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通运输研究分析

交通运输研究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交通运输研究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交通运输研究分析

交通运输研究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路交通运输;区域经济;影响;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3-0050-02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国家经济现代化的支撑载体和重要标志,公路交通是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交通运输是连接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环节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运输途径。作为最基本、最广泛的交通运输形式,公路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引导生产力布局、沟通城乡、保障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发挥着支撑性基础作用,为人员流动和商品流通提供了基础条件;区域经济是由空间资源组成的地区经济集合体,是一定地区范围内产生的资源配置活动和全部经济活动。区域经济发展与公路交通运输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一、公路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关联性

交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脉。交通若满足不了经济发展需要,则会制约经济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安全高效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能拉近工业中心与经济圈之间的距离,形成统一的市场竞争机制,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便捷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便于科学文化传播和人才交流,促进生产资料合理分配,拓宽人们视野,促进人们积极参与经济活动,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发展。

公路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国家或区域经济需要由安全、高效和完备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做保障,才会长期发展。高效完备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不仅能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还能改变区域的地理位置的优劣,促进各区域之间协调发展。

公路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会导致交通运输发生变化,而交通运输发生变化,必然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交通运输的扩大与增强,将提高社会产值,促进国有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与质量安全提升,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基础,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

二、公路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

公路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是指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内部各方面与经济发展各方面之间相互协调统一、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此,应选择适应性发展战略,确保公路交通和经济发展间的相互适应。

1.公路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应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相适应。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速度应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增长速度与道路运输需求,应与区域经济发展实力相适应;路网结构、规模和服务水平,应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以保证公路交通运输发展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2.公路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供需平衡。应全面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与公路交通运输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提出促进经济发育进化的措施。

3.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应与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相适应。通过实施多式联运,使路网建设和区域运输方式有效衔接与配合。

4.公路网规划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通过合理布局,保证区域公路网建设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如区域公路网建设与区域资源分布、人口分布、城镇分布和大型厂矿分布等相适应。

三、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通过投资乘数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投资公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可推动区域内公路运输行业与相关联行业的发展。

2.完成公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其直接经济效应为减少公路交通运输成本、节约运输时间和提升交通运输的安全性。

3.完成公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其间接经济效应为合理布局区域经济空间、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加强区域经济联系的关联性。

4.加强公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经济运行环境。公路交通运输可改善投资环境,转变人们的思维理念,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5.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利于拉动区域经济投资。客运、货运为经济建设发展的要素,要想富先修路,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交通运输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四、公路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1.提高城市的外在形象。公路的形象与城市的外在形象息息相关,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密切,完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能够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外在形象,能提升城市软实力,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经济发展需要资本,要实现资本聚集,必须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改善交通运输网,完善交通运输环境,从而对沿线地区的投资环境产生影响,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民间资本、外资和国有资本等融资体系将发挥明显作用,促进知识性密集型产业发展。

3.优化资源配置。区域经济发展与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密不可分,不同地区的经济能力存在差异,主要与城市的地理位置和产业结构有关,便捷的交通条件能使城市成为有机的整体,形成经济规模效应。若城市的经济圈经济发达,则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很高,且公路交通运输系统也会得到完善。

4.促进城市开发建设。公路交通运输是城市开发和建设的基础,通过完善城市的交通运输状况,有助于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受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政策和地理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5.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公路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能节约运输时间,缩短运输距离,促进科技进步和区域产业升级优化,能将有效的资源流向高附加值的区域,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业是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公路交通运输网能促进城市经济圈内外的辐射度,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促进技术创新。完善公路交通运输体系,能提高城市外部技术的整合能力,可使城市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城市对人才更具有吸引力。加强城市经济圈内的经济联系,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更好地创办现代化科技企业,建设一批正规化、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大型企业,有效地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7.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交通运输是城市与农村链接的重要工具,公路运输的发展可以改善经济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随着道路的不断扩修,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在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公路交通是非常重要的经济纽带。我国推进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工程,实现了村村通、路路通,推进了城乡客运出行服务均等化,形成了城际、城市、城乡和镇村公交客运网络,为加快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提供了公共交通保障和支撑,公路交通运输的健康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8.带动第三产业经济发展。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快当地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如对于旅游文化产业,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可带动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文化旅游业发展。我国城乡道路建设的发展,还可推助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五、以公路交通运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1.依托公路交通运输,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围绕区域经济与产业布局,对区域经济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生产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加快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公路交通运输快速通道的作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研究分析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体系

