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交通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交通管理的概念
交通管理指的是利用法律法规、交通政策等措施对交通进行管理,从而促进城市经济和城市交通协调发展。从源头上对交通需求进行控制,解决交通供求矛盾,从而使交通系统恢复平衡。水运交通管理过程中,要重点对水运交通设施和有限空间之间的矛盾进行协调,最大限度发挥出交通的优势,对交通参与者的行为和观念进行合理的引导,对不同时间段的流量分布情况进行调控,防止因分配的时间段不合理导致水运交通流量过大,对交通出行结构进行优化,将道路交通设施的效能充分发挥出来。
为了提高交通需求管理的有效性,在进行管理时要按照下述几个原则。
(1)坚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在管理过程中,交通运输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进行交通管理时要保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公平合理的基本原则。在进行水运交通管理时,管理的重点是为了提升交通运输的能力,对轮船的运行环境进行改善。
(3)可以被设备接收的原则。在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管理措施要被交通参与者所接收,保证交通需求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交通需求管理的基本原理
交通需求管理指的是在达到环境容量和资源要求的基础上,使交通管供求关系处于平衡,促进社会环境、生产经济、交通需求的持续发展。水运交通需求主要分为刚性需求和弹性需求两个方面,其中弹性需求是指出行时间、是否出行等进行灵活调节,总体需求指的是根据实际出行情况从宏观方面对出行行为进行合理引导和调节,实现交通需求的合理安排,解决水运交通拥堵的情况。
3.交通需求管理的基本措施
在对水运交通需求管理进行控制时,可以通过对出行总量进行控制、对功能区分布进行优化、缩短运行距离等方式来降低水运交通的空间资源占用,降低不必要的出行。对交通进行组织管理,可以科学的调配交通流量,对水运交通进行指挥和监控,提升交通水网通行能力和交通运输能力。对出行分担结构进行优化,对水运公共交通衔接进一步进行改善,根据对水运交通需求管理的目的和作用分为对出行需求时空分布进行平衡、降低出行需求、出行结构优化三个方面。
4.拥堵收费政策研究
4 . 1拥堵收费政策的可行性
随着水运交通拥堵问题的日益严峻,拥堵收费措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分析拥堵收费政策可行性时选用“三圈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支持、能力、价值”,认为公共政策主要是从为社会创造更高的价值、决策的合理性及决策是否可以顺利实施需要三个方面进行衡量。
(1)良好的公共政策要具有较高的公共价值。
(2)实施政策的相关人员要具有提供服务和管理能力。
(3)制定的政策措施需要得到相关单位的支撑。如图1所示。在这三个圈子中,上面的圈子指的公共价值,右侧的圈子指的是支撑,左边的圈子指的是能力,如果三个圈子相交那么证明制定的政策具有良好的执行能力、良好的社会价值以及良好的民众支持,同时也只有这样政策才可以顺利实施,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基于“三圈理论”,对价值圈的质疑能够使政策目标更趋合理,对能力圈的梳理能认清实现政策目标的主客观条件,对支持圈的关注能够以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式来整合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对“价值、能力和支持”三者的综合分析则为最终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实践证明,拥堵措施可以降低水运交通拥堵,提升水运交通的运输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三圈理论中的能力主要包括:为政府的运营管理和前期投资、政府单位经济实力是否可以满足要求、是否具有现代化的技术水平。
“三圈理论”中的支持指的是拥堵收费政策受民众的接受度和支持度。实行拥堵收费政策社会价值显著,可以有效保证社会经济实力。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包括便捷缴费技术、快速缴费技术、便捷缴费技术、违章执法技术等,当前拥堵收费政策已经日渐成熟,为收费措施顺利实施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在分析拥堵收费政策是否可以得到民众的支持时,首先要分析水运交通拥堵严重程度是否已经让民众感到无法忍受,其次要分析民众对拥堵收费措施的认可度,最后要分析民众支付意愿和拥堵收费率的匹配度。
如果水运交通拥堵其概况非常严重,已经严重影响了船只的正常通行,导致船只的平均行驶速度慢,延误时间过长。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会激发出行者对当前水运交通拥堵情况进行改变的诉求,如果这时对拥堵收费方案进行宣传,更容易被民众接受和支持。此外,使用拥堵收费措施后,水运交通拥堵情况的改善情况、拥堵收费费率是否增加了民众的经济负担也是影响民众支持度的两个主要因素,如果费率过高,群众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不仅无法将收费措施的调节作业发挥出来,同时也无法对水运交通的拥堵情况进行缓解。
为了增强民众对拥堵收费政策的支持,首先要保证控制交通需求和调整交通需求的效果,要分析研究出行者的支付意愿及收费价位,保证拥堵收费政策的合理性。要对影响民众对拥堵收费政策支持度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然后提出民众支持度指标,确保拥堵收费政策的实施满足支持度标准。要进行深入研究,对民众支持度和民众支持度指标的关系模型进行量化,预测当水运交通环境变化或者收费政策实施后,拥堵收费措施支持率的变化情况。
4 . 2分析必要性
水运交通拥堵收费政策的必要性和公共交通发展水平、交通拥堵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交通供给能力、交通出行需求强度、城市形态等有比较大的联系。通过对过去的研究发现,在水运交通拥堵情况进行评价时,主要从拥堵强度指标、拥堵程度指标、拥堵空间分布指标、拥堵时间维度等几个方面。其中拥堵程度强度受出行船舶数量的影响,更加强调交通拥堵的严重程度,主要用来分析理想交通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性,一般使用平均行程速度、出行延误、速度分布等进行量化分析,交通拥堵的空间爱你分布指标和时间维度指标主要用来对水运交通拥堵情况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扩散范围,一般使用全天水运交通拥堵长度以及拥堵持续时间进行量化。所以,在对交通拥堵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时,重点分析路网平均速度、拥堵出行延误情况、高峰时间段拥堵范围、拥堵持续的时间。
关键词:黑车;交通管理;治理
作者简介:王翔(1974-),男,汉族,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道路运输管理处副处长,中级经济师(公路运输),研究方向:公路运输。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6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153-02
黑车对交通管理产生的危害是明显的,已经扰乱客运经营秩序、危机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对城市文明建设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的城市管理和治安形势对黑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主管部门需要从服务发展、服务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提升公共管理水平,发挥公共管理职能作用,确保黑车综合治理工作能够取得新的进展,对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当前情况下需要充分认识黑车治理的重要性,对黑车带来的治安隐患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充分发挥现代警务优势,实现与各个部门的联动,形成一种动态综合管理机制,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一、黑车活动特点和产生的危害
