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生物学新技术

微生物学新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生物学新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生物学新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生物教学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

课程整合,指的是各学科之间(包括各学科内部各分支之间)的整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地加以学习。

从这层意义上讲,整合应是将某一学科或多个学科的知识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从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或者学习其他学科的新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课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和结构,它不是简单地将不同的学科相加在一起,而是将课程看成一个整体,根据某一要点,将不同的知识贯穿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从不同的知识领域及层面掌握,从而提高对问题认识的全面性。

在整合过程中,我们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生物教学中,切忌为了整合而整合,生搬硬套,不考虑生物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与联系。同时,我们要以系统的观点综合应用传统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不能因为信息技术的兴起而摈弃传统媒体,因为有些教学问题仍然适合采用传统媒体解决。例如“植物的蒸腾作用”这一内容,可用计算机模拟植物体内蒸腾作用发生的过程,但要使学生直观地感受蒸腾作用产生的现象,还是应该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发展,这是一般信息技术不能替代的,所以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削弱甚至完全替代传统媒体,我们应使多种教学媒体相结合,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另外,还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传授式教学和接受式学习,加强指导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使信息技术既应用于教师的教,又应用于学生的学,并开发出更有效的运用形式。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使信息技术以一种智能化的教、学的平台出现,真正地实现个别化的教学,真正地成为学习的认知和思维工具。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内在动力。学生对某种事物的兴趣越浓厚,其注意力就越集中,致使其观察细致、记忆深刻、想象丰富,从而呈现最佳学习状态。如在学习《花的结构》一节课时,笔者截取了一段科教影片作为多媒体课件的开始,反复展示花朵开放的过程。学生一走进教室,便一下子被屏幕上各种花蕾争相怒放的画面吸引住了。上课时,笔者发问:“屏幕上的画面显示的是植物的哪一个生理过程?”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是开花。”“那么什么是开花?”“植物为什么要开花?”“为什么开了花才会结果?”……一连串的问题从画面上引出,学生边看边思考,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新的一课的学习中。

(二)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初中二年级的血液循环的教学,以往尽管教师尽可能地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具,但是血液在整个循环管道中的流动,以及物质的交换仍然要凭借学生的想象力自己去想象,这对于只掌握了些生理、解剖知识皮毛的初中学生来说,抽象的仍然抽象,枯燥的依然枯燥。若采用信息技术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的演示,学生便可非常直观地看到血液在循环管道中的流动过程,以及循环管道的具体分布;可一目了然地看到物质的交换过程,再配合小组的讨论和教师适当精辟的讲解,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理解和掌握。这样,原本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简单有趣了,课程的动态性也体现了,教学目标便很容易就达到了。又如草履虫的螺旋式前进,传统的辅助教学方法就是一边用手比划,一边引导学生想象,因而学生往往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和影响,有的只是自己的想当然,这不符和科学的严谨性。若采用Flash做成动画,生动地显现它们是如何运动的,这样的课件一播放,教师甚至不用解释,学生便会一清二楚。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这种做法的优越性和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只需适当地引导,学生便可以自主而高效地完成学习。

生物课程中有许多内容和自然节气及气候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在课程编排时尽量地使内容与相应的节气和气候特点同步,但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很大,往往无法采用传统的实验等形式进行辅助教学,而不采取一定的辅助形式或手段,又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这在无形之中就成了障碍,影响了教学。又如有些课程内容本身就是历史,或深埋于地下,或只是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于书本中,在课堂上以常规的方法也根本无法让学生了解、探索、掌握,例如生物的进化、物种的发展、演变的历史等内容,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很枯燥的一部分。但如果采用多媒体课件集中展现物种的产生并由低级到高级、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便可使学生形成非常直观的印象,很形象地理解物种的进化及演变,同时还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进化过程中各种物种的联系,以及各种器官等的进化过程,掌握物种进化的证据。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让他们很轻松地掌握知识。