 

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性,通过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分析,可以得出两个系统之间的关联性,为促进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奠定基础。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之间存在相对有效性的关联,因此通过把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之间看成是互为输入输出的关系,二者存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联性。只有通过投入与产出的分析才可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之间关系进行合理评价、科学评价。通过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有效性分析,可以得出影响两者关联的相关参数,为建立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一、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方法研究

交通运输与经济之间的联系性是多样的,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只有合理处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才能更好的发挥交通运输的基础性作用,为经济协调发展创造条件。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与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分不开,只有实现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才能保证交通经济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1]从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角度看,由于交通运输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发挥交通行业公共服务作用,另一方面发挥其经营效益作用,为国家经济发展创造效益,因此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协调因素。从交通运输系统的构成因素看与经济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也有一定的区别,所以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不协调的现象明显,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角度看存在一定的问题,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只有保持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和谐,才能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基础性作用,才能保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方法研究可以更好的促进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平衡稳定发展,从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现象分析,只有采取一定的方法对二者发展过程出现的不协调因素进行调整,才能动态、实时保持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和向前推进。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状况是不断变化的,二者在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外部、内部环境的影响。只有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2]通过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可以通过在二者之间建立动态参数库,二者发展过程中一旦出现不协调的状况时,通过对动态参数库进行调整,从而保证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步调高度统一。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需要相关的指标参数进行约束。此种约束关系通常为被称为协调发展指数。协调发展指数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的评价体系,只有通过经济指标对协调发展指数进行调控,才能促使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式的形成。

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从理论角度可以采取灰色系统协调处理模型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科学有效的分析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参数,只有在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之间找到协调发展系数,通过协调发展系数数据库的建立,为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为全面发展交通运输业,通过交通运输业的基础作用带动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只有通过发展系数数据库的建立,为建立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参数模型提供了一条重要通道。建立二者协调发展模型需要一系列的调研工作。首先从根本上分析交通运输系统内部参数,其次对经济发展系统的参数进行提取,最后找出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制定科学有效的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方案提供重要的保障。通过变量分析法同样可以清除的表达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如果把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看成一个整体的系统,交通运输系统的参数变化可以被看成系统作用变量,系统的行为变量可以通过经济系统参数变量来表示,通过一系列的推导计算可以分析出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通过测定二者的协调度可以分析出协调参数,从而确定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体系。

通过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可以科学合理的计算出二者的协调发展的参数,为有效支持交通运输系统内部发展创造条件。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果单独从一方面去分析对另一方面的影响会出现片面性,只有通过二者的综合全面分析才能更好的反映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作用关系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3]可以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找到二者的联系性奠定坚持的理论基础,交通系统可以被看成输入输出系统,经济系统同样如此,所以二者之间存在互为输入输出关系,其中一个作为输入系统的同时,另一个将作为输出系统。只有实现输入输出系统平衡才能保证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才能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

二、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数据包络分析评价方法研究

通过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数据包络分析评价方法研究,可以合理分析二者之间的协调关系。数据包络分析评价方法主要针对同类型的系统之间输入输出关系的评测,通过对同类型输入输出系统的评价可以产生决策单元,系统将通过输出系统效率与输入系统效率之间对比产生效率差,通过对效率差的评定分析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程度。交通运输输入系统与经济输出系统之间可以建立一定的函数管理,通过变量的变化可以分析系统的变化,为进一步分析系统的协调性创造了条件。[4]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研究必须通过对二者的实体进行分析才能准确得出结论,分析实施的过程中以决策控制单元为基础,以样本参数变化为条件,最终形成一个合理的协调发展评价函数,通过对函数的线性变化来反映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通过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线性关系分析可以得出决策控制单元的效率,效率直接影响到交通运输与经济之间的协调性,可以合理分析资源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从而有效控制资源的利用率,保证资源优化配置,为保证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一个好的平台。

