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交通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学分制 考试管理系统 考试日程安排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不同班级、年级的学生可以在一起考试的新要求,设计开发了一个具有模块化、开发性、其动态网页技术(Asp.net)基于现代Web技术、系统整体架构建立在Web Browser/Web Server/Database server三层结构上的考试管理系统,显著减少教务管理人员输入、核对数据及日程安排上的工作量,最大限度实现数据共享,为不同需求提供详尽的数据支持。
我们研制了一种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下高等院校考试管理系统 TrMS,该系统按照实行选课后的教务管理模式安排考试日程,最大限度实现数据共享,不仅能较全面地规范考试管理,体现教学计划实施的权威性,使教务工作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系统性,保证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顺利进行,还为课表编排、教学评价、成绩管理等系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接口,便于以后建立一个集成化的教学管理系统。
TrMS的设计思想是从排课系统数据中提取考试的课程,按专业、年级、上课班级分解考试课程信息,由院系在网上核对,确定作为考试日程的数据;根据模糊数学的求解法则,拟用模糊组合规划的分析方法对考试日程评出优度顺序,以便由计算机择决排考试方案。该系统在设计时还突出了实用性、灵活性和方便性。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一切从学校教务管理的实际出发,始终围绕 “以人为本”的核心,集数据生成、日程编排和网上核对于一体;灵活性主要体现在系统开发中采用面向数据与面向过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充分考虑与其他软件实现集成,便于功能的扩充;方便性主要体现在系统良好的智能化人工界面和网络化操作,管理人员可在不同的地方登录(给定权限)、输入、修改、查询考试数据并打印日程安排表,教师或学生都可方便查询到自己监考或考试课程的日程表。
一、 系统简介
高等院校考试管理系统 TYMS是以东南大学多校区管理以及管理模式相近的其他高校考试管理方式为模型,总体结构按照软件工程结构化、模块化的原理来设计 (如图 l所示)。 整个系统由考试信息预处理及考试安排两个子系统6大模块组成。其中考试信息预处理子系
统含有生成考试课程、班级信息修改、课程信息修改 3个子模块;考试安排含有考试时间安排、考试地点安排、考试日程输出3个子模块。各模块之间相对独立,以便系统的扩充和维护。
二、系统设计
本系统的设计,实质上考虑是如何将从排课系统数据库中提取考试数据,经院系在网上核对后,采用数学中模糊数学的求解法则评出优度顺序,利用计算机模拟大脑编排考试日程,同时加入人工调整的界面,对自动生成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数据进行适当调整,并检查其冲突,得到课程一时问一地点一教师 (监考人员)一学生 (学生班级)为元素的考试 日程安排表以及对教学管理有指导意义的依据。设计阶段的工作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它们密切相关、相互参照。
(一)数据设计
数据是一个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设计应从系统的稳定性、可扩充性、系统整体效益、与其它系统接口及局部运行效率等原则出发。我们对本系统的设计考虑了以下几点:(1)判断处理速度快,将系统主要实体转化为相应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编制严密的数据字典,各校区各有一套数据表;(2)查询统计信息方便、全面;(3)数据与程序之间的独立性;(4)数据代码的易用性及系统易扩充性;(5)对课表编排、教学评价、成绩管理等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与兼容。
(二)关键问题设计
在本系统中我们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第一,自动建立考试课程数据库;第二,设计在选课模式下按课程编排考试日程 (包括时间和地点)的算法及管理方式;第三,优化考试班级,合理安排监考人员。就第一个问题而言,以往的考试数据均由院系教务管理人员手工填表上报教务处,再由教务处汇总,形成总表,安排考试日程,数据审核耗时费力,设计的新系统可直接从排课数据库 (即教师授课表库)中按设定条件提取要考试的数据,从网上下发给院系核对,经院系和教务处确定,生成安排考试日程的数据,保证了教学计划制定和实施过程的一致性。对第二个问题,由于实行选课制后,不同班级和年级可在一起上课,我们按照课程——班级的优先级别,即课程的性质 (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上课的学生层次 (是否不同年级或专业)、上课的班级数 (非自然班级数),考虑各年级考试时间间隔及时间安排的优先次序 (尽量先安排上午),利用计算机模拟人脑编排考试时间;再从存储数据库中按 “专业”、“人数”和“所在校区”提取数据,搜寻其可用的最合适的教室,分配该教室给该上课班级,并把相邻教室给同--fq课程的相邻上课班级;同时加入人工调整界面,自动检查时间、地点、课程、上课班级等冲突,对生成的不符合实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对第三个问题,我们考虑监考人员由排课数据库及班主任数据库生成,主、副监考人员分别由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老师担任,院系教务老师只需在网上核对考试日程的同时核对或修改监考人员信息,即可完成监考人员的确定。
(三)功能设计
