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生物方法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微生物限度;方法验证;回收率; 医院制剂;软膏
[中图分类号] R92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2-105-03
氯达软膏、利唑软膏、硫磺软膏作为梅县慢性病防治院常用的医生处方药,在临床被广泛应用,原质量标准无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学验证,为控制产品质量,确保安全用药,本文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规定[1]进行微生物方法学验证。根据制剂抑菌活性的强弱和对不同菌种抑菌程度的大小选择适当的检查方法,加入5种验证试验菌株:枯草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菌于氯达软膏、利唑软膏和硫磺软膏中,对各试验菌的回收率进行验证,建立氯达软膏、利唑软膏和硫磺软膏细菌、霉菌及酵母菌检出方法;控制菌以加入2种验证试验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检出实验,建立氯达软膏、利唑软膏和硫磺软膏控制菌检查方法。
1 试药与仪器
1.1 试验样品
氯达软膏(批号分别为130629,130712,130718;利唑软膏(批号分别为13720,130625,130723),硫磺软膏(批号分别为130610,130615,130623)均由梅县慢性病防治院提供。
1.2 验证用仪器
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BSC-1300ⅡA2生物安全柜、DNP-9052BS-Ⅲ型电热恒温培养箱、HCB602H电子分析天平(0.01g)、ZW-808A微型智能集菌仪、一次性无菌过滤器、ZW-808D智能匀浆仪、卧式灭菌器、HH.Bll.500-电热恒温培养箱、SPX-150型生化培养箱等
1.3 试验菌株
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501-2a1]、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5a]、大肠埃希菌[CMCC(B)44102-3a]、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3a]、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104-2a]黑曲霉[CMCC(F)98003-1a]均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提供,以上菌株传代次数均不超过5代。
1.4 验证用培养基及稀释剂
pH=7.0的氯化钠一蛋白胨缓冲液(批号:1112292)、营养肉汤培养基(批号:3101032)、营养琼脂培养基(批号:201112262)、改良马丁培养基(批号:3101466)、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批号:3101223)、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批号:201112231)、胆盐乳糖培养基(批号:3101078)、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批号:120315),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琼脂培养基(批号:110223)均由北京三药科技开发公司或广东环凯微生物有限公司出品。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或化学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菌液制备[1-12]
接种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新鲜培养物至营养肉汤培养基中,培养温度(34±1)℃,培养24h,接种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至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中,培养温度(25±1)℃,培养46h,将上述培养物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毫升含菌数为50~100cfu的菌悬液。接种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至改良马丁琼脂斜面培养基中,培养温度(25±1)℃,培养6d,加入4mL含0.05%(mL/mL)聚山梨酯80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吸出孢子悬液至无菌试管内,用含0.05%(mL/mL)聚山梨酯80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毫升含孢子数50~100cfu的孢子悬液。
2.2 供试品溶液制备[1-12]
氯达软膏、利唑软膏供试液:取氯达软膏10.12g、利唑软膏9.95g,分别加至含20mL无菌十四烷酸异丙酯和无菌玻璃珠的二个三角瓶中,充分振摇使供试品溶解后,各加入45℃的pH=7.0的无菌氯化钠一蛋白胨缓冲液100mL,振摇6min,静置使油水明显分层,取其水层,作为1∶10的供试液。
硫磺软膏供试液:取硫磺软膏5.05g,加至含溶化的(温度不超过45℃)5g司盘80、3g单硬脂酸甘油酯、10g聚山梨酯80无菌混合物的烧杯中,用无菌玻棒搅拌成团后,加入45℃ 的pH=7.0的无菌氯化钠一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边加边搅拌,使供试品充分乳化,作为120的供试液。
2.3 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验证[1-12]
试验组:取按“2.2”项下制备的供试品溶液1mL和试验菌液1mL按常规法:取供试液1mL注皿;培养基稀释法:取供试品溶液1mL注入10个平皿(0.1mL/皿);离心法:取一定量的供试品溶液,以500 r/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试验;薄膜过滤法:取供试品溶液1mL,采用薄膜过滤法,依法检查,以pH=7.0的无菌氯化钠一蛋白胨缓冲液为冲洗液。
菌液组:取1mL试验组中相同稀释级的菌悬液,同法测定其菌数,得出试验组中加入的菌数。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计算平均菌落数。
供试品对照组:取与试验组同一供试品溶液和方法,不加菌液,测定样品本底菌。
稀释剂对照组:用pH=7.0的无菌氯化钠一蛋白胨缓冲液替代供试品,加入试验菌,按试验组的方法测定其菌落数。
