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经济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政府财政制度的不断完善,政府财政投入项目也越加具体和多样化,对于地区经济的影响也越加广泛。在理论界,财政投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讨论一直也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争论也非常激烈。一种观点认为,财政投入往往是生产率较低的,为融通政府支出而形成的高税收又会对私人部门的消费和投资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缩减政府支出,才能保证经济增长。另一种观点认为,政府财政投入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公共品和其他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福利或服务,从而鼓励和便利了私人投资。财政支出作为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有弥补市场失灵方面的正面作用,也有非市场环境下决策的负面影响,但我们应以经济目标为标准,综合考量其作用。同样,城乡收入差距也成为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引起很多学者关注。财政作为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工具,自然成了调整城乡收入的关注焦点。但是我国政府的首要目标都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为主,所以地方财政投入都带有城镇倾向,反而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陆铭和陈钊,2004)。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财政投入的结构选择会对城乡收入分配产生影响,因此,目前就要合理运用财政工具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经济增长。
财政政策影响经济是多方面的,很多学者都将财政政策中的税收作为影响经济和收入分配的因素。李绍荣和耿莹(2005)从税收结构对经济总体规模和要素生产效率影响入手,说明在中国现行税收结构中各类税收份额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效用,从而说明其能促进经济增长,要素收入增加并能改善要素收入分配状况。严正樑和龚六堂(2009)考察了政府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Burro关于所得税税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的结论不一定总是成立。这都是以经济主体行为为切入点,考察由于财政政策影响其经济选择行为而带来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变化。
一些学者也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研究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但大多数文章分析的都是财政在某个项目投入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特别是以科技投入、教育投入等方面的投入为重点研究对象。祝云和毕正操(2007)发现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各个地区及年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时间上表现为影响弹性逐年降低,在地域上凸显了我国长期的先东部后西部、先城市后农村的区域政策带来的不平衡现象。吕中伟和袁卫(2006)、王凯和庞震(2010)也利用计量工具发现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有很强的正相关,但存在时滞效应,且边际效应递减。在教育投入方面,徐建(2010)分别从全国和西部省份出发讨论了不同财政教育投资的影响,高等教育投入效果更加明显,而初级教育投入效果不明显,提出要根据各省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投入。于凌云(2008)研究发现中国的政府和非政府投入对于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具有短期效应。在教育投入比相对较低的地区,物质资本投入是拉动经济增长主要原因,而非政府投入的增长对人力资本积累的效果更加明显。
在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投入确实能对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社会经济中的需要财政投入和支持的项目还很多,需要全盘考虑,在有限性的财政投入中研究其投入结构的改善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收入分配效率更加有意义。很多学者也关注到了这点,从总体财政投入结构上来探讨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但是很多又都局限在某一领域的经济发展上。肖建华(2008)运用脉冲与方差分解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探讨财政投入结构和政府积极性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上述文章,大多都是讨论财政对某一项的投入对于经济的发展,或是总体财政投入对于某些方面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却很少关注财政投入结构性问题对于居民整体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更少将财政投入与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相联系。本文将针对总体财政投入、城乡收入和地区经济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一,通过财政投入项目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影响,来说明政府投入在结构上对于居民生活和城乡收入差距上的作用;第二,通过将财政投入对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与给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带来的影响相对比,看三者是否存在差异;再根据当前国情,探讨政策的偏向性,进一步探析财政政策在地区经济与城乡收入上的不同作用效果和产生差异的原因,也同时为今后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缩小城乡差距上进行财政投入结构调整提出相关建议。
数据概述
