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例1:(哈尔滨市香坊区期末测试第28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RtAOB的位置(如图1),∠ABO=90°,∠OAB=30°,点A坐标为(1,),点P为x轴上一个动点,点P不与点O重合,连接AP.
(1)当点P运动到什么位置时,OAP为等腰三角形,求点P的坐标.
(2)求(1)中直线AP的解析式.
(3)在(2)中直线从AP上是否存在点Q,过点Q作QR垂直于x轴,垂足为R,使PQR与AOB全等,若存在,请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评价与分析:本题具有综合性和探究性.这道题包含了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全等三角形、一次函数等相关知识,是一道综合性极强的题.本题把动点与多解问题巧妙结合,不仅考查知识点全面,而且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开拓视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解题步骤,逐渐形成多维、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解法多样,并对今后的学习内容设下伏笔,在学习圆之后,学生就会对此类多解问题理解得更透彻.
例2:(哈尔滨市道外区期末测试第10题)已知M(4,3),N(1,-2),P在y轴上且PM+PN最短,则点P的坐标是().
评价与分析:此题具有基础性和知识性,包含的知识点全面,是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考查,考查了最短距离的问题,和一次函数问题相结合,并且在讲解过程中做过此类轴对称专题.此类问题和物理学中的镜面反射有很多联系,学好此类问题特别重要.
例3:(哈尔滨市香坊区期末测试第9题)一名考生步行前往考场,10分钟走了总路程的,估计步行不能准时到达,于是他改乘出租车前往考场.他的行程与时间关系(如图2)(假定总路程为1),则他到达考场所花的时间比步行提前了( ).
A.20分钟B.22分钟
C.24分钟D.26分钟
评价与分析:此题是一道基础性较强的生活实践性题目.从生活实际入手,考查了一次函数的知识,学生必须擅长观察图像中的各个数量及位置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此题也有多种解法,也可以用算术算法,解题较快.此题也是一道易错题,在路程为1时的时间容易算错.
例4:(哈尔滨市道里区期末测试第27题)已知:(如图3)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等腰直角三角板固定不动,另一块的直角顶点放在等腰直角三角板的斜边中点D处,两直角边与AB,CB的交点为GH.
(1)当三角板DEF如图①放置时,你能发现线段DG和DH的大小有何关系?
(2)如图②,设点G到AC的距离为h1,点H到AC的距离h2,线段AC的长为p,则h1、h2与p三者有什么数量关系?证明你的结论.
评价与分析:此题具有综合性和探究性.此题以一副三角板作为背景材料,这也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试题.根据现在所学的知识编制,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等腰三角形的一系列知识,并且对同角的余角相等的基本图形巩固练习,使学生记忆深刻.通过三角板绕斜边中点D旋转的过程中GMD与DNH始终全等,并且AM=GM,NH=NC,让学生从中探究理解,使他们对三角形全等、等腰直角三角形、同角的余角相等掌握得更灵活,能够运用自如.
二、试题的研究与创编
创编题目一:
(一)创编过程
1.创编的背景和载体
原题:(1)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156页16题:在四边形ABCD内部找出一点O,使得点O到四边形4个顶点的距离和最小,并请说明理由.
知识内容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33页例6:A城有肥料200吨,B城有肥料300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C、D两乡.从A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20元和25元;从B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15元和24元.现C乡需要肥料240吨,D乡需要肥料260吨,怎样调运总运费最少?
知识内容是利用一次函数与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知识的链接、延伸及扩展
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为桥梁,将一次函数和“调运”问题链接起来,使知识得到延伸及扩展.
3.条件和方法的演变和强化
将原题的条件放在直角坐标系中,使得求四边形内部到四边形各顶点距离及最小的点的位置,变为了求坐标的问题,并与调运问题巧妙结合.
(二)创编题目的特点
1.考查内容的全面性.创编题目中涉及到的知识包括七年级的“线段最短”知识、方程知识、八年级的一次函数知识以及“调运”知识.知识点全面.
