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生物采样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抽取样品环节
在采样过程中,需严格无菌操作,采样数量及方法与检验目的应相适应,同时监控采样现场的温度、湿度及卫生状况。在餐饮食品微生物检验中,样品的正确抽取是检验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操作的熟练和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采集样品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采样前应准备好灭菌彻底的采样工具和容器或者无菌采样袋。采样工具和容器严禁用消毒剂消毒,样品中不得加入防腐剂,以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采样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污染样品。在严格无菌操作的条件下,按照规定的样品采集标准均匀而准确的取样,并及时封口,使样品具有代表性和准确性。
抽样须秉承随机原则,在餐饮样品抽取的过程中,要从具有代表性的样品中随机抽取,抽样方案与抽样工作应保持统一,样品的数量应满足样品各项检验的需要。鲜榨果蔬汁饮料及熟食卤制品等高风险餐饮食品的抽取需优先选择被抽样单位的新鲜制品,使其抽检样品达到质量研究和控制的效果。
抽取的样品应当严格按照样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特性,或其标签标识上注明的储运条件储藏运输,以确保样品在检测前的完整性和原始性。运送冷冻和易腐蚀食品应用车载冰箱或在手提保温箱内加适量的冰袋,保证储藏运输。运输途中应防止样品升温腐败或融化现象,已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检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培养基的选择。食品微生物检验所用培养基,必须由专业厂家生产,产品的质量必须符合有关的质量标准,保存应符合相应要求,防止潮解、结块、变色等情况。在实际的操作中要尽量缩短开盖时间,取用过的培养基要及时放置低温干燥的环境中保存。一些商品化即用型培养基平皿应对培养基作外观检查,细致检查该类培养基是否开裂、灌注是否均匀、有无过多的气泡,清晰度和有无肉眼所见的污染。培养基的配置应按照规定的方法配置,并做好原始记录,在配置时选用清洗干净的玻璃器皿和耐高温的食品级塑料器皿,避免使用铜、铁等器皿,以避免对微生物生长的造成影响。
检验用水的选择。餐饮食品微生物的检验用水需选择蒸馏水或纯净水。自来水中有较高浓度的余氯、氰化物、钙、镁、汞、砷、等物质,会抑制细菌的生长,造成细菌总数、真菌和酵母菌数量检验值偏低,引起某些致病菌检验的假阴性结果,使本来不合格的食品流入餐饮流通环节,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严格的操作步骤。食品检验应由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负责操作。进入无菌室从样品的制备到检验都要为防止二次污染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微生物操作的整个过程要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检测样品在操作过程中的污染,操作过程中培养基的温度及倾倒的量应严格按照要求操作,将温度应控制在40℃~45℃之间,培养基的倾倒量应确保每个平皿的倾注量在15ml~20ml之间,并将培养基与检样和菌悬液充分混合。操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无菌观念,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均要求无菌操作,尽量靠近火焰动作,从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到接种手法应规范迅速。
检验报告及结果的准确性控制
检测流程中,应及时观察培养的样品并记录结果,出具检验报告时用回归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进行数据处理,去除不必要的误差,并对照相应标准对餐饮食品的微生物质量进行合理的评价。
1 临沭县重茬花生田土壤肥力现状的调查
为切实解决花生连作重茬问题,于2007―2009年,每年的春秋两季,县农业局专门抽调技术骨干,深入全县12个乡镇,185个行政村,600个种植户,600个采样点进行了花生种植情况调查和土样采集。
1.1 土样采样 (1)采样时间。在每年花生播种前和花生收获后秋播前进行。(2)采样田块。到花生连作地按照取土技术规程进行布点取样,并用GPS定位仪定位。
1.2 分析化验 土样采集后,县土肥站严格遵循“科学、规范、及时、准确”的工作方针,按照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交换性钙镁、有效锌、有效锰、有效硼、有效钼等化验项目操作规程进行化验分析,数据测试值均在误差范围内,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方案要求。
2 调查化验结果分析
2.1 产量逐年下降 通过连续三年对600个取样点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同一栽培条件下,随着连作栽培年限的增加,花生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010-2012年被调查户的花生平均亩产分别为368.2公斤,341.8公斤,316.5公斤。
2.2 轮作技术推广慢 轮作是缓解花生重茬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轮作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病虫害和杂草的危害。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受比较效益的影响,花生产值高,农民愿意种植,且面积逐年增长,但是,由于受人均耕地占有少的实际影响,轮作地块少,广大农民明知重茬种植对花生不利,也不得不在同一块地连年种植花生,致使重茬问题很难得到解决。
2.3 有机肥施用不足 有机肥虽然养分全,但养分含量低,肥力释放缓慢,肥效不显著,加之体积大,劳动强度高,积造、运输较麻烦,致使农民越来越不重视有机肥的施用。而偏重施用养分含量高、肥效快的化肥的,造成了基础地力下降,土壤板结、土壤理化性质变差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2.4 大量施用低浓度单元素肥料 受价格因素的影响,有40%的农户习惯施用碳铵、磷肥(过磷酸钙)等低浓度、单元素肥料,这些肥料养分单一,含量低,副成分多,肥料利用率只有
