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团队建设的心理机制

团队建设的心理机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团队建设的心理机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团队建设的心理机制

团队建设的心理机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协同创新 高职高专 多元化 教学团队

一、引言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集,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技能”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是以知识、技术增值为核心,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形式。

多元化是指任何在某种程度上相似但有所不同的人员的组合,多元化教学团队是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组织形式。是以专业、课程为基础将教学队伍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将该群体作为相对独立的团队进行建设。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就落在优秀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身上。基于“校企行会”的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的建设能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加快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二、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的成员包括高校的专家学者、本校及同类学校的教学名师及专业带头人、行业企业的工程师等。该多元化教学团队承担着教学资源整合与配置、专业设置和调整专业建设与发展,课程开发于实施、教学研究与改革、科学技术研究及科技成果转化、社会培训与服务等职能。是提高高职高专教学质量,提高高职教育对技术进步的反应能力,促进校企协同创新的技术技能的积累。

1.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必然是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实践者。就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而言,普遍缺乏相应的实践工作经验,不具备专业实践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能力,不能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能很好的落实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教学改革的机制。虽然有些院校引进了一些具有企业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但存在层次低、比例少。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实践教学问题,尤其是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只有形成一个高水平的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教学团队,才能促使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实施。

2.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在改革中取得突破,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校企行会”协同创新,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尤其专业实践技能课程。以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模块,要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这些任务的完成,必须依靠教师,因此,加强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建设,增强多元化教学团队与企业合作,才能更好地推动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才能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按照企业真实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训课程,推动教学流程改革。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推动教学方法改革,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建设是实行开放式教学的需要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给学生自我发展,个性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必须实行开放式教学,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和资源。开放式教学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一个主要特点,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MOOC、微课、精品课程资源平台进行网上在线学习等。实施这样的教学改革.需要建设高职院校自己的网络教学资源库,需要将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和企业的新工艺、新方法融入教学资源库,需要由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多元化教学团队的合作来完成。

4.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建设是提升高职高专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需要

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能够紧跟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所以,依靠多元化教学团队的智力和技术支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广泛开展职业技能技术培训、技术咨询、职业技能鉴定、科技推广和产业开发等社会服务,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的基本措施

1.加强“校企行会”协同创新。加强多元化教学团队专业技术技能的积累

高职院校必须和地方企业密切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机制。 校企联合共建实训培训中心,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等真正做到了校企实质性合作。多元化教学团队利用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开发适合专业特点的教学资源库,以真实的生产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在教学和科研中为企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所以,“校企行会”协同创新首先要搞好技术协同创新,促进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行业、企业需要拥有掌握新技术新技能的人才来应对产业升级和竞争的压力。二是搞好服务协同创新,行业专家、企业和学校的技术人员可以相互到对方的工作岗位上兼职,取长补短,使校企双方能在竞争中保持活力。三是搞好发展协同创新,面对共同的机遇和挑战,协同发展将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校企行会”在技术、服务、发展协同创新的基础上,以多元化的教学团队为基础,建立“名师工作室”、设立研究所、研发中心,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业提供人才、科技服务。

2.注重培养和选拔团队带头人,加强教学团队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建设

专业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领军人物,一个团队必须有一个高水平的团队带头人。才能够有效地推动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建设。因此,要加大团队带头人的培养和选拔力度,注意引进优秀人才,造就一批站在专业前沿,掌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的领军人物。

通过内培外引措施加强教学团队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建设,一是选拔专业理论扎实、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教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以丰富他们的企业实践经验,掌握企业技术最新动态.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企业专家和高级技术人员兼职教学,对引进的人才要进行教育教学方面培训,使他们既能站在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前沿,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三是学校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中只有增强团队意识,提升团队能力,才能够提高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4.创新管理体系,加强教学团队内部管理,构建合理的运行、评价机制

