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乐教育职业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视障儿童的概念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视觉障碍儿童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以做到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的0—18岁的少年儿童。”①基于此概念,视障学生的生理特点是视力受损、视力障碍;导致视障的原因具有多样性与不确定性;虽存在视力障碍,但他们仍然能够接受教育。综上所述,视障学生就是指处在一般的学生年龄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视力受损或视力障碍,仍在学校中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或青少年学生。视障学生的优势之一就是听力十分敏锐,对于一个人的印象、判断对方的模糊信息,都是通过听这个人讲话的语气、语调、语速来完成的。为了更好地发挥视障学生的听力优势,促进原有的音乐教育方式的改变与进步,从而促进视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探索一种更具有创新性的、更符合视障学生本身特点的音乐授课方式。小组工作作为一种具有灵活性、互与学习性的社会工作方法应用于视障学生的音乐教育中,能够对探索视障学生音乐教育方式的新思路有所启发与帮助。
二、视障学生音乐教育的小组课程设计
音乐课程设计主要从视障学生的特点与需求、音乐教育的现状与音乐课程三方面出发,综合考虑视障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具体发挥,以利于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促进个人成长与成熟,因此将音乐课程以专题的形式,通过小组学习的方法开展。专题一:乐理知识讲解这一专题主要是为视障学生以后对音乐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乐理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必要性,只有打好了理论的基础才能够在声乐学习、器乐学习甚至乐曲的创作方面有所突破与进步,乐理知识的讲解包括对基本概念的把握。比如音、音调、音高、音域等等,都要清楚这些基本的元素。其次就是对音符的划分,对音的高低与时值进行一个把握,附点音符知识的学习等等。这些知识不仅是为以后的音乐学习打基础,更是走音乐专业化道路学生的必修课。专题二:盲人音乐名家故事分享这一专题设计的意义在于弘扬一种榜样的作用,在国内外都有成功的盲人音乐家,不管是在歌唱方面还是乐器演奏方面都不缺乏这类人才。通过对成功音乐家的故事分享,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对待音乐课程的态度也就更为认真,在音乐学习方面也就更为用心。专题三:旋律与节奏的学习这一专题的学习同样是一个必要性学习的内容,学会如何识别不同音乐的旋律、节奏不仅对声乐的学习有帮助,更是对器乐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对于乐曲旋律与节奏的把握有利于音乐曲目的鉴赏,把握音乐作曲家作曲的内涵与所要表达的情感色彩,从而对深化乐感有很大的帮助。专题四:声乐基础学习这一专题所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对视障学生的歌唱能力进行培养,学习一些简单的基本的发音技巧,并教授一些简单的歌曲,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与互助,完成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这个过程需要老师的指导,但老师的作用并不是主导。专题五:器乐基础学习器乐学习分为很多种,可以是对单一器乐的学习,比如教授如何吹口琴,因为口琴不需要用眼睛来观察,而且简单易学,携带方便。更主要的是对有天赋与兴趣的同学进行培养,其他的同学可以作为一种兴趣与爱好。专题六:名家名作解析对于名家名作的分析这一专题,形式就类似于讲座。可以请专业的人士来对某一首乐曲或某个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讲述给学生听。也可以由学生来收集资料,在课堂中进行分享。了解名家的名作对于乐感的培养与形成、音乐体悟能力和音乐素质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专题七:对于音乐职业规划知识的讲解这一专题针对的是视障学生的就业需求来讲的。音乐可以作为一门职业来发展,通过对音乐职业规划的讲解,能够为视障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及其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方向作出明确的解释与方向定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视障学生的就业问题,减轻其家庭负担。专题八:音乐治疗知识的普及这点需要专业的人来进行讲解或者播放有声视频,让学生的家长明白音乐疗法,走进音乐治疗。同时根据视障学生的情况,专题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去做一些恢复练习,从而有利于视障学生视力状况的矫治与恢复。八个专题根据不同的学校教学计划的不同,可以进行调整。考虑到视障学生的接收能力与应用能力,计算期数为一学期。
三、结语
(一) 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就目前中职音乐教学而言, 基于其自身在音乐教学方面经验的缺乏, 因此其多通过拿来主义将高专甚至本科院校中的音乐教育模式引入到中职院校当中, 来仿照其建立音乐教学体系。但实际上每所学校其教学体系的建立都是在对自身教学特点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来制定的, 具有极强的针对性。通过此种拿来主义而制定的音乐教学模式, 不仅不符合中职院校音乐教学特点, 还会对其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造成严重的干扰, 使其中职音乐教学缺乏针对性, 这无论对中职音乐教育的完善还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都是极为不利的。
(二) 学生质量参差不齐
中职院校主要是面向初中毕业生群体进行招生, 这些学生之所以选择到中职院校中进行就读, 多数是出于其文化课程学习成绩不理想, 无法顺利进入到普通高中进行就读。虽然也有部分学生是出于未来自我职业规划考虑, 希望通过另辟蹊径到中职院校中学习一门必要的职业技能来实现自我发展, 其自身综合素质水平与普通高中生相差无几, 但这类学生在中职院校学生总数中占比极小, 中职院校中大多数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都相对较低。学生质量的参差不齐, 对中职音乐教学的有效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很多情况下同一音乐知识的教学, 在高职中也许一堂课就能够讲明白, 而在对于中职生而言需要通过反复的讲解、训练才能够让全部学生掌握。尤其是对于音乐教学而言, 一些学生自小就接受过良好的音乐培训, 在音乐素养方面表现极为突出, 而另外一些学生过往并没有音乐培训的经历, 这就形成了对同一音乐内容的教学, 学生掌握程度不同的现状。
