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行政管理制度

中学行政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行政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行政管理制度

中学行政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量化 党政机关 事业单位 年终考核 推动 行政管理 科学化 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 G812.44 [文献码] D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253-1

国家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执行着各级党和政府各项行政及服务职能,其工作人员素质高低、工作业绩优劣、工作态度好坏,直接关系到各级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近些年来个别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人浮于世“干的比不上看的,看的比不上围着领导转的”,只要不犯大事,不管工作咋样,都照样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地拿工资,严重影响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终考核,推动行政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谈几点意见。

1近几年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终考核情况。

年终考核是评价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一年来工作的最终衡量,考核结果关系到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考核方案关系到考核结果的运用,都是年终下文件,考核标准空泛,缺乏细化的指标和内容很普遍。考核方案应该是调动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指挥棒,年终下考核方案是不是太迟了点;就德、能、勤、绩、廉搞考核,没有细化的指标内容,是不是太宽了点;有些单位管理跟不上,再加上有些特殊的员,致使考核结果失真,是不是太偏了点;考核结果不能很好的利用,不能把能干事,富于创新精神的干部有效地利用,得实惠,是不是太活了点。

2导致近几年来年终考核失于偏颇原因。

致使年终考核失于迟、失于宽、失于偏、失于活有四方面原因

一是机制不灵。水未来先筑坝,对党政机关年终考核的方案,应该是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缺指标,揪尾巴,秋后算帐都是不科学的。二是管理不严。在管理不是没有制度,是制度坚持不好,缺乏细致科学的方法,加之受一些关系面子的影响,特殊的人和事的管理上缺乏公正性,也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三是根基不牢。重业务,轻思想教育,重工作缺乏对干部思想培养和教育是个别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淡化,工作投机取巧不务实的主要原因。四是运用不当。考核结果的运用是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的关键,决不让务实的、能干事的、有创新的干部心凉,让看着的、整事的、说风凉话的有市场。

中学行政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办学校;管理模式;策略

一、民办学校中存在的管理问题

1.1民办学校内学生的管理理念陈旧在民办学校内,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和成长是重视的应当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素质提高,但是在实际的民办学校办学的过程中,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忽视了学生自身全面的发展以及能力的提高。多数的民办学校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时候仅仅是依照成绩单上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品德结构、智能结构、身心结构忽视了基础的评价,使得民办学校的学生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特长,个性也得不到自由的发展。在民办学校内,采用的是住校制的管理结构,但是多数的民办教师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管理,也就是在行政管理方面力度比较薄弱,存在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民办学生的行政管理缺少既定的目标以及管理宗旨,在学生行政管理的时候缺少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的指导,使得民办学校的过往行政管理案例无法发挥示范作用,也无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约束学生的行为以及习惯,长此以往,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有消极的影响,民办学校教授的实际教学模式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完善。

1.2民办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缺少健全的体制

为了强化民办学校的教育设施水平,民办学校都确立了自己的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但是从实施的角度看,民办学校的实施管理制度缺少健全的体制,管理条例实施的效率也无法达到既定的标准,例如:学籍管理制度、学生奖惩制度、考勤请假制度以及寝室管理制度等等,这些管理制度仅仅是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了基本的规定,缺少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也使得民办学校的管理制度在新形势下缺少切实的执行力度,并且,在管理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民办学校的管理体系内缺少有效的监督体制,使得多数的学生管理条例无法落实到实处,降低了民办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效率。

1.3民办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呈现出了两极化的趋势

在民办学校管理体制内,学校内会给学生设置辅导员的角色,兼顾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但是辅导员制的学生管理模式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呈现出了两极化的管理模式,一类型的辅导员认为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对于学生的管理疏于关注,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关系日渐疏远,民办学校内的学生一旦遇到问题,不会主动与辅导员进行沟通,使得学生的问题无法得到学校的切实的关心以及高效率的解决。而另一类的辅导员在日常工作的时候对于学生的管控过度,发达自己看到的学生的缺点,对于学生的日常学习以及生活干涉较多,使得民办学校的学生缺少独立自主性,学生个人的创造性也无法得到极大的发挥,在多数情况下,多数学生的学校学习和生活感到了压抑和无法理解辅导员的行为,使得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足。