教学团队内部管理与运行考核机制是教学团队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通过建立教学团队为主体的研究所、技术研发中心等教研、科研实体,给予一定的自。同时,教学团队建设还应坚持开放、动态发展的理念,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趋势.不断吸收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根据产业技术进步进行课程改革,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为企业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从而创造社会效益。在教学团队内部,制订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智慧和创造力,建立良好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另外,教学团队建设要同学生评教和企业反馈相联系,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效果的优劣,学生和企业最有发言权,通过学生评教和企业反馈发现的问题有利于团队工作的改进,推动团队持续健康发展。再者,要坚持对教学团队进行绩效考核,采取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方式,将团队成员岗位绩效与津贴挂钩。加强对教学团队的管理和激励,促进教学团队健康发展和高效运转,从而让每个团队成员发挥智慧和潜能。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打造多元化教学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生力军,有助于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联动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平台的搭建,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和创新,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应用,加快先进技术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参考文献

[1]钟耀黎,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2

[2]罗志,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形成机制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71.

团队建设的心理机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双师型;辅导员团队建设;涵义;精神;意义;新路径

一、高校双师型辅导员团队的涵义

高校辅导员团队是指在高校中由有共同愿景目标、知识技能互补、能够互相协作以更好地完成工作、促进自身发展的辅导员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笔者认为双师型辅导员团队是由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为共同目标,以资源共用、优势互补、协同合作为基本要求,在学历、知识结构、性别、年龄、工作经验、优势特长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各专业和不同年级的辅导员组成的一支正式群体,强调团队辅导员既具备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指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辅导员基本职业能力,又具备指导学生专业发展的一定专业水平,指导学生成才,更强调辅导员具备较高的思政教育水平,能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成长,善于立足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开展细致的思想教育,教学生做人。

二、高校双师型辅导员团队精神的意义

1、建设双师型辅导员团队对大学生的意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高校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信息环境都有了深刻变化,辅导员所面临的受教群体也具有更趋复杂和多元化的特征,他们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强度、难度明显增加,对辅导员的人格魅力、职业能力、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好他们的教育引导工作,需要辅导员以“经师人师”教育思想为指导,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使自己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切合实际的给学生引导。

2、建设双师型辅导员团队将有助于人力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团队建设强调的不仅仅是辅导员个体的发展,更着眼于相互借鉴以弥补个体差异和不足,促进团队成员的整体发展。建设“经师+人师”辅导员团队,能把不同年龄结构、专业背景、学术方向、性格互补的辅导员按照自愿的原则组合到一起,在相互交流和学习过程中提升工作技能。

3、建设双师型辅导员团队对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的教育形势,让辅导员从以往单纯的“政治引路人”转变为承担学生专业发展、心理咨询、生活服务为一体的管理者、服务者和人生导师。双师型辅导员团队良好的团队精神以及整体搭配,可以让辅导员逐步摆脱单打独斗的工作方式,参与到团队工作当中,在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团体中加速辅导员个人成长,培养和造就出一批工作典范和学术骨干,提高他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三、高校双师型辅导员团队精神提升的新路径

1、建立和完善团队工作机制。(1)建立制度保障机制。制度是团队建设的首要保证机制,只有建立了适合当前辅导员队伍现实和学生工作形势,同时又真正切实可行的辅导员团队制度,辅导员团队建设才能拥有持久稳定的秩序保证和政策环境。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团队工作制度,使团队日常工作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立好经师人师辅导员团队工作的长效机制。(2)建立条件保障制度,落实办公条件和建设经费。学校要为团队提供独立的办公场所和舒适的办公环境,并根据团队建设配备基本的办公设备,以利于团队开展工作研讨、交流学习、团队辅导等活动。同时,要维持团队建设的正常运转,必要的经费支持也是关键,同时完善辅导员津补贴制度,将团队成员的辛勤付出与工作评优、岗位聘任等实际问题相挂钩。

