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英语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192-03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通信事业得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截至2016年6月30日,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规模达到13亿,人口普及率达94.6%;移动宽带用户(3G和4G用户)总数达到8.38亿,占比达64.4%;4G用户总数达到6.13亿。另外,光纤接入用户占比超过68%,IPTV用户净增1991.7万户,总数达到6581.2万户。电话用户总抵多,位居全球第一。另外,在通信科研和生产方面,也取得长足的进步。通信产业的高速发展,促进了高等教育通信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在我国各层次大学中,开办通信工程专业的学校有近500所。在众多的通信工程专业中,制订一个适用于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能与新技术接轨、与社会需求接轨、与学科发展接轨并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制订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内容对应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应生产过程;创新培养人才模式,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训实践途径,提高学生学习、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按照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的要求,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全面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
根据特色专业建设要求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具有特色的通信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其基本原则如下。
1.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原则。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遵循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岗位实习,探索“3+1”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办冠名班及订单式培养模式,“校企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专业方向模块”的特色培养模式,引入职业资格与工程认证教育培养模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和改造国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开展中外联合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贯彻通识教育理念的原则。按照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遵循人才培养内在规律,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始终贯彻通识教育理念,开设系列通识教育课程。为了有利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适度压缩通识教育类课程的学时学分,增设专业导论课程,形成专业自身通识教育课程模块。通识课程教育为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技能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全面发展和形成,提供必备的课程支撑。
3.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原则。以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对学生专业知识、能力、技术技能结构的要求为导向,按照课程对应职业标准,照顾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和教育需求,重新审定、合理调整专业课程体系,避免专业培养同质化,突出体现高层次、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本着够用、会用和终身学习发展必需的要求设置,压缩理论性强、应用程度不高的课程学时数,适度降低课程难度系数。
按照专业集群对应产业链的要求,引入行业企业课程,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开设职(执)业资格和工程认证课程。按照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要求调整专业方向课程,适当开设与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对应的微课程。根据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在专业主干(核心)课程中,设置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连通的课程,为学生发展打通上升通道。
4.实践教学体系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人才培养目标应与学校学科专业发展定位相匹配,坚持“应用性、差异化、集群化、有特色、高质量”的专业建设理念,根据学生能力形成规律和教学活动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专业特点,在结构上注重层次性,知识与能力上注重系统性和完备性。为了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专业技能的应用、技术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形成,把课程实验、认知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与岗位见习、学科综合实习、企业岗位操作和技术开发、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第二课堂活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5.创新性原则。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在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过程等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改革与创新,探索由相关专业组成的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的紧密对接,面向新(兴)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形成应用技术型交叉专业群,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三、培养方案的基本结构
培养方案的结构主要包括:(1)专业代码;(2)培养目标;(3)专业优势与特色;(4)培养要求;(5)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能力实现方式;(6)指导性专业方向;(7)主干学科;(8)专业主干(核心)课程或核心知识领域;(9)学制与学位;(10)最低毕业学分;(11)专业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12)毕业条件及其他必要说明。
培养方案所涉及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类、专业教育类、职业技能培训类、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类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课外学分五个部分构成。
通识课程由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组成,强调在不同学科之间构建共同的知识结构基础平台,使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
专业教育类课程由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构成。该类课程设置应本着学科专业自身的发展需要,结合行业企业要求,更新课程和教学内容。
