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a)-106-03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umanity quality cultivation system for meidical students
SUN Ledong, ZHONG Caimei, HE Fengjiao, ZENG Kang, ZHOU Zaigao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Nanfang Hospit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era of complex society background, the humanity quality education has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value for meidical students.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ity, feasibility, openness, flexibility, multiplication,we construction an effectivehumanity quality cultivation system and adopt the effective ways to strengthen humanity quality education and to meet of the newsituational developent.
[Keywords] Medical students;Humanity quality;System
近年来,社会对医务人员的道德水准提出质疑,呼吁医务人员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在校的医学生只有在求学阶段就注重人文素质培养,才能满足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质要求。目前,各医学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与哲学杂志社,会同全国30多所医学院校共同制定的《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会医学教学和学科建设的建议》发表后,各学校都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内容,并上升到进一步优化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高度认识,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医学人文教育仍严重滞后于实际的需要,甚至连医学人文教育薄弱的状况都没有根本改变[1-2]。
1 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重要性
1.1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适应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
早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人文教育就被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医学学科的发展的趋势是学科分工越来越细,新兴学科不断出现,与此同时,学科的交叉渗透,特别是与社会科学的综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医学学科的发展要求不断地更新观念,通力协作,敢于创新,同时也正在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变,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体系转变为更加科学的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体系。后者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提高医疗水平和质量[1,3]。人文素质教育能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和自学能力。因此,重视医学生人才素质培养,可更好地适应学科发展需要。
1.2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适应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
医学的服务目标,除了消除疾病、延长人的生命外,还应当包括减轻患者的痛苦、提供心理安慰、改善生命质量。现代医学集中关注病而形成越来越细的专业化与专科化,使医生只关注本专业与专科有关的疾病,完全忽视了患者身上的病是与其心理、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息息相关。这种专科化或专业化,将对医学极其重要的情感交流与人文关怀排除于医学之外,医学逐渐失去人性而受到批评[4]。正如杜治政认为在所有学科中,医学应当是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科,但现实却是最没有人性的科学[5]。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不再满足于消除疾病、延长人的生命,而更多的是人文关怀。只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才有可能满足社会的要求。
1.3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医学生成才的内在要求
美国曾对1 311位科学家进行了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有卓越成就的人几乎都是文理兼通的“通才”。但我国由于受前苏联教学模式的影响,医学院校往往只开设几门政治理论课程,基本上没有人文教育的内容。即使有,也往往重视不够。培养的学生也多存在缺少人文知识,表达能力差,艺术修养不够,欣赏品位低,缺少应有的品格修养和道德情操,创新意识差,心理状况不好等现象[3],难以适应医学生成才的需要。医务工作者不仅需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还要有很高的道德水准和良好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较好的全面素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知识为基础,并需要有创新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而人文素质教育可使医学生得到专业以外的多学科知识和产生丰富的联想,为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激发科学创新能力打下基础[1,3]。
1.4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完善大学生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
社会发展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物质财富,也使人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部分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重物质轻精神,重实际轻理想,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出现了人格偏差。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医学生树立适应时展需要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有利于自觉将物质生活的改善与人格的理想境界统一起来,增进人际间的和谐,达到完美的人格境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3]。
2 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虽然加强人文教育的呼声很高,不少院校也进行了多方努力,仍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提示我们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规律研究还不够深入,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医学事业的发展出发,以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地界定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科学制定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案[1-2]。
2.2 可行性原则
