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

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范文第1篇

1.目标的选择。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流行的看法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是总量的绝对平衡与结构的相对平衡的统一。这个观念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意见,因而学者重点讨论的是控制总需求还是控制总供给的问题上。宏观经济作为一个超级系统其调控目标是系列的、有层次的,稳定、协调、有序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并且这些目标要分级或分层界定。在非正式约束的影响下,目标选择要依据区域特点进行宏观调控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区域文化和区域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念。

2.调控的顺序。从传统的事后调控转为事前调控。传统的调控模式存在严重缺陷,第一存在严重时滞,不能及时解决会错失良机;第二力度很难把握,使经济过冷或过热。因此要改变这种被动模式。

3.调控机制的完善。在非正式约束下要不断完善市场秩序和市场机制,要保证市场进出的规则,优化市场结构;制定作价规则和严格的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市场道德秩序和价值观念,形成公平、平等的市场秩序。同时,规范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使政府与企业肩负起社会责任。

二、非正式约束的宏观调控工具模式的创新

现有的调控工具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观念的进步宏观调控的工具模式也出现了创新和改革。

1.民债。民债是国家在国民经济遭受通货紧缩压力或危害时向公民发行的;在国民经济遭受通货膨胀压力危害时要求公民偿还的,仅具有货币购买功能的购物凭证。与其他债券相比民债的主要特点是:(1)与国债相反。国债是国家向公民借钱用于投资民是国家借钱实际是只能用于消费支出的购物凭证给公民用于消费。(2)债券都是有息的而债无需债务人付息利息由中央政府支付。(3)民债只能用于消费而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限比天内用于消费支出。(4)民债的对象是全体有稳定收入或偿还能力公民。(5)它是记式的公民无需用货币购买。(6)民债只能参与购买价格高于其面值的商品或服务。(7)民债在行时不规定偿还时限。民债在萧条期可以提升总需求曲线使其与供给曲线重新相交,是总需求与总供给在充分就业下达到新的平衡。在经济过热时期则有降温作用。

2.国土资源。邱铃章(2006)研究指出自2003年以来,土地参与宏观调控成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从体制创新、市场配置、规划编制及部门间协调配合等方面分析了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一些问题,曹清华(2004)认为土地供应政策要像金融货币政策那样,成为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而程烨(2011)认为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包括土地产权制度、土地登记制度、土地产权市场制度、土地税收制度、土地金融制度等。

三、小结

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政政策 宏观经济 关系

伴随着我国经济近几年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体制已经逐渐得到了完善,并已经成功地由计划经济转变为了市场经济,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那么,为了能够均衡我国政企之间对经济的掌管权利,国家政府开展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双方相互牵制、相互影响,最终得到共同发展。所以,政府为了能够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掌握和控制,财政政策是最佳的控制工具,那么,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之间到底存在着则样的关系呢?本人将在本文中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现状

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很难能够效仿与其他国家,所以,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都是在不断地摸索当中得到发展的。那么,面对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至今,我国的经济水平已经明显得到了提升,但是,仍然存在着自己的问题。

(一)我国总体经济增长速率减慢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提出,国家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后,我国经济水平得到了迅猛的提高,并逐渐走上了国际化的行列,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实力。但是,就最近几年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的总体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出现减缓的现象,GDP的增长总值虽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平均增速却在不断地小幅度地下降,就比如2008年的统计,其第三季度的GDP增速相比于第二季度来讲降低了1.4%,相比于2007年的总体增速降低了2.3%,虽然就现有的总体GDP总值来讲,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仍然处于平稳,但这少量的下滑现象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二)我国总体物价上涨速率逐渐下滑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物价上涨十分厉害,物价水平也逐渐提高,但是,总体物价上涨的速率却在下降,尤其是在原材料和燃料方面。据相关材料分析,近几年的原材料、燃料等工业用品的进口价格在不断地上升,且上涨速率在逐年增加,但是,在国内的销售价格的上涨速率却在逐渐降低,面对这样的反差,将影响到相应企业的差价利润的提升,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减缓企业经济水平的提高,这对于社会总体经济的发展来说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