本系统主要分两个子系统来设计:一是考试信息预处理,此子系统主要是生成考试的课程和“班级”(可为非自然班),并对所生成的课程和 “班级”信息进行核对和修改,以确保在考试日程安排中数据的准确性。二是考试日程安排,此子系统主要是对考试情况的有关方面进行处理,分为以下几个模块:(1)考试时间安排,本模块是输入的考试起止时间后生成若干个考试时间场次,由管理员根据当学期的具体要求调整确定考试时间场次,按课程优先级别,给从“班级”—课程数组中读取的课程分配时间场次;(2)考试地点 (教室)安排,本模块主要是对确定考试时间的课程分配考试教室,首先对教室进行增、删、改等操作,确定可用教室;再从“班级”一课程一时间数组中读取数组的每条记录,根据 “班级”人数的大小给其分配最合适的教室;(3)考试 Et程输出,本模块主要是由计算机根据学校的要求安排监考人员和校、院系级领导巡视考场;按班级、教师、课程、时间、教室进行查询统计;能够按照用户的各种要求(分为21项)打印考试情况及有关数据统计表。
三、系统特点
本系统的需求是教务处考务工作的一个重要模块。早在 1997年就曾由教务处开发过 “考场分配管理系统”,并作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设计的题 目来研究,它一直受到教务处很大的关注。本系统继承了 “考场分配管理系统”的优点,又进一步增强了用户对考试信息系统的控制能力,增添了原系统首次研制中未能扩充的功能。该系统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实用性
一切从学校教务管理的实际出发,集数据生成、日程编排、网上输人与核对、自动效验于一体,并与已有教务管理系统联合运行,实现数据共享。
(二)先进性 (网络化)
由于局域网或 Internet无时空限制,网络化系统会提供更多的便利,教务管理人员可以在不同的地点登录,生成、修改或打印出各种考试安排表,教师、学生以及管理人员可方便地查询到自己考试课程的安排表。
(三)智能性 (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
对于一些操作较复杂的考试日程安排需求,本系统提供了智能化的算法和人工界面,如:考试数据是由课表数据库动态生成;监考人员由任课教师库和班主任库点击生成;自动效验考试时间、地点、课程、班级等冲突问题,对不符合实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减少了人为错误的可能性。
(四)快捷性
系统运行于 Intemet上,采用 B/S结构的体系结构满足了考试管理用户集中大量处理数据的要求,在安排考试日程过程中,涉及课程 333 f-j,班级 1300个,监考人员 1589人,课班教组(课程一班级一教室)1000个,只需两个工作日时间及地点的安排 (人工操作需三周左右),运行过程中有较好的透明度和较强的易操作性。
(五)安全性、可靠性
系统采用 B/S结构,数据集中在 SQL Server2000高性能的数据库服务器里管理,安全可靠;数据在网络中传输时经过加密处理,不用担心数据的盗用和篡改;同时由于数据是从已有相关的数据库中提取的,技术上采取了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双重效验保护措施。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机动车的数量也呈爆炸性增长。以北京市为例,2010年其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450万辆,是2000年的4倍之多。机动车数量的剧增不仅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原本宁静的历史街区,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校园向社会开放程度的增加及社会活动向校园的不断渗透,进入校园的机动车数量也逐年增多,不仅增加了校园内部交通的压力,影响了校园正常的教学与生活,还给校园师生带来了安全隐患。
一、高校校园的交通管理问题
综合来看,我国高校校园的交通问题体现在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两个方面:动态交通方面,目前我国众多高校校园道路上人车矛盾日益严重,机动车穿越教学区影响了校园正常的教学生活;静态交通方面,校园的机动车和自行车停放空间不足给校园交通组织带来了很大困难,也对校园景观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校园内机动车的诸多负面影响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何炳泉认为校园的总体布局和道路网结构方面缺乏人性化考虑是引发校园交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指出由于传统的棋盘式道路网只注重交通功能,不注意避免教学区内部的车行交通,不仅带来噪声影响,而且给师生的生活和上下课造成不安全因素[1];张涛结合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的实例指出,道路线形、断面设计不当是产生校园交通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认为道路过宽、线形笔直、交叉口设计不合理会带来校园交通安全隐患[2];周菊林认为校园交通管理不善导致了校园交通的诸多问题,并将严重影响到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指出有必要将校园交通与城市道路交通进行统一管理,严格规范[3]。作为校园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道路交通组织成为校园规划研究的重要内容。从我国的相关研究来看,多集中在对校园土地利用、道路网结构进行研究,比较典型的有:张涛借鉴城市设计的方法,提出通过对校园路网采用内外环设计或设计非直线化道路等手法,实现校园交通流的“人车分离”或“步行者优先”[2];陶郅、龚岳结合西南交通大学郫县新校区和南京河海大学江宁校区的规划实例,从局部步行道、步行道系统、步行区域三个层面对大学校园的步行系统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4];孙建军、颜昌文在分析了同济大学的校园道路交通组织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校园的静态交通提出了配建路外停车场、结合地形建设半地下停车场和优化停车排列方式的解决办法[5]。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关于校园交通问题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规划和建设层面,对校园交通管理的关注较少。交通管理对于解决校园交通问题同样有效。
二、我国高校校园交通需求管理制度探索
