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资学科知识

教资学科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资学科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资学科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微课;直观;生活;趣味;形近字

微课是新出现的一种课型,因其容量小、时间短,形式新颖、独到,使用起来方便灵活,备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如何有效利用微课帮助学生学习语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下面谈谈如何利用微课指导学生识字,玩转识字教学。

一、利用微课,化抽象为直观

常态的识字教学,教师以认读为主,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在阅读中认识生字,还有的把生字集中起来,进行反复的练读。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也能认识生字,但是兴趣不会很高,效果也不明显,学生对生字的遗忘很快。当前的识字教学,教师缺少对识字教学的研究和设计,用读读、写写等单一的手段进行识字教学,造成识字回生很快。孩子喜欢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汉语言又有着表形表意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把要认识的生字形象地展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印象。

比如,教学“舟”字,我把这个字的演变过程,做成一个小视频,在学生能正确认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观看。然后问学生:这个字是由什么变化来的?学生回答是小船。小船和舟字像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对“舟”字形状有了感性认识,加深了对字的结构的把握。同时,知道“舟”就是船的意思。字的音形义在直观的教学中,达到了统一。

“鸟”和“隹”都是鸟的意思,但是有所区分。作偏旁时,含同一个偏旁的鸟类,有共同的特点。为了加以区分,我制作了微课,展示了字源和字理。学生在看视频时,我让他们思考:这两个字表示的意思都是鸟,但是有着怎样的区别?学生通过观察视频,并结合课文中的几种鸟,就知道了含“鸟”字旁的鸟类尾巴都比较长,带有“隹”旁的鸟,尾巴都比较短。这样的识字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习的积极性很高,通过识字,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利用微课,联通识字和学生的生活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舞台,把识字和生活连接起来,让识字教学生活化,就会使识字变得有情有境。同时,生活情境的创设,让识字课堂变得多姿多彩,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逐渐明白,识字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识字,识字可以更好地生活。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识字1》时,我把四个节日分别制成了四个微视频,在学生能够正确朗读的基础上,逐一出示。春节时包饺子、拜年时的热闹、温暖;清明时扫墓的庄重、严肃,踏青的欢快;端午时吃粽子,赛龙舟的生活场面;中秋时一家人团员,吃月饼时的幸福。这些生活的场景,让学生沉浸其中。这时候教师逐一出示相关的词语,让生字词和生活场景连接起来。生字成了生活,成了画面。

又如,教学“秧苗、稻谷、庄稼”时,虽然是农村学校的孩子,但是学生对一些庄稼并不了解。于是,我除了把秧苗、稻谷制成视频外,还把我们这儿的农作物都拍了下来,如,花生、山芋、玉米、高粱等,在教学时一一展示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词语时,结合画面,又认识了不同的农作物,收获了很多知识。

三、利用微课,让识字教学趣味化

直观演示和连接生活都是识字教学趣味化的手段,我们还可以结合课文的情境,通过微课的形式,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快乐的感受中随文识字。课文情境的营造,直接呈现了课文内容,学生在观察中,不仅是在学习生字,也是在理解内容,可谓一举多得。

比如,《蚂蚁和蝈蝈》一文,采取对比的方式,把两种小动物的表现展示了出来,画面感很强。我根据课文的内容,用图画配音的形式,出示给学生。形象化的微课,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在前后的对比中,学生对两种小动物的表现有了自己的评判。这时再让学生边看图,边读课文,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致很高,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又如,教学《乌鸦喝水》时,我把乌鸦喝水的过程,制成了微视频,通过动画演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整个经过。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认识生字,比如,出现了瓶子,教师板书出“瓶”字,让学生认读。看到乌鸦叼起小石子,引导学习“叼”字,看到水面在升高,问W生:能看到瓶子里的水面是怎样升高的呢?从而,揭示出“渐渐”这个生词,认识“渐”字,理解渐渐这个词的意思。学生在课文情境中,就会对识字很感兴趣。这样的教学是高效的。

四、利用微课,辨别形近字

利用微课,把字形相近的字编排在一起,找出它们容易相混的地方,进行放大比较,或者从字理上进行寻根,找出差异,就能让形近字在学生的眼里,不再是那么难以区分。

比如,对“休”和“体”这两个字,学生容易混淆。我把“休”字做成了一幅图画:一个人靠在一棵树上。让学生观察微视频: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能不能猜一个字?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知道了这幅画表示“休”,一个人靠在树上就是休息的意思。学生不仅通过图画认识了“休”字,也懂得了字义,更不至于和“体”字相混了。