黑车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同角落的交通管理机制会受到黑车的干扰,有的地方交通管理比较松散,因此给黑车生存带来一定的空间,当前需要打击城市交通的盲点区域,必须严格执行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出租车经营许可证条例,从多方面查处黑车营运行为,解决严重扰乱正常营运秩序的黑车,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安全环境。
(一)存在与正常营运车辆争夺客源的问题
黑车分布在城市不同的角落,存在挂灯帖字公然与小公共汽车争夺客源的问题,对城市合法营运车辆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很多黑车是从城市外部拉人,最后进入城市繁华地段,明目张胆的进行营运,乘客的人身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1]。很多乘客在乘坐黑车的时候认为价钱不高、不用等时、方便灵活。但很难想到一旦发生交通安全问题,很难对其进行处理,有的情况下会出现肇事逃逸的现象,乘客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任何保障。因此交通主管部门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乘客主动远离黑车,才能形成良好的交通秩序,同时要加大对黑车事故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为城市交通安全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黑车市场利润大、客源广
黑车营运过程中会省去很多的营运费用,不需要主管部门的审查登记,因此营运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利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黑车的市场越来越大,对城市交通安全产生严重的隐患,也会给城市的文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当前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创造良好的交通营运环境,为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黑车营运过程中明知道是违法行为,但是仍然有人去犯,主要原因是利润高、客源广。每天的利润收入很可观,同时劳动强度又小,因此对职业自由赚钱提供一个平台。城市交通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规划不科学、线路短缺等方面的客观问题,同时老百姓在一定程度上对黑车产生了需求,黑车存在随招随上的情况,对乘客来说是一种方便和节约时间,因此这些特点给黑车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市场机会[2]。黑车车主在利益驱动之下,根本不考虑违法行为,同时也不会过多的考虑侵害他人利益的情况,当前执法人员与违法人员的数量比例悬殊太大,因此很多黑车车主存在饶兴心理,从心理上认识到被查处的总是少数,对城市交通安全秩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黑车市场活跃,对城市文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抓住黑车营运的特点,从源头上消除黑车营运行为。
(三)黑车存在拦车不停、逃逸抗法的现象
当前交通主管部门虽然联合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对黑车行为进行打击,对于扣进的车辆进行了严重的处罚,但是在黑车拦扣过程中存在拦车不停、逃逸抗法的问题,这对交通安全管理带来了隐患,有的车主在警车追尾叫停的情况下,仍然加大油门逃逸,对公共交通安全带来很大的危险性,因此黑车查处过程中存在难度大、周期长、管理难的特点,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营造安全和谐的交通环境[3]。黑车在交警查处的过程中为了逃避打击,有的情况下会钻进村间小路和街道,黑车由于不涉及到刑事案件,因此交通业不主张追逃,黑车司机明白相关法规,确实给黑车打击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二、黑车交通危害治理的对策
黑车综合治理过程中需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联合各相关部门形成联动管理机制,从多方面进行工作配合,明确黑车打击的指导思想,保护合法营运车辆的根本利益,加大对黑车的打击力度,坚决取缔非法营运车辆,为城市公共交通营造和谐安定的环境。
(一)明确黑车打击方向,选择切入点主动打击
黑车打击过程中需要把保护合法营运车辆作为主旋律,坚决不能因为打击黑车力度大,而动摇打击黑车的思想。打击重点需要明确,对于重点区域需要进行重点布网,加大对黑车的控制力度,不留一个市场漏洞,因此需要从源头上解决黑车猖獗的问题。对于火车站、农贸市场、长途车站进行集中打击,让黑车时刻在交通管理部门的监控之下,从而能够形成一套完善的黑车打击方案,实现多手段、多部门的打击局面。通过媒体宣传等手段营造良好的交通环境,让黑车无藏身之处。
(二)黑车查处需要广泛调查摸底,发动群众举报,查列黑车名单
黑车市场当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城市规模,因此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需要通过开展座谈会等手段,征求打击意见,形成联网行动局面,为准确有效打击黑车行为创造有利的条件[4]。黑车查处需要提前对情况进行摸清,形成准确判断思想,最终能够发动群众,让群众主动举报,从根本上查处黑车名单,营造良好交通安全行为。
(三)黑车治理需要加强宣传交易,标本兼治
面对黑车泛滥的局面,光靠有限的执法队员打击显然力量是不足的,黑车综合治理需要坚持标本兼治的基本原则,从而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需要通过媒体宣传等手段对黑车行为进行全面报道,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黑车的危害性,让人民从心理上抵制黑车,让黑车没有发展的市场,从而能够全面战胜黑车的危害性。
(四)黑车治理需要采取联合执法策略,保持强劲打击势头
黑车治理过程中会经常遇到拦车不停、暴力抗法等现象,执法人员需要冷静面对此种情况,当前需要形成联合执法的机制,三家执法人员需要各司其职,按照相关条款要求进行分头处理,确保黑车综合治理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社会安定、交通秩序稳定创造良好的环境。交警需要对黑车车主的证照进行全面检查,针对一些闹事司机,治安警察需要上前进行制止,对于一些乘客不配合行为治安人员需要询问取证,从而能够收集到有效的证据,为制定现场法律文书提供极大的方便,形成对黑车综合管理的机制,保证黑车综合治理工作能够全面实施,为公共交通营造良好的氛围。
(五)规范行业管理,全面实现机制改革创新,实时调整政策
黑车综合治理工作是个系统化的工程,针对黑车发展进度而言,需要进行严肃执法,才能保证黑车增长速度得到遏制。黑车执法过程中也暴露出使用法规、执法程序、实施处罚不现实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约束黑车行为,保证黑车得到有效控制。从黑车市场的存在情况看,短期内只是依靠执法部门的执法,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当前需要从社会宣传、法律法规、社会危害性处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对黑车行为进行重拳打击,从而能够彻底解决黑车问题。当前相关部门需要认真调查研究黑车市场情况,必须从实际出发适度调整公共交通管理的政策,才能有效控制黑车市场[5]。当前需要对公交线路紧张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从而能够全面满足乘客的实际需要。面对如此多的黑车,需要进行体制创新,降低黑车转正的门槛,取缔各类条条框框,优化交通环境。加强对小公共汽车的行业管理,通过职业道德教育等手段让公共汽车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环境。针对黑车猖獗的现象执法部门需要利用法律法规人性化执法,从而能够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具体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体现以人为本、感动乘客的思想,通过管理机制创新,可以全面引导乘客抵制黑车,营造良好的社会交通安全管理环境,为城市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黑车综合治理需要制度、社会、主管部门、乘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陈辰. “黑车”如何监管[J]. 运输经理世界,2011,(05) .
