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英语课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构建主义 大学英语 课堂教学
构建主义理论是一门完整系统的认知学习理论,它认为知识并非是通过教授获得,而是处于特定情境中的学习者在他人的帮助下,辅以必要的学习资料,以意义构建的方式取得的。在学习过程中,“情境”、“协作”、“交流”、“意义构建”是四大主要要素。“情境”广义上包括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在的所有外部环境要素,狭义上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创设的情境;“协作”是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配合;“交流”是协作过程中采取的基本方式,其要点在于各个学习者之间的思想、信息共享;“意义构建”是学习的最终目标,意指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由此可见,学习质量优劣的关键在于学习者意义构建的能力,而非学习者再现教师思维过程和教学内容。
我国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存在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评估机制不合理等问题,既不利于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作用,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虽然随着素质教育理念下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以构建主义理论指导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理念上的运用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自身才是学习过程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教师传授知识的要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意义构建能力,而非灌输理论知识和教师自身的思维过程。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过去以教师为主导,过于注重对知识传授和应试能力训练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等方面。
2.高度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意义构建能力是一种内在、隐性的能力,如果学习者自身对所学的专业领域、学习内容兴味索然,心不在焉,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资料收集、分析、思考、领悟的学习过程中去,是不可能有效地完成意义构建的。意义构建能力在很多时候是无法通过应试反应出来的。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应高度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究教学的技巧性、艺术性,以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构建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1.创设学习情境。构建主义理论非常重视情境对学习者的影响,情境式教学有利于增强教学过程的代入感,丰富学习者接收信息的渠道,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大学英语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可供情境化的元素,不论是故事性的课文,还是一小段会话,亦或是有趣的单词,都可以通过情境化的方式展现。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课成一部英语情景剧,将班级的学生分组,每组自由发挥,自导自演,最好选取表演最优秀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纳入学生课堂表现考评,不但能起到丰富课堂教学元素的作用,还有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理解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一举多得。
2.加强教学互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对提升教学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如教师可以围绕课堂教学主题让学生分组查阅资料,沟通讨论,形成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各组自选学生代表发言,不同小组之间还可以进行辩论。通过这样的过程,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形成有利于学生思考学习的情境。
3.构建开放性课堂学习平台。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设计应注重开放性,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素材,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不预设对课堂内容理解和问题答案的标准化,开放性的课堂学习能够鼓励每一个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是培养学生意义构建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具体做法上,教师可以借鉴、利用互联网资源,通过下载与教学内容契合网络视频、音频、动画等资料,充实教学素材,同时鼓励学生寻找较好的网络教学资源,与师生分享,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开放性;教师还可以选取质量上乘的慕课微课资源,让学生观摩学习。
三、结束语
构建主义认知理论对学习过程、学习者主体性的重视对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普通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学习,加强研究,不断从构建主义认知理论体系中汲取营养,优化教学模式,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柏杰,杨连瑞.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多模块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外语教育,2015,04:26-32+105-106.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英语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7-0164-02
0 前言
在我国的外语教学界“以教师为主导的”(teacher-fronted)教学模式正在被“以学生为中心的”(student-centered)教学理念所取代。与此相适应,如何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探索出具有真正意义的实践方法以及如何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成为教师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1 传统教学模式之反思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red)传统模式。学生在这种模式中往往是消极被动的,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自始自终有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也失去了兴趣和信心。由此看来,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探索出具有真正意义的实践方法,如何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使他们名副其实地充当课堂的“主人公”。
