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

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

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字: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通俗地说是指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以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构建信息系统的完整性。而加强质量管理的环境监测质量所要求的监测环境监测是很重要的,不仅要有这方面良好的认识,同时还需要经过环境监测过程建立一个环境监测和完善的质量管理的体系。目前,这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文章将从几个方面分析怎样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一、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1.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技术的体系

环境监测方法的标准和技术的规范是实施监测的技术和质量管理活动的基础,其完善是提高质量监控的重要部分。第一,加强科学的研究,并及时跟踪监测技术的发展;第二,实施监测仪器准入的制度,并保证监测的依据可靠;第三,稳定监测技术的水平,并保证监测数据的可比性;第四,建立监测方法的验证机构,并保证工作的标准质量。

2.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的体系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实际上就是真实性,代表性,准确性以及环境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监督。第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能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第二,完善其体系可以通过法律规定来将其体系明确化,强化其管理,负责环境监测数据的;第三,完善其体系还有利于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对于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的地区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可以改善,还可以保持当地的可持续性发展。

3.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管理体系

针对我国的国情,想要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就需要在原有的环境监测模式上,改造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管理体系。

4.完善监测质量控制制度

健全并完善的制度始终是质量控制的根本。首先,明确管理的机制与职责、主要的工作内容和基本要求等;然后,完善监测业务领域的质量控制体系;最后,建立环境监测机构的标准化的质量评估,特别是要制定出程序和监督的全新概念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5.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养和监测队伍素质的建设

在我国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素质的监控环境质量的人员。监测人员的素质不仅包含其业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包括其敬业精神和责任心。人才的培养和监测队伍素质的提高是加强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环境质量监控人员的素质,不仅局限其业务的能力,还包含了其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培训和提高工作人员在监测队伍中的素质也是加强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部分。如果各地的监测机构不重视监测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使其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烈,这会导致监测队伍不能完成繁重的监测工作。提高监测人员对技术的意识和质量管理的认识,以监测和改进的评价机制为目的,是提高环境质量监督的有效措施。

二、建立健全的监测质量监督机制

通过对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模式的调查调查,发现我国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步形成的以技术培训,质量控制考核以及检查为主导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从一定的程度上标志着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在制度建设方面的进步。但是,这种模式也让我国环境监测管理出现一些问题,使得质量体系效能没有充分发挥。就美国而言,政府层面的环境保护是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两级机构共同负责;而日本的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则是由环境省内设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水/大气环境局负责,同时地方也都会设有相应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通过与美日两国的对比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环境管理的要求,严重制约了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所以强化创新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制和机制已经势在必行了。所以,建立健全的监测质量监督机制,是开展质量监督活动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保证监测质量的重要手段。

总结:面对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工厂,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国家防治大量工厂为我国公民带来的环境污染的工作,使得我国公民生活水平变得更加美好;还可以为政府、国家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夏新.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2(1):1-4.

[2]黄卫东.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6):147.

[3]柏仇勇,胡冠九,袁力.创新我国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初探[J].中国环境监测,2008(4):1-4.

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力工程 建设项目 精细化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4-0073-01

电能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能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背景下,对电能的需求日益增加,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自然也越来越多。就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现状来看,大多实行的依然是粗放型管理,存在许多疏漏之处,导致管理效能的降低,建设项目在成本、质量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对此,必须实行精细化管理来进行改进,本文就对此展开分析。

一、精细化管理的概述

精细化管理包括两个方面概念,一是“精”,其含义为精确,是指通过管理来避免建设项目出现非必要的人力、物力或材料,预防浪费;二是“细”,其含义是细化,是指建设项目整个过程的管理是必要的、有效的且有益的[1]。

在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当中,需要将精细化管理贯穿于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对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等要素进行精确、细化的管理,不断改善与优化,从而实现整体管理水平、效能的提高。

在精细化管理中,其特征主要有:第一,最大程度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证项目的经济效益;第二,应变的及时性,在精细化管理中,管理工作十分细致、深入,能够准确发现问题发生原因,快速应对;第三,管理优化持续性,精细化管理会根据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断弥补制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持续性的进行优化改造,有效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和质量。