[2] 吴文. 出租车司机眼中的“黑车”[J]. 车世界,2003,(12) .
[3] 吴润元. 上海市查处车辆非法客运规定[J].交通与运输,2006,(04) .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可持续性;低碳性;生态性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6-0130-03
1 前言
目前我国正在经历着飞速的、伟大的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也如火似荼。但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生态和人文环境遭受破坏,资源与能源在建筑建设中的大量消耗等一系列问题。城市综合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形态,正在各个城市大量建设,如何设计建造出低碳、生态、可持续性的城市综合体是我们当前的研究问题。
2 可持续型城市综合体
2.1 可持续型城市综合体的提出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速的城市化发展对高密度商业需求的不断增长,高土地附加值、可观的投资回报比等优点,让城市综合体在中国各级城市不约而同成为热点。但是由于:政府规划滞后性,开发商抢占先机建设的城市综合体与所在地区域环境不协调;开发商受专业的影响,没有做到合适的功能定位及业态配比;城市综合体的设计对周围交通、文化、经济、生态等环境分析不够;为了追求建筑夸张造型而放弃城市文脉的延续;以及对建筑的节能、生态、舒适性设计考虑不周等原因;使当前的很多城市综合体不能达到可持续性的发展要求。
2.2 可持续型城市综合体的概念
可持续型城市综合体是由按照可持续建筑设计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建造、运营的城市综合体。并以城市综合体的全生命周期的生态性、低碳性为目的,关注城市综合体功能的多样性、生长性,建筑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以可持续性消费和利用、调动资金与技术资源等措施来实施的新一代城市综合体。
2.3 可持续型城市综合体的特点
具有低碳性、节能性、地域性、生态性等特点;适应城市环境,并与所在区域的文化和经济环境相互协调及促进;城市的公共性及公共效益更强。深圳万科中心(见图1)、成都来福士广场(见图2)等。
3 可持续型城市综合体的整体布局设计
3.1 场地选择与设计
要实现城市综合体的可持续性环境,必须选择和设计合适的场地。要求对经济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给予同样的关注。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出发,尊重国家和地区的建筑规划规则,从整体角度综合的处理,将土地使用、建设密度、经济效益、公共环境、生态环境都纳入到设计范围。
3.1.1可持续型城市综合体的场地选择策略是:1)在场地选择中最主要的考虑是这个环境是否适合城市综合体的建立。2)在选择场地初期,要分析每一个可能的地点,都列出它们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分析场地的与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网络的链接这样的功能性问题,并做优先考虑。3)在场地的选择过程中,要考虑城市综合体以后的发展对这片场地及其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
3.1.2可持续城市综合体的场地设计要素包括基地自然特性、公共交通联系、文脉背景。1)充分合理利用自然条件,节约资源。2)利用现有交通网络,减少新基础设施的投入。3)城市文脉延续设计在不同的区域有不一样的要求,在一个发展完善的环境中,城市建筑综合体的文脉设计如果获得成功,将对整个区域的文化品质有提升的作用。
3.2空间设计要求
城市综合体的空间主要是内部功能空间、外部环境空间、灰空间。可持续城市综合体作为集复合性、高效性、集约性、低碳性、生态性、前瞻性等多种特性为一体的建筑形态,其空间设计要求与一般城市综合体相比有很大区别。
3.2.1内部空间设计。可持续性城市综合体的内部要创造一个节能、舒适的空间环境,合理的改善建筑得热量和失热量,采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为主要通风、采光方式。
3.2.2外部空间设计。城市综合体的外部空间范围很广,从整个区域环境到与综合体关系密切的自身庭院和中庭等。在外部空间设计时要考虑城市综合体与城市的生态关系,分析城市综合体对区域环境产生的热岛效应及微气候影响,并且尽量减少这种负面影响。庭院和中庭是改善建筑热环境和自然通风的重要因素,可以起到气候的过度和可调节的热缓冲带的作用。
3.2.3灰空间,即室内外过渡的空间。在建筑中,灰空间可以作为缓冲和隔开自然气候环境和要求舒适的内部空间,可以改善人体对室外和主要的室内空间之间的空气温度变化的适应性,减少建筑能耗,从而可以使城市综合体达到可持续设计要求。深圳万科中心通过底部抬高,调节微气候,减少对能源的消耗。(见图3)。
3.3 交通设计要求
交通空间作为建筑的生命线,是建筑功能正常运转的关键之一,而在综合体建筑中,不同性质的功能空间要相互结合、相互激发,就更是要交通空间的有效组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理念的普及,城市综合体交通空间的设计由单纯的追求效益开始向与营造舒适宽松环境并重的方向转变。随着城市向立体化发展,地铁在各大中城市兴建,建筑技术及理念的变化;对于可持续型城市综合体的交通设计也开始有了新的发展。
3.3.1立体化。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城市综合体逐渐突破自身的范畴。一方面,它透过自身规模的扩张,功能的扩展,全面的交通,成为城中之城;另一方面,与城市交通的全方位联系,又使其城市性和公共性更为明显。