二、完善民办学校管理模式的措施

2.1民办学校的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根本的管理理念

在民办学校内,应当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学生的个性化以及创造性发展,在日常的教学中,民办学校的教师应当将自身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思想、行为以及情感结合成为一体,用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影响学生的成长,而不仅仅是将学生当做管理者,强化民办学校学生的自主性,使用恰当的激励手段,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充分的吸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要的时候鼓励学生参与到及民办学校的自主管理体系之中,借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以及规则意识。

2.2提升民办学校教师的管理素质

在民办学校的管理体制内,学生管理设有辅导员以及班主任,每一个不同的管理主体应当发挥不同的管理作用,首先要求辅导员与班主任之间的权责明晰,对于自己负责的工作有清楚的认识以及强大的热情,在学生的生活中,辅导员发挥引导的作用,在学生的学习中,班主任发挥指导的作用,二者都要强化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用发展的眼观看待学生的成长,更好的关心学生的成长,使得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形成正确的思想动态。

2.3在民办学校内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民办学校应当加强对于日常制度的建设,用激励和约束来实现学生的管理,从而使得学生在入学之初就树立整体意识和归属感,在学习方面,通过日常的学习教育来就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态,树立远大的理想,促进民办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作用的人才。

三、总结

在民办学校管理体系内,存在着诸多的管理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的时间较久,且出现问题的原因无法得到根治,使得民办学校的教师无法高效率的实现管理,为此,本文对当下民办学校存在的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解决和完善的措施,促进民办学校的管理制度完善以及管理效率的提高,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促进民办学校的长远发展。

作者:金巧良 曹力峰 单位:昆山文峰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黄福涛:国际私立高等院校管理模式研究——历史与比较的视角[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999(3):101-109.

中学行政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实施教育品牌战略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理性选择,是提高学校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它不同于市场中的私人产品和纯公共产品。如国防、卫生。教育有其自身的特征,主要包括招生、教学和就业活动。就教学活动而言,包括教学行政管理人员提供的教学辅助、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对教学服务的需求等,关键环节是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效用最大化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也是学校实施教育品牌战略的核心内容。鉴于此,笔者以微观主体为切入点,分析影响教学效用的因素,并从技术和制度层面提出提高教学效用水平的相关对策。

教学效用影响因素分析

教学效用是一个多元函数,其影响因素很多,包括行政教师、教学教师、教学辅助人员、学生、学生家长、学校资源、政府和社会环境。本文假设其他因素既定条件下,只分析学生和教师两个核心主体对教学效用的影响。

1.学生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学活动的实施目标和最高期望值就是为了实现学生学习效用最大化。所以,分析学生对教学效用的影响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如何实现学生学习效用的最大化,其又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和制约?一般认为,学生在校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思维是实现学生学习效用最大化的关键。笔者认为,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因素是多方面的。(1)学习目的。学生学习目的是否明确、是否清晰,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知道“学什么”“如何学”“为谁学”。学习目的为学生学习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具有指导性作用,是学生实现学习效用最大化的关键。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就不能充分发展自身优势和利用学校的学习资源,造成学习的盲目性以及效率的低下。(2)学习效果判断标准。学生通过哪种方式或标准来判断自己学习效果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教师选择什么教学方式(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方式)。实际上,学生学习效果也是多元函数,其指标包括考试分数、思维创新能力、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实践能力、交际能力等。考试分数只不过是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指标,而不是唯一指标,甚至不是核心指标。然而,有很多学生却选择考试分数作为其考核学习效果的核心指标。(3)学习内容。学习是每一位学生的天职。但是,不同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界定不同。不同学习内容的界定会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不同。笔者认为,大学生学习内容不能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学习内容是很丰富的,其广度和深度是很大的,它不仅包括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应该以学科为主线,掌握和理解学科的知识体系。(4)学习方法。方法是学生学好、用好一门学科知识的手段。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节省学习时间,也能体现出较强的学习时间管理能力,能够妥善处理好学习时间和实践时间。(5)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反映学生对待学习及相关活动的认真程度和对此付出的努力程度。学习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氛围。(6)学生与家长的期望值。期望值不同,学生付出的努力程度也不同,期望值与努力程度成正方向变化。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与学生自己的期望值所起的作用不同。如果家长期望值过高,可能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压力和负担。(7)学生需求。学生在校不仅有学习的需求,同时还有其他的需求,包括学习、社会实践、打工、谈恋爱、友爱和玩电脑游戏等。

