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马铃薯调查报告

马铃薯调查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马铃薯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马铃薯调查报告

马铃薯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旱作农业;节水灌溉

中图分类号 S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02-0203-01

1 自然概况

1.1 地形、地貌

同心县位于宁夏中部山川结合部,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过度地带,自然条件差,山大沟深,支离破碎,其地貌特征由南向北逐渐倾斜,形成两片地貌单元,即南高北低的北部川台地形和东高西低的南部丘陵沟壑区。

同心县东部旱作区主要由韦州~下马关盆地和两侧黄土高原丘陵梁塬构成。位于罗山、青龙山之间,北临蜗牛山,南以马家山与预旺盆地相隔,地势自南而北,自山麓向盆地倾斜。盆地地势平坦,地形自然坡度在1/40~1/100之间。

1.2 地质、土壤

宁夏农业勘察设计院2002年4月完成的《下马关地区土壤调查报告》和宁夏地质工程勘察院2002年11月完成的《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下马关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水文地质堪查报告》,土壤类型主要有普通新积土、淡灰钙土、砾石土等3个土类,其中新积土以普通新积土为主,占本区土壤总面积的80%,一般较平坦,土层深厚,是目前的主要耕作区;灰钙土占土壤面积的12.6%,砾石土占8%,底盐新积土占3%,流动风沙土占1%。

1.3 气象

宁夏水文局在陈石塘、预旺、杨家岔、下马关、窑山5个雨量站,各雨量站大部分为上世纪70年代设站,降水资料系列较长。雨量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257.4 mm~380.3 mm。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其中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6~76%。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各雨量站雨量极值比为2.7~10.6,年降水量变差系数在Cv在0.32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313 mm,75%、95%保证率设计年降水量分别为241 mm、168 mm。

蒸发强烈,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280 mm(E601型蒸发皿),干旱指数4.1,属干旱区。水面蒸发的年际变化小,年内变化大,其随各月气温、湿度、日照、风速的变化而变化。11月至次年2月为结冰期,水面蒸发量小。水面蒸发量最小月出现在最低月的1、12月份,春季风大,气温回升,蒸发量增大,最大月蒸发量一般出现在6、7月份。9月、10月随气温的下降水面蒸发量逐渐减少。

2 水资源

同心县下马关生态移民区高效节水补灌工程位于同心县城以东及罗山东南侧广大地区,旱作区范围北以红寺堡五干渠为界,南以达郎顶为界,其水文特点是干旱、径流少、水质差。

当地地表水资源表现为暴雨洪水形式,无法利用。属于黄土丘陵干地区,具有暴雨雨强大、历时短、笼罩面积小的特点。暴雨洪水多发生在7~9月份,是典型的超渗产流区。由于该区植被差,涵养水土能力小,产流后即泄,汇流快,洪水陡涨陡落,过程较短,洪峰流量较大。

3 发展节水农业必要性

3.1 是加快宁夏中部干旱带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多年来,国家和自治区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解决了干旱带80万群众的饮水困难,但仍有40多万群众为水发愁。同心县东部地区基本处在中部干旱带的中心位置,其土地资源丰富,地形平坦,集中连片,具有广阔地开发前景。将黄河水引入这一地区,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解决人畜饮水以及脱贫致富问题,而且还可以为当地的工业发展、城镇化建设提供水资源支持,对加快推进中部干旱带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生态农牧业的战略性转变,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是中部干旱带生态建设的需要

“有水即为绿洲,无水则为荒漠”已被实践所印证。以下马关生态移民工程为保障,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旱作基本农田建设、生态移民等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会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在近期内即可形成十三万亩新绿洲,使灌区原有荒漠化的土地变为“山川秀美”的新绿洲。同时,由于供水工程的辐射作用,使其周边的万亩草原与荒山得到保护。

3.3 是充分发挥已建水利工程作用的需要

旱作区毗邻红寺堡扬水灌区,对下马关高效节水补灌区实现旱改水提供了工程建设条件。红寺堡原规划设计灌溉面积75万亩,分布在红寺堡二~五干渠和新圈、新庄集、海子塘三条扬水支线上。目前,已开发土地30万亩,安置移民12万人。在灌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开发规模调整为55万亩,但扬水泵站及输水干渠等骨干工程均已按原设计规模建成,富余的水量为寻找与开发新灌区提供了条件。同心下马关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将此纳入红寺堡灌区,可以充分发挥已建水利工程的作用与效益。