本文选取四川省统计信息网的2001-2009年经济数据、相关政府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以及各地区专门的年鉴数据。主要收集各区县市财政投入、人口和经济等的面板数据,其中2002-2005年财政统计标准相同,而对2001年和2007数据进行统计标准的更改,年鉴统计标准有较大差别,根据几种标准对比以及文献的介绍进行了合并和整理。①没有进行基础年的货币价值换算,因为这里还要涉及政府政策效果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衡量,而这些指标的衡量用现值计算更加直观且可比性较强。
(一)指标选取原因
选择农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原因:一是可以更直接的衡量财政投入对其生活水平的影响,二是财政投入的大部分来源于税收,而对他们的纯收入和可支配收入有一定影响。因此,这样就可以从财政的来源和投入两个方向的作用来讨论对于收入的影响,使分析更具现实意义,更加全面。选择四川省的原因,有如下两个方面:成都市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表明四川必然成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先行者,具有代表性,有助于观测我国调整城乡收入差距的成果;四川的城乡收入差距非常大,且有扩大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城乡收入问题依然严峻。地域之间的发展还缺乏平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的总体情况,具有典型性和研究意义。选取2000-2009年数据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因为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推进,进入21世纪以来四川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和调整,再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完整性,所以从2001年开始到目前更新的2009年最新数据也能更好地反映如今的财政方向和趋势。二是虽然2008年由于四川发生了大地震,政府和各界的财政支持呈非正常性分配,将增加虚拟变量以剔除这种特殊性,为尽可能的容纳信息,所以采纳目前能获得的最新数据。
(二)数据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采用数据的年份较少,由于可得数据来源缺乏,能够收集到的数据年份较短,没有跟踪到最新的年份,另外,由于统计标准也在不停修改,很难获得统一的统计口径。所以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将扩大范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考察,因为全国的数据较为全面规范,横截面数据也较为丰富,也能将由于突发事件引起的变动作为随机事件进行调整,减少数据的偏误和波动相对程度。另一方面,这里只是考察了财政与城乡收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在以后的深入研究中还应该构造财政投入的效率模型,利用财政投入的效率来考察对于经济发展和城乡收入的影响。#p#分页标题#e#
计量分析
(一)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计量分析
本文采用的是2001-2009年四川省21个地区财政支出等相关经济指标的面板数据,而财政支出水平与当地经济情况、城乡收入水平存在内生性问题,因而采用动态面板模型进行估计。
(二)模型估计比较
模型变量包括人均GD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以及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的相关变量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支援农村、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公检法司和其他各项支出。首先,计算只包含人均GDP和财政支出的各项变量的基本模型也就是纯经济模型,考察财政支出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再次考察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财政支出各项关系的城镇收入模型以及刻画农村人均纯收入与财政支出的相关关系的农村收入模型和最后的扩展模型,即包括了经济发展和城乡收入以及财政各项支出的混合模型,对四个模型的参数进行对比,比较财政支出对不同经济目标的不同作用。本文采用一般线性方式进行估计。
(二)计量结果分析
1.由于采用的因变量是人均量,自变量是财政支出总额,因此所得系数较小,但从显著性和系数的正负,可以了解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影响。由于存在严重的一阶自相关,所以加入滞后一阶的因变量影响显著,财政支出各项影响较小且多不显著,但是从四个模型的结果比较也可以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
2.从基础经济模型可以看出,滞后一期人均GDP有非常强的正相关,而财政支出项表现显著的不多,说明财政对于经济推动的作用关系不强,而基础设施建设项显著为正,说明基础设施建设的确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地方政府热衷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因。而社会保障项虽然不显著,但是为负,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生与经济增长有背离,而政府在经济增长和民生保障方面要下定决心,进行抉择。
3.在城市收入模型中,财政支出的影响增大,说明财政支出在调整二次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大于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和支农支出对城市收入有正的影响,而教育支出对城市收入影响却为负,这主要是因为教育支出重点惠及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且教育支出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和长远性,因此对于经济变量的影响都不显著。加入的测量地震影响的虚拟变量,对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有较为显著的负影响,而2008年没有显著影响,而到了2009年才显现。