2、组织学习培训提高团队成员经师人师水平。建立起多层次、多形式的发展性培训体系,提高团队成员经师水平。要打破以往固定、集中的单一学习培训机制,统筹考虑辅导员岗位培训、模块工作培训、辅导员专家化培训的需求,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精心设置学习培训的内容,提供全方位、多渠道、不同形式的业务培训和各种专门技能的培训。可以通过邀请专家指导以及讲座培训等形式,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可以通过专业学习和培训,提升辅导员对学生的专业指导能力。还要拓宽辅导员学习培训的形式和途径,如将定期交流研讨和外出参观学习相结合,汲取优秀高等院校辅导员团队建设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为团队建设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3、面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做好经师人师。(1)紧贴学生专业发展需要,多途径引导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做好经师。系统学习和领会相关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课程设置和学习特点,掌握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规律,了解学生实习就业政策与形势及相应的素质要求等,为学生学业发展起好导向作用。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增强专业能力。团队成员要结合学生专业汇报、技能竞赛、见习实习等教学制度,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入学汇报、毕业汇报、专题汇报等各项专业活动,提高学生专业水平。(2)紧贴学生成长成材需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做好人师。“经师+人师”辅导员团队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对学生专业学业发展给予引导,更要凸显团队工作特色,鼓励学生参加德育实践,当好学生的人生导师。所以团队成员要在指导学生专业提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各项德育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地、伟人故居等,让学生瞻仰伟人风采,树立学习典范,砥砺言行,提升思想境界,提高学生德育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双师型辅导员团队建设需要提高团队成员的业务能力和“经师”水平,提高团队成员的精神境界和“人师”水平,同时,团队建设要将辅导员自身水平的提高付诸到指导学生发展的实践当中,以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从而促进团队的自我实现。

参考文献:

[1] 叶利军.徐特立的师德观及其特征[J].福建党史月刊,2011(02)

团队建设的心理机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寝室文化建设

高校辅导团队工作模式是指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以团队的形式对专项学生工作进行研究与探索,团队成员根据自身特点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模式。学校通过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近年来我校学工系统通过辅导员团队项目建设推动寝室文化建设,在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辅导员团队建设推动寝室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必要性

(1)当前高校公寓生活区已成为大学生相对集中和比较确定的活动空间,公寓区的学生往往专业不同,他们有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内在需求,因此,迫切需要规范公寓区内学生的课余学习和生活活动安排,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对其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近年来,高校寝室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很多都体现为人际关系矛盾,但本质上却有着更深刻原因。加强公寓文化建设无疑是当代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也是辅导员团队建设项目中最佳的选题之一。

(2)辅导员建设团队是辅导员队伍研究团队,它围绕学生工作专题开展分类研究,从更高层理论次把握工作的规律与特点,用来指导工作、提升工作水平。将辅导员团队建设工作与公寓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使公寓文化建设能利用辅导员团队建设这个有效的载体获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辅导员团队能在公寓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更有效地开展活动,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辅导员团队建设推动寝室文化建设中的分工

在以寝室文化建设辅导员团队工作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团队成员的结构,学科专业、年龄、职务、性别以及学历结构等因素。辅导员团队必须根据寝室文化建设的工作特点做到分工清晰,而且要权责分明,使得工作各项事务都有责任人,在相应领域实现专家化是高职院辅导员团队专项工作建设的最高层次。

(1)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职责:了解社会发展变化给学生带来各方面影响,不断地捕捉各种社会信息和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生交流沟通,与学生保持“零距离”的接触,分析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疑难、困惑和模糊问题,观察学生言行中所出现的各种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给予学生正确引导,使学生达到认识上的升华,行为上的实践。

(2)制度建设辅导员工作职责:在制度建设上着眼于公寓基础文明建设,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养成教育作为工作的基础。在团队各成员推进专项工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规章制度,并设立公寓信息联络员进行监督,强化对学生的基础管理,改善楼层风气,逐步减少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3)党、团建设辅导员工作职责:以党团为引领,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在公寓”的工作路径,为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搭建平台。在公寓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寝室,以寝室为单位建立团小组,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宣传能力的学生党员和骨干分子,促进全体同学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同时配合系部各年级党支部做好党建发展的培养考察工作,及时推荐政治素质好,学习表现优的同学入党。

