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教育信息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6-0027-02
“教育信息化是指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过程中,以期实现对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的一种状态过程”。于是,初中数学教师作为一支较大规模的群体,将顺应潮流,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之下,将凭借粉笔、书本走天下的时代已告结束,同时进行一些新的变化。本文将对教育信息化与初中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分析当前存在的重点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教育信息化对初中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1.具有面向教育信息化的先进教育理念。教育信息化既指运用现代的先进信息技术,也指对传统教育理念进行的更新与变更。处于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之中,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通过学习新的知识,将新型教育体制下要求的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教学观、评价观等研究透彻,同时研读《数学课程标准》,理解其精华内容,树立良好的教育理念。
2.具有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有效整合的能力。在现今的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具有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利用各种资源信息,将时代生活与数学教育结合在一起,使课堂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达到丰富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热情的目的,使之积极、主动地学习。
3.具有协作研究的能力。顺应现今趋势,“教育即行动者”已经得到了众多教师的认可,进行教学与研究成为了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在研究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不同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专业知识的互相交流,一起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教学难题,分享教育心得,收获他人好的教育手段。
4.具有设计、组织资源的能力。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将自己执教的课程知识钻研透彻,还应该熟练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比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过对这些先进技术的运用,将教学过程设计变得富有乐趣,进行高效能的组织教学。“教育信息化是指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过程中,以期实现对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的一种状态过程”。
5.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在现今的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应将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教育发展的趋势相适应,进行必要的改变。教师的知识权威性以及代言者的身份近年来屡屡遭到质疑,“一桶水”的教师已经被时代洪流所淹没,现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多方面知识才能的教师。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才是当前的发展趋势。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不能正确处理好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使用与教师主体之间的关联产生了错误理解。首先,过于依赖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误以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就是新时代的数学教学,致使数学教学的本质受到忽视。再者,也有忽视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有利作用,而故意夸大教师的认为作用。因为在传统理念的作用下,一些教师可能会对信息技术化进行思想上的抵制,并且认为信息技术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辅助,可有可无,那么这些教师必然会被时代所摒弃。“教育信息化是指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过程中,以期实现对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的一种状态过程”。
2.信息技术能力低下。在现今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之下,拥有信息技术技能已是判别初中数学教师的一种基本方法。许多教师都已了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科研的巨大作用,并且对此进行了相应的努力。但是因为一些主观或者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初中数学教师大都能力低下,若是仅仅依赖于这些教师进行教育教学,不仅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会造成严重的信息设备浪费。
3.不具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专业知识。美国学者PunyaMishra和Mattew J.Koehler提出了关于信息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专业知识:它是集学科知识、技术知识与教学法知识于一体的动态整合产物,也是一种关于如何在具体情景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高度综合的知识。在现今教育信息化背景之下,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对初中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不言而喻,但是却只有极少部分的教师意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要么忽略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要么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替代品,替代传统黑板和书本,仅仅生硬的使用,这是对整合技术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巨大误解。
4.教师培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我国现今通过“培训班式”和“专家讲座式”对初中数学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班式”主要侧重于对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设备运用方面。培训的内容与实际教学脱节,不能很好地影响数学教育教学,致使有人指出这种模式只是造出了一群有技术没有思想的教学“机器”。“专家讲座式”是指通过外请专家来讲授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决等经验。但是也存在局限性,若是专家离开,就会缺少一些实际指导,而且仅仅知道理论,在教学过程中,依旧难以运用。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对策研究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师主体性之间和谐共生的平衡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与信息技术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不能忽视任何一方。由于数学学科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使得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抽象的数学理论与逻辑性极强的思维方式,使得作为基础教育存在的初中数学,在教学中主要用以培养学生的教学思维能力,并利用一些数学活动实现。同时,教师的主导性还应该具有适时、适度的特点,以此来避免学生思维的局限。与此同时,初中生的思维模式正处于由具体形象向逻辑抽象过渡的阶段,这一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因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总是难以理解,相对枯燥无趣的,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数学知识以富有趣味的方式展示出来,教学过程将会变得更加轻松,学生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
2.创造条件提高初中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第一,应该营造良好并有利于初中数学教师素养提高的教学氛围。通过对教学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进行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开发,以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素养提升的前提。建立完备的奖励机制,进行教学评价与激励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师相互激励、竞争的学习氛围,从而提升教师素养。第二,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性的信息化培训活动,如:计算机基础、信息检索技术、知识管理技术、叙事反思技术等。
一、正确使用信息技术
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两种极端的意见:一种是要彻底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全部使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另一种则认为传统教学方式是无可替代的,信息化手段只是形式主义,根本不需要.以上两种意见都有一定的片面性.教育需要技术,教育要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数学教育之中,但并不是说新技术可以完全脱离传统的教学方法,两者应该是一种互补关系.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教学之后,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数学完美的结合显得十分重要.