计算公式:
结果判断:稀释剂对照组的菌数回收率应均不低于70%,若3次独立平行试验中试验组的菌数回收率均不低于70%,则说明可照该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和计数方法测定该供试品的细菌、霉菌及酵母菌数。若任一次试验中试验组的菌数回收率低于70%,则说明所采用的方法不可行,应改用其他方法(离心法、中和法、薄膜过滤法等)消除供试品的抑菌作用,并重新进行方法验证。验证试验结果见表1(表中薄膜过滤法:冲洗量为100mL×3次。)
上表试验结果表明,3个样品中的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3个菌株回收率试验,氯达软膏、利唑软膏抑菌作用较强,需采用离心法+薄膜过滤法联用消除供试品的抑菌活性;而硫磺软膏则用培养基稀释法0.1mL/皿,回收率能达到70%以上;氯达软膏、利唑软膏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的回收率试验需用离心法+薄膜过滤法联用、硫磺软膏用培养基稀释法(0.1mL/皿)回收率才能达到70%以上。
2.4 控制菌检查法的验证
试验组: 取 “2.2”项下制备的供试品溶液10mL和50~100cfu试验菌加入增菌培养基中,依相应控制菌检查法进行检查。
阴性对照组: 除菌液为大肠埃希氏菌1mL(10~100cfu),方法同试验组。
上表试验结果表明,氯达软膏与利唑软膏因其抑菌作用较强,只能采用离心法+薄膜过滤法检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硫磺软膏用培养基稀释法检查金黄色葡萄球菌(200mL)及常规法检查铜绿假单胞菌。
3 讨论
上述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验证及控制菌检查法的验证数据表明,3种医院外用软膏制剂均不能按常规法检查微生物限度, 抑菌作用较强的品种氯达软膏和利唑软膏需要采用离心法+薄膜过滤法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而硫磺软膏则用培养基稀释法可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
软膏剂供试品的制备一直比较繁琐,笔者采用中国药典规定非水溶性供试品的两种制备方法,发现平皿法测定供试品时,用药典规定的方法1更适合;方法2的十四烷酸异丙酯容易与一次性塑料培养皿发生反应,使培养皿表面变白,难以计数。因此,在2.2 供试品溶液制备中采用了两种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
采用药典规定非水溶性供试品的方法2时,如供试品难溶,可尝试用匀浆仪低速档混溶,在供试品的冲洗液中加入1%无菌聚山梨酯80[13],可以明显减少薄膜上药物的残留,使计数更准确。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附录107-116.
[2]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351-382.
[3] 宾驰,颜栋林.4种医院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2):226-227.
[4] 钟国庆,刘大伟.21种医院外用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学验证[J].中国药品标准,2010,11(6):461-463,476 .
[5] 钟国庆,刘大伟,刘华,等.26种医院外用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建立[J].中国药品标准,2011,12(4):307-310.
[6] 黄璐敏,刘杜妙,徐文英,等.2种医院软膏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学验证[J].中国药业,2012,21(18):47-49.
[7] 李晓东,李娟,郭朝晖,等.几种医院外用中药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建立[J].西部中医药,2012,25(2):25-27.
[8] 黄依玲.医院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重新验证[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9):3-4.
[9] 柳冬梅,殷生楠.10种医院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验证[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1):1-3.
[10] 卢文斌,郭瑜蓉.硝酸咪康唑乳膏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学验证[J].海峡药学,2009,21(9):48-49.
[11] 游龙.诺氟沙星胶囊微生物限度检测方法的验证[J].海峡药学,2010,22(12):77-78.
[12] 张静华.食品的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验证的研究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2):58-59,61.
【关键词】辛伐他汀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验证
【Abstract】Using the common method and culture medium dilution method validated the methodological for microbial limit test of simvastatin tablet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ecovery of test bacterium exceed 70% when using the culture medium dilution method. Detection the control strain using the culture medium dilution method. The test group detected the Escherichia coli, and the negative control group didn’t detect the Staphylococcus aureus. This validation method illustrate that the simvastatin tablets have the tenuous bacteriostatic action and could be applied the culture medium dilution method to examine the microbial limit.