2.解题思路的清晰性.创编题目虽然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但在解题过程中,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紧密,使得解题过程更有条理.
(三)创编题目及答案
已知:A、B、C、D为4个村庄,在坐标系xoy中的坐标(如图4),若村庄D到x轴与y轴的距离分别为3公里和6公里(其他坐标含义相同).若M为到4个村庄距离和最小的一个诊所,其中有甲、乙两种药品分别是5700盒与4300盒.若从诊所M到A、B、C、D四个村庄运甲药品的运费每盒每千米分别为0.1元、0.2元、0.4元、0.3元;运乙药品的运费分别为0.15元、0.35元、0.5元、0.25元,各村所需药品数量如表1:
设由M运往B村的甲种药品为x盒,由M到A、B、C、D四村的总运费为y.① 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② 当x为何值时,总运费最少?
创编题目二:
(一)创编过程
1.创编的背景和载体
原题是2007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数学试题第18题:(如图5)已知等腰直角ABC的直角边长与正方形MNPQ的边长均为20厘米,AC与MN在同一直线上,开始时点A与点N重合.让ABC以每秒2厘米的速度向左运动,最终点A与点M重合,则重叠部分面积y(厘米2)与时间t(秒)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知识内容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正方形的性质以及函数关系.
2.知识的链接、延伸及扩展
创编意图:在考查知识点不变的情况下,加入分段函数的知识点,使知识得到延伸及扩展,并使题目更加具有综合性.
3.条件和方法的演变及强化
同样是求阴影部分的面积,但改变了运动的方式,使得求解的方法也发生了改变.同时运动方向的改变以及三角形的腰长和正方形边长的特殊设计,也使得解题过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二)创编题目的特点
1.知识的综合性.本题将初中阶段平面几何中两种重要的图形的知识与函数知识链接到一起,通过运动变化的形式编制题目,实现了代数、几何知识的统一.
2.解法的多样性.在第(2)问中,即可通过自变量的变化来判断线段长度,也可应用三角形全等或者三角形相似的知识直接求出面积,解题方法多样.
(三)创编题目及答案
(1)正方形MNPQ以2cm/s的速度由C点运动到B点.试求出图①中阴影部分的面积y与运动时间x之间的函数关系.
(2)在(1)中,正方形MNPQ运动到B点后开始向左平移,重新开始计时,正方形平移的时间为t秒,当两个图形不再有重叠时运动停止(如图6-②),设两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试求s与t的函数关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解:(1)四边形MNPQ是正方形,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NQP=45°,∠B=45°.
创编题目三:
(一)创编过程
1.创编的背景和载体
原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137页第9题:(如图7)A为马厩,B为帐篷.牧马人某一天要从马厩牵出马,先到草地边某一处牧马,再到河边饮马,然后回到帐篷.请你帮助他确定这一天的最短路线.
知识内容是轴对称的性质及“线段最短”.
2.知识的链接、延伸及扩展
在知识点“轴对称的性质”及“线段最短”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使其与直角坐标系链接起来,使知识得到延伸及扩展.
3.条件和方法的演变及强化
将“轴对称的性质”及“线段最短”与直角坐标系链接起来,知识得到综合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
(二)创编题目的特点
知识的综合性.轴对称的知识,是初中学习的重点,也是常考的一个考点.联系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又巩固一次函数解析式以及求点的坐标.本题是平面几何与函数的综合应用,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画图能力.
(三)创编题目及答案
创编题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A(2,4),
B(4,2)两点.分别在x轴和y轴上各找到一点,使其与已知两点构成的四边形的周长最短.画出图形,并求出所求两点的坐标.
答案:
解:分别作A、B关于x、y轴的对称点A1、B1,A1B1分别交y轴、x轴于点C、D(如图8).
则A1(-2,4),B1(4,-2),直线A1B1的解析式为y=-x+2,则C(0,2),
D(2,0).
三、试题的反思与矫正
统考中得分率最低的5道试题.
1.第9题.通过率:0.72,错误原因:识图能力较差.