诚然,合理的校园规划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机动车对校园环境的冲击,然而,与其相比,有效的校园交通管理措施对于解决校园交通问题、维护校园环境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面对增长迅速的校园交通压力,若是没有合适的管理措施相配合,校园规划将很难发挥其对于校园交通和环境的改善作用。校园交通管理的难点在于如何解决好保护校园环境与满足人们交通需求之间的矛盾。若放松管理,会导致机动车交通对校园环境造成较严重的影响;若采取简单的“一刀切”的办法,虽然可以改善校园交通环境,但会给校园师生的出行带来不便。因此在降低校园内交通压力的同时保持校园的开放性是校园交通管理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上进行探索与创新。
(一)机动车限行制度
机动车限行是我国高校较为常见的一种校园交通管理办法,这项制度在采用时应充分考虑校园的特点,若处理不当反而会适得其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在2005年就因限行管理不当,给教职工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6];相反,因地制宜地制定与实施限行制度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南京大学为例,该校对进入校园的车辆进行了严格的控制,规定“严禁出租车、私家车进入校园,特殊情况(接送病人、搬运重物等)需经保卫处同意方可进入”。通过对规定的严格执行,正本清源地保证了南大校园环境的安宁。在严格限制的同时,学校还注重管理的灵活性,比如管理办法中规定:“来校执行公务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抢险车等特种车辆可直接进入校园。”“……若有院系、单位主办或承办大型活动,凡涉及车辆通行和交通管理问题,应事先书面报告保卫处,由保卫处根据其规模和校内交通状况,统筹安排。”这些条例保证了学校各项教学和交流活动可以正常的开展,减少了由于限行所带来的不便。学校还针对南园生活区居住教职工较多的情况,对整个校区的南园、北园做了区别化管理,对南园的车辆管理稍微宽松,向在南园居住的教职工颁发“南园停车证”。这样南京大学在保障校园环境的同时,又不失灵活地满足了校园的交通需求[7]。
(二)校园公交制度
根据行人出行所能承受的步行距离,适宜的步行区域的活动半径约为400m,面积约50ha[8]。然而,近年来我国高校校园规模有着逐步增大的趋势,这种大分区、大构图导致了校园中在步行区尺度过大,也从某种意义上助增了校园内机动车的使用。校园公交制度就是针对这一情况,采取慢行交通配合公共交通的方式,将校园各个功能区以公交车串联,使人们在小范围内选择步行作为主要交通方式,在校园内的长距离交通则可以通过校园公交解决,从而降低了校园中对机动车使用的需求。清华大学校园面积达335公顷,为了解决校内通行问题,清华大学开通了校内公交,在校内主要的节点设站,公交在校园限速行驶,针对校内师生免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在规划中也针对不同的出行需求,规划了包括直达教室线、来访观光线、快速换乘线、紫竹穿梭线、校内需求Bus、校际班车在内的6条校内公交线路[9],用公共交通替代小汽车成为校园内主要的交通工具,减轻了校园内交通的压力。
(三)自行车租赁制度
自行车以其机动、灵活、可达性好、经济适用等特点,成为了我国高校校园中最基本的交通工具。由此带来的自行车停车场地不足的问题也受到了高校普遍的重视,纷纷建设地下、半地下自行车停车场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自行车停车需求。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高校中学生使用自行车的时间并不集中,而学生自有的自行车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静态停放状态。根据这一特点,高校校园通过设计实施自行车租赁制度,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自己购买自行车的意愿,从需求上解决校园自行车停放问题。在这方面我国的清华大学进行了尝试。清华大学分别在校园主要入口处和校内宿舍、食堂、图书馆,及清华校园周边写字楼、社区、繁华的商业街区和公交枢纽设立多个自行车租赁服务站。校内师生每年只需缴纳50元年费就可以自由使用(针对特困生免费),校外人员则按次收费。这项制度不仅成功地解决了校内自行车停放、丢失等问题,还方便了校外人员在校园内的出行。#p#分页标题#e#
(四)校园停车动态管理制度
校园停车资源严重不足与校园内机动车数量迅速增长之间的矛盾给校园的交通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简单的依靠增加校内停车空间、扩建新建停车场虽可缓解这一矛盾,但也会引发更多的停车需求。而对校园停车实施动态管理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思路。所谓动态管理就是通过研究校园和周边机构、居住区等车辆停放的规律,通过与机构、居住区等共用停车场以最大效率的利用现有的停车资源,来解决校园静态交通问题,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尝试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学院通过对学校机动车停车规律进行分析和调查,发现居住在校内的教职工和居住在校外的教职工在校园停放车辆分别呈现出“早出晚归”和“早进晚出”的规律。校园保卫处根据这一规律,将校内和周边职工家属区的停车位进行统一的动态管理,开发利用了家属区工作日中白天的空余车位,提高了车位的使用率[6],也减轻了校园内的停车压力。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预防和减少接送学生车辆交通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出发点,从解决影响学生乘车安全的突出问题入手,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全面治理,切实改善中小学幼儿园学生乘车条件,建立健全校车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为我市学生创造安全、有序、畅通的交通环境。
