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卫生管理方案

学校卫生管理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卫生管理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校卫生管理方案

学校卫生管理方案范文第1篇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太谷县34所学校经营综合性食堂44个,其中大专院校2所,中学6所,农村寄宿制学校26所。

方法:按照《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餐饮业和食堂卫生安全工作的意见》及《太谷县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整治工作方案》,重点对卫生管理、厨房布局、卫生设施、餐具消毒等情况进行检查。使用卫生部统一制定的《餐饮业卫生许可审查量化评分表》和《餐饮业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分表》进行量化评分及信誉度分级。对餐具消毒效果进行现场采样检测。

结 果

卫生管理状况:2007年34所学校中,10所学校建立了食品卫生管理机构,同时建立了食品卫生管理制度,2所学校制定有食品卫生安全应急预案;卫生许可证持证率为88.2%(其中城区100%,农村84.6%),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培训率为92.3%。2009年,34所学校均成立了食品卫生管理机构,有领导分管此项工作,并制定了相应的卫生管理制度,均制定了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并能对校内食品卫生进行经常性检查,有记录。卫生许可证持证率达97%(其中1所农村学校食堂未达发证条件)。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培训率达98.5%。

餐厨比:2007年34所学校44个食堂中,餐厨比达到《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要求标准的占56.9%,2009年底,有34个(77.3%)食堂餐厨比达到标准。3年共增加食品处理区面积2628m2。

卫生设施及布局流程:2007年44个食堂中,基本卫生设施符合《餐饮业卫生许可审查量化评分》要求的有20个(45.5%),2009年符合要求的达到33个(75%);布局流程2007年符合要求的有21个(47.7%),2009年达到33个(75%)。

量化评分及信誉度分级:在学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把推行卫生量化分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推行覆盖率达到100%。2007年评出B级单位2家,C级单位31家;2009年评出B级单位16家,C级单位18家。按许可审查量化评分表进行量化评分,2007年平均得分62.6分,2009年平均得分80.2分;按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分表进行评分,2007年平均得分71分,2009年得分82.6分。

餐饮具检测情况:2007年抽检餐具368份,合格261份,合格率为70.9%,2009年抽检餐具402份,合格389份,合格率为96.8%。

讨 论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是提高学校食品卫生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在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中,首先应落实学校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要求学校成立食品卫生管理机构,由学校领导、食品卫生管理人员和食堂负责人组成。卫生监督机构与各学校签订了《学校食品安全责任书》,学校签署了《食品安全承诺书》。明确了学校食堂经营者及卫生监督部门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职责。经过整治,各学校提高了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意识,建立健全了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制定了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卫生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其次,要加强对学校领导、食品卫生管理人员、食堂经营者、从业人员的卫生法律法规、卫生安全知识、安全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各级人员做到依法管理,守法经营,卫生操作,杜绝食源性疾患发生。在三年整治过程中,分别开展了学校分管领导、食品管理人员、食堂经营者、从业人员专项培训,发放了培训资料,培训试卷,不断进行知识强化,有效提高了学校食品卫生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知晓率。

实施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是促进学校食堂自律、提高学校食堂食品卫生整体水平的科学管理模式。在整治过程中,分别进行了卫生许可审查量化评分,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分,把许可审查与经常性卫生监督有机结合,把常规监督变为科学监督,把经验评估变为量化评分,不仅提高了卫生监督管理水平,更提高了学校食堂自律。

学校卫生管理方案范文第2篇

通过开展全县学校卫生专项治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学校卫生监督工作,不断提高卫生监督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构建学校卫生监督管理长效机制,督促学校树立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保护广大师生身体健康,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推进全县学校卫生工作健康发展。

