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应急管理的主要工作

应急管理的主要工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应急管理的主要工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应急管理的主要工作

应急管理的主要工作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网企业 应急管理 主要做法

【中图分类号】C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336-01

加强供电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电力企业安全发展的方向,是电网安全面临形势和任务的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全国各地自然灾害频发,为电网企业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挑战,也为电网企业如何有效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出了新课题,下面就省级电网企业加强应急管理和应急体系建设主要做法介绍如下:

一是集团化构建应急体系。结合地域特点,建设区域应急指挥中心和分中心,以移动应急指挥平台为补充,完善软硬件系统技术平台,应急指挥“以点控面”覆盖全供区范围,建立上下贯通、指挥有力、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健全应急指挥“五大体系”(安全保证体系、安全监督体系、物资供应体系、后勤保障体系和对外联络体系)协作机制,完善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制度,明确职能部门管理界面,梳理应急指挥管理流程,落实各级应急工作职责,实现应急信息互知、互联、互通、互享,应急处置采取跨区异地“三支援”方式(应急物资支援、应急队伍支援、发电应急设备支援)。

二是精益化修编应急预案。分层级梳理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在省公司层面设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针对事件发生前、事件过程中和事件发生后等关键环节,细化工作策略和资源准备等内容,增强预案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在各基层单位设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其中现场处置方案以班组为单位编制。确定重要变电站、重要线路以及重要设备、场所,针对具体事件明确逃生路线和现场必备应急工器具等相关内容。明晰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法,逐步建立完善基于现场实践的应急处置理论体系。

三是标准化打造应急队伍。组织各单位电力专业抢修骨干人员,成立供电抢修服务队,负责各类电力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社会突发事件处置的电力应急保障。制定《供电抢修服务队工作标准》,明确业务范围、管理组织机构、工作规范。定制专用队旗、队徽、车辆标识、服务规范。配备基本生活类、通讯及定位、运输及起重、发电及照明、生命保障等六大类应急装备。统一进行登山、游泳等专项技能训练,掌握应急发电、应急照明、冲锋舟、生命保障等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在执行具体任务时严格执行抢修到达故障现场时间制度。不断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应急管理的主要工作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应急管理;改进建议

众所周知,电力系统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在世界范围内电力系统重大灾害的发生频率很高。对于我国而言,由台风带来的停电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电力系统的重大灾害,对灾害进行分类,并找准电力应急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一定的解决策略,将损失降到最低。

1 电力应急管理的相关概念

1.1 电力突发事件

电力突发事件是指在电力传送过程中突然发生的影响正常供电的事件,主要包括电力设备破坏、停止供电、财力物力人力损害等。随着现代社会对电力的依赖性加强,电力突发事件一方面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对电力公司应急事件处理能力的考验。因此,为了不使城市在重大突发事件陷入混乱,不仅要做好事故处理工作,还要做好预防工作,两手齐抓,合力应对电力突发事件。

1.2 电力应急管理

电力应急管理是指针对电力突发事件所做的各项措施,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电力突发事件后,政府、电力部门等及时查清事故原因、并科学预估将会带来的损失,尽量以最快速度恢复供电等一系列措施的执行。另一方面是指在突发事件后,在仔细分析事故前因后果及处理措施的优缺点等的基础上,对今后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预警,提出最佳解决方案。

2 电力应急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系统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使得电力应急管理具有了难以估量的价值。电力应急管理对于社会的稳定、电力部门的管理技术、居民生活的便利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2.1 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电力在当今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对电力的依赖性也相应加大,不安全性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对于城市而言,一旦出现大面积停电,则会使其失去动力,陷入瘫痪状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而,要想从容应对电力突发事件,就必须提高电力应急管理能力,及时排除障碍,减少损失,维护社会的稳定。

2.2 有利于提升电力部门的管理技术

电力作为现代社会的动力之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电力应急管理是一项技术活,考验着电力部门的能力。在处理电力突发事件的过程中,电力部门能够不断找出原因,总结经验,提升自身的电力应急管理技术,以便更好地做好电力突发事件的处理和预后工作,从而提升自我的竞争力。

2.3 有利于保障居民的正常生活

电力突发事件最直接的影响着便是居民,给其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因此,有必要加强相关部门应对电力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升电力应急管理的技巧,用一切力量保证居民的用电安全,这是提升电力应急管理的最终目标。