(三)创造实验

生物学中有大量的实验,但都设计好了实验的步骤、结果,这样虽然告诉了学生这个实验如何做、结果应该如何,但既显得呆板,又限制了学生的活跃思维。在明确实验规律和实验目的的前提下变讲实验或演示实验为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创造实验,结果会怎样呢?实践证明,这样学生的兴趣将会被很好地激发,他们的思维将会被很好地开发,而他们自己设计实验的结果是:既掌握了实验原理,又熟悉了实验过程,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发明了一些很好的实验设计。

(四)能力培养

整合授课在取得好的效果的同时,也给了学生一定的启发。首先,使学生知道实现一个目标有很多种方法和途径,不能拘泥于一种;其次,在学观察课件、形成结论的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纵横联系能力等;再次,整合授课过程中,教师只是适当地引导,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因此,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整合教学在提高了生物课程的教学效益和质量的同时,也综合发展了学生的其他素质。如学生信息素养、个性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协作能力、资源的利用、创造能力等,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后期发展。

当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仍在不断的探索当中,它的前景将会是无比美好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广泛地应用到各科教学过程中,成为学科教学的最主要形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2001,(1).

微生物学新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教学 体会

微生物技术是现代高技术之一,对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以低耗高效、副产物和副作用小、安全性好,而在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技术的交叉渗透过程中,将微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到环境工程中,为微生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解决目前人类所遇到的人口、能源、废物处理等环境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显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国内许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开设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并将课程的重点放在了介绍微生物的生态与微生物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应用上。但同时《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内容与研究方法上和环境工程的其它课程又有较大的差别,所以该课程的教学有它的独特性。

我校水资源与环境学院自开始招环境工程本科生以来,一直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目前,我有幸成为这门课程的主讲老师。如何对待该课程的教学? 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紧跟学科发展步伐,使学生在系统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防治环境污染、改善与提高环境质量的微生物学原理、技术和方法? 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工作,感受颇多,特将我对讲授这门课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请批评指正。

1 加强绪论部分的教学

有些人认为绪论没有什么具体内容,在教学上可有可无,有些老师往往是让学生们自学绪论部分。但实际上绪论是一门课程的序曲,又是一门课程的缩影和向导。在绪论的讲授中,授课教师应该介绍微生物的发现及其与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对于我们人类和环境的重要性;介绍微生物学的奠基、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是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介绍显微镜的发明者列文虎克、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等为微生物学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启迪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1];介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多联系生活和实践,努力使抽象深奥的内容变得具体简单。例如,在讲授微生物发酵时,联系酸奶的制作,告诉学生各厂家生产的酸奶呈现不同的风味就是因为不同厂家选用的菌种不同,因而发酵产物不同所致,使学生深刻了解了发酵的不同类型。

2 更新教学内容,加大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授

环境微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随着生物学、微生物学及环境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呈现出新的内容。特别是日新月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渗透到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与微生物学关系密切,这更加促进了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为了紧跟时代和学科发展的步伐,培养高质量人才,教师需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跟踪学科前沿发展变化的动态,将新的知识和新技术及时增加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性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为他们将来深入开展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可以讲解有关DNA重组技术、基因扩增技术、DNA测序技术等高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2,3],为学生将来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还可以把一些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知识,例如ADIS的传播及预防,SARS、禽流感的爆发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等等,以科普形式介绍给学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另外,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引入教学中,也可以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动机,帮助学生认识发现真理的过程,培养其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和勇气。

3 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一种内驱力,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只有在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和参与能力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力。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们在通常情况下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其教学内容是一些微观的、抽象的、阐述性的内容,并且涉及到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诸多前沿学科,具有较强的广度与深度。如果不能及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这些繁杂的内容就会使学生感到味如嚼蜡,毫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佳。如果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就会增加学生课后查找、阅读参考资料的主动性,这对学生后续内容的学习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

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主要学习了数学、物理和基础化学等课程,专业课程学习尚未展开,所以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学习微生物目的缺乏认识,在他们思想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即解决环境问题必须用物理化学的方法。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将工程实践中一些有影响的或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实例,如:一般的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城市垃圾资源化系统等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明白微生物在处理环境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还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前几个章节主要讲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化过程,具有概念多、微生物种类多且形态多变的特点,而且由于微生物形体小,无法从日常生活中得到直观的印象,学生普遍感到“看不见,摸不着”。针对这种情况,应当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利用一些典型微生物的图片或三维动画形式,描述其形态与生长发育过程,这样既方便讲解又生动活泼,利于学生理解,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采集微生物,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自己去观察体会,并通过查资料,关注学科进展,采取互动形式,增加学生从课外获得相关知识的能力。