(一)以乡镇为单位,各学校建立健全卫生管理组织和卫生管理制度达100%。

(二)各乡镇卫生监督站对学校卫生监督档案建档率达100%。

(三)以乡镇为单位,学校监督覆盖率达95%以上。

(四)全县学校传染病防控、饮用水卫生等工作显著提高。

(一)要建立健全县、乡(镇)、村三级学校卫生监督工作网络组织,形成三级联动的学校卫生监督工作机制。我所公共卫生监督科应有专(兼职)卫生监督员、乡镇有协管员、村级有信息员负责学校卫生工作,明确规定各自职能职责,落实岗位责任制。

(二)摸清底数,健全档案。各乡镇卫生监督工作站应进一步摸清辖区内学校底数,建立健全学校卫生监督档案,实行一校一档动态管理,认真填写《学校卫生被监督监督单位信息卡》,并及时汇总上报县卫生监督所。

(三)帮助指导学校建立健全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和相关卫生管理制度,明确组织机构层级关系和人员职责分工。每所学校应制定学校卫生管理组织职责结构图并在校内显著位置上墙公示(见附件4)。

(四)指导学校按要求设置医务室。寄宿制学校应设立医务室,非寄宿制学校根据规模大小设立医务室,并配备专(兼)职卫技人员。不能按要求设置医务室或没有配备卫技人员的学校,指定乡镇卫生监督工作站协管员和村卫生室卫生监督信息员负责指导学校卫生工作,或聘用其卫技人员为兼职校医,定期或不定期的到学校指导开展学校卫生工作。

(五)建立健全学校经常性卫生监督工作机制。

1、各乡镇卫生监督工作站应以普通中小学校为重点,规范开展经常性卫生监督工作,并结合当地实际,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学校经常性卫生监督工作机制。

2、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卫生特点,按照《学校卫生监督工作规范》要求规范开展经常性卫生监督工作,主要对学校传染病防控、饮用水卫生、教学及生活环境卫生等进行卫生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整改意见,督促学校按整改意见及时进行整改。

3.针对学校经常性卫生监督工作中发现的一般问题,下达卫生监督(协管)意见书,督促帮助学校进行整改。对学校漠视相关法规,可整改而拒不整改的,及时上报,我所将进行处罚。

4.针对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学校自身整改困难,一时难以解决的,要形成书面意见,主动向县级卫生计生、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进行报告,促进问题解决。我所要建立整改情况反馈机制,及时沟通有关信息,对整改意见要进行追踪督促落实。

5.发现校内重大传染病疫情、饮用水污染事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将及时处置,对违法行为要严格依法查处,重大案件要及时向县卫生监督所报告。

6.加大学校卫生监测工作力度。我所公共卫生监督科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快检设备,开展学校卫生监测工作,增加学校卫生监督技术含量,提高学校卫生监督监测能力和水平。

7.对在开展卫生监督检查中,发现有重大食品安全隐患的,应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汇报。

学校卫生专项治理工作已列为__年卫生监督重点工作之一,我所将对各乡镇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一)安排部署(__年5月)。召开专题会议,传达相关文件精神,学习贯彻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明确专项治理目标任务。

(二)组织实施(__年5—12月)。按照方案要求,全面开展学校卫生专项治理工作。

(三)督导检查(__年6月,11月)

(一)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各乡镇卫生监督工作站要高度重视本次学校卫生专项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确保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二)各乡镇卫生监督工作站要以本次专项治理为契机,认真梳理,摸清学校底数,掌握每所学校的基本情况,规范开展学校经常性卫生监督。

学校卫生管理方案范文第3篇

我国高校聚集着众多人才精英,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高校卫生院公共卫生问题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本文简要阐述了如何促进高校校园卫生院公共卫生管理的功能定位,将公共卫生管理真正落到实处,结合高校环境特点,针对高校卫生公共管理提出合理的改革意见。