职业技能培训类课程是培训学生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应当具备的职业技能。根据行业职业岗位和各专业实务中所需具备的职业技能,专业性职业技能培训类课程应开设职业技能证书培训课程2―3门,积极引进工程认证课程。同时,兼顾行业的发展和细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更新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体系,开设3―5个学分和职业岗位对接的微课群,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主要由独立于理论课程开设的实验实训课程、课程设计、实习实训、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组成。
设置10个课外学分,学生可利用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时间参加教科研活动、文化活动、技能训练、科技发明创造和社会实践等,获得相应的课外学分。
四、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
(一)审视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信息通信企业的人才需求及趋势
根据“以人为本,求实创新,强化特色,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原则,以未来10年社会产业发展需要、科技文化发展需要和个体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学分制改革要求,深入研究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趋势,把握专业发展内涵,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审视定位,制订特色鲜明、适应性强、创新性强的培养方案。
(二)专业课程前置,技术培养提前,改革培养过程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基本上遵循这样一个课程教学习惯顺序:从高等数学开始,接着是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样的顺序,虽然看起来符合一定的教学规律,但会带来一个问题。即:一些应用技术类课程,如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开课时间,会因基础课程的习惯性排序而被推后,甚至在大学三年级时才开课。显然,这样的培养方案很难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而将专业课程适当前置,就可解决这个问题。即:在大学第一学期开始上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直流电路部分,这部分内容不需要高等数学的支持,只要具备高中基础知识即可进行教学。在大学第二学期讲述交流电路时,所需的高等数学基础知识已经具备。同时,由于有了电路分析基础,这一学期可以同时开设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这样技术培养的过程就得以提前了。
(三)创新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着眼点,从学分制管理出发,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善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思路,对本专业现有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梳理,选择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组合成具有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
从课程相关性和衔接性出发,将专业教学内容体系归纳为以下四个课群。
1.学科基础课群。主要组成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通信接口、通信原理、高频电子线路、电磁场与电磁波。
2.信息处理课群。主要组成课程:数字信号处理、信息理论与编码、图像处理与通信、信息安全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与信息系统、高级程序设计、数值计算方法。
3.通信系统课群。主要组成课程:交换技术、移动通信、光纤通信、通信网原理与技术、微波技术与天线、宽带无线通信、多媒体通信技术、数字电视技术。
4.应用技术课群。主要组成课程: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DSP原理与应用、EDA原理与应用、FPGA原理与应用。
针对上述课群组成教学组,对与课群相关的教材选用、教学内容选择、课时安排、教学环节衔接等问题进行研讨,使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得到充分论证。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统筹规划,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自主性实验项目
运用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装置,采用先进的现代设计工具和设计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加强基础的同时,与新技术接轨,与社会需求接轨,与学科发展接轨。在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推动下,利用通信系统综合平台、单片机应用实践平台、嵌入式系统实践平台和FPGA应用实践平台,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体系的学习与综合实验技能相结合,针对上述四个课群,强化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学科基础课群综合训练与设计以系统仿真为主,信息处理课群综合训练与设计以编程实现为主,通信系统课群综合训练与设计以通信系统综合平台训练为主,应用技术课群综合训练与设计以系统设计与实现为主。
五、结语
研究并制订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培养方案的过程,是推进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是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我们将认真落实培养方案中的各个教学环节,在方案实施阶段扎实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的各项工作,努力形成高质量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信息通信领域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为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建设和改革,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杜玉波.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N],中国教育报,2014-01-13(1).
[2]曾章.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N],湖北日报,2014-06-24(4).
[3]吴仁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需要解决六个问题[N],中国教育报,2014-05-01(10).
[4]U硕来,诸园.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美国社区学院转型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5,(6).
[5]王冰,陈兆金.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基本问题探讨[J].天中学刊,2014,(12).
Applied Science Universities' Talent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LIU Lan,YU Hua
关键词:就业导向;职业;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034-01收稿日期:2016-06-08
职业大学英语教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门课程对学生就业导向具有重要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应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才能真正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
一、职业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当前的职业大学英语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味地让学生学习一些英语的发音和文章,使学生成为机械记忆的机器,导致他们的英语实践能力是比较差的。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注重对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让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能更好地为企业所用。