2.教师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最重要的主体,包括教学行政管理人员、教学教师、教学辅助人员,其目标就是实现教学效用最大化。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学管理水平、教学经验直接影响教学效用。(1)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师掌握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有效实施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教师没有一定的知识沉淀和积累,教学活动也就无法实施,成了无源之水。(2)教师的职业素养。在既定知识结构条件下,教师职业素养成为影响教学效用的重要因素,甚至成为关键因素。教师的职业素养其本质上体现教师对教学活动的一种态度、一种责任心、一种使用感和一种道德感,构成教学活动的一种软约束。教师缺乏一定的职业素养,教学活动也将趋于形式化、过程化,其教学内容是“空的”或是“虚的”。(3)教师的经验积累。教学经验的积累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通过“干中学”积累了教师人力资本存量,并产生了教学的正外部效应,节约了教学资源。(4)教师的机会主义人格特征。根据经济学观点,教师作为一名自然人,其有“经济人”的人格特征,在缺乏有效的硬约束(正式制度)和软约束(非正式制度,如道德约束),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主体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条件下,教师会客观存在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和实施机会主义倾向,在教学活动中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但这对教学效用的提高是负面的。(5)教师的需求。教师除了承担教学任务以外,还需满足各种需求。教师作为特殊人力资本群体,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存量,其需求是多层次的,不仅有物质需求如工资、福利,更重要的是对非物质的需求如情感需求、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长期职业发展机会、人力资本投资机会、和谐的校园文化。

3.其他因素。除了学生、教师外,还有其他因素也会直接或间接制约教学效用水平的提高。(1)学校的教学体制、战略发展规划。(2)学校教学资源的投入。(3)外界竞争压力。如学生就业前景,招生竞争压力、学生家长的期望。

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它们对教学效用的影响权重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的。但是,教学效用是各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提升教学效用措施分析

上述分析,影响教学效用是多层次的、多因素的。因此,提高教学效用水平的措施也是多方面的。笔者从技术和制度层面分析如何提高教学效用水平。

1.技术层面。技术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学活动中,主要体现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技术改进和完善。(1)课前。课前备课是教师上好每一堂课所做的前期准备工作,是提高教学效用的重要环节之一。但是,备课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必须做好三件事。第一,备教材。第二,备辅助材料。上好每一堂课,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需以教材为主线,根据学科体系和教学要求对相关的知识体系进行认真的梳理、了解和掌握,并准备好丰富的相关案例、事件及其他素材,以丰富教学内容。第三,动态备课。备课不是一次性活动,教师在对学生知识广度和深度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和丰富备课内容,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2)课中。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技巧的掌握和改进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在上课时也必须处理好:第一,培养良好的教态。作为合格、有素养的教师,需要对自己言谈、举止和仪表和对板书、PPT效果负责,体现教师对学生和教学活动的一种认真态度、一种负责感。第二,灵活的教学技巧。填鸭式教学、单项交流式教学效果逐渐弱化,这激励教师掌握和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如互动式、案例分析式、多项交流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性和创造性思维。同时,上课时实行程序化作业,强化时间管理,教学内容按热点、难点和重点方式设置,做到在有限的时间约束条件下实现教学效用最大化。(3)课后。课后教学活动一般容易被学生和教师所忽视。其实,课后教学活动的作用很大。课后回顾和反思课前和课中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并对其存在不足问题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一种激励。

实现学生学习效用最大化,在技术层面上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学习目的的明确,学习内容的界定等,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应该做的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重点是传授学生一种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知识体系和学习思维,教会学生“如何学”“怎么学”“学什么”,而不能仅局限于传授学生每一具体的知识点。

中学行政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一)积极进取、稳步推进的原则。课程改革是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勇于开拓,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同时又必须从实际出发,处理好课程改革目标与现实条件的关系,客观科学地处理课程改革中的矛盾和问题,实践中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切实有效地稳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二)整体进入、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我县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和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对于不同学校,实施分类指导,各校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新课程实施工作。

需三)科研引领、以校为本的原则。课程改革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全新工作。必须加强对学校实验工作的理论研究和专业指导。同时对于新课程实施的主体,要充分尊重普通高中的自和首创精神,切实做到以校为本”发挥学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以学校为主体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和形式。

四)政府主导、通力合作的原则。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政府行为。影响大的复杂社会工程,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统筹协调部门力量组织实施。同时,要通过广泛深入宣传,争取家长和全社会的支持、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目标和任务