3 电力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电力应急管理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突发事件处理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表现。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电力应急管理体系不断系统化,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仔细分析,以便更好地提出解决措施。

3.1 对电力应急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电力管理,意识先行。随着对电力的依赖和各类自然灾害对电力系统的破坏不断增加,有关部门对建设完整的电力应急管理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断加深,也开始了着手行动。可有些部门的认识还比较缺乏,尤其是一些乡镇电力部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工龄长的电力工作人员思想落后,不容易接受新的管理模式,按照自己的经验行事。第二,电力工作人员对电力突发事件的应对经验不足,没有很好的掌握相关的电力设备相关知识。第三,群众宣传工作不到位,居民在发生电力突发事件后自我应对能力不足,给电力应急管理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2 应急预案脱离实际

正如前面所分析,电力部门对电力应急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因此,在应急预案的制定方面没有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展开工作,和实际脱离,不利于长远的有效实施。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应急预案不符合实际,存在纸上谈兵的问题,不便于实际施行。第二,预警方案不灵活,只是针对某一可能性进行预防,没有广泛的可操作性。第三,没有实施演练,预警方案的可行性不强。

3.3 预警速度缓慢

电力系统的瘫痪对居民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预警系统的反应时间决定了电力恢复的程度。但目前,我们的预警系统显然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缺乏应对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电力系统预警装置不完善。特别是在条件艰苦的地区,预警装置更加缺乏,不能迅速详细了解事故情况。其次,监控设备缺乏。这一疏忽的缺陷就是难以第一时间发现事故,往往在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时才有所反应,延长了抢修时间。另外,电力通讯设备有待完善,不利于事故的指挥工作开展。

3.4 应急系统不完整

对电力突发事件的处理应该建立一整套的应急系统,做好各部门、各地区的配合工作,但目前电力部门的思想还处于转变过程中,暴露出一些不足。第一,预警意识薄弱,往往在灾害发生后才进行抢修工作,在预防工作上尚且不够。第二,工作人员的监测工作不到位,对于电力设备的检查工作容易造成疏忽,埋下了安全隐患。另外,从整体来说,我国的电力应急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救援工作的开展缺乏有效性。

4 电力应急管理改进建议

电力应急管理工作的落实需要集合各部门的力量,集中精力办大事,才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发挥最大的效率。所以,加强电力应急管理能力不是某一部门的工作,需要紧密配合。

4.1 重视灾害的预防工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不同的行业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大大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精确性。在电力突发事件的预防上,也可建立强大的自动化系统,将其和不断完善的通信系统相联系,能够及时获取各地区的自然状况,通过分析来评估电力故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当电力突发事件出现后,能够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指导救援活动的开展。

4.2 加强卫星通信工程的建设

目前,公用通信对电力的依赖性较大,当电力突发事件出现后,通信也会受到影响,会对救援带来不便。而卫星通信作为一种重要的备用通信方式,能够在紧要关头发挥自身的作用。首先,能及时将事故的相关信息传送到指挥中心,便于中心工作的开展。

另一方面,能将信息传送到各电力部门,便于其根据所提供的信息进一步安排。

4.3 促进应急管理关键技术的开发

电力应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强大的技术作为支撑,因此必须要做好相关技术的开发工作。这些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对停电后的危害性评估技术、应急救援技术、智能管理技术及高效预警技术等。同时,也要做好电力应急设备的研发工作,以便为应急管理提供有力的物质保证。这都需要各电力部门从思想上进行转变,认识到应急管理的重要性。

4.4 积极策划应急模拟演练

预警方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需要一定的模拟演练来验证。在模拟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影响居民的正常用电,因此要突出对灾害试验的重视程度,由此来验证预警方案在重大灾害时的可操作性,减少不必要的时间、资源浪费。此外,还应对电力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充实其关于电力应急管理的知识,提升业务素质。

4.5 政府应加大资金支持

电力应急管理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巨大的资金投入,从应急装备到通信设备等,资金的巨大投入是不可避免的。政府应该在财政预算中为电力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设立专项资金,以便电力部门更好地利用资金去改善电力系统中的各项不足,加强应对灾害的抵抗力。

5 结束语

电力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对电力部门工作能力的考验,对维护社会稳定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电力应急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着诸如对应急重要性认识不足、预警方案可行性低、灾后救援能力弱等问题,这制约着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我们要加大对电力系统的资金投入,加强应急技术和电力设备的开发,并做好模拟演练工作,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芦振波,李国强,何青林等.浅谈电力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机电信息,2014(9).