3.3.2城市化。目前城市综合体的发展日趋扩大化与群体化,建筑的规模越来越大的同时集合的功能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综合体的交通空间从单纯的建筑空间中脱离出来,成为城市交通空间的一个节点。这样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一个节点甚至是交通枢纽的最终目标是快速、安全、高效、方便、节省费用,使城市综合体内部的人群流动起来,增强其流动性和可达性。如日本东京的大都会广场,既是池袋车站,又是一座超大规模的城市建筑综合体。
3.3.3智能化。交通空间的组织离不开各种交通设施,在城市综合体日趋智能化的背景下,交通设施也日趋智能化,交通管理的智能化对交通设施及交通空间的影响正凸显。智能化的交通设施和交通管理可以便捷的安排交通流线和节约运营成本。
3.3.4生态化。生态化的内涵是指交通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实现建筑的节能并改善使用舒适度。它包括建立便捷的流线,节约人们的交通时间;通过交通空间形态的设计,与当地气候相结合,减少空调等能源的消耗。深圳四塔合一项目中,斯蒂芬·霍尔德方案把步行交通空间与生态设计相结合。(见图4)
3.4 各子功能系统组织
城市综合体的主要功能有办公、居住、酒店、零售、娱乐、文化艺术、会议、休闲、停车等。设计时要考虑与城市中各种因素的组合关系,建筑、交通、开放空间、生态体系、文化传承等因素相互交织,因此是一种整合状态的系统设计。普通的城市综合体在组织各子功能系统时主要是考虑经济利益,这样的设计虽然能在初期很好的协调子功能的运作,但难以适应城市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不断追求的要求。可持续型城市综合体子功能的组织需要更多考虑的是:
3.4.1功能组织的集约化。集约化是指城市建筑在占有有限土地资源的前提下,形成紧凑、高效有序的功能组织模式。城市建筑综合体是集约化组织方式的具体表现。可持续型城市综合体的集约化发展更为突出的表现是城市交通建筑的策划和设计观念的变革上,人们开始将单一站点的概念转变为由不同交通方式有机组合的综合换乘中心,从而在换乘中心内实现紧凑、高效、快捷的运输。香港信德中心是上环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换乘交通工具涉及海陆空全部(见图5)。
3.4.2功能组织的复合化。在同一空间中并置和重叠多种功能层次,也是城市综合建筑常见的设计手法。城市综合体的一大特色就是对不同功能的复合。由于城市综合体具有城市的特性,其功能组织也必须要有复合化的趋势。功能复合化的依据在于城市人群的公共行为所具有的兼容性,如购物与步行交通、参观游览与休闲社交等行为可以相互兼容,日本东京六本木是很好的实例(见图6)。
3.4.3功能的均衡化。功能的均衡化是指均衡的使用土地和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资源,避免土地过于集中某一特定功能,兼顾不同时段对城市综合体各个功能的使用,例如,昼夜之间、工作日和周末之间的不同时段对商务、商业、居住、娱乐、停车等产生不同的寻求。我们根据城市综合体内部功能在一天各时间段内对停车的不同需要,可以均衡的布置整个城市综合体停车系统(见图7)。
3.4.4功能的网络化。功能的网络化是对集约化、复合化、均衡化功能组织方式的综合运用。其以地面为基准对城市空间进行水平面和垂直面的综合开发,形成协调有序、立体复合的网络型功能群组。网络化模型的关键在于立体交通网络(机动交通和步行交通)的建立,以及交通网络与各功能单元的多方位链接。
4 可持续型综合体的建筑技术设计
4.1 被动式设计
被动式设计是可持续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城市综合体的被动式设计是为了减少使用制冷、供热及采光设备,降低建筑能耗;并创造高质量的室内和室外环境。被动式设计概念强调的是:依据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特征进行设计,遵循建筑环境控制技术的基本原则,考虑建筑功能和形式的要求等。城市综合体的被动式设计需要有一套整体系统的方法,它必须开始于前期设计阶段,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
4.2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可以用于建筑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由于城市综合
体建筑体量的庞大,以及普遍的都会有高层甚至超高层主体,使其有很大的受光和迎风面积,这为城市综合体对光能和风能的利用提供了便利条件。
4.3 绿色材料的利用
城市综合体要实现其可持续目标,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必须要尽可能多的使用可再生资源建造的材料和使用当地生产的材料。
5 展望
目前低碳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应对环境恶化的的主要解决理念,国内许多城市和地区对发展低碳经济也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而建设可持续型城市综合体是城市实现低碳化的重点要求。这由可持续发展型城市综合体的特点——低碳性、节能性、生态性所决定的。可持续型城市综合体,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强大的城市公共性,能够体现未来城市的特色,能够代表城市的形象,将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向。
参考文献:
[1]龙固新.大型都市综合体开发研究与实践[M].东南大学出版社.