原题:直线l1:y=k1x+b与直线l2:y=k2x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像(如图9),则关于x的不等式k1x+b>k2x的解集为( ).
A. x>-1 B. x<-1
C. x<-2 D. x>-2
变式训练:
直线l1:y=k1x+b与直线l2:y=k2x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像(如图9),则关于x的不等式k1x+b<k2x的解集为( ).
A.x>-1 B.x<-1 C.x<-2 D.x>-2
深化训练:
一次函数y1=kx+b与直线y2=x+a的图像(如图10),则下列结论k<0,a>0,当x<3时,y1<y2中正确的个数是( ).
A.0个B.1个
C.2个D.3个
2.第21题.通过率:0.73,错误原因:不认真读题,图像画反.
原题:已知A、B两地相距4千米,上午8∶00甲从A地出发步行去B地,8∶20乙从B地出发骑自行车去A地.甲乙两人离A地的距离(千米)与所用时间(分)之间的关系(图11),由图中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人在途中是否相遇过?若相遇,相遇在什么位置?
(2)乙到达A地是什么时间?
(3)若乙也在上午8∶00从A地出发去B地,在图中画出此时乙的图像.
变式训练:
已知A、B两地相距4千米,上午8∶00甲从A地出发步行去B地;8∶20乙从B地出发骑自行车去A地.甲乙两人离A地的距离(千米)与所用时间(分)之间的关系(如图11),由图中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人在途中是否相遇过?若相遇,在什么位置?
(2)乙到达A地是什么时间?
(3)若乙也在上午8∶00从B地出发去A地,在图中画出此时乙的图像.
深化式训练:
两组同学进行登山比赛,两组同学从山脚出发沿同一路线到达山顶的过程中,路程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12):
(1)写出甲、乙登山过程中路程S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不要求写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如果甲组到达山顶时,乙组同学继续登山,甲组在山顶休息半小时后沿原路下山,在距山顶0.5千米B处与乙组相遇,若相遇后各自按原速前进,那么乙组同学到达山顶时,甲组距离山脚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3.第27题通过率:0.62,错误原因:最后一问有些学生没有思路.
原题:用两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拼成一个四边形,把一个含有60°角的透明三角板与这个四边形重叠,使三角板的60°角的顶点与点A重合.
(1)(如图13-①)当三角板的两边分别与BC、CD相交于E、F时,猜想线段BE与CF有什么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2)(如图13-②)当三角板的两边分别与BC的延长线、CD的延长线相交于E、F时,(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
(3)若将两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换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重合拼成正方形ABCD,再把三角板换成含有45°角的三角板(如图13-③).(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证明你的结论;若不成立,要想使这个结论成立,应将图③中的ABC和ADC变成什么形状的三角形?
变式训练:
把两个等边三角形改为顶角为3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使三角板的60°角改为是三角板的30°角.
强化训练:
一变:(如图14)ABD、AEC都是等边三角形,且BE与CD相交于点P.
(1)若让ABD、AEC 绕公共点A旋转,在此过程中DC、BE是否依然相等,直接回答问题;
(2)若使B、A、C在一条直线上,设BE、AD相交于点M,CD与AE相交于N,AMN是等边三角形吗?
二变:(如图15)ABC是等腰三角形,CA=CB,四边形CDEF是正方形,连接AF、BD.