(4)文体建设辅导员工作职责:专项辅导员根据自身特长,以大学生寝室为战线,以各种文体活动为载体,结合学校大型活动与特色主题月活动在公寓开展各色活动,并形成自己独有的示范品牌。在工作过程中注重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寝室文化建设的目的。

(5)网络建设辅导员工作职责:充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辅助学习、健康娱乐,并利用如QQ 群,飞信,微博、大学城空间等网络优势与学生沟通。

(6)公寓学生干部培养辅导员工作职责:加强对公寓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使其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起好带头作用、助手作用、桥梁作用、凝聚作用、服务作用,促进校风、学风建设,为推进我公寓文明创建工作做出贡献;为提高公寓学生干部的管理水平,专职辅导员须定时对干部队伍进行培训,包括校园安全知识普及、学生干部素质培养、沟通技巧、公寓区心理危机干预等内容。

(7)学风建设辅导员工作职责:使学生明白创建学习型寝室文化的重要意义,把创建学习型寝室文化的目标转化为每一位学生自身的内在需求,专职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寝室中去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引导,对学习有困难,成绩较差的学生,协助任课老师进行重点辅导;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学会与人相处之道,在寝室中形成一个学习风气浓厚、人际关系融洽、充满正能量的小集体。

(8)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工作职责: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寝室为单位、公寓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将公寓文化活动可以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培养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公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避免突发事件发生,使学生中的问题在萌芽状态就得到切实解决;充分把握学生心理,有效帮助学生修复人际关系危机和心理危机。

三、辅导员团队寝室文化建设中的工作重点

(1)引导寝室文化中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团队专项辅导员为引导者,学生当主角,培育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强化“自律、自立、自强”的工作原则,充分发挥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优势,及时反映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切实维护同学的正当权益,通过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理清工作思路,畅通信息渠道,在引导、服务同学的过程中实现寝室文化建没的总体目标。

(2)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寝室文化建设的成果。建立完善的、可操作的项目管理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围绕辅导员团队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要求,改革工作方法,开发德育资源,促进工作研讨和经验交流,探索团队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的合作运行模式,提供可推广、借鉴的辅导员团队建设的示范性经验,充分发挥优秀辅导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3)加强对学生政治思想的引导。辅导员在寝室开展的一系列政治思想工作中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4)将校园文化建设向学生寝室过渡与融合:在公寓文化建设过程队中,辅导员团队须以寝室学生干部队伍和社团为依托,并以各种形式的活动为载体,以公寓活动中心和校园文化场所为舞台,以寝室为阵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体现当代大学生风彩的寝室文化氛围,把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成果有目标地向寝室过渡与融合,大力扶持和推动公寓文化建设。

在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辅导员在寝室工作的深入度成为影响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高校应更加重视辅导员团队建设这一新兴事物对寝室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使理念创新带动实践创新,更好的促进新时期合格的大学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操菊华,邓新洲,桂展鹏. 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研究团队理念概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 14) : 61 -62.

[2]陈军科.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沟通方式的调查和分析[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作者简介:

宋利敏:(1979- ),女,湖南常德人,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研究。

洪亮:(1979- ),男,湖南常德人,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政工师,硕士,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团队建设的心理机制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通过对郑州图书馆团队建设现状的分析,提出影响团队建设的因素,探索加强团队建设的新思路,增强职工团队精神,使职工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图书馆事业发展相统一,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促进图书馆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2-0052-0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重要部署,为各地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可有效地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外部和内部问题也越来越多。市场经济环境氛围的影响,思想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职工个性化的思想行为和多样化的利益诉求,迫切要求图书馆加强团队建设,培育团队精神,打造一支能够适应社会需要,促进事业发展的职工队伍。