4 加强实验教学

微生物学是来源于实验的科学,所以我们应着重加强实验教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原理性、概念性、实践性、操作性难度较大的课程。比如显微镜技术、制片和染色技术、培养基的制备技术、无菌操作技术、纯种分离培养技术、菌种保藏技术、大气及水中微生物监测技术等。这些都需要特殊的设备和独立的训练,如果没有足够的课时及仪器支持,掌握其中的操作技术是很困难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前期准备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精细和繁琐的工作,工作量大,连续性强,即使是微小的疏忽也可能造成实验的失败。在做实验准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细致才能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这就对实验室老师的素质和教学态度提出严峻的考验。

还有,实验操作过程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最好的过程。实验中,我们应该采取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大胆探索,教师积极引导、注重启发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做“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时,我们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完成3个不同类别典型细菌的正确鉴别染色片,从挑取菌种、涂片、固定、染色、调试显微镜,直到观察到染色的微生物形态,鉴别出正确的菌种为止,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操作,而且实验的每一步都要非常认真仔细,稍不注意就得不到正确结果[4]。实验中,学生对涂片后固定细菌时的温度高低、洗片环节、酒精脱色的时间等精心分析,反复实验摸索,并在教师的启发下,找出问题症结,直到得出满意的结果为止。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应对学生操作时的习惯性问题和错误作重点提示和讲解,并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及时指导纠正动作,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实验课的讲授过程中,我们还应尽可能地开一些综合性地实验。综合实验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实验的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是过去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实验过程印象不深,理论掌握不牢,动手能力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验课题,如水、室内空气、土壤和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分布等应用于实验教学,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由指导老师指导和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巩固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微生物学博大精深,微生物在处理环境问题时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微生物教学进行得更合理,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具备较高的微生物学综合素质,相信通过对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和改革,通过主讲老师地不断学习提高,最终能够使《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适应时展要求,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环境科学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张洪勋,王晓谊,齐鸿雁.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进展[J].生态学报,2003,23(5): 988-993.

微生物学新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级微生物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54-02

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于本科生,按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1号)所说,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研究生教育,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意见要求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要有机结合,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级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微生物学学术型研究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是微生物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在研究生的课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理论、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高级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逐步变化,旧的理论、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法有些已淘汰,新的已经补充。为了使研究生及时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与动态,提高其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与科技管理、指导生产实践的能力,本教学团队在多年的教学基础上,对研究生的“高级微生物学”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主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一、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江西农业大学1957年创建了微生物学科,国内知名学者黄其望、欧阳谅等老前辈创建本学科。半个多世纪历经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微生物学科得以发展壮大。2003年本学科经教育部批准为硕士点,开始招收微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而“高级微生物学”一直被列为微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没有固定教材,讲授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同时设定一定学时的讨论课。随着研究生扩招,研究生掌握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为了使研究生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得以强化,为了拓宽研究生的知识背景,“高级微生物学”课程以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和沈萍主编的“微生物学”为主要教材,教师讲授部分内容,学生自学部分内容。

根据学科发展和进步及时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新的教学内容分几个部分:

(1)简要介绍微生物学发展史,微生物研究与发展现状,巩固本科学习阶段的内容,夯实研究生学习高级微生物学的基础;

(2)根据微生物的特点,沿着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代谢调控等基本理论主线,阐述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学科的最新成就;

(3)围绕微生物学基本技术和最新的技术方法,从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与应用实践,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两方面讲解。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尽量结合科研和生产的实例,阐明微生物学现代技术方法、原理和应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应具备的科研思路和常用的微生物学技术,引导学生在科研设计和实验中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结合国内外微生物学科的一级期刊以及Science、Nature等杂志上新近发表的微生物学相关研究成果授课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领域中的源头创新及科学效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时展保持同步。