结合我县实际,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市教育局的要求。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水平。

具体目标任务是

一)结合我县教育实际。创造性地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积极探索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式,积极开发具有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提高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建设、实施和管理能力。

二)构建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管理机制。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学研究、选课指导、学分管理等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学校课程文化,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三)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与教学水平监测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制度,加强对学校教学水平的监测,制订和实施与新课程相配套的高考备考改革方案。

四)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建立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将培训与教研有机结合,全面提高我县普通高中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建立一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优秀师资队伍。

五)构建教育资源共享和开发的有效机制。实现学校之间人才、设备、场所等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学校之间互通有无、互利共进、均衡发展。加快基础相对薄弱普通高中的发展步伐,提高普通高中整体发展水平。

六)以课改为契机。实现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优化组合与配置,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三、工作重点

一)课程改革培训工作

1.坚持“先培训。不上岗”原则,组织高中校长、教师、教研员及相关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完成规定的培训任务。

2.采取统一规划。研训一体的办法开展培训。县教育局负责制定全县培训方案,充分发挥国家、省级培训的作用,通过省、市、县和学校四级培训渠道,实现“全员、全面、全程”培训的目标。建立由学校、教研机构共同参与的校本培训体系,充分利用教研、培训网络和教学资源库,加强校本培训,加强网络研修,形成研训一体机制,不断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注重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专家讲座与名师示范教学相结合,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使受训者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明确任务,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和要求,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为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新课程的实施与建设

1.县教育局根据市教育局制定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和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负责新课程实施的组织、指导和管理。普通高中是新课程实施的主体,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本校新课程的实施、管理与评估。

2.各普通高中要根据教育部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省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按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要求。并在保证开齐必修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选修课程建设规划和年度开设计划,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提高选修课程的开设比例,因地制宜开设好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省级示范性高中建立比较完善的课程开发、更新制度与机制。能够开设70%选修Ⅰ模块,并形成一批深受学生欢迎,能提供示范、具有推广价值的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和研究性学习项目;市级示范性高中能够开设60%选修Ⅰ模块,开好若干门类的学校课程,初步形成学校特色课程;一般中学能够开设50%选修Ⅰ模块;各学校要努力发掘本校课程资源,开设能满足学生在选修Ⅱ中获得6个学分的学校课程。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逐年提高开设率。

4.各普通高中要成立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本校新课程实施的具体工作。

三)学校教学改革与管理制度建设

1.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2.探索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选课指导意见(试行)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为学生选课和制定课程学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建立适应新课程教学特点的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3.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各学校根据《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指导意见(试行)和课程方案要求制定学生获取学分的办法。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和程序,规范操作过程,真实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严禁在学分认定中弄虚作假。

4.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根据新课程实施要求。建立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进修体系,给予多种形式的专业支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及时解决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四)新课程教材管理与课程资源开发

1.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和我县的实际情况。根据省教育厅编制的新课程实验教材选用和管理的指导意见,教育局负责指导各学校选好用好教材,建立民主、公开、透明的教材选用与管理机制。

2.积极倡导各学校引进和开发多样性的课程资源。鼓励挖掘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建立校际资源交流与共享机制,发挥课程资源的最大效能。

3.各普通高中要根据新课程实施的需要。进行教师、场地、设备等学校现有人力、物力资源的重组和优化,充分发挥其效益。

五)评价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1.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实施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要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构建并形成发展性的评价制度。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和综合评价监控体系,确保综合评价真实可信。

2.建立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将教师教学评价与专业发展评价及敬业精神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及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

3.建立促进学校发展的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学校评估机制。引导学校对自身办学理念、发展规划、组织管理、课程实施、队伍建设、学生发展、育人环境与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经常化、制度化的自我评价;引导社会,以课改为契机。家长对高中教育的正确定位和正确评价,建立家长、社区参与评估学校的机制。

六)课程改革的科学研究

1.县上成立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课题研究组和学科专家组。对课程改革的主要工作开展专题研究,为我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和科研支持,对全县课改实践进行指导。

2.充分发挥教研部门作用。强化教育科研工作。县教研室要以学校为主体,以课改研究为中心,规划并开展教研活动,做好对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

3.建立高中课程改革样本校制度。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以庄浪二中省级课改样本校为基地,积极探索,不断总结,为全县普通高中实施课程改革提供成功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形成各层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