[2]王飞.浅谈电力应急管理及建设重点[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5).

[3]陈宙.论电力应急管理与技术[J].中国科技博览,2011(4).

应急管理的主要工作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应急 物资 管理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地震、台风、暴雨、冰雪等自然灾害频发,由于自然灾害自身的突然性、普遍性、紧迫性等特点,导致其爆发时往往带来极大的破坏力,从而造成电力基础设施严重破坏,并引发大面积停电等突发性电力事故。

电网企业作为能源提供的基础保障行业,在遇到自然灾害、发生电力事故时,为控制灾害规模,满足救灾、减灾和企业生产、居民生活需要,必须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供电。这就需要电网企业在灾难发生时必须实施有效的应急管理,而应急管理中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如何在日常和急需时有效的管理应急物资,使其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快速的到达事故现场,满足抗灾抢修的需要,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2 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的特点

加强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的管理,必须先要了解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的特点。与普通企业物资相比,应急物资具有以下特点:

2.1 需求的不确定性。由于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强度和影响范围难以预测,对电力设施的破坏程度和具体损毁情况也难以掌握,这就决定了应急物资的需求数量、种类和使用范围、地点等不能确定。而且当自然灾害和重特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常会伴随交通和通信中断的情况,短时间内很难准确的统计出受损电力设施的具体种类、数量及详细的设计要求等信息,更增加了电力物资需求的不确定性。

2.2 需求的时效性。电力设施遭受损毁后,必然造成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的停止,特别是对交通、医疗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机构带来影响,为此必须尽快恢复供电,以满足群众生活、企业生产和抗灾救援工作的需要。这就要求当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物资要在第一时间送到需求地,也就是说物资的需求必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满足,才能发挥应急物资的效用和价值。超越时限也就失去了“应急”的意义。

2.3 需求种类多、数量大。由于自然灾害具有影响面积大、破环力强等特点,同时上网运行的电网设备品种繁多、设计规格也不尽相同,所以自然灾害发生后,电力设施经常是大范围受损,设施受损严重,对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的需求呈现出数量大、品种多的特点。

2.4 非经济效益性。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管理与普通物资管理一个很大区别就在于其明显的弱经济性。区别于企业成本最低、利润最大的目标,应急物资追求的是时间效益最大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抗灾抢修和电力设施重建工作,经济性已不是其主要目标。

3 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的应急体系建设是近年来才开始逐步建立的,相关的法制建设和基础研究工作还不是很完善。同样的,电网企业的应急体系也是在经历了南方冰雪、汶川地震等多起重大自然灾害,意识到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后,才开始加快建设步伐的。近几年来,特别是2009年以来,电网企业围绕应急体系建设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电网企业应急体系雏型已基本形成。

应急物资管理是电网企业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急物资管理方面,国家电网公司先后制订了《应急物资管理办法》、《应急物资储备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各网省公司也相应制订了本单位的应急物资管理制度,对应急物资管理的原则、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备、供应、结算等各项工作进行了明确和规范,使应急物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同时,积极组织开展相关制度的宣贯执行和方案的实施,使应急物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目前,各级电网企业大都设置了应急物资归口管理部门或专职管理人员,明确了应急物资管理流程,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并已开始应急物资的实物采购储备工作。但从现有情况看,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管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3.1 对应急物资管理的认识不到位。部分电网企业虽然已在应急物资管理工作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应急物资管理的重要性,其开展应急物资管理的初衷仅仅是为了完成上级安排布置的工作任务,而又没有真正站在对应急物资进行有效管理、充分发挥应急物资作用的角度去全面系统考虑问题、开展工作。

3.2应急物资管理体系不健全,职责不明确。部分电网企业虽明确了应急物资管理的主管部门,但没有建立配套的管理体系,也没有明确相应的配合部门及各部门在应急物资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分工,造成应急物资管理工作职能的交叉、缺失,部门之间存在相互推诿、扯皮想象,大大影响了应急物资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3.3应急物资管理制度不完善,工作流程不顺畅。部分电网企业虽然制订了应急物资管理办法,但过于简单、笼统,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具体的工作流程,使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各部门之间、流程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造成应急物资管理工作责任不到位,流程不顺畅,造成各项管理制度不能得到有效执行。

