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育的职业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职业规划 现状分析 策略探讨
从沈阳药科大学2011年毕业生择业总体来看: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远远超过了应届毕业生的人数,供需比达到1:6,远远超过了往年,说明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有着较大的需求量。这是对我校学生能力的认可,也是对我校教学质量的认可。但同时出现的问题是,毕业生的签约率并不高,毕业生在选择什么企业,从事何种工作的时候产生迷茫,造成了企业招不到人,学生也找不到合适企业的情况。这对用人单位以及学校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既耽误了企业正常的招聘计划,又给学校带来了就业压力。这应引起学生工作者的思索。笔者认为,这与对学生进行的职业规划教育有直接的关联。只要对学生做好相关的职业规划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提前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建设,清晰自身价值取向和择业方向,一定可以实现从容就业,达到企业、学校以及毕业生三赢的局面。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内涵
著名管理专家诺斯威尔曾这样定义职业规划的内涵: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具体来讲,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对自身的评估;第二,对外部环境条件的分析;第三,对职业目标的确定;第四,将职业目标付诸实践行动;第五,做到持之以恒,直到完成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通俗的说,就是如何把“我想做的事情”与“我能做的事情”有机结合起来,在社会的需求下如何实现的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对学生以职业要求为目标的管理,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楚自己的方向,明确自己的目标,使之自觉地按预期的要求开发自我,避免毕业求职时的盲目就业。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一项必修之课,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必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前很多学生对于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对自己适合从事何种工作充满着迷茫,也并不是十分清楚企业所提供岗位的性质及所需技能素质,这就导致许多学生毕业时仓促就业,盲目就业,甚至处在离业状态,不仅阻碍了其自身的发展。
(二)重要性。第一,使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自我,明确人生目标。通过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长处短处,从而能够更有针对性的挖掘自身潜力;同时使其清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地努力奋斗,拼搏追求,实现人生价值。第二,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认识到就业形势及社会状况。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得学生了解就业环境,了解市场需求,从而有意识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毕业后能更快的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第三,使学生能够更严格的规范自我、要求自我。学生一旦规划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奋斗的方向,从而产生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功效。这对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大有裨益。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不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将个人的自我规划和学校、社会的职业生涯指导结合起来进行。现阶段,学校里并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职业规划体系,职业规划教育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制度,对学生的职业教育更多的是集中在辅导员身上,而辅导员又并非专业的职业规划师,水平参差不齐,学生接受的信息不全面,有较大偏差,这样容易造成职业规划的迷茫。
(二)职业规划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学校的就业指导队伍是由学校学生处就业办公室和各院辅导员共同组成。就业办公室主要负责为全体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与咨询等服务,而各院辅导员则主要为本院学生提供辅导、咨询和服务。从事职业规划的专职教师偏少,缺乏专业化和职业化;而辅导员本身承担了了大量的学生日常管理和事务性工作,对职业规划的研究不够,缺乏系统钻研和全程服务,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三)对低年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力度不够。职业规划教育应该是一项长期工程,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不能仅限于大三、大四等毕业阶段。在低年级阶段,可以首先进行启蒙教育,树立正确的理念,有计划有规划的进行职业教育,在以后的学习生涯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所学学科的专业特色进行不断调整,到高年级的时候,便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四、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建设的策略探讨
(一)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活动,课堂是基础,故加强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是夯实基础之举。笔者认为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我认识、药学领域职业类型、当前药学行业形势与国家政策、不同药学岗位典型成功案例以及社会实践等。
(二)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教师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由于职业规划教育现阶段处于摸索阶段,客观现实环境以及学生对职业规划的渴求要求我们要有一支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团队。在这支队伍里,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指导经验的专家、学者组成。
(三)构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指导体系。注重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全程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应该贯穿整个大学阶段,不能到了大四临时抱佛脚,相关规划及指导在大一时就应该开始,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传输不同的规划方案。大学一、二年级是职业规划教育的预热阶段,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的主要特点和素质要求,如药房药师、临床药师、临床检查员(CRA)、药物生产研发、药物注册、药品销售等的,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力和目标性。
加强高校职业规划教育需要各部门、各学院群策群力,通力合作。就沈阳药科大学而言,针对我校在药学领域的专业特色,教育指导大生进行职业规划符合时代需要,有利于药学学科建设和学生个人自我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只要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职业规划教育一定会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提高就业竞争力。高职生涯规划教育就应从入学教育抓起,让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教师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平时的教学中,学校要构建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高职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成功打下扎实的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首要任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直接面向社会需求,以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因此,帮助大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自我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职场环境的适应力,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刻不容缓,主要的教育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要构建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是高职院校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任务,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在整个大学过程中全方位的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