4.在农村收入模型中,社会保障对城市收入有正的影响,对农村收入更有显著的正影响,这说明社会保障有助于提高人民收入。如今改善民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应加大社会保障支出以提高人民收入,特别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样地震影响在2009年显现,也对农村收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5.在混合模型中,人均GDP的滞后项影响因为加入了城乡收入而变得不显著,社会保障支出依然对经济是负向影响;而值得关注的是城乡收入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对经济有正的影响,而农村人均纯收入却对经济增长有显著且非常大的正向影响,说明农村收入的提高能够显著的提高地区经济增长,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农村收入水平低下已经成为了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未来的发展方向要努力提高农村收入水平,才能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六、结论中国的财政收入连年快速增长,不仅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表示中国政府运用财政的力量也越加增大,财政政策已俨然成为拉动经济、调整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庞大的财政收入与支出也愈加受到国民的关注,如何让财政投入发挥更大作用已经成为了发展经济的重要议题,所以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科学制定政策目标,优化财政投入结构。统计结果表明,财政投入各项对于农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的效果和作用强度都有很大的差别,政府在衡量政策影响时要注意各种不可调和的影响,如社会保障方面,对于经济增长影响为负,而对城乡收入却有正向的影响。因此政府在制定财政使用目标时应注意与经济目标相一致,在民生和经济增长方面有一定冲突,面临抉择,而保障民生是当今社会主旋律,地方政府应该多在社会保障方面加大投入,以改善收入,促进民生。合理安排财政投入结构的前提就是制定合理的政策目标,所以政府应首先认清当前重点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同时有根据的对财政投入结构进行调整以达到高效、高收益的财政投入效果。
第二,认清财政作用差异,合理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全方位把握财政投入方向与目的。在统计中发现,很多的项目对于收入和经济的效果都不如意,或者即期项目的效果不佳,有很强的负效应。但是从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检验中验证,这方面的投入是相当有必要的,这就提醒了我们一方面财政投入可能存在“挤出效应”,阻碍经济发展,但财政投入绝不仅仅限于经济方面的目标,也在国家非经济活动中有必不可少的作用;另一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目前该项的投资过少或者不合理,收益还未真正显现,导致无法弥补成本的付出。所以要注意多角度分析财政投入项目的作用和效果,科学确定财政投入结构,提高财政投入效率。
关键词:公路网络;城乡物流;工业转移;一体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5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随着我国道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公路网络的结构相比之前更加合理,其发挥的作用也进一步提高,道路的基本设施更加完善和先进。道路建设作用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中最基层的也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对城市的建设和农村经济、农民生活来说,道路的不断便利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和农村企业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日常生活等各方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就目前我国公路发展的情况来看,其在管理和运行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亟需完善和解决,以科学地、有效地、合理地方式对其进行管理和运行,有利于我国公路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使其在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公路网络建设促进了城市区域商品流通
公路网络的建设使各个城市间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网络,连结起了各个城市之间的商品相互交换和流通,就新兴起来的物流行业而言,公路网络的建设便利了各个城市的物流有机会可以流入到其他城市中的物流当中。物流业主要包括了商品的生产、商品的存储、商品的运输等等,物流业的发展依托于公路网络建设的不断便利,物流信息中大部分的信息交流和流通均与道路建设的发展密切相关,其各个环节与空间位置的流通有着直接的关联,所以现代城市间以及城市内部的物流发展与其道路网络建设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公路网络建设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间的物流行业成为了可能,快捷、高效的公路网络实现了商品流通作业的实时工作效率,大大的减少了城市之间商品流通的成本和风险,物流的发展和聚合实现了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从商品的供应者到商品的需求者之间形成了一体化的过程,同时物流行业的不断分散化发展,使得城市和农村之间商品的流通越来越便利,城市经济不断向周边乡村辐射,乡村经济受到城市的影响又不断加快城市化步伐,城乡经济在公路网络建设中相互作用和影响最终使双方都受到了积极的影响。
二、公路网络建设促进了城市的工业转移
城市工业的转移是指工业从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转移到相对比较落后的、不发达的城市或者农村。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发展趋势,从世界经济发展和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城市内部的工业转移主要是指城市工业由城市转移到乡村的过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转移着传统的手工业,例如城市中传统的纺织业、原材料加工业、粮食加工业等等。在这一转移过程中,主要是基于公路的建设和发展为基础的,沿着公路网络的建设,传统的手工工业不断由城市转移到乡村,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为乡村剩余的劳动力找到了出口,大量的劳动力得到了工作的机会,同时促进了乡村经济的整体性发展,
三、公路网络建设促进了城市一体化建设