教资学科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子电工 教学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149-01

在高级技工学校电子电工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实施的展开十分重要。作为一名优秀的专业教师如何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探讨。那么,如何构建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何让学生在思考探究中学习和发展,如何让素质教育成功渗透于本课程教学等问题,是我们目前急于解决的重点。

1 能力素质培养在电工电子课程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

高级技工学校的教学特点就是突出能力素质培养,传统教学模式更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极为不利。电子电工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仅仅进行理论知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电子电工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必由之路,学生的能力素质是推动其未来职业发展的保障,为其今后适应社会需要奠定良好基础。电子电工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限于教授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要将课本中知识点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要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角度出发,把课本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使知识的传授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增强知识的应用性。

如《电子技术基础》“集成触发器”这一节课,这一节介绍了多种类型的触发器,每种类型的触发器都有电路结构、工作原理,功能描述和真值表,学生学习时很容易混淆。教师在讲解每种触发器时,应在讲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应对不同类型触发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以介绍和剖析,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记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电工电子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

2.1 素质教育从教师自身入手

俗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职业学校教师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治学作风、广博精深的知识、较强的施教能力、强健的体魄,以适应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

(1)重视言传身教。提高高级技工学校素质教育质量要从教师入手,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师风师德的教师队伍,突出教师的师德修养,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学习和效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和仿效,教师的文化道德素质会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应首先提高自身修养,以较高的道德水准来约束自己。除此之外,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以自己为表率”的教育过程中,还需要认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多吸取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现代学生的思维活跃,个性突出,期望外界对自己的关注,却又不愿意被家长和老师束缚,因此就需要教师具备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的能力,只有一个道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教师才能成为一个好榜样,发挥榜样的力量去感召和教育学生,可以说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学生的素质,教师素质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2)重视自身能力培养。“突出职教特色,增强动手实践能力”是新时期职业教育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其实,随着电气化设备的广泛应用,教师有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如教师可自己设计、安装和调试电子电工实验教具,自己修理实验仪器、仪表;在实验课中,自己熟悉实验设备的性能,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故障;利用假期,到实习企业实地向工人师傅学习;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操作技能培训等。

这样既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优化了知识结构,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又有利教学内容结合生产实际,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人才。

2.2 素质教育从课堂教学入手

(1)在教学内容中寻找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点。理论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侧重点和施教方法有所不同,要从课堂教学入手,先明确素质教育目标,再充分研究课堂教学内容,寻找符合素质教育目标的教学内容,将符合素质教育目标的教学内容与素质教育融合起来,在课堂上采用恰当的方式展开素质教育。在开展素质教育时,一方面要善于在电子电工课堂教学中挖掘能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充分运用这部分内容展开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和学科知识教学水融。另一方面善于将教材中的有关素质教育的内容附着于学科知识的讲授当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课堂教学中,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教学方法包括教学语言、表达方式、设置问题、引导联想等等。丰富形象的教学语言、抑扬顿挫的语气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的精神,调动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思维,在学生思路和思维不活跃时设问,还能够起到重新拉回学生思路的作用。提问时,用适当的使用停顿或拉长音的手段,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注意,留给学生思索的时间,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3)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对素质教育的影响极为重要,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与在沉闷压抑的氛围中,教学效果完全不同。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开放思维,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学生在学习上会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相反,教师如果带给学生一个沉闷压抑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致就会被压抑,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就会被封闭。因此,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在活泼主动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要善于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叶圣陶提倡的“讨论式”课堂教学形式完全是从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这个实际出发的,值得我们借鉴运用,它的基本模式可概括为“预习―讨论―总结”,这种课堂教学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实践证明活泼主动、和谐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能够催人上进,激发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笔者深信,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工作方法,针对具体对象制订具体措施,增强新形势卜学科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等职业学校全科德育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康春玲.浅议德育在各学科中的渗透[J].新课程(教师),2009(8).