(三)进出口贸易顺差下降,影响国内经济利润提升

进出口贸易是连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国外资金流入的重要环节,并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这么多年来对进出口贸易的苦心经营,我国的进出易越来越频繁,我国的国际化经济能力也在不断地提升。虽然这对于我国经济来说具有重大意义,但我们要能够同时意识到我国的进出口顺差在开始慢慢回落,也就是说,许多货物的进出口价格的上涨速率在增加,但销售价格的增速却在小幅度地降低,这样可能会降低我国进出口贸易所带来的利润,虽然现在还没有明显地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增速,却已经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四)我国企业利润出现下滑现象

企业,是支持国家经济持续上涨的重要部分,是保障国家经济稳步发展的基本单元,不论是私营企业还是国民企业,不论是工业企业还是小型企业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大型企业的利润增长速度在开始出现回落,其再生能力受到了抑制,且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造成了企业宏观经济问题。而正是因为大型企业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我国的一些中小型企业的经济水平也开始出现了波动,在经营和发展上开始出现一定的困难,再加上最近几年各种食品问题、企业诈骗问题等都大大地阻碍了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造成其利润下滑,甚至是倒闭。

当然,我国宏观经济就整体而言发展是相对平稳的,并仍然保持着上涨的趋势,但是,面对现在增速的小幅度降低,我们决不能够忽视,要能够有效地运用财政政策手段来改善现有的宏观经济中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以保障我国的不断发展。

二、财政政策的运用

所谓的财政政策,就是指政府根据当下的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所用来调节和指导财政部门工作的总体原则,一般是通过政府的支出及税收的政策来极性调节。分别包括了三种运用形式,即收入政策、支出政策及平衡政策。

(一)财政政策中的收入政策的运用

收入政策,就是指当社会供给小于社会需求时,国家能够通过提高税收、增发国债等方式来抑制社会需求的增加,这样一来能够强化中央集团的财政地位,改善了供与求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暂时缓解供不应求的现象。但是,收入政策具有较强的片面性,即因为增加了税率,提高了税收,使得社会人民的生活负担,这样一来容易打击到人民工作的积极性以及交税的主动性,这样反而会违背财政政策实施的初衷,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的发展,这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加快国家发展脚步来说会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影响了社会的进步。

(二)财政政策中的支出政策的运用

相比于收入政策而言,支出政策在激励社会人民的工作积极性方面具有加大意义,在政府宏观经济调节过程中也更具有灵活性和高效性,而且能够有效地改善我国经济的支出结构,扩张经济支出的规模,对于提高国家的经济管理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虽然支出政策能够有效地改善现有的供求关系,通过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来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状况,面对收入政策的运用却又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也就是说,当我们既想要增加收入又想要增加支出时,二者就会存在一定的矛盾,因为二者运用的最终结果是不相同的,这样一来就很有可能会造成国家经济发展迟缓的问题。

(三)财政政策中的平衡政策的运用

为了能够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均衡性,我们一定要能够加大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要能够发现我国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就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而言,最为凸显的问题就是供不应求,我们要能够充分地均衡我国的供与求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那么,有效运用财政政策中的平衡政策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通过平衡政策,我们能够有效地控制我国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平衡,做到财政上的平稳发展,准备好足够的平衡基金以备各种财政问题的出现,这样一来能够更加有效地运用各项财政政策,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国家财政政策的运用是为了能够提高国家对经济发展的调控力度,是为了能够保障我国经济稳定、安全的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要能够有效地将各项财政政策相互结合,共同运用,这样才能够为我们的经济水平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发展背景。