通过整治,使校车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校车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和制度进一步健全;校车驾驶人、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交通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学校周边交通环境进一步改善;接送学生车辆各类交通违法违规行为得到控制,涉及接送学生车辆的交通事故降到最低,遏制和杜绝接送学生车辆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二、职责分工
为加强对整治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以分管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办公室、教育、公安、交通运输、安监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全市校车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室,具体负责专项整治工作的牵头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负责本辖区专项整治工作。
各县(区)、开发区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负责本辖区校车安全管理,完善学校周边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统一领导、组织、协调辖区内校车安全整治和管理工作。
教育部门:加强学校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督促学校建立健全学生乘车安全管理制度、学生交接手续登记制度、学生定点定时上下车制度,完备相关工作记录并存档保管;督促学校认真核定每辆校车每次接送学生的乘坐班次、人数和姓名,并造册登记;督促学校定期组织召开校车安全工作联席会议;督促学校与接送学生车辆的车主、驾驶人、跟车教师签订交通安全责任书;督促学校对校车源头超员现象及其他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检查;督促学校将校车车牌号、驾驶人、联系电话、举报电话等信息在学校显著位置进行公示;督促学校制作针对学生的交通安全宣传画、挂图和宣传卡片等,加强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培训;督促学校完善交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防范暴雨、大雾、降雪及路面结冰对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的不利影响,适时采取停运接送学生上下学车辆或调整上课、入园时间等安全措施。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加大对校车及接送学生车辆运行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黑校车”、无校车标牌、假牌假证、套牌套证和不符合机动车安全技术标准的车辆作为校车上路行驶的现象,严查校车超员、超载、超速及其他交通违法行为。在交通流量大的道路沿线学校门前,设置学生上下学“护学岗”,检查学校周边道路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等交通安全设施是否齐全。积极配合教育、交通运输部门在学生上下学必经处,设置学生接送车辆停靠站点。集中对校车进行一次临检,对校车重新发牌、发证,并制作校车统一标识,对不按要求行驶的校车驾驶员及车辆适时曝光、严肃处理。配合教育部门组织开展学校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交通运输部门:严格经营性道路运输行政许可,严把道路运输市场经营准入关,严肃查处各类从事经营性非法营运的“黑车”,打击非法营运接送学生车辆,全面细致排查和整治校车沿线的省道、县乡道路基础设施的安全隐患;合理调整公交线路,为学生上下学提供乘车方便;积极推进镇村公交规划建设。
安监部门:负责对各相关部门校车安全职责履行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各项整治措施落实到位。
宣传部门:负责统筹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加强对校车安全整治工作的宣传报道,营造舆论氛围。
三、时间安排
(一)摸底排查阶段。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全市统一要求,结合实际,制订具体工作方案,召开会议动员部署,细化工作措施,按照职责分工,逐校逐班逐生对出行方式进行全面摸底排查,登记造册;对接送学生车辆逐车逐人进行排查,登记造册。由公安部门牵头,组织联合执法队加强对校车及接送学生车辆路面运行情况检查。
(二)集中治理阶段。教育部门依据相关规定,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每位学生上下学交通方式。各相关部门针对校车安全存在的问题,按照职责分工进行集中整治,取缔不合格车辆和驾驶人员资格,查处超员、违章等。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召开例会,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专项整治工作顺利进行。
(三)长效管理阶段。在集中治理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校车及接送学生车辆交通安全管理机制和制度,纳入长效管理。
四、工作措施
(一)迅速启动摸底调查工作。教育部门要组织制定调查方案,周密组织摸底调查工作,填写《市接送学生车辆基本情况登记表》、《市中小学幼儿园学生上下学交通情况登记表》、《市中小学幼儿园接送学生(幼儿)车辆统计表》(附件1-3),确保接送学生车辆底数清、情况明、问题排查准。排查结束后,教育部门要根据汇总情况,编写调查报告,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二)迅速开展专项教育工作。教育部门要制定校车整治行动专项宣传方案并组织实施,督促学校将交通安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并纳入考核,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配合并提供宣传资料。教育部门要会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召开一次辖区中小学校、幼儿园负责人及校车管理人、驾驶人会议,通报事故情况,逐一签订校车安全管理责任书。各中小学校、幼儿园要集中开展一次师生、家长交通安全教育活动,逐一签订文明交通承诺书。发现安全状况差、不符合标准以及没有校车标识的“黑车”接送学生等情况,主动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举报。