1.制定全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意见及配套政策规定。

2.组织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学研究人员、学校校长和管理人员等参加的通识培训和面向全体高中教师的学科培训、课标培训和教材培训。

3.组织、准备高中新课程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

4.对全县普通高中学校新课程准备情况进行检查督导。

5.各普通高中学校开展相应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2010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学习阶段。以后逐年推进。直至所有普通高中在校生全部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

2.各普通高中按照课程计划要求。开足、开全、开好所有的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

3.推进课程资源开发、整合、利用以及相关制度建设。为选修课程的开设创造条件。

4.探索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做好学分认定和学业水平考试工作。

5.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和联校培训。

6.研究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典型案例、经验的推广。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

1.做好选修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探索学校“必+选”课程设置背景下学校管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新课题。

2.完善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工作。构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3.设计学校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复习计划。

4.研究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典型案例、经验的推广。

第四阶段(实施阶段)

1.组织好高三年级选修课的教学及高考复习教学。及时调整复习策略,迎接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检验。

2.做好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材料的整理工作。

3.总结三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过程的经验及教训。

第五阶段(巩固提高阶段)

创新思维,进入新一轮循环周期。总结经验。提高效果,促使全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有序、健康、规范、科学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发挥主体作用。校长是学校实施新课程的第一责任人。各普通高中必须强化新课程实验的责任意识,各普通高中是新课程实验的具体实施者和主要实践者。建立健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机制、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和教科研机制等,逐步建立体现学校个性和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制度。

二)强化政策保障。从政策上、制度上保障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出台与新课程实验工作相关的教师人事、经费投入、教学管理、督导评估、招生考试、条件装备等配套政策。教育局、学校要分别制订全县、学校课改方案和实施意见。

三)加大经费投入。县财政将高中课改所需经费列入预算,为确保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实施。每年列支30万元专项资金(每校5万元)用于课改的组织、培训、调研和指导。坚持“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认真落实县级政府的责任,按照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优化学校教育资源,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确保学校软硬件基本达到新课程实验的实施条件和需要。

四)优化教育布局。进一步加大普通高中的布局结构调整力度。实现朱店、阳川、韩店普通高中高初中分离,优化高中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满足新课程实验的要求。

五)加快均衡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积极进取、整体规划、分类指导”推进策略。充分发挥省、市级示范高中示范和辐射作用,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中。发挥其资源优势,与其他学校“联谊”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中学行政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正在经历着一些我们无法知晓的最激烈的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变动。学校面临着多样化的环境,被迫应付许多未曾界定的问题。新形势使教育管理者不得不意识到,传统的管理技巧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不仅要确定新的学校使命,也要不断引入各种管理经验,从而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效能,为学校的长效发展随时注入新鲜理念。

洪家中学现代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及成效

洪家中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农村学校,自1956年创办至今,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之路,几经坎坷,几经繁荣。在近50年的办学史上,一代代洪中人心存忧患意识,坚持改革、锐意创新,不断地应时应势而变,积极实行现代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作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1.借鉴企业管理制度,引入ISO900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就明确指出:“许多工业体系中的新管理程序,都可以实际应用于教育。”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一组质量管理保证标准的总称。其本质就是通过对一个组织的各个管理环节的有效控制,使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大量应用于企业的质量管理。但其基本理念和本质特征契合学校本身的管理规律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能有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首先,ISO9000是从观念上突破,建立一种与国际接轨的管理理念,从根本上转变学校的教育观念和服务意识,它将对学校的行政管理、教育管理、人事管理、后勤管理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新的运作模式通过程序文件和质量记录,从软件上完善和规范学校管理,保持其责任的可追溯性,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其次,ISO9000重视人的管理。学校教师提高教育教学专业能力的机会较多,而提升管理能力的机会较少。ISO9000强调所有的人都参与管理,并且使各级人员具有充分的实现各自目标的自,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管理的绩效。引入ISO9000标准,将为学校建立了一个高效、规范的教育管理平台,以培养和加强师生的规范意识,在规范管理中提升能力,形成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

再次,ISO9000有助于学校文化的建设。通过引入ISO9000管理体系,可将以往教学中的经验方法提升为对教育过程、教育目的的有效、科学、细化管理,从而能够按标准严格衡量教育质量,使教育程序有章可循,更制度化。通过管理的规范,来实现行为的规范,使之上升为一种学校文化。

洪家中学自2000年引入ISO9000体系,并获得了认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着力点,相应进行学校内部体制改革。