二、中职音乐教学完善对策
(一) 更新教学理念
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极具指导意义, 是保障教学实效性提升的关键性内容。因此, 为促进中职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 首先需要广大的中职音乐教育者在新课改的倡导下, 从中职教育特点出发, 积极更新音乐教学理念。具体来讲, 一是, 要深化对中职音乐教学特点的认识, 促进中职音乐教学目标的明确化。中职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虽然在人才培养方面中职与本科、高专同样, 需要通过对学生理实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实施, 来对学生开展包括基础文化知识、实践创新能力、职业技能等在内的职业素养教育。但基于中职、高专、本科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特点, 使得其各自在人才培养侧重点方面有所不同, 尤其是中职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各岗位一线高素质、高技能等基层人才的培养。二是, 要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针对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掌握情况、音乐学习需求等来对学生开展极具针对性的音乐教学, 促使学生多元化的音乐学习需求得到满足。
(二) 完善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方式方法是知识向学生传输的主要途径, 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师教学实效性的高低, 为此教学方式方法的完善一直以来都是各个专业历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所在。同样通过上述对中职音乐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其问题多来源于中职教育的特殊性, 因此在教学方式方法上, 不仅要求教师能够紧密结合音乐教学特点, 对学生开展音乐理实一体化教学, 促进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全面培育。同时在教学方式方法的选取和运用上更需要教师能够严格遵循中职教育的特点来进行, 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来突出中职音乐教育特色。具体来讲, 首先, 中职学校要大力开展教学改革, 倡导全校教师结合中职教育特点, 来开展新课改工作。其次, 教师要在新课改的影响下, 转变自身以往灌输式、填鸭式等落后教学方式方法, 结合音乐教学内容对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音乐情境构建等形式各异的教学方式, 并积极引入现代化教学技术, 对学生开展微课、慕课音乐教学。最后, 教师要认识到中职音乐教学对象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 通过对每一位学生音乐素养的摸底调查, 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状况, 以此来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出极具个性化的分层教学计划, 对学生开展音乐分层教学, 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教师的深切关注下实现音乐知识、素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温景波.浅析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及教学法[J].职业, 2017, 13:109-1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音乐教育 定位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高校不断发展教育改革,让音乐教育的理念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音乐教育的目的除了向学生传授音乐所包含的基础知识,还让学生体会到音乐教育中所独有的情感教育功能,让学生的感性和理性得以培养,进而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不同,社会需要的音乐人才更应该注重培养自身的个性化和多元化,有较高的创新意识,能够进行精神塑造和能力的培养。目前高校的教育形式还是传统形式的音乐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技能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方面的培养出现了漏洞,让高校的音乐教育并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更好定位高校的音乐教育,对其教育理念、制度、方法等进行创新和改革,以培养出能够适合社会的音乐人才。
一、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的定位
(一)陶冶情操,启智健体
在教育这个大行业中,音乐教育也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分支。自从有了音乐教育,其就直接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到了一起,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还分专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普通音乐教育主要注重对审美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经过音乐教育之后有一个更加和谐健康的身心。著名思想家卢梭就曾说过“美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让人能够全面发展”。著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亚里士多德也说过:“透过音乐能够让人的灵魂品质得以提升,所以,我们必须要很好的利用音乐的这种力量来为后代造福”。早在13世纪时,在西欧就已经将音乐、几何、数学和天文学作为当时大学内的“四科”,让高校以“才”作为教育学生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社会对人才进行判断和选取的主要依据。所以高校音乐教育应很好的把握住“陶冶情操、有益身心发展”的成效定位,从而更好发展自身。
(二)学习技能,服务社会