虽然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依然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亟需解决,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城乡二元体制还影响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公路网络的建设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经济的支持,乡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工业的反哺。公路网络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在城乡之间产业联动,城乡经济结构优化;强化城乡之间产业只能分工和功能引导;城乡之间经济技术的相互协作和相互联合朝向多领域、多层面、全方位以及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公路网络连接起来的城乡将会显示出更明显的发展优势,加快城市、乡村和地区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步伐,并不断向外发展和延伸,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打破传统的二元束缚的界限,促进区域内优势资源不断互补,相互推进,形成优势区域产业发展,加快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建设。
四、公路网络建设有利于城乡经济结构利益的发展
公路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建设打破了原始的城乡经济发展状态,城市和乡村在人口、信息、产业等方面的通达性得到了提高,不同的优势在较快时间和区域内得到了汇集,形成了新的具有生命力的地区经济增长点,并不断的发挥着集聚效应。公路网络建设将城市和乡村中的各个点、线、面等结合起来,在优势公路网络的引导下,城乡凭借着各自的优势资源发展出了更为强大的吸引力,城市和乡村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核心技术不断升级、产业结构水平不断提高,乡村的原材料等不断涌入到城市,城市的技术不断的转移到乡村,城市和乡村不断发生交换和融合,促进了城市和乡村的利益发展。
五、结束语
道路建设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和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基础性设施。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道路建设的发展为其提高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并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路网络的建设和运行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等等。公路网络建设的发展为我国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物流不断发展,促进了城市工业不断的向乡村进行转移,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对于我国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重芬.城市公路网络经济[J].公路交通技术,2004,6(03):106-108.
[2]林涛.高速公路网络与区域城镇体系的基本关系及其研究动态[J].区域与城市交通研究,2009,16(08):113-115.
关键词:城乡统筹农村畜牧业
前言:统筹城乡发展是经济进步的五个统筹之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如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普遍认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最佳选择。那么,现阶段农村推进城镇化和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是什么?笔者认为,是加快发展畜牧业。
1.农村畜牧业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
1.1 农村畜牧业承农启工,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可辐射城乡经济
一方面,畜牧业通过对饲草饲料的旺盛需求,拉动了主要农产品生产,并将大量粮食、秸秆、饼粕等农副产品转化为肉蛋奶,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加快了农业的良性循环,又实现了生物转化增值。另一方面,畜牧业是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带动了饲料、兽药、皮革、食品、储运、冷藏等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尤其是随着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崛起,一批现代化的畜产品加工及饲料、兽药生产企业群也将随之建立,其生产、加工和销售的链条将延伸到小城镇和村庄,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农村畜软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
与种植业相比,畜牧业对大自然和土地资源的直接依赖很小,更大程度上利用了人力资源,能较多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有效缓解人增地减的矛盾。畜牧业发展不仅直接吸纳了大批的富余劳动力,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更大空间,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推进了城镇化进程。
1.3 提高畜产品加工深度,增加加工品在畜产品消费中的比重
一个好的加工项目和企业可以显著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和促进当地支柱产业的形成。目前发达国家人均肉制品消费已占肉类总产量的60%-70%,我国实行规模化、科学化生产的肉制品仅占肉类总产量的大约4%。相比之下我国差距也很大,且加工技术落后,加工深度不足,缺少优质高档品见种。必须大力开发冷鲜肉及快餐食品,开发蛋粉、液体蛋等新型主蛋制品,促使上市产品多样化,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加强畜旨产品生产、加工、保鲜、包装、贮运、营销等各个环节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强对畜产品的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加工的综合效益。
1.4 加大对农村畜软业的政府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内