二、基于就业导向的职业大学英语教学实践1制订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的设计可以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方向,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比较多,每个专业的就业方向与就业岗位是不同的,因此每个专业对于职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和应用能力也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就应该针对每个专业的性质来制订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以此来适应每个专业学生的学习。职业院校的大学英语教育首先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结合每个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英语中的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等方面,来对这些学生进行培养。这样,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就会有一个侧重点,这样对于提高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效率也有着很大的帮助。英语教师除了要制订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之外,还需要能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
2教学内容模块化
大学英语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由于每个岗位的需求不同,因此对听说读写的能力要求也是不同的。教师应该在分析就业情况的基础之上,对学生的一个听说读写能力有一个侧重点的培养。例如,有些行业是注重学生的听力能力,教师就应该制订一些关于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的一些教学计划,有些行业注重英语的交际能力,这时教师就应该制订培养学生的一个表达能力的教学计划。教师通过分析行业的不同需求,然后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这样能够使英语的教学具有针对性,这样也能为学生走向就业岗位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3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实习对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和提高实践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可以在学生毕业前年制订一个实习计划,让学生进行一个校外实习。教师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安排学生深入企业中实习,这样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巩固英语知识,也能很好地了解一些行业的需求,在实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英语实践能力。实习也可以说是学生检验真理的一个过程,在实习过程中他们能够真正地对英语的理论知识进行检验,认识到工作对英语的需求。
4开展就业讲座
在英语教学中开展就业讲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制订学习计划。职业院校可以在学生毕业之前开展一些就业讲座,聘请一些在英语相关行业成功的校友来给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一下行业的需求,通过这样的讲解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深受鼓舞,以高涨的热情迎接未来的就业。学生在对行业需求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可以制订全面的学习英语的计划,这样英语的学习就有了一定的方向。
三、结语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应该立足服务学生的就业,遵守教育的自身规律,然后结合行业的需求来指导学生就业。英语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才能够真正地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英语课程体系存在的缺乏整体性、科学性、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问题,以就业为导向嚓紧围绕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发展,从课程方案个性化设计,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自然衔接,课程模块功能与比重调整及网络课程设计四个方面,对于创新高职英语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求使整个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更加具有效率、活力和特色,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各学科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作为高职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英语也不例外,在教材、教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提出了加强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灵活教学方法等改革方向和措施,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大多成了口号,没能切实落实,也没有能从根本上改变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与高职培养目标脱节的现状。
究其原因,固然有教师改革观念滞后、教学内容编排的限制、师资力量的不足等原因,然而长久以来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缺乏整体性、科学性、实效性和针对性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因此,紧紧围绕学生的岗位就业需求,构建合理的、规范的、灵动的、实用的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培养学生就业所需要的符合岗位需求的职业英语能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意义深远的课题。
一、当前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整体性。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是目前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巾的两大部分,但在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传统的基础英语属于公共基础课,由外语系或大学英语教学部承担教学任务。而新兴的专业英语属于专业课,由各系自行聘请教师授课,形成了“两张皮”的状况。在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任课教师等方面出现割裂,不仅教学内容没有过渡和连贯性,而且教师间缺乏沟通。尽管开设了专业英语课,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的突兀转变,学生难以接受,另一方面由于专业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英语基础没有连贯性的了解,教学与学生实际脱离,使得专业英语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2.缺乏科学性。交际教学与阅读教学是目前高职英语课程体系中两大教学科目,按照高职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需要,本应大力突出交际教学。然而,目前大多高职院校仍以传统的阅读教学为主,交际教学为辅,而且在为数不多的交际教学课时中,便于教学组织的听力训练占据主要地位,口语训练则寥寥带过,对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专业英语教学中,更是以阅读教学为主,多数根本就没有交际教学内容,这完全是本末倒置了。
3.缺乏实效性。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交流,以传统的阅读为主的课程结构势必会使整个教学缺乏实用性,势必将教师置于教学主体地位,加之教学内容的冗繁,教学方法的单一,使整个课程教学显得粘滞,缺乏效率。学生对英语失去兴趣,上课睡觉、看小说、发短信成了大学英语课上常见的现象。尽管教师在课堂上很敬业,但多数情况下进行的是低效教学,甚至是无效教学。因此,要让学生学之有趣、学之有得、学之有用,积极主动地进行英语学习,提高整个英语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务之急。