(1)观察图形,猜想AF与BD有怎样的关系,并证明;
(2)若正方形CDEF绕A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使正方形CDEF的一边落在ABC的内部,请画出变形后的图形,此时(1)中猜想是否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
(1.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中南民族大学教务处,湖北武汉430074;3.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针对目前民族院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存在学生外语基础相对薄弱、教学模式无法适应专业发展需求等状况,探索适合专业特性、学生特点的双语教学模式,提出引入CLIL模式,确定内容学习、语言学习、学习与研究技能等多重教学目标,给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双语教学;教学模式;CLIL模式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OYS11005);中南民族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学改革专题研究项目OXZX20143009)。
作者简介:杨喜敏,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网络存储系统及安全;唐菀(通信作者),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光/无线网络协议、软件定义网络、智能计算等,tangwan@scuec.edu.cn。
0 引 言
教育部明确提出:“对信息技术等专业的本科教育要先行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专业课教学”。由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与英语之间的密切关联,课程的双语教学一般使用英语作为第二教学语言。地域和历史等原因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匮乏、英语教育落后,如何在少数民族生源占大多数的民族院校开展好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双语教学,面临更多的具体问题。
近年国内专业课双语教学研究主要是对课程设置、师资培训、教材选择、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分析与探讨,前3个方面侧重于学校教学管理,教学模式则对教学方法及师生合作等有更高要求。针对民族高校13个民族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的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6%的学生认为最需要提高的是教学模式。但是,现有研究对教学模式的探讨还不够深入,往往只重视双语教学的语言目标,对专业培养的实践指导意义不足,民族院校则更缺乏先进、适合自身学生特点的双语教学模式。
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是1994年欧盟白皮书正式提出的一种兼顾学科学习和外语学习,具有多重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CLIL模式将外语作为教学用语来教授非语言类课程,比起广泛采用的综合过渡式和沉浸式等教学模式,能高效地节约时间与资源。但从近几年国内文献和各省市教学研究立项情况来看,CLIL主要被用于英语教学,很少用于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更未出现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双语教学中。将CLIL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本土化,引入到国内高校尤其是民族高校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双语教学活动中,实现专业知识学习、外语学习、掌握学习技能等多重教学目标,是探索适合国情发展、专业特性、学生特点的双语教学模式的一条途径。
1 基于CLIL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双语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包括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5个基本要素。笔者基于多年针对计算机相关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和公共外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引入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CLIL教学体系和理念,明确将专业内容、语言、学习与研究技能同时作为教学目标。由于我国信息技术领域相关专业双语教学所选用的原版外文教材都采用英文,因此,本文中语言学习均指英语。
1.1 专业内容学习
明确教学中的专业授课内容,设定若干教学任务,并根据任务对认知和语言两方面的要求,给出其在CLIL矩阵的相应位置。例如:图1中任务A处于分区1,对语言和认知的要求均低;而任务B对语言和认知的要求均比A高,处于分区3,对认知要求属于高级范畴,语言要求仍属于低级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任务在CLIL矩阵中的分区位置,确定其在专业知识教学中采用的英语使用比例与方式。例如:对处于矩阵中分区1的任务A,只需给出相关的英语专业术语。而处于分区3的任务B,还需通过标出与内容相关的
关键词 句、调整句子难度、增加额外辅助资料等方式,加强学生对专业课程内容的认知。
1.2 语言学习
在确定专业内容学习部分的教学方式后,需要明确相应的英语语言教学目标,设计适合的语言教学方式。同一个英语单词或者缩写词在不同专业、不同场景,甚至同一专业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在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中,set可以有“集合”“设置”“系列”“置1”等意思。在每次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对授课内容中出现的新单词和短语进行类型划分,如:专业术语、通用专业词汇、常见词汇、短语与固定搭配。
此外,针对授课对象不同的语言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可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技巧。例如:在课程初期,学生对所学课程的专业内容和专业术语还不够了解,教师可采用较大比例的中文授课;在授课中用英文反复强调
关键词 和核心内容,强化学生对专业词汇的掌握;对于学生分组讨论或回答的问题,教师给出适当的英语表达示范和提示;课间播放学生感兴趣、发音准确清晰、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英文短视频。
1.3 学习与研究技能