2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反对教师在课堂中掌握绝对的控制权,但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相反教师的角色更多样、作用更重要,因为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好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对学生的困难提供必要、及时、有效的帮助,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既指出不足,又鼓励其不断进步,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教师能够以组织者、管理者、控制者、观察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估者和排难者等身份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发挥各种角色的不同作用,引导学习者走向知识的彼岸。
2.1 学生的领路人
要做好学生的领路人,教师本人必须具备正确的教学观念、明确的教学方向和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全面透彻地了解学生的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语言实质、语言学习和习得的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
2.2 学生的顾问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使学生明白自己是语言学习者,要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要自己进行学习选择。因此,教师应不断地给学生提出建议,提供各种信息与资料。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和技巧,以此来开发学生的理解力和潜在力,帮助他们以开放性和建设性的方法看待自己的语言学习。另外,教师应充分的分析学生的需要。实际上教师可以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首先是评估每一位学生的不同需要,因为只有准确的分析学生的需要才能明确地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其次,是帮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需要进行准确而有效的分类,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2.3 学生活动的组织者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如何使学生语言机能综合应用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内容,如何安排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包括辩论、演讲、小组讨论、模拟对话、短剧表演等),如何安排具有指导性的课外活动(如英语角、组织观看英语教学片等)教师都应充当好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正确引导同时起到语言方面的示范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水平。
2.4 学生学习的鼓励者
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不可能总是处于尤其是一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他们缺乏语言实践的机会,常怕出错误而被别人嘲笑,这样就需要教师不断地调动、激励、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帮助他们克服不自信的情绪,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各项课堂活动中来,诸如教学方法的选择,活动选择与组织,主题的选择,学习材料的选择等。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大大提高,从而加快语言学习的进程,不断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3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教师在讲课前的准备要紧紧围绕如何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活跃其思维来展开;应切实针对学生的需要来展开;在备课中应时时刻刻把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放在第一位。
(1)设计灵活多样、交际互动的课程学习任务(Communicative-oriented Tasks)。让学生“learning by doing”,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能力,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Facilitator)、组织者(Organizer)、指导者(Supervisor)、合作者(Collaborator)和参谋者(Councilor)。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用提问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中的教与学能够和谐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不断创造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授新的知识点,难的知识点之前先就有关背景提出要求,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使其做好充分的准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组织课堂小组活动教师向学生讲述清楚组织这次小组学习的目的,布置清楚学习任务,要让学生明白教师的意图。否则,学生将感到困惑、无所适从、浪费时间,导致训练无效,甚至场面失控。教师应事先对活动主题所需要使用的语言知识有所准备,准备一些会使用到的语法和词汇。然后,规定好活动时间限制。在课堂小组活动中,学生通过小组互动完成一项学习任务。
(3)开展外语第二课堂活动,为外语教学开辟更广阔的天地,创设更多的情景和语境。教师在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同时,要组织、引导、关心学生的课余学习,让学生在娱乐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比如,外语智力竞赛、晚会、短剧、外语角等都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扩大、加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4)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创造真实语境,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中可广泛应用多功能语言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制作课件,能有效减少教师板书时间,大大提高课堂时间的使用效率,可以将丰富的教学资源呈现给学生,弥补传统教学资源的不足。
(5)指导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利用网络平台开阔视野,了解本专业和学科发展的动态和知识前沿,并在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地道的英语,以达到运用真实的语言来完成交际的目的,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惠亚玲.外语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20-22.
关键字:和谐课堂 建构主义 大学英语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获得不是外力强加、灌输得来的,而是通过学习者自身努力,在一定的情境下充分利用周围的学习材料,通过一定的外界帮助(包括教师和学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主动构建的。构建主义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学习情境的建构必须有利于学习者放开深信,用平和的心态去积极、主动的任职;学习者间的协作是深化和内化学习内容、延伸认知外延的有效途径;学习者运用语言和文字向他人进行表述,让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从而实现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对学习内容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和掌握。