在尝试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时,教师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不能一蹴而就,如课本的重新解读、多媒体的使用、课件的制作等,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研究.刚开始,教师对这些手段的使用还不够灵活,我们强调常规教学的优势必须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气氛等.教师一句话能说明白的就不必非用信息技术演示,需要训练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就不要马上展示一个具体直观的画面,需要让学生动手计算画图时就不要借助信息技术.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为此就需要教师进行全新的教学设计,哪些课适合于信息技术,怎样用,用多少时间,课内与课外怎样结合等,这些都值得研究.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信息技术,有些题材在传统的教室里用黑板加粉笔效果并不坏.
二、数学信息化教学的优点
1. 简化难点,展现过程,强化认知
教育的艺术不是简单、机械地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情感的闸门一旦开启,教师就要因势利导,使其在不断的激励中得到陶冶和升华.
例如,在讲“截一个几何体” 时,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事先让学生准备了用萝卜和橡皮泥做的正方体,一个模型只能截一次,截完后难以再还原使用,很多同学只能截出三角形和四边形,全班仅有一个同学截出了五边形, 六边形没有人截出来,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虽然我也用了一个较大的模型当场给学生展示了五边形、六边形的截法,但很多学生仍然截不出来,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过后我找到了与教材配套的“2 +2”智能教育平台新世纪课程资源后,利用计算机当场给学生演示,生动、直观,学生不仅能看出怎样才能截出五边形和六边形,更能很快明白为什么截不出来七边形? 这样一来,不仅在教学中省时少力,使学生一进入初中感到材料新奇,更恰当地化解了本节的疑点和难点,使学习过程与方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而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2.利用信息化多媒体课件,挖掘学生的潜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想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身参加学习实践,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生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动听的音乐,夺目的色彩,图文并茂的动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多媒体的使用便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例如,在讲“圆周长、弧长”时,可以利用计算机的直观、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出下列问题:假如用一根很长的钢缆沿赤道绕地球一圈后,把钢缆放长10cm,此时的钢缆圈和地球之间的缝隙可以让一头牛通过,还是可以让一只老鼠通过?并用电脑配以动画,把钢缆放长后,用动画显示牛和老鼠正准备通过缝隙,此时老鼠对牛说:“我能通过,你不能通过.”但牛却说:“我们都能通过.”你能帮它们作出判断吗?优美的动画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如置身于童话故事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三、信息化教学有利于数学知识的发现和探究
笔者从1996年学习电脑专业至今,可以说对电脑十分感兴趣,对于电脑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历经了模仿、求知、探索等经历。近十年的教学中,笔者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关系已经紧紧地结合在一起,那么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如何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入教学设计中?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就信息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1 利用网络特性优化学生的协作学习
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最大贡献是突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界限,使“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网络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广泛的交互性,学生不再受教室束缚,协作的范围从班上的小组扩展到整个班级,以及班与班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校与校之间,甚至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的学生,大家可以互相交换意见,分享经验,讨论难题的解决办法。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速度、时间、路程间的数量关系”后,在数学课堂讲解的基础上,恰逢十一长假,笔者和学生通过研究后决定,全班40人按照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分组拟定一份《国庆长假家庭旅行计划》,统一的口号“国庆七天乐,旅游更快乐”。通过一周时间的准备,学生分组研究个案,思路按照“大胆创设当时情境,大家提出问题后小组解决,每个人主动探索然后交流协作,评选一份最理性的计划,达成共识然后成果汇报,全班集体集思广益后问题解决”的流程实施。
首先,教师动员并提出问题,国庆七天乐,旅游更快乐,想拥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旅游计划吗?让我们共同分享你的创意。
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组织协商讨论,采取报名的方式分组合作学习,最终成立4个旅游团,第一旅游小分队目的地大连,第二旅游小分队目的地首都北京,第三旅游小分队目的地深圳,第四旅游小分队目的地苏杭。确定目的地后,教师和学生通过大量的网上资源开展协作学习。学生根据网络给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后,设计自己的计划书,统一用幻灯片软件形式上报计划书。
最后,激动人心的时刻,全班交流,演示汇报。整个活动的过程注重实践开放,突破课内外的时空界限,学生兴奋不已。假期在家里按照各自的任务,分头上网,通过查询相关的网站,借助电子地图,确定起始地到目的地的距离有多远,可选择的交通工具和路线,不同的交通工具路上所需要的时间,买车、船、机票的价格,等等,再通过电脑的计算器计算经费的多少、行程的时间等。再通过网络,小组的同学足不出户地在网上一起协商研讨,交换意见。
2 利用多媒体优化学生学习情境,实现课程整合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精美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配音,营造出虚拟现实情景,使学生闻其声,临其境,入其情,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为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奠定基础,便于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愿学、乐学和会学。
例如,在学完长方形面积一课后,笔者设计一节“装修招标”的数学活动课。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虚拟的现实情境:一个需要装修的三维房间。语言描述:“只要你们小组定出合理的预算,要有价格优势和整个装修效果的方案,打动客户,看谁能够招标成功。”学生在虚拟现实的情境中立刻忙碌开了,先考查房间整理数据,通过长、宽、高的测量,计算出房间的面积。再调查建材,收集信息。这个虚拟的情景――微缩建材市场直接被显示在屏幕上,学生只要用鼠标点击商品便可购买。有复合地板、地毯、实木地板等,不但每种商品有详细的介绍和价钱,还可以观看铺上商品后的最佳效果图,眼见为实,一睹为快。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选好了再设计方案,预算经费,最后竞标评标,展示效果。这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为学生虚拟了现实情景,以资源为依托,通过查找、交流、计算、复核,优化学生的学习情境,实现课程整合。
