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应急管理工作经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煤炭经济;物资供应;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煤炭行业出现了供给需求的总量宽松的态势,行业效益的下降不容回避。面对这一形势,如何从物资管理供应入手,提高生产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将对煤炭经济形式低迷的原因进行分析,剖析目前煤炭行业在物资管理供应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改进的思路和方法。
1煤炭经济形式低迷的原因
1.1市场上煤炭的需求量增幅减少
随着新型能源不断的开发利用,煤炭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但这并不是煤炭市场萧条的最终原因。可以确定的是,中国目前乃至未来数年内最主要的能源仍然是煤炭。归根结底需求的增幅减少的原因是逐渐下行的宏观经济,煤炭消费的主要靠工业发展来拉动,工业发展目前放缓,不能有效地发挥其拉动作用。另外,与国内煤炭供应市场相比,国外的煤炭价格低廉,质量较优,其竞争优势十分明显,因此我国进口煤炭数量一直居高不下。
1.2煤炭价格下跌,产能过剩
在煤炭开采的“黄金十年”过去之后,煤炭行业涌入大量新企业,开采煤炭成为高财富回报的热门行业[1]。在这种形式之下,采煤一行产能激增,由此带来了尤为严重的产能过剩。电力工厂和钢材工厂作为主要的煤炭销售对象,由于建设领域稍微放缓了投资,收益减少,于是相应减少了对于煤炭的需求。市场于是就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进而持续拉低了煤炭价格,同时进口煤的大量涌入又加剧了这一现象,致使煤炭企业的利润空间遭到压缩,经济负担不断增加,企业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1.3企业内部物资管理供应部门相关人员的素质不高
国内煤炭行业企业繁多,从业者众,大部分的煤炭企业缺少专业化的相关技术人员。企业发展缺乏科学正确的管理指导。
2煤炭企业物资供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
2.1物资供应需要提升计划的合理性、科学性
及时为煤炭企业生产提供好生产所需,有前瞻性地制定计划。这一点在生产过程中十分重要,直接对经济效益和煤炭产量产生影响,计划严重偏离实际时甚至会造成停产。同时,如果存储过多生产物资,势必会使生产成本上升,造成物资积压。很多企业为了图省事,往往在采购计划中多申报,在储存上就是一笔很大开销,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这不仅浪费财力,占用资金,还会导致采购资金周转困难,对提高生产效率产生不利影响。
2.2控制材料消耗的方式太过笼统
生产成本多少与材料消耗有关。材料消耗所占的成本比例不小[2]。由于在实际生产中存在不确定性,部分物资的消耗不可控,但大部分是可以通过计划定额来实现可控的。企业需要加强在这方面的考核和控制。
2.3闲置物资缺少再利用
煤炭的开采工作具有其特殊性,或多或少会存在一部分闲置物资,用来应对不时之需。但是储备物资的具体信息并不完善准确,各地之前不能互通有无。正是由于缺少桥梁进行相互沟通,信息不准确,闲置物资无法实现合理资源配置,容易积压甚至过期报废,造成经济损失。
3解决物资管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途径
3.1从源头着手加强管理
公司企业的煤炭资源供应管理的有关部门应该完善工作方法,从采购环节入手,制定好企业自身的工作标准,对提供物资管理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
(1)保证采购价格合理。价格低廉同时保证物资质量是公司企业在采购过程中最需要保证的一条原则。要做到这一点,相关部门应该做到采购前深入市场,对煤炭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多方面进行比较,物资要货比三家,原则上实施比价采购。所谓比价采购,是一种目前为大多企业所推崇的物资采购方面的管理制度,它的主要手段为综合对比,所考虑的要素有中间费用、物资质量、物资价格、来自于供货商的款项承付方式等,简单来说就是质量、价格、服务、信誉。比价采购不仅可以让市场竞争活跃起来,进而促进提升物资性价比,同时也在潜移默化间拓宽了进货渠道。