18―25%。
2.5 忽视中、微量元素的施用 目前,85%的农户注重氮肥的施用,而忽视了磷钾肥及微肥的施用,微肥施用量不足20%,导致花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缺素症,抗逆性,抗病虫害能力减弱。
2.6 施肥方式过于粗放 近年来,种粮效益比较低,农民种田积极性受挫,大部分农户施肥图省事,撒于地表导致肥效大大降低。
2.7 土壤养分失衡 全县重茬花生耕作层土壤酸化明显,土壤有效磷、速效钾、钙、锌、硼等元素含量不足,而铜、铁等元素有所积累。
2.8 病虫害明显加重 花生连作为青枯病、叶斑病、根结线虫病等病虫害创造了适宜的生存条件,造成这些病虫害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积累的病虫害越多,花生受病虫危害越重。
3 对策与建议
3.1 配方施肥 有机肥是完全肥料,矿质元素丰富,不仅含有氮、磷、钾、钙、硼等大量元素,还富含微量元素和有机质,养分较为齐全,肥效持久,能有效地改良土壤.增强其蓄水保肥能力。有机肥和石灰配合使用可提高酸性土壤的PH值;有机肥、氮磷钾肥、微肥配合使用,能够满足花生对各种养分的需求,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改善花生营养状况,提高土壤肥力。
3.2 应用微生物制剂或生物有机肥 微生物制剂具有土壤消毒和土壤改良的能力,能杀死土传病原真菌,使土壤形成团粒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植物的抗逆性,使连作土壤恢复并保持良性生态环境。微生物有机肥是将有机物质与拮抗微生物一起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制成的有机肥料,拥有大量拮抗微生物和合适有机营养载体的有机肥,不仅能够适当补充有机质及养分,还能够在较宽幅度的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拮抗微生物的性状。因此应用微生物制剂或生物有机肥是克服作物连作障碍的有效措施。
3.3 选用抗重茬品种 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是减轻连作重茬对花生产量与品质影响的最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之一。调换使用不同品种,可使根际微生物及相应的病虫害生理小种得到改变,能有效的减轻重茬危害。因此,要做好不同品种轮换种植,也可以减轻重茬危害。近年来,生产上表现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种主要有:鲁花3号、鲁花11号等品种。
3.4 深耕改土 土壤深翻25一35厘米,既加厚了耕层土壤,又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状,使带有病菌和虫卵的表层土壤埋入底层,失去了病虫害繁殖生存的环境,可以大大减轻病虫害发生的机会,为连作花生创造了新的微生态环境,使花生产量大幅度提高。但翻转后应增施有机肥和速效肥,翻耕时间应在冬前。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实行全面质量控制,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公正是必需且至关重要的。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进行探讨。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监督
1 引言
由于食品品种多,结构及成分复杂,给检验过程带来难度,虽有国家标准方法和步骤的规定,但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复杂因素,忽视这些因素,很可能给检验结果带来偏差,甚至错误,无法正确评价食品卫生状况。下面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监督进行如下探讨。
2 检验环境的监督
实验室清洁卫生及消毒工作应符合检验室规范要求,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室间污染和实验室感染发生。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地方应单独设置,操作区与办公区应分开,避免污染。一般应设有准备室、培养室、无菌室、洗涤室、消毒室。试验室要有足够的光线,通风良好,最好设置感应自来水笼头洗手池和固定的消毒设施。无菌操作间应符合响应洁净级别的操作环境,采用局部百级措施时,其环境应符合万级洁净度要求,每立方米直径大于等于0.5微米的尘埃粒子数应是小于等于350000个,30分钟尘降菌落数小于等于3cfu/m3。如果空气洁净度达不到这一要求,建议内设一超净工作台。进入无菌间应有人净和物净的设施;无菌操作间应根据检验品种的需要,保持对邻室的相对正压或相对负压,并定期检测洁净度。如果是做医药的企业,日常洁净区的万级和百级区域的浮游菌也是要月检测一次的,这是国标浮游菌检测方法上面规定的。检测洁净度首要的是对无菌室消毒效果进行监测:用直径9cm营养琼脂平板做空气暴露采样,一般可采3个点(呈对角线),暴露5min后置36℃培养24h观察菌落数目。按下列公式计算结果:空气细菌菌落总数(cfu/m3)=5000N/A*T,A:平板面积(平方厘米)T:平均暴露时间(min),N:平均菌落cfu/平皿。普通无菌室的消毒效果每月至少应进行一次监测。其次,消毒后,对无菌实验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将直径9cm的普通营养琼脂平皿放在无菌室四角及中央各一块(设一块空白对照),打开?平皿盖扣放平皿旁,暴露10分钟盖好。将平皿至37℃培养24小时,观察结果:计算5个平皿中的平均菌落数。
3 检验仪器设备、设施管理和完善的监督
检测仪器设备和设施是微生物检验的根本保证,对其科学管理和完善能从根本上保证检验质量。操作者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记录,并做好运行检查及仪器维护。微生物检验室应配备足够检验工作需要的仪器设备和器材,建立起一整套规范化的仪器设备管理的档案和操作程序,对每台仪器的有关原始资料和技术资料建档,并由专人负责保管,并且仪器设备计量器具使用前应经计量鉴定部门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仪器设备量具的量程,精确度等,要符合检测项目的相应要求。与此同时对相应的新技术,新方法所需要的检测设备及时配备,这都有利于微生物检验质量的控制和提高。微生物实验室必须配备培养箱、高压灭菌锅、紫外灯、冰箱等设备。这里着重介绍一下紫外灯和高压灭菌锅。