(1)确立教育是服务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提供保证,尽一切可能关注学生的需求是学校的核心功能。学校功能由被动保障转换为主动服务,学校工作的重点、各方面工作的规划与实施均紧紧围绕不断改善、提高服务质量的基本点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全面强调。

(2)注重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学校教育的过程将分为德育过程、教学过程、后勤保障、督导与评估等环节。借鉴ISO9000对各项工作全面进行质量设计并全部进行质量监控,做到凡事有准则,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凡事有负责。以此为前提,将质量管理的重点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教育教学这一中心的质量管理倾斜。

(3)注重质量管理的全员性:把学校中各级各类人员都作为“质量链”中的一环,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配合。同时强化全员的教育和培训,人人都持有“服务于别人,让被服务者满意”的先进教学理念,使学校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质量意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注重质量管理的全程性:紧紧抓住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每一阶段工作的质量管理,以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保证高质量结果的实现,注意对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接口”进行设计和质量控制,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能紧紧围绕着教育质量目标和谐高效地开展。

(5)注重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主要通过日常管理、内部质量审核、认证机构的审核系统活动,评审学校的质量方针、质量保证目标达成度,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正预防措施,使学校的管理始终处于受控、有效、持续改进与提升的状态。

ISO9000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师的观念,使他们认识到教育就是服务,学校是服务者,做到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管理,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能。

2.构建扁平式管理模式,推进学校效能建设

巴纳德提出,组织设计的“效力”与“效率”的原则,以此为基础,提出组织平衡理论。洪家中学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前提下,权衡了科层制管理模式的弊端,仔细设计了职权范围,进行了管理模式上的改革。

很明显,在改革前,洪家中学采用的是传统的科层式管理模式,它最显著的特点是组织中权力构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机构体系,每个成员既要为自己的决定和行为对上级负责,又要为自己下级的决定和行为负责。虽然科层式管理模式强调权责分明,规章制度严明,强调以行政命令为主的“自上而下”的管理,它能充分体现领导的意志与权威,但教师往往处于听命执行的被动状态,缺乏创造和创新的精神、动力和思路,这与学校和教师工作所要求的创造性特点不相符合。再者,科层制注重的是上下级领导,很少有科室之间的平行沟通。由于科室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沟通障碍,便会造成学校管理的不协调性。

改革后,取消了中层干部这一级别,代之以咨询机构,既可以承接原来的各种决策的商议,又不至于降低效率。这种扁平式管理模式有着它不可忽视的优势,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校管理效能大大提高。

(1)权力下移,与普通教师联系紧密。据调查:新任教师普遍感觉到缺乏来自学校和其他老师的团队支持,他们的专业成长仍主要靠自我摸索、自然成熟。而急剧变化的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显然容不得教师慢慢成长的,要使学校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有利于学校效能的提高,本着“教师第一”的观念,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学校构建扁平式的管理模式势在必行,它从上面的决策层到下面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极少,尽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转移,让基层单位(如教研组)或成员(如普通教师)拥有充分的自,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这种管理模式保证上下层能及时、有效地沟通,强调教师的集体合作、对话与分享,减少教师职业的孤独感,增进教师对组织的投入效能,教师彼此成为专业发展的伙伴。这样易于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整体互动思考、协调合作的校园文化。

(2)以人为本,柔性管理。传统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强调用命令和规章制度对教师进行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管理对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是有效的,但是过分强调制度管理而忽视人的情绪、情感、道德的因素,反过来又会制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所以,针对科层制的这一弊端,扁平式管理更强调柔性的人本管理。学校决策层在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时,会考虑到是否有利于教师、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在发出指令时,会设身处地考虑到是否有利于教学,是否会成为教师的负担,从而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少做一些形式主义的事情,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钻研课堂教学,与学生彼此心灵沟通上来,这样才是切实提高学校效能的最佳措施。

洪家中学实行扁平式管理模式以后,学校教师的工作激情重新被唤起,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中来,且根据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形成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开创了各种各样的班级管理模式,教育教学质量大为提高。

3.积极实施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所以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核心要素――教师的管理尤为重要。即如何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从学校实际出发,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本,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

一直以来,传统的学校教师管理停留在简单的人事安排上,即根据学校的岗位设置及本人的专业特长来分配教育教学任务,并仅以考试成绩高低来单一地评价教师,使教师的成长处于停滞状态,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教育教学手段落后,很难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很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尽管对教师的成长有一定的帮助,但由于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模式与实际相脱节,难以满足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发展需要。