高校内的音乐教育首先要有比较明确的职业规划和技能培训要求,即让音乐教育与就业目标之间形成直接连接关系,紧抓音乐教育的基础技能工作,让学生能够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只有在了解了音乐的基础理论后,在与社会需求相联系,与社会需求相一致,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和实践来与社会相接轨。因此,音乐教育的改革应该与实践联系,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另外对学生的教育成果的检验也要与实践挂钩,让学生真正有能力去就业。音乐教育的创新应该彻底打破传统音乐教育模式,从社会需求出发,用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音乐教育的改革;将音乐教育的观念进行深化,让其超越普通的审美与认识;让学生积累较多知识与经验,利用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来制作音乐;音乐教育知识的结构也要不断创新,不断套索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型音乐教育知识结构。人才素质的高低可以看其“能”的高低,这也是当今社会对人才进行评价的标准。高校必须要将音乐教育定位到“学习技术、服务社会”的实践层次上。
二、目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不理想
相比于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高职院校的音乐专业有更大的就业难度,音乐专业没有过大吸引力。在招生方面就让高职院校处于非常劣势的地位。招生生源对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而言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对其专业的发展起到直接阻碍作用。另外高职院校有着较短的学期制度,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专业水平就已经毕业。而且高职院校在合并升格方面都是基于中专院校而形成的,相比于那些老牌的本科院校而言在师资队伍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再加上其人数较多,对其进行人员调整有着很大的难度。
(二)教学与社会脱节
音乐教育在一般情况下只有个别重点专业音乐教育院校才设有表演系,一般都学校都是师范专业。这就让音乐专业的未来发展和就业受到了很大限制。而且对于那些表演系的院校,他们在教学方面与社会需求有较大的脱节。音像市场上大部分都是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古典音乐的地位很低。这也充分表现出了我国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违背的特点。
(三)教学科研滞后
对于任何的专业教育,其教育科研水平高低与其专业的前途和发展前景有着直接关系。科研水平较低也是音乐专业发展的困难之一。教师在价值取向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再加上经济危机的影响,让诸多教师都为了挣钱而不断外出表演或者校外带班。而且科研滞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其教育科研机制不完善。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他们没有一定的资金、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和生源,更别提教育科研活动了。
三、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改革措施
(一)改革课程设置,实施多元化教育
首先应该让音乐教育与文化市场需求想挂钩,文化市场需求的合唱指挥、舞蹈、声乐以及钢琴等主专业课程外,还应该多开设一些通俗唱法、录音制作、电声乐队以及制作等课目,进而来挺近文化市场的需求。为了追求时代需求,更应将这些课程作为教学重点内容,进而为学生未来就业打好基础。对学生实施多元化教育,让学生能够有较宽的就业前景和范围。传统形势下的单一培养教学模式让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只能从事简单的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就业方面根本别无选择。因此,要想发展音乐教育,就必须要先将音乐就业的前景拓宽,并在院校内设置更多的对口专业,比如舞台表演、社会音乐生活、社会娱乐以及旅游公关等,进而让音乐专业毕业生由更广的就业空间。
(二)扩展就业方向,提高就业率
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素质化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使得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也得到了更多的教育投入和经费,让音乐人才开始逐渐增多,进而使得音乐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供大于求的局面。对于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而言,在培养音乐人才时应该把握好自身教育的位置,通过创新和改革来不断提升自身院校的音乐教学能力,让音乐专业有较大的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让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有宽阔的发展前景。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教材体系应该根据当前社会需求而定制或建立,最好能够组织一个编辑小组,根据专业音乐院校的教材来编写符合自身院校发展、与时代接轨、教育内容丰富、有清晰的结构和多样化的载体形式的教材体系。然后再依据教材内容制定院校授课的模式,增加课堂效率和内容实用性得以提升。因此应该加强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让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有一个整体提升,所以要招聘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另外还要多鼓励在校教师在职申请职位。学校还要多让教师外出培训以提高自身能力。只有让高职院校有一个较高的科研水平,才能带动自身教育的发展。
四、结语
对于我国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而言,其不仅要与本科专业的音乐院校相异,还要能够与高等教育的层次相平行,不能把自身音乐专业教育定位到高等院校的普通音乐教育或者高师音乐专业教育的位置。让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多结合社会市场的需求,让其教育的目标多体现在学生的就业前景方面,即以音乐教育的实用性、综合性为主,创新教育模式,普及教育对象,增强教育效果,进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让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有一个更加明确的未来目标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晓楠.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10(04).