【Key words】Simvastatin tablets; Microbial limit test; Validation
《中国药典》2010版规定,当建立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时,应进行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以确认所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细菌、霉菌及酵母菌数的测定。而对具有抑菌作用的产品,由于在试验条件下存在对待检菌的干扰,使检查结果不能真实的反映药品被污染微生物的量,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如薄膜过滤法、培养基稀释法、中和法或离心沉淀法等方法或联合使用这些方法消除供试品的抑菌活性,使药品的抑菌作用在该检验条件下无干扰或可以忽略不计,从而顺利检出供试品所污染的各种微生物,更好的控制药品的质量,保证人民的用药安全。辛伐他汀是心血管类药物,为使该药品质量得到较好的控制,笔者采用两种方法来验证辛伐他汀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专属性和有效性。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样品:辛伐他汀片(规格10mg,批号100901),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2 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091102)、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090506)、改良马丁培养基(091002)、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091203)、胆盐乳糖培养基(BL)(090701)、营养肉汤培养基(100205)、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4-甲基伞形酮葡糖苷酸培养基(MUG)(090302)。
1.3 供试菌种: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44102];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CMCC(B)26003];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lis)[CMCC(B)63501];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CMCC(F)98001];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CMCC(F)98003]。以上菌株由重庆药品检验所提供。
1.4 稀释剂及试剂: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靛基质试剂,0.9%无菌氯化钠溶液。
1.5 仪器:生物洁净安全柜、压力蒸汽灭菌器、生化培养箱、恒温水浴锅、电子天平、酒精灯、培养皿、锥形瓶、移液管、微生物限度专用检测室等。
2 方法
2.1 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
2.1.1 菌液的制备: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新鲜培养物至10ml营养肉汤中,在30-35℃下培养18~24h,吸取该培养液1ml,加入9ml 0.9%无菌氯化钠溶液,采用10倍递增稀释法,稀释至10-5-10-7,使溶液中菌数约为50-100cfu/ml。
接种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至10ml改良马丁培养基中,在23-28℃下培养18-24h,吸取该培养液1ml,加入9ml0.9%无菌氯化钠溶液,采用10倍递增稀释法,稀释至10-5-10-7,使溶液中菌数约为50-100cfu/ml。
接种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至改良马丁斜面培养基上,在23-28℃下培养5-7d,加3-5ml0.9%无菌氯化钠溶液洗下霉菌孢子,吸出孢子悬液(用管口带有薄的无菌棉花或纱布能过滤菌丝的无菌毛细吸管)1ml加0.9%无菌氯化钠溶液9ml,采用10倍递增稀释法,稀释至10-4-10-6,使菌数约为50-100cfu/ml。
2.1.2 培养基的制备:按照说明书进行配制后分装灭菌备用。
2.1.3 供试液的配制:称取供试品10g,加入pH7.0的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水浴加热溶解,温度不得过45℃,混匀,作为1:10的供试液。
2.1.4 计数方法的验证(常规法)
1)试验组
细菌数的测定:分别取上述1:10供试液1ml,注入无菌平皿中,并分别加入上述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50-100cfu的试验菌菌悬液1ml,立刻倾注15-20ml的营养琼脂培养基,混匀,凝固,于30-35℃倒置培养2天。
霉菌及酵母菌数的测定:分别取上述1:10供试液1ml,注入无菌平皿中,并分别加入上述白色念珠菌、黑曲霉50-100cfu的试验菌菌悬液1ml,立刻倾注15-20ml的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混匀,凝固,于23-28℃倒置培养3天。
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板,按平皿法测定其菌数。
2)菌液组
在无菌平皿中分别加入上述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50-100cfu的试验菌菌悬液1ml,立刻倾注15-20ml的营养琼脂培养基,混匀,凝固,于30-35℃倒置培养2天。
在无菌平皿中分别加入上述白色念珠菌、黑曲霉50-100cfu的试验菌菌悬液1ml,立刻倾注15-20ml的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混匀,凝固,于23-28℃倒置培养3天。
3)供试品对照组
细菌数的测定:分别取上述1:10供试液1ml,注入无菌平皿中,立刻倾注15-20ml的营养琼脂培养基,混匀,凝固,于30-35℃倒置培养2天。
霉菌及酵母菌数的测定:分别取上述1:10供试液1ml,注入无菌平皿中,立刻倾注15-20ml的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混匀,凝固,于23-28℃倒置培养3天。
(4)稀释剂对照组
用pH 7.0的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替代供试品,加入试验菌,使最终菌浓度为每1ml供试液含50-100cfu,按试验组的供试液制备方法和菌落计数方法测定其菌数。
每处理3次重复,分别计算各试验菌每次试验的回收率,求其平均值。
2.1.5 计数方法的验证(培养基稀释法)
每组除供试液1ml和试验菌1ml均等量分注5个无菌平皿中(每个均加0.2ml)外,其他每组操作同常规法。
结果表明:采用培养基稀释法能够有效的去除本品对大肠埃希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试验组及稀释剂对照组菌液回收率均大于70%。