二、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大多数研究生认为研究生学习期间关键是要把实验做好,课程的学习不重要,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积极,所以经常有大量的学生缺课。有的研究生为了获取学分,不是深入探索学习相关知识,而是通过考试前死记硬背一些考试内容过关。如果老师要求写文献综述,很多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在网上收集一些论文资料,不做任何分析,敷衍了事。研究生教育要求学生不但知识背景要宽泛,而且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要达到这种目的必须是通过课堂教学而不是通过实验完成。因此我们试图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将理论教学分解为精讲部分、讲座部分、自学讨论三个部分。把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首先布置课前文献报告,再组织课堂交流,讨论文献相关问题,最后监督讨论后的研究报告和进程,把知识灌输改变为以重视能力培养为目的的传授知识。通过探究式、激发式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开展专题演讲,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完成理论基础知识的讲解部分内容后,给每个学生设立一个主题,如重金属的微生物代谢研究进展、微生物来源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和组合生物合成、微生物代谢组学、细菌的信息交流、环境微生物基因组学、土壤微生物生态工程、微生物蛋白组学、未能培养微生物、新基因发掘和功能研究、农用抗生素的研究等,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将来的研究工作进行选题。学生可利用互联网、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综合分析,写成5000字左右的综述(不含参考文献),制作PPT,安排一定的课时要求学生轮流上台演讲,其他学生和老师作为评委,根据其幻灯片制作是否精美、语言表达是否流畅、内容是否条理清晰、回答问题是否恰当等指标为演讲的同学综合评分。研究生通过这些新知识的学习,开阔了的学习视野,启发了思维,强化了学术研讨和文献调研的能力,奠定了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

四、增设实验环节,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由于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研究生生源多样化明显。不同的生源掌握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差别明显,新生现状给研究生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是第一学期开设高级微生物学课程,很多学生尚未进入实验室,为了培养研究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增设了实验环节。在实验安排中,首先设计的是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如,土壤中好氧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无菌操作技术;细菌与酵母、放线菌与霉菌的菌落特征识别;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放线菌染色技术及其形态和结构观察。随后根据学生将来的研究方向选题,设计实验方案,在老师指导下开展实验。例如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我们确定的题目是“放线菌发酵培养物对土壤及植株养分的影响”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浓度的链霉菌代谢产物处理水稻种子,对种子萌发率、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及根系活力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以稻瘟病菌为病原菌对三叶一心期的水稻进行处理,以观察链霉菌对水稻幼苗抗病效应的影响。通过这个创新实验环节,一方面提高了不同生源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也得到了提升。

五、规范考核模式,强化基础知识,考查思维创新

研究生课程考核模式主要有三种,提交课程论文、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等。但这些考核方式均存在弊端,如课程论文,学生只是在网上拷贝现有的论文,不做任何的归纳总结。开卷考试则是学生把试卷拿回去,在网上搜索相关答案直接照搬照抄。闭卷考试时,学生就在考试前突击,死记硬背。总结经验,我们对高级微生物课程成绩的最终评定做了许多调整,量化各项指标。我们将考核内容设定为考勤5%+课堂交流25%+课外作业15%+期末考试55%,考勤考查的是到课率,课堂交流包括课堂问题的交流和由学生选定的专题演讲,课外作业为布置的每章节的作业,期末考试主要是讨论型的题型。增加平时成绩和讨论分析题型的比例,可以有效避免学生考前突击,考后就忘的现象,引导学生真正地用脑学习。

为了顺应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不仅要有宽泛的生命科学理论知识,而且其技术知识层次也要跟上现代生物实验技术不断更新的步伐。因此我们在研究生的高级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随时关注高水平期刊文献,更新补充知识,及时引导学生密切关注最新的研究。教师从学习者实践体会方面得到宝贵信息和教学资源,促进了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提高了教学水平,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相长。

国内许多生物相关专业院校都开设了《高级微生物学》课程,各院校在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实践等方面各有所长,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的做法。例如南京农业大学充分利用英文原版教材提供的课程网站、各类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信息质量,关注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采用双语教学试点部分教学内容、建立网络交流平台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当然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在安排课程实验时,需要课时的保证和实验场地,由此影响了原来的教学安排,这就需要协调实验室和师资安排。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课程改革的可行性,尽可能地完善高级微生物课程教学模式,促进研究生研究性、自主性学习,完善知识背景和提升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汉寿,杨冰.研究生高级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7):1112-1116.