[2]韩静,张胜芳.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发展研究[J].科技信息,2011(10).
[3]王俊英.浅谈对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几点看法[J].职业技术,2010(07).
[4]杨娟.浅析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J].青年文学家,2011(13).
[5]龚亚虹.论高校音乐表演类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J].音乐探索,2010(01).
混沌理论的主要特征表现在:
(一)随机性特征。事物内部的随机性产生的不规则运行轨迹通常是混沌状态的根本原因,在对数学模型的演化中,即使参数和初始值都是确定的,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干扰下,系统在运转时往往还是保持了很大的随机性,表现出一种混沌状态,这种随机性来自于系统运转的内部,科学家通常称之为内随机性。这种随机性往往表现出强烈的不稳定特征。(二)敏感性特征。混沌理论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无论是高级的还是低级的,连续的还是离散的,保守的还是耗散的,与时间有关还是空间有关的,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事物在系统运转的时候对基础初始值的极大敏感性。正所谓“失之毫厘差以千里”便是这种敏感性的真实写照,这种敏感性反映出了系统内部随机性的强烈影响,也反映出了一个系统经过长时间的运转其结果会怎样是具有不可预测性的。(三)混沌序特征。虽然从宏观的整体的角度看,一切事物的系统运行都是由混沌状态到有序状态最后再到混沌状态的一个发展过程,混沌现象体现了无周期性、非线性的特征。由于这种特征普遍存在,因此,又呈现出一种有序状态,只要进行精确的、系统的、全面的数据分析,是可以从混沌现象中捕捉到有序的运动轨迹的,中国有句俗语教“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很好的解释。混沌理论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系统运行的随机性,描绘其运转的基本特征,从而认识混沌进而利用混沌。从应用方面看,已经出现了基于混沌理论的生物工程研究、天气系统研究、非线性机械故障诊断等。在学科体系中也有不少学校引入了混沌经济学、混沌管理学、混沌力学等交叉学科。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从教育过程的长期发展看,离不开混沌理论内在特征的指引,正所谓“一样的教育条件、一样的教育基础、一样的学生类型却产生了不一样的教育成果”。即使在不受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其教育结果也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如何在混沌中抽丝剥茧,把握音乐教育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对提高音乐教育效果意义重大。
二、高校音乐教育的混沌性分析
(一)高校音乐教育的非线性特征首先,从高校音乐教育的思想认识方面看,1988年的《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普通高等学校必须把艺术选修课逐步纳入教学计划中”。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高校音乐教育状况虽然有了一些改善和提高,但目前为止,除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外,鲜有普通高校将系统的音乐教育纳入到日常教学计划中去,国内大部分的高校对于音乐仅停留于赏析层面。这源于人们没有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美育不可替代的重要媒介作用,他们片面地认为,在高校内通过团学组织,举办一些社团,组织几场文艺活动,带领同学们唱唱跳跳愉悦一下身心,活跃一下校园氛围,就已经发挥了音乐的价值了。在我国当前的教育背景下,一些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仍然偏重社会需求,重功重利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这就会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人文知识储备不足,艺术修养及审美能力极低,想象力、创造力更是无从谈起。其次,从高校音乐教育开展效果方面看,音乐赏析课程、文艺汇演、专题讲座是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高校音乐教育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塑造人格、陶冶道德情操、开发智力、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各高校每年为此投入了巨大的师资、物力、财力。从教育实践的效果来看,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汲取到的音乐艺术养分却少之又少。有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同学不知道巴赫是谁,不知道小提琴有几根弦,也分不清交响乐队都有哪些乐器,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更加肤浅,能够识谱或是掌握一种乐器的同学占极少数,系统学过音乐的更是寥寥无几。虽然音乐教育选修课程已在国内各个高校开花落地,但当代大学生的音乐艺术素质普遍不高,音乐知识修养极其薄弱也是真实存在的现象。按照人们的愿想,在高校大力推行艺术教育的背景下,社会上应当形成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而现实情况与在高校开设音乐教育课程的初衷极为不符,体现出非线性发展特征。