三、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的关系

(一)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具有调控能力

1、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培养宏观经济调控基础

中央财政收入是政府对国家展开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的基础和保障。但是就我国现在的政府财政收入所占国家GDP总值情况来看,其所占比例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要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要低得多。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国家税收、增发国债、做好预算外资金的准备等财政方式来为政府聚集更多的财力,从而能够全面提升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为宏观经济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2、能够优化我国政府的财政结构,保证支出与收入的平衡

国家政府的财政状况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保障。通过有效的财政政策的运用,能够优化我国政府的财政结构,保障政府财政的支出和收入之间的平衡,从而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合格的国家公共财政框架。所以,为了能够调整好政府财政的结构,在经济的投入方面一定要能够充分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首先,我们要加大政府在高兴产业以及知识经济方面的财政支出,从而激发我国高兴技术行业的发展,提高国家软实力;其次,我们要能够考虑到国家的开发战略,加大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财政投入,促进国家的经济的全面提高;当然,在农业的投入上我们也要加大力度,这样才能够激发农民的工作热情,才能够为我国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国家福利事业的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福利事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据的比例,让人民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关注,从而激发人民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持。

3、能够有效地控制及规范宏观经济中政府的职能

在宏观经济中,政府的职能主要是能够及时地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补救,能够及时地恢复国家经济水平,减少经济损失。所以,政府要能够充分利用财政政策,充分重视财政政策的指导作用,刺激国家内需,提高国民经济意识,做好自己的财政预算工作,为市场的经营失灵状况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同时,政府要能够减少对企业经营的管理力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经济的干预,运用财政政策的扶持作用来激励企业的经济发展,从而提高国家经济水平。

(二)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拉动社会消费水平,促进宏观经济水平的增长

通过国家对财政政策进行不断地修订和改良,能够有效地提高政府对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并通过对政府财政支出及收入上的平衡,增加了政府对人民生活的投资,提高了人民的工资,从而能够起到拉动内需的作用。也就是说,通过有效的财政政策手段能够有效地激发人民的消费水平,增强人民的消费意识,通过不断地提高国民的消费能力,能够有效地促进国家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贸易的往来,这对于全面提升国家的GDP总额具有重大的意义。如此一来,自然能够全面提升国家的经济水平。

2、激发了人民的工作热情,加速了宏观经济的发展

在政府不断地改善财政结构时,为了能够提高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中的效用,提高社会福利保障的投入、提高人民工资并加大对人民的奖励津贴力度是重要的环节。通过这样的措施,能够有效地平衡政府的支出与收入,同时让人民感受到了国家对自己的关心,国家对自己的重视,从而激发了人民的工作热情,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工作当中去,从而能够为我们的国家创造出更多的GDP,这对于加速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3、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完善,实现了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

为了能够有效地对我国宏观经济进行有效地控制,财政政策是重要的环节。通过财政政策的运用,缓解了政府对我国各企业的管理压力,放宽了我国企业的发展限制,这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同时还能够有效地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到一个宏观调控的作用,减少了政府的之间参与,这样能够激发我国经济的自由、快速地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在宏观经济方面逐渐形成一种宏观调控的形象,而财政政策则是强化国家对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我们要能够有效地运用这份工具,这样才能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军.市场经济与我国的财政问题[J].科技经济市场,2007

[2]王珂.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几点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

