈出新,把握机会,在构建“全民爱读书,处处飘书香”的学习型、阅读型社会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

3全媒体环境的特点和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面临的挑战

3.1全媒体的融合性要求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注重多渠道多技术的使用

传统图书馆阅读推广所依赖的主要形式有比赛、讲座、沙龙、读书会、展览、访谈、社会活动等多种形式,主要是线下的活动,图书馆在举办传统阅读推广活动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阅读推广活动已经成为日常化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手机应用、移动电视、触摸媒体、智能家居、交互视频等新的媒体形态的出现,要求图书馆不断完善和拓展阅读推广的渠道,积极搭建更加开放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推广的平台,例如微博、微信推广新书,口袋书、手机图书馆、图书馆LED大屏、读报系统等都可以成为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平台。

3.2全媒体的系统性要求图书馆建设有效统一的服务平台

全媒体是一个整合平台,即整合运用各种媒体表现形式以及媒体渠道。因此,对于图书馆来说,对已有资源和渠道应该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梳理,使得阅读推广的形式和渠道组合是系统有序的,强调对各种类型推广信息的统一,实现一次性无缝,它至少要求图书馆建立集中的内容资源平台,网络平台以及覆盖各种终端类型的服务平台。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代表全媒体排斥单一表现形式,而是对各种表现形式有所侧重。而在全媒体环境下,需要根据使用者的情况鉴别合适的表现形式和渠道,进行统一规划,这对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整体策划能力,对不同渠道的特点,受众特点的把握,以及对图书馆内部资源的规划也提出了挑战。需要提出的是全媒体不是跨媒体时代的媒体问的简单链接,而是共存互补,有机结合,它融合了传播技术、传播形式、传播手段和营销方式等,并进行全方位整合,形成传播技术、内容、渠道、营销的集成体。

3.3全媒体的开放性要求图书馆不断适应变化的需求

在前述有关全媒体的概念时我们曾经辨析过,全媒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它的内涵在变化中不断丰富。全媒体环境下,一方面要求阅读内容数字化、渠道网络化,适应当下生活潮流,另一方面,全媒体环境下人们的阅读行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线阅读和移动阅读变得需要表现形式多样化和操作使用人性化,以适应当下碎片化的阅读趋势,针对受众个体提供超细分服务。总之,全媒体能用更经济的眼光看待媒体问的综合运用,以求实现投入最小、传播最优、效果更大。随着不同媒介渠道的不断产生,未来用户习惯还会发生各种难以想象的变化,例如随着互动电视、物联网、智能家居的发展,用户的行为方式专长将进一步发生改变。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在这些新媒介形式和新技术的冲击下,相应地也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拥抱变化以适应读者需求。

4全媒体环境下的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

4.1构建全新的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主体关系

我国现阶段阅读推广的主体包括了政府、图书馆、社会组织和读者,这几种主体各有各的优劣和不足。而图书馆是国家的公益文化单位,向来都是阅读推广的主要力量,传统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经历了从馆内某一部门的附带工作发展至特定部门的专门工作,如今负责阅读推广的部门越来越多,不同部门都根据自己的工作特色开展了不同的阅读推广活动。然而,全媒体环境下,阅读推广的最终形态应该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建立起全新的主体关系,才能使得阅读推广更加活跃起来,形成全民阅读的意识。

4.1.1激发读者参与阅读推广的积极性。全媒体不再是传统的单向传播,而具有更多的互动。全媒体的融合也发生在受众身上,读者可以扮演双重角色,既是阅读推广的受众,也是阅读推广的主体。尤其是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传播手段,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增加,读者可以通过博客、播客、社区论坛等社会化媒体进行传播推广,创造传播内容,每个人都可以称为传播者,以往一对多的传播变为多对多的传播方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例如微博下的留言区,读者在微博下的留言就是互动行为的体现。

4.1.2搭建与社会组织的紧密联系。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上具有其他主体不具备的优势,图书馆拥有较多的文献资源以及专业的推广资源,同时也有与媒体、出版社、民间阅读机构等社会组织合作的经验,能够帮助社会组织实践相关推广活动。全媒体环境下,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也会更加频繁和容易。图书馆可以通过媒体报道来进行阅读推广,协助民间阅读机构、社会团体,满足读者多种阅读需求。