紫外灯是微生物室主要的消毒工具,紫外灯的穿透能力特别弱,因此必须定时定期对紫外灯进行清洁。一般情况下每月使用浸有75%乙醇的抹布擦拭灯管一次,擦拭前先拔掉插头并冷却10分钟,还应经常检测紫外灯的照射强度,当照射强度低于原始照射强度的70%时,应由专业人员更换灯管,一般情况下每三个月检查一次紫外灯的照射强度,记录监测结果(<200)。对紫外线灯管的监测可以采用下列方法:用中心波长253.7nm的紫外线强度仪(标定有效期内需经中国计量院检测,测定值校正系数=灯管真正照度值)在灯管垂直下方1m处测定。新购置的灯管应≥90uw/cm2,使用中的灯管应≥70uw/cm2。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消毒照射时,工作人员应佩带保护眼镜,以防紫外线损害角膜而引起急性角膜炎。
4 诊断血清的质量监督
诊断血清必须贮存于4℃冰箱内,用毕即存入冰箱,防止污染;使用前应检查血清有否生霉染菌,有则不用,并注意在有效期内使用,若血清过期,应经鉴定认为可用才准使用。
5 标准菌株的质量监督
管理和使用应严格按照《菌(毒)种管理制度》执行。
6 微生物检验过程的质量监督
检验过程的包括:(1)微生物检验样品的采集必须具有代表性,否则检验结果既使准确也会失去使用价值,应避免主观性的随意采样,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抽样方案,样品的数量应满足检验、复验、复查的需要。(2)一般应采取完整未开封的样品,如是散装样品,采集必须在无菌操作下进行,采样的用具应预先经灭菌处理。(3)样品送到食品微生物检验应越快越好,尽量缩短采集到检验的过程时间,对一些特殊要求的样品在送检中要有特殊运送条件。(4)当样品送到检验室时检验人员根据送检单要求的检验项目逐次核对,验收样品的外观、包装状态及样品有无破损、流失、变质、污染。(5)微生物检验必须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必须穿专用的工作服、帽、口罩、拖鞋并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乙醇棉球消毒后检验。(6)瓶?装检样处理时可用点燃的乙醇棉球烧灼瓶口灭菌,用石碳酸纱布盖好,再用灭菌瓶器将盖启开。袋状样品应用75%乙醇棉球消毒袋口后进行检验。食醋由于酸度较高,应将样品用20%?-30%灭菌碳酸钠溶液调ph值到中性后,进行检验。(7)检验原始记录应及时记录,格式要求有足够的信息量,并具有可朔源性。(8)检测结果应准确、清晰、明确、客观的在检验报告中表达,经有资格的审核人员检查签字,并加盖印章后生效。
参考文献
[1] 赵传孝,韩绍英,姜彦祥,龚国华.食品检验技术手册. 中国食品出版社,1990:143-145
【关键词】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优化
0 引言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社会对生物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日趋增加,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生物学科人才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1]。环境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和环境科学紧密结合而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是解决复杂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成为当代环境学科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
《环境生物技术实验》是为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属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教育平台。本课理论课教学中分章介绍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控制中的应用。内容涉及污染治理、污染预防、清洁能源、废物资源化、环境生物监测与安全性评价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相关的理论与工程知识背景。从而培养学生用生物学手段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基本素质与创新能力。本校《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已基本形成教师梯队,教学水平逐步提高,但教学内容还有一定的优化空间。本文主要从本课程目前的教学内容设置上入手,探讨如何增强环境生物技术课程内容的覆盖度,注重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促进教学过程规范化、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实现《环境生物技术》课程的精品课建设目标。
1 目前教学内容分析
1.1 环境生物技术参考书目杂乱
环境生物技术是一门内容散乱,研究热点较多,成熟与不成熟的学术成果比较混杂的学科。目前有关环境生物技术出版的教材更新很快,内容结构大同小异,但侧重点大不相同,这主要与作者所在的课题组所注重的研究方向不同有很大的关系。导致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参照的参考书目差异较大。教学过程中虽然依据大纲进行,但讲解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1.2 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复较多
对本专业相关课程教学大纲认真研读发现,本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复较多。主要体现在《资源环境微生物技术》、《水污染生物治理技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和《环境中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课程上。涉及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废水生物处理原理和工艺流程、有机废气的生物净化、污泥等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分子手段在环境生物监测上的应用、生物降解材料的生物产品、微生物采矿、采油、以及生物质能源化利用等方面。
1.3 教学内容结构体系不够凝练