结论:确定本品的细菌数检查采用培养基稀释法测定,霉菌及酵母菌检查采用常规法测定。
2.2 控制菌的验证
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本试验所用样品的控制菌检查要求为每1g中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按照规定,验证大肠埃希菌选择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阴性对照菌,因此验证菌株为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2.2.1 菌液的制备:接种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新鲜培养物至营养琼脂培养基中,于30-35℃培养18-24h,再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按10倍系列稀释成浓度为10-100cfu/ml的菌悬液。
2.2.2 常规法:1)试验组。取1:10供试液10ml(相当于1g供试样品),加入1ml大肠埃细菌悬液(10-100cfu),接种至100ml胆盐乳糖培养基中,于35-37℃下培养18-24h。2)阴性菌对照组。取供试液10ml和1ml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10-100cfu),接种至100ml胆盐乳糖培养基中,于35-37℃下培养18-24h。
试验组和阴性菌对照组培养18-24h后,分别取上述培养物0.2ml,接种至含5mlMUG培养基的试管内,培养,分别于5和24h时在366nm紫外光下观察,同时用未接种的MUG培养基作本底对照。若管内培养物呈现荧光,则MUG阳性;不呈荧光,则MUG阴性。观察后,沿培养管的管壁加数滴靛基质试液,液面若呈现玫瑰红色,则为靛基质阳性;若呈现试剂本色,则为靛基质阴性。本底对照应为MUG阴性和靛基质阴性。如试剂为MUG阳性,靛基质阴性,或MUG阴性,靛基质阳性,则取胆盐乳糖培养基的培养物划线接种于曙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或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的平板上,培养18-24h,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阴性菌对照组不得检出阴性对照菌。若试验组检出试验菌,按此供试液制备法和控制菌检查法进行供试品的该控制菌检查。试验组未检出试验菌,应采用稀释法、离心沉淀法、薄膜过滤法、中和法等方法或联合使用这些方法消除供试品的抑菌活性,并重新进行验证。
试验结果:试验组未检出试验菌,阴性菌对照组未检出阴性菌。结果表明辛伐他汀片对大肠埃希菌有抑制作用,因此采用培养基稀释法消除辛伐他汀片对大肠埃希菌的抑菌作用。
2.2.3 采用培养基稀释法:试验组。方法同以上控制菌检查,区别在于取供试液10ml(相当于供试品1g)和1ml大肠菌悬液(10-100cfu)接种至250ml胆盐乳糖培养基中,35-37℃培养18-24h,其余操作同上。
试验结果:试验组检出试验菌。说明培养基稀释法可用于该样品的控制菌检测。
关键词: 生物工程专业 微生物教学 教学方法
1998年教育部将发酵工程、生物化工、生物制药、化学工程等专业统一命名为生物工程专业。截止到2015年,全国有309所高校开设生物工程专业,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微生物课程作为生物工程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之一,涉及面非常广、发展迅速,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但是由于各高校生物工程开设的基础及定位的不同,微生物课程讲授的内容、侧重点及实验量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本文主要侧重对我校发酵工程方向的生物工程专业中微生物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初探。
一、课程的定位
在建生物工程专业之前,我校首先跟多所开设生物工程的院校进行走访,包括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燕山大学,同时结合我院已有的基础,最终将我院的生物工程专业定位为工科专业,同时侧重点是发酵工程方向。因此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的专业基础课,开设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及实习实训课程,明确微生物在发酵工程领域的重要地位,从而在理论上和实际操作及实践上夯实学生的基础,使他们对工业微生物有明确的认识。在明确考核方式的同时,明确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任务、程度。
二、专业建设目标
2015年4月16日,河北省教育厅官方网站正式公布我校为省内首批应用型本科试点高校。我校明确提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结合我校应用型大学的定位,同时结合我院已有的酿酒工程专业,因此将我院的生物工程专业定位为应用型工科专业。确立我院的生物工程专业的建设目标为:依托河北省重点学科酿酒工程专业、依托我校重点学科发酵工程专业,面向酒类酿造、生物医药、粮油深加工产业,培养具有工业微生物基本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过程及工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该领域从事生产、管理、微生物资源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教材的选用
教材是联系学生和老师的桥梁,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现在微生物课面临教学时数少、学生知识体系不同、实验动手能力不强的实际情况,因此更应该重视教材的选择。目前国内出版的微生物教材较多,但真正适合工科院校发酵方向的不多。经过多重比较,最终选用周德庆先生编写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为理论授课教材,其中微生物的共性,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真核和原核生物有些细胞器的功能参考沈萍教授编写的《微生物学》)、病毒、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培养基,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共七章需要重点讲解。
在实验实践教材选用上,我们选用杜连祥教授主编的,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为实验教材,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操作的基本技能,掌握培养基配置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工业微生物的细胞特性,熟练掌握如何从自然界中分离筛选微生物,熟练掌握工业微生物的复壮方法,掌握微生物保存方法,从而使学生明确微生物培养在生物工程领域的重要地位,同时要求学生明确微生物培养条件对微生物产物的影响。