4.缺乏针对性。作为高职公共基础课,基础英语的教学计划大多是全校统一,在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进度及考试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各专业都没有区别,完全忽略了文理差异、生源差异、专业差异和岗位需求差异,教学缺乏针对性,即使在专业英语教学层面也存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例如,有的专业根本没开设专业英语课,有的专业开设笼统的行业英语课,而不是学生就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英语课。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使得英语教学与就业导向的高职培养目标产生偏离。
二、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1.课程方案个性化设计。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方案是英语教学的指挥棒,是教学实施的根本性依据。统一意味着僵化,只有按照不同专业的岗位需求、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对传统的高职英语单一教学方案进行个性化设计。才能使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灵动起来,真正实现为不同专业学生就业服务的目的。
尽管高职各专业英语教学之间存在着诸多共性,然而在生源状况、学生英语基础、专业特点、岗位能力需求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英语教学必须进行个性化改革,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量体裁衣”,紧紧围绕专业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专业在交际与阅读教学模块课时比例、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比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进度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比如,对于英语能力要求较高的涉外文秘等外向型专业,可以考虑适当增加英语教学总课时,加大交际教学模块的课时比重,突出涉外作语言训练等;对于英语基础普遍较差的对口招生专业,可以考虑适当增加阅读教学模块的比重,适当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放慢教学进度等。随着每年新生的实际情况及岗位需求的变化,要及时对各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方案进行适当修订,保持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科学性和灵活性,使其始终与高职教学目标相适应。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高职特色的纵向平行、极具灵活性的大学英语课程方案体系,突出英语教学的专业特色。这不仅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也为学生职业英语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根本保证。
2.基础英语课程与专业英语课程自然衔接。高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避免两个极端,既不能只开设基础英语,也不能只开设专业英语。前者无法满足学生未来的专业岗位需求,后者没有基础英语的学习也会成为“空中楼阁”,收不到实效。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习基础英语的同时逐渐向专业英语过渡,实现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自然对接,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消除管理、课程设置和教材等方面的割裂状况。
(1)管理一体化。统一的管理是实现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自然衔接的前提条件。将专业英语课程从各系分离出来归人大学英语教学部门的统一管理,不仅有利于对教学方案统一设计,实现基础英语一行业英语一专业英语的无障碍自然过渡,保证英语教学的整体性、流畅性和连贯性,而且便于教学方案的实施、师资力量的优化组合及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同时还有利于教材、教学课件、试题库和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的整体开发。
(2)整合课程模块。要实现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自然衔接,就要将原有的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积木式”设置,改为交际教程+阅读教程的“互补式”课程设置模式,就是将专业英语课程模块分别有机地融人原来基础英语课程模块中的交际和阅读子模块中,形成两个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的、浑然一体的课程体系,每个体系中的知识和训练均遵循基础英语一+行业英语一专业英语的自然过渡和“无缝对接”。行业英语是指核心专业所处的专业大类的通用英语,是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过渡不可或缺的环节,使两者的衔接更加自然流畅。以数控专业为例,基础英语一行业英语一专业英语的过渡就是基础英语一机电英语一数控英语的过渡与衔接。课程设置的转变有利于原来割裂的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实现科学的、自然的融合,如下图所示。
整合后的基础英语、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相融合的新型高职大学英语课程结构,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改变了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性质,由于其已具备了专业课特点,使得大学英语教学更加贴近市场,更加贴近工作岗位,为学生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语言素质基础,这也正是高职英语课程体系的特色所在。
(3)整合教材。教材改革是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重要的一环,更是实现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自然衔接的关键。现行的高职大学英语教材大多是按课程整合前的三个课程模块:基础英语交际、基础英语阅读和专业英语编写的,分为交际教程,阅读教程和专业英语教程,课程整合后教材的整合和改革势在必行。按照课程的整合,新型教材将分为交际教程和阅读教程两个系统,原有的专业英语教程将分别融人这两个教程。两个教程的知识和训练要遵循基础英语一行业英语一专业英语编写思路,由浅人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实现语篇选材、情境设计、会话素材、交际任务等教学和训练内容由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的自然过渡。同时,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学方案、专业岗位分析和学生实际把握教材的实效性、先进性、时代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3.课程模块功能与比重调整。高职院校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强化,主张“做中学,学中做”,高职大学英语也应遵循这一理念,强化语言运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大量的实际语言交流过程中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规律和特点。这就要求将当前以静态阅读教学为主的课程结构改为以动态交际教学为主的课程模式,使高职英语教学转向以实用、有效、服务于专业、服务于就业为目的的道路上来。