1团队和团队建设的意义

团队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很久以前就出现在了体育、军事、经济等领域。美国著名管理学教授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团队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也就是说,团队是由一些具有共同信念的人为达到共同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各成员通过沟通与交流保持目标、方法、手段的高度一致,从而能够充分发挥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运用集体智慧将整个团队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于某一方向,形成比原组织具有更强战斗力的工作群体。

团队建设是指在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其成员进行训练、总结、提高的活动。通过团队建设可以迅速而有效地解决一些新出现的问题,推行一些新的工作方法,增加组织的凝聚力,提高团队成员的整体素质。

对于本身就属于团队性质的图书馆而言,为了保持自己的高效运作及最佳的发展状态,必须以团队的管理方式来加强自身的管理,特别是要不失时机地彰显和构建自己的团队精神,使团队精神的精髓真正得以在馆员身上展现出来。

2郑州图书馆团队建设现状与措施

郑州图书馆作为郑州市目前市属最大的综合性公共图书馆,按照市委、市政府为民办理“十件实事”总体部署和市财政局、市文广新局《文化惠民工作实施方案》具体安排,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和职能开展文化惠民工作,为完善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一级图书馆”、“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市级文明单位”、“文化部群星奖”、“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这些成绩的取得体现了团队建设的价值。

2.1科学管理、统筹指导,增强团队战斗力

领导思路清晰,理念明确,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图书馆团队建设能够发展的关键。一直以来,郑州图书馆重视基础业务工作,创新读者活动工作,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同时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团队建设工作,使郑州图书馆各项工作均走在同级图书馆前列。

近年来,郑州图书馆组织各种公益性读者活动近百项,并创造条件为弱势群体服务,效果显著。其中送书进监狱,配合服刑人员改造的“文化阳光进高墙活动”,2010年获全国第15届“群星奖”项目类奖。这是文化部首次将图书馆类活动列入“群星奖”评选范围,也是河南省公共馆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同时,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把服务工作延伸到基层,目前已建成1个中心馆(郑州市馆)下有5个分馆、35个阅读点(室)的大服务网,实现一卡通,年均接待读者达60余万人次,读者到馆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2.2合理设置岗位,实行竞争上岗,增强团队发展活力

在省市文化、人事等部门的组织和领导下,郑州图书馆以人事制度改革为主导的内部机制改革起步较早。1995年起就实施了岗位责任制;2000年作为郑州市人事改革的示范试点单位,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馆长负责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干部职工聘任制和全员考核制等;2007年7月起,开始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岗位分配激励制度,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郑州图书馆每两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此项工作的开展,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馆中层干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业务能力、组织能力等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和提高,各部室主任各司其职,相互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兢兢业业干工作,实实在在创业绩,使馆容馆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基础业务、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古籍保护等多项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各种荣誉也接踵而来。

2.3科学制定岗位津贴,促进工作积极性

2007年7月,郑州市开始在事业单位推行岗位津贴制度。为切实体现岗位津贴的效用和用人单位的自,市财政根据年度财政经费、工资水平、单位人员等,划拨一定量的经费作为单位本年度的岗位津贴总额,单位平均分配到每个月,具体每个职工的发放标准全权交给单位自行制定。郑州图书馆成立了岗位津贴工作小组,负责方案的制定和具体工作的执行。分配方案贯彻“效率优先、优劳优酬、兼顾公平”的原则,将津贴分配与职称、职务、岗位、考勤、工龄相结合,实行按劳分配、奖惩结合、动态管理。为真正体现岗位津贴奖勤罚懒的作用,把日常考勤和工作量完成情况同岗位津贴发放挂钩,并预留津贴总额的3%作为激励基金,用于对平时工作有突出表现的人员进行奖励。激励基金的具体使用需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实行岗位津贴几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优劳优酬、奖勤罚懒,打破了干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有效提高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公共图书馆团队建设,重点是合理分配人力资源,体现按劳分配原则,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并最终增强单位自身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公共图书馆作为政府公益性事业单位,其改革必然受到政府政策的主导和影响。改革内部机制,发展团队建设,增强内部活力,不仅需要政府政策的合理引导,更需要图书馆管理者和工作者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出适合自身建设发展的新路。