基于上述的教师管理与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几年来,我们在教师的管理与培训方面做了大胆的改革,变传统的单一人事管理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校本培训是其中一项主要内容。

校本培训即校本化教师继续教育,是以学校发展为本,以教师实践为内容的教师培养方式。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对教师现状和潜力进行系统评估与分析,并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自行规划设计并与专业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合作,积极开展旨在满足学校发展教师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

我校明确“校本位”思想,在我校建立校本培训基地。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为执行责任人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充实完善了原有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以促使教学处、教科室与校长办公室分工合作,将管理落到实处。

(1)校本培训的内容设置

开发适合本校特点的自培课程是校本培训的关键一环。因而在实施校本培训转化模式中,为了促使培训与知识迁移,管理者在培训前要分析培训者的需求,将工作任务布置给受训者,培训者则要系统设计好教学内容。我们将校本培训内容设置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师师德师风培训;②教育教学理论培训;③教育教学技能培训;④教育科研能力培训;⑤现代信息技术培训。

(2)校本培训的具体做法

①自我反思。无论哪种培训,自学是基础。而校本培训更应提倡教师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因为教师的提高,在于教师的自身,在于教师个体的内在驱动。落实反思教学制度,要激发价值取向,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同时要提出自修要求和规划,引领教师努力钻研。

②结对帮带。开展师徒结对,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学校还要针对培养青年教师的各个实践环节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促使青年教师不断学习、进步。如举行座谈会、培训会,请老教师介绍怎样备课,使青年教师迅速适应教学工作;通过观摩、研讨、考核、评比等活动,给每位教师创设展示才华的舞台,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尽快地成长。

③参与互动。所谓“参与互动”就是教师不是以“受训者”的身份去被动接受培训,而是一个以主体者、研究者的角色主动参与教研、科研和培训活动。学校是研究中心,教室是研究室,教师是研究者。在互助中,即使统一备课、集体备课,教师也要再进行整合、二度设计,同一课题的教学不要出现统一的教学思路。要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个性,让教学“个性化”。

④案例引领。在培训前先给教师一个案例,开拓教师的思路,让教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⑤读书沙龙。根据教师所从事的专业,以及兴趣爱好,组织若干读书学习小组,定期不定期,开展各种读书、研讨交流等活动。

⑥行动研究。这是专家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行为的一种现场管理策略,体现了专家与被培训者、理论与工作的最佳结合。

⑦请进走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请专家或名师来校讲座、指导;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

⑧课题牵动。“科研兴师”,利用科研课题来拉动教师学习,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通过几年的大胆改革与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支“准合格教师――合格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的师资梯队,师资力量大大增强,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六年来,学校通过引进ISO9000,构建扁平式管理模式,实行校本培训等一系列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尝试,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学校的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办学品位显著提升,具体表现在:学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从1998年的7个班,29名教师,253名学生,迅速发展到2005年的62个班,252名教师,3229名学生,成为地方为数不多的大校。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高,尽管学校生源处于椒江区中下水平,但近几年来的普通高校上升幅度均居全区前列;特别是2005年普通高校高考获得了上升幅度全区第一,文科重点人数全区第二的优异成绩。

学校的办学效果得到了社会的承认,骄人的成绩也显著提高了学校的社会信誉度,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学校的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可见,学校管理体制的正确与坚定,果然大大提高了学校管理的效能与效率,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实行新一轮的学校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人力资源是学校资源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主体。在实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必然会打破原有的陈旧的利益分配。这时,人力资源的开发,并不是一句简单的“转变观念”就可以解决的。那么,如何运用科学方法,发现、发展和充分利用教师的士气和创造力;如何遵循教师人才的发展规律,对学校人力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将是摆在学校决策者面前的一个新挑战。如何建立共同愿景,建设一支学习型教师队伍,还任重而道远。

2.如何处理好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中的“人文性”

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相对于传统学校管理制度最大的区别便是它具有人文性。较之冰冷的、刚性有余的制度规范管理,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则是温情的、柔性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学校管理者如何用民主的方法制订学校管理制度,如何用学校的具体制度来保障民主,形成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这需要学校管理者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从而使民主和制度相辅相成,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的效能。

3.如何处理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与外部教育政策方针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