【关键词】

高校卫生院;公共卫生管理;功能定位

公共卫生管理通过调查研究、试验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公共卫生进行系统性评价,改善人们的公共卫生环境。公共卫生和普通意义上的医疗服务不同,公共卫生主要是公平、高效、合理的配置公共卫生资源,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社会效益回报周期较长的服务。公共卫生关系到周围生活的每一个人利益,包括对重大疾病的预防和监控。高校公共卫生涉及到每一个学子生命健康,做好高校公共卫生工作能有效减少突发事件发生概率。

一、高校卫生院公共卫生管理功能

高校卫生院对防控传染病、职业病具有很好的作用。高校师生人口众多,而且人口流动性比较强,加强高校急救和服务质量,可有效提高高校卫生工作,提升学生健康水平,促进高校稳步发展。高校卫生院主要是针对疾病的预防制定应急处理方案,可有效建立工作机制防控突发疫情蔓延,完善高校医疗救治体系。

二、高校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监督体制混乱,工作职能不够完善。高校卫生院需要检测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宣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个人卫生习惯,对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环境提供有益的改革措施。但是我国高校卫生管理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主要是监督体制不够完善,卫生院的工作信息没有做到及时公开,由于信息闭塞导致缺乏有效的监督。高校卫生管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致使日常经费比较紧张,人员编制规模不达标,很多高校卫生体系没有形成责任制度,卫生院监督工作由兼职人员处理,缺少专业人士的指导,卫生院职能无法有效发挥。

2、管理方式落后,缺少相应的执行能力。高校公共卫生一直是一种边缘性活动,长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管理手段缺少创新,造成管理效率不高。由于外界的行政系统和卫生院没有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和经济制约关系,导致公共卫生管理一直是粗浅表面化活动,让高校公共卫生成为一种自我生长的基地,与外界联系较少,缺少先进的管理机制促进卫生院学习医疗卫生管理经验,工作效率比较低,执行能力大打折扣。

3、三级网络的构建模式不成体系。很多高校卫生院网路环境没有构筑起来,在现代化网络社会中显得便利性不够,影响到高校公共卫生软性条件的提升。现代化的医疗网络正在使用三级网络结构,主要由核心层、接入层、用户层组成,该网络方式已经成为行政管理改革目标。但是我国许多高校卫生院三级网络没有构成,缺少现代化网络系统的支持,让卫生院发展受到限制,信息收集整理能力不够,师生身体健康信息存档比较困难,传统的信息存档研究不方便,而且存档比较耗费财力。

三、加强高校卫生院公共卫生管理的功能定位主要途径

1、加强卫生监督体系管理,维护卫生秩序。高校卫生院发展是行政管理工作,在发展过程中对促进其职能效应的发挥具有很好作用。为增加高校卫生监督职能开展,在高校范畴内对卫生秩序进行全面建设,帮助校园卫生活动顺利开展。高校要适当改善自身的卫生管理方式,各项卫生问题要妥善处理及时解决,增进卫生监督体系完善。

2、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卫生事业发展。高校卫生院要增进与行政管理之间的联系,在实践基础上改革制度方式,学习行政管理的精髓,将其适度引用卫生管理活动当中,采取绩效考核方式增进人员工作积极性,使用具有竞争性的工作环境消除工作人员惰性。要充分认识到管理在公共活动当中的价值,系统筹划公共工作的职责,在统计师生健康信息方面有效促进卫生院发展。采用比较有效的宣传方式发挥高校卫生院的价值,使用广播、讲座、板报等方式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参与卫生活动当中,对学生多发病和常见病进行系统性防控,向学生宣传近视、沙眼、贫血、营养不良、龋齿、肥胖等疾病的危害,提高学生对自身健康的认识,定期向学生宣传传染病的病理特点,比如向学生宣传艾滋病、乙肝疾病传染和危害。