[2]王桢栋.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SERGE SALAT (法) .可持续发展设计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
一、领导重视、健全机构是开展好创建平安畅通县区工作的重要保证。
根据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精神和省、__市关于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的要求,__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对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由市政府办、公安局、安监局、交通局、建设局、公路分局、卫生局、气象局、交巡警大队等部门领导成员的市预防道路交通事故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领导小组日常具体事务,办公地点设在市交巡警大队,并建立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制度。同时,各镇乡(街道)也都相应成立了本地区预防道路交通事故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专人专职负责抓好这项工作,确保责任落实到位。为确保平安畅通县区工作的顺利实施,市政府根据工作需要和人动及时调整和充实了市预防道路交通事故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员,下发了《__市创建平安畅通县区实施工作方案》和《关于分解下达__市实施平安畅通县区工作任务的通知》,把平安畅通县区工作的各项任务分解到各镇乡(街道)和有关职能部门。__市委、市政府对实施平安畅通县区工作十分重视,把实施平安畅通县区工作提高到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平安__”的高度来认识,将其作为政府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切实摆上工作议程,市委常委会多次研究交通问题,提出了建设要以改善交通环境,实现平安畅通为中心的理念。根据市委常委会精神、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先后十一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道路交通建设问题。
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是开展好创建平安畅通县区工作的基本要求。
市预防道路交通事故领导小组积极发挥领导、指挥、协调、检查、督促的重要作用,针对我市交通存在的问题,研究探索路网建设、交通秩序管理整顿、停车场建设、交通管理设施建设、静态交通管理、重点交通违法整治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对策,组织开展了以打击“三车”非法营运和公路主干道交通“三个有序”为重点的交通秩序整顿,有效地促进了交通秩序好转。在实施工作中,公安交巡警、交通、建设、安监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交通管理设施建设,交通秩序管理整顿、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公共交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城市建设执法、交通、工商等部门分别在打击“三车”非法营运、摩托车、自行车停放管理、摊点违章占道、灯箱广告合理设置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宣传、教育部门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上开展交通法规宣传,加强了对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提高了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各镇乡(街道)根据本辖区的交通实际情况,加大交通安全宣传力度和交通秩序的整治。
1、加强交通管理整顿,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畅通。
我市紧紧围绕着“路口有序、行车有序、停车有序、营运有序”的工作目标,大力开展交通的管理与整顿。以道路交通百日整治行动为契机,通过对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状况的核查力度,抓好源头防范,对全市的十个重要点段安排24小时设卡巡逻,强化对驾乘二轮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超员、行人过街不走斑马线、闯红灯、车辆违法停放、超限、超载、超速,非法拼装报废的机动车从事运输活动为整治重点,特别是开展以“三车”非法营运为重点的交通专项整顿,取得良好的效果;以预防重特大交通事故攻坚战为契机,在城区重点整治驾乘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超员、无证驾驶、驾驶无牌无证摩托车上路、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闯红灯、违法停放、占道行驶、十一个灯控路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
文秘网!口等候放行的机动车超越停车线停放等显见性违法行为;在省道、县乡道重点整治非客运车辆载客、无证驾驶、酒后驾车、夜间会车不关大灯、违法超车、疲劳驾驶、客运车辆超员、机动车超速、超限超载;在农村地区重点整治非法拼装、报废的机动车从事运输活动,农用车非法载客。历次整治行动,均能做到认真部署,狠抓落实。我市交通、公安交巡警、公路等职能部门把道路作为主战场,逢违必究,严管重罚,形成高压态势。2、加强源头管理,规范和严格驾驶人培训、考试。
我市交通、交巡警部门深入实施驾驶人素质教育工程,督促驾校执行驾驶人素质教育大纲,加大对驾校实施培训记录审核和预约制度,落实教学大纲各项要求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严格对驾驶人培训机构的管理和考核,落实考试员双签名制度,规范培训、考试工作:一是交通部门对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严格按资质准入条件进行审查,对符合规定的予以核发《培训许可证》。二是公安交巡警部门共有8名考试员均通过省级培训考试,持证上岗并由计算机随机安排考试员。三是摩托车类理论考试已实现计算机管理,无纸化考试,考试成绩实行计算机管理,桩考设置规范。四是交通部门核实了驾校的培训记录,公安交巡警部门将经交通部门核实的驾校培训记录存入档案。五是公安交巡警部门对机动车驾驶人违法处罚的同时进行记分管理,将违法记分信息、考试信息录入机动车驾驶人管理系统。六是公安交巡警部门对违法记分满12分的,通知参加教育考试率达100%;不参加教育考试的,公告停止驾驶证使用率达100%。
3、加强对道路交通运输企业的监管,确保客货运交通安全。
我市严格落实单位责任制特别是交通运输企业责任制,把交通运输企业履行交通安全主体责任作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使之制度化。交通部门组织对辖区内21家运输企业安全管理的检查和安全评估,21家运输企业建立了内部安全管理机构、制度,责任明确,配有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落实了客货车日趟检制度和定期安全教育制度;公安交巡警部门完善了8家客运公司、419部9座以上客车、515个客运驾驶员的户籍化管理档案;公安、交通部门实施了对运输企业及其驾驶人的动态监督和管理,对10家客运超员的客运企业进行了通报并严令整改,对7名记满12分的驾驶人通知客运企业严禁其参加客运工作并建立了客运交通安全群众监督制度,督促客运企业在客车车厢内的醒目位置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公安、交通部门严格按照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要求,进入我市的危险化学品运输的5家企业、7辆运输车、15人从业人员严格审查,准入资格获得率达100%、检验率达100%,共审批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通行证7份,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车辆进入禁行区域时间路线核准凭证7份,做到了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审批率达到100%;同时,我市道路应设置危险化学品禁止通行标志11面,已设置11面,做到了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禁行路线的禁行标志设置达到100%。
4、加强机动车安全管理,提高车辆安全性能。
我市公安交巡警部门加强对辖区内仅有的一家__机动车(摩托车类)检测有限公司进行选派民警驻站监督检查,严格督促检验机构通过计量认证,取得检验资格证书,检验人员持有经过省级部门上岗培训和统一考核的证书;建立了完善的机动车(摩托车)登记、检验制度和管理机制,督促小型汽车以上的机动车到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登记、年检;对达到强制报废标准的机动车进行通告。经抽查,我市载客汽车,重、中型载货汽车注册登记率达到100%,其它汽车达到98%以上,拖拉机达到80%以上,摩托车达到95%以上;公安、教育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强化学生接送车辆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督促学校对驾驶人开展经常性安全教育,签订安全驾驶责任状;同时对全市所有学校的校车进行全面排查,对校车年检、驾驶员资质情况进行全面审查,全市148辆接送学生的车辆中,学校自购87辆中有6辆达到报废年限予以坚决取缔,长期和短期租用61辆车中有4辆车由于没有营运资质等原因予以取消。目前,我市实有校车138辆,其中学校自购校车81辆,租用车57辆均按各自辖区建立了一车一人档案;全市11家客运企业813辆客运车辆通行于全市各镇乡(街道)村。
在各部门积极参与、密切配合下,形成了综合治理,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三、科学规划、完善设施是开展好创建平安畅通县区工作的前提条件。
创建平安畅通县区工作中,我市十分重视道路交通建设管理的科学性,逐步向城市交通的现代化、科学化发展。20__年制定了《中心城区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并通过了省级专家鉴定和政府颁布实施;20__年制定了《__市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并通过了省级专家鉴定和政府颁布实施;20__制定了《__市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规划》并通过了省级专家鉴定和政府颁布实施。上述规划的制定有效保证了我市道路交通建设管理的科学性和计划性。同时市政府还制定了交通安全年度建设、维护计划并纳入当年财政预算,并逐步加大了对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的投资。
四、强化宣传、提高意识是开展好创建平安畅通县区工作的必要基础