单一的、简单的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无疑是原因之一,这种培养模式忽略了音乐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内涵价值,脱离了培养当代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目标,也就失去了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理论意义。(二)高校音乐教育的初值敏感特征根据混沌理论的初值敏感性特征,不难分析出,对高校音乐教育发展过程而言,任何一个初始的微小差异对结果的影响都可能是巨大的。就像“丢了一颗钉子,输了一场战争”的谚语那样,显示出事物发展内随机性的强烈影响和不可预测性。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从宏观角度看,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因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学校外部,另一方面来自学校内部;从微观角度看,一方面来自教师,另一方面来自学生。学校外部主要有社会认知、行政决策、艺术氛围、基础教育模式等产生的影响,学校内部有行政决策、师资结构、资源配置等产生的影响;教师主要有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规划等产生的影响,学生有家庭环境、成长历程、受挫经历、课业压力、心理健康等产生的影响。社会及行政决策单位对高校音乐教育发展重视程度不够、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本位功能缺失、高校音乐教育师资配比不均衡、配套设施不完善、教师职业发展定位不准确及培训不系统、学生日渐繁重的课业压力以及周边事物变迁引起的情绪波动、学生成长过程中在某一次音乐活动中受到挫折等,这诸多因素都会对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本位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三)高校音乐教育的混沌序特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高校音乐教育的非线性和初值敏感性特征造成了结果的无序性,而发展至今天,高校音乐教育的培养模式和发展方向又有着有序性。这是因为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的对象是人,人的发展总体上是有序的,这就决定了教学的有序性和教学必须符合教育对象发展的顺序性。同时,每一个学生无论是否具备天性,都享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教师固定的课件和讲授方法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逐渐缺失对课堂的兴趣;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水平明显较高;学生在考试周和主专业课程较为集中的学期会产生烦躁情绪,进一步影响对音乐相关课程的兴趣度;高校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有序性还有很多,对教师而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模式化、单一化、固定化的教学方式只会让高校音乐教育的内随机性更加凸显,无法使高校音乐教育取得最大收益。只有充分重视有可能影响音乐教育发展的每一种影响因子,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作用,利用大数据的手段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才能准确地把握和矫正这些因素,从而促进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和提高。
三、混沌理论对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混沌理论的特征梳理以及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中的混沌性分析,使我们认识到,要想提高当代高校音乐教育的质量,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遵循阻力最小原则,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首先,是要注重审美引导,正如美国的教育学家贝内特•雷默所认为的,人类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离不开主观感觉。人的一生都在被感觉所支配着,没有了感觉的影响,人就只能像机器一样。因此,音乐教育应当注重培养人对音乐表达初始感应的感觉教育,它应当注重对音乐作品内涵的审美体验,而非流于表面,音乐教育最初动力应当是审美教育。其次,是要重视高校音乐教育的本位作用,高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及学校行政应当认识到音乐教育不仅是辅助教学、增添乐趣的工具,其内涵价值对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以及学生人生成长道路中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应被重视起来。树立高校音乐教育在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地位,满足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渴求,根据各高校和地区之间的音乐文化背景差异,有计划、分阶段地制定教学计划,使高校音乐教育的规律性、有序性逐渐清晰。(二)发掘不可见的根本结构,丰富教育内容第一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在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和分量,从混沌理论视角分析,音乐教师是音乐教育系统运转内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也曾说过,做好一个教师比做一个布达佩斯歌剧院的导演还要重要得多。