目前一般医学生周学时在30~35之间,如再开设10多门系列人文社会医学课程,增加近300个学时或近20个学分,在没有对我国目前医学教学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重大调整的情况下,是无可操作价值的。因此,应根据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医学院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充分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从实际出发,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设计可行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1-2]。
2.3 开放性原则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体系应该是开放性的,不仅需要立足医学院校,还需要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资源,形成合力,以形素质培养的全覆盖及全过程[1]。此外,开放性原则还体现在不仅仅在医学高等教育课堂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还应加大人文素质教育网络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作用,结合学校特色,在保证强烈的政治导向和弘扬时代精神的情况下,真正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6]。
2.4 个性化原则
我国的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可借鉴西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先进经验,但绝不能照搬照抄,而应体现中国自身的特色[1]。中国悠久的医学发展历史所沉淀的丰富灿烂的医学文化是医学生人文甚至教育的重要资源。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等医书就蕴含了丰富的文学内涵。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其中的药方、药膳及各种养生保健方法足以形成“红学”的一个专门而又庞大的研究体系[7]。因此,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一定要体现中国特色,并结合学生本身的差异,实施因人施教。
2.5 灵活性原则
目前的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在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自主决定学习进程、学习方式及学习内容。但灵活性原则并不是对学生放任不管,而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素质结构加强选择内容指导,使学生理解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人文课程设置的序贯性,消除选课的随意性[1-2]。学习模式也可更加灵活,除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外,也可借助网络开展网络教学及相关的知识竞赛,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更加灵活多变地开展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2.6 多元化原则
为使医学生适应全球经济和文化多元化趋势日益加剧的趋势,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应遵循多元化原则。教育内容应包括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不同价值背景下的人文知识的传播,既从中国国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还要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使医学生具有多元化的人文视野[1]。
3 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主要内容
3.1 语言文字素养
语言文字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汉语文字负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渗透了民族的个性,民族的睿智,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纵观历史,许多伟大的医家都具有很深的文字素养,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等医书中十分注意语义确切,表意专一,讲究规范性和科学性。作为医学生应加强语言文字素养,多看看自己的文字病,提高语法修辞水平[7]。
3.2 人际沟通素养
人际沟通是一种特殊的信息沟通,是个人与周围人的心理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情、态度兴趣、思想人格特点的相互交流、相互感应的过程[7]。在当今的医疗服务中,在推进医学发展过程中,一些医学科学工作者认为技术是万能的,而忽视人文关怀[4],也是造成医患紧张的原因之一。在临床实践中,良好的人际沟通包括心理疏导,安定情绪;传授医学知识,介绍医护情况;取得良好医患关系,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等。因此,良好的人际沟通可有效缓解医患关系紧张,但现实是很多医学生由于性格、认识差异、文化传统、沟通技能等因素影响,很少进行人际沟通的训练,进入临床工作后,沟通困难,甚至导致医患纠纷。
3.3 文学艺术素养
中国历史有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医人通文,文人通医。这可能是医学与文学的直接对象都是人,医学解剖的是人的躯体,文学描述的是人的心灵,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要想成为一名著名的医学家,须注重培养人文素养,正如古话所说“不通古史哲文,无以入医门”。文艺素养是指通过文学作品的鉴赏活动,即通过审美活动而逐步培养和提高。文学艺术作品往往是生活的教科书,能以情动人,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文学艺术教育能培养医学生饱满而健康的情感及恰当的表达。文艺作品中一些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疾病描述,又可给医生带来具体的人伦个案。个案感受越多,对人的精神心理素质的感知就越准确、越全面[7]。
3.4 道德法律素养
道德作为一种普通而又特殊的社会现象,产生于社会存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人类自身追求完善的主观需求。长期以来,医学院校都非常重视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如列入必修课的思想品德课、医学伦理学等课程,都从各自的角度较为系统地进行了职业道德教育,对确立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自律的理念有重要意义。但无法使走出校门的医学生从容面对复杂的医患关系,应对缺乏完善的法律机制的执医环境,甚至部分医学生是在日后的医疗服务工作中以惨痛的教训或不良记录为代价,去学习如何尊重患者权益、改善服务态度和提高职业素质。因此,有必要加强道德法律素养,特别是卫生法学的教育,以更好地保障医患双方的正当权益[7]。
4 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途径
4.1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适应发展趋势,关键是建立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会医学教学和学科建设新体系,可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与哲学杂志社,会同全国30多所医学院校共同制定的《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会医学教学和学科建设的建议》的基础上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遵循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原则,科学制定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体系,使课程覆盖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丰富性。
4.2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师资建设