四、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一)首先注重绪论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绪论在教科书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既讲述了历代微生物学者的研究过程和成果,又展望了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方向和作用。学生通过绪论的学习,可以对微生物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掌握微生物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绪论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任务,同时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前沿。
(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穿插课堂对比法、启迪法、研讨法、角色转化法、故事法等新的教学手段。例如我们在讲解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时,就可以采用对比法,对比两种生物的主要差别。还有讲解不同的真核生物时,可以采用比较法,比较几种真核生物的菌落形态、培养条件等。
(三)加强微课、慕课建设,为学生搭建研讨的平台。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单纯地听,课后学生自觉复习,但是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学生课堂兴趣逐渐被手机吸引。上课不听讲,玩手机成为普遍现象,有的学校上课时,由班委将同学手机统一收齐,下课再发还的办法,但是效果也不好,同时给班委带来负担。那么如何使学生很好地收心,同时又可以利用手机这个工具呢?那就是加强微课、慕课建设,使学生短时间可以集中注意力。同时,还应注意微课慕课平台建设,使学生带着任务预习复习所学内容,这样更有助于学习效果的增强。同时在增强实验室硬件建设的同时,搭建虚拟实验室平台,可以达到如同学生亲自做实验的效果。
(四)学习与实践结合,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生物工程专业是工科专业,微生物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微生物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必须走工业化的道路。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工程、更好地掌握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让学生走进工厂、真正参与实际生产,在实际生产中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我们结合现有的资源,开辟多家实习基地,在学生实习时都配备实习教师,现场讲解实际生产中用到的知识,让学生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总之,高校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微生物是生物工程中最关键的一门课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因此必须借助现有的资源上好这门课,使学生领略生物工程的精髓。
参考文献:
[1]薛林贵,等.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理论教学改革的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3).
[2]兰时乐,等.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18.
关键词:微生物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 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2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生物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是引领学生进入微生物世界的入门课程,且这门课程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学习者不仅要学习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理论、基础的实验操作技术,更需要学习者对知识的驾驭应用,即利用相关知识与技能兴利除害、让微生物更好造福人类及推动社会的进步[1]。基于此,需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够更好的结合起来[2]。纵观已经发表的教改论文,教学工作者提出了许多良好的经验与方法,这些可以成为年轻教师教学中的重要参考,笔者也是其中的受益者[3-5]。基于前人的基础,在过去几年的微生物教学中,本人也积累了一些想法并已付诸实施,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简述如下,愿与同行共斟酌。
1 正确把握教学内容,教学做到详略有度
在本校压缩理论课时、多给学生实践机会的总体指导方针下,目前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微生物学》课程的学时在逐年递减,已经降到了44个学时。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课时,既能完成重点知识的介绍、又能尽量拓宽学生对这门学科知识的了解与把握成为问题的关键点。在了解本校生物技术学生课程计划的基础上,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门课程是大二的第二个学期开设的,而本专业的学生在大三时还将选修或必修《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遗传与育种》等课程,这些课程与《微生物学》中的“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传染与免疫”等章节高度重复,且前者的内容介绍更加深入具体,因而这些章节可作为次要内容介绍。而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生态分类等基础知识将作为重点讲授内容。故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总体课程安排,做到详略有度,可以有效利用课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采取合理教学方式,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会采用满堂灌、注入式等传统教学方法,这些方式往往会制约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不尽人意。