1.建立专业化的辅导队伍,加强就业指导部门的建设。高职院校应启动在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计划,从新生入学开始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始终,针对学生不同年级的心理特点,分年级有重点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由于各高校仍以针对毕业生开展“突击式”的就业指导为主,而且内容和形式仍停留在求职面试、应聘技巧等内容,建立专业化师资队伍和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指导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充分挖掘校内现有师资资源,例如,相关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等加强对他们的定期培训和管理,不断提升生涯辅导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同时,也可聘请企业人力资源经理、成功人士、校友来校开展职业咨询与生涯规划方面的讲座,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一定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提高技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2.系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职业规划走进课堂。课程教育是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全程职业指导的一个重要载体。将职业生涯规划列入高校教学计划,成为大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同时还要增开实践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突出实践性、互动性和针对性。如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辩论赛、主题班会、创业设计大赛、寒暑假社会实践调查、参观企业、顶岗实习、模拟招聘会等。从而启发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对社会环境的认识,明确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合理制定自己的生涯发展规划。
3.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构建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长期有效的实践锻炼平台,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政策上的支持,为大学生提供有利的就业实践指导服务,最终保证大学生顺利就业、创业。
二、做好入学教育指导学生设计生涯规划
高职新生入校后就应及早进行入学教育,使学生尽早明确目标,在大学学习阶段注意训练各方面的能力,培养未来职业所需要的各方面技能。为将来毕业生求职增强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对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在入校后立即进行,许多高校都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开在第三年,内容多为求职技巧、注意事项等实用性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却很少,而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导致学生在求职中处于劣势。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首先,应让学生对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个初步的认识,使学生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次,开展专业专题报告会,明确阐述院系开设的专业在国内国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阐明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品质,了解所学专业知识能力目标、职业岗位要求、职业岗位前沿技术等。进而指导他们进行个人生涯规划设计,并引导他们从事于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相关的工作实践,以便获得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及实际工作经验。
三、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管理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作为大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首先,大学生应客观的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评估,准确的认知和定位。其次,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确定好大学三年学习的短期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和措施,培养自己达成目标所具备的各种能力。最后,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积极参加校内活动,尤其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了解自己的专业和市场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和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更应重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工作。要教育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认真谋划自己的职业规划,树立奋斗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启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议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2]李勇.构建高职职业化指导的新模式[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6).
[3]叶小小.浅议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J].潮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4]殷鸿炜.谈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
关键词:大学新生 职业生涯规划 实效性
按照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大学阶段当属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选择职业,设定人生目标,制定人生计划,树立良好形象以及坚持学习”。因此大学时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整个人生的职业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一年级是四年大学生活的起点,也是职业生涯的早期准备阶段。这个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帮助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及早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确立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然而,当前大学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总体效果不是很理想。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认知和专业认知,职业目标定位不符合自身实际,职业生涯规划的执行力较差。那么,作为育人部门的高校,该如何提升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分析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高校教学计划。一时间,国内很多高校开始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在大学新生中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够
笔者通过对授课班级的调查,发现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在高中了解过职业规划,并做过自我认知方面的相关测试,绝大多数的同学是第一次听说职业生涯规划。而且同学们都存在“我们才大一,谈职业生涯规划是不是早了点,四年之后的事情谁知道呢”这样的心理。所以,如何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是摆在高校教育者们面前的难题。
2.大学新生对自我认知和专业认知不够
由于大学新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处于形成和完善阶段,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不是很了解,高中又缺乏相关的职业规划教育,所以很多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的时候,并没有根据对自身的认知来选择,对专业未来的对口职业,也缺乏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3.大学新生职业目标定位不符合自身实际
职业目标的设定,应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环境等信息作为依据,它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关键。而当前大学新生在制定职业目标时,由于对自身认知和专业认知的不清晰,出现职业目标设定过高和不符合自身实际的现象。
4.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执行力较差
一个好的规划最终需要落实到行动上。当前很多新生在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撰写之后,就将其束之高阁。规划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一回事,不利于职业目标的实现。
二、影响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效性的原因
1.高校对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不够
受传统就业指导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高校把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同于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教育,重在指导学生如何掌握求职技巧,从而顺利就业,忽视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了解职业环境以及思考职业生涯决策,即对大学新生这部分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比较缺失。当然,也有一些高校对大学新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不能实际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另外,很多高校尚未成立专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只是由高校的就业服务部门来附带完成,在人、财、物的投入上也不够,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开展
2.缺乏专业的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
由于国内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间较短,还是很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由就业服务中的工作人员和辅导员兼职完成,他们当中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平时承担的学生管理工作又较多,很难集中精力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所以,这种类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的实际指导意义并不大。