二、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问题分析

(一)管理模式落伍

一般来说,电力工程建设项目都具有规模大、投资高、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其管理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内容复杂的工作。在传统管理模式中,采取的多是粗放型管理,管理规划制定缺乏准确、详实的依据,管理工作抓不住重点,管理内容存在许多盲点等,会导致工程建设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最后只能通过追加投资或加快施工速度等方式来解决,出现造价超预算或者质量存在缺陷等结果。

(二)管理目标失控

在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中,费用与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通常来说,两者是成正比的,但是,不可否认,许多工程建设普遍存在着质量缺陷,需要后期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维护,其原因主要是设计、施工或监理等工作不到位导致的,这是管理目标失控的一种体现。

同时,在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中,还会有许多方面原因造成投资增加,比如工期延期、项目变更、组织协调不到位等等;在成本超支后,为压缩成本避免超支过大,通常会选择特殊处理措施,但是如果处理措施不当,就会引起质量缺陷,造成管理目标失控。

(三)管理制度落实问题

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要求进行管理工作,是防范管理问题发生、实现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基本要求。但是,从实际管理工作来看,管理制度的落实程度相对较差,许多管理人员对管理制度掌握不熟练,在管理工作中存在责任心不足、工作态度不端正等情况,没有严格执行管理制度相关规定,进而导致管理问题的发生,影响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2]。

(四)合同管理水平较低

合同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各参与方行为起着约束作用,做好合同管理是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措施。然而,在许多电力工程项目中,都对合同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合同条款严谨性较差,存在条款不适用等情况,无法形成有效约束,导致工程延期、追加费用等问题,造成一定经济损失。

(五)信息传递不够及时

信息是管理工作开展的依据,信息传递的效率、准确性会对管理决策产生极大影响,在当前电力建设项目中,信息传递效率相对较低,需要经过多少环节的递转,信息的时效性不足,其价值难以有效发挥,管理决策失误并不罕见,造成管理方向错误,发生工程返工、质量缺陷等情况。

三、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精细化管理措施

(一)对于质量的精细化管理措施

1. 做好招标、设计与准备阶段的管理

在招投标阶段,要严格遵循“三公”原则,对投标单位资质进行一一审核,通过合理的招标措施,选择具有相应工程设计能力、价格适宜的单位,签订全面、严谨的委托或承包合同,为后续管理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在设计阶段,要委托勘察单位与设计单位,做好施工现场的地质勘察、水文情况等相关资料的收集工作,为设计方案奠定良好基础,提高设计水平,避免设计原因造成的工程变更、质量缺陷等问题,降低管理难度。

在准备阶段,各项准备内容都需要进行严格管理,对于材料,要重视材料质量的检验,并检查材料型号、类型、数量等是否符合工程要求;对于设备,需做好设备的调试与维护,使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避免设备故障造成的停工或安全事故,预防工程延期、安全风险;对于技术,与技术相关的各方都需要参与到会审工作中,规范技术交底流程,保证技术交底工作的全面、有效,为后期施工创造良好条件;对于人员,需要做好相应培训工作,提高人员能力,保障项目建设的高效、安全。

2. 加强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的管理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根据施工方案,加强施工管理,确保施工严格按照设计的工艺流程进行,所有施工都符合相关的操作规范,以免违规操作等造成的质量隐患。

同时,在质量验收中,需要根据相关技术规范、设计图纸要求,对各项分工程、施工技术展开严格的验收,并做好相应验收记录,形成验收表单;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要求改正,禁止不合格的工程蒙混过关。

最后,作为质量保障之一的监理部门,需要做好施工过程中的隐蔽工程的验收,预防出现以次充好、减少工程量等情况发生,确保隐蔽工程施工质量水平。

3. 采取WHS质量控制法来强化管理

WHS质量控制对电力建设工程管理有着积极作用,具体措施在施工过程中,由项目各部门责任方或监理方,分别做好见证点(W)、待检点(H)以及旁站点(S)的监督与检查,确保质量验收评价规范标准的统一,实现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良好[3]。

(二) 对于进度的精细化管理措施

在工程项目建设进度的精细化管理中,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管理指导工期,在指导工期制定时,要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结合实际情况以及类似工程经验,制定出合理的工期进度指导计划,对于特殊情况,需要在进度计划中做出特别标准,为建设周期控制、具体项目进展计划编制提供依据。

二是管理进度计划,在各部门制定具体项目的进度计划时,以指导工期为基础,结合工程整体情况、部门实际情况以及施工安全等进行全面考虑,对各阶段进度做出合理规划,并及时整合上报。

三是管理计划调整,在项目建设中,需要严格按照制定的进度计划来进行,但是,如果由于不可抗拒因素影响工期,就需要对计划进行调整,计划调整需要经基建部门、业主项目部门审核批准,避免进度因素影响工程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建设项目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工程,对电力系统的完善与运行安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提高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水平、保障项目质量和安全,对我国电力行业稳定至为重要。精细化管理可以解决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传统粗放型管理的诸多问题,了解精细化管理的措施,将其应用于实际管理工作中,是当前电力建设单位需要重视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华.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精细化管理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24:174-175.