3、改良三级网络结构,预防破坏性风险。三级网络结构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其数据保密比较高。三级网络能对数据加密,有效保障数据安全,使用精密的密码算法将明文数据变换成密文数据,实现对数据的有效保护。三级网络能使用数字签名认证技术保障网络安全,有效避免师生健康信息的泄露。在推广三级网络结构时,应定期组织学校卫生院专业人士学习最新疾病防控知识。帮助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有效了解卫生院财务情况,方便行政人员管理卫生院资金,使行政管理有评价卫生院工作的理论基础,实现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网络管理模式,对学生常见病、多发病进行系统性数据统计和综合管理,有效提高卫生院预防和教育工作。

高校卫生院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和学术研究一样是重要的教育职责,在高校体制的改革浪潮当中应早日将高校卫生管理系统准确定位,引导高校卫生院环境跟随时代潮流发展提高其便利性,让高校卫生院事业有质的飞跃,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符伟强.公共卫生危机中的思想关系管理的几点思考[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15)

[2]程建平,廖常君.新医改下乡镇卫生院的职能转变和管理初探[J].会计师,2014(12)

学校卫生管理方案范文第4篇

1 卫生事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管理科学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作为管理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卫生事业管理科学的地位、作用日趋重要[1]。卫生事业管理是一门以医学科学为基础,管理科学为主,融其他新兴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性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卫生事业管理的专门人才,培养能系统掌握管理科学理论知识及一定的医药卫生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医药卫生事业管理及其初步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目前,我国的卫生事业管理相对而言是落后于社会发展需要的,这一现实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拓展卫生事业管理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广度与深度。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边缘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产物[2]。国外对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早于我国,而且目前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培养体系。美国于1949年在一些大学率先开设卫生管理学课程,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卫生管理学已由一门课程发展成为一门学科。现在美国和英国的许多世界知名大学的医学部或管理学院都设有卫生管理专业,培养高层次卫生管理人才[3]。

我国卫生管理专业教育,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的过程而得到快速发展的,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管理人才需求增长的结果[4]。在我国,自从1982年上海医科大学设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以来,全国各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校大多设立了卫管或卫管相关专业,培养既具有卫生事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卫生事业复合型管理人才,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卫生管理人才。但20多年过去了,人类昂首跨入21世纪、高科技日新月异、医学模式转换、我国加入WTO等,这些都对原有的卫生管理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卫生事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卫生事业管理人员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培养21世纪专业卫生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必须调整教学内容,积极应对挑战[5]。

然而,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卫生事业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等等,在国内尚不成熟。无论是与国外成熟的教学模式相比,还是从满足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来说,我国卫生事业管理本科阶段的教育模式都显得不尽完善,其主要问题是:

第一,专业定位模糊。卫生事业管理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需要掌握多学科的知识。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且各个学校办学主体不一样[2],有的是公共卫生学院主办、有的是管理学院主办,还有的是公共管理学院主办,其专业定位上缺乏共识,有的偏重医学,有的偏重管理学;有的强调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有的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由此导致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大,简单引入大量热门专业的课程,使自身的专业定位模糊,失去应有的特色。

第二,知识结构不合理。通过《中国高等医药院校课程指南》的介绍可以发现,我国卫生管理教育现阶段仍属医学教育的范畴,其课程体系是在临床医学教育的基础上改造而形成的,没有脱离临床医学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具有医学、管理科学及其他相关科学知识、动手能力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专业卫生管理人才[5]。

第三,课程体系不严密。各门课程之间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在基础理论课与实际操作课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公共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不合理。部分课程的内容陈旧、知识老化,而且相互交叉重复。课程体系缺乏层次性,水平和层次不分明。对于专科生、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培养,缺乏明确的目标界定和层次区分,课程设置重复、混乱,难度上差异不大。

第四,教学方法与手段陈旧落后。像许多新兴学科一样,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也遇到了合格师资队伍紧缺的瓶颈。从事本专业教学的老师一般都是近几年改行而来,知识背景不一,水平参差不齐,使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绝大多数教师毫无实际的卫生事业管理经验,往往只能传授抽象的理论,难以开设实证性很强的课程,缺乏实践性教学方案和教学基地建设。这一切,与本专业的应用型定位产生了较大差距。