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范文第3篇

一、法律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可以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强有力的杠杆。国家对于经济总量、需求关系、经济结构、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极为重要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有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其他手段,最常用、最稳定、最具权威性的是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往往要结合法律手段一并使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国家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经济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有不断加强法律建设,围绕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深化依法治理,强化宏观经济调控中的法律手段,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竞争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可以有效地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实践证明,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是经济生命体赖以生长发育的气候土壤。当前地区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个地区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有一个好的软、硬环境。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硬环境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伴随经济的发展、硬环境的普遍改善和基础设施的日渐完善,软环境日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软环境中尤其重要的就是法治环境。对于各种资本和技术进入来说,投资者看重的不仅仅是低价的土地和廉价的劳动力,更为看重的是一个地区是否具有能够保障其资本运营安全的法治环境。法治的透明化能够保障利益的预期,政府办事的依法规范,有利于降低经营成本;公平公正的社会司法环境,能够有效裁决经济纷争,维护市场交易的安全,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三)可以为企业拓展业务和改组改制提供优质的服务。我国加入WTO以后,进一步加大了整顿治理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保护知名品牌,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正当交易,改善了市场交易环境,法律在保证企业正常业务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国有企业转制、破产、拍卖、股份制改造中,坚持依法办事,依法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组织制度、财务制度、分配制度和劳动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国有企业3年改制改造任务的完成,使大多数国有企业走出了困境,走上新的发展之路。

(四)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对财产安全、征地拆迁、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领域的法律诉求越来越高,他们希望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按法办事,希望个人财产权益得到平等合法保护,希望生活平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因此,加强法律建设,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既是顺应民意之举,也是切实改善民生之措,这有助于凝聚民心,激发群众干劲和热情,有助于推动社会和谐平安,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二、做好法律建设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具体措施

(一)增强信息公开意识,促进依法行政。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和服务意识,专门成立政务务公开领导小组及网络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创新信息公开形式,通过启用政府信息公开一体化平台建设,在政府门户网站设立政务信息公开栏等,丰富政务信息公开内容,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通过对本地区重大决策、经济运行、财税等工作进行公示,有效地保证群众的知情权。

(二)法律部门必须树立大服务的思想,使法律服务直接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一是要积极主动地为各级政府担当法律顾问,积极参与政府对重大经济活动的宏观决策,为各级政府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使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二是积极参与各项经济活动,积极主动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法律服务。做到建议于决策之前,服务于运行之中,全方位、多渠道为改革与发展提供法律服务。三是积极主动宣传有关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使法律法规自觉地渗透到经济活动之中,使经营者、生产者的合法权益、正当利益不受损害。

(三)法律服务融入企业经营决策,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要由过去的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超前服务和深层次服务,将法律服务融入企业经营决策和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当中。当前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许多重大问题,如企业改制、公司化改造、资本运营、实行股份制、合作制、企业破产等,都涉及到许许多多法律法规和国家的现行方针政策,如果盲目运作,必将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客观上要求必须做到有关法律法规先行,使整个经济运行活动始终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运行,做到依法管理、依法生产和依法经营。

(四)改变分散服务模式,发挥整体的规模效应。要从那种分散服务方式变为整体服务模式,形成集公证、律师、基层法律服务等多部门为一体的法律服务团队,充分发挥其整体作战的优势。这样的法律服务可以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各领域、各阶段,因此能够从根本上杜绝或减少纠纷,即使出现纠纷也可在初始阶段得到及时解决,改变分散式服务容易出现提供法律服务不及时或不全面的现象,从而实现更大力度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真正做到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助力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中安,加强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发展保驾护航,《四川社科界》,1992年6期.

[2]苏兴荣,蔡碧,梁干,抓法制建设为企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中国供销合作经济》,1996年6期.

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宏观调控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