人文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教师,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实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首先应充分利用本校已有的人文社科方面的师资力量,并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引进、自身进修、培训等方式完善自身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同时也可面向社会,聘请在社会上有影响、学术有建树、具有实践经验或艺术专长的知名专家、学者及艺术家等为学生开设各类讲座,引起优质教学资源[1,3]。
4.3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教材建设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除了有优质的师资队伍外,还应该有配套的优质教材。医学院校除了可引进优秀的人文素质培养教材,也可根据院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的编写适应现代教学需要的有特色的素质教育教材[1]。特别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发出系列多媒体教材、网站等,以促进学习的多样化。
4.4 改革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尽管医学院校多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但不能不承认的事实是医学人员教育仍处于薄弱状态。可能与现有的教学计划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有关。目前,医学院校多实施以学分制为主体的教学管理模式。配合学分制,各校调整了教学计划,划分出必修课和选修课,压缩原有的必修课以空出学时给限选课和任选课。通过一定比例的任选课让学生接触和理解本专业以外的学术领域和思想体系,扩大知识面。学分制下公选课是各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效果难以令人满意。选修课的性质、地位和管理方式导致学生不重视课程学习,甚至出现“选而不修”或为拿学分盲目选择容易拿到学分的课程,而不是根据学生自身的素质结构选择内容,以保证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序贯性。此外,医学院校对选修课的管理欠规范,特别是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再加上对选修课内容的深度及考核一般不做专业要求及硬性规定,导致人文素质教育效果不佳。为加强教学效果,可以考虑采取医学人文辅修专业的形式开展教育。在学分制教育的背景下,可充分利用学分制的弹性,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在完成主修专业的前提下,以医学人文辅修专业的形式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借取一部分公选课的学时空间,用优选的课程和较少时间给予医学生人文学科的基本培养。其可使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地位增高,教学的主渠道和系统性都可得到有效保证,并提高教学效果[2]。
4.5 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论坛是学生表达自己的一个很好的平台,许多高校都建立了 BBS站。加大校园网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作用,结合学校特色,在保证强烈的政治导向和弘扬时代精神的情况下,增加人文教育内容,真正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最大限度地吸引医学生也具有重要意义[6]。此外,虽然网络的发展给传统的教育手段包括课堂上、会议上的正面教育,课后、会后的积极讨论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只要我们能拥有很好的教育素材和好的表达方式,就可能打动学生的心。应继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传统校园文化竞赛活动,寓人文素质教育于诗歌、散文、橱窗板报、书法书画、体育等传统校园文化,全面发挥校园的育人功能[8]。
总之,只要我们科学合理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训体系,并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可不断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并有可能满足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人文关怀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庄小金,潘利宪,苏文.构建科学有效的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体系[J].医学教育探索,2008,7(3): 276-278.
[2]韦勤,李大钦.医学人文教育有效途径探讨[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8,29(3): 54-55.
[3]林冬妹.试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1(1):15-17.
[4]杜治政.论新的医学人文观[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7): 8-14.
[5]杜治政.关于医学人文教学的几个问题的认识[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5):5-9.
[6]周再高,孙乐栋,曾抗,等.网络环境下医科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J].南方医学教育,2008,(3): 10-11,15.
[7]李灵萍.医文互通现象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4):17-18.
[关键字] 综合素质 人文素养 英语教育 实现途径
人文素质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品质和基本态度,是人合理处理其与自然、社会、他人关系,以及人自身富有的高尚的思想意识、理想情操、心理性格、价值观念和文化修养,它既是道德理想与知识智慧的统一,也是理智和情感的统一,更是理念和行为的统一。人文素质虽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如果不注意吸取新的人文知识强化自我修养,就可能退化,甚至变质。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一种教育。实施人文素质教育,通过人文的濡染与涵化,不仅使人获得人文知识,而且使人认识人的本质,逐步培养和完善正确的价值体系,塑造美好的精神家园。
医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世纪以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拥有现代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所需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适应经济社会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养。杨叔子先生曾经指出:“没有科技,一打就垮;而没有人文,就不打自垮。”只有首先并主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是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高等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将人文素质的内涵凝结为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通过对理科生加强文史哲艺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通过对文科生加强自然科学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和科学素养。
医科学校过分强调专业特殊性,过多强化医学英语的市场性,更长时间安排学生在校接受专业知识学习和在医疗单位见习实习,严重弱化英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特点,淡化了对学生文学素质的培养。虽然筑牢专业基础是医学生日后执业必备的,但是,过硬的医学知识和技术只能解决医疗“是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一位仅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人,……,却无法保证他的每一项成功都能对社会真正有益;而一位同时拥有精神和人文自觉意识的人,所作出的一切才是对社会和人类发展具有真正的贡献。”[2]也只有解决了医疗“应该是什么?应该怎么做?”的问题,才能在维护人生命和健康的神圣职业中,始终把握和坚持正确的理念,始终富有责任心、同情心和使命感,实现医技、医德和医风的完美统一。当前,少数医疗部门和个人医德医风滑坡,医疗事故频发,医患矛盾突出,这就更需从头抓起,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育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在联系