教师通过虚拟现实情境的构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动手算一算,跟同学赛一赛,巩固并扩展了数学课上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得以提高。正像布鲁纳所说:“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3 改变学习方式,优化学生的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学习是教育理论界积极倡导的学习观,也是教育实践者苦心追求而未至的境界。受传统教学手段的制约,自主探究学习始终是水中月、镜中花,而利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网络教学,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使理想变为现实。
信息教育过程中,要真正注重对学生个体教育的关注,无论从学科之间的整合还是教学设计的确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要避免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主动学生过于被动的教学现状,要充分让学生的信息素养在研究中得到真正的培养,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实践证明,依托网络信息,指导学生做项目作业,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
以上只是对于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先进的信息设备进行新的教学模式的一点儿探讨。总之,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在社会许多领域对传统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巨大冲击,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均衡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信息化资源库;建设应用
一、引言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被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列入“十一五”全国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规划的重点课题之一。该课题是在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施行,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资源建设。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推进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有效整合的大背景下重新提出的。课程信息化、信息化资源建设是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是,在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的信息化资源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出现网上开放和共享的资源很少.跟不上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更不能支持职校生学习方式的全面变革。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我省专业课程改革的深入,各农村职校已经意识到专业教学资源短缺是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及课程改革的“瓶颈”,也纷纷加大了力度。进行信息化资源库的建设。但由于缺乏信息资源标准及各校选用的专业教材不统一,因而各校专业课程资源库的建设自成体系。无法实现有效的交流和共享,大量低水平、重复开发的工作,带来了人力、物力的浪费。
二、中等职校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借助教师与同学的帮助。通过“协作”和“会话”的方式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学习始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态度和兴趣,学习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态度和兴趣与新的经验相互作用而发生。教学过程就是保证学生亲身体验的独立建构过程。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中应体现四个特点:一是情景的创设:二是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体现:三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四是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的呈现。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认为:学生自身具有学习的能力.当学习符合其自身的目的时才会有意义。当学生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涉及学习者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深刻的学习。同伴学习和小组学习,可促进学生主体的学习。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信息化的课程资源建设应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二是学习动机的激发;三是学习主动性的调动
3.教学设计基本理论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要求,确定解决他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其目的是优化教学效果。
基于信息化课程资源的课堂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要强调教与学的结合;二要重视学习环境的设计,包括情景创设的设计、协作学习的设计、信息化资源的设计;三要重视教学过程的动态设计;四要重视可操作性。
三、中等职校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基本流程
教师在已经深入了解职校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按照中等职校专业课程标准及知识体系结构,来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开发的基本程序。其过程如下所示。
建设步骤:
1.确定开发工具和方法:设计课程系统的框架.确定课程信息化资源的功能,根据教学需要及现有的条件.初步确定用哪种方法实现。
2艘集所需资料:根据课程的内容,搜集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图像、动画、视频等。
3.设计流程图:根据课程的内容及资源结构,设计、开发课程信息化资源系统的流程图。
4.制作信息化资源:利用各种软件制作课程信息资源,包括脚本的编写及具体的编程实现等。
5.模块测试与集成:分别对各个模块进行测试.对已实现的各功能模块给以有效、合理的集成。
6.资源:对网站站点进行调试并。
四、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的应用课例分析
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在实际应用中可采取“专题研究模式”。“专题研究模式”是在普通资源利用模式、专题网站教学模式基础上发展提高的模式。在该模式中,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Learn with IT).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子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如图1所示。
下面以专业课教学中运用“专题研究模式”自主学习的课例来具体说明。
教学课题——“学习白炽灯线路的安装”,教学过程设计见图2、图3所示。
针对这种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结束后.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