一、建立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的必要性

宏观调控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国家需要衡量各方面的利益与关系,制定经济发展的决策。在宏观调控法的概念中,我们知道其具体目标是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在经济运行中,这四个目标是相互关联并且存在着矛盾。宏观调控各项目标之间存在相互冲突的关系,与这些目标相对应的是,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手段由于是不同的部门制定与实施,也常常会出现作用方向不匹配,作用力度不一致的情况,甚至出现“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的自我较劲现象。如何发挥宏观调控各手段的组合效应,需要政府把握好当前国民经济运行的具体形势,确定一个主要的宏观调控目标,在这个目标指引下,各项政策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各项政策之间需要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需要配合。这两项政策是宏观调控中的两大工具,二者之间的配合基于这两项政策调节的不同点:就作用时效来说,财政政策起效的时间相对较短,对经济存在着直接的拉动效应,而货币政策的作用较为缓慢;就作用杠杆来说,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税收的增减,国债的发行等手段来影响社会总需求,而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流通中的货币量来影响社会总需求;就调节侧重点来说,财政政策对资源配置与结构优化能起到更为明显的效果,货币政策更侧重调节社会需求总量。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摆脱经济危机所带来的阴影,刺激经济的繁荣与复苏。面对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造成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日前国务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税收政策方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作出了一系列的税收调整,如2008年11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宣布适当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通过这项举措应对我国贸易出口下滑的境况。这些政策分别在经济总量与结构调整方面起着相互配合的作用。(2)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需要为产业政策的实现提供支持。产业政策一词,源于日本。在下河边淳、菅家茂编纂的《现代日本经济事典》认为,“产业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经济与社会目的,以全产业为调整对象,通过对全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与完善,积极或消极参与某个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营、交易活动,以及直接干预或间接干预商品、服务、金融等的市场形成和市场机制的政策的总称。”1国家财政的投资规模和和投资结构、财政补贴与中央银行所制定的信贷利率与规模及商业贷款的政策都会对产业政策产生影响。日前全国发展改革会议指出,“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改革战略性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大力支持重点产业发展,保护和发展好支柱产业、骨干产业、重要产品和重要生产能力。”针对这一产业政策,财政部应加大对支柱产业的投资规模,在税收政策上应给与这些产业优惠;中央银行应放宽对属于支柱产业中企业的信贷约束。

二、建立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具体措施

笔者认为,要避免宏观调控政策之间的矛盾对经济目标的实现造成反作用的冲击,使宏观调控达到综合协调,除了应以遵守宏观调控法原则为基础,具体来说应该建立宏观调控综合协调机制,这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尤为重要,上面已经述及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相应的我国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主要由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组成。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规划、实施、协调等工作,也是由这几个经济职能机构共同来完成的,因而有必要在组织机构上建立起综合协调的机制,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以控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其一,在制定决策时,各个部门之间应该进行沟通,向其他部门论证自己部门实施此项决策的可行性、目的及具体的实施步骤,并且说明这项政策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影响及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如产业政策的制定部门必须与财政、货币的宏观调控部门进行协商,以取得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支持。对于将要确定的政策,由相关专家及部门进行评估,明确利弊,在国务院批准此项政策后,针对此项决策将要产生的消极影响,建立一套预警方案,由此确立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及颁布流程,确保此项措施不对其他部门的决策造成破坏性作用,以致影响宏观调控整体目标的实现;其二,不同的宏观调控部门拥有巨大的宏观调控权,其使用的经济变量如利率、税率非常敏感,这些变量对价格、成本及利润的变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对经济、市场主体和普通的民众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以国家立法机关及审判机关为核心,针对宏观调控部门之间的权力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并且各部门之间达到相互监督与制约。

三、结语:

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是为了客服单一宏观调控手段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建立的,其职责是为不同宏观调控部门之间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使之协调的程序和措施,避免宏观调控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影响宏观调控总体目标的实现;通过对宏观调控各部门之间权力的制约与监督,防止出现宏观调控权力的滥用,使其最大限度的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

参考书目:

【1】张守文主编:《经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丘本著:《宏观调控》,中国工商出版社,2003年版

【3】邢会强著:《宏观调控权运行的法律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政府采购;乘数效应;挤出效应;宏观调控效益

中图分类号:F8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6)06-0083-05

一、前言

由于效益是指“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因此调控效益也应该是“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只不过这里的“所费”是指政府为了进行宏观调控所使用(花费或投入)的经济资源量,而“所得”则是对其调控效果的表现。政府采购是否具有调控效益,主要取决于有目的、导向性的采购活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GDP的增长、经济稳定、分配公平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推行政府采购制度能比原有的采购方式更好地配置财政资源,并有效实现上述既定目标时,那么采购的宏观调控是有效益的,反之则是低效益或者无效益的。