通过对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可以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之间有效性进行分析,才能得出二者的相对论,二者在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关系总是相对的,没有一个固定的绝对模式。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只有正确的运用理论分析方法,才能得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合理评价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平台支持,为制定科学评价理论和重要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研究中,只有认真分析评价的具体目的、保持目标明确才能得出合理的评价决策信息。只有通过对系统的有效性与相互作用、相互利用的关系进行分析,才能合理评价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从经济发展特点看,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经济发展是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保障,二者的关联性与影响性是分不开的,所以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原理出发可以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看成互为输入输出的关系,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对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

交通运输本身发展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所以此模式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系统,如果要评价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通过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来分析对经济发展作了哪些贡献,分析过程主要体现在质量和数量方面,只有通过数量和质量角度来分析对经济的影响,才能得出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效率影响。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交通运输业投入的过程对经济发展是否产生真正的效益。从经济角度分析同样可以产生一个生产过程评价体系,此生产过程可以看成是经济投入对交通运输业的促进推动作用,通过经济投入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生产过程可以看出,经济投入是否真正促进或者推动了经济的协调发展。所以交通运输与经济之间是互为输入输出的关系,只有科学分析才能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

三、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与决策单元的选择分析

通过对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合理选择决策单元才能促使二者协调发展。对数据包络分析系统的数据参考集进行分析是建立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体系的重要基础,其在选择过程中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首先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二者必须具有相同类型的特征,如果特征完全不同,就无法选择决策单元。此相同类型主要包括外部环境相同、任务和目标相同、输入输出指标相同等。在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有几种选择方式,其主要可以分为纵向比较选择和横向比较选择。纵向比较主要是通过对系统对象不同时段、不同年份的决策控制单元进行分析,最终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经济与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的趋向进行分析研究;横向比较主要从区域角度出发,针对不同区域的决策控制单元分析,通过横向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地区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合理性、有效性,为科学决策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选择中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性,坚持不同的原则对二者协调发展所采取的策略是完全不同的,从针对性原则角度分析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看,任何评价策略必须能够从根本上反映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内容与根本目的,必须从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特点和性质出发,制定科学有效的方针政策,才能更好的把握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前景与趋势,为科学有效的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简明性原则是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体系中应该坚持的。从当前世界经济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看,能够对二者进行评价分析的方式成千上万,所形成的数据指标众多,只有通过一定的方法对此类评价体系进行分析筛选,才能形成适合二者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在进行选择过程中必须坚持简明性原则,才能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展开,才能更好的把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变化规律和特征有效的反映出来。[5]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坚持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因为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始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对二者的评价指标选择一方面能够准确反映当前的静态特征,同时还要能够实时的反映二者的动态变化特征,所以只有通过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原则才能准确反映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变化特征关系,才能实时监控二者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关系,才能更好的保证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军编著,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分析,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3-19

[2]、高明编著,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8-79

[3]、赵兵编著,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策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90-93

[4]、许林编著,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动态联系分析,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2-107

[5]、刘小功编著,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31-37

交通运输研究分析范文第3篇

通过交通资源的利用分析交通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包括交通运输资源与交通运输的关系、交通运输资源与交通区位的关系、交通运输资源与交通规划的关系以及交通运输资源和其他运输经济的关系。厘清以上四种关系才能真正地体现交通运输资源在交通运输经济中的重要性,更好地为促进我国交通经济发展服务。

1交通运输资源和交通运输两者的关系

交通运输必须要有交通运输资源,交通资源包括固定交通资源和可移动交通资源如公路、铁路、水路、航道以及汽车、火车、飞机和轮船等,还包括从事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以及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等软资源。因此,交通运输经济实现的前提条件就是有交通运输资源的存在。交通运输经济作为一项经济活动要想能够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交通运输网络、实施交通运输的基本设施、参与交通运输的基本对象如旅客和货物等以及交通运输的管理体系等要素。交通运输的功能必须依赖交通运输资源才能实现,交通运输资源是交通运输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2交通运输资源和交通区位两者之间的关系