[2] 高红灵.电子线路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尝试[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教资学科知识范文第3篇

一、政治课是课上向学生比较系统地直接进行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大体分为“导入新课―主题教育―深化理解―明理导行―巩固扩展”这五个教学环节来进行。以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为主线,以学为重心,促使“主导”与“主体”有机结合。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开端部分,一节课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导出下一个环节的思想观点或道德观念。一个好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我结合课程学习的内容和目标要求采取情境导入、故事导入、活动导入等各种最适合学生主体感受的手段进行课堂导入。如在学习《盲目从众心理》时,我让两组学生表演小品体现不同的从众心理:一组表演参与世园会的“志愿者队伍”,一组表演日本地震后的“抢盐风波”,从而导入从众心理的分析和学习。

“主题教育”是一节课的主题部分或中心环节,这一环节要运用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教育材料将本课教育的思想观点或道德观念提示出来。如在讲授“生命最宝贵”一课时,我以“珍爱生命”为主题,有的放矢地搜集相关资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针对“生命教育”设计了一系列的学习内容。通过主题歌曲传唱、主题手抄报和黑板报、从学生现有的家庭资源出发,开展调查与探究,讲述“名字”的故事,填写生命档案等活动,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体会生命诞生的艰辛以及生命的重要和可贵。

“深化理解”则指要以概念的外延来充实学生对道德观念的认识,或选用新的事例从不同侧面更深入地说明主题,论证中心观点。

“明理导行”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运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道德认识对某些思想观点或道德观念、道德行为,是非、美丑等作出判断识别的选择,引导学生用正确的道德认识去解决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识别能力。陶行知先生说:“知的教育不是灌输儿童死的知识而是同时引起儿童的社会兴趣与行动的意志。德的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引起学生的共鸣。”而我想说:“思想品德课程是道德品质和社会基础知识教育于一体的学科,是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它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社会生活,入情始于境。在学习《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教学中我采取观图、导读等形式,创设渲染情境气氛,使学生目视耳听,口诵心动,进入情境,产生共鸣。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生病了或受伤了,希望爸爸、妈妈为自己做什么?“我希望爸爸给我讲故事。”“我希望妈妈给我弄点儿好吃的。”“爸爸、妈妈生病了或受伤了,你又会怎样做?”我适时设问引导。“我会给他们唱歌,讲笑话。”“我要给爸妈做饭,做最好吃的。”“我会给爸爸妈妈买药。”“我要好好学习,更不能让他们担心。”滚烫的话语,美好的想法,学生脱口而出,他们于动情处晓理,而晓理必有正确的行为。

“巩固扩展”是指引导学生由思想教育,转化到自我教育并能扩展到提高“自主发展”的能力,使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丰富的生活情境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践行能力。

二、努力创建最佳的课堂情境,强化道德认识,也是政治课的重要一环

自主学习要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只停留在形象感知上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了解事物本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认识得到升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操作、主动参与探索的能力,养成自主发展的行为习惯。如学习《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课时,要求学生搜集家乡及家庭变化的有关资料,可以是图片、文字、采访的记录,通过搜集材料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教学,其特点就是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情,在主动参与中得到自身的发展,从中接受教育。

三、课堂教学与养成教育相结合

政治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相应的养成行为。因此,政治课的教学要善于把讲述具体事例与说理结合起来,使学生逐步加深认识,逐步提高道德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给学生以道德情绪的感染和体验,接受道德情操的熏陶。只有学生知道了应该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时,才能自觉地产生相应的行动,做到知行统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学生的生活实践和人际交往将更加丰富,只有在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生活实践和人际交往,让他们参与讨论、参与社会调查、参与实验、参与思考解题等,才能使他们逐步领会到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共同相处、彼此交往中最一般的关系,养成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教资学科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实验教学;存在问题;教学改革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249-02

实验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培养具有丰富的基础知识、良好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务。《植物资源化学》课程是植物化学与植物资源学相互渗透、交叉整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本课程从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运用化学及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植物资源中化学成分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应用价值、资源分布等基础知识与技术以及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学科。当今世界提倡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对植物资源而言,问题尤为突出,从“物尽其用”的原则出发,必须对植物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植物资源化学是研究植物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的必不可缺的研究学科。同时,植物资源化学课程也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作为植物资源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这门课程的质量,是提高植物资源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随着近几年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相继开设药用植物资源与利用专业方向,如何针对农林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和专业特点组织好《植物资源化学》课程教学,成为高等农林院校相关教师面临的十分迫切问题。

一、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不平衡:目前植物资源化学实验教学的方法、过程和目的,均与其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存在较大差距,常常达不到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植物资源化学实验内容基本不变,实验技能训练内容不平衡,重提取,轻分离,缺定量检验,即仅重视和强调化合物的提取分离过程,而忽视有效部位、单体化合物的设计和分离分析,而后者又是植物资源利用、生产和研发的核心。

2.教学模式过于被动:完全的被动式教学过程,没有学生主观能动性施展的空间。传统实验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实验,这容易造成学生按照实验讲义的步骤按部就班地拿到实验结果,不能发挥其主动性。学生在交实验报告时也多相互借鉴,抄袭现象时有发生。对于实验的讨论仅限于实验注意事项,仅有个别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这不利于学生发挥其主动性。