教师须针对不同学习类型和基础的学生,传授适合个体的学习与研究技能。首先,通过调查统计明确学生所属的学习类型。目前国际上对学习类型的分类方法主要有VAK、MI、(CA)2三种:VAK根据适应的学习方式,将人分为视觉学习者、听觉学习者、动觉学习者;Ml根据人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将学习者分为动手型、语言型、逻辑型、自我型、交流型、音乐型、视觉空间型;(CA)2将学习者分为具体实现型、分析型、交流型、被动接收型。然后,从这些学习类型分类方法中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来划分学生的学习类型,并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最终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习与研究技能,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2 教学实践与质量评价方式
采用CLIL模式开展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还须在教学实践和质量评价方式两个环节进行检验和完善。
2.1 教学实践
分析专业课程特点和要求,了解学生专业水平、英语语言程度和学习能力,明确专业内容、英语学习、学习技能三方面的教学预期成果、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确定教学方案后进行课堂教学。课间课后与学生交流,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模式,力求在满足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要求的同时,实现内容、语言、学习技能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2.2 质量评价方式
教育部对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评审指标主要关注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教学效果等方面。CLIL教学模式则侧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且具有多重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管理部门需要改变目前单一的重视双语教学语言学习目标的评价方式,遵循客观性、科学性、导向性、要素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注重教学效果。现有高校计算机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结合CLIL的先进教学理念,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价值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探讨将学科内容目标、语言目标、学习技能目标同时作为评价要素的计算机双语教学质量评价方式。
3 教学效果
在2014年大二本科课堂中,基于CLIL的教学模式开始被纳入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双语课程的教学。为考查教学效果,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116个学生(少数民族学生达59人)提交了问卷。5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程度一般,认为自己英语程度比较差或者很糟糕的学生分别占25%和7%。如图2所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双语课程的学习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有一定难度。
图3中列出了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的一些方式方法,学生认为其中最有效的是“用中文讲解核心内容”和“动态调整中英文比例”,而不是游戏互动、音频视频等常用的英语教学方法。这个调查数据验证了分析特定专业学生的学习类型对于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CLIL教学模式提出的专业学习、语言学习、学习与研究技能等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是可行而且有效的。此外,也可以看到强制要求教学过程中的双语比例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不适用,应该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综合因素来实时调整其比例。
从图4给出的问卷数据(多选)可看到,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双语教学引人CLIL模式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学生在专业学习、语言学习、学习技能等多方面都有进步。由于学生在高中和大学公共英语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主要的英语语法,加上信息技术领域相关专业文献中使用的英语语法相对简单,因此,如图4中数据所示,学生在语法上的提高最少。
4 结语
CLIL教学模式应用于民族高校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双语教学,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下一步将在其他课程双语教学中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并给出基于CLIL的计算机学科双语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希望能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双语教学提供科学理论与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5(5): 7-10.
[2]唐菀,田斌,杨喜敏,等.民族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探讨[J]_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3(2): 67-70.
[3]曲燕,王振波,王建军.中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研究现状[J]高等理科教育,2014(2): 104-108.
[4]罗立彬.国内双语教学研究现状:对近五年相关文献的一个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 1-4.
[5]于环赤.双语数学教学及模式分析[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6]曹蔚,高校计算机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7] Mehisto P Uncovering CLIL: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and multilingual education[M]. Oxford: Macmillan Education, 2008: 1-30.
[8]刘波.CLIL理念在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2): 140-142.
[9]盛云岚.二语习得视角下的CLIL模式研究:《内容与语言整合性学习:来自欧洲的研究证据》评介[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2(2): 82-85.