(三)集中开展校车检验和驾驶人审查。教育部门要会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安监部门,对全市校车和驾驶人资质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健全完善校车和驾驶人档案,重新办理校车标牌。对中小学校、幼儿园专用校车和承租运输公司的非专用校车,分别对照《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校车标识》(GB24315-)和《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GB24407-),集中进行一次检查,坚决杜绝使用非法改装、拼装以及不符合标准的车辆接送学生。严格落实教育部门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校车备案制度,开展一次辖区内校车驾驶人的驾驶资格和安全驾驶资历集中审查。对自备车辆,要督促家长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确保符合安全技术条件。
(四)加强校车及接送学生车辆运行监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加强对接送学生车辆运行重点时段和路段的巡逻管控,严格治理接送学生车辆超员、超速、酒后驾驶、假牌假证、无牌无证以及报废车、不符合安全技术标准车辆搭载学生等交通违法行为,坚决取缔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拖拉机和非法营运客车接送学生。交通运输部门要加大对从事非法营运校车的查处力度,发现校车交通违法行为,要在依法查处的同时及时通报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有关学校进行整顿,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建立校车运营公司,加强公共交通的运营调度。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支持客运企业、社会各界等有经济实力的单位或个人购置安全系数高、技术含量大的大中型客运车,建立校车运营公司,从事校车营运业务,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管理。合理运用现有公交资源,结合学校布局,重新规划农村公交线路,实现农村公交线路对中小学校、幼儿园施教区的全覆盖。根据乘车学生数、上下学时间、乘车线路等情况,统筹安排好接送学生车辆和停靠点,解决远路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安全问题。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各县(区)、各相关部门和各中小学校、幼儿园要把接送学生车辆安全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紧抓实。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结合各自实际进行全面部署,确保接送学生车辆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协调,搞好配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与当地公安、交通运输和安监部门联系,加强信息沟通,严密工作程序的衔接配合,加强检查、督导,及时排除接送学生车辆交通安全隐患,督促学校建立、健全和落实接送学生车辆安全管理制度,共同做好接送学生车辆交通安全监管工作。
为切实加强校车交通管理,消除校车交通安全隐患,有效预防学校道路交通事故,保障广大师生人身安全,现就加强校车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学生用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学生用车管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是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体现。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加强学生用车摆在突出位置,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采取措施,使全市学生用车安全隐患得到根本整治,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得到根本遏制,学生用车步入政府主导、管理规范、用车安全、群众满意的良性发展轨道。
二、建立加强学生用车管理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是学生用车管理的责任主体,区县长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各区县政府要认真研究解决因学校布局调整、学生集中住校后上下学交通安全问题,并负责组织交通、公安、教育等有关部门做好校车标准审定等工作,落实定人、定车、定时、定线路、定制度的“五定”管理制度,依法严厉打击非法从事学生用车营运等违法行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校车的安全管理,掌握学生用车需求,督促学校落实上下学交通组织和学生用车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幼儿和低年级学生教师跟车值班制度,保障学生交通安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学生用车交通安全监管和审查备案工作,配合交通部门对学生用车进行安全检查;加强对学生用车的日常管理,发现学生搭乘非法营运车辆应及时制止,并通报相关部门;对中小学校、幼儿园全体师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每半年要向本级政府报告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用车工作进展情况。