语言表面是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总和,却承载着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风俗和思想,总是和一定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文学、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外语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对文化的学习,大学英语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要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教育部教育司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包括“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3]这本身就要求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效融入到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人文知识、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深刻领悟和内化人文精神,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增强医科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和策略
1.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人文主义教育观
当前,为“考级”而教,将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割裂开来的情况依然存在,“只学习语言,而不了解其赖以自下而上的文化就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永远掌握运用不好语言”[4]。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与宽容性,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英语教学责无旁贷的使命(郑越,2006)。树立人文主义教育观,就是要求教学中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将传授知识、人文与个性化的创造统一起来,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主体精神的个体,激发师生双方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掘潜力。医科院校英语教学,应改变其仅仅作为职业技能式的教育模式,逐步从纯工具型向突出人文型的教育价值观转变,在英语教学的目的、内容和过程上都突出人文素质的培养。
2.创设英语情景教学,培育人文知识底蕴
英语是一门人文学科,《大学英语》选材均是情文并茂的经文范作,它流露或再现了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各种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和痕迹,反映了人类对真善美的渴求,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5]这些作品呈现在教学情境中,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教化作用。因此,教师在讲授课文内容时,要深挖人文主题,设计情景模式,以学生感兴趣的人文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语言综合技能训练,将所要传授的知识,尤其是所要培养的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念等化整为零,潜移默化地融合、渗透于主体课程学习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内容,更深刻地明白生活的意义,提高自身人文修养。实行情景教学,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查询、观摩、跟踪思考直至升华,通过动态设计情景点,持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
3.加强精品教材建设,融合人文道德精神
现在高校基础英语课本编写理念先进,选材科学,实用性强,人文知识涵盖面广,无论从道德、道义还是法律、尊严,都给学生以实例思考和分析借鉴。但编写特征突出、先进实用的专业教材和精品教材,还是医科院校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当今,医疗科研、生产、销售、服务诸环节使用英语的机会日益增多,如英文版医学科研资料、国际通用医学技术标准、有关计算机操作指令、提示信息、软件使用说明、互联网调用命令等等,这些尚未涉及的内容都可编入教材,纳入教学范畴,构建以培养医学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的英语课程。
在教材选取方面,首先应注意语言的交际功能。教材应考虑专业特色,突出岗位特点,在教材设计上,可大量增加与医药、医疗有关的产品简介、服务说明、操作提示、维修指南等素材,并辅以相应的课堂活动安排。其次专业英语教材在选材及体例上,应有利于在课堂上开展交互活动,避免内容上与基础英语的重复。第三,教材必须新颖,思想性强,贴近生活,体现极强的人文性,为学生了解社会,走向社会,实现自我夯实基础。
4.丰富教学形式,提高人文知识渗透力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和教学,坚持能动创新,合理发掘人文因素。授课前,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充分挖掘人文点,以点带面,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拓宽学生道德信念培养渠道。首先要求学生多浏览那些对英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典著作、报刊读物等,了解文化信息,准确把握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神韵。其次要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注重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不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再次要广泛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插入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方面的知识介绍,从不同角度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丰富自己的人文内涵。最后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开辟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竞赛、辩论、模拟对话等,让学生在语言阵地里发挥、锻炼、汲取,还可以在医学生实习期间组织他们到涉外医药企业、医疗器械交易会等进行实践锻炼,增强人文素质。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把素质教育的实施作为突出的重点,社会也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大学英语教学教授英语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同时,还应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操守、人生观和世界观,真正培养出既懂专业、能熟练运用外语、知识面广,又具有人文知识底蕴、富有创造性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现代人才,这正是我们的目标和责任。
参考文献:
[1]袁贵仁.素质教育: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J].中国教育学刊,2110(5):12.
[2]唐冬梅.大学英语教学与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08(11):79.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杜瑞清.文化自学开拓创新[A].张后尘.外语名家论要[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1.