很多环境生物技术类的教材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不够凝练,这可能与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对环境生物技术的理解不同有关。如:污染物生物去除技术、生物生产与环境、污染预防生物技术、生物技术与能源、环境生物监测与安全性评价。这些内容只是按章分述而没有从内容的相关性和承接性上进行综合的归纳总结。
2 教学内容优化方案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进行了该教学内容的优化,通过增删、分解与融合等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关调整和优化,使得教学内容和结构体系更加合理化。
2.1 教学内容的增删
为避免与微生物学教学内容的重复,对以往教学内容中出现的大量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进行了删减,例如:微生物的结构、形态、生理特征、微生物生态、繁殖与遗传变异等。保留了与水、土、固体废弃物处理中相关微生物的介绍。
为了更好的与三废治理结合起来,增加了与污染物治理相关的微生物基础内容,例如:各类污染场地中主要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结构与特有的生理特征、微生物生态与变异等,为后续污染治理中微生物的鉴定、筛选和诱变育种等打好基础。
考虑学生毕业后可能走向环保工作岗位,结合实际工程应用,加强污染物生物治理技术中的生物化学反应机理和动力学分析。如环境生物技术中废水的除磷脱氮章节,即是课堂内容的重点,也是考研的重点,同时在实际应用当中也受到了环境保护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在教学中应对其中的微生物学机理进行深入分析,重点讲解生物除磷脱氮中生物化学反应过程、顺序和相关步骤,着重介绍各种处理工艺中的微生物类群、生化作用特点、微生物生长条件、限制因素及其调整方法[2]。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生物除磷脱氮的机理本质和技术关键。培养学生对其动力学的分析和计算,为以后工作中工程设计打好理论基础。
2.2 教学内容的分解与融合
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讨论修订,对以往的教学内容模块进行分解和重新融合。在此过程中加入一些新知识,将环境生物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新发现加入到课堂内容中来[3]。让学生了解更多先进的污染物治理新技术。
具体内容大致有:(1)污染治理方面,增加了基因工程菌的构建方法,以及其在植物叶际和根际污染物治理中的应用,例如:各类新出现的杀虫剂、除草剂、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降解与利用。(2)污染预防方面,增加复合菌群的构建与培养新方法,以及他们在生物脱硫、脱氮、湿法冶金、生物造纸、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等方面的应用。(3)三废污染的生物监测方面,增加了水、土、气污染场地生物监测的布点与采样方法介绍,规范的生物监测布点与采样给后续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保障。同时教学内容增加了生物监测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介绍,如:微生物燃料电池生物传感器,DNA生物传感器、PCR技术、微核杂交技术、核酸多态性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新技术的不断融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污染场地的生物快速监测技术。
2.3 教学内容的模块化
把原有的课程结构体系中各模块下的内容进行重新分类,使其更加有利于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把以前的6大模块变成了目前的4大模块,分别为:污染治理生物技术、污染预防生物技术、废物资源化生物技术、环境生物监测与安全性评价。更加突出了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内容,这是近年来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热点所在,也符合国家清洁能源生物质资源开发的政策导向。
2.4 教学内容优化实践
在教学内容优化实践过程中,首先组织了强大的教学团队,中青老教师结构搭配合理,以老带新。团队成员职称包括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责任到人,分工明确,针对不同的成员进行合理明确的分工安排,发挥成员自己最大的教学优势和特长。其次采取统一行动和教学研讨的方法,搜集新资料、研究环境生物技术新成果、新理论、寻求有利的途径进行社会实际调查。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本次教学内容和结构体系的优化改革已经应用于本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在今年的教学过程中引进了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了学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动态和前景,学生普遍反应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良好。
3 结语
通过本次优化实践,环境生物技术的教学内容和结构体系得到了优化,提高了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激发了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为本专业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打好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敏,王利琳,王慧中,王世贵.面向21世纪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8):34-35.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内容;实验操作;教学改革;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101-02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食品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与食品理化检验、食品卫生检验和食品感官检验并称为四大检验课程[1],对培养高素质食品专业技术人才起到主要作用。