加强对外交流、严格考核制度、持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是一名教师不断进步的助推器。第二是加强学生自我实践。音乐教学活动决不能再像以往那样说教式、机械化、填鸭式地进行。音乐教育系统发展中的自相似性特征正是由实践表现出来的,教师在反复重复着教学过程,学生在重复着学习过程,整个教学系统的发展正是基于分形的特点逐渐由简单慢慢变为复杂。故而,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注重学生的自我实践活动显得十分重要。音乐实践活动不仅能为学生的音乐知识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其自身综合能力的开发也有着无穷的益处。第三是加强多元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多元化的思维,开拓不同的角度进行交叉教学。如对和声学教学来说,和声学属于音乐领域比较复杂的领域,对学生而言普遍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可以抓住和声关系的数字特点,将和声关系行进等较为难懂之处以数字或图标的方式抽离出来,再进行概念讲述,对学生的吸收有一定的帮助。再如对曲式分析等配器领域的学习而言,学生对音乐的综合性积累不够,可以在教学中融入计算机软件应用,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配乐软件使用技术,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在课堂内外学习专业知识。(三)注重反馈控制方法,遵循改变适度原则音乐教育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有着很鲜明的混沌特征,在音乐教育中,从片面地重视技能教育到片面地侧重审美教育只在一念之间,从片面地看重教学到片面地看重科研也只是一念之间。混沌理论的非反馈控制是指不改变系统运转的本身,而从外界因素对其进行影响,从而达到引导的目的。对音乐教育系统的控制也正是基于此论,但也必须遵循非反馈控制的规则,即“最小限度地改变原系统”。把握教育改变适度的原则,会为音乐教育改革提供最安全的成长环境。
总之,混沌理论不是混乱无序的,通过仔细探索不难发现其中的有序性。使用混沌理论研究高校音乐教育有高度可行的实践意义。它能够为高校音乐教育传播提供有利环境,运用混沌理论对教师素质、大学制度、教学环境、学生需求等方面进行研究,能够在大的环境中分析出其混沌特征,有利于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需求进行了解,更加有利于学校、教师、学生之间互相和谐的校园形态展现。
作者:李媛媛 杨照帅 单位:郑州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洛仑兹.混沌的本质[M].刘式达,等译.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
关键词:音乐专业 学科建设 课程改革 艺术实践 人才培养 课程教学
2013年11月7日至9日,由四川省教育学会音乐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的“高校音乐专业学科建设与课程改革研讨会”在位于美丽的嘉陵江畔的南充市隆重召开。来自四川省高校、华南师范大学等省外高校和正在承办方进行国培的专家、学者和学员们出席了这次盛会。大会为了保证会议主题更加突出,设计了专家讲座、专家院长座谈和教学基地现场教学观摩环节,就入职教育课程建设、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和音乐人才培养模式、艺术实践和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方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各位参会者发言踊跃,充分展示了音乐专业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过程中勇于开拓、集思广益和积极创新的良好作风。
一、入职教育课程建设任重道远
作为大会的特邀嘉宾,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郭声健教授首先为大家进行了题为《入职教育课程建设及教师担当》专题讲座。郭教授以自身经历现场说法,说明了他近年来探讨和研究这个专题的缘由,分析了入职教育和职前教育的区别及其面临的现状(问题和成因),进而以他给音乐专业本科生上课时的教学互动为例,与参会专家和学者们一起分享了他对入职教育的构想和实践情况。
郭教授认为,入职教育是针对学生未来拟从事职业所进行的教育,其内容包括职业现状和特点、职业意识与角色、职业精神与信仰、职业能力结构等方面;而职前教育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岗前培训,是针对即将买对第一份工作的在校大学生或者初入职场的新人所作的正式入职之前的培训,其主要内容侧重培训自我认知、通用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等,二者区别明显,后者应该是前者的一个环节。由于社会对音乐专业学生根深蒂固的传统认识,造成了大学扩招以后音乐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不够和个人职业规划的迷茫。现有课程设置注重学科专业体系,忽视培养目标定位与学生职业需求,把重在心灵滋养的教育教学活动降低到了技术层面,造成了入职教育课程的缺失。同时,由于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和教师教学过程中缺乏担当,加剧了音乐专业学生对本职业的不认同、不了解和不能胜任职业需求的诸多问题。
郭教授向与会者分享了他给音乐专业本科生上课时师生互动时的信件等资料,活灵活现地呈现了他对于入职教育上的构想思路和采取的具体措施。他认为,入职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致力于让学生了解职业现状与特点;培养职业情感与信仰;明确职业方向与素养;确立学习目标和方向四个方面,其中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重点。他希望入职教育课程在数量上越多越好,但是专门课程不求多少,但是在形式上力求鲜活生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精神引领,教师要勇于担当这个责任。