3影响图书馆团队建设的因素

近年来,郑州图书馆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推进单位团队建设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定得困难和问题,一定程度上也限制和阻碍了单位的发展。

3.1部门分隔

图书馆都会根据自身的社会职能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内设组织机构。部门之间,特别是业务部门与行政部门之间,由于工作性质差别较大,相互间交流与沟通往往较少,从而影响到实际工作中一些合作事务的有效开展。

3.2岗位分隔

在实际工作岗位中,职工一般会单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只关注本岗位的工作而轻视其它岗位的职能,进而影响到其对这些岗位职工劳动价值的评判,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本位主义,往往并不满意当前的工作岗位,认为不能施展自己的特长,从而产生消极情绪。这些因素都会对图书馆部门、岗位间的协作产生消极影响。

3.3缺乏沟通

沟通是图书馆人员之间信息和思想上的交流,通过交流达成认识上的共识,以协调各自的行动。图书馆领导层之间、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职工之间,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再加上思想观念的差异,对某些问题的认知和见解经常不会一致,因此沟通交流工作也应是经常的、深入的、多方位的。

4加强公共图书馆团队建设的新思路

加强图书馆的团队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培养图书馆的团队精神不能急功近利、违反客观规律。图书馆应从长期的工作实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创造有利于人们沟通交流的环境氛围,鼓励并促进人的发展及其价值的实现,通过不断改进完善管理的方式、方法,以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减少以至消除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矛盾。

4.1制定清晰明确的新目标

目标是团队的灵魂和核心,是成员共同愿望在客观环境中的具体化,是团队运行的核心动力。制定具有感召力的图书馆发展目标,不能忽视图书馆职工的参与,要使其在制定发展目标时发挥建设性的作用,要把图书馆的发展和职工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以获得其对团队目标的认同。只有当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趋于一致的时候,团队目标才会有号召力,团队的凝聚力才能更深刻地体现出来。图书馆的发展目标,要切合本馆的实际情况,它应该是近景目标与远景目标、单向目标与系列目标的统一,应该有层次、有重点,并且执行计划时注意保持连贯性、稳定性,这样在逐级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梯次的激励效应。

4.2建立沟通交流、互信合作新机制

沟通交流、互信合作是团队的重要特点和基本素养。建立高效通畅的沟通流机制,使职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较强的参与意识,通过不同观点和创意碰撞并激荡拓展,更容易达到彼此宽容、同舟共济的互信,形成团队发展的和谐力量。在图书馆日常工作中,来自职工和读者的各种诉求需要通过部门之间、职工之间大量沟通,迅速、准确地了解彼此的想法和意见,通过相互的沟通与协调,才能更好地解决。此外,图书馆领导层与职工之间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渠道也是良好沟通的重要特征,它有助于管理者指导职工的行动,消除误解。每个人只有学会信任他人才能换来他人的信任,不信任只能导致隔阂,团队的作用也很难发挥。

4.3提高团队执行力的新举措

在一个高效运转的团队中,领导者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有效的领导者能够为团队指明发展方向,能够带动并且提高整个团队的活力,指导并帮助团队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绩。团队领导首先要懂得如何管人、育人、用人;其次,必须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修炼,要善于学习、勤于学习,懂得运筹帷幄,懂得把握方向和大局;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德性修养,懂得以德服人,做到开阔胸襟、讲究信誉,发扬民主,敢于否定自己、检讨自己,善于集中团队成员的智慧、采纳团队成员的意见,发扬民主管理的作风,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同时,领导者应该在团队工作范围内充分授权,尽量创造机会,与团队成员进行交往、沟通,注重职工工作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的提高,尊重职工的自我价值,将团队价值与职工自我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实行良好的工作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环境、职位调换等手段使成员感受工作的乐趣以及挑战性,从而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