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检测、鉴定等技能,通过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从微生物学基础实验着手到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设计,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微生物检验方法。食品微生物检验分析食品安全中生物污染,给课程赋予新的意义,但目前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学生对微生物检验认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科研创新、独立动手能力差,操作不规范,毕业后难以满足企业及科研工作需求等。因此,教学中应强化生物安全意识、检验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学微生物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不断提高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教学质量。经过微生物检验教学实践,本文从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内容,重视实验前准备、强化实验操作过程、改进考核方法,以及从实验保障中师资水平提高和加强实验室建设等几方面进行总结,进而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重视实验前准备
我们的传统实验教学一般都是教师在实验课之前,将实验方案整理好发给学生,并将实验所用的试剂配好,如培养基、移液管(枪头)等包扎并灭菌,所需器材全部摆放好,上课时学生只需按照老师的要求和示范机械地照着做,做完实验后看结果。这样虽然方便了学生,节约了实验时间,但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全然不知,更谈不上在实验过程中实现遇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能力的提升。这样下去束缚了学生的动手和思考,难以胜任日后的科研工作,也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准备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实验准备与我们的实验结论也密切相关。在教学中,从微生物学基础实验着手到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设计实验,通过讲解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关键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实验路线,让每一个学生亲自动手准备实验,包括实验前的每一细小的准备工作,这样学生对整个实验流程更清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加强他们对实验原理和步骤的理解,培养他们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有利于后期实验结果的分析,对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系统的操作技能有较大的提升。同时,也让学生深知准备过程对结果的影响,更能适应以后工作中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实验操作过程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的操作过程,准备中也起到了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的作用。从微生物学基础实验着手到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设计实验,实验过程中的很多细节,如动手能力的强弱、规范与否等,直接影响微生物检测的实验结果。教师首先做好规范演示或视频教学,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再通过实践操作提升理性认识。微生物检验中无菌操作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贯穿采样、制样、检验等各个环节,决定检验的结果。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食品的安全评价基本技术方法以及基本的实验技能,同时将微生物检验的采样技术、接种技术、纯种分离技术、显微观察技术、微生物鉴定技术穿插各个环节。对有害微生物分析,着重强调病原微生物检测的特殊性及规律性,这也是我们实验中安全防护的必备知识。实验操作是我们实验技能的具体体现。
三、改进考核方式
考核方法是激励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之一。实验成绩是评价学生实验能力的一个标准,也是一种激励手段[2]。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依据实验报告的撰写进行评分,这种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情况。通过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带动全面教学改革,从而保证教学与实际检验工作的紧密结合,缩短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3]。改革后的实验成绩考核,包括实验准备、课堂操作、实验报告、综合测评和出勤率5个部分,各占总成绩的20%。其中实验准备主要考察学生对本实验的了解和准备情况;课堂操作主要考察学生实验的严谨性、脑手结合能力、与其他同学的协作能力,以及实验过程中良好的实验习惯等几个方面;实验报告主要检查学生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分析问题的全面性;综合测评是让学生随机抽取1个实验单独进行操作,可检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勤率是保障学生都能参与学习。多种考核方式综合运用,可以较为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实践操作的真实水平。条件成熟时可以举办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竞赛,以赛促考,更能促进教学效果。