[2]马富英,余洪波,张晓昱等.试论研究生高级微生物学教学定位[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9,(3):24-27.

微生物学新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 生物工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009-02

生物工程是在20世纪飞速发展起来的,由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计算机等学科交叉结合发展而成的一门新兴复合学科,被视为人类21世纪三大前沿学科之一。生物工程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医学、药物学、能源、环保、冶金、化工原料等领域,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新世纪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技术之一,生物工程产业也逐步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必将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生活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为世界面临的资源、环境等问题的解决提供好的方案。

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和变异以及微生物的生态、进化、分类及其与人类、动物、植物、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生物学科,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同步进行经典的微生物学实验,已成为生命科学类各专业本科学生微生物学教学的特点。通过实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而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属于“填鸭式”教学,通常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实验要求和操作步骤依样画葫芦,使实验流于形式,教学效果较差。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就必须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课题组在多年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逐步总结出了一些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措施,现总结如下,以期为该课程的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一 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课教学是微生物学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通过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对于培养其科学方法和创新精神均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但长久以来,高等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一直存在于学生,甚至部分教师头脑当中,这种观点的存在从主观上降低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试想学生如果认为某一课程并不重要,他怎么可能去学好它?生物学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知识更新很快,新技术层出不穷,高校生物学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应不断更新,提高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认识,把技能培养看成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在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教师都要向学生反复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改变学生长久以来形成的轻视实验课的观念,为实验课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主动学习氛围。

二 引入多媒体教学

微生物学实验中有许多实验操作技术,如制片、接种、平板划线分离、涂布等,许多技术又涉及无菌操作,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亲自操作。但由于实验教学的特殊性(如实验室面积大,学生不易听清老师的话;实验器材多,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等),学生注意力经常不集中,不理会老师的讲解。以至于我们经常发现在讲解时反复强调的问题,许多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照犯不误。为了提高老师在讲解示范环节的教学效果,在自治区以及学校教改项目的资助下,课题组根据我系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内容,拍摄了整套实验操作的教学视频,并制成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播放多媒体视频,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三 重编教材,改革实验报告制度

针对微生物学实验,有许多公开发行的教材,但由于各个高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各不相同,这些教材对于某一独立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来说并不是最完美的。如某些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反复遇到的问题在教材中并未提及;某些实验原理,教材中讲解得过于简单,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课题组针对本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具体情况,重新编写了教材,教材的编写掌握3个原则:(1)越详细越好;(2)原理性的知识点一定写得易懂;(3)在适当的地方对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说明。通过这一措施,我们发现很多问题学生都能在教材中找到答案,而不是一头雾水地得过且过了。

在实验报告撰写中,学生通常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实验原理、目的、实验步骤这些“死”内容,而对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几乎没有。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实验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这一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但传统的实验教学却往往忽略了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针对这一问题,课题组在教学过程中不再要求学生撰写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等内容,但必须对结果、思考题以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实验报告评分。

四 引入考试制度

长久以来,实验课程作为理论课的配套课程,往往没有考试环节。受此传统观念的影响,虽然如今绝大部分高校的微生物学实验课都已单独设课,但也缺少考试环节,一般是通过实验报告的优劣来判定课程成绩。缺少了考试环节,学生也就缺少了压力,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会下降,学习的主动性自然也会降低,学习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课题组在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最后设置了考试环节,每个学生都要单独进行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考试分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2个部分,理论考试由学生随机抽取10道选择题进行解答,实际操作又分为显微镜使用和无菌操作2个内容。考试由2名老师负责(实验室老师和主讲老师),一人负责理论考试和显微镜使用,一人负责无菌操作。每次考试有2名同学参加,在考完理论和显微镜使用后,进入到无菌操作环节,此时另2名同学进入考场,考试理论和显微镜使用,依次类推。在考试过程中,教师根据制定的实验操作评分标准为学生评分(见下表,供参考),不及格者重考。通过这一方法,增强了学生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十分有帮助。