3.缺乏对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后续管理和跟踪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自我认知、职业认知以及职业目标会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然而很多高校在帮助新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确立职业目标之后,就没有后续追踪和反馈。直到学生到了大四,才开始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教育,忽视了二、三年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拓展教育。很多新生做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案,却没有执行力,目标自然也难以兑现。也就是说,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间有脱节,并未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缺乏连贯性。
4.缺乏完善的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目前,高校对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集中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及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向新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概念,指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树立职业目标以及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讲座也基本是请教授或专业负责人介绍专业的发展前景以及未来的就业趋向。相对来说,教育形式单一,很多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都停留在理论上,撰写的职业生涯规划书空泛,可行性不强。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职场教育近年来,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学校教学中较为活跃,对于更好的促进中职生适应市场竞争起到了较大的帮助作用,中职学校实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其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中职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但中职生由于自身因素限制,学习基础较差、自卑心理较强,对于进中职校是无奈选择的错误认知,更别提未来的发展规划了。因此,加强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更好地融入校外职场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
一、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结合校外职场教育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学科在美国的发展已经有50年历史,欧洲发展有30多年的历史,而在我国台湾的发展也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但在我国大陆虽然有些学校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但相关体系的完善仍然较为欠缺,国际上已经形成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对于中职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市场竞争越发激烈,校外职场教育充分渗透了市场竞争,对于中职学生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校外职场教育相结合,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感受职场竞争,从而不断激发自身的学习动力,更好的提升职业素养及市场竞争力。
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结合校外职场教育的策略
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
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中职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中职校的学生年龄大都在17~21岁之间,正处于发展职业理想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摆脱家长和学校的束缚,对于一切事物的思考都更多的掺入了自己的意愿,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想观念。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不一定会形成正确的职业观,由此影响其未来发展。对此,中职校应当给予学生适当的职业理想教育,帮助其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职业目标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主要是认真学习,提高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好加入社会竞争,进入企业发展的各项准备。长期目标主要是指将来校外实习进入社会后,寻找适于自己发展的工作环境和岗位,为自己的未来发展设定明确的职业目标,并一步步地实现目标,从而完成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通过为中职生进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制定务实的目标和实施步骤,为中职生的职业理想实现创造了条件。
2.将市场竞争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学
学生不同于已经加入社会发展的人们,他们身处校园,不需要为吃饭和住宿发愁,因此也就缺乏生活压力,再加上没有参加工作,感受不到众人竞岗的压力,从而使得他们竞争意识,也不明确自己应当加强哪一方面的素养,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迷茫,由此难以更好地进行学习,积累经验。对此,中职校应当将市场竞争引入到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当中,促使学生充分感受当前竞争的激烈性,产生危机感。中职校可以在学校里开展各种实践基地,如超市、小型工厂等,鼓励学生竞争上岗,同时指导学生根据工作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以更好的满足岗位需求。
当前,市场竞争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由此也使得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中职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通过将市场竞争引入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过程中,可以促使他们充分感受市场竞争,学会如何适应竞争,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不断完善自身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3.邀请专家开展职业教育讲座
校外职场教育主要是针对已经参加工作的人群开展的,这样可以促使他们更好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参与市场竞争。中职生虽然还处在学校里,对于外面的世界不够了解,即使他们希望感受社会竞争,也无从着手。对此,中职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应当邀请社会上的各行业专家到学校里开展各种关于社会发展的讲座,帮助学生认清楚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职场工作理念等,对于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的能力,如何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等,同时在教学中还可以为学生播放关于面试求职的视频,促使学生更好的感受就业过程中所要面临的各种困难,以不断强化他们的心理素质,做好参加工作的准备。我在教学中分别请了沈阳辽石曲轴人力资源部长:陈迪,沈阳机床银丰铸造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赵秀梅及我校优秀毕业生:沈阳市大光绿色科技公司经理姜大光等,这些在求职就业用工一线上打拼多年的专家、成功人士都是在社会上发展多年并充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邀请他们帮助学生如何求职就业、正确认识自己、规划自己的职业未来及讲述自己的成功奋斗史,通过这些生动的校外职场教育专题讲座,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促使学生充分理解成功的不易,对于自己的职业目标也会重新规划,以切合实际,也提高了本学科的教学效果。
4.提升中职生的综合素质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农村中职校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总体文化素养水平不高,由此使得其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此外,社会发展对于道德素质也提出了要求,如果缺乏道德素质,会比缺乏专业技能更可怕,但就当前的中职教育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其的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对此,中职校应当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与校外职场教育密切结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不仅需要专业技能,更需要文化技能和道德素养,只有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够真正的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更好地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
三、结束语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必然发展成为中职校的重要教育内容,对于中职生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中职校应当将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与校外职场教育紧密结合,向中职生充分渗透职场中的竞争压力,以促使中职生能够在压力中不断完善和提升,更好的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余道海.优化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四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0,(01).