2 解决方法

为了解决我国卫生事业管理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很有必要学习与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综合而言,西方大学中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教育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密切联系本国实际,强调专业的实践取向。国外的卫生事业管理教育都特别强调对本国具体实践问题进行系统的介绍、阐述和分析。各国都非常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学校与政府、医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要求学生用一年左右时间去实习或见习,参加政府和医院管理工作,独立解决问题,并进行实地调研。以此来让学生了解社会,在实践中思考和学习,培养独立思维与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坚持综合型学科取向,突出自身特色。西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知识取向上是多学科的,不像中国长期局限于医学和管理学取向的争论上。在基本课程相同的基础上,各院校都极力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力求提供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各院校都十分重视管理学教育,卫生管理学和卫生经济学一直都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同时,十分重视公共政策的教育,设置相当多的公共政策课程以及相关数学和数量分析的课程。

第三,课程结构合理,重视基础教育。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其基础课教学覆盖面广,而且注意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初级入门与专题研讨之间的层次衔接和搭配。其中,特别注重方法论一类的课程,要求学生必修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社会调查等方面课程。

第四,突出专业能力,开阔学生视野。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国外名牌大学采取的措施有:将专题研讨纳入正式的教学计划,贯穿于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注意专业基础课的规范性与稳定性,但在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创新;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有极强的针对性和较大的自由度,紧跟社会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与实际操作能力。此外,西方大学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都注意培养学生开阔的思想和国际视野,强调课程的现实性与新鲜感。

第五,师资队伍素质高,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西方大学中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师,一般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既有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的知名学者,又有从政府官员和医院管理者中聘请的兼职教授。即使是专职教师,他们也大量参与卫生管理实践活动,充当了各级政府、医院的管理顾问和咨询专家。这样,能够保证教师队伍密切关注现实,从而使课堂教学与现实紧密相联,避免限于空谈。同时,在教学中普遍采用多媒体手段,经常开展课堂研讨、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方法灵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牢牢地吸引学生。

3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的狭窄性和应用上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为此,我们必须进行开拓性工作,用创新性方法解决上述问题,促进我国卫生事业管理本科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卫生事业管理是对卫生部门的管理,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中国加入WTO,对卫生部门提出严峻挑战,迫切要求其转变工作方式、更新知识体系、进行管理创新。社会的需要为卫生事业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确定了目标和方向,即要求我们培养出大批通晓现代管理理论、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实际操作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卫生事业管理专才。

第二,在专业知识结构上,必须认识到卫生事业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型学科。一方面,它需要综合运用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多学科知识,在课程设置中必须兼顾医学类、管理类、经济类和法律类的课程。另一方面,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存在价值在于实际应用,因而必须突出实际的卫生政策分析方面的课程,强调专业的实践导向,设计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性教学方案。

第三,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结合学校制订本科学分制方案的意见,我们考虑调整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采取与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分离,建立独立的适合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特色的医学课程体系,减少医学课程授课时数;系统地学习预防医学相关课程,原有的课程规模下,对预防医学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调整;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和社会的要求,广泛开设公共政策类选修课。

第四,在师资队伍和教学方法上,要吸引优秀的人才进入卫生事业管理师资队伍,通过在职培训和攻读学位来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可以推广聘请兼职教授的方法,大量聘请实际卫生部门管理者来开设本科课程或者举办讲座。重视教学方法、手段与教材的更新,改革灌输式和偏重课堂讲授的陈旧教学方法,引入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方法,大力推广案例教学;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信息媒体,改革教学手段;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密切教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实践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与创业精神,促进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针对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实践性和时代性强的特点,加快教材内容的更新。

参考文献

1 杨一风,周毅,欧崇阳,等.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医院管理杂志,2005,12(5):492.

2 张旭,陈立明.高等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重庆医学,2006,35(6):564.