关 键 词 :设计艺术 教学改革 课程设置 实践能力
设计艺术是一个文化概念,它代表的是人们对所选择生活方式的设计,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用,以及潜含在其中的精神层面的价值系统。受经济高速发展对设计人才需求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不仅仅在专业院校,而且在普通高校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设计艺术教育也越来越成为我国艺术教育的一个主要领域。一直以来,我们认为,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敏锐的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素质,应该是普通高校设计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存在许多欠缺,对所设计产品的工艺流程、材料、与客户应对的经验、技术统筹管理等知识的欠缺,造成了设计人员更多地停留在艺术感觉的审美层面,设计出的产品实用性不大,或存在功能与工艺上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普通院校的设计艺术教育虽然是从传统美术与工艺美术教学中脱胎转型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发展初期的不足和转型期的种种迷惑与困难,但是基于设计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对设计艺术教学进行改革、规范,调整设计艺术教学体系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国家教育部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计划中提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革更新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文化、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逐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同时,普通高校的设计艺术教育大多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如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虚拟课题轻设计开发,这些都造成了教学与实践严重的脱节现状,高分低能现象屡见不鲜,这与设计学科高速发展的现状极不相称。我们可以尝试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
一、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突出专业优势
1.课程结构上的特色
设计艺术学科是艺术与科学交叉的学科,学科特点必然在课程结构上体现,在专业理论课方面,应该开设与专业方向相关的人文和自然科学交叉课程。以平面设计方向为例,应有选择地开设,如市场学、营销学、消费心理学、行业设计法规、公共关系、广告学、传播学、应用数学、材料学、人机工程学等。除了必修、选修课程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专家讲学、讲座和素质课教育多种形式将课堂教学延展,为培养复合型设计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要加强交叉学科之间的交流和教研活动,使交叉学科教学与专业教学目的相统一。
2.专业课程的优化组合
在专业课程方面,首先要对一些传统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如平面构成和图案课,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可以考虑整合为一门课,既可取长补短避免重复,又可缩短教学时数;另外,要吸取国际上先进的设计教育观念和方法,结合我国实际,开设一些既具有时代精神又符合设计发展规律的课程。同时,可开设一些突出民族文化,研究民族艺术的课程,如民间艺术研究、中国传统装饰等。
3.专业方向上的特色
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规定,将所有设计学科统一归于设计艺术学科门类之下,因此设计艺术成了一个专业覆盖面极为广泛的大概念。以平面设计为例,又可分为广告、包装、商业美术、印刷品等设计方向。普通高校在设计艺术办学方向上应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学校自身的优势,有所侧重办出自己的特色。
转贴于
二、科研与社会实践一体化,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历来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总结和建立专业理论体系的领域,高等设计艺术教育也不例外。现代设计的实践,要求艺术与设计教育积极回应社会的这一要求,尽快建立起适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
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以下两方面建立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
1.教学与设计开发一体化
教学与设计开发一体化,就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打破传统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校门,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对设计开发的各个环节进行调研和实践。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到企业或市场,如商品超市或施工现场等进行现场授课和设计分析,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一线摸爬滚打,参与实际设计开发的全过程,并从中得到锻炼。在一体化教学进程中,要充分利用分数的杠杆作用,将成绩的考核与各个实践环节紧密结合,改变重设计正稿不重设计开发过程的传统评分办法。
2.科研与社会实践一体化
如何处理好教师的科研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一直是普通高校设计艺术专业头痛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转变观念,把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纳入科研项目的技术服务范畴。鼓励师生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为社会提供有偿技术服务,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学校要为设计艺术专业科研与社会实践的一体化创造条件,提供政策上的优惠。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通过成立研究所或企业实体的方式,在加强技术监督与统一管理的前提下,为教师的科研实践提供相应的法律和经济上的保护。这方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院校的设计专业的经验可供借鉴。
进入21世纪,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不仅面临种种机遇,也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我们必须以全新的观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强化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使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与经济、产业同步发展,与国际先进的设计艺术教育接轨。
参考文献 :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郭小平等译《对美术教学的意见》.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2―0061―01
一、知识综合化
知识综合化强调各个学科知识之间、学科知识与生产生活知识、各章节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和一致性,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知识的综合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 数学学科知识的综合。数学学科本身具备很强的综合性,现行初中数学课本对知识的呈现方式是将数学知识分门别类,每一类都是以分章节的形式呈现的。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是勾股定理,第二章是实数,这是对原先的代数、几何进行了统整,并非简单地增删、拼贴、移植。在教学中,勾股定理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勾股数之间的计算,它可能会涉及到无理数,这就把第一章和第二章综合了起来。从数学问题本身来讲,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几乎都涉及到了好几个知识点,都涉及到其他章节的内容。虽然教材编排注意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但混编和螺旋上升的处理方式使知识显得不太系统,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调整。