现在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以教师为中心”:重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知识灌输,轻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是我国教育教学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教师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束缚。高等学校扩招以后,一些学校的英语教学资源难以满足教学需求,“满堂灌”更是成为个别学校的主要课堂教学模式,这与语言教学规律是相悖的。因而,如何构建和谐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相长,已成为英语教学改革一项重要任务。
一、教师应成为愉悦教学情境的创建者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应成为学习的中心,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依然不可忽视。在实现和谐英语课堂的目标下,教师应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建利于学生发挥学习主体作用的学习情境,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学情境的设立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或有问题使人困惑、或有刺激令人兴奋、或有场景引人入胜、或有悬念引人深思,多种教学情境的结合并辅以必要的教学手段,诸如:影视欣赏、网络资源链接、多媒体下人机互动等,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体系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为实现愉悦教学情境的创建,教师除具备必要的专业技术能力,还应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要淡化教师权威形象、抛弃教材权威理念,发扬课堂民主和教师适当集中的特点。步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已经具备成人的思维能力和水平,有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欲望,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因此,教师在创建教学情境时应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给学生发表自由言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创新式的学习任务,是知识和能力实现内化。
二、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协作式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理论学习内化为应用能力并使知识和能力实现创新式链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师引导和组织下,学习者通过交流与协作,在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中实现原有知识和新学知识的重新构建,由单一的个体式重点学习转变为协作型创新式的全面学习,通过讨论来取长补短,既固化了原有知识,又增进了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学习者通过相互协作,又可以实现对所学知识和能力外延的延伸,有利于实现知识的创新,是对未来学习的一种心理暗示。
协作式学习模式是对学生个性解放和个性结合的锻炼,是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能力和团结合作、集体主义理念有益尝试。大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渴望在一定集体生活中张扬个性,民主的协作式学习为其提供了展示个性、挥洒青春的舞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团结协作中,学习者可以体验个体智慧和群体力量相结合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责任感。因此,协作式学习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是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培养能力的另一重要阵地。
三、情感交流和语言会话贯穿课堂教学
情感,是人与人交流的桥梁,是心灵碰撞之后产生的火花;教育,是要“传道、授业、解惑”,是对受教者灵魂的涤洗、精神世界的净化。教化万方、教书育人,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要实现人情感上的一种认知和认同,从而达到“通”的目的和意义。因此,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交流是实现教学目的一座桥,缺乏情感互动的课堂形同一潭死水,成了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自古以来,我国教育就强调:言传莫过于身教。如果教学者能够时时处处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用高尚的情操和正直的人格感化学生,事事以身作则,那么就有可能达到言语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做到知识传授、情感感化双管齐下,两者和谐并进,才能和谐课堂教学,实现教书、育人的双重效果。
情感和思想的传递要通过一定的言语交流实现,而大学英语教学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踊跃地进行语言会话,是我们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师要因时因地的就当前所学概念、理论、方法和过程同学生展开交流与讨论,还要组织学生自觉地进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尝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表个人见解和进行小组讨论,在实际运用中实现语言、交际能力的共同提高。
四、以创新意识指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以积极主动的精神去建构知识和能力。英语语言本身是在遵循一定语言法则的前提下,灵活、自主的根据使用者的个性、习惯、兴趣、心情等因素自由组合而成的。换句话说,英语语言本身没有对与错的区分,只有是否适合一定情境的要求。因此,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思维,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所思所感进行对英语语言的“意义构建”,而不应人为的将其改为同一模式,这样不但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最终会影响到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我们还应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条件,包括多媒体技术和第二课堂,领悟所学内容主题的情感基调及基本内涵,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把握自己的教育,创造性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大胆的扩展英语语言的外延,用自己的创造力向他人表达自己的信息和感情,在实际应用中实现英语语言的价值。