郭教授特别强调,入职教育并非某门课程老师的责任,所有课程所用老师都应该主动担当。既要将入职教育内容荣誉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又要使自己的教学具有职业榜样和岗位示范作用。
与会学者一致认同开设入职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形成一个共识:音乐学科建设与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一专多能的音乐人才,入职教育课程的开设构想是对现有音乐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大胆探索和有益补充。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曹安玉认为,高教授对入职教育的思考、探索和实践为四川高校音乐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很有启发意义,认为本次大会各高校齐聚一堂为音乐学科建设献计献策,达到了集思广益,合力推进了该学科理论创新。
二、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息息相关
在11月8日下午的专家院长座谈讨论会上,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成为了探讨的热点之一,省内高校音乐学院或艺术学院的领导们分别从本院学科建设实践出发作了专题发言。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汪黎明教授以本院为例以《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探索研究》为题,着重讨论了学院分系教学与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问题。他说,随着音乐学院专业建设的拓展,学院下设了声乐系、钢琴系、作曲系和音乐学系,分系教学造成了学生严重偏科和重技巧轻理论的普遍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认为学校应该构建适合本校的课程教材建设为依托的课程“新”体系,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进而以此引导教师进行更好地课堂教学。所有教师必须亲自指导学生专业实习,了解学情,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定位,为学生服务。
成都大学艺术学院王小军教授也以《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为题,指出专业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主要在于对培养目标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他说,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学生,他们文化课基础差,入校前的专业水平也不高,不可能在短短四年大学学习阶段把他们培养成音乐家,发挥他们的特长和兴趣把他们培养成“一专多能”的音乐教师则是可能的。以此为定位,王教授与大家一起分享了成都大学艺术学院人才培养的“四二二”模式。
宜宾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刘韧教授以《综合型大学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为题,专门讨论了人才培养相关问题。刘教授首先深入剖析了综合型大学音乐专业面临的窘境和现状以及它们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问题,然后指出综合型大学音乐专业要想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目标的定位。以此为基础,他提出了达到这个目标的四个有效途径:(一)综合型大学多学科优势的发挥;(二)建立音乐学科专业核心课制度;(三)网络课程和开放性远程教学体系的引入;(四)积极成为综合性大学专业名片和文化窗口意识建立。
会议承办方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黄志权也与大家分享了该院在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具体方法和实践成果。他在《更新学科建设观念,注重实践,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发言中反复强调艺术实践的重要性,特别是提到了该院“艺术实践教研室”建立对艺术实践的推动作用,引起了大会专家的极大兴趣。
三、音乐学科人才培养重在艺术实践
对于音乐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面临的问题,与会专家一直认为应该突出人才培养,加强艺术实践是人才培养的有效保证。与会的各高校院长在谈到本校学科建设的实践成果时,都或多或少地介绍了他们在学生艺术实践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已经取得成效和成果。