一、 以文为载体,用文意悟理
语文教材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的工具,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渠道。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如:勾践的“卧薪尝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首先要以课文为载体,寻找烙印在文章中的情感“印记”,寻找文章作者的“情动而辞发”的痕迹,从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比如:教授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抓住课文重点语句:“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发……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等来表达作者对济南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作者眼中的冬天是一片美的天地,从而引导学生“以文悟理”,让学生的感情与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感情相互契合、交融,在作者的情感撞击下陶冶自己的情操。又如:教课文《紫藤萝瀑布》时就要引领学生深刻领会“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从而悟出生命的真谛。而教学文言文时除完成常规教学目标外,还应挖掘更深层的内涵,让学生获得作者与文章所传递的情感并延伸于现实生活之中。比如:教授《种树郭橐驼传》时,就可联系我省的“一大四小”,生态环境等。因此,以文为载体,将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让学生领悟、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养,实践自我成长。
二、 诵读中感悟,联想中立意
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音韵美,体味、感受、领会作者的“言外之音”“语外之意”“弦外之声”。 如教马致远的《秋思》时,就可通过反复诵读,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幅“羁旅秋思图”在学生脑中形成,让学生的悲情、愁情、苦情一次次地加深,一层层地积郁下来,始终沉浸在作者的悲情下,这样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的人格发生质的变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又如:教授朱自清的名篇《背影》,就可通过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联想自己的父母之爱、师生之爱等,使学生从内心感谢一切帮助自己成长的人。另外语文教学中的“读”也是课堂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只有“读”,才会对内容有感知、有感悟,比如当前提倡经典诵读,就是在诵读过程中觅情、悟道、升华,让诵读的文章内容沉淀、浸入到血液之中,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从而让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达到统一。
三、 写练结合,做到言为心声
学生作文是把语文学习中积累的词汇、结构、立意以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自身品德、审美能力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作文只要有了情感,才会有灵气。所以这就要求在作文教学训练中提倡“言为心声”,达到“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节课时,针对课文的论题“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我在课前要求学生搜索与“金钱”有关的内容,课上分小组发言,课外要求学生通过自己了解、交流、教师的引导写调查报告,并要求学生做到“言为心声”,这样通过写练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其次完善作文质量评价标准,对于某些习作可通过教师评价、同学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启迪被评价者的心智,为学生自我修正提供有力的依据,促使人文素养健康发展,让他们在写作中尽最大努力表现自己的价值观和人文素养,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学生的写作潜能得到全面发展。
四、 为人师表,魅力渗透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01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1.104
当前,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科技日新月异,只有具备良好专业技能和较高人文素质的人才会受到社会的重视和青睐。医学生作为具有专业技能的大学生,走入社会后常工作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面对当前复杂的人文环境和诸多突发事件的挑战,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是其从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倡导“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①,说的正是这一道理。可见,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人文素质”即“在教育过程中,个体将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②。人文素质是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品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医生职业的客观要求
“医乃仁术,仁爱救人。”医生是救死扶伤,全力解除人类病痛、辅助人类保持身体健康的职业,这一职业客观要求每一名医生都要不辞艰辛、执着追求、精益求精,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而奋斗终生。严格的职业要求和高强度的工作量,客观要求医生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以应对个人的情绪波动以及病患、病患家属的突发状况。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医学生的专业技术要求十分严格,但是相关的人文素质培养却并没有与之配套。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人文类课程相对较少,且普及率及课时量并不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对于课程安排的认识偏差,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却忽视了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
这一情况造成了部分医学生的认知偏差和个人素质的不均衡发展状况。只有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以及较高的人文素质水平,才能适应医生这一对情商和技术均有较高要求的职业。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医生的职业要求背道相驰,不仅不利于医生达成与病患及病患家属的有效沟通,更不利于医生本身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提升。
二、医患关系的要求
当前医学生工作的环境十分复杂,特别是医患关系的问题尤为明显。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生与病患以及病患家属需要双向的沟通与理解。医生需要得到病患及其家属的信任,这对于病患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医患关系紧张的新闻屡见不鲜。在沟通过程中,言语行为误解以及信任缺失等现象也较为普遍。
由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各种疾病也渐趋增多,部分疾病出现了变异和新的类型,这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也对病患家属提出了更高的陪护要求。面对这一情况,医患之间的高效沟通、信任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身为医生更应该与之进行平等、真诚的交流,针对患者和家属的情绪波动给予及时的抚慰,充分维护患者及其家属的人格尊严。面对复杂的医患关系,推己及人、尊重生命、及时安抚是最基本的要求,而要符合这些要求都必须以医生本身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为前提。可见,培养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已迫在眉睫,这是新时代医患关系的必然要求。
三、医学发展的要求