3.教学手段枯燥单一:几年来一直采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手段,教师先将实验目的、原理、提取分离流程等写在黑板上,上课时指导教师先讲一遍,强调实验注意事项,整个实验过程都是由教师安排好,学生已习惯于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而较少去考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种单一的实验教学手段对于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等方面都是不利的。

由于这门课涉及知识面广,植物资源化学成分结构复杂,理化性质多样,是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植物资源利用方向中比较难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实验课教学能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和巩固理论知识,突破理论学习难点,同时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改革课程,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我们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师生互动式教学方式、定期组织学生讨论和上讲台讲课以及多媒体实验教学改革等环节对本课程实验教学进行整体优化,旨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体现药用植物资源与利用专业方向特色,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如下方式进行

1.改变教学模式。传统实验教学的方法是教师先讲解实验原理与方法,再进行演示实验,然后学生按照教师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实验的目标。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局面,抑制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用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为了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准备在植物资源化学教学实践中改变以往教学模式,由教师讲变为学生讲,每次实验前由事先指定的学生(2~3名)熟悉实验内容做好充分准备工作,讲解实验原理及操作方法,然后由其余同学评判、比较,最后由教师补充,然后开始实验操作,并由这几位同学和教师一起组成指导小组,巡视指导其他学生的操作。在传统实验基础上,更多地增加设计性、综合性试验,即在植物资源化学实验中,教师根据植物资源发现与利用的要求,选取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强化技能训练的实验题目,引导学生自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独立设计实验方案,选择所需仪器设备、试剂、制定实验流程。教师组织学生对各种设计方案进行讨论,选择可行的实验方案,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对自己所选的工艺路线及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完成实验报告,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更好地达到实验教学目标。

2.优化教学内容。植物资源化学课程实践性很强,侧重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必须理论联系实践,掌握重要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精制、检识等实验技术。但由于学时有限,我们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精心设计,适当削减溶剂提取内容,增加现代分离(如色谱分离)和定量分析内容,调整后者的学时数,逐渐将两者的学时数调至1∶1的比例。实验技能的提高是建立在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平台上的,故应更多地投入本学科设计型、综合型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本实验室一些较为先进的大型仪器如高效液相色谱仪,高速离心机,紫外、红外分光光度计均已配备。对于大型仪器,应在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标准化操作规程的基础上,给予其一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真正跟上现代化要求的步伐,增加其主动性。在此基础上,撰写修订适合我们自己的实验教材,使实验教学的内容更适应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

3.提升教学手段。由于植物资源化学实验操作比较繁杂,在讲解时难以表述得十分清晰,我们申请学校教学研究项目资助,采用数码摄像机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全程录像,再经过编辑,制作成光盘资料供教学使用。同时还准备利用POWERPOINT、展台等手段进行实验教学,并把学生的操作拍摄下来,让同学们自己分析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各种原因,这样做将会非常具体而生动,充分激发学生做好实验课的信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课题组老师在大量查阅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突出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出植物资源化学实验技能的运用及对学生今后工作的作用,纠正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和片面依赖实验讲义“照方抓药”的现象,启发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创造力、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植物资源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可使学生掌握植物资源中所含有效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植物资源中所含有效成分的结构鉴定方法,了解各类型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及现代创新药物研制的一般方法,为学好其他后续相关课程和学生就业后从事植物资源相关行业工作或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植物资源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的质量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更为直接和关键的作用,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对植物资源化学课程整体教学水平的评价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抽象与具体、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对于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大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实验教学环境薄弱,这就要求我们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1-3]。当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已逐步引起教育者的关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加强基础理论的讲授,还要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注重学生智能的培养。植物资源化学课程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作为植物资源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这门课程的质量,是提高植物资源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植物资源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训练学生进行植物资源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验证植物资源化学中所学的理论,培养学生正确选择植物资源中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与鉴定的方法,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验中所遇到问题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实事求是、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与良好工作习惯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郭尚义.国内外大学实验教学的比较与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7):73,75.