[2]韩静.我的未来我做主——中职学校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0).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学;科研;教师业绩评价;协同管理
作者简介:兰春(1969-),男,天津市人,天津职业大学职教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科研规划项目“职业院校科研能力提升与科研成果转化问题研究”(编号:201402Y35),主持人:陈保荣。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3-0038-04
大学的功能之重聚焦于教学与科研大抵始于19世纪初起德国洪堡的理念及柏林大学的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大学的使命在于使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包括我国大学在内的世界范围的大学,教学与科研双轮驱动成为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我们将视线面对现实,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学与科研”的定位受到挑战,特别当我们关注我国职业院校,发现一些职业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合理定位被异化,既阻滞了教学也遏制了科研,造成轻教学、重科研;教学软指标而科研硬框框,更进一步造成科研泡沫化、市场化和学术不端现象并存。本文在开列教学与科研异化现象的基础上,探析问题的致因,并着重分析问题的化解途径。
一、职业院校中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异化现象
“异化”作为哲学用语,指将自己拥有的东西转化为同自己对立的东西。本文指在一些职业院校中由于没有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而使科研与教学都受到严重影响,与最初的构想南辕北辙,甚至成为在某种意义上的“破坏因素”。
现在的职业院校大部分是由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成人高校和中专升格,即“三改一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层次职业学校。起初,职业院校对科研并没有具体的要求和目标,教师搞科研也更多的是“自在之为”或“职称驱动”。自2011年召开首届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倡导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以来,职业院校大兴开展科研之风[1]。在机制方面,许多职业院校将科研任务纳入全员绩效考核设计中。并成为考核教师是否合格的硬件。依笔者看来,职业院校如果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一定能够促进其健康发展。但现实地看许多院校出现了异化现象,这是需要职业院校厘清与调控的。其异化现象的主要表现如下。
(一)教学与科研的双向背离
许多职业院校在内涵建设,争创一流、示范、骨干、品牌、特色等理念的影响下,将科研作为制胜的“法宝”,将追求科研项目及成果的数量与质量的任务传导给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方面的偏颇:一方面,许多教师绞尽脑汁、想方设法争取多立项,由此势必牵扯了教学精力。同时,许多情形是由于缺乏纯粹地科学精神和研究素养,致使在结题时集中拼凑材料,制造出大量缺乏价值的成果。科研上泡沫浮夸,教学上精力被瓜分,导致“两败俱伤”。另一方面,许多职业院校科研内容偏移“正轨”。职业院校科研的优势与目标重心应是技术应用型的、技术服务与咨询型的,适宜以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并要有利于教学。可是,许多科研项目既与科研、生产一线需求、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无关,也与教学本身无关,客观上导致科研与教学、区域经济等割裂开来。
(二)科研成教师业绩评价的“主宰”
随着科研成为职业院校教师绩效量化考核指标,科研在教师的考核和工作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一般来说,科研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研究论文、学术著作和科研项目等。教学工作表面上是硬任务,因不便于量化,形成软评价;科研工作表面上是软任务,因便于量化,形成硬评价。从时效上讲,科研业绩时效长,而教学业绩时效短。科研成果署名是个人,不管何时何地,只要遇上考核、奖励、评职称和升职等都可以用上,而教学工作很难得到适当的评价。这就导致科研业绩成为“主宰”教师全部工作业绩的指挥棒。由此决定了教师工作业绩的优劣大体上可以用科研指标来衡量的事实,而教学工作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边缘化的东西了。
(三)教学与科研工作量攀升愈加使教学边缘化
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来,职业院校的招生模不断扩大,师资力量却明显缺乏,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日益扩大,导致教学工作量急剧增加。此时,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工作量已经处于超负荷状态,可硬性的科研任务并未减少反而也随之增加。而且许多职业院校还逐年提高“科研GDP”的指标,制定更具“诱人”的激励和奖励办法,以致有些科研奖金数倍于教师上课所得。教学工作量与科研工作量同时增加使两者在时间与精力上面难免就会存在着冲突。于是,教师通过权衡利弊,不得不将大量的精力转移到科研工作上,而将日常教学工作作为“兼职”,尤其是在课前准备和课后工作上敷衍了事。导致学校教学质量有所下降,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四)教学经费固定性与科研经费机动性进一步催化教学与科研合理关系的偏离