交通区位是指利用固定交通资源所具有的成本优势从而将交通运输行为和交通运输资源互相结合的区位,主要包括交通区位线以及交通区位点两方面。交通区位线主要是指交通运输线路或者通道,交通区位点主要是指车站、停车场以及公路、铁路交通枢纽等。将交通运输资源与交通区位相联系的是交通运输行为,也就是将旅客或者货物进行空间转移的活动,这种活动有的是运输公司从事的营利性的服务活动,也有旅客自身通过自己的交通工具实施的运输活动。交通区位根据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以下五种区位:一是受社会经济发展和其他交通区位的影响而设立的交通行为和交通资源交错的区位,主要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设立,虽然社会对这种区位有一定的需求,但是没有形成真正的交通区位。二是没有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建设,或者所需要的投资建设资金很少而形成的交通区位,这种交通区位投资成本低,交通行为一般是自发形成的。三是通过人们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规划而形成的最佳交通区域,是交通资源的聚集区,这种聚集区分布合理,布局恰当,是理想的交通区位。四是根据交通运输发展制订的规划方案中存在的交通区位。五是现实中存在的一种有人工建设的交通区位,这种区位的缺陷是如果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运输发展实际不符的话很难改善。

交通运输资源和交通区位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依赖。存在交通运输行为和交通运输资源的地方就一定会有交通区位,而如果交通运输行为和交通运输资源是潜在发生而没有实际发生就不一定存在交通区位。因为交通区位的存在必须要投入一定的基本建设资金,比如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和转运能力较好的港口等,如果没有基础设施建设,就不可能形成交通运输区位。交通区位的形成需要真实的交通运输行为的发生,如果仅仅具有交通运输资源也无法形成交通区位。建设交通区位一般需要大量的基建资金,因此建设交通区位一定会考虑投入产出的关系,如果某一地区交通运输资源有限,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一般也就不会建设交通区位,否则会导致投资亏损。因此也只有存在比较频繁的交通行为和丰富的交通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相应的交通区位。

3交通运输资源和交通规划两者之间的关系

交通运输行为会耗费大量的交通运输资源,由于交通运输资源的形成需要大量的资金投资建设,因此为了节约交通运输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来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益。合理的交通规划需要整合运输经济学中的先进经济理念,通过合理布局、科学设计来保证交通规划的合理性,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能够发现比较理想的交通区位并进行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交通运输资源,降低交通运输资源在交通运输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提高运输行为的经济性。判断一项交通规划是否合理主要是看规划考虑的是否全面、能否将交通运输行为与交通资源和交通区位三者整合在一起、交通资源是否适应交通区位以及在具体的交通运输实践中是否能够带来足够的经济效益,促进运输经济的发展。

4交通运输资源和其他运输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

以往关于交通运输经济的研究很少联系到交通运输资源,因此研究结构并不完整,随着人们对交通运输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交通运输经济与交通运输资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对于交通运输资源的分配以及是否公平越来越看重。运输经济中的资源分配以及公平制度可以在交通运输资源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我国很多交通资源有公益性和公共性的特点,是因为很多自然交通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大量人工交通设施投入的沉淀性。因此,关注运输经济学就需要关注如何将外部资源转化为交通运输资源以及现有的交通运输资源的优化配置等问题,以免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资源的浪费。任何资源都是稀缺的和有成本的,一种资源以某种用途利用以后就无法在其他地方继续使用,因此在交通运输资源的使用中一定要考虑机会成本的问题,因为无论是交通运输内部资源还是外部资源都是稀缺的,交通运输的经济性就是要以最小的交通运输资源消耗来得到最大的利益,在节约交通运输投资成本的同时,能够加强对交通运输资源的补充,提升交通运输技术水平,改善运输行业的管理制度,最终能够加大我国交通运输的负荷和能力,满足我国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对运输行业的需要。