五 注重“授渔”

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不仅要使学习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中,从实验课内容的设置到教师的教学观念上都忽略了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课题组在实验教学中,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实际的生产情况,设计了相应的实验,如:环境微生物的分离、残糖和总糖的测定、发酵罐使用等,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和问题进行分析,以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开设综合性的实验课程

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属于“填鸭式”和“保姆式”的教学,通常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实验要求和操作步骤依样画葫芦。为了提高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强化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课题组在微生物学实验这一课程之外,又设置了微生物学综合实验课程,目前设计了“环境中酵母菌的分离与酒精发酵”和“常见食品中大肠杆菌总数的测定”两个实验。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能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综合实验过程中,学生从最简单的洗刷玻璃器皿开始,逐步深入地开展实验,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学的内容及要求,易于学习和记忆。同时也使学生经历了一个类似于科研工作的流程,初步培养了他们从整体上把握实验进展的能力,对提高他们今后的就业竞争力大有益处。

七 总结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思维逻辑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微生物学实验作为生物工程专业最为核心的实验类课程,对于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极为重要。针对如何提高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国内各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大量的改革措施和手段,课题组认为目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比较重要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

如前文所述,高等教育中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存在,从根本上阻碍了实验教学的改革。因而,要想提高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首先就要提高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

2.学生轻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对实验结果和问题的分析,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长期的训练能提高思维的逻辑性,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有极大的好处。而目前的教学却常常忽略这一点,教师往往认为只要学生能完成实验就好,因而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3.设备欠缺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包含了众多独立的或有联系的实验内容,涉及许多实验器材。有的学校由于经费问题,不能满足一人一套设备的需求,往往采用多人共用一套的方式来解决。这样一来,常常会形成一人操作、多人看的局面,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但这又是学校自身难以解决的。因此,还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对学校的扶持力度,建设好实验教学的平台,为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肖冬光、陈宁、陈叶福.关于生物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探讨[J].中国轻工教育,2007(1):65~66

[2]杨华、路福平、王洪玲.生物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06(1):56~57

[3]肖美燕、孙万邦.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8(19):20

[4]毛宁.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改革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1(3):96~98

微生物学新技术范文第5篇

摘要:医学微生物学是生物制药专业的基础课程。结合作者的自身教学实践,阐述了作为生物制药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应该有其专业个性化的特点。在教学重点上应强调基本应用型知识的掌握;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药学知识的实践;在实验课程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规范性的实验操作技术;在课程知识之外还应结合当前的医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教学;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273-02

引言

生物制药专业作为药学院或综合性大学的新兴专业, 正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而成为培养具备生物学、药学基础理论的生物制药专门人才的急需专业。医学微生物学作为本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要为后续的生物制药工艺学等相关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要能够使同学们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为学生们今后走向药学事业创造契机。但由于课程内容较多、基础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不易掌握。因此,笔者对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探讨和实践,为生物制药学科的建设提供参考。

一、结合专业特点,精心选择教材,精炼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出版社的《医学微生物学》教材版本较多,大多为医学出版社出版,与临床医学的结合性较强。为选择适合药学专业的微生物学教材,笔者从众多的教材版本中选定了高教出版社出版的黄汉菊主编的《医学微生物学》,发现该教材的基础部分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再根据所安排的课时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各论部分内容进行精简和综合,在教学时发现既要注重“三基”知识的讲授,还要据医学模式转变、疾病谱的变化,增加公认的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充分体现医学微生物学与药学的联系。

(一)丰富理论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不应一成不变,应随微物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做出相应补充与完善。目前,各国都在致力于开发出抗微生物医药新型技术以及先进的生产工艺,需要学生及时掌握这些内容。同时,医学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为此,在教学内容上做以下调整。