3.4应急物资仓储体系建设滞后,不能满足应急物资的存储需要。为满足应急需要,应急物资存储量比较大、品种比较多,且要求在发生自然灾害后能够准确快速的从仓库中调用。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单位的物资仓储体系建设比较滞后,仓库面积小、设施简陋,仓库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作业手段和管理方式落后,而且大多没有设置专门的应急物资仓库,现有仓储体系很难满足应急物资管理的仓储需要,部分单位虽已初步制定了现代化应急物资仓储体系建设规划,但还没有进入实质建设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急物资管理工作的开展。

3.5应急物资信息管理工作有待提高。目前,电网企业实施了ERP、电子商务平台等信息化工程,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应急物资管理与普通的日常管理相比,因其具有需求不确定性、时效性等特点,在应急物资的需求统计、调配等各环节对信息管理要求更高,应急物资管理工作需要建立一个适应性更强、功能更完善、反应更灵敏的信息管理系统,目前的信息管理工作还不能完全满足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

4 电网企业加强应急物资管理的对策

4.1转变观念,强化对应急物资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发展目标,全面提高电网的安全性、经济性、适应性和互动性。电网坚强不仅体现在电网日常运行的安全稳定,而且体现在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快速反应并尽快恢复供电。这就要求电网企业具有强大的应急能力,完善的应急资源保障机制,提升应急物资管理水平是增强电网企业应急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各级电网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应急物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切实落实到企业实际管理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关键时刻顶得上去、帮得上忙、管得上用的应急物资管理体系。

4.2健全应急物资管理体系,完善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管理机制

加强应急物资管理制度化、标准化建设,按照“分工协作、整合资源、统一调配、有备无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应急物资管理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和分工,理顺工作流程,让各部门及人员真正明晰应急物资管理“谁来做、何时做、做什么、怎么做”。

加强应急物资管理机构和专职队伍建设,选拔一批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应急物资管理机构,并搞好人员培训,切实提高应急物资管理工作水平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强各级电网企业及各部门应急物资管理机构的协调联动,加快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及调整评估等机制建设,建立应急物资管理工作例行报告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明确各级电网企业及各部门在突发性自然灾害处置过程中,从预警、处置到信息的上报,必须服从上级应急管理部门的统一指挥调度。

4.3完善预警响应机制,制定周密应急预案

电网企业要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预防为先,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应急物资管理原则,完善应急物资预警响应机制。一是要制定预警值守、应急处置等规章制度,确保应急信息传达与准确、及时规范,二是坚持预警值班制度,设立总值班室和专线电话,值班人员统一接报、调度、分类处理,在电网企业系统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点、线、面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呼应的应急预警联动机制。

各级电网企业要针对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和不同地区自然灾害发生规律,制定周密完备的应急预案。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运用先进的高新技术,加强事先的预防和模拟演练。

4.4加快建立现代化的应急物资仓储体系

应急物资的及时快速到达是有效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的重要保障。应急物资能否及时快速到达必将受到应急物资储备仓库的设置和管理水平的影响。因此,电网企业必须科学规划,加快建立现代化应急物资仓储体系的建设步伐。

应急物资仓库规划建设时,根据应急物资仓库的性质、任务等,重点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安全性。要重点分析库址的地势、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市政条件以及与火源和易燃易爆的厂房、库区的安全距离。二是交通运输便捷性。为确保应急物资运输的时效性,库址应尽量靠近交通干线,临近铁路货站货或高速公路入口,以缩短应急物资得运输时间,方便与其他应急仓库间进行物资筹集、调拨配送,以能够最快捷的向自然灾害发生地供应物资。同时,还要考虑应急仓库能够满足大型运输车辆和直升飞机起降所需的净空条件,保证在地面交通系统瘫痪时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构建仓库信息管理系统设施。电网企业在仓库建设时要积极引进自动化立体仓库设备,建立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的控制实现整个作业活动的自动化,既充分利用仓库空间,又能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应急物流响应时间。

4.5开发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搭建信息管理平台

由于应急管理的特殊性,在应急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数据存储、物资存储、物资调配等各个方面都相比传统的物资管理系统有着更高的要求。开发应急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时,要将各级电网企业、应急仓库、物资供应商等全部纳入该系统中,搭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该信息管理平台既是一个信息收集平台,也是一个指挥平台,在这个信息平台里,可以实时反映出应急物资储备情况;自然灾害发生时,可依托应急物资信息管理平台,灵活调配各电网企业储备的应急物资,从而提高应急物资管理水平和电网综合抗灾应急保障能力。