3.4 为同心东部地区大面积推广特色种植提供条件

同心县东部地区年降雨量258.7 mm,且多集中在7、8、9三个月,作物春季播种时节和出苗期严重缺水,影响出苗率和后期作物的生长。据资料统计,旱作区种植马铃薯亩株数2000~3000株时,产量及品质均达到合理值。每年4、5月份马铃薯播种季节,土壤墒情相对较差,土壤含水率低于50%以下,出苗期拉长,在土壤含水临界线15%时,种薯被迫休眠,旱作物种植马铃薯实际出苗率只能达到60~70%,相应产量减少30%~40%,旱情越重则出苗率和减产更加严重。近年来当地群众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利用窖水采取坐水种植,或在马铃薯发育期实施渗灌补水,在正常年份下可以促成马铃薯田间出苗、齐苗、壮苗,实现马铃薯种植的稳产高产。但由于春季往往水源紧缺,窖水严重不足,群众拉水成本过高,影响了马铃薯种植的大面积推广。通过实施同心县下马关生态移民区高效节水补灌工程,可以为东部地区大面积推广马铃薯等种植提供基本保证。

4 灌溉方案

本项目全面推行节水灌溉技术,采用以补灌为主的非充分灌溉方式,在配水和田间灌水方式上比较了以下两种方案:

4.1 拉水补灌

输水干管、支管采用压力管道,田间布置蓄水池,单座蓄水池控制灌溉半径0.5 km左右,控制面积1500亩左右。以蓄水池为水源点,采用拉水的方式向田间地头送水,采用坐水种、点灌等人工灌水方式。该灌水方式的优点是用水量易控制,田间工程造价较低;缺点是拉水成本高,灌水劳动强度大,群众接受程度低,影响开发的积极性。

4.2 管灌

在每级加压泵站压力管道的末端布置大型蓄水池,以蓄水池为水源点,向灌区布置支、斗、农等各级压力管道,田间配置给水栓,采用软管点灌。该灌水方式的优点是灌水方便,动强度相对低,群众容易接受,而且可以为今后结合地膜覆盖、发展膜下滴灌创造有利条件;缺点是田间管网工程造价较高。

综合以上两种灌水方式的优缺点,为了能让移民搬得来、留得住,从方便群众灌水、减轻灌水负担、激励群众开发的积极性等方面考虑,本报告推荐采用管灌方案。设施农业(拱棚)生长期较长,管灌用水量大而且劳动强度高,设计采用膜下滴灌

方式。

5 结束语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以新型节水方式为中心发展旱作高效节水农业应本着节水与增效并重的原则,发展符合农民切身利益的节水农业。