从政府采购支出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来看,其调控的主要内容及效果体现在调控总量(促进经济的“帕累托改进”)、调控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调节价格(促使物价稳定)、调整分配(促进公平分配)四个方面。

二、政府采购的乘数效应及其调控机制

政府采购乘数是指政府购买支出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量与政府购买增加额之比。政府为了维持其日常政务需要和给社会提供服务,总是要发生一系列的购买行为。按照购买内容,政府购买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消费品,它主要是用于政府维持日常政务之需;另一类是投资品,它是政府投资修建的各类公共设施。由此,政府采购乘数又可以细分为消费乘数和投资乘数。因此,宏观经济学中的乘数理论可成为分析政府采购乘数调控机制的工具。

1。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模型。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研究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在建立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推导政府采购乘数模型。

为了分析简便,只考察一种不包括国际经济的封闭经济,并假定政府购买的产品为当期产品,政府购买的变动不影响利息率,价格水平在短期内不受总需求的影响。关于税收,宏观经济学中通常有两种处理办法:一种是假定税收与收入成比例,即T=tY,f代表税率,是由政府决定的外生变量;另一种方法是用总量T来表示,代表所得税。这里采用后一种方法。从支出这方面来看,三部门的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方程为:

Y=C+I+G (1)

C=Cα+bYd (2)

其中:式(1)中Y代表国民收入,c代表民间消费,I代表民间投资,G代表政府购买。式(2)中C月代表消费函数中的常数,表明即使人们短期没有收入也要消费;Yd代表可支配收入,即扣除税收(T)后的收入(Yd=Y-T);b代表边际消费倾向。

如果Tr代表家庭从政府转移支付得到的收入,那么个人可支配收入Yd应等于总收入Y减去所得税T加上转移支付收入Tr,即:

尽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财政制度与手段各有其特征。但其财政的宏观模式基础都是相同的,因而其国民收入的表达方式也是一致的。因此对式(5)的讨论具有一般性。政府在利用财政手段调控宏观经济,也就是通过(5)式中能够操纵的三个变量(政策变数:G、T、Td)来进行的

2.政府采购乘数模型。将(5)式对G求导数,得到采购乘数(KG):

式(6)表明政府采购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倍增作用。这种倍僧作用就是所谓的政府采购乘数。(6)式还表明:第一,由于边际消费倾向(b)一般小于1,因此,政府采购乘数为正值,说明国民收入随政府购买的增加而增加,随政府购买的减少而减少;第二,政府采购变动时,国民收入随之同方向变动,其变动量为采购量的1/1-b。假设边际消费倾向b=0.75,则政府采购乘数KG=4。

3.政府采购乘数的调控机制。政府采购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调控工具之一,它是通过改变社会需求来调控宏观经济的。从社会总需求的构成来看,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一国的社会总需求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即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出口。虽说政府采购只是社会总需求中的一部分,似乎有点“势单力薄”,但不可忽视的是,政府采购具有乘数效应,即较少的政府采购支出能带动其他需求的成倍增长,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具体地讲,一项政府采购增加,就会使一部分产品实现销售,继而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再通过生产过程和分配过程,使企业和个人收入有所增加,企业和个人纳税后依然有一定数额的收入增长,这部分收入被分配成消费和储蓄,其中的消费继续变成消费需求,储蓄也为扩大投资需求提供了资金来源,如此经过若干轮的循环,最终促进国民收入成倍增加。由此可见,政府采购的扩大可以产生推动经济运行、扩大国民收入的作用,政府采购的减少可以产生限制经济运行、减少国民收入的作用。

三、政府采购支出的挤出效应

政府采购支出的挤出效应是指政府采购支出增加所引起的对投资与净出口的抵消作用。在简单模型中,由于政府购买具有乘数效应,因此,当增加政府采购时,国内生产总值就会成倍地增加。但如果把货币市场的因素考虑进来就会看到,在政府购买产生乘数效应的同时,还产生了挤出效应。