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营销 系统 稽查 措施 效果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297-01

营销稽查监控系统建设目标是以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等为依托,搭建一体化营销稽查监控平台,建立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营销稽查监控体系,对营销关键指标、业务流程和服务质量实施实时、在线的集中监控与稽查,实现营销风险全面防范、营销工作质量可控在控、营销管理水平持续改进,整体提高营销运作能力、客户服务能力、管理控制能力,为全面提升公司经营效益和服务形象、构建“大营销”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在提高营销精益化管理水平方面主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营销稽查监控系统的特征

销稽查监控体系建设是“大营销”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国家电网公司营销年度重点工作之一。营销稽查监控系统的推广使用,有助于促进营销业务全面提升。一是稽查监控系统涉及内容全面。营销稽查监控系统既实现了与SG186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紧耦合,又与用电采集系统、数据中心数据、收费平台进行了连接,实现了各部门、各专业营销数据的全面集成。从而可以对营销经营指标、工作流程关键节点、数据质量、服务资源等营销工作内容进行全面的稽查监控。二是稽查监控功能灵活。系统可以根据管理者不同时期的管理要求灵活设置各项监控指标阀值,还可以按照月、周、日的监控频度对不同营销业务进行监控,可满足不同营销业务的管理要求。三是稽查监控指标体系清晰。系统对各项监控内容都有明确的指引,既利于监控人员及时发现异常信息,又利于业务人员及时进行整改。四是监控任务处理和整改过程可控。系统具备完整的营销稽查任务处理流程,管理人员可随时跟踪稽查任务工作单流转情况,及时了解异常信息整改进程,统计整改情况。

二、提升营销精益化管理水平应坚持的原则

1.指标完善,管理到位是基础

围绕规范管理、优质服务、同业对标三个维度,对营销业务可能出现的差错点、异常点、风险点进行梳理,将营销关键指标、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纳入业务管控体系中,设立一定数量的管控指标,针对不同的指标,制定比对监测、阀值预警、条件筛选、穿透查询等管控方式,构建完善的指标管理体系,为提升营销管理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2.领导重视,分工合作是关键

成立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积极领导在政策指导、技术支持上给予大力帮助,为监控系统的顺利运行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公司领导的协调、推进使有关部门和单位打破专业壁垒,通力合作,确保精益化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和长久保持。

3.流程清晰,形成闭环是保障

通过营销业务管控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识别,按照性质轻重程度、发生概率、普遍程度等,确定解决顺序,制定整改措施,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对整改不彻底的问题进行再整改,直至合格,对已整改问题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实现流程全过程闭环管控,保障系统的有效运作

三、提升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

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营销稽查监控建设领导小组,为系统顺利完成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制定《营销稽查监控系统实施工作方案》、《营销业务管控评价参考表》、《营销业务管控工作记录》等管理制度,细化各项职责和要求,制定分级管控目标,职责落实到人,措施落实到位。将监控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定期召开工作例会,总结构建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不断完善系统构成与内涵。

2.提升数据质量,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

对客户用电信息特别是有关量、价、费的重要信息进行管控,对逻辑异常或缺项数据进行筛查,及时修改、完善基础数据,提高基础数据质量。取消冗余环节,将原来流程环节中营业收费、配表装表、工程检查、合同签订等串行环节改为并行处理,缩短客户办电时间。此外,现场装拆电能表不得少于两人,并保留现场换表前后的影像资料,拆回的表计至少在表库存放30天,便于复核,最大限度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