学校负责建立学生上下学用车管理制度和车辆台账,明确学校负责人、班主任的护学责任,履行对本校学生的日常交通安全监管职责,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定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公安机关负责依法查处学生用车交通违法行为,加强学校周边道路巡查和管理,以校车周边为重点开展交通秩序整治;督促学校和客运企业加强对驾驶人的交通安全教育,对客运车辆及其驾驶人进行年检年审。交通部门要督促客运企业落实从事学生用车的车辆安全管理,逐步完善通校公路、学校周边公路和学校门口的交通安全设施。安监部门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监察部门负责协助推进解决学生用车问题各项工作的落实,建立健全督办和问责机制。学校所在地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要指定专人指导和帮助学校维护交通安全环境,协调、配合、检查督促并落实有关工作。
三、强化学生用车管理配套制度和措施
(一)签订责任状。区县级教育、公安部门要与本辖区所有中小学校幼儿园签订学生用车管理责任状,学校要与驾驶人签订安全行车责任状,借用、租用车辆的学校要与出借、出租单位签订责任书,建档备查,逐车逐人明确管理责任。
(二)抓好宣传教育。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深入推进“文明交通行动计划”为载体,以师生和家长为重点,大力宣传乘坐超员车、无牌无证车、农用车以及其他安全性能无保障车辆的危害性,宣传加强学生用车管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切实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和守法意识。要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并向社会公布,鼓励群众积极举报学生用车交通违法行为。要建立通报制度,定期召开新闻会,促进学校与家庭、社会密切互动,争取群众理解和支持,大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学校要结合当地实际和交通案例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三)各地区、各部门要对本地区和本部门车辆驾驶员进行宣传教育,教育司机文明行车,主动礼让校车,在全社会营造关注校车、礼让校车的良好氛围。
(一)积极取得政府的支持
大队积极取得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并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和各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借助外力,全面推进企事业单位交通安全工作,加强对单位干部职工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积极发动和引导有关单位广泛参与交通安全宣传工作。
(二)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大队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明确重点,把握重心,提高认识。把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作为做好公安交通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摆在各项业务工作的突出位置,充分调动与发挥民警的主观能动性,确保人员到位、计划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自上而下形成合力。
(三)思想观念更新
交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搞好交通管理工作单靠严格执法只能疲于应付,不能做到根本解决。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就是重点解决人的问题,解决人的思想意识问题,行为意识问题,是从根本上提高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因此要完成这项系统工程,关键要从思想观念上转变。
(四)措施扎实有效
措施是保障,用扎实有效的制度来保证宣传教育活动的落实到位。一是领导责任制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建立连带责任;二是调查访问制度。上门走访,听取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意见,提出下步交通安全宣传设想;三是定期回访制度。落实意见后进行回访,了解他们的想法和看法,总结经验做法;四是安全教育制度。充分发挥各校外辅导员作用,定期深入各中学、小学、幼儿园宣传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基础知识,形成制度,长抓不懈。并落实谁挂钩谁负责,确保教育落实。
(五)活动形式多样
大队在宣传活动上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而是动员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形成互动。一是送法上门。由宣传民警到辖区的单位、社区、学校等分发《道路交通安全法》、《交通安全教育读本》等宣传材料和宣传光碟,让行人,驾驶员都能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必须要遵守的法规知识;二是宣传图片巡展。宣传民警深入辖区的单位、社区、学校举办宣传图片巡回展览。在展览的同时发放各类宣传资料,并解答咨询,通过多层面、全方位的宣传,使交通安全真正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把“关爱生命,遵章守法”植入脑中;三是设立宣传台。在辖区各主要场所设立宣传点,向市民发放宣传资料,开展交通法规宣传及交通安全常识咨询服务,并在一些重要路口悬挂宣传横幅、标语,扩大宣传声势;四是签订责任状。与各单位签订交通安全责任状,取得单位的支持,并作为单位内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