如图1所示,先不考虑货币市场因素,即假设增加政府采购时利率不变。初始均衡点为LM曲线与IS0曲线的交点E0处,当政府购买增加时,IS0曲线右移至IS1由于利率不变,乘数效应使总产出增加到Y2,增加量为(Y2-Y0)。现在把货币市场因素考虑进来,即增加政府采购将引起利率变化。在图中,增加采购使均衡利率上升到R1。利率上升使投资与净出口减少,实际总产出不是增加到Y2,而是增加到Y1。这就是说,与利率不变时相比,总产出减少了(Y2-Y1)。(Y2-Y1)就是增加采购引起利率上升所产生的“挤出效应”。从图中可以看到,当增加政府

采购时,在两种效应的同时作用下,实际增加的总产出是(Y1-Y0)。

由于挤出效应是在产品市场变化引致货币市场变动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挤出效应作用的大小与模型中的许多参数有关。这里着重就挤出效应与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d)、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h)以及边际消费倾向(b)的关系进行讨论。(1)d值大,说明投资对利率变动反应敏感,利率稍有上升,就会引起投资大幅度下降,因而挤出效应也大。(2)当政府采购增加引起收入增加,从而货币需求也增加时,由于货币供给不变,要求利率上升以减少货币需求;而如果h值大,即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也大,在这种情况下,仅有较小的利率变动即可抵消收入增加所引起的货币需求增加,所以,这时挤出的效应较小。(3)边际消费倾向b越大,使投资下降所引起的总产出减少也越多,即挤出效应也越大。

四、政府采购支出的调控模型及调控效果分析

政府采购的宏观经济调控效果是指政府采购变化对总产出变化影响程度的大小。这种影响大小取决于两个根本因素:一是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因为这种敏感程度直接决定挤出效应的大小。在IS-LM图上表现为IS曲线的斜率;二是资本市场上的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因为这种敏感性决定利率变化所引起的货币需求变化的大小。在IS-LM图上表现为LM曲线的斜率。下面分两种情况分析:

1.假定货币市场上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不变,即LM曲线的形状和斜率不变。这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移动IS曲线时总产出变化就越大,政府采购的宏观调控效果就越大。

图2揭示了增加政府采购支出时,由于IS曲线斜率不同所引起的宏观调控效果的差别。在图2(a)和图2(b)中,LM曲线的形状和斜率都相同,表明货币市场均衡不变。初始均衡E0相同,在采购方法、数量和频率都相同的情况下,由于乘数作用,都能使总产出增加到Y3。但由于图2(a)和图2(b)IS曲线斜率不同,致使增加相同的采购量所产生的宏观经济调控效果不同。图2(a)IS曲线比较平坦,即曲线斜率绝对值较小,总产出只增加(Y1-Y0)。而图2(b)IS曲线比较陡峭,即曲线斜率绝对值较大,总产出却增加了(Y2-Y0)。这表明:图2(a)IS曲线斜率绝对值小,宏观调控效果小;图2(b)中IS曲线斜率绝对值大,宏观调控效果也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效果差别呢?是因为IS曲线斜率绝对值反向取决于d,正向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图2(a)中IS曲线斜率绝对值小,说明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d或者边际消费倾向b的数值较大,而d值和b值大,都会使政府采购的挤出效应大,所以实际增加的总产出就少,即宏观调控效果小。图2(a)中的(Y3-Y1)和图2(b)中的(Y3-Y2)为挤出效应而减少的总产出,(Y3-Y1)>(Y3-Y2)。

2.假定产品市场上政府采购对利率的敏感性是一个不变的常数,即IS曲线的形状和斜率不变。这时,LM曲线斜率越大,移动IS曲线时总产出变动就越小,采购的宏观调控效果也越小。