4.4构建人才成长新平台

团队发展的动力,源自于组织内每个成员的发展需要。图书馆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成长机制,是保证图书馆团队的优势及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基础。加强图书馆的知识型队伍建设和优化团队的组织结构,一方面,图书馆要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和职称制度改革的办法,真正引进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和图书馆管理人才,做到按需设岗,择优聘任,从而建立起一支多学科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较高的相对稳定和结构合理的队伍。另一方面,还应建立学习机制,营造学习氛围,以此培养馆员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为真正创建学习型的图书馆打下坚实的基础。

4.5建立绩效管理新体制

重视建立合理的绩效管理体制,为职工业绩评定提供科学的依据,才能够激发组织成员内在潜能。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有两种手段:奖励和惩罚。工作绩效标准越明确,评价鉴定才能越准确。合理有效的绩效管理体制在图书馆的团队建设中具有目标导向和行为界定的作用,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环境氛围,提高职工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的意识。

当前,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使图书馆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强图书馆的团队建设,促进图书馆团队精神的培养,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促进图书馆事业不断健康发展,团队建设这一问题应当引起图书馆工作者更多的思考和关注。

参考文献:

\[1\]\[美\]Susan A.Wheelan 著,蒋玉娜译.创建有效团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周新曜.团队的力量\[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

\[3\]和仁,霍黎.团队八维\[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5.

团队建设的心理机制范文第5篇

“团队”的概念来源于企业管理,团队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普遍重视,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将“团队”一词引入到教育教学中,组建各种形式的教学团队成为各类学校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2007年1月,我国教育部和财政部在颁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提出了一个重点建设项目,即“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可见,如今“团队”一词已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界。尽管如此,关于团队的定义学术界并未达成一致,在文献中常被采用的定义有两种:其一是Lewis(1993)给出的定义,他认为团队是由一群认同并致力于达成共同目标的人所组成,这一群人相处愉快并乐于工作在一起,共同为达成高效的结果而努力,他认为共同目标、工作相处愉快和高效的结果是团队的根本特征[1]。另一经典的定义来源于KatezenbachandSmith(1993),他们认为一个团队是由少数具有技能互补的人所组成,他们认同于一个共同目标和一个能使他们彼此担负责任的程序,共同目标、技能互补和责任共担是团队的基本特点[2]。据此可知,团队与群体有着本质的区别,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团队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并且对这一目标有着较高的认同度,而群体对共同目标的认同度则比较差,成员更愿意为自我的目标奋斗;其次,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通常较为紧密,队内气氛和谐向上,而群体的协作性可能是中等程度的,成员之间可能还存在对立的状况;第三,团队成员的技能是相互补充的,团队构建的目的就在于把不同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综合在一起,形成角色互补,从而达到整个团队的有效组合,而群体成员的技能并不讲究互补性;第四,团队的结果或绩效是由大家共同合作完成的产品,奖惩都以团队为对象,而群体的绩效是每一个个体的绩效相加之和,奖惩以个体为对象。

二、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困境

“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项目要求“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据此,学术界一般认为,教学团队是指教龄、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各成员业务能力互补,并认同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的目标,在教学工作中能密切合作、分担责任的教师队伍[3-4]。但在现实中,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历程很短,学术研究也大多停留在团队建设必要性的论证,或是如何建设的具体细则方面,而对教学团队建设的困境较少给予关注。本文认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还处于形成期,困难较多也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共同的目标