为此,笔者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如下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乃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兴趣的培养与眼界的开阔程度密不可分。作为微生物学课堂,教师不能局限于呆板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应重视知识与现实科学发展的联系,并以此开阔学生的眼界。如:在介绍传染与免疫章节时,介绍了人类的传染病主要是由病原微生物导致的,同时还包括少数的病原寄生虫,例如疟疾就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介绍到这,许多老师就没有下文了,但如果此时接着介绍疟疾曾经是二次大战战士死亡的主要因素、现在每年仍然可以导致全球上百万人死亡,而战胜它的武器竟然是普通植物青蒿的提取物―青蒿素,并联系上2011年美国拉斯克奖(被誉为诺贝奖的风向标)获得者屠呦呦,这也是迄今中国生物医学界最高奖项的获得者,她获奖仅仅是由于在提取青蒿素时对提取工艺进行了简单的改进,采用了低温的乙醚提取法,就获得了具有高活性的青蒿素,教学就变得有趣味有深度了。这样的联系,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了科学界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的人物、拉斯克奖、诺贝尔奖等知识,更主要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许多学生在惊诧于科学研究成果具有神奇力量的同时,还会主动了解学习这些内容,有些学生甚至将青蒿素的提取工艺都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审时度势,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查阅“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杂志来及时了解人类社会的最新科技成果,了解我国家的最高科学技术奖等,由此来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其知识面,从而培养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因而在课堂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之爱听、愿学、勤问,敢于知难而进,就会增加学生课后查找、阅读参考资料的主动性,这对学生后续内容的学习也是一种鞭策和激励,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2)转变学生身份,使其由教学受体变成教学主体
纵观各大高等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方式,多采用以教师作为主体,教学方式主要为多媒体教学,辅以胶片投影、粉笔板书等方式,尽管这些方式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立体感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如果课堂全程以这样方式进行,学生往往会产生怠倦感,也有可能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这主要是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为此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在这方面进行了一定探索实践,建立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适当转变学生身份,使其由教学受体转变成教学主体。
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应承担理论性强、难度大、基础知识等的讲授,如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生态分布及分类鉴定等由教师主讲。但有些概念性不强、知识点容易理解并有充分发挥空间的课程内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完成,如:霉菌、酵母菌、放线菌的分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基的种类、选用与设计培养基的方法,有害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微生物与环境保护,微生物与能源开发利用,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等可以作为专题的形式来交于学生教授。
采取的教学程序为:开课之初教师提出倡议并公布学生参与讲授的内容将参与学生进行分组(3~4人/组),由各组自行挑选讲授内容各组查阅、整理资料,自行制成PPT并撰写专题论文提交PPT及专题论文给教师审核审核通过后,由每组派1~2名学生进行课堂讲授并接受学生提问学生提问并全班讨论(10~15 min)教师参与讨论并做总结补充。
这种模式笔者已在三届学生中实施,效果颇佳。首先,它吸引了几乎全班同学的积极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每个组需要独立完成一个专题,这要求全组的成员既需分工又要协作,来完成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到最后多媒体幻灯片的制作与专题论文撰写等工作,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成员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而且让学生查找、综合归纳、整理资料与撰写论文的能力无形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为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等方面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最后,每组还将委派1~2名成员走向课堂给同学们作汇报讲解,并要接受大家的提问,这对于学生的自信心、讲解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方面都是综合的考量,也可为学生以后谋职面试、考研复试等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接受了这种教学模式教育的毕业生曾写信告诉我:老师,我非常感谢您曾经给了我那么好的一个锻炼机会,不仅让我体会了教师的职责,同时积累的经验真是让我毕生受用。
这种方式笔者在每年的《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都会利用,对教师来说,也收获颇多。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具有比较全面、图片精美等特点,这些又可成为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资料,非常受益。当然这也需要教师有更多的付出,学生查阅、整理形成的资料需要教师从知识结构是否完整、概念是否准确、查找资料是否前沿等方面严格