对于交通运输部门和地方政府来说,首先要关心本部门和本地区如何能够获得更多的交通运输资源来满足本部门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国家而言需要考虑的是交通运输资源如何保持平衡,在宏观系统上能够平稳运行。而交通规划和基本建设能够把外部资源转变成交通运输内部资源并保持内外部资源的平衡。而运输企业自身应该关系如何利用有限的交通运输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发展,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交通运输参与者更关系如何运用交通运输资源满足自己以及货物的运输需要以及自有交通工具的资源分享问题。而对于社会公众来说,他們更关心国家交通资源的分配制度体现出来的公平和公正问题以及通过交通运输资源的运用到底能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多大的便利等问题。

总之,对交通运输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有利于促进交通运输经济学的发展,提高交通运输经济学科的完整性。同时,交通运输经济学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了对交通运输资源的有效利用,两者互为前提、互相促进,共同促进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代雪霞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19)

[2]郭平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5(9)

[3]赵淑芝运输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凌海东(1970—),男,汉族,广西田东县人,中级职称。研究方向:道路运输,道路运输行业管理。

交通运输研究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交通运输管理;分析研究

前言: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交通运输体系给予了更为严格要求。尤其是当下交通运输作业频繁进行,交通堵塞这一弊端出现,严重阻碍交通运输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应时而生,在社会各行各业广泛应用。以往的交通管理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当下交通管理要求,进而把信息技术手段和交通管理活动整合发展具有必要性。

一、在交通运输管理活动中,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弊端

信息化技术具有时代性和革新性特点。伴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我国交通运输管理活动带来极大影响。但是当下交通运输体系管理理念较为传统,仍然沉浸在以往管理理念中,进而阻碍了信息化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活动中应用。其中,部分交通运输体系在构建信息化管理活动中,由于财务资金弊端无法及时购置信息化设备,导致信息化技术在交通管控力活动中效果不能完全展现。其次,信息化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活动中应用,也对其管理网络体系给出新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运作,是建立在基础设施之上的,利用增加信息化基础设施构建,来促进信息化交通管理工作高效运行,这也是进行信息化交通管理高效首要任务。虽然我国当下交通运输管理活动中,应用现代化技术较为频繁,其应用能力也不断提高,但是因为交通管理理网络弊端,对现代化信息技术交通运输管理活动带来消极影响。以往的交通网络管理需要巨大财力和人力,需要及时进行改革创新。但是这不是一早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尤其是当下我国交通运输线路繁杂、站点较多、信息资源片面,进而对于交通运输管理活动的现代化技术应用具一定弊端,需要采取相关举措进行管理。

二、在交通运输管理活动中,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积极影响

(一)易于构建智慧交通体系

伴着智慧城市构建步伐的深入,智慧交通开始备受关注,成为相关研究人员研究热点主题。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在当下社会各行各业中广泛应用。把信息化技术和交通管理活动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判断体系和一体化交通体系进行交通运输管理。把现代化信息技术运作到运输管理活动中,可以把运输作业、道路、出行整合管理,形成一体化、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运输管理体系,改善传统交通拥挤现象,减低交通堵塞事故发生频率,易于构建智慧交通。减少了信息资源运作空间,增强信息交流和管理速度,促进交通运输管理高效率进行,增加其管理规范性。现代化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管理活动结合发展,是实现智慧交通主要途径,对智慧交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降低交通运输负载

伴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交通运输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对交通运输渴望变大,对运输管理活动质量要求更为苛刻。面对这一形势,假使不能对交通运输活动有效管理,将严重影响交通行业发展。当下,交通拥挤在城市生活中并不陌生,成为人们较为头疼问题。把信息技术和现代交通运输活动结合,增加了管理活动科学性,可以利用信息化管理体系,对交通运输环境实时监管,观察交通运作负载力,站在全面角度对交通运输活动深入研究和分析,完善管理弊端,降低了交通运输拥挤发生频率,减少了交通运输负载力,增强交通运输活动效率,增加了运输活动安全性。