一般认为一个好的团队,其目标必须跟组织目标一致,把团队的大目标分成各个团队成员各自的小目标,大家通力合作实现共同目标。但现阶段高校教师队伍更像一个群体,他们缺乏共同的目标或者对共同目标的认同度比较低。一般都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认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并在科研上做出一些成绩,就是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而对于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以及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在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中处于什么地位、自己应该在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中发挥什么作用,以及相关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未来目标是什么等问题则缺乏认识。由此导致教师与教师之间缺少合作,相互不了解、不信赖,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往往矛盾重重,内耗较多,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效果也不理想。

(二)教师之间协作不够紧密

合理分工是良好协作的前提,目前高校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缺乏细致的分工。教师在选择所授课程时通常按自己的兴趣或者是讲授的难易程度进行选择,这难免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损害了学生的利益,也与团队建设目的背道而驰。此外,科研工作也是以教师各自的兴趣为导向,成员之间难以产生通力合作的局面。再有,由于教师之间在课程建设或专业建设上缺乏共同追求目标或者细致的协作分工,即便讲授的课程相同或相近,一般也不愿意与团队其他成员共同探讨。团队成员在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中缺乏紧密协作,不仅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也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教师之间专业及技能互补性较差

由于教师团队建设历程较短,高校相关部门在招聘教师时并未意识到组建教师团队的重要性,并没有从教师专业及技能互补的角度出发挑选新进人员,导致现在团队成员专业及技能雷同度较高。此外,如今很多专业的多学科交叉性较强,传统的以专业对口为前提的招聘会导致团队中众多教师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完全相同,团队的整体研究成果难以涵盖该专业或学科的多个方向,从而影响到整个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质量。

(四)团队式的绩效考核机制尚未形成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机制仍然是以个体为对象,注重对教师个体的教学工作量、科研成果等的考核,这就导致有些教师可能为获得更多的薪酬而承担过多的工作量,有些教师则可能认为从事科研获取奖励更划算而不愿意承担基本的教学工作量,完全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等团体目标抛在了脑后。这也是教师无论是在教学工作还是科研工作中,都以个体为中心,不愿意与其他成员合作或分享成果的根本原因。

三、构建高质量教学团队的策略

高校构建高质量的教学团队,必须在充分认识目前教学团队建设困境的前提下,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

(一)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

团队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有共同的目标,有了明确的共同目标才能划定团队成员各自的任务和努力方向,才能产生科学的分工与合作,从而实现目标。高校教学团队应以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为根本,以教材和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教学科研为手段,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途径,设定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提高共同目标的认同度和团队成员努力工作的意愿,促使目标顺利实现,这个目标的设定一定要在团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避免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因价值取向等差异而产生的内耗。

(二)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

在明确了团队共同目标之后,应对各成员的任务进行具体的划分,让成员明白自己能够或者应该为团队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让每位教师认识到他的工作是实现团队目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大家相互促进、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团队目标[5]。比如,构建一个团队互动的平台,在这里团队成员之间可以充分地交流和沟通,可以分享优秀的课件、视频资料等信息和成果,可以共同探讨更好的教学方法、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也可以教师的兴趣和特长为基础,在教学团队中组建多个学术小组,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拓展学生专业视野的同时,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学习和思考的空间,从而充分提高专业和学科在国内外的竞争力,更好地实现团队目标。

(三)促进团队成员的专业及技能互补

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应彻底结束教师们单打独斗、追求个人全能的群体状态,充分了解每位教师的价值取向、研究意向、教学或科研特长等信息,在将共同目标具体化时应根据他们的技能特点进行合理搭配,给擅长教学的教师安排更多的教学任务,给擅长科研的教师安排更多的科研项目,而那些既有教学特长又对科研有兴趣的教师则可以参与到学术团队中,使整个团队中的师资队伍不断增强。此外,在确定新进教师的人选时,则应一改以往只注重专业、科研成果和毕业院校的倾向,以团队人员结构为基础,从完善团队各种层次、各种技能和各种专业方向的角度出发,选择团队真正需要的、且具有较强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人员,从而更好地提升团队成员之间的专业及技能的互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