图3揭示增加政府采购支出时,由于LM曲线斜率不同所引起的宏观调控效果的差别。在图3的(a)和(b)中,IS曲线斜率相同,移动幅度也相同,说明所增加的采购额相同。不同的是,图3(a)LM 曲线斜率大,曲线陡;而图3(b)LM曲线斜率小,曲线平坦。由于LM曲线斜率等于k/h,斜率大说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h值小(假定k值不变的条件下)。h值小,挤出的效应就大,所以增加采购对总产出的影响就小些。在图3中,(Y3-Y0)表示政府购买乘数效应增加的总产出,图3(a)的(Y3-Y1)和图3(b)的(Y3-Y2)分别表示在两种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下的挤出效应,(Y3-Y2)>(Y3-Y2)。政府采购调控效果在图3(a)中为(Y1-Y0),图3(b)中为(Y2-Y0),图3(a)的采购调控效果小于图3(b)。

五、实证研究――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范例

我国政府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一度出现的经济过热状态得到有效控制,到1996年实现了经济增长9.7%、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为6.1%的成功软着陆。但从1997年以来,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出口下降、有效需求不足、投资增长乏力。以1998年为例,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的外贸出口增幅从1997年的20%狂跌至1998年的0.5%,利用外资也跌至2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表明社会总需求构成中的其他三部分都处于低迷态势。从货币政策来看,1996~1998年我国先后6次降低利率,但效果不够明显,这表明货币政策的作用不大。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社会总需求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购买,便历史性担当起启动内需的重任。从政府采购的角度看,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以增加政府投资和提高公务员工资为主要特征。

在政府投资方面,1998~2001年底,我国发行的5100亿元国债90%以上的都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带动了地方、部门、企业配套资金和银行贷款以及其他各方面投资近3万亿元。利用这些国债,国家安排基础设施项目8600多个,累计建成公路通车里程2.55万公里;建成铁路新线4007公里,复线1988公里,电气化里程1063公里;新建、扩建机场37个;对2400多个县进行了农网建设和改造,这些都在扩大内需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据测算,1998~2002年我国政府累计增发的6500亿元建设国债,分别对当年GDP增长带来了较大的贡献(见表1)。

在增加公务员工资方面,1999~2001年我国政府先后3次增加了公务员工资,财政累计支出4066亿元,这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资料表明,新增的工资最可能的消费集中在衣食住行、日常消费、文化教育、耐用品消费上。而且适当提高公务员的待遇也可以带动社会工资的提高,对于促进消费、启动市场有着积极作用。

六、结束语

我国以扩大政府购买(主要是政府投资)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效果是明显的,增发的国债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向西部地区及生态环境建设倾斜的做法是值得称道的。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政府采购支出在拉动市场需求、放大采购乘数效应方面仍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政府增加投资所带动的市场需求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表现在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没有很好启动民间投资等方面,这导致积极财政政策的扩张效应不够理想。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1)体制障碍。如公共投资中存在低效率和损失浪费现象,并且政府管制和融资歧视抑制了民间投资等。(2)结构障碍,由于我国正处在一个结构性供应过剩与结构性需求不足并存的买方市场环境中,这种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造成了社会需求没有得到有效启动。(3)政策偏差。如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重需求管理轻供给改善、重投资增长轻消费引导等。

其次,政府增加投资所产生的投资乘数不够理想。原因之一是,近来年我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从而导致投资乘数也呈下降态势。原因之二是,我国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存在“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的问题。从1996年之后,我国税收收入增长率明显快于GDP增长率,到2003年两者差距达到15个百分点。税收如此超常规增长而产生的紧缩效应反过来对扩大支出的扩张效应起了反向抵冲作用。

最后,体制不完善和市场化程度不高造成了调控效果不理想。实施以政府投资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调控政策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体制顺畅、市场化程度高;第二,必须有剩余的、闲置的生产要素和经济增长潜力;第三,国家要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两个条件在我国已基本具备。但我国在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