总之,要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提高英语教学课堂效率,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必须更新观念,采用现代教育教学模式,加强师生合作,创建和谐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为学生学习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行学习,展开学习协作,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文本与人本的互动中寻找学习的切入点,在愉悦中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只有转变思想,加强学习,摸索经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才能真正发挥好教学主导作用,才能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势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 峡:《活动课的理论与实践初探》,1996.2。
[2].孔子等:《论语・子路篇》,文致出版社,1980。
[3].沈彩芬、程东元:《多元智能与外语教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7。
[4].《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国外语网,2002.4。
关键词:高校艺体生大学英语课堂建设
高校艺体生生源特殊,他们专业学科技能较强,但通识学科知识稍弱,英语知识基础尤其薄弱,这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众多学者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很多可借鉴的理论,为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课堂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一、发挥多元智能理论,创设多样化课堂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Howard Gardner(1993)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八种基本的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这些智能是人类潜能不断得到发挥的基础。
(一)新颖、开放的课内课堂
根据艺体生活泼好动、敢说敢做的心理特点,设计新颖、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删减部分教学内容,开放课堂,从而以玩促学、以放促思。 例如,通过小组对抗表演猜词游戏和对话情景表演复习学过的单词和对话,提高身体-动觉智能和语言智能;通过小组英语朗读比赛开发他们的语言智能;通过抢答加分的形式完成阅读课中根据语篇语境猜词义、听写训练、速读寻找答案等,来发展他们的逻辑-数学能力;通过流程图和结构图说明课文的语篇结构和复杂句的结构划分,来激活他们的视觉-空间智能,从而使他们有效地吸收教师欲传递的语言信息;通过唱和教英文歌和我爱记(猜)英文歌词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音乐智能和逐步培养语言智能;通过团队合作、团队成员轮流发言来完成课文背景知识PPT讲解、电影介绍和影评,来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降低学生的焦虑感,从而培养他们的人际关系智能和语言智能;通过点评时事要闻(用3-5句话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了解的自我认识智能,同时,渗透实施素质教育,因为教书更大的责任是育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迟到、接电话、考试作弊等现象,另一方面也能够引导学生对自我和社会有正确的认识,这样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实用和实际。
(二)自主、有效的课外课堂
如何让集强烈求知欲与厌学矛盾于一身的艺体生能自主地去学习,需要教师寻求有益的方法和鼓励措施。上文提及的有些课内活动需要课外自主学习的辅助,教师首先对小组的划分要做到细致、体贴,使具备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在小组中取长补短。其次对布置的任务要具体、到位,比如查看何书、何网址、何电影、何背景知识、何新闻等等,对完成任务的小组和个人报以不同的分数肯定。
选择合适的主题走出教室,以观察、体验自然(教师准备教具、大图片和英文大卡片等,边观察边讲解,学生记录)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然智能。还可让音乐的学生描述和介绍一场亲身参与的演出,让体育的学生描述和介绍体育比赛,让美术的学生描述和介绍画展或拍卖会等,同样以小组的形式向助教汇报并记录成绩。
此外,也可实施课内到课外延伸的教学方式。如,在讲解和地震相关的主题单元时,除了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于紧急情况急救和自救办法的英文材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走出教室实地演练,进行中教师发出英文指令,学生演练并重复英文指令等,以实践促教学。
综上所述,在多元智能的开发中教师应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在培养优势智能的同时,要兼顾他们弱势智能的开发和互补。另外,教师在设计评价活动时,要注重学生个体之间的智能差异,寻求最佳智能组合,根据学生的智能和表现特征,寻求多样和开放的评价方法,使评价效度最优化,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益和发展。
二、关注课堂教学心理环境,营建和谐课堂
刘福(1999)认为课堂心理环境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及学生的个性心理。候秀丽(2006)的研究表明低分者比高分者更易受心理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有理由也有希望积极地为分数都不高的艺体生,尤其是C级学生营建和谐大学英语课堂。
首先,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索。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其次,接纳艺体生个性心理特点,打造良好师生关系。艺体生总体来讲性格外向、比较活跃,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在课内和课下,教师要放下师之尊,想学生之所想,了解和交流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从而达到去除隔阂、有效沟通的目的。再次,照顾弱势群体的心理和被认可心理。有研究表明当教师对学生抱有高期待时,同一水平上的学生学习成绩会表现出一个标准差的上浮动,这启发我们要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弱势全体,尽量降低他们的自卑感和焦虑心理。当面对内向、自信不足的学生时,可以悄悄将一些适合他们的任务或问题提前布置给他们,上课时给他们以自我表现的机会。另外,人人都有被认可的心理,获得认可可以促人上进。表扬是最好的鼓舞方式,表扬要做到点评到位和简洁。最后,要通过群组讨论的方式增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帮互助。
总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具有平易近人之心、洞察秋毫之感、高尚的心理品质,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带动和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三、结论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正在逐步摆脱按纲讲授、教师主导课堂、评价方式单一的情况。然而良好的课堂建设并非朝夕而就,是需要一线教师以极大的爱心、热心和敬业之心去琢磨课程和学生、认真设计课堂内容和活动、不断开放课堂,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发、培养和利用学生的优势和弱势智能,努力实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Gardner, H.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M].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1993.