马铃薯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聚焦农业园区建设寿光蔬菜已跨入“园区”时代

莘县食用菌产业化生产情况

新城细毛山药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日光温室无公害黄瓜生产技术规程

绿色食品丝瓜生产技术规程

日光温室无公害辣(甜)椒生产技术规程

日光温室无公害茄子生产技术规程

绿色食品洋葱生产技术规程

绿色食品大葱生产技术规程

绿色食品大蒜生产技术规程

日光温室无公害菜豆生产技术规程

陈集山药生产技术规程

日光温室蔬菜秸秆直填槽式栽培技术规程

有机蔬菜的品种选择及栽培技术

西芹及其新品种介绍

黄秋葵的优良品种介绍

无公害蔬菜生产中推荐使用及禁用农药

健全体系完善制度全面加强蔬菜质量安全检测监管

高山延季番茄越夏新品种

适应现代化都市农业发展的要求全面提升蔬菜产业的优势

夏秋蔬菜管理要点

日光温室丝瓜秋冬茬栽培技术

日光温室黄瓜秋冬茬栽培技术

大棚西葫芦秋延迟栽培技术

厚皮甜瓜秋延迟栽培技术

优良地方品种——兖州朱砂红茄子

叶用莴苣制种高产栽培技术

夏秋甜椒大棚栽培技术

日光温室菜豆越夏茬栽培技术

蔬菜新品介绍

日光温室秋冬茬番茄栽培

夏豇豆高产栽培技术

秋延迟马铃薯栽培技术

花椰菜秋延迟栽培技术

大棚莴笋秋延迟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

简易大棚西芹秋延迟高产栽培技术

蔬菜节水灌溉技术

青岛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育成系列新品种

关于苍山县凯华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的调查报告

夏秋季节蔬菜育苗技术要点

夏末秋初蔬菜栽培管理技术关键

日光温室无公害菜豆生产技术规程

无公害洋葱生产技术规程

越冬茬茄子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棚室辣椒无公害栽培技术

寿光青花菜的越冬茬栽培技术

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日光温室蔬菜多茬栽培新技术

樱桃番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枫叶2号厚皮甜瓜日光温室栽培技术

“淄研”系列西葫芦新品种及大棚秋延迟高产栽培技术

淄博市绿色西葫芦生产技术规程

棚室水果型黄瓜栽培新技术

日光温室苦瓜冬春丰产栽培技术

日光温室丝瓜越冬茬密植高产栽培技术

淄博市绿色桔梗生产技术规程

淄博市有机青萝卜的栽培技术操作规程

立足城阳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创汇蔬菜生产

有机蔬菜基地建设与生产技术

秋冬温室电热温床育苗设置方法与注意事项

冬春蔬菜育壮苗技术

潍坊市寒亭区拱圆大棚西瓜早熟栽培技术

早春小拱棚西葫芦无公害栽培技术

西瓜新品种德优3号及其栽培技术

佛手瓜的栽培与管理技术

大棚瓜菜寒害的防治

无公害韭菜规范化栽培技术

如何防治冬春保护地番茄落花现象

芽球菊苣无士栽培技术

番茄、茄子、辣椒再生栽培技术

棚室蔬菜生产“四预防”

香椿温室密植囤栽技术要点

日光温室甘蓝与瓜果豆类蔬菜套种技术

拱圆大棚早春西瓜——越夏甜椒高效栽培模式

马铃薯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一、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在合作中学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的目标: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更要注重探究过程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并致力于培养他们探究合作的科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探究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获得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本领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

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疑惑、自主意识、方法论和反思。探究活动的模式是指课堂上学生从事的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大致分为问题、假设、推断、检验、结论、交流和评价等阶段。

二、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探究能力

1.实验是一种探究性学习的载体

实验教学应该为学生创造积极探究的条件,让学生敢于实验,乐于探究,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学生在观察探究实验中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例如,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我提前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实验,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验体会进行讨论:“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阳光、水分、空气、温度”都是种子萌发的条件吗?讨论时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的学生坚持光也是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我就因势利导,布置他们继续做光是否影响种子萌发的探究实验,把探究活动引入了新的境界。这种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2.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要勇于探索,敢于质疑,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让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是探究性学习过程的核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3.分层次、把握度,面向全体学生

在实施探究性学习中,由于班级人数多,难管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及教育背景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水平也有层次性。如果教学中不注意这一点就难以达到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了解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在探究学习中,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思维活跃的学生,不仅要求掌握完成一般的探究过程,而且要求他们积极思维,开展有创造性的探究性学习;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求把握好探究活动的梯度。

三、利用小课题研究,开展“探究式学习”

1.在小课题研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例如,利用学生对某种动、植物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观察、记录,写观察日记。然后指导他们进一步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规律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并展开思考,写成科技小论文。如含羞草为什么“怕羞”、花叶芋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同的斑点等问题,让学生不仅仅停留在观察的层面上,而是有深一层的探索。曾有一名学生学了嫁接后,尝试将马铃薯与番茄嫁接,希望培育出一种可以在地上结番茄、地下长马铃薯的新品种。尝试虽然失败了,但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创新的想法、勇于实践和契而不舍的探究精神是值得称赞的。

2.在小课题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在小课题选题时,可引导学生多留意学校或社区周围以及身边的事物,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校园的生态环境,周边的环境污染或是环境资源,可写成调查报告并提出方法和建议。例如2007年底,三位学生提出要研究“转基因食品”,这个题目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三位学生的热情不减。在做了最基本的知识学习后,几位学生开始行动,从千头万绪中,慢慢学会整理、归纳,最后分工合作。在一系列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在小课题研究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马铃薯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生物教学,生活实际,相结合

1 课前精心准备,掌握充足材料

依据大纲精神,生物教学应关注生物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因此,我利用课余时间,一方面走访当地的养殖、种植户,虚心向他们学习实用技术,初步掌握了冬季蔬菜塑料大棚的管理,肉鸡、蛋鸡、猪等的饲养技术,而且还学会了实用菌栽培、果树嫁接、果树修剪等多项管理技术。另一方面去医院、防疫站收集有关传染病、保健等方面资料,并把媒体对SARS、禽流感、甲流、艾滋病、流感等的报道整理成册。第三将小学语文、科学等课程中涉及的生物知识进行摘录……将所收集的知识整理,并结合教材内容分编,这样,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实际经验与案例,在教学工作中即可适时有效地提取应用。