(2)保证生产原料质量情况适当。企业生产原料的质量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质量越高越好,而是应该考虑生产实际情况,结合生产需要,在优等质量优等价格的原则基础上,既实现既定的生产目标,也不产生浪费。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尤其是供应管理部门,严格把关,符合产品的技术方面的要求,根据技术标准进行物资采购,让假冒伪劣产品没有可乘之机。(3)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企业物资在供应环节上的占用一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资的周转时间短,采购时间短;二是在满足生产量的前提下将物资采购压缩到最少;三是将物资储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区间内,既保证生产,又实现最少的资金占用。
3.2加强训练部门人员的专业技能,突出专业性
如今,部分煤炭企业对于市场经济的把握不够,对自主经营权的理解片面,导致企业在物资采购的过程中出现了渠道混乱、权限分散等问题,甚至有的单位直接将采购权下放给社会上个体户和公司,让它们负责解决物资需要,送货上门;或者越过供应部门,直接由单位采购物资,多头采购现象频繁出现,极容易造成采购价格偏高,物资质量偏低的问题;同时,也出现了推诿扯皮,权责不清的弊端,对企业的生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面对以上种种问题,企业应该着重强调本企业的唯一采购途径是通过物资管理供应部门实现的,明确规定其他单位或个人没有从事物资采购这一工作的权利,无视这条规定所发生的业务本企业一概不予负担。
3.3市场采购应该分权有序,对采购权限要进行合理划分
在目前物资管理实施的局矿两级的制度下,局级供应物资的相关部门对那些技术要求高,集中使用,使用量大的那部分物资采取集中采购的方法来管理,而那些技术要求较低,专用于本企业的物资则实施放权。在具体操作中,为了方便,对下属企业应该采取逐级下放,统一管理计划审批的方法,做到灵活方便,统而不死,既能实现业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同时也能起到管理上的控制作用。
3.4企业应科学管理好生产和供应,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发展
市场经济与保证管理的计划性,二者并不是矛盾的。这就需要物资供应管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合理有效地制定月度计划、年度计划,做到采购不离计划走,计划不离生产走,避免随意性、盲目性。为保证第一手资料的掌握,充分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物资供应管理部门应该多多深入生产,直面生产现场,避免被动生产,为供应所桎梏。要真正实现供应超前于生产,服从于生产。
3.5深挖物资管理的内部潜力,实现物资再利用,全面贯彻到供应管理过程中
激发内部潜力,从管理入手实现效益和成绩,这是深化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深挖潜力是经济效益的直接影响因素,煤炭企业尤其如此,很多企业普遍存在着管理层次多、战线长、生产物资数量大、品种多、浪费严重的现象,在这些方面加强管理是在企业改革的大背景下的新工作。在此之下提出的节支降耗、节约挖潜、修旧利废等口号就是这一背景下的响应。具体操作中,有以下几个方法:一是实行交旧领新制度;二是成立队伍专业回收;三是结合生产情况,及时对回收物资进行使用,减少重复投入,统一处理无使用价值或使用价值低的物资,减少浪费;四是加强自制,节省费用。
4结语
综上所述,为应对煤炭经济低迷的形式,企业应该从物资管理入手,这是控制成本的关键。这就需要科学合理地实施管理供应工作,围绕经济效益展开工作,充分认识煤炭生产企业的特点,不断总结新方法,采取新手段,实现物资采购、储存、销售的管理水平进一步发展,为煤炭生产提供保障,进而促进煤炭企业发展的健康持续。参考文献:
[1]马俊,胡沛.论“新常态”下煤矿物资供应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17):261-262.