资金是产业发展的助动器。农村畜牧业作为弱质产业,需要大力增加基础性、公益性基础设施和科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国家应调整财政和国债投人结构,增加对农村畜牧业及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数的持续增长。要将投资的重点放在优质、高产、高效的名优品种上。进一步优化农村融资环境,增二,加农村贷款网点,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扩大贷款规模,简化贷款元手续,完善贷款担保制度,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要选择一批提效益好的畜牧业产业化项目实行公开招标,鼓励民间资本和工质商企业包括外资、外商对农村畜牧业进行嫁接、改造和深度开品发,利用其技术、资金、信息、营销网络等管理上的优势,增强畜牧业发展实力。
2.城乡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发展要领先于世界水平,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也在于此。我国发展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和谐社会的目标,要全面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共同发展为目标,和谐社会则更多侧重于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发展。它需要建立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有利于形成人与人的融洽关系,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根据社会发展的经验深刻总结几十年来我们党在处理城乡关系问题上的实践经验而提出的一个大思路、大举措。这个思路是适合我国城乡发展的发展趋势的,只有按这个大思路去工作,才能使城市和农村紧密地联系起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彻底改变 “三农 的落后局面。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努力解决好我国的 “三农 ”问题 。只有妥善处理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才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任务,也才能建立全体人 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关键词:城乡关系 城乡经济互动 发展模式
2007年,国家发改委批准重庆市和四川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市场联通为纽带、以公共服务为依托来带动和促进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但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城乡经济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如何发展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带动两地之间的经济互动,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问题。
城市和农村作为不同类型的经济主体,然而为了寻求自身的发展,必然会形成对资源、资金和人才的争夺,从而表现出城乡之间的一种对立和对抗。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不论是偏重城市还是农村的发展战略,都遇到了很多实际问题。农村地区的问题表现为小生产与大市场,小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等一系列矛盾。城市地区的问题则表现为市场容量有限,资源匮乏,土地稀缺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必须认识到,这些问题的解决,绝不仅仅是城市或农村某个区域的发展所能完成的。
城乡经济互动的内涵和研究现状
城乡经济互动发展其实质是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一个动态过程。城乡经济互动发展模式实质是在明确城乡分工、相互促进的基础上,城乡经济之间一个双向发展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刘易斯提出了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的经典模式,即城市—工业导向模式。弗里德曼和道格拉斯提出了农业城镇发展模式,通过合理的城乡联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的新格局是其核心观点。麦吉等人提出了Desakota模式,Desakota是在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之下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空间地域单元。道格拉斯通过对泰国东北部的研究,认为区域城乡经济的共同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城乡经济联系的区域建立的区域网络系统。国内学者认为,应根据资源优势互补原则在不同区域的城乡之间构造协作体系,并强调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对农村的辐射。曾菊新首次提出了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在实践领域,不同类型区域城乡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城乡经济互动发展模式存在着很大不同。
从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来看,更多是将重点集中于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空间模式与布局或者是宏观的政策规划上,而对于如何在实践中对城乡不同产业或者行业之间进行经济联系与互动则鲜有研究。
成都市新型城乡经济互动模式构建
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我国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国内外关于城乡经济互动的理论一致认为,要消除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乡区域不同行业间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因此,根据成都各行业的性质特点,并结合成都农村自身优势和劣势,可将各行业合理的引入到农村,从而城市的资金、技术、信息等通过产业引入途径向农村流动。一方面,城市产业的引入可带动乡镇企业集中发展,农村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等也可充分发挥其作用;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城市交通堵塞、城市用地紧张、城市污染等诸多问题。