全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交通法制意识和交通文明意识,创造文明、和谐、安全的交通环境。市政府组织制定了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计划,明确了公安、安监、交通、农机、司法、教育、宣传新闻等职能部门的职责,组织开展交通安全“五进”活动:一是联动媒体,巩固宣传阵地。在__等路段举行了交通知识宣传咨询活动,向市民发放《市民安全防范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准确把握“东扩西展、南升北拓、拉开框架、扩展规模”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1355”发展战略、建设*都市经济圈以及“科学规划、统筹城乡、适度超前、体现特色、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形象、协调发展”的新要求,高水平做好我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以优化城市环境为重点,高度重视人居环境规划建设,改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创造一个适宜创业发展和宜人的生活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二)坚持合理用地、集约发展的原则。注重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开发经营的综合效益,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坚持集约和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
(三)坚持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原则。增强城市辐射功能,加强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推进区域内基础设施相互配套、协调衔接和共建共享,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建设西部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逐步构建以*为中心,以卫星城市、周边城市为支撑的都市圈和城市群。
(四)坚持学科融合、技术支撑的原则。加强多学科融合,使总体规划体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等重要内容。规划编制中要充分应用数字信息技术,并建设统一共享的规划管理信息平台,服务政府的科学决策。
三、规划内容
(一)规划成果
本次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包括五个部分:
1.《*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
3.《*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4.《*市综合交通规划》
5.《专题研究报告》
(二)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同时考虑远景规划构想。
(三)规划范围
规划分别在市行政市域、城市规划区及中心城区三个层次按国家相关要求开展工作。城市规划区拟定为东起榆中高崖镇,西至吐鲁沟,南起兴隆山、阿干镇,北到永登秦王川,规划区总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范围拟定为东起定远、金崖,西至河口南地区,南起皋兰山南麓,北到青什、沙中片区,规划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另外将中川航空港、红古区海石湾镇、夏官营地区作为独立区域纳入城市规划统一管理。规划专题研究兼顾市域与周边城市的协调。
(四)工作深度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总报告、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均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总体规划的内容深度要求进行编制,涉及远景空间发展控制的内容在1:10万—1:5万比例的地形图上进行落实。
(五)规划工作技术路线
1.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五个统筹”要求,突出规划重点和有限目标的技术工作原则。吸收本轮全国大中型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经验教训,从全市城市发展与规划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作为切入点,以提高规划成果的实用性和适应性为目标。
2.在对城市现状问题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的专题研究,协调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一步论证城市发展定位与规模,调整和优化城市用地布局,理顺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突出城市总体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统筹安排城市建设时序,强化城市规划的实施机制。
3.借鉴国内外城市规划新的理论与方法,借用经济分析、景观生态分析、环境评估、历史人文价值分析与行政管理学等技术手段,增强本次规划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提高总体规划对下一层次规划的指导作用。
4.为了对总体规划基础条件和部分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总体规划提供背景预测和前景方案,邀请国内有关研究机构进行专题研究,补充规划工作组的技术力量,开拓规划组的工作思路。
5.重视规划的公众参与,规划成果分阶段进行公众咨询,征求不同社会团体和市民意见,并在互联网上开展《*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城市建设建议》市民意向调查。
(六)规划层次及主要内容
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1.1从宏观发展研究背景出发,分析新形势下我市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明确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应承担的新角色。
1.2分析*在不同区域层面的发展基础和条件,确定*的区域定位和职能,明确未来发展目标。针对发展目标和存在的差距,提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1.3深入研究城乡协调发展、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综合交通系统、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文化继承等重大问题,进行城市空间发展的多方案比较,提出城市空间发展的具体策略和实施时序,构建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框架。
2重要专题研究
2.1区域研究:国家和区域新发展格局下*的区域关系和定位研究。
2.2空间研究:城市空间北拓战略对*空间格局的影响及北部地区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2.3资源环境前提研究:城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水、大气、生态、土地等)研究。
2.4实施评价: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及国内外相关经验对*城市发展的启示。
2.5气象研究:气象对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影响研究。
2.6产业研究:城市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2.7城市规模研究:城市发展规模研究。
2.8工程地质调查研究:建设工程地质调查与研究。
2.9防汛标准研究:黄河*市区段二百年一遇防洪标准研究。
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1结合全国及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确定*的区域地位,明确区位协调发展的规划思路。
3.2结合全省和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市域内城镇发展的条件、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3.3明确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对市域中心城市与相邻行政区域在空间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进行协调的建议。
3.4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3.5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使城镇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相协调。
3.6提出市域城镇体系的发展目标和各类城镇的职能分工、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探索特色鲜明的城镇发展结构。
3.7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明确重要基础设施的主要技术标准和城镇间的空间协调发展规划。
3.8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
3.9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4城市总体规划
4.1分析城市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城市发展目标,分析论证城市职能,确定城市性质。
4.2预测规划期内城市人口规模。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
4.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4.4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城市交通结构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安排城市主次干道的走向、断面,确定主要广场和停车场的位置、容量。
4.5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4.6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绿线),确定绿线控制措施。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和管理措施,确定岸线使用原则。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