三、在交通运输活动中,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

(一)改变传统管理理论

交通运输管理理念是交通运输活动开展依据,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交通运输管理活动,首先要极为关注理念环节。改变传统单一管理理念,把信息化设置为关键理论依据,建立信息化管理目标,不单单要转变政府管理观念,也要对交通运输管理活动中,各个环节和不同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化理念教育,让其深刻理解信息化技术内涵和作用,进而促进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发展,增强信息化交通运输管理效果。

(二)延伸资金融合渠道

在对交通运输行业进行信息化管理活动时,首先要对信息化设备进行构建。信息化设备构建,是交通运输管理活动开展基础,也是必要环节。但是当下集与研发现代化技术运作资金不足弊端,首先要紧随市场改革步伐,抓住信息化构建资金融合渠道。不仅要增强政府的融资,也要在城市活动中大力宣传,吸引不同机构注意。进而实现政府资金支持、交通运输企业自身集资、社会融资、市场资金支持等等多样化集资渠道,来改善当下资金不足现象。

(三)构建交通运输管理团队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运输管理活动,首要任务是构建一个高能力、高技术、高素养管理团队,增加管理工作专业性。把人才构建活动放在信息化管理活动关键位置,聘请具有专业性较强、管理能力较强、职业能力较强的人才。其次,也要注意对工作人员信息化知识进行教育和培训,增加对当下管理人员培训力度,增强工作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管理能力,增加高中人员信息化意识,明确不同工作人员工作职责,倡导信息化管理创新,在保证交通运输管理效率同时,增强信息化管理质量。

结论:

伴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入,对我国交通运输业需求不断增加,增加了交通运输行业运输压力,造成交通堵塞事件频频发生。把信息化技术和交通运输管理活动结合,改善了这一弊端。利用信息化管理体系,对交通运输环境实时监管,观察交通运作负载力,站在全面角度对交通运输活动深入?和管理,降低了交通运输拥挤发生频率,减少了交通运输负载力,增强交通运输活动效率,增加了运输活动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杨振学.解析信息技术对交通运输管理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3,21:239-240.

交通运输研究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交通运输;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战略

[作者简介] 肖 海(1971― ),男,华东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民商法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王静静(1984―),女,华东交通大学2010级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江西南昌 330013)

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交通运输行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课题编号:09FX204)的阶段性成果。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服务性行业,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大动脉,因此交通运输系统建设必须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其重要性。同时交通运输业又是以技术应用为主的行业,其行业特性决定了必须重视技术创新,对此,国家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总体要求,而一个行业的自主创新与其有没有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却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现状

(一)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

“十一五”期间,中国的交通运输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交通运输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其贡献体现在交通运输业的各个领域与环节。目前中国交通运输初步形成涵盖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的安全畅通绿色便捷的交通运输体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规模适当,功能完善的机场体系。

(二)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分析

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行业这方面的意识也得到提高,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局、铁道部共同制定和实施了《铁路行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这是中国第一个行业知识产权战略,标志着中国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进入新的时期。2009年交通运输部制定并实施了《交通运输业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然而具体到交通运输业的各个企业却依然存在保护力度不够的问题,笔者就几个重要企业的商标注册与专利申请情况进行了检索并进一步分析如下:

十家铁路企业共申请发明专利337件,实用新型专利575件,外观设计专利9件,总计921件。其中发明专利占37%,实用新型专利占62%,外观设计专利仅占1%。综上可见,交通运输业对此保护如此匮乏,更不用说将专利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实施率了。此外,商标注册方面,由于商标意识的缺乏,阻碍了中国交通运输业品牌形象的创造,大大降低了行业国际竞争力。

二、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知识产权战略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目前并没有制定符合其特点的行业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存在着众多问题,下面对主要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中国交通运输业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行业竞争意识淡薄。组织机构相对比较松散,工作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比较淡薄,各单位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更没有专门的宣传人员。

第二,交通运输行业缺乏一个整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由于整个行业缺乏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知识产权工作也并未上升到战略的层次,这不利于行业自主知识产权水平的提高,并使得交通运输业技术创新缺乏制度保障与服务。