2. 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知识的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是对数学知识的检验。反过来,其他学科又包含着很多数学因素,为数学提供鲜活的背景与素材。因此,新的数学教材加强了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融入了大量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其他学科的知识。
3. 数学学科知识与生活知识的综合。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的精彩描述。新课标也指出,学生要走出闭塞的教室,回归生活,将课堂与课外、教材与活动、学校与社会实现有机整合,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感悟数学、理解数学,凸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让学生在生活中拓展学习数学的渠道。
二、综合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1. 综合化课堂应是一个多元多彩的课堂。综合化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真正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它也是一个情感的课堂, 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给学生的是欣赏的目光、激励的语言和恰到好处的点拨;当然它还是一个关爱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给学生的是做人的引领和进取的信心。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学习的是知识与方法,感悟的是人生与未来,感受的是快乐与满足。
2. 综合化课堂应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课堂。综合化课堂中,知识更加生活化,内容更加趣味化,情境更加真实化,过程更加和谐化,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它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整个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平台,也是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展示平台,更是学生学习方法交流的平台。
3. 综合化课堂应是一个学生综合发展的课堂。综合化课堂上,学生要摆一摆、画一画、做一做、讲一讲、辩一辩、演一演。综合化课堂理念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它不仅把本学科知识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又整合了其他学科中的数学因素。
4. 综合化课堂应是课堂改革的终极目标。综合化课堂可以实现“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各种能力的整体发展、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数学学习过程变成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也是各种学习方式综合发挥作用的过程。数学教学走向综合化,根植于现实,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时展呼唤课程综合化,新课改也给数学综合化提供了机遇。
[关键词] 高中数学 知识特点 有效教学
长期以来,受应试高考政策的影响和制约,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时,往往将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了学生如何提高学习效能上,重视了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而往往忽视教材知识中所蕴含的内在特点,使学生学习潜能得不到有效提升,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进行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的双向互动过程。随着新课程教学标准的实施,在进行课堂有效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仅要重视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和进步,更要将教材内容所蕴含的知识特点进行有效的发扬和凸显,实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生学习能力获得进步和发展、学习思想品质获得进步和发展”的教学目标。
一、抓住数学知识生活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知识内在潜能
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学生进行知识探究学习的助推器和永动力,学生对生活性问题情境具有能动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的高中教育理念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教师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使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广大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真切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和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如平面向量知识与生活坐标确定位置的生活性问题、三角函数与货轮进出港口的时间的生活问题等,多向人们展示着数学学科知识中所具有的生活特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教学时,就可以将学生生活与数学学习进行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并不遥远,产生亲近感。让数学知识以生动形象的现实生活事例走进学生的视野,进入到数学知识教授的课堂,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学科知识的作用与意义,激发学生进行知识主动学习的内在能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增强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如在教学排列组合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投放信件这一生活知识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设置“现在有3封信,要放到6个邮箱里,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放置方法”的生活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潜能的有效激发。
二、抓住数学知识内涵关联性,提升学生问题思维创新特性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有机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关联,是一个联系紧密的特殊共同体。任何一门知识都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不管是内在知识的相互联系,还是与其他知识的外在联系,都是十分紧密而又复杂的。数学学科知识同样如此。如三角函数知识、内在知识与初中二次函数知识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又向人们展示着与物理学科的紧密联系等。数学知识的这种紧密联系特点,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良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知识教学活动时,就可以抓住数学知识内涵关联性这一特点,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对教材要点进行系统梳理,找出本章节数学知识与其他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解答,指导讲解,认清数学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学生在解题能力增强基础上,实现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抓住数学问题形式多变性,提升学生问题自主反思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学理念,并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需要,从数学课程问题的内在特性,提出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在进行反思解题过程,提供广阔的空间。促进自主反思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开放性问题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体验学习的欢乐。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对解答方法和思路进行有效辨析,找出解答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创造意识与能力,使学生认清学习中需要加强和改进地方,实现学生学习习惯的良好养成。
四、抓住数学知识思想贯穿性,提升学生数学解题思想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