3.及时堵塞漏洞,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为避免发生电能表安装串户的情况,从现场施工质量入手,要求施工单位在每条进户线两侧标注“房号标记”,装表后进行“入户核对”检查,将原来的“集中装表、集中接电”改为“集中装表、分户接电”模式,将电能表批量换装改为“拆一装一”模式,有效防止串户问题。将营业计费算法工作流程分解成“定价―核价―审费―校验”四个阶段分别管控。实行“查”“处”分离制度,现场检查人员仅负责违章事实认定取证,违章金额计算与处罚由专职审核人员进行,避免各类问题的发生,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四、效果成效

通过推广使用稽查监控系统,促进了供电企业营销业务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具体表现为:

一是办电效率明显加快。精简了用电申请手续,居民客户用电申请资料、非居民低压客户资料、高压客户资料均得到精简。业扩报装平均接电时间大大缩短,实现全部业务零超期。

二是工作质量明显提高,有效降低了电费核算差错率。

三是基础管理明显加强,台区线损率大幅降低。

四是有效降低风险损失。对抄表质量进行管控,能够及时追补电费,可以对电费核算环节及对违章用电及窃电进行管控。

五是客户满意度持续提升。客户服务满意率大幅提升。客户投诉回访满意率、行风热线问题答复满意率均达到100%。

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范文第4篇

一、深入调研,摸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

企业信息化是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和使用企业的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开发能力和经营水平的过程。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和其他企业信息化建设一样,经历了会计电算化、财务业务一体化到企业资源规划的历程。为了摸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底数,企业组织相关人员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有些管理人员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片面的理解为技术的信息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依赖于专业技术人员或中介机构来进行;有些人员认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企业领导班子和企业业务部门事情,与其他人员无关。不清楚如何进行信息管理,对信息管理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对企业自身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2.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缺乏全局的、战略的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企业的各部门都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分别建设各自的信息系统,缺少一体化的运作机制,信息资源得不到共享,形成了很多在权利保护下的“信息孤岛”。

3.专业人才缺乏。过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以财务电算化为主的系统,逐渐发展为各个部门的系统。人员大部分只具有操作能力,而没有开发的能力。缺少既懂管理又懂得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模式过于成旧,培养出的人员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人才缺乏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4.信息化系统与现有管理流程不相匹配。尽管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企业组织机构和管理流程还停留在原有状态,无法适应信息化的要求,致使信息系统与管理流程不相匹配,信息化利用效率较低。

二、加强领导,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通过对企业信息化现状的分析,理清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了“统一思想、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提高效率“的指导思想,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逐步推进。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企业的信息管理,首先是企业决策层的信息管理。企业决策层的主持和参与是企业信息管理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企业决策层在实施信息管理过程中要有超前的预见性与决策的长远性,要以企业发展为重,统一思想,提高信息意识,保证认识和决策的相统一。

组织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是推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保证。我们企业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公司董事长(或执行董事)担任,副组长由公司总经理担任,小组成员由各分管业务的副总及其相关的职能部门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信息化建设方案的设计、实施等工作。

2.全面规划、有重点、分步骤的实施企业信息化改造

企业的信息规划要避免从单纯的技术层面考虑,要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全面统筹信息化的发展;信息规划要在了解企业的经营环境、技术环境和竞争环境等条件的基础上。正确评估企业当前的现状,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的信息化的规划。

我们在制定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中,组织了专业人员对企业的信息化现状进行了调研,在进一步完善各业务部门信息化内容的前提下,决定以财务、业务一体化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线,按照企业的战略目标,结合企业的特性制定信息化实施方案。第一步构建企业完整的内部网落。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系统化,将企业各部门的单项信息通过内部网络的建设联系在一起。将企业的原始信息资料进行数字化,构建企业信息库,解决信息化基础、应用等问题。第二部是企业内外网一体化建设。在对内部网建设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实施与外界单位的协同工作信息化,包括商务和销售等。

3.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软件和硬件设备的大量投资,又需要人力、物力和智力的投入;需要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甚至有可能需要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造。在资源规划方面,充分发挥软件提供商和现代专业管理机构的作用,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进行流程重组,建立与信息系统相匹配的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只是一个管理支持系统,能否实现其价值,不仅仅在于资源的重组,更在于管理的重组;选择适合于企业实际的软件系统;对信息化实施进行全程监督、控制,规避系统风险,确保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4.加强人员培训,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行