四、优化教学内容
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应以企业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岗位技能和知识的要求为依据,结合国家职业标准食品检验员的认证要求来选取课程内容,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系统性和前沿性。可以结合实际拟出《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标准,按照标准设置教学内容更能明确目标。该课程本身就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的,教学内容的应用性是选取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选取发酵食品及现代食品加工企业,进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以及致病菌的检验监测,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能力,也宣传了地方特色食品和企业,为学生毕业服务地方特色食品企业奠定基础。教学过程中,在保证传统微生物检验方法教学的前提下,加强先进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的引入,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如菌落计数中让学生采用菌落计数器与常规计数进行比较,同时基于免疫学建立的快速检验技术免疫荧光技术、ELISA技术、免疫印迹技术应用,也可能增设估计微生物数量和菌量的新方法ATP水平、阻抗和导电、接触酶的测定等[4]。中国经济正在融入世界,中国食品已经进入发达国家,我们的教学有时不只是我们的国标,还要参照国际上公认方法,增加相关教学内容。
五、加强实验室条件建设和教师水平培训
实验课教学常常受制于实验室具备的条件,教学过程是实验操作教学,而不是讲授教学。实验条件有限使实验操作教学过程中对于缺乏仪器无法完成的实验,往往选择不做,而当仪器数量不足时,则采用老师示范操作的方法,草草了事,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难以得到培养。加之现代食品微生物检测中,不只是有灭菌锅和平皿就能做实验,我们在有害微生物检测中要快速准确,还得依靠现代精密仪器。因此,加强实验室建设,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确保实验所需足够的台套数,是实验课教学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没有实验室的硬件基础,再好的实验教学也只能称得上纸上谈兵。由于教学条件受限,可尝试和企业建设标准化验室,以实训引导学生实践。让学生处于实战训练与学习中,实现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的融为一体。同时引入国内外公司的设备和试剂,联合进行部分实验教学实训,可使学校、学生与企业达到共赢的效果:学生学到了知识,公司宣传了产品,学校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5]。还要加强实验室管理,尽可能开放实验室和普通仪器设备,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
实验室条件建设和教师水平培训是教学的保障。实验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往往决定着实验室水平和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实验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6]。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所以教师要注重夯实理论基础、完善知识结构,不断学习,关注学科进展,广泛融入综合性知识,使自身的知识更丰富、眼界更宽阔、思维更活跃。现今的食品微生物检测不只是用传统方法去做,现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提倡高效准确快速的检测,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同时,学校也要注重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优化教师结构,组织教师定期进行交流学习,建立高水平教学和科研技术团队,融会贯通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去。
六、结束语
食品微生物检验为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促进我国食品行业的稳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尚存在较大弊端,如学生动手积极性不高,学以致用困难,难以胜任工作要求。本文虽然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但随着食品行业不断发展,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课教学的改革探索需要不断深入下去,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与综合能力兼具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建新,姚明兰,彭雪霁.创新性教育在《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教育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13.
[2]张佳琪,吕远平,姚开,等.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J].微生物学通报,2013,(02):322-327.
[3]严晓玲,闫丽萍,牛红云,等.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5):187.
[4]许喜林,石英,刘冬梅,等.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改进建议[J].广西轻工业,2011,(07):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