依据城乡区域的行业差异,可以将城市的行业分为技术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混合型四大类,按照每类行业的特点,并与农村的优劣势结合考虑,设想按照中心发散型(见图1)、点轴联系型(见图2)、网络型(见图3)三种模式来规划各行业在城乡区域间的发展结构,为农村产业和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并以政府政策加以引导与推动,加强城乡联系,促进城乡行业互动,最终达到城乡经济互动的目的。
技术密集型行业及农村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城乡间的发展模式适用中心发散型。中心发散型是以技术密集型行业为领头羊,通过将复杂技术分解为多个部分,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生产和制造工作分包给乡镇企业,解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难题。同时,在城区建立工业园,组装来自不同地方的部件,对分散开的技术加以集成和优化组合。通过这条路径将技术行业引入农村,使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农村产生辐射作用,盘活农村经济。这样,农村和城市各种资源能得到优化配置,经济效益得以提高。
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较低。而资源密集型行业,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中,需要使用较多的土地、原始森林生产资料、江河湖海和各种矿产等自然资源。二者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城乡间的发展模式适用点轴联系型。点轴联系型有“一对一”的特点,是以各行业对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在合适的乡镇地区建立加工制造分厂,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形成规模生产。农村所产原材料经过加工制造,其价值得以成倍提升,将显著提高农村的经济产出效益。这种将城市产业引进、产品输出的过程,将带动城乡经济的互动,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
混合型行业的特点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金、技术,以及自然资源等多种投入要素,因此其在城乡间的发展模式可采用网络型。网络型发展模式具有“点与点之间交错互动”的特点,各行业可根据城乡各区域的资源优势,以及其自身对资源的需求偏好进行定位,定位后的各点生产的优势产品,再推销到需要此产品的其他点上,从而形成点与点之间的互动。进而以四通八达的交通和信息网络为支撑,使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等一系列活动涉及网络轴线所贯穿的所有区域,在城乡区域内形成整个系统的经济互动。此过程既包括城乡之间的互动,也包括乡镇与乡镇、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各区域间的经济将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互动。
通过对不同行业的投入与产出的特点和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三种模式进行综合分析,可得出结论: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城乡经济互动发展过程中适用于中心发散型模式,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和资源密集型行业则适用于点轴联系型模式,而混合型行业适用于网络型发展模式。
城乡经济互动发展进一步深化的意义
城乡经济积极高效地互动联系与发展,将会促进城市土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城乡二元市场与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有效解决。从资料可以得出,城乡经济差距大,甚至逐渐拉大,原因在于没有很好地对城乡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城乡政策性收入不一样;同时,又不能使城乡要素真正的自由流动,尤其是劳动力流动受到严重阻碍,致使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难以缩小。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目的不仅是要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居民的差距,而且要充分利用城乡要素资源,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因此,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应该从问题的根本入手,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允许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同时统筹城乡政策,对城乡建设进行统筹规划。
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对四川省成都市城乡经济互动发展模式进行探索,以最终实现城乡资源顺畅流动,共享一体化,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首先,城乡经济互动发展,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其次,城乡经济互动发展,有利于消除城乡壁垒,促进城乡市场有机融合,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再次,以城乡经济的互式发展彻底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利于消除经济发展的瓶颈现象,为我国经济发展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段娟,文余源,鲁奇.近十五年国内外城乡互动发展研究述评[J].地理科学发展, 2007(1)
2.张华瑛.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证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8(1)
关键词:城乡统筹 农区畜牧业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如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普遍认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最佳选择。那么,现阶段农区推进城镇化和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是什么?笔者认为,是加快发展畜牧业。