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陈林教授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学生艺术实践和教师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强调应重视实践教育环节。他在《加强音乐学科建设重视实践教育环节》专题发言时说,音乐学科的实践教学可以分为学生的艺术实践和教师教学实践两个环节,学生实践活动与学分挂钩,教师教学实践可以和教师绩效联系。具体地说,学生实践环节可以借助四种形式进行:(一)建立学生艺术实践团,例如合唱团、管乐团、民乐团和舞蹈团等;(二)坚持开展一般为单位的实践晚会;(三)举办专题实践音乐会,例如,文人音乐音乐会、电脑音乐作品音乐会、歌剧片段音乐会等;(四)坚持定期的院级实践活动。教师的实践教学环节也可以采用四种形式实现:(一)调整音乐教师教育板块课程;(二)聘请专职实践教师,加强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训练;(三)加强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定期举行说课比赛和课堂教学比赛;(四)加大见习力度,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内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卿泽教授在《依托实践平台放飞音乐梦想》发言中提出,通过艺术实践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先成长起来,然后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这对良好学风的养成非常有效。有了成熟的艺术实践平台和良好的学风,那么就可以通过各类音乐专业比赛引领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逐步深化,潜移默化地达到学科建设和课程整合之目标。卿教授还分享了该院的“艺术实践周”制度(每学期第十二周全院停课举行),并展示了这项艺术实践相关活动取得的成果。
其他高校的领导也分享了他们学院在艺术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汪黎明教授详细讲述了该院实行的专任教师必须参与学生见习和专业实习的制度;西华大学音乐学院则着重强调了该院“艺术实践教研室”的建立对学生校外艺术实践的引领和服务工作。黄志权副院长还列举了该院在艺术实践方面的其他举措,例如,第二学位课程修读制度;田野采风和暑期实践活动、音乐会体系建立等“以赛促学”和“以赛促建”的有益尝试。
四、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探索有待提高
高校音乐专业学科建设离不开具体课程的改革和深化,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甘霖教授和阿坝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音乐舞蹈系副主任郑毅峰分别针对声乐学生自弹自唱能力培养和钢琴教学谈了他们的教学体会。
甘霖教授在《提高声乐学生自弹自唱能力的教学模式探索》发言时首先强调了该专题探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说,钢琴伴奏能力弱是制约声乐学生发展的瓶颈,如果学生钢琴伴奏能力弱会造成他们对声乐作品学习的力不从心,不能很好分析声乐乐谱,最终造成过分依赖教师示范和音像资料,自弹自唱时顾此失彼。他认为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社会选择音乐人才的一个条件,而且有助于规范学生音准节奏和深入分析作品,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练声质量和形成学生的演唱个性。在此基础上,甘教授提出了他对于自弹唱教学模式的构想:(一)整合现有声乐课和钢琴课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在声乐技能课中自弹自唱环节的教学实践;一方面在钢琴技能课中增加声乐作品钢琴正谱弹奏内容。(二)在曲式学课程中加大对声乐作品的分析份额,同时增加在曲式分析教学中加大对和声的分析比重,使学生能够在分析中增加对自弹自唱能力的理论认识。甘教授认为,自弹自唱能力是一个集合了各种音乐知识和弹唱技能的综合能力,如果可以发挥各个学科的理论优势和技能优势,以自弹自唱能力培养为契机,必然可以对不同的音乐专业课程进行合理的整合。
郑毅峰的发言则注重对民族地区钢琴教学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他在《四川藏羌民族地区钢琴教学的几点体会》中把其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把握学生的情况,严格教学管理。他说,搞好这门课程的教学首先应该重视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四川藏羌地区的学生钢琴能力非常差,有的学生在入校之前甚至没有见过钢琴,鉴于这种情况,培养学生的钢琴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同时应该依靠严格的考勤和考试制度进行教学管理,保证学生钢琴学习的时间和效度。(二)明确教学目标,确立教学内容。该系的现有做法是让学生先学习一年的钢琴基本技法,然后在接下来的两个学年里加强学生钢琴伴奏能力的培养,同时配套《自弹唱》课程。对于却是优秀的钢琴学生则采用按比例培优的方法进入钢琴主修(10%)。(三)积极参加各种比赛,以赛促教。(四)把传承民族文化为己任,打造本地音乐文化名片。
在大会的最后阶段,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曹安玉和绵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陈林教授还在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阆中实习基地(阆中中等师范学校)现场为各位专家和该实习基地师生做了“钢琴即兴伴奏”和“歌曲教学”现场教学。这次教学活动紧促而精彩的教学互动使得现场气氛空前高涨,堪称本次大会的一个完美的注解。总体来说,这次学术活动加强了四川省高校之间和省内外高校之间的理论交流,明确了音乐专业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同时也是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音乐人才培养模式、艺术实践平台搭建和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成果进行了一次集中展示。
项目名称:
四川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Rl1958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