4.2建立基于全媒w的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运营体系

4.2.1整合阅读推广渠道。图书馆通过各种渠道、阅读终端、无线传输网络的整合实现阅读推广。同时全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除了运用传统媒介以外,还需要注意运用多种媒体进行阅读推广,加强与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的合作,利用多媒体运作的优势,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以节约阅读推广成本,扩大推广效果。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运营部门需要关注的是各个渠道流程是否通畅,研究各个媒体渠道的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并据此选择最合适的渠道,形成稳定的渠道分发策略。

4.2.2建立统一的阅读推广运营中心。阅读推广在公共图书馆发展至今,不同部门都参与到了阅读推广的活动中,如计算机或网络部门承担信息素养培训和数字阅读推广,古籍部门承担经典书籍推广,少儿部门承担儿童阅读推广。但图书馆在全媒体环境下,阅读推广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最全的手段、最全的表现形式和最全方位的受众体验来服务受众。这就需要图书馆整合内部资源,摆脱过去的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统一的推广运营中心,由运营中心统一协调调度资源,借助信息化的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对图书馆的馆员、信息、时间和空间等综合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协调各个部门,围绕阅读推广开展各种活动,才能够保证以最合适的渠道和方式去影响读者受众,同时也使得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4.3优化阅读推广的个性化体验

全媒体依然强调以读者为中心,重塑阅读文化,全面落实以读者个性化需求为主线的阅读推广。全媒体为图书馆开展嵌入式服务提供了可能,图书馆需要迅速适应变革,由“向读者提供我们有的”到“向读者提供他们所需的”,直至超越读者期望,最终实现“向他们提供所想”的服务,不断与读者共同寻找、探索、设计出全新的服务形式,不断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的阅读推广服务。

4.3.1允许用户的个性化表达。全媒体环境下,读者与图书馆的互动会越来越多,服务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不仅要为用户提供更加准确个性化的信息,而且还要能够按照用户指定的方式进行服务,如满足用户信息的显示方式和提供结果的方式的要求,图书馆应该鼓励用户充分表达需求,如微信、微博、在线直播等形式,都鼓励用户积极参与互动,提出自己的想法。

4.3.2分众推广。在全媒体环境下,读者面对着越来越多的信息,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因此,读者的选择显得越来越重要。图书馆要想在阅读推广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只有将用户细分为不同的群体,才能够准确地把握用户需求。图书馆可以通过调研,发现读者的喜好和现有的问题,总结出规律,并将这些规律运用到阅读推广策略中。

全媒体运营模式范文第5篇

新媒体出版与传统出版有很大的不同,新媒体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并不是简单的建立个网站、发微博和微信,也不只是想把书刊中的内容挑选一部分放在网上,或交给平台商就行了,而必须时时在考虑受众都有什么,受众想要看什么内容,涉及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新闻、社科、科技、教育、人文、生活热点、少儿等等。出版社没有掌握用户,而网络平台经过多年运营,是掌握大量注册用户的。平台商可以通过用户行为分析,主动向网友用户推荐相应的产品,这就是其运营的基础。

出版融合,也即数字出版及媒体融合出版的主体仍然是互联网,其强大的融合力使得基于互联网应用而产生的数字出版一开始就拥有了信息化社会最先进的生产力的基因和强大的生命力。自此,数字新媒体成为了媒体发展方向的代表。出版融合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完全IP化,从而导致全网络融合,纸质图书成为媒体产品的一部分,一个子集。用户需求的融合,必然会导致用户的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融合,从而形成全媒体,M一步导致业务融合,从而形成全业务。这就需要我们有运营的概念。

媒体融合出版的流程

如何利用管理手段,尽快完成从传统出版到媒体融合出版的转化,就是我们这些出版管理人员需要尽快解决的课题。

传统出版和媒体融合出版同样是生产流程的融合,它们有相似之处又存在明显的不同。传统媒体行业经过不断的经验积累,早已形成了完整的生产体系,从最初选题的构想,到选题立项,再到实施阶段的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印刷、销售,最终到财务结算,效能评价,这个完整的体系保证了内容信息的传播质量和效率,可以说是非常科学和有效的。新媒体出版,则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满足基于大数据库的多维度阅读需求,开发整合有效阅读资源,在平台上,通过用户行为状态来收集可用数据,为用户提供阅读服务和其他增值服务。新媒体数字化资源都是海量的,不是一本本的,规模化和集成的,通过对资源的碎片化与结构化处理以及知识挖掘等,构建知识的点、链、丛、树和体。新媒体数字资源在开放存取模式下通过协同编纂系统,完成资源的按需定向、定点萃取和立体化编辑。媒体融合出版,在网站平台上,有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支撑,基于全媒体、全介质、全通道、全设备、全装置进行内容信息的传播。并且,根据用户反馈,进行迭代服务。这是一个从用户到用户的完整的闭环。这完全不同于传统出版的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印刷、销售的一个线性流程,一个开环流程。而是一个需求建构――平台――用户互动――增值服务――迭代开发……的流程。