4.6 设计优化应急物资管理的运作流程

加强应急物资管理,必须对其管理的运作流程进行认真思考,对运作流程进行设计优化。根据应急物资的特点,可将应急物资管理系统设定以下几个环节:应急物资协调指挥中心、应急物资供给端、物流中心以及应急物资需求端,各个环节间利用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实时回馈信息,将物资需求者的需求及时准确传递给物资供给者,并将物资供给者所提供的应急物资加工分类后配送到受灾区。其运作流程示意图如下:

五 结语

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管理在我国刚刚起步,我们应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实现应急物资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相信随着电网企业的不断发展,对应急物资管理重视和认识的不断深入,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管理水平将会不断提高,也必定会在今后抗灾救灾过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扬,《完善我国应急物资管理的若干问题探讨》,能源与技术经济,2010。

应急管理的主要工作范文第4篇

【关键字】中心库应急库管理体系仓储建设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为适应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和物资集约化管理的发展要求,加强公司系统仓储管理,统筹库存物资管理,确保库存物资账实一致,保障库存物资安全,提高仓库定置化、标准化管理水平,更好地为物资需求部门提供仓储物流服务,实现保供应、高流转、降库存的工作目标,在对电网建设、生产运行、农电管理等物资需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地市公司建立“中心库-应急库管理体系”,大力推进仓储配送变革,积极创新运维物资供应方式,着力打造优质、高效的物资供应和配送体系。

1 建立地市公司中心库-应急库管理体系

1.1 中心库、应急库的定义

1.1.1 中心库的定义:中心库是地市公司仓储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地市公司仓储物流服务体系的枢纽,承担地市公司主要物资储备任务,为地市公司生产、基建、营销、农电、调度等各个部门提供完善的仓储服务。

1.1.2 应急库的定义:应急库是地市公司仓储服务体系的补充,贴近生产一线,主要存放应急抢修物资,为工区、班组、供电所等生产部门故障抢修提供便捷、安全的物资保障。

1.2 中心库、应急库体系的服务内容

1.2.1 中心库由地市公司物流服务部门直接管理,主要负责:

1.2.1.1 统一办理地市公司范围内物资入库登记工作,落实物资在库保管,保证库存物资安全;

1.2.1.2 集中监控地市公司范围内物资仓储情况,统筹物资调拨;

1.2.1.3 接收处理地市公司各部门领料、退料申请,办理物资发料出库和退料入库工作;

1.2.1.4 接收处理应急库提交的物资补库需求,办理物资分拨补充工作;

1.2.1.5 审核应急库发料出库手续,保障库存物资账实相符;

1.2.1.6 对应急库仓储管理进行检查考核,加强对应急库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应急库仓储管理水平

1.2.2 应急库由地市公司应急库所在生产部门负责管理,按公司仓储管理统一规范的要求开展工作,主要负责:

1.2.2.1 接收中心库配发物资,验收合格后,办理物资入库保管工作,保证库存物资安全;

1.2.2.2 接收处理本库所在生产部门领料、退料申请,办理物资发料出库和退料入库工作;

1.2.2.3 根据仓储管理要求和使用实际需要,向中心库提报补库申请;

1.2.2.4 督促领用剩余物资当日退还库。

1.3中心库、应急库的设置要求

1.3.1 中心库的设置要求

1.3.1.1 每个地市公司只能设置一个中心库,作为本单位仓储服务工作的管理中心,纳入地市公司物流服务部门直接管理;

1.3.1.2 因受现有条件限制设多库区的库房,均视为中心库下属的不同库区,实行集中统一规范管理模式;

1.3.1.3 考虑物资应急保障工作需要,对于应急物资(备品备件),中心库应单独划区存放。

1.3.2 应急库的设置要求

1.3.2.1 市县公司应综合考虑工程物资使用规律和仓储服务辐射范围等因素,充分利用生产部门现有库房,建立应急库;

1.3.2.2 一个生产部门只能设置一个应急库,其管理的多个库房,视为该应急库下属不同库区,由其统一管理。

1.3.3 综合考虑各应急库管理现状、人员要求和装备水平的差异性,应急库分A、B两类:

1.3.3.1 A类应急库:设置于地市公司本部各生产部门。应急库库存物资的品种、数量由仓库所在生产部门根据实际需要拟定,经本单位生产技术部审核,分管领导批准后实施。应急库根据库存物资领用、结存的实际情况,向中心库申请物资补库。中心库利用信息手段,动态跟踪应急库物资库存使用情况,视情况调整其库存物资品种和数量。应急库物资保管、盘点、发料、退料等工作均需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中完成,生产部门领用物资未全部使用完,应及时办理退料手续,保证库存物资帐实一致,杜绝出现账外物资的情况。

1.3.3.2 B类应急库:设置于地市公司生产班组和农村供电所,便于直接服务于应急抢修,主要存放线缆、金具、铁件、绝缘子等日常抢修工作所需的装置性材料,以及少量400V电气设备,实行定额库存、每周补充的管理模式。供电所、生产班组根据本单位实际使用情况提报库存定额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公司分管领导审批后实行。应急库依据管理流程,办理物资保管、盘点、发料、退料等工作,每周将接收的物资领料单据报送中心库,由中心库向应急库调拨物资,补足库存定额。

1.4 通过“中心库-应急库”仓储网络,形成科学合理的物资配送体系,满足不同种类物资的差异化采购配送需求。

1.4.1 大中型基建、技改项目物资,按照“零库存”供应模式,以需求计划为依据,由供应商直接“点对点”配送至施工现场。现场不具备接货条件时,暂存在中心库,严格对存放期限和数量进行考核;

1.4.2 35千伏以下配网、农网工程物资,采用“储备采购、按项目领用”的采购供应模式,由供应商配送至中心库,再根据具体项目建设进度和实际需求,由中心库配送至施工现场;

1.4.3 运行维护和应急抢修物资,由中心库向应急库配送,实行超市式管理,定额储备,定期补库,以满足日常抢修和生产维护周转的需要。

2 完善仓储管理标准体系

2.1 在布点建设“中心库-应急库”的同时,从仓储业务管理和硬件配置两个方面加强仓储管理标准化建设。

2.1.1 仓储业务管理:制定了仓储管理导则,对物资验收、入库、清点、领用、出库、退库等仓储业务的各环节工作流程和表单进行统一规范,对仓库物资保管保养、安全保卫、以及库容库貌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对仓库内部岗位设置、工作职责、考核要求等进行细化和明确,建立了统一的仓储业务管理标准。

2.2.2 硬件配置:制定仓库定置化管理规则,对所有中心库、应急库按照统一编码原则,对仓库、库区、库房、仓位(货架)以15位唯一编码进行编号,在仓储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固化设置,实现库存物资与其存放位置的定位监控。在对仓库和库存物资定置化管理的基础上,根据物资保管、存放和流转业务需求,制定了仓库硬件标准化配置方案,对各类计量、装卸、搬运、保管、安保、信息等装备的配置品种和规格进行统一设置。

3 加强运维物资仓储配送管理

3.1 建立运维物资定额管理和定期补库运行机制。通过中心库统一组织配送的方式,有效提高运维物资的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控制实物管理风险。

3.1.1 对应急库的库存物资实行定额管理

3.1.1.1 由公司生技、农电等项目主管部门,针对不同地区电网生产运行的规模和特点,结合运维物资仓储特性,制定应急库的库存物资种类和定额。

3.1.2 对应急库的库存物资实行定期补库

3.1.1.1 运维物资从应急库领用后,将出库信息上传中心库。

3.1.1.2 中心库根据定额和领用情况,定期向应急库配送补库。

3.2 建立库存物资的调剂调拨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减少库存,提高库存物资周转效率,并为将来实现跨项目单位的区域配送积累经验。

3.2.1 地市公司利用现有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在省公司层面统一建立物资调剂调拨资源平台,将公司系统库存资源纳入调剂调拨虚拟资源库范畴,供调剂调拨使用,实现不同项目、不同项目单位之间库存物资的调剂使用。

4 提升仓储信息化管理水平

4.1 推行条形码在物资采购和仓储配送业务中的应用

4.1.1 在物资采购合同签订时,即对应于物资需求计划中包含物资属性和项目的各种所需信息,运用条形码编码规则,逐条产生二维条形码,完成对采购物资的赋码工作。将二维条形码印制在物资配送单上,并由供应商在物资包装和设备铭牌上标贴,地市公司通过有线扫描器和手持移动终端,完成物资出入库自动登记和库存物资的刷新。