一、 加强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完善卫生应急领导组织和工作机制,按照市卫生局应急办公室的部署,组织召开应急工作会议,明确工作责任,畅通信息互通渠道,建立更加紧密的部门协作机制。明确卫生应急职责,健全卫生应急常态长效管理机制。总结我院卫生应急管理、特别是医疗卫生救援和医疗卫生保障等工作经验,查找薄弱环节,不断提高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二、强化卫生应急常态管理
健全卫生应急预案体系。逐步完善我院卫生应急预案和重大活动保障方案,开展人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主动搜索,定定期汇总相关信息,逐步建立和健全区域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工作模式。组织开展区域内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三、积极组织开展卫生应急工作进基层
开展卫生应急工作进基层,夯实卫生应急工作基础,与卫生局、健康办、红十字会等部门共同协商,制定细化实施方案,建立卫生应急志愿者队伍,加强卫生应急培训,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灾害等事件的多部门协同演练。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开展卫生应急健康教育及科普宣传,提高居民、学生群体的卫生应急知识水平和防护能力。组织学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风险沟通指南》,增强风险沟通意识。
四、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
五、加强卫生应急装备管理
参照卫生部办公厅《卫生应急队伍准备参考目录(试行)》,有计划、有重点地配备或补充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包括极端灾害情况下医疗卫生救援队伍的装备配置,建立药品、器械储备目录,完善应急物资的调用机制,为快速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物资保障。积极准备做好自然灾害情况下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竞聘院感科科长我有四个方面的优势条件:
一是对两院院感工作基本熟悉。首先,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从结核病医院到传染病医院从事院感工作近一年,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基本框架,工作程序、工作职责、标准制度、工作重点等都有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其次,多次经过专门的医疗机构培训,先后参加了成都市组织的医疗卫生机构消毒灭菌技术及质量控制培训、医院感染管理预防与控制培训、禽流感防治知识卫生专业技术骨干培训,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HIV/AIDS护理项目培训,除此以外我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医院感染学》、《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使用指南》等院感方面的相关书籍,同时还受医院委派到华西医科大学进修、到总医院胃镜室,第九人民医院院感科等单位参观见习,对医院院感管理工作的目的、意义、工作内容等基本理论以及目前世界和国内医院院感方面的相关情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工作实践中,我尽心尽责,从未出现过差错,较好地完成了医院赋予的各项任务;参加培训学习,能较好地结合本职工作,举一反三,认真听讲,虚心请教,每次都顺利通过考试,拿到学习结业证书和学分。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经验,我具备了院感科长的基本素质;
二是有较丰富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医院院感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管理工作,涉及医院多个科室,同时它关系每一个医患人员的生命,也是现代医院管理的一项重大课题,没有一定专业知识,没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是不可能做好院感管理工作的。我自从1987年卫校毕业后,从事医疗护理工作已经17年了,先后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过,在综合性医院内儿科、妇外科、手术室、产房和传染科从事过护理工作。1999年底因工作需要调到结核病医院,先后在一、二病区工作,去年又到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进修,对医院不同的科室怎么样搞好护理,怎么样有效地防止交叉感染有亲身的体会和感受,有较为丰富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我的工作经历告诉大家,我具备了一定的医院院感管理工作经验。
三是我有一定的综合协调办事和文字工作能力。我从学校毕业后,当过护士、护士组长、护士长,现在在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不论在什么岗位,都能积极努力的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在从事护理工作期间,能很好的处理医护、医患之间的关系,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同时能团结好同事,使其各尽所长,发挥优势,顺利地开展工作。在两院从事院感科工作期间,能很快地进入工作状态,积极主动协调好医院内部各科室之间、医院与上级机关、与各相关医疗机构、医疗设备厂(商)家的关系,及时通报情况,反馈信息。为了切实规范医院院感管理工作秩序,使大家做到有章可循,我先后起草了《结核病防治院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结核病防识院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发生的应急预案》,建立完善了相关规章制度。参与了非碘应急预案的修订。在这期间,能较好地摆正位置,当好参谋,对上级业务部门的有关指示及时传达贯彻,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情况及时上报。通过多次与省、市、区CDC和卫生执法监督部门的工作接触,了解机关办事部门工作程序,与之建立了良好地工作关系,办事渠道畅通。因此,我具备了从事院感管理工作良好的内部和外部条件。
四是我热爱院感管理工作。通过一段时间接触和了解,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我竞聘院感管理科长,不是为了索取,而是为了更好地为医院、为医患人员服务,我深深感到一个医院其院感管理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医院的声誉、影响医院的整体形象。
如果这次我能当选为院感科长,将积极协助医院领导做好医院院感管理工作。具体打算:
一是随着国债项目的启动,西部一座现代化的传染病大楼将矗立于静居寺18#,院感科应着手新楼正规秩序的建立,我们的院感工作一定要比其他医院做得好,应在医院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带好头,做出样板。同时这也是时展的需要;
二是随着欧盟援建项目污水处理场的建立,加强院感管理新理论、新设备,特别污水处理的工作原理、设备构造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以确保新建污水处理场正常运行;
三是积极为供应室改造提供建议准备资料,争取将现有设备(还氧乙烷)投入运行。
四指定一名药剂师为院感科提供微生物药物应用,总结报告和变化趋势。
五积极论证胃镜室购买清洗消毒设备地可行性。
六两院院感工作同步。
七是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医院感染宣传教育,普及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知识,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强化医患人员的院感意识。