传统的阅读教学也称为综合英语,以语篇为载体,具有词汇、阅读、翻译、写作和语法的综合教学功能,而交际教程主要是通过情景会话等形式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学功能的分配不均是造成传统交际教学与阅读教学比重倒置的主要原因,要将教学重心转移到交际教学上,就必须重新定位这两个教程的教学功能,否则,加强语言实践教学只能是一句空话。首先,改传统的“读中学词”为“说中学词”。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在关于知识的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中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50%,而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因此,在交际教学中学习词汇更加科学,更加有效。比如,通过组织学生用意义或用法相近的词汇在典型会话句型中进行替换训练,使学生既练了说又学了词,一举两得。另外,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职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交际性文体,如信函、传真、电邮、公司介绍、产品介绍等的写作训练来实现。所以,把作为书面交际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与口语交际教学整合是合理的、可行的、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例如,商务迎送的情景口语训练与欢迎词、欢送词写作整合式交际教学比割裂式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词汇教学和写作教学功能向交际教程的转移,使交际与阅读教学课时的比重调整成为必然。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交际教学应占到教学总量的约三分之二。这种以交际教学为主体的课程结构是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的另一特色所在。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全面规划。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必然在国际交流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育理论知识对英语课堂进行整体和单元设计,以教学设计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1 教学设计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最终的目标便是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好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前提。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能够把教学理论同英语教学实践活动紧密连接起来。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内容、目标、过程、方法、手段和效果等,即指导教师们如何去教学。通过教学设计,英语教师把所掌握的教学理论知识转换为教学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教学规律这一根本的依据,把教与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灵活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
其次,教学设计能够帮助教学实践者找到最佳教学方案。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预想这些情形并事先做好准备,针对这些问题做出相应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运用教学理论了解学生需求,整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形成教学设计方案,然后通过课堂具体实施对教学方案进行评判并逐步完善。在此基础上教师不断挖掘创新,最终才能够规划完成一套合理实用的教学方案。
2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对策
一般来说大学英语教学设计应该以系统课程作为核心内容,以适宜学生学习作为设计目标。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大学英语教学设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亟需解决。
首先,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设计还没有引起各方重视。很多高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仍然把督学的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和课堂流程上。一线的英语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往往只注重改变教材内容形式,比如采用PPT以及动画、图片制作等方式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客观上,有些学校对教师们规定课时比较多导致授课任务繁重,没有充分的时间保证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施。因此要搞好教学设计,学校要从设备、资源、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一线的教师也应该不断充电,开拓思路,创新教学设计。
其次,教学设计缺乏理论指导,主要依据老师们长期积累的经验。大学英语教学中,设定教学目标、取舍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情境等各个教学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教学理论作为支撑。然而现实中很多英语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遵循套路,有的沿袭了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有的照搬其他院校的教学方案,设计缺乏创新,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因此,当前要通过继续深造、参加教育(网络)培训等方式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并以此指导教学设计。
再次,由于对学生基础和知识需求的分析不充分,导致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包括课程整体、单元以及各知识点的学习目标设计。所有教学活动都要以教学目标为前提,最终也要落实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目标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没有明确整个教学过程究竟要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而且对授课完成后学生有没有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也不甚清楚。此外,教学目标不仅要设置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还要设立素质目标。例如素质目标可设定为:具备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责任心。而素质目标缺乏是现今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学目标不清晰就会影响教学进程的进行。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中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而后以此为据逐步推进教学进程。
最后,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设计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设计方案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导方式,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师应该坚持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首先充分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需求,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而后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导演的角色,通过组织情景剧表演、知识竞赛、猜单词等趣味课堂活动来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甚至可以采取学生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师还可以尝试开辟第二课堂作为教学设计的补充,让学生在课外通过英语社团和英语角等方式自主练习英语。最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以帮助学生完善知识。这样进行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促进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练中掌握英语知识,提高英语语言中听说读写四大基本技能所要求的应用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实现素质目标。
关键词:考核改革;改革方案;自主学习
一、引言