2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课堂是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从三个方面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2.1引入新课时 在讲新课之前,先把每章节中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提取,并设计成问题形式上课时提出来。例,在讲“矿质代谢”时,为什么种植小麦、玉米时,需要多施一些磷肥,种大白菜、菠菜时,需多施一些氮肥,种植甘薯、马铃薯时需多施一些钾肥?在讲“遗传与变异”时,提出一个小孩在五个月大时被人贩子拐卖,当警方解救时,孩子已经五岁,面对这可爱的小孩,面对这么多丢失孩子的夫妻,警方该如何为孩子找到真正的父母?(答:亲子鉴定)。亲子鉴定手段这么神,那原理是什么?在讲“生殖”时,拿一张图片,向学生介绍一株结着几个品种的果实的“奇特”的果树。等等。这就是说,在讲每个章节内容时,都会提出一个或几个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使学生带着这种疑问和渴望明白其中道理的愿望去听课,通过教师的启发与讲解,让学生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从一开始上课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且,把生活实际中常见的生物现象以问题形式展示给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拔以使学生获得答案后,在大脑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更容易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原理、概念。

2.2课堂巩固时 在学完每章节后,结合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准备几个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具体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原理知识来解答。例,在研究“水分代谢”后,可提这样一系列问题:“一次性施肥过多为什么会出现烧苗现象?”“当你感觉口渴时,吃了一些冰激淋,结果越吃越渴。为什么?”“用盐腌制的肉为什么不易腐烂?”“输液时,为什么要用0.9%的生理盐水?用蒸馏水替代行不行?”等等,这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和常见的生物学现象,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引起他们激烈的辩论及认真地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一方面巩固了知识,另一方面又能学以致用,学生有成就感,探索的兴趣会更浓。

2.3课后留作业时 在讲完每章节后,除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上的作业外,还可结合所学的知识,提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实验、调查研究,并要求以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书写作业,这样不仅让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科研精神。

3 开设选修课、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培养学生技能

近几年,我开设了《小学教学中的生物知识》、《青少年生理健康教育》、《种植、养殖技术》、《传染病的预防》等多门选修课,在选修课中,系统地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生理、病理现象,并介绍了很多意外事故出现时的应急措施。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我们成立过“标本制作”、“果树嫁接技术”、“意外情况处理方法”等课外活动小组,为我校学术实验室制作标本约二百多份,有些还做为资料捐助给小学;2009年参加吕梁市林业局组织的核桃树嫁接比赛中荣获集体二等奖,个人三等奖等好成绩。总之通过活动让学生真正动手掌握技术,培养他们的科技能力。

4 建立实习基地,训练学生技能

马铃薯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遥感;监测;信息

中图分类号:TP79 文献标识码:A

1 监测系统的意义

应用资源卫星数据,许多国家开展了农业资源调查、农作物长势监测、面积监测和产量预报等。农情信息是指导农业生产、制定粮食政策与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信息。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多国就合作开展了大面积农作物长势监测、遥感估产计,充分利用了农业、气象、数学、计算机、GPS地面调查及遥感技术。近20a来,一些西方国家利用资源卫星进行小麦、大豆、水稻、玉米和马铃薯等农作物的估产,以增加或减少某种农作物的种植或确定粮食政策。

遥感技术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经过20a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发展到实用化水平。我国农作物遥感估产研究取得了很大发展,从冬小麦单一作物发展到小麦、水稻、玉米等多种作物,从小区域发展到大区域,从单一信息源发展到多种遥感信息源的综合应用,监测精度不断提高。

农作物遥感估产包括长势与趋势监测和产量早期预报等两个方面。在充分利用多年来遥感估产成果的基础上,建成了NOAA AVHRR数据实时预处理系统,并利用AVHRR最大NDVI图像与上年同期数据对比实现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在高精度耕地数据库的支持下,解决和研发了作物长势遥感监测综合方法、区域作物生长过程遥感提取方法。从实时作物长势监测、作物生长过程监测、农业气象分析、物候和土地利用等辅助信息的运用等角度,构建了综合分析作物长势的技术。利用遥感技术对农作物进行监测具有效率高、费用低、灵活性强、简单易用和多用途的特点,精度基本可达95%以上。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进入21世纪后,建立现代化高标准的农业生产基地,对决策的科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运用原有的信息渠道很难保证所需信息的可靠性、精确性与时效性。建立“东北地区玉米、水稻、大豆遥感监测系统”可实现信息收集和分析的定时、定量和定位,将使农业的科学决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促进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步伐,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等先进国家应用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是农业大国,特别是东北地区耕地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比较发达,本项目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它的实施也将在农业生产、农业资源保护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2 监测系统的目标