教资学科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三自一导 探索 问题

一、实施“三自一导”教学方法的目的

在教学中,实施“三自一导”教学方法,主要的目标是为了使得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进行调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不断提升个人的对问题分析和理解的能力,逐步培养他们学习政治的学科的方法。

二、“三自一导”教学

对于三自一导教学,其中,基础是能够阅读,深入是能够提出疑问,而升华是能够解决问题。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我们也在不断地摸索前行,在教学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任务,同时也要满足以下的学习要求。

(一)学生能够自己去读书

为了使得学生能够明确在新课中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基本点,我需要启发、引导学生去学会自己去读书。而我们需要做到这三步:

第一步,学会导入,即在导入新的课堂时,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路。其大至步骤有:先复习旧课的知识内容,这是引到新知识学习的一个过渡;接着通过情境的创设,如可以列举有趣的事和新闻、讲相关的成语实例、以及相关的诗、词、歌曲等,这样就把学生渴望获得新知识的欲望发挥到最佳;最后进行悬念的设置,即通过问题的引入,来激起学生渴望知知识的情感;通过这样直截了当的进入课,使得学生能够自己去读书,去探索新的知识。

第二步,给与提示。在学生读书之前,教师应提示的是:对于本课的学习注意到什么,即主要的知识点,以及在读书方面的问题,使得学生能够把思维作为自己的支点,通过把集中地问题集中来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步,提高读、议的效果。在学会读书的前提下,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或参考本课的学习纲要,来思索相关的问题,从而很好地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基本的知识点。对于读,往往包括:粗略读、精细读。而粗读,是指在最初的、第一次的读,为了了解大体的内容,而建立一个第一印象。对于精读,往往是指对重点、难点的内容需要不断去品、去体味。对于精读,包括:“全读、按照章、节来读。全读是以整体作为一个部分,而章、节读是以章、节、段或题为主进行。

(二)学生能够自己去质疑

为了学生能够找出难点、疑点、关节点,以及能够交流所得的信息,来开扩学生的思路。对于学生是否会提问,是否敢于提问,这是检验学生学习的标志,即思维的深度、广度的标志,这也是属于懂、信、用所需要的过程,还是学生能力得到培养的方法。对于学生养成质疑的方法有:

(1)在预习中来提出疑问,即在开始读时,学生做到在未理解的部分画出痕迹,作为在集体进行研究所提出的问题,逐步解答遇到的问题。

(2)在教师讲课中,提出质疑,即在听了老师的讲解之后,把学生还存在的未理解的部分进行讨论,直到学生弄懂为止。

(3)在练习中,提出质疑,即让学生先进行练习,在其中把碰到的难题,把解题的思路以及答案提出存在的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往往是有这样的情况:

学生不能提出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才能思考的有深度、广度。借题发挥,即提出一些具体的事例,或者通过列举一些具有多向思维的练习,来让学生在难题中质疑或者以观点、材料为辨别分析的中心,接着布下迷阵,来使学生能够质疑。

总之,在学生未提出问题时,需要老师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学习教材,在教学中,抓住所能存在的难点、疑点,来启发他们的思维。

(三)学生能够自己去求索

学生自己求索,是应把握好“收”与“放”的关键,放开是以各自抒发自己的观点为中心,而收拢是以能够达到相对、统一为目的,从而,学生的认识达到细化、规范化。

三、三自一导中注意的问题

(一)“三自一导”是相互交叉、适时变动的教学模式

换句话说,就是摆脱孤立的、机械的、陈旧的教学模式,而是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课型和对象辅的不同,来设计:以导-读-问为主的求式;以导-读-求为主的问式;以及导-问-求为主的的读式,等等。

(二)在“三自一导”模式中,“导”是作为“三自”的开始和结束点

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而老师属于矛盾的一个主要部分,起到了领导、决定的功能。对于“三自”,给与老师的是任务多,要求高。给予学生的则是虚心地接受学习,提出质疑,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在不断求索中,逐步向着成功迈进,做学习的主人,而在这一个过程中,老师只是知识的引导员,指引学生探讨的方向,不要离题太远就可以了,最后进行总结。

(三)实施“三自一导”的目的

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学生是主人,即认识的关键,不是认识的器具。对于传统的教学,为了应试教育,单存是信息的传送,淹没了学生的交流,没有把所见、所闻、所想、所疑说出来,藏在心中的疑问未得到解决,使得思想未得到升华。而检验“三自一导”,要看学生的行为:是不是真正动了、真正开通了、真正主动地学习了。这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综上所述,针对在政治这门学科的教学中,实施“三自一导”的教学模式,仍然处于一个尝试的时期,遇到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因此,需要不断地进行努力,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思想,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利用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疑问,进行思索,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体,发挥主体的作用,这样才能不断地进步。搞好政治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兴趣是靠培养的,而疑问是靠引导的,思维是靠指导的。

参考文献:

[1]朱美芳.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势提高政治经济学教学效果[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

[2]范远江.提高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质量的途径[J].黑龙江史志,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