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学科发展报告”数据库开发和运营,就是如此。“学科发展报告”不但一次次地内容补充完善,而且呈现形式、UI界面,都按照用户的要求做了完善。

确定适合数字出版、媒体融合出版流程,就为运营打下了良好基础。

内容运营

首先,要把握用户的需求,采用精心选择的内容,经过认真的编辑加工,通过技术开发,UI界面美化,打造出优秀的数字产品,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为用户创造价值。

其次,要进行用户测试,及时将数字产品在网站上,让用户阅读体验,收集内容反馈,进一步改进产品,包括外观界面和内容。

例如,“学科发展报告”及时地进行了内容补充,每年增加30―40册的新内容。在UI界面上,也按照图书馆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的要求,做了修改,以便更适用于大中院校的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

此外,媒体融合出版切实保证产品内容管理,能因噎废食只追求发展速度和效率而忽略产品内容。

用户运营

传统出版是先有产品,后进行推广。而且不能精确锁定用户,用户往往是在电商、平台运营商手中。产品策划开发者与产品的用户(读者)之间互动少,参与感少,受众的黏性不强,读者对产品不满时的应对手段就是下次选购产品舍弃这家出版企业和产品。数字新媒体出版则不同,如果受众对媒体提供的产品不满意,会马上关闭页面、卸载客户端,转而选择其他竞争者产品,并把不满迅速通过网络传播出去,进而影响品牌的口碑。因此,新媒体数字出版必须在每个产品中都倾注全力,打造品牌和影响力。特别是用户口碑,用户形成的口碑,才会直接在用户中传播,影响媒体融合出版的服务传播和消费行为。

在运营媒体融合出版时,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如:用户提供试用阅读品,提供免费下载内容,有奖销售,与其他产品打包销售,等等。要学会使用互联网企业获取用户的各种运营方法。

例如,科学普及出版社的果脯网,是该出版社的内容平台,需要用户的数量、黏性和活跃程度。果脯网的运营团队,几年来多次搞各种线上线下推广活动,如百度推广、期刊推广、易拉宝推广,用户建议提交、用户征文等,聚集了人气,提高了用户访问量和销售下载量。

品牌运营

现代市场经济表明,企业运营需要品牌,而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并非朝夕达成,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在建立品牌过程中传统企业的发展状况各有不同,每一个企业都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品牌发展战略,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稳步推进。

数字新媒体,要用准确的定位,精确圈定自己的用户,不同出版企业之间,圈定的用户是完全不同的,如少儿、教育、科技、文学等出版企业,要采取不同的用户,打造细分品牌。可以依据自己多年形成的传统图书品牌优势,通过渠道平台,不断强化数字媒体品牌。

品牌建立,要分阶段通过产品内容和服务带动实现,媒体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需要联动发展。第一阶段,打造和推广其优秀数字产品,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形成产品品牌。第二阶段,打造平台。优质产品与品牌将会进一步带动平台的发展,保证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在自己的平台上聚集起众多优质内容资源,使得新媒体产品的开发能与其他企业保持差异性,避免同质化,不断提高美誉度。第三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稳定前行,企业最终实现产品品牌、平台品牌的综合发展,提高用户的忠诚度。

例如,科学普及出版社不断在用户中增强“全国唯一一家中央级科普出版社”的品牌形象,在科普业内,特别是科协系统内,形成了良好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客户忠诚度,全国的地方科协系统购买科普电子书、科普APP、科普数据库和科普视频等,首选科学普及出版社的产品。这正是科普数字出版物与服务品牌形象的表现和效果。

编校质量控制

质量是运营的基础,新媒体数字产品具有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一旦产品内容出现问题,给社会和出版企业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通过必要的流程和手段来规范信息传播内容,确保质量。

融合中的媒体经过不断发展壮大,需要更多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编校人才,日常的业务和导向培训不仅能防微杜渐,减少问题的发生,不断提高数字产品的质量。

此外,积极收集用户的意见,从中发现内容错误并进行改进,也是一个重要方法。在互联网时代,用户是产品的评价者、加工者、传播者、消费者。维基百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媒体出版管理者,要调动用户的积极性,当好生产组织者,而非传统出版时代、工业化纸质出版物时代的生产者。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地市报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视听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广播电视局

黑龙江纺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东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