监测玉米、水稻种植面积增减变化及原因;背景数据库的建设;地面样方布局设立;玉米、水稻单产估算模型设计;玉米、水稻长势监测。

3 技术路线

3.1 信息获得

通过SPOT、TM、CBCS图像获取农作物种类、面积和分布状况;通过MODIS图像进行农作物长势及洪涝、干旱灾害的监测;利用GPS技术进行地面监测并对遥感图像进行校正和补充;利用GPS技术设立固定监测点,结合遥感图像监测对区域内的土地沙地、碱化及洪涝进行监测;通过调查获取有关图件、数据及其他自然与社会经济资料。

3.2 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

用GIS对获取的各类信息进行格式化与规范化处理、储存。

3.3 信息分析

运用GIS监测空间分析功能和有关专业模型,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解译、分析、摸拟、监测。

3.4 决策支持

在信息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信息与技术集成形成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咨询服务,并可具体回答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各作物的面积、产量、长势、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农业环境发展趋势、资源利用形状、沙化、碱化、洪涝的范围、程度、分布等。

技术流程图见图1。

图1 技术流程图

4 监测系统的内容

4.1 划分不同的区域

根据东北地区不同的生态特征和地域分异规律,确定玉米、水稻生态区区划指标,划分出若干个玉米、水稻生态适宜区。在生态适宜区的基础上划分遥感监测区,然后进行监测样点的配置。每个生态适宜区作为一个估产单元。

4.2 收集玉米、水稻生育期数据资料,建立东北地区玉米、水稻生育期基础资料数据库

按玉米生长的苗期、拔节期、抽穗期、籽粒灌浆(腊熟)期和水稻生长的拔节期、花期、灌浆期收集日照、温度(≥10℃积温)、水分(降水量、蒸发量)、养分、旱灾、风灾数据资料;收集各个不同生态适宜区的种植制度、农业措施、播种方法的资料;把所收集的数据全部录入到数据库中。

4.3 选择最佳卫星监测时相

玉米面积提取:穗期阶段至花粉期阶段(7月下旬至8月中旬)。

玉米产量预测:以高空间分辨率卫星数据为基础,利用EOS卫星的MODIS资料数据,对玉米拔节期、抽雄期、成熟期的NDVI进行监测,通过长势监测对比,计算出玉米单产。

水稻面积提取:利用资源卫星TM或CBCS选择水稻的花期影像,提取水稻面积。

水稻产量预测:以高空间分辨率卫星数据为基础,利用EOS卫星的MODIS资料数据,对水稻各个生育期进行NDVI监测。通过长势监测对比,结合其他资料,计算出水稻单产。

4.4 监测样方的地面资料调查与获取

以划定的生态适宜区为基础,平均每个生态适宜区布设5个样方,要根据自然地理特征及玉米、水稻主产区的不同,有侧重的布设样方,地面样方的尺寸应为500m×500m或1000m×1000m大小。

地面样方调查方法是首先在每个生态适宜区内确定1个代表本区最基本的土、肥、水、气等因素的样方,进行实地调查。然后统一调查项目,统一调查标准、统一调查时间,在各样方上展开工作。地面样方调查分为两部分。一是小地类调查,每种作物完成一次即可。二是地面抽样样方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样方内的各种地类面积(GIS管理),每种作物完成一次;长势和旱情(含其他可调查的重大自然灾害类型、程度等);单产调查;访问农民。

调查所获取的各种图件资料、数据资料、样方调查报告由项目组人员分别数字化录入、建档并存入数据库中。

4.5 面积监测中的小地类系数获取

以玉米水稻生态适宜区为基础,从每个生态适宜区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实地测量,计算出小地类系数,每种作物抽样应不少于10个样方,样方尺寸不小于1000m×1000m×1000m。

4.6 种植面积图解译、编制与成果汇算

采用RS软件对玉米、水稻面积进行解译、面积量算、汇总。采用GIS应用软件对解译面积进行编制绘图。

5 监测系统的建设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