把关。
(3)课程考核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
在《微生物学》课程考核中,以前我们往往会步入一个误区,即一张试卷定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势必造成学生平时不上课,课下抄笔记,期末搞突击,高分低能等不良的后果,根本达不到检查教与学效果好坏的目的。因而建立一套较完善的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最高目标、科学的考核体系势在必行,笔者将课程考核方式由单一的形式转变成多元化,实践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课程考核将理论课与实践可分开,理论课的考核内容包括考勤10%、课堂表现20%、专题报告20%,期末笔试50%。其中课堂表现主要包括回答问题、课堂讨论等内容,笔者很注重这方面,不论课程时间多么紧张,每堂课前利用10 min进行复习提问环节必不可少。这是承前启后的过程,不仅可以督促学生课后花一定的时间对重点知识进行复习,也是对前一堂课程知识的回顾与巩固,由此引入新的知识会有很好的连贯性,学生更容易进入状态。课堂上,笔者也非常鼓励大家畅所欲言,随时可以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为学生的胆识、口头表达等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多元化考核方式的实施,最后的综合成绩就能比较客观反映出《微生物学》课程教与学的效果了,高分意味着学生到课率高、积极参与课堂、专心专题报告制作、期末复习认真;低分则属于那些平时没有付出、期末复习不力者;中等成绩则表示学生的平时表现一般、期末考试成绩一般。
实验成绩考核则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为目的,故也应当实行多元化的考核,考核成绩包括出勤10%、综合设计40%、课堂操作20%、实验报告30%。改革后,学生变得善于思考、勤于动手了,许多学生还在此基础上找老师设计申请学校与学院的大学生创新课题。真正做到了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灵活应用、融会
贯通。
3 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微生物学实践教学是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验证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对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获得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及实验基本技能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一定要加以重视[6]。同时微生物实践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作为目标,真正地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为。为此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保证充足的实践学时。目前生物技术专业的微生物实验学时已有原来的24学时增加到3时,保证了在开设基础实验之余,还可以开设其它创新型、综合型的实验。
(2)基础性实验不马虎。微生物实验中的一些经典实验如:革兰氏染色、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微生物计数技术、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的纯种分离技术等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相关的无菌操作、接种、培养基配制、观察鉴定微生物等技术,从而奠定扎实的操作基础,因而一定要重视。
(3)综合设计性实验必不可少。传统的微生物实践教学多以验证型、演示性和示范性的实验内容为主,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甚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而在基础性实验之上开设综合性实验必不可少。因为有基础性实验奠定的基础,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主题,由学生自行完成。如:从环境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某种酶的产生菌株。采取的基本流程为:将学生进行分组布置实验任务学生接受任务,查找资料并自行设计完成实验技术方案提交方案经指导教师批阅通过后执行实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操作综合整理实验结果,书写实验报告并提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批阅实验报告,根据实验设计方案、考勤、课堂操作、实验报告等方面进行进行成绩评定。综合性实验的开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
学效果。
目前,生物技术的创新正在带动着整个生物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而我们的教育对象若干年后将成为我国甚至国际生物技术研究和开发的主力军,他们的培养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全球生物技术的发展水平[7]。因而,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敬业、创新、乐于奉献的人生目标,并要加强个人知识储备、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在此基础上,要认真钻研、提高与改进教学方法,来提高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为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贡献自己的光与热。
参考文献
[1]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62-363.
[2] 王海平,黄和升.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0(35):938.
[3] 高明华,张志琰,樊庆德,等.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776-3777,3780.
[4] 薛林贵,李师翁,唐德平.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177-180.
[5] 陈芝,宋渊,袁红莉.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6(8):28,7.