八是距续保持医情漏报率为零,加强全面综合性院感监测,每月分析总结院感工作一次,计划每季编印一期工作简报,及时反映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情况;
一、指导思想
按照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统筹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按照中、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着力防风险、保稳定、建制度、补短板、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遏制较大事故、减少一半事故,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产财产安全,努力开创全街应急管理工作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管理网络,构建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各社区、部门单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设综合性、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增强装备、物资、技术保障能力,提高预防控制、信息研判、预测预警、快速处置、恢复重建水平,实现全街突发事件明显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大幅降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的目标。
三、组织机构
街道的应急管理工作,由街道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指挥,街道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
第一副组长:
常务副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四、工作任务及措施
(一)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1.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监测系统。一是加强预测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准确预警信息。依托电子政务业务网和相关网络资源,整合各领域预测预警信息,健全辖区突发事件综合预警系统,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预测预警系统,实现多种、跨领域的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
2.辖区各社区、各企事业单位要结合实际,做好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宣传车等预警信息工作,逐步建立预警信息快速机制。
(二)加强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
1.建设综合应急平台体系。建设三级综合应急平台,实现街道办事处、社区两级之间互联互通。
2.大力推进应急联动系统建设。完善专业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街道办事处与社区之间,各单位和应急队伍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完整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
(三)加强专业和兼职应急队伍建设
1.加强综合应急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以社会治理办公室(应急管理办公室)、党政办、城管办、民兵应急分队、义务消防队、社区巡逻队为骨干力量,社区网格服务人员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加强以公安、城管、消防为主体的综合应急抢险队伍,街道加强人武部和民兵建设。
2.大力发展应急志愿者队伍。依托工会、共青团组织、妇联、基层社区及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重点加强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坚定不移地加强全街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建设。配齐配强应急管理办公室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完善有关部门单位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完成街应急管理机构组建和社区设置应急管理信息员工作,加强部门单位应急机构和队伍建设,确保机构完善、人员到位、设施完备。
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起步较晚,同时受多种因素制约,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1.1机构和制度不健全,基础能力建设滞后
健全的机构、完善的制度,是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托。我国许多环境监测单位的质量管理部门人员较少,与整体监测业务的工作量不匹配,监督检查和质控力度比较薄弱。除实验分析的质量管理体系比较健全外,其他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工作尚属起步阶段,质控项目有限,质控措施单一,整个管理制度亟待完善。我国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能力建设严重滞后于环境监测能力的发展,质量管理人员的数量和能力相对不足,相关设备、物资的支持力度不够,基础技术理论研究缺乏,标准样品等相关技术研发投入较少,质控指标体系不健全,这些因素均限制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1.2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监测人员质量意识淡薄
随着国家环保事业的进步与发展,环境管理者对监测数据的需求逐步增多,监测站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在确保完成监测任务与加强质量管理之间,站领导往往忽视后者,对质量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失去了既提高监测水平又保障监测数据可信度的有力抓手。在领导不重视的情况下,监测人员极易表现出质量意识淡薄,缺乏学习和贯彻质量体系的自觉性,对质量管理人员的工作不愿配合或存在抵触情绪,致使质量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缺少执行力。
1.3质量管理人员缺乏经验,质量控制技术发展缓慢
承担质量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应熟悉质量管理体系内容,具备广泛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工作经验。部分质量管理人员从未参与过现场监测或实验室分析等基础性工作,实践经验不够丰富,开展监督检查或质控工作比较机械,不利于质量管理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近些年,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推动了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和监测技术向前发展,与监测方法相配套的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却相对落后,质控手段仍仅限于平行样、加标回收、数据比对等,方法简单,手段单一,极大制约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1.4现场监测质量管理薄弱,全程序质量管理存在空白