一、农区畜牧业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
1.农区畜软业承农启工,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可辐射城乡经济
一方面,畜牧业通过对饲草饲料的旺盛需求,拉动了粮、棉、油、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并将大量粮食、秸秆、饼粕等农副产品转化为肉蛋奶,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加快了农业的良性循环,又实现了生物转化增值。另一方面,畜牧业是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带动了饲料、兽药、皮革、食品、储运、冷藏等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尤其是随着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崛起,一批现代化的畜产品加工及饲料、兽药生产企业群也将随之建立,其生产、加工和销售的链条将延伸到小城镇和村庄,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农区畜软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
与种植业相比,畜牧业对大自然和土地资源的直接依赖很小,更大程度上利用了人力资源,能较多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有效缓解人增地减的矛盾。畜牧业发展不仅直接吸纳了大批的富余劳动力,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更大空间,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推进了城镇化进程0 2000年畜牧业在国内曾提供了8000-9000万个劳动就业机会。尤其是奶类,如果人均占有量按全国平均水平算,也就是每人每月喝0.5公斤牛奶的话,一年中单单一个河南省就可安排20多万城乡劳动力参加牛奶生产、加工、销售等相关环节的工作。
3.农区畜软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畜牧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增加农民收人方面有其独具的优势。一是畜牧业搜盖面广,不同地域的广大农户都可通过发展畜牧业增加收人;二是畜牧业投资少、见效快、商品率高,从而是农民现金收人的主要来源;三是畜牧业对土地依赖度低,单位面积产出较高;四是畜牧业与农业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既可使粮食转化增值,又可增加有机肥以提高农产品品质,实现降本增效,大幅度增加农民收人。据调查分析,2001年农户饲养1头猪可盈利70元左右,1头奶牛盈利2500元,1头肉牛盈利370元。河南全省农民人均纯收人增加额37.46元中,来自畜牧业的为26.18元,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70’0,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头戏”。
4.农区畜软业的超强发展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发展畜牧业是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现代化农业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要达到50%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在3:1以上;农产品的商品率在50’/o以上。目前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都在70%-80%。据测算,畜牧业增加值每增长3个百分点,可拉动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2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农业省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都在30%左右,发展畜牧业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二、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的对策思考
1.改造或扩展种植业结构,建设畜软农业
畜牧农业是较种植农业更高级、更为完善的农业形态,它是以畜牧业为主体,以种植业为基础,以加工业为先导的一种产业体系。建设畜牧农业近期最具现实意义的就是可以有效缓解农区当前人畜争粮的矛盾。农区种植业结构试图由“粮+经”的二元结构调整为“粮+经+饲”的三元结构已历经多年,但由于农业规模经营发展滞后,“饲料作物”要同粮食作物争面积、争产量,在粮食主产区实施阻力较大,效果不甚明显,对此应在粮食生产指标上实行政策性倾斜。同时,重点采取种植业内部改造的办法,即转变生产经营观念,打通粮、经、饲三种产品相互转化的渠道,既注重三者比例,更强调“三位一体”的藕合作用,把目标由亩产多少粮食转变为亩产多少蛋白质。改造普通玉米为高赖氨酸玉米,提高高蛋白玉米产量,提高玉米饲料报酬率。此外注重种植业的外部扩展,加强“营养体农业”建设,即农业生产不以获取作物的籽实部分为目的,而是以收获作物的茎叶等营养体为目的以获得经济产量,充分挖掘非竞争性农业资源潜力,从而为农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物资基础。
2.以发展扔业为重.点推进畜软业结构调整
农区畜牧业要大发展,必须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畜产品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要加快发展牛羊等食草型、节粮型畜牧业,把发展奶业放在突出位置。目前我国肉蛋产品人均生产量均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奶类人均生产量却仅有6公斤左右,与亚洲国家人均47公斤、世界人均100公斤左右的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要积极稳妥地引进、推广先进饲养和繁殖技术,挖掘出提高奶牛的增产潜力,在不断增加养殖数量的同时,加强品种的改良,建立优质奶源基地,提高整体产奶水平。生猪生产应在稳定数量的基础上,加快品种改良,优化猪群结构,增加适合市场需求的优良“三元杂交”和配套系瘦肉型猪的比重。禽蛋生产要控制发展规模,提高生产水平。禽肉生产要在增加数量的基础上,重点提高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牛羊生产,加快肉牛的品种改良、后期育肥和产品分级等技术推广;加快肉羊品种改良和山羊的肉用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