4.7进行城市景观风貌和城市特色研究,在总体层次上研究景观风貌特点,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
4.8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
4.9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给水、排水、供电、电信、燃气、供热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划定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黄线)。
4.10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管理措施,确定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4.11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
4.12划定旧区范围,确定旧区更新、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
4.13综合协调市区与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划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
4.14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确定地下空间利用的范围目标及措施。
4.15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明确近期建设目标和内容,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构想,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5综合交通规划
5.1交通调查和分析模型建立
5.1.1进行全市的居民出行调查、典型路段交叉口的交通流量调查、停车场系统的特征调查、公共交通客流调查、大型就业商业设施吸引人流调查等多项系统的交通调查内容的选择和实施。
5.1.2在交通调查和数据资料分析基础上,标定和建立与现状土地利用及交通出行特征相吻合的交通模型。以规划土地利用分析为依据,充分研究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交通需求特点,建立规划特征年的定量化交通分析模型,为综合交通规划编制的各个层次、不同发展方案的比较等提供分析、测试及评价的数据基础。
5.1.3依托交通需求分析模型的建立,以现状及规划土地利用为依据,分析现状交通出行及分布的基本特征,预测未来不同阶段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交通出行变化的趋势特点,测试和评价不同规划策略及方案的交通运输效果,提供整个交通规划编制的数据分析基础。
5.2现状问题诊断和发展趋势分析
5.2.1从目前城市交通供需特征、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关系、交通系统服务水平等各个方面,对我市城市交通的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价,准确把握当前城市交通的主要问题,寻找产生此问题的原因。
5.2.2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空间布局的转变、机动化的趋势、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等各个方面,对未来城市交通发展趋势以及将会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判断,为各项规划方案的提出奠定基础。
5.3交通战略规划
5.3.1分析城市交通政策趋势和供需特征趋势,总结借鉴相关发展经验,提出适宜我市特点的城市交通发展方向。
5.3.2确定城市交通发展模式,提出各交通系统发展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确定城市重要交通系统规划组织与布局原则。
5.3.3确定区域综合交通系统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制定各对外交通方式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原则;优化城市对外交通系统发展方案。
5.3.4提出城市骨干运输系统构建的原则与目标;提出并分析评价骨架运输网络方案;确定城市骨干运输方案的布局。
5.3.5确定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总目标和各交通系统的基本目标;提出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发展战略及应对策略;提出城市交通发展重要政策建议和实施保障策略。
5.4区域交通系统规划
5.4.1确定各等级对外公路系统布局方案,对外公路与城市骨干道路系统的衔接规划,确定对外道路的出入口位置,并测算其用地规模,确定长途客运枢纽站的布局及其用地范围。
5.4.2确定铁路客货运场站布局及功能定位,控制铁路走廊及其与城市道路交叉的用地,规划组织铁路客货运枢纽的集散系统。
5.4.3协调航空机场的规划,确定机场衔接系统规划。
5.4.4确定黄河航运等级及航运设施规划。
5.5道路系统规划
5.5.1确定整体道路网格局及骨干道路布局,结合城市用地进行道路网优化并提出远景路网拓展构想。
5.5.2提出道路交通组织方案。
5.5.3提出道路红线、标准横断面形式建议,提出道路网规划控制指标,确定交叉口类型与用地规模,对城市关键界面和主通道进行规划控制。确定重要桥梁、立体交叉位置。
5.6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含轨道)
5.6.1确定公交运输方式及系统构成,提出整体发展框架和策略,明确各系统的功能定位与规划目标。
5.6.2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快速公交系统服务系统,提出客运走廊通道的规划及用地控制建议,确定地铁、轻轨线路。
5.6.3确定常规公交的功能层次和运输组织模式,提出发展目标和规划指标,对其骨干系统进行布局并提出控制建议。
5.6.4确定公交枢纽的等级及功能,提出重要枢纽的布局及用地规模。
5.6.5确定公共客运交通、公交线路线网、站场分布。
5.6.6其他客运系统规划(包括步行、自行车及出租汽车发展规划)。
5.7停车系统规划
5.7.1预测停车需求
5.7.2确定停车发展政策及分区停车供应策略。
5.7.3确定公共社会停车场布局与规模。
5.7.4提出配建停车指标调整方向与建议。
5.8城市步行和自行车系统规划
5.8.1明确城市步行系统的功能定位,针对城市不同区域和不同用地性质提出相应步行系统的规划标准,确定城市步行系统网络规划方案。
5.8.2研究城市自行车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明确城市自行车系统的功能定位,提出城市自行车系统的规划标准,确定城市自行车系网络规划方案。
5.9物流及货运集散规划
5.9.1组织区域内外多方式、一体化物流集疏运通道。
5.9.2合理配置和布局城市物流中心。
5.9.3进行主要物流园区的货运集散道路规划。
5.10近期建设规划及城市交通政策和措施建议
5.10.1依据城市发展目标,确定各分期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策略。
5.10.2确定城市交通系统近期建设项目规划。
5.10.3提出缓解中心区和重要节点交通矛盾的策略。
四、组织框架与运作机制
(一)组织框架
成立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全面组织协调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1.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规划修编的领导工作,对规划修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决策。领导小组第一组长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由市长担任,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相关部门组成。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规划局,负责规划编制的组织、协调、报批、宣传等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市规划局局长担任,同时抽调部分技术人员充实修编办公室力量。领导小组实行例会制,每3个月召开一次,必要时也可由组长临时召集。
2.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修编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协调下,积极配合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二)运作机制
1.市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分工。在规划修编工作中,市规划局组织专题研究和规划的编制、评审、审查、报批工作。市委政研室、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国土局、市建管委、市房产局、市交通局、市园林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市人防办、市地震局、*燃化集团、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公安局、市统计局、市林业局、市南北两山指挥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农牧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文化局、市文物局、市卫生局、市计生委、市体育局、市旅游局、市法制办、市气象局等有关部门提供相关数据资料并协助开展相关专题的研究工作。
2.各专项规划的主管部门对三版总规各项专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并提出新版总规中专项规划的目标和要求,报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整理汇总。
(1)给水、排水、供热、防洪、抗震工程规划及道路桥梁实施情况总结由市建管委负责;
(2)供电工程规划由市供电公司负责;
(3)燃气工程规划由*燃化集团负责;
(4)电讯工程规划由市电信局负责;
(5)南北两山生态规划由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负责;
(6)园林绿化规划由市园林局负责;
(7)环境保护规划由市环保局负责;
(8)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人防规划由市人防办负责;
(9)消防规划由市消防支队负责;
(10)铁路专项规划由*铁路局负责;
(11)公路专项及水运规划由市交通局负责;
(12)航空专项规划由甘肃机场建设集团负责;
(13)住房规划由市房产局负责;
(14)环卫设施专项规划由市执法局负责;
(15)商业网点专项规划由市商务局负责;
(16)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由市教育局负责;