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其主要内容中包含了将形成性评估和过程性评估相结合,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今年,我校在该课程的考核方面做了进一步调整,加大了过程性评估的力度,细化了过程性评估的标准。本次改革既顺应了该课程发展的总体趋势,又是我校立足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次改革涉及了2016级非英语专业新生,共计83个班级。参与课程考核改革的教师为15人。本次改革在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进一步深化本院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本文从课程考核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改革成效及改进措施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行阐述。
二、课程考核改革实施方案
在课程考核改革实施前,我院大学英语教研室全体授课教师对考核改革方案进行了讨论,为了使考核遵循多元化及客观化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及新生特点,最终确定了改革的具体方案;同时,对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及教案进行相应修订,建立了试题库及其他教学支撑材料。在改革实施阶段,教研室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对改革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定期总结。
本次改革内容涵盖了该课程的考试内容、考试模式和方式。重新调整了成绩构成及比例、各构成评价的基本要素、阶段性测试内容及评分标准,突出了不同阶段的教学侧重点。在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语言技能的分项训练,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以试卷形式进行考核,口语随堂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听说,阅x,写作,翻译和词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各方面的应用能力,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改革前后内容对比如表1所示:
从表格中的对比内容可以看出:(1)改革增加了形成性考核的比例,改变了单一的考核形式;(2)更加注重对单项能力的全面考核,教学内容侧重于听,说,读,写,译,词汇的单项训练;(3)测试频率大幅度增加,由改革前的一次期中测试变为六次单项测试,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4)对评分标准进行了细化,使出勤,作业和课堂表现的得分更有据可依。
三、改革的成效
3.1 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大学生在高中的学习阶段,英语学习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习惯了课堂灌输式,加之我校大学英语的课时由原来的每学期64学时缩减为48学时,因此,大一新生对该门课程的自主学习能力急需提高。实施改革后的阶段性专项测试在很大程度上督促了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为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有针对性,学校为学生配备了强化单项能力的补充教材,包括《大学生自主听力》,《大学生精读精炼》等。这些学习材料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上安排一定课时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一学期以来,在参与改革的全体授课教师的全力配合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氛围得到改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另外,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表现有所改善。实施该改革以来,由于平时成绩在期末总评成绩中的比重加大,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出勤和课堂表现。这些提升和改善对大学英语的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学校的学风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避免了学生平时对该课程投入不足,在期末考试前进行复习突击的情况。除了增加阶段性测试,为了更全面评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态度和投入情况,增加了教师批改作业的频率,从学生提交的作业质量中也可以看出,学生总体的学习态度较往届端正。
3.2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测试是衡量教学的重要标准。通过增加阶段性测试,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还可以使教师针对阶段测试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在各个阶段突出教学重点,在授课中更加有的放矢,使之更加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有的学生在阅读测试中的成绩偏低,教师通过调查分析具体原因,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对阅读技能的讲解、增加阅读量或加大对个别学生的课后辅导等方式,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通过实施一学期的考核改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与往届学生对比有一定提升。以物流专业2015级1班和2016级1班的各30名学生做了抽样调查,做出如下对比数据。(见表2)
四、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4.1测试形式和内容应更加立足于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在测试的形式和内容上应进行调整。比如,在口语强化中可以增加其他形式,如,模拟面试、话剧表演、配音练习、生活场景对话等立足日常生活、灵活多样的口语评估形式。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再比如,在阅读测试中,不局限于四、六级阅读题型,可以采用阅读英文报刊或小说的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应用能力。在写作中,侧重训练学生进行应用文的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实践能力。因此,将阶段性测试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靠拢,是今后该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
4.2.阶段性测试的信度和效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测试内容上,为防止漏题现象的发生,我们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采取了一题多卷的形式,测试时随机抽取。通过测试结果发现,由于试卷难度不同,文科班级和理科班级在进行某些单项测试时的成绩相差较大。例如,如果理科班抽取了难度较高的试题,则会使分数普遍较低,影响考试的效度。因此,在建立试题库时要进一步细化,根据班级学生的总体水平分层次进行出题。另一方面,在实施阶段测试时,还需要进一步规范考试程序和考场纪律,采取措施加强监管力度。比如,在测试中增加监考教师的数量或采取巡考等方式,将测试规范、公平地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应试态度。
五、结语
大学英语是大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课,只有通过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使其更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使大学生真正受益于该门课程。本次课程考核改革只是大学英语这门课程改革的一小步,只有迈好每一步,才能使今后的改革工作更加顺利。然而,改革不是盲目的,要遵循语言教学和学习规律,实施者只有认真对待改革中存在的每一个问题,才能使改革真正成为服务于整体教学的长远发展之举。
参考文献:
[1]王守仁 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 改革论坛 [J] 2014.9
[2]王守仁 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 外语界[J]2013.6
[3]张敏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大学英语课程考试改革 考试周刊[J] 201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