[2]侯秀丽.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调查[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8.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课程资源;教学方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仍属发展中国家,仍需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通过使用英语,中国能够掌握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在不断增强中国国力的同时,输出中国的优秀文化。据统计,全国90%以上的大学生是非外语专业,就渤海大学而言,非外语专业学生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食品、自动化、新能源、计算机科学、软件服务与外包、历史、政治、会计学、工商管理、营销学专业。这些专业中,将有相当多的专业知识扎实、翻译能力较强的学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对外交流或学术研究工作,也会有大量的科技、文化翻译人才出自非外语专业,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大学英语课程,特别是翻译课程,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质量国际化人才的重任。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学习、生活、工作中熟练使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学术英语交流能力)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目标。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满足个体发展需求及国家战略发展需求。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目标的提出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将翻译教学目标分为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发展目标三个等级:基础目标要求学生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结构清晰、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能有限地运用翻译技巧。[1]提高目标要求学生能摘译与题材熟悉、与所学专业或未来所从事工作岗位有关、语言难度一般的文献资料;能借助词典翻译体裁较为正式、题材熟悉的文章。理解正确,译文基本达意,语言表达清晰;能运用较常用的翻译技巧。[1]发展目标要求学生能翻译较为正式的议论性或不同话题的口头或书面材料,能借助词典翻译有一定深度的介绍中外国情或文化的文字资料,译文内容准确,基本无错译、漏译,文字基本通顺达意,语言表达错误较少;能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或所从事职业的文献资料,对原文理解准确,译文语言通顺,结构清晰,基本满足专业研究和业务工作的需要;能恰当地运用翻译技巧。[1]三个等级的目标中,基础目标是大部分学生本科毕业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是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所选择的要求。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英语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招生考试科目。根据《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英语(一)考试大纲(非英语专业)》(以下简称《英语(一)大纲》),翻译试题设置在阅读理解的C节,其目的是测试考生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概念或复杂结构并用汉语正确予以表达的能力,译文准确、完整、通顺。[2]测试部分的句子一般结构较为复杂,与全文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考生把握文章整体内容、掌握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如词性的转换、分译、合译、语序的调整等)有助于对测试部分的理解。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对翻译教学目标的分级、《英语(一)大纲》对翻译技能的要求,以及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针对英语起点水平较高、有志于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以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为标准。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问题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只设置读写课、视听说课,不设置翻译课。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的各级别考试中,翻译占比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汉译英15%,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一)英译汉10%、英语(二)英译汉15%。翻译课程缺失与各级别考试中对翻译的考查相脱节。
(二)课程资源问题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然而,大学英语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只有读写教程、视听说教程、快速阅读教材,缺乏翻译教材。虽然《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二版涉及翻译内容,但编写者也仅在读写教程的课后练习部分设置单句翻译练习,没有常用翻译方法介绍与相应练习。这些单句之间毫无关联,缺乏整体翻译语境,更较少涉及自然科学、医学、新闻传播、伦理等题材,其目的也仅仅使学生巩固课文中的核心词汇与语法结构。日常学习中翻译练习形式与题材的局限性使非英语专业学生缺乏系统的翻译训练,不了解汉英两种语言表达与文化的差异。就应试而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翻译试题为段落汉译英,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发展目标”一致),相当多的学生无法顺利完成段落翻译任务;对于有志于从事本专业学术研究的学生而言,没有经过系统的翻译训练,未来更无法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不能满足专业研究与工作需要。
(三)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问题
受课程设置的限制,翻译课缺失,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长期教授读写课、视听说课,没有形成翻译课程建设意识,未能掌握足够的翻译专业理论知识,甚至从未研究翻译教学方法。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大学英语教师普遍无法适应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发展和课程体系的新要求(例如开设翻译、跨文化交际等选修课),更无法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开设选修课,设置翻译课时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课程总体框架要求:大学英语课程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组成。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类型、层次、生源、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遵循语言教学和学习规律,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形成反映本校特色、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1]自2011年起,大学外语教研部开设英语(五)、(六)、(七)选修课,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发展提供了契机。三个学期的选修课采用模块化授课方式,每学期的课程模块由翻译、阅读、写作构成,其中翻译课共60学时,为系统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提供了保障。2015年,学校实行转动课堂教学模式,(五)、(六)、(七)学期的翻译总学时缩减为45。转动课堂的课时分为课内课时与课外课时,课内课时占60%,用于精讲、互动、多练;课外课时占20%,用于集中答疑和课外辅导。翻译转动课堂兼顾了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自2016年起,大学英语(三)、(四)为选修课,每学期51学时,教师可以充分选择适合学生需求的大学英语翻译学习资源。
(二)制定翻译课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及学生的实际水平与不同需求,把非英语专业学生分为非艺体类和艺体类,分别制定相应的翻译教学大纲。非艺体类学生经过第五学期的学习,应达到翻译能力的基础目标;经过第六学期的学习,应达到翻译能力的提高目标;经过第七学期的学习,应达到翻译能力的发展目标。艺体类学生经过第五学期的学习,应达到翻译能力的基础目标;经过第六、七学期的学习,应达到翻译能力的提高目标。任课教师根据每学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进度表。
(三)选用并编写适合学生水平与需求的教材