3 黄春霞,张鹭鹭.军队卫生事业管理研究生培养中存在问题探讨,医院管理杂志,2005,11(6):560.

学校卫生管理方案范文第5篇

    1 当前现状剖析

    当前,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的意识极其淡薄,许多二、三线城市甚至都没有制定公共卫生管理的相关条款。在这样的背景下,2003年,让世界瞩目的非典肆虐着中国的许多城市和农村,迫使我国不得不采取对外来人员或外地回归人员的隔离措施;2005年,全国各地都爆发了大规模的流行性感冒;2008年后期,公共卫生安全隐患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即食品安全问题,从“三聚氰胺”到“问题奶粉”,从“毒生姜”到“假羊肉”……问题食品频频曝光。据统计,上世纪末中国受食品安全隐患威胁的城市占全国所有城市的80%以上。近年来,虽然我国并未爆发更大规模的流行性疾病,然而其安全隐患却始终存在。这充分说明了当前我国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中国是20世纪下半叶在世界范围内受天灾人祸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主要表现形式为:①流行性疾病;②食品安全;③环境污染;④事故灾难。

    2 对公共卫生管理概念的相关论述

    事实上,所谓公共卫生管理其实包括多项内容,且也涉及到了多个部门,因此,严格来说公共卫生并非一个单独的概念。公共卫生体系主要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管理机构、医疗救治机构和公共卫生研究机构等。而本文所探析的公共卫生则仅针对卫生监督管理机构而言,准确的说,是基于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所开展的论述,做好公共场所、学校、劳动、放射、食品等五大卫生监督监测管理;做好预防接种、消杀、从业人员体检、卫生宣教、传染病预防控制和救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并监控辖区人群健康信息,指导并治疗患者,监测并报告相关信息;研究和预测辖区人群健康态势,制修订并实施防治规划,调整防治方案等。

    3 新时期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构建

    所谓新时期,是指自非典和“毒奶粉”事件后的一个新的分期。作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中的一个单独个体,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要认真在上述事件中吸取教训,并重置组织目标和战略发展目标,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

    3.1 构建四级公共卫生隐患防护网络。在工作实践中,公共卫生管理并非由卫生执法监督一家来承担,而应是中国这一庞大医疗卫生体系的“末梢神经”。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实质是通过控制环境和预防疾病等手段来促进所在区域的居民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一个健全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应包括预警系统、监控系统、疫情信息报告系统和社区卫生防控系统等几个方面。进而,要使其成为一个体系,就必须要构建四级公共卫生隐患防护网络。

    第一级以国家级疾病控制中心为核心,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共同构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

    第二级以省级医院为核心,建立应急系统,制定多种应急方案,并设立信息联系部门,承上启下,加强对上级预警的管理和传达工作效率。

    第三级以县级医院为核心,其主旨在于加强医疗检诊效用,提升工作水平,配置一支高效的服务队伍。

    第四级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核心,其主要职责在于对各种会导致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的事件进行诊断并提出初级预警,同时建立公共卫生安全防御防控系统。

    在四项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络中,其各级之间的关系在于沟通与协调,应创设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构建救灾防病、处理紧急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网络。

    3.2 公共卫生管理职业化。如何建立一个健全、敏锐、充满活力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呢?不少公共卫生专家发表了他们的看法和见解。

    有专家认为,要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就必须要进行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建设。其中,硬件包括:要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有足够的设备、经费、人员和政策保证等;软件包括政府的危机意识和政府下属部门的通力合作意识。笔者认为,制度完善是从容应对、妥善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

    3.3 加强定期演习。如何建设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技术过硬、训练有素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以应对突如其来的疫病、险情的挑战呢?笔者认为,捷径只有一条,就是更多的开展演习训练。

    在突发事件中,医疗机构的每个人都应该做应急体系中的“末梢神经”,都能够对危机做出及时和快速的反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构建意义,并加强管理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