现场监测工作的影响因素和不确定因素较多,每一个监测现场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监测环境比较复杂,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易受到严重影响[4]。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程度远落后于实验室质量管理,且随着现场监测项目不断增多,便携、快速的分析仪器被广泛应用,很多相应的质量管理工作还未涉及,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很难获得保证。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包括现场调研、制定方案、现场采样、样品保存与运输、样品交接、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或编写报告等,每个工作环节都有可能影响到最终的监测结果。而质量管理工作还未覆盖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在制定方案、样品交接、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环节依然存在空白,极大制约着监测数据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提高。
2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关注和探讨。本研究针对以上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2.1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
建立完备、可行的体系文件是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的根本依据,与监测技术和质量相关的各项要求、保证工作质量的管理规定都应编入到体系文件之中,并通过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全面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水平[5]。质量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依托于体系文件的不断完善,作业指导12环境管理书和记录的及时修订可极大促进监测水平的提高,各科室主任可将责任落实到人,内审员在年度内审中监督体系文件的实施情况。随着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监测领域的不断扩展,质量管理工作还需尽快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以及必要的考核制度。持证上岗考核制度是规范监测工作的有力抓手,国家总站可不断变换考核形式,组织省际之间互考,建立彼此学习的机会,削减地区水平差距。持证上岗考核制度还需不断增加例如生态监测、应急监测等考核类别和科目,保证这项制度贯穿于监测工作的每个角落,以适应环境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确保监测水平的迅速提高。
2.2转变质量管理工作方式
质量管理工作应挑选有一定工作经验,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对质量管理工作有热情,为人谦虚谨慎的技术人员承担[6]。质量管理人员在对其他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时,应本着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工作态度,转变以往“专挑毛病”的工作方式,认真分析、总结检查结果,充分肯定他人工作中的优点,耐心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协助制定整改措施。平易近人的工作态度可以营造出良好的质量管理工作氛围,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则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有力保障。
2.3充分发挥质量监督员的作用
质量监督工作是保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质量监督员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7]。质量监督员应选择技术过硬、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熟悉质量体系文件以及具备一定管理水平的人员担任,每个科室应按照技术人员的数量,以一定比例选出足够数量的质量监督员,以保证有充足的力量完成质量管理工作。质量监督员应充分了解工作的职责和权利,定期地、有效地对技术人员的监测工作全过程实施监督和检查,尤其要充分保证在培人员的监测过程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质量监督员还应针对检查内容认真总结存在问题,制定相关纠正措施,持续监督问题整改情况,确保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2.4重点加强现场监测质量管理
为保证现场采集样品的代表性和现场监测的规范性,科室主任应带领监测人员加强对相关监测方法和技术规范的学习,尤其应注重实际操作的培训,讲解不同行业现场环境的区别,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名现场监测人员要充分了解监测任务的目的和要求,熟悉监测环境及点位布设,清楚监测方法和样品保存要求,认真准备监测设备,并确保在检定期限内按照监测方法规范操作,及时填写原始记录,将质量管理工作融入现场监测工作的每个环节。现场监测的质量管理应根据监测内容,明确监督检查的依据,制定科学详细的检查方案,设计信息完整的检查记录,配备业务能力突出的质控人员,建立有效的考核和整改制度。监督检查人员还应了解监测任务的目的和要求,熟悉监测方案的内容,清楚监测方法及操作步骤,认真记录现场情况,及时汇总并反馈监督检查结果,充分发挥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对提高数据质量的关键作用。
2.5拓展质量管理工作的范围
随着环境监测技术和领域的发展壮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地表水自动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测、应急监测、有机污染物监测、重金属监测、土壤监测以及生态监测等一些新的监测技术,急需建立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监测技术规范,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措施,研发可溯源至国家标准的环境标准样品,以保证质量管理工作能够紧跟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步伐。国家总站可通过组织座谈、技术研讨、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总结各监测领域的质量管理工作方法和技术,广泛听取各地方站和相关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将质量管理工作开展得更加切实可行。
2.6加强环境标准样品的研发力度
环境标准样品作为量值传递的载体,是环境监测质量考核的手段,也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能力保障之一。我国还需继续加大研发环境标准样品的投入和力度,增加生产批号和浓度变化,开发更多种类污染物的标准样品,研制更加复杂的标准样品基体,使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质控考核、技术仲裁、方法验证等质量管理工作具有更加丰富的物质保障。为加快环境标准样品的研发进程,可考虑与国外技术水平先进的同类实验室进行合作,相互取长补短,交流工作经验,充分拓展技术研发思路。
2.7建立适当的奖惩制度
负责质量管理的科室可每年对各科室的监督检查情况和质控考核结果进行一次系统的综合评价,其考核结果可作为单位年终考核的依据之一,对表现突出的技术人员给予一定奖励,对在监测任务中出现重大工作失误的取消当年评选优秀的资格。还可制定评选优秀监测工作者、优秀质量监督员、优秀原始记录填写人、优秀报告编写人等多个奖励办法,以多种手段激励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全面提高。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