通过调查结果可知,大多数学生认为信息化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能提高自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许多同学喜欢这种教学方式,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习轻松愉快。课外大部分学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主动地利用信息化资源去学习。大部分学生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值得在其它课程教学中推广。
五、专业课程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教学反思
1.利用专业课程信息化资源进行教学,在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多个感官等方面确实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加上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指导,有助于实现让所有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探究,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因此,在专业课程资源建设方面,要针对职校生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特点,精心设计,努力达到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
2.在专业课实验实习课堂上,实验课件的选用.要符合科学性、可视性、变量的可调性、使用的便捷性等特征。做实验前,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到相关的网络资源,明确实验的目的、内容、步骤.实验时用信息化资源辅助教学,实验后运用资源来验证。这样实验效果会更好。
一、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1.提升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对英语越有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学习自觉性也会增强。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英语课程都形同虚设,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学生不感兴趣,二是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对。作为教师,要运用正确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如:在讲解英语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放一段用flash制作的英语动画短片,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再引出动画中涉及的英语知识,这样学生学起英语就感觉有趣多了。
2.创设语言环境。就英语教学而言,我们现在最缺乏的就是语言环境。学生缺乏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这很难培养起学生自觉用英语交流的习惯。信息技术的出现,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遗憾。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各种经典的美国电影,让学生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感受英语的魅力,激发学好这门语言的愿望。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改变传统的写单词、做题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有现实意义的训练活动,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用英语完成任务。此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去查找、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或者翻译一段英文,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味着超越,意味着变革。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将其“加工”成同一模式的“标准件”,结果导致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性以及本应得到发展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特点都受到影响。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英语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
二、信息时代下的英语教学方式
1.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在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之后,需要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笔者教学的原则就是少讲多练,与信息技术结合。讲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所以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信息技术的出现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所以一般在一堂课当中,讲解15分钟左右,然后就是学生自己动手的时间,遇到什么问题再请教。在课堂快结束的时候,教师要对所有的问题进行统一的回顾,这样学生听起来就有了重点,实现各取所需。
2.注重辅助教学。有了兴趣,有了方法,但是也不能缺少一些辅助教学的课件。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思维,还使教材和媒体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还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境,体现多媒体的综合效果,从而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给学生放一些课件,引入一些经典案例,让学生观摩后再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三、信息技术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发展极为迅速。但是不管其怎么发展,最基本的知识是不会变的,变的也只是一些教学方法。所以说,好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1.促进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实现学习目标。比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给flas配音,或者根据现有的图片,用英语表达自己由图片联想到的东西。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这种相对自由的探索实践,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思维,进而促进自主学习。
2.知识同类教学。所谓的知识同类教学,就是根据知识的相同点来提高学生的认识。比如:在小学的时候,学生学到的都是一些简单的单词,教师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游戏来进行说明,因为有些游戏中所涉及的单词都是学生经常见到的,采用这种知识迁移的方法,学生学得又快又好。
3.综合教学。在英语教学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可以增加课堂信息量,引入一些课本外的东西,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延续学生的兴趣,比如图画、电影、音乐等,都可以引入到教学中来,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计算机,同时产生对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一切知识的源泉,所以如果要让学生接受英语,进而爱上这门学科,首先需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因人、因时、因地,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持续吸引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信息技术的出现,正好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巍,刘罡玮.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