4.2 改进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仓储管理模块

4.2.1 根据“中心库-应急库”仓储构架,在建立完善配送制度、流程的基础上按照各公司的实际配送需要,改进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仓储管理模块,从而支撑物资验收入库至领用出库全过程的信息化程序,其中应包含中心库向应急库配送补库的业务流程,做到能够对各仓库库存物资进行即时查询和统计,并能跟踪各时段物资入库和领用情况,实现对所有“中心库-应急库”库存物资的动态在线监控和“一本账”管理,不但实现科学物资配送,同时还满足了财务管理“账实一致”的要求。

5 目前仓储配送管理的不足和下一步工作措施

5.1 差距和不足

无锡供电公司在物资仓储配送管理工作中,虽然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仓库标准化、定置化、信息化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国网公司加强物流体系建设的要求,以及公司建设和运营对各类物资采购供应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差距和不足:

5.1.1 各类运维物资的库存定额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从而合理控制库存水平;

5.1.2进一步明确对各类物资的最小领用单元和标准包装的要求,以及对应的赋码方式,提高条形码技术应用水平;

5.1.3 应急库仓储管理人员隶属于生产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仓储业务技能培训,满足现代物流仓储管理的要求。

5.2 下一步工作措施

针对上述不足,将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发展,加强公司系统一体化物流配送管理,尽快实现仓储管理的现代化、智能化目标,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5.2.1 持续推进仓储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抓紧完善各类应急库的库存定额,细化落实运维物资配送管理要求,按计划全面完成公司系统仓库达标验收工作,并建立一批标准化、智能化管理示范仓库。

5.2.2 要积极探索建立跨项目单位的配送管理模式。

5.2.3 完善条形码技术应用方案,将条形码技术应用于验收、入库、清点、出库、安装、投运、运行维护等物资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各个环节。

5.2.4加快信息化登高项目(ERP)的开发应用,使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效衔接,实现物流高效规范、资金流与物流协同动作、信息流畅通可追溯的管理目标,进一步提升仓储管理功能。

应急管理的主要工作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应急管理 机制 体制

一、应急管理体制的界定

现阶段,我国基本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一案三制”为核心内容的应急管理体系。其中,“一案”是指应急管理的预案,“三制”是指应急管理的机制、体制和法制。

应急管理体制是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关于什么是应急管理体制,学者的现有表述不尽一致。学术界关于应急管理体制的界定,形成了大体制观和小体制观两种不同的观点。《辞海》中关于“体制”的解释,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组织建设、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依此,可以把应急管理体制界定为,应急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领导隶属关系、在应急管理中各项职权的划分及为保证应急管理顺利进行而建立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体制是应急管理的实体性基础,是应急管理中的组织基础和制度保障。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建设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应急管理机制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动力和关键。关于什么是应急管理机制,学者的现有表述也不尽一致。学术界关于应急管理机制的界定也基本形成了大机制观和小机制观两种不同的观点。在《现代汉语规范用法大词典》对“机制”的解释是“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复杂的工作关系及其内部的结构、规律等。”依据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把应急管理工作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回复与重建等几个环节,应急管理机制可以界定为:在突发事件应对全过程中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机制是应急管理的机理性制度,是应急管理中的活力和动力保障。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总体要求:“…,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同时,学术界对体制与同属于应急管理体系中的机制的关系看法亦不尽相同。梳理现有研究者对体制与机制内涵的界定,主要认为应急管理体制与机制之间属于并列关系、包含关系和等同关系三种观点。笔者在小体制、机制观点下,在体制与机制属于并列关系的基础上,研究现阶段体制建设的另一视角。

二、现阶段关于应急管理体制建设的主要观点

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正因为如此,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领域都十分重视应急管理体制建设。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现有应急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及完善和应急管理做得好的一些国家的介绍与借鉴两个方面。

研究者较集中地研究了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弊端,并提出完善的建议。概括起来,主要以下的观点:

在组织机构的设立上,缺乏常设的、独立的应急管理机构。以国家层面为例,在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下设了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承担国务院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和国务院总值班工作,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能。但它并没有指挥决策权,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往往会临时组建一个应急指挥和决策机构。这样的临时机构弊端显而易见:临时组成的机构人员需要互相熟悉、磨合,而突发事件恰恰需要快速决策、快速反应;各组成人员都有原部门利益维护,难以从整体出发,作出科学决策;这样的应急小组的法律地位,行使的权利没有法律保障,仅仅依赖应对者个人的能力和领导的重视程度,应对效果没有保障;临时机构的专业性和综合性不够,难以有效应对危机;临时应对小组也不可能事先做出系统的、成熟的应急管理计划,也不可能做出中、长期的应急管理战略。