一般说来,公办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是按在校生人数或办学规模由国家直接拨款。在相对稳定的办学规模下拨款经费就相对固定,不会大幅增加或减少。拨款经费多少主要与人数成正比,教学质量高低差异并不影响拨款经费。而一些专项拨款,如国家级和省级的示范校、骨干校建设,资源库、实训基地建设、课题等项目则先由职业院校申报,经过评审通过后才能立项。若立上项就意味着该所职业院校能获得数额不菲的专项经费,其办学经费就比较充足。申报这些项目都是要求学校用已有的科研成果作为支撑的,为了让学校能够获得更多的教育经费,达到“科研兴校”的目的,职业院校只有采取措施应对这种固定与机动的拨款机制。造成职业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地位发生变化,科研不断受到重视,而教学却进一步受到冷遇。
二、职业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失衡的原因探析
职业院校教学与科研失衡关系所产生的最严重后果就是功利化倾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学业绩难以在短期显现,再加之一些院校的错误导向等,教师的价值取向自然就维系于科研业绩的“盲目攀高”。这种功利化影响下的科研工作看似成果丰硕,但现实是尽管论文数量、科研立项很多,可原创性成果和社会价值较大成果却鲜有出现,反而牵扯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势必减少。导致学校教学质量有所下降,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同时,许多教师在面对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重压下,时常在时间与精力上陷入顾此失彼的境地。产生了严重的焦虑和倦怠情绪。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从管理视角看有如下一些原因:
(一)客观上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偏向科研
许多职业院校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定没有很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而是一味效仿本科院校的做法,因追求科研成果而造成绩效考核体系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不和谐。职业院校的绩效考核体系中要求,教师既要承担定量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又要完成定量与定性兼具的相应级别课题与论文的科研任务。这种只重结果不问过程,只讲成功不许失败的科研要求是明显违背科研规律的。教师处在这样的教学与学术环境中,面临来自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肯定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观察发现,许多院校在全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上明显存在有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例如,教学方面的要求与项目偏少,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也多为定性的,而科研方面的要求不仅项目丰富,且等级划分明晰,对科研“质量”与“档次”赋予量化分值。科研评价只以教师的科研成果产出为准,没有考虑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教学评价则只看教师是否完成工作量,是否遵守了教学秩序。这种看似公平的评价体系致使教师的教学评价难以科学有效,而对科研评价却只重科研表面不重科研实质。
(二)校际之间和教师之间的竞争焦点系于科研
随着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逐渐深入,许多院校开始将科研作为内涵建设的切入点。这就形成了院校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教学方面,而且更体现在科研实力方面。科研强的院校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以此可以为学校向国家和社会争取更多资源。在这种导向的指引下,学校将科研作为强校的重要举措,重科研、轻教学的氛围愈演愈烈。
在现实中,职业院校之间的竞争体现在争示范校、骨干校、特色资源建设、实训基地和科研项目等上。学校的科研实力是决定许多项目申报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为了提高学校的地位和声誉,抓科研成为重中之重的要务。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同样要把科研作为竞争的“利器”。一是科研任务是学校明文要求的,完成科研基本任战淌Σ拍茉诩ㄐЭ己酥写锉辏欢是教师之间要为岗位聘任,晋级展开竞争,科研成果数量越多,级别越高,获得聘任和晋级的可能性就越大,就意味着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认可。
(三)科研管理理念的功利化
职业院校的教师应该搞科研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学校究竟为了什么要求教师搞科研和教师为了什么搞科研必须要有正确的导向。在现实中,许多职业院校的功利化倾向十分明显,科研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项目,并在争示范校、骨干校或其它项目等中起到作用,学校要的是科研的数量和等级以及由此得到的实际价值,至于科研的内在品质并不关心。这种通过强化科研实现诉求的方式只能强化职业院校科研的功利化倾向并使之泛化。
(四)科研导向的职称评定制度
如今,教师不管是评哪一级的职称,都要有拿科研当“硬通货”,并且科研的必备条件还逐年加码。如原来某教师的科研成果符合评教授的条件,现在只符合评副教授的入门条件了。年轻教师只要一到校就要树立强烈的“科研”意识,就要着手准备科研,而且要多多益善。这种科研导向的职称评定制度致使教师在不受教学质量影响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高一级职称,而没有课题、论文、著作等科研成果的教师,即使教学再好也无济于事。很多教师为了自己的职称奋斗,把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工作中,在教学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三、职业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纠偏的回归路径