【论文摘要】:《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本人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绪论部分的教学,(2)加大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授,(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加强实验教学。做到以上几点,将极大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培养出该领域的优秀人才。
微生物技术是现代高技术之一,对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以低耗高效、副产物和副作用小、安全性好,而在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技术的交叉渗透过程中,将微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到环境工程中,为微生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解决目前人类所遇到的人口、能源、废物处理等环境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显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国内许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开设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并将课程的重点放在了介绍微生物的生态与微生物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应用上。但同时《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内容与研究方法上和环境工程的其它课程又有较大的差别,所以该课程的教学有它的独特性。
我校水资源与环境学院自开始招环境工程本科生以来,一直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目前,我有幸成为这门课程的主讲老师。如何对待该课程的教学? 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紧跟学科发展步伐,使学生在系统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防治环境污染、改善与提高环境质量的微生物学原理、技术和方法? 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工作,感受颇多,特将我对讲授这门课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请批评指正。
1 加强绪论部分的教学
有些人认为绪论没有什么具体内容,在教学上可有可无,有些老师往往是让学生们自学绪论部分。但实际上绪论是一门课程的序曲,又是一门课程的缩影和向导。在绪论的讲授中,授课教师应该介绍微生物的发现及其与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对于我们人类和环境的重要性;介绍微生物学的奠基、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是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介绍显微镜的发明者列文虎克、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等为微生物学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启迪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1];介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多联系生活和实践,努力使抽象深奥的内容变得具体简单。例如,在讲授微生物发酵时,联系酸奶的制作,告诉学生各厂家生产的酸奶呈现不同的风味就是因为不同厂家选用的菌种不同,因而发酵产物不同所致,使学生深刻了解了发酵的不同类型。
2 更新教学内容,加大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授
环境微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随着生物学、微生物学及环境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呈现出新的内容。特别是日新月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渗透到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与微生物学关系密切,这更加促进了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为了紧跟时代和学科发展的步伐,培养高质量人才,教师需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跟踪学科前沿发展变化的动态,将新的知识和新技术及时增加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性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为他们将来深入开展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可以讲解有关DNA重组技术、基因扩增技术、DNA测序技术等高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2,3],为学生将来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还可以把一些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知识,例如ADIS的传播及预防,SARS、禽流感的爆发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等等,以科普形式介绍给学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另外,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引入教学中,也可以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动机,帮助学生认识发现真理的过程,培养其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和勇气。
3 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一种内驱力,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只有在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和参与能力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力。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们在通常情况下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其教学内容是一些微观的、抽象的、阐述性的内容,并且涉及到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诸多前沿学科,具有较强的广度与深度。如果不能及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这些繁杂的内容就会使学生感到味如嚼蜡,毫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佳。如果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就会增加学生课后查找、阅读参考资料的主动性,这对学生后续内容的学习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
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主要学习了数学、物理和基础化学等课程,专业课程学习尚未展开,所以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学习微生物目的缺乏认识,在他们思想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即解决环境问题必须用物理化学的方法。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将工程实践中一些有影响的或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实例,如:一般的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城市垃圾资源化系统等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明白微生物在处理环境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还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前几个章节主要讲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化过程,具有概念多、微生物种类多且形态多变的特点,而且由于微生物形体小,无法从日常生活中得到直观的印象,学生普遍感到“看不见,摸不着”。针对这种情况,应当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利用一些典型微生物的图片或三维动画形式,描述其形态与生长发育过程,这样既方便讲解又生动活泼,利于学生理解,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采集微生物,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自己去观察体会,并通过查资料,关注学科进展,采取互动形式,增加学生从课外获得相关知识的能力。
4 加强实验教学
微生物学是来源于实验的科学,所以我们应着重加强实验教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原理性、概念性、实践性、操作性难度较大的课程。比如显微镜技术、制片和染色技术、培养基的制备技术、无菌操作技术、纯种分离培养技术、菌种保藏技术、大气及水中微生物监测技术等。这些都需要特殊的设备和独立的训练,如果没有足够的课时及仪器支持,掌握其中的操作技术是很困难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前期准备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精细和繁琐的工作,工作量大,连续性强,即使是微小的疏忽也可能造成实验的失败。在做实验准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细致才能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这就对实验室老师的素质和教学态度提出严峻的考验。
还有,实验操作过程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最好的过程。实验中,我们应该采取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大胆探索,教师积极引导、注重启发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做“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时,我们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完成3个不同类别典型细菌的正确鉴别染色片,从挑取菌种、涂片、固定、染色、调试显微镜,直到观察到染色的微生物形态,鉴别出正确的菌种为止,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操作,而且实验的每一步都要非常认真仔细,稍不注意就得不到正确结果[4]。实验中,学生对涂片后固定细菌时的温度高低、洗片环节、酒精脱色的时间等精心分析,反复实验摸索,并在教师的启发下,找出问题症结,直到得出满意的结果为止。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应对学生操作时的习惯性问题和错误作重点提示和讲解,并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及时指导纠正动作,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实验课的讲授过程中,我们还应尽可能地开一些综合性地实验。综合实验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实验的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是过去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实验过程印象不深,理论掌握不牢,动手能力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验课题,如水、室内空气、土壤和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分布等应用于实验教学,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由指导老师指导和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巩固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微生物学博大精深,微生物在处理环境问题时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微生物教学进行得更合理,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具备较高的微生物学综合素质,相信通过对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和改革,通过主讲老师地不断学习提高,最终能够使《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适应时展要求,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环境科学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张洪勋,王晓谊,齐鸿雁.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进展[J].生态学报,2003,23(5): 98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