在应急管理组织的权限划分上,权责不明晰。主要表现在纵向中央和地方的权责划分不清,横向专项应急管理机构和综合应急管理机构的关系不清。

在应急管理中,应急管理的重心偏高,没有明确划分出哪些是地方出面应对的突发事件,哪些是中央出面应对的突发事件,以致突发事件发生时,一些地方领导认为是“家丑”,采取隐瞒和欺骗的手段,不能积极应对。虽然大多数应急管理机构从职能、性质上区分为综合和专项两大类应急管理机构,但在层次上尚未分清专项应急管理机构接受综合应急管理机构的指导关系。突发事件发生时,没有突出综合应急管理机构在应急决策、应急运行枢纽和应急处置的重要地位,也没有明确各专项应急管理机构及时提供专业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撑的保障作用。

在跨灾种组织资源,综合各职能部门上缺少横向协调。我国现在基本上是单灾种的应急管理体制,我国把突发事件分成四类,并明确了相应的牵头部门:社会安全事件由公安部牵头负责,最后由国务院办公厅总协调,自然灾害主要由民政部、水利部、地震局等牵头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卫生部牵头管理,事故灾难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牵头管理。各部门、各地方也纷纷设立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如国家成立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防汛抗旱、安全生产、减灾、抗震、海上搜救等专业指挥机构也进一步完善,外交部、铁道部、卫生部、民航总局、气象局等部门设立了专门的应急管理办事机构。但现代社会,突发事件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特点,一旦灾情发,往往多灾种牵连,涉及到多个部门的职能范围。在统筹协调各部门间的应急工作上问题十分突出。

针对上述应急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者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如设置常态的、独立的应急管理机构;以法律明晰各级应急管理组织的权利与责任,建立各部门之间无障碍沟通、协调的信息平台等。

研究者也着重介绍了应急管理体制建设中的外国经验及可借鉴之处。研究多集中在美、日、英、俄等国家,主要可借鉴之处有:

从国外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的总体发展趋势来看,国际上趋向于一体化和全过程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模式,对突发事件的全过程进行综合管理。一体化是指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公众等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共同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全过程是指对应急管理的预防、准备、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实施的管理。

在组织结构上,都设有独立而统一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专门负责应急管理工作。

在各层级管理机构的权责划分上,以法律为依据和保障。

应对突发事件的协调性建立先进的应急管理系统基础上,以现代技术为保障。

三、现阶段,以机制建设促进体制建设必要性和可能性

因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尝试有效完善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多种途径。现阶段,研究如何以机制建设促进体制建设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还具有可能性。

从必要性上看,理论层面上,应急管理体制涉及到应急管理的组织结构设立、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等,这些方面的改动难度大,所以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急需研究应急管理体系中能完善的方面和领域。实践层面上,应急管理体制本身就需要随实践不断丰富和推进的。没有说哪一种应急管理体制是绝对完整的,都有一个随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向美国今天的应急管理体制就经历了美国联邦应急署(FEMA)的成立、“911”事件的发生、SARS的蔓延、特琳娜咫风的考验等4个重要的眼程碑事件,才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现状。

从可能性上看,理论层面上,应急管理机制与应急管理体制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应急管理机制是组织体系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有效应对的机理性制度,它使应急管理中各利益相关者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它通过完善应急管理相关规范、流程、标准,促进体制发挥作用,与体制相辅相成。实践层面上,在现有体制下,我国一些城市通过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形成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特色模式。例如,上海市成立了市应急委及其办事机构,统一领导和协调本市的应急管理工作;整合“110”、“119”资源,设立市应急联动中心,统一接警并先期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以安全生产、防汛、防震等指挥部为应急管理专业协调机构统筹处理常见、多发、危害严重的突发事件;以有关委办局为应急管理工作机构,承担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在区县一级也设立了相应的机构。

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看,以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促进应急管理体制建设不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能性。是现实种种约束条件下,各地方应急管理主体,在应急管理体制建设领域可以尝试的另一种视角。

参考文献:

[1]闪淳昌等,对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建设的总体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2]高小平,“一案三制”对政府应急管理决策和组织理论的重大创新,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3]钟开斌,“一案三制”: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4]姜平,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理论探讨,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