1.优化教学内容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按分章节的形式介绍各类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在每一章节中,着重介绍微生物种属的基础知识,尤其微生物的抗原特性、微生物学诊断以及免疫防治等,针对微生物的诊断和防治技术进行系统的阐述。这种结构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共性,利于学生理解和灵活应用。同时,还须做好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联系,以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索医学微生物学的应用。

2. 突出教学重点。由于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课程的教学内容就应紧密结合医学致病微生物的各个领域。例如,在讲授流感病毒的基础知识时,应着重掌握病毒粒子的结构,基因组的组成、编码蛋白的种类及其功能,其主要抗原的类型,抗原容易发生变异的机制及在病毒防治中遇到的关键问题。

3.教学内容要体现新颖性

作为生物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医学微生物学中尤其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的一些高发病原的新的科学进展时时在更新。在教学中,要随时查阅最新的科研动态,更新相关领域的科学知识,把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科学知识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充实于给学生的讲授环节,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如把最新的抗HIV药物充实到反转录病毒的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加强医学微生物学这门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除讲清基本理论外,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要领的严格掌握是本课程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以配合理论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加强综合性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内容除一些验证性实验外,增加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增强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针对细菌学实验开设细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在混合菌种中分离克隆出纯的菌种,并鉴定到属,使学生的实验具有连贯性,有利于培养其综合实验技能。

2.增加设计性实验。设计性试验给学生开放了更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并鉴定,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领域到认识到微生物的无处不在,加深其对微生物的认识,并对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有更明确的认识,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重视教学方法研究,在系统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与实践相关的医学微生物学知识,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充分备课是搞好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要搞好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备课环节。备课时要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各章节的目的、要求,确定重点;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课程特点,确定难点。这是在备课时的首要明确的内容。要用自己的语言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之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重点突出[1];考虑清楚采用的教学方式或方法、提出什么样的思考问题及进一步学习的自学参考题纲。备课时对相关问题作充分地考虑和安排,教学中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授课效果

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尽可能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就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的医学微生物学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众多病原微生物的分离、诊断技术均研究的较为清晰。将这些已有的科研成果以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再配以相应的解释,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教学中只是让学生翻看书本,而书本上没有的图表不得不画草图,因此,教学节奏无法掌握,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使教学生动、直观、形象,我们除了组织教学参观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地展现畜产品副产品的形状、生产设备以及作用原理图,更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课程内容,这样,学生们兴趣非常浓厚,上课效果非常好。

(三)采取PBL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能否牢固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在学习上我们常说“主动产生效率,态度决定一切。”也即要想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应是非常必要的。作为教师,不但要准备好教学需要的内容,而且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在教学的第一节课尤为重要。在课程的绪言中,要给学生引出问题:人为什么会生病,生病可能与什么有关?进而给出致病因素与医学(病原)微生物的密切关系,进一步的指出作为生物制药专业的研究方向可能之一就是要针对某些具体的病原微生物,研究其有效的生物技术药剂。通过这些实例的讲解,学生们会明白医学微生物学中要学的内容与生活和生物技术制药生产密切相关,是一门实践性与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并非枯燥的理论。

采取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2],即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方法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教学新理念的机会,同时也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挑战。在讲授过程中,不时地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已学过的知识,也可以是即将讲到的新问题,这些问题的难度不应很大,学生只须短暂思考就可以回答。通过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跟得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帮助学生去思考的问题。基于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基本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有关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由教师进行详细讲解,以求使学生完全理解并记忆。选择一些常见病原微生物部分则进行PBL教学,要求结合疫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PBL教学的方法是:课前由教师将讨论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布置给同学。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通常是要求同学必须掌握的内容。教师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们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如通过图书馆、网络、请教专家等途径,获得相应的信息,经归纳、整理,并做出讨论预案,再返回到课堂大家在一起进行讨论。在PBL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把握方向、布置任务、组织讨论和进行总结的作用[3]。课堂上学生充分进行讨论、辩论,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辩论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利用信息资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人类诊治疾病的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工作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面对新问题的出现,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及方法,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争取做到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功能。我们还会继续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培养出新世纪优秀的生物制药专业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雷凯健,王天晓.生物制药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检验医学教育,2010,17(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