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其对于人文素质的重视和传承都是一致的。人文素质的发展贯穿了医学发展的整个过程。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是医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古人曾提出 “其操术不可不功,其处心不可不慈”③,强调医学生为了天下苍生,必须医术和医德兼修。现代社会,非传染性疾病取代其他疾病成为了威胁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在要求医疗工作者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当今社会,医生必须了解病人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而对这些知识的了解与掌握也都包含在人文素质之中。不管在任何时代,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都无法适应医学发展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医学科研发展走向集成化,疾病的防治需要集体的群策群力。推动医学发展和科研进步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集体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满足基本的要求,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因此人文素养的水平高低成为了新时代医生是否可以胜任本职工作的重要衡量因素。
1、相关文献简述
国内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较多,注重如何同步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在高职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技能操作的培养,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有创新精神和内在品质的人,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丰富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儒家文化,因此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便是儒家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素质教育中,还存在一部分学校往往只重视科技教育的传授,没有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技能摆在重要地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的重视不足。
2、研究过程
2.1文献资料分析法
本文研究材料的收集整理主要是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中国知网两种途径,对儒家人文思想进行评析,通过在知网中输入“人文素质教育”、“儒家文化”、“高职学生”等关键词进行搜索。阐述其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意义。本研究重在儒家文化在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实践研究。科学合理地运用儒家思想来分析高职院校教学的不足,进而提出解决路径,是当今学校教学研究中又一重要的课题,但遗憾的是目前此领域的研究很少。
2.2专家访谈法
高等院校在具体实施方面主要是邀请儒家研究学者在校内不定期开设讲座。今后的研究实践中我们将重点听取他们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存在问题,深入了解儒家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在国内实施路径,弥补文献研究不足。
2.3问卷调查法
问卷采用荣文龙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调查分析》,选取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学生为调查对象1000人,向调查对象发放问卷,了解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研究切实可行的人文素质培养对策。通过对高职学生问卷和抽样调查,整理出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知识的现状及需求。结合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制定出既体现出课程改革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又能适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提高当代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具体实施路径。
3、结果与分析
3.1学生对素质课程的理解
问卷调查了四门与人文素质教育关联密切的课程,了解高职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看法和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多高职学生对这种人文素质课程不感兴趣。我校《修身九讲》课程的反馈情况较好,约44%的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
3.262%的同学并不了解人文素质教育
和人文知识的差别,人文素质教育相较于专业素质教育而言,39%的高职学生认为专业素质教育比人文素质教育实用性更强。以至于46%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应在中小学开展大学阶段学习并不重要,不过仍有53%的高职学生认为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
3.3高职学生对儒家文化的兴趣
研究表明通过高职学生学习儒家文化之前与之后相对比,可以看出接受儒家文化教育之前,只有32%的学生对儒家文化感兴趣,而接受儒家文化教育之后,学生对儒家文化的认知有很大的改善,72%的学生认为对个人价值取向有积极影响,35%的学生通过接受儒家教育之后改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消极看法,81%的学生学习儒家文化后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4、对策与建议
(1)在校开展《论语》、《中庸》、《四书》、《五经》等选修课,并在校内的课程教育中增加其它一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结课并考核合格后获得5学分,以此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2)在校内开展丰富的儒家文化有关的校园活动,让同学们从不同方面认识儒家文化。可以开展如儒家人文知识竞赛、儒家文化交流会、儒家经典诵读、论语书法展览、儒家文化辩论赛等,让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我校开展了《修身九讲》选修课,笔者也选修了这门课程,通过这几次的上课学习,让我在学习儒家文化的过程中,认识了《诗经》、《论语》等儒家文化的经典书籍,体会到了“仁以处人,有序和谐”的吸引力,让我学到了为人处世,让我能够潜心学习,让我对孝道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校通过儒家文化等课程的熏陶,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质,能够感悟德行的真谛,教会仁、礼、智的做人之道,提高自身品格。同学们变的更加珍惜自己在校的学习机会。(3)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儒家文化,领悟其中的人生哲理。不仅要通过学习相关课程来了解儒家文化,而且要将儒家文化精华列入大学必读的经典书目中,交由学生自己主动阅读,这不仅能解决课时安排困难的问题,还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汲取儒家文化精华,领悟其中道理。(4)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感受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儒家文化的弘扬不仅仅只限制在校园里,还应该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不仅要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文化古迹,还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我国各地的文化古迹中和一次次社会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儒家人文精神的存在和价值,还可以多听听儒家大家的讲座,耳濡目染中我们就从中领悟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笔者在假期的时候就和同学一块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孔庙参观,在那里感受着儒家文化的气息,让你了解古代文化、增长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内涵。有些人就在孔子塑像之前叩首拜祭,表达对儒家先圣的崇敬之情。(5)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利用学校的路牌、标语、宣传栏、主题场馆等宣扬优秀儒家文化,还要充分利用学校中各种可以传播文化的途径如宣传栏、校园网、校园报刊、校院广播等来宣传儒家文化中的精华,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氛围。
【参考文献】
[1]栾青林.儒家文化如何影响现代中国[J].社会政策研究,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