加强对信息化人员的培训,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行。一是使企业员工接受信息化管理的概念,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二是使企业员工学会应用计算机,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应用的基础。在信息化培训过程中采取了“两步走”和“三个层面”的培训方式。两步走:对于理念的培训,在信息化实施前进行培训;对于应用部分,在信息化建设时结合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培训。三个层面的培训:对决策层的培训,重点是要求企业的管理层要全面把握信息化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及时对信息化进程中的资源进行调整、对于改造业务流程等做出决策,明确信息化的目标和要求。中层管理者的培训,重点是明确企业的战略意图,按照信息化建设的方案全面贯彻执行。实施层面要按照信息化建设的方案,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各项任务。

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制度建设 高校 科研 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科研事业也快速发展,全国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呈现大幅增长趋势。高校在科研管理过程中不适应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突出问题也随之显现。前不久教育部研究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三个文件,以此进一步深化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本文论述了如何结合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通过规范化、精细化的制度建设,做好三个文件的贯彻和落实工作,提高普通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促进普通高校科研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科研管理工作制度建设工作对高校发展建设的战略意义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管理工作制度建设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高校规章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着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关系着科研管理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科研管理工作取得成效是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和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性黄金时期,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推进内涵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科研带动和促进高校教学工作,是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源动力。科研是提高高校教师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是高校营造学术氛围的重要因素[1]。科研水平是影响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建设是否完善,直接关系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成效,影响高校科研水平,关乎高校核心竞争力和生存发展。

2 完善细化制度体系是科研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基础

规范化管理是科学化管理的第一个层次。完善的制度体系是管理意志稳定的体现,是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文件中,指出了当前高校科研行为不规范的表现形式,明确提出了7项行为和16条禁止性规定。主要包括项目申报、预算编制、项目执行、学术道德、经费使用、学术评价、项目负责人等方面。高校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科研活动特点和规律,针对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在遵照相关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建立统一行为标准和标准操作规程。充分发挥分级管理的优势,在制定操作规程的时候,将每一级的权责在科研活动的各个环节明晰化、定量化。

3 精细化管理是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益的有效途径

精细化管理是科学化管理的第二个层次。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和文化;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要求每个管理者都到位尽职;本质是一种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2]。精细化科研管理工作,要在完善和细化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细化科研活动的流程,提高科研管理工作制度在科研活动各环节的执行力。例如,将科研项目分级分类,按照不同项目管理要求,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划分流程,制定每一环节的标准操作规程。在科研项目申报立项阶段,充分发挥基层学院管理优势,加大项目宣传力度,在研究方向上加强科学引导,在经费预算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在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中,精细查找和培育扶持基础好,水平高的项目申报;在项目实施阶段,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监管职责,重视科研项目实施进度管理,根据项目任务书规定,定期监督项目执行情况,加强项目执行进度监督工作的痕迹管理,对项目执行情况监督工作进行存档,建立科研管理部门人员定期参加项目进度组会制度,项目执行期间定期进行经费节约意识教育、加强项目经费管理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项目结题验收阶段,推行分类评价和开放评价,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个工作环节和科技创新能力强、项目完成质量高的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建立既符合实际又具操作性的评估体系,做到奖惩有据,鼓励科研人员工作主动性;在科研成果管理阶段,加大对知识产权重要性教育,提高对项目成果进行总结的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的科研人员分别提供奖励鼓励和咨询帮助,最大程度帮助科研人员施展才华。在整个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还要充分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实现科研项目过程全程监控和管理的流程化、具体化、标准化,力求管理工作高效和节约。精细化管理是要于细微之处见真精神,细节展现管理水平,细节提高管理效益。

4 人的价值是科研管理工作实现科学化的关键

科研管理工作的主体是人,科研管理工作的客体也是人,从事科研活动的还是人。在提出规范化和精细化科研管理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每个环节相关责任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制度的制定,制度的执行都是靠每个环节的责任人来实现的。制度的规范化、细节化体现了科学的管理,可是相关责任人不发挥主观能动性,再完美的制度都无法发挥作用。

在科研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需要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都参与到科研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制定过程中,共同完成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进一步提出完善和细化的意见和建议。

5 结语

加强制度化建设,规范科研管理工作是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水平的制度基础;完善和细化科研管理工作操作规程,是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制度执行力的有效途径。只有不断规范化,精细化科研管理工作制度,才能不断的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使科研管理工作效益不断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益增加,也必将促进科研项目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再提升,逐步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必将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率,实现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