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这就需要从更新观念、创新制度和完善措施上创造有利条件。职业院校不能照搬、模仿普通高校的管理经验,应该首先做好定位,然后再从管理和制度层面实现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恰切与协调。
(一)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
《国家中长期教学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职业院校要制定有利于教师以教学质量为本,以科研促教学,引导教师主动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政策。对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取得的业绩和成果,要作为教师聘任和晋升的首要条件,这样才能真正使教学工作处于中心地位。同时,教师评价制度也应兼顾教学与科研的合理关系。学校评价教师时,就应该有机结合教学与科研两个方面,而不是使教学和科研之间形成博弈关系。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评价体系要能全面反映职业院校的教学与科研之间是否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应该在重视教学工作的基础上重视科研,应该以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基准对学校进行科学评价。
(二)合理定位教学与科研
职业院校教育目标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其定位应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开展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工作,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其中心工作。职业院校教师必须首先安心于教学,科研的重心必须服务于教学与区域经济发展。依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科研应侧重于教育教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两个方面。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中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问题是推动职业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职业院校要发挥服务于地方经济、产学合作的优势,利用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以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或成果转化为项目,从而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同时,学校要对科研成果进行科学的价值评价,将价值评价与对学校发展,特别是对教学的改革及促进作用作为指标,改变只以发文刊物、项目来源等作为考量指标,对有价值的成果大力推广。
(三)对教学与科研进行协同管理
从职业院校管理者的角度上讲,职业院校教学与科研之间能否搭建起和谐、共赢的关系,改革管理方式是关键。改变过去教学管理部门只管教学,科研管理部门只管科研的条块管理方式,应实行协同管理方式。将教学与科研纳入到一个管理体系中。做到:一是职业院校可以统筹安排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合理分配教师投入教学与科研的时间、精力,实现教师对教学与科研活动的良性循环,确保顺利完成教学与科研任务。二是职业院校可以制定协同管理措施,从教学与科研的性质和内容上进行相关度分析,以检验科研能否反哺教学或是教学能否促进科研,改变过去因教学与科研分别管理而产生的应付式教学,以及低水平、无关性的科研。因此,协同管理方式可以使教师觉得,从事科研不仅不会成为教学的负担,还能够发挥教学指向的作用;而从事教学也并非单纯的教育活动,可以成为教师科研的重要载体和途径[2]。另外,还要遵循科研规律,科学研究不是只有成功,没有失败;也不要只重结果,不问过程,总之科研管理制度不能违背科研规律。
(四)引导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职业院校教师的角色要集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于一体,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路子。职业院校教师要充分利用产教深度融合的优势,积极开展实践研究。例如,应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效果研究;加强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研究;应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等[3]。职业院校还要发挥办学定位服务于地方经济,利用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以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成果转化为突破,面向地方行业、产业,从生产一线的实际中找目、找课题,开展技术报务。如果以产学研一体的理念引导教师,则科研活动不仅不会阻碍教学的发展,相反会大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4]。因此,为了避免科研与教学的矛盾,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特长、兴趣以及特点,将科研内容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促进共同的发展[5]。
参考文献:
[1]孙毅颖.对高职院校科研问题争论引发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92-95.
[2]曹如军.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1(1):52-55.
[3]罗星海.高职院校“十三五”科研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