采用全新编写的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三版《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将翻译教学引入大学英语常规教学中。第三版教材的段落英汉互译练习,在形式设计上较以往的单句练习更符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求及人才培养需求。教材充分考虑时展和新一代大学生的特点,选材富有时代气息,主题多样,涵盖社会、历史、经济、哲学、科技、文化等不同领域。[3]通过英汉对比翻译引导学生理解英汉在表达上的差异性,培养学生从多元视角思考问题的能力、思辨能力和跨文化意识。除使用新版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外语教研部挑选翻译理论知识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翻译教程编写团队,编写校级规划教材《实用大学英语翻译综合教程》。教材分为三个部分:常用翻译技巧、篇章翻译实训、翻译练习。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选材内容、编写体例充分考虑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鉴于非英语专业学生不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性,编者以英汉对比为切入点,选取十种常用的翻译方法,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实训部分,编写组摒弃单句练习,选择不同题材的篇章,培养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与翻译能力。因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翻译学时减少,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远远不够。为了方便学生课下自学,编者在编写时精心选材、精选例句、精讲译法。
(四)采用“主导-主体”与“内容依托”等多种教学方法
相结合的多元教学模式2015年起,学校实行“转动课堂”教学模式,把课时分为课内学时(占60%)和课外学时(40%)。课内学时采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精讲重点、难点,通过师生、生生间互动及课上多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外课时为集中答疑与课外辅导,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无论课内、课外课时,任务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贯穿始终:课前,教师布置任务,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预习翻译篇章,熟悉题材内容,自学与主题相关的核心词汇,复习语法要点。课上,教师通过精讲翻译知识与翻译技巧,通过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方法。课后,教师布置翻译作业,并在下一次前随机检查完成情况。此外,任课教师根据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采用内容依托(Content-basedInstruction)模式,把培养翻译能力与学习主题内容有机结合。内容依托模式摒弃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毫无关联的单句翻译教学模式,强调真实的文化背景和语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注重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文化感知力与理解力。
(五)采用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
目前,渤海大学的大学英语一至二学期为必修课,三至七学期为选修课。必修课采用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无论必修课与选修课,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采用课堂考勤、随堂小测验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并对考核结果作详细记录。课堂考勤与考核结果记录使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行有效监督,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根据教学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进度。课堂考勤和考核也是评定学生期末成绩的重要依据。期末成绩评定结束,课堂考核记录随成绩册一并上交部门存档。终结性评估包括一、二学期的期末考试、大学四六级考试及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
(六)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理论水平与教学实践能力
大学外语教研部分批次派教师赴国内外知名大学访学,聆听名师授课,更新翻译教学理念,提升翻译教学水平。每年暑期,大学外语教研部选派教师参加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举办的外语教学研修班。此外,大学外语教研部定期邀请国内翻译界知名学者、教授做专题讲座。这些与国内同行的交流,使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提升了翻译理论水平,促进了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提高。
(七)积极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英语竞赛活动,如“非英语专业本科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笔译与写作模块)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演讲比赛,培养并提升学生的翻译兴趣与翻译能力。
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取得的成果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取得的成果
自2011年起开设选修课至今,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教学与科研、教学管理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果。首先,学生的翻译能力显著提高。而翻译能力的提高又促进了听、读、写等能力的提高。翻译教学的发展也促进了学校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率、考研英语上线率的提高。2017年,非英语专业考研英语上线率达到86.52%,较2016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其次,在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任课教师不断提升翻译理论与教学实践水平,而教师翻译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升又促进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形成了一支优秀的翻译教学、科研团队:发表与翻译相关的教改与学术论文29篇;主持、参与省级教改立项13项;获得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主持、参与校级精品课2门;主持、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编写的校级规划教材《实用大学英语翻译综合教程》已经在大学英语选修课投入使用。此外,大学外语翻译课程教学及管理日益规范:有固定的翻译教学学时(三个学期共45学时),有完整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有正式出版的翻译教材,有专任教师系统授课,有详细的课堂教学记录及考核登记表,这些都促进了大学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与管理的发展。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一些知名大学已经建立了大学外语翻译教学研究中心。它能有效推动高质量翻译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及发展,能促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更为系统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能推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教学平台及网络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目前,渤海大学大学外语教研部还没有成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中心,与翻译教材配套的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仍然是一项空白。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本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DB/OL].360doc个人图书馆.
[2]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英语(一)、英语(二)考试分析(非英语专业•2017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8.
[3]丁雅萍,等.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第三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3.
[4]翟子惠.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构想[J].高教学刊,2016(10):156-157.
[5]李玲.大学英语课程的现状分析与新体系的建设初探———以文华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5(21):199-200+202.
[6]傅敬民,居蓓蕾.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专业翻译课程建设探索[J].当代外语研究,2012(2)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