第三,相关交通运输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还很欠缺;目前中国交通运输业企业中很少专门设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大多数企业将知识产权管理看作是一种额外的成本支出,仅仅是一种法律事务的管理,远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管理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性,这将直接导致大多数企业将知识产权管理流于形式。

第四,交通运输行业的科技投入不足,专利成果转化不够;成果转化一直是制约交通运输科技发展的老大难问题。此外,行业对促进、激励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的相关政策措施不到位、不配套也是智力成果转化率低的一个原因。

第五,交通运输行业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非常不利等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产权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加入WTO以来,中国交通运输业面临的竞争力空前加剧,而关于行业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缺乏致使交通运输的发展举步维艰。

三、交通运输行业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性

(一)制定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交通运输业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命脉,虽然我国交通运输业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挑战,加入WTO后,外国资金的引进一方面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也发出了新一轮的挑战,那就是自主创新成果的如何保护,即知识产权的保护。但从现有的学术研究来看,交通运输行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是一片空白,需要加强研究。

(二)交通运输业制定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可行性

学者冯晓青将知识产权战略定义为: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充分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获得与保持竞争优势并遏制竞争对手,谋求最佳经济效益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交通运输业是一个技术应用性行业,其行业特性决定了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技术差别比较大,特殊性比较强,因此需要专门从整个行业角度作出符合其特点的知识产权规划,这一点尤为重要。

(三)制定与实施交通运输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践意义

制定交通运输业的知识产权战略是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趋势的变化。也是在新形势下,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促进交通运输业蓬勃发展的必经之路。

1.通过制定交通运输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引导行业企业大力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平和拥有量,提高交通运输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将交通运输业的科学创新能力得以维护并不断推动其发展。

2.通过制定与实施交通运输业知识产权战略,建立行业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制定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能够及时防范外部知识产权风险,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坚固的保障作用。

3.通过制定与实施交通运输业知识产权战略,将交通运输业的智力成果知识产权化,商业化和产业化,形成品牌形象。目前交通运输行业的智力成果缺乏积极的保护,相关的智力成果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四、中国交通运输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对策

为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趋势的变化,针对中国交通运输业目前存在的不足,结合国外一些先进的做法,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制定中国交通运输业知识产权战略,以推进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进程:

第一,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相关责任人及相应管理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一方面交通运输部门加强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法规的完善,这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的大前提;另一方面建立对员工激励机制,调动其对知识产权创造的积极性;再者,需要对企业人员统一进行相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培训。

第二,制定与实施交通运输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在行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中,战略管理可谓是其最高境界和层次的管理。通过知识产权战略管理能从全局性、长远性提高交通运输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第三,设立交通运输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对于交通运输企业所创造的智力成果给予及时的知识产权保护。首先从意识上重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地位;其次建立相关的知识产权确权、运营方面的管理制度;最后,设立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运作方式,建立知识产权激励机制。

第四,增加科技投入,多出创新成果;支持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交通企业联合,形成区域性和专业性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资金方面,建立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引导和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交通运输科技研发,优化资金投入结构,加大对重大科研专项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

第五,加大保护交通运输行业相关的专利成果,提高专利成果的转化;建立健全成果推广机制,完善以政府部门为指导,交通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为支撑,中介机构为桥梁的组织体系,这是当前解决成果推广难的重要措施。

第六,交通运输行业相关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加强国际交通运输科技交流与合作,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引进或出口技术时,应对输出国或输入国有关该项技术的知识产权法律状况和技术状况进行检索、核查,结果报知识产权归口管理部门,以制定保护措施。同时积极推进专利和已申请项目实施,不光定位在国内,还要积极走出国门到其他国家申请,使专利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结束语

交通运输业新时期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而单层次的知识产权并不能延伸到交通运输行业中的每一个方面,因此需要提升到战略的层次,制定一项专属于关于交通运输业的知识产权战略是当务之急,笔者希望交通运输业在知识产权战略的保护下,能够又快又好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李盛霖. 2011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讲话[J]. 交通标准化. 2011,(2):12-20.

[2]陆静.让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 ―饶黄裳谈 《交通运输行业知识产权管理办法》[J].运输经理世界.2010,(5).

[3]冯晓青.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