(17)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由市体育局负责;
(18)文物保护专项规划由市文物局负责;
(19)医疗卫生专项规划由市卫生局负责;
(20)旅游专项规划由市旅游局负责;
(21)邮政专项规划由市邮政局负责;
(22)广播电视专项规划由市广播电视局负责;
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待总规批准后,由各专业部门组织编制并按程序报批。
(三)委托规划编制单位
根据市上关于修编总体规划选择国内权威编制单位的要求,考虑到我市的实际情况,经市政府同意,本次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予以配合。
(四)专家咨询与公众参与机制
以市政府的名义,邀请国内著名专家担任总体规划修编专家顾问,实现专家领衔,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如邀请曾在*工作过的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同志,原建设部规划司助理巡视员、全国市长培训中心副主任任致远同志任技术顾问。对涉及城市发展的重大策略问题采用专题研究方式,由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领衔担任专题负责人。专题研究、纲要和规划成果的编制均采用专家评审的方式,确保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在总体规划报送审批前,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等手段,采用咨询、交流、公示等方式,广泛征求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各方意见,促进公众对总体规划修编的参与。
五、进度安排
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共分六个阶段:
(一)前期准备阶段
编制工作方案,征求专家及各相关部门意见,确定研究专题和责任单位;征求省政府和国家建设部意见,完成申请报告;成立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编制单位,召开修编工作动员会;完成现状调查的准备工作,并启动上一版总体规划评估总结和现状调查工作。
(二)现状调查阶段(一个月)
通过现状调研、资料收集和部门访谈,完成对土地利用现状、专项规划等现状情况调查,形成《*市城市现状调查报告》;建立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数据库。
(三)专题研究与发展战略研究阶段(两个月)
1.专题研究
针对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九项研究,形成以下成果:
《国家和区域新发展格局下*的区域关系和定位研究报告》
《城市空间北拓战略对*空间格局的影响及北部地区空间发展模式研究报告》
《*市城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水、大气、生态、土地等)研究报告》
《*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及国内外相关经验对*城市发展的启示》
《*城市气象对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影响研究报告》
《*城市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发展的相关性研究报告》
《*城市发展规模研究报告》
《*建设工程地质调查与研究报告》
《黄河*市区段二百年一遇防洪标准研究报告》
2.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主要从宏观发展研究背景出发,论证新形势下*发展条件与机遇、城市发展阶段性目标、城乡协调发展策略、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综合交通系统、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文化继承等重大问题,提出*的城市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进一步明确城市功能性质,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规模,做好以*都市圈为主体的区域发展协调工作,并针对人居环境、经济产业、交通、生态和基础设施等重大问题的发展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构建适应城市长远发展的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形成《*2030: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报市政府批准。
(四)总体规划纲要阶段(七个月)
完成《*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30)》编制,完成专家评审并修改后,上报市政府、市人大、省政府、国家建设部审议、审查。
(五)总体规划成果编制阶段(三个月)
完成《*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成果编制,专家评审及成果修改。
(六)总体规划成果报审阶段
上报市政府、市人大、省政府;修改完善后上报国家建设部、国务院审批;完成《*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统一信息平台》;宣传。
六、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分工
省、市各职能单位、各驻兰单位结合自身职能,提供本部门相关现状资料和专项规划成果,根据资料清单,形成书面文件(或电子文件)提交市规划局汇总并配合规划局组织有关专题讨论会,协助完成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共同参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规划成果及其实施政策的制定、讨论和审议,并配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报审协调工作。
市规划局:负责总体规划编制的组织、协调、审查、报批、宣传等各项具体工作。
市委政研室、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负责提供关于市委、市政府重大问题的研究报告及政策文件;协助开展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城镇体系、村庄发展等专项研究及规划工作。
市发改委:提供全市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及工业、农业及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的发展战略,现代服务业、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全市重大项目建设规划等资料。协助开展产业发展与布局专题研究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经委:负责提供全市经济发展、工交行业经济运行、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等发展现状及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工业招商引资现状情况及重大工业项目安排情况;协助开展产业发展与布局专题研究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国土局:负责提供土地利用、城市用地扩展条件,现状城市土地价格的级差分布状况,其它国土的专项规划等资料,并配合编制调研工作;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技术问题;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建管委:负责提供我市历年建设的基本情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共交通(含轨道交通)规划等;提供河、洪道综合整治工程资料及“防洪、防汛、防灾”工程资料;给水、排水、供热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基础资料和各专项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公共交通(含轨道交通)、给水、排水、供热、村庄发展、河湖水系、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防洪、防汛、抗震等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房产局:负责提供各类房屋及房地产最新调查现状数据、布局结构及每年增长情况,城市住宅及各类用房需求预测,“十一五”房地产行业发展规划等资料,并配合编制调研工作;协助开展住房建设与社区发展相关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交通局:负责提供我市各类交通设施、码头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参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规划成果及其实施政策的制定;协助开展全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开展综合交通专题研究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园林局:负责提供我市城市绿化系统的基础资料和专项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绿地系统、河湖水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环保局:负责提供我市环境质量报告、生态环境建设及城市环境治理发展目标、发展规划资料,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有害因素的分布及危害情况,重大环保项目安排;协助开展生态环境与城市增长边界、河湖水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水利局:负责提供我市水资源利用综合报告、水利发展规划、水源规划及防洪体系规划设想;协助开展河湖水系、综合防灾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提供环卫事业及环卫设施、城市广告等市容发展的现状基础资料和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环卫设施布局、市容广告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人防办:负责提供我市人防工程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地震局:负责提供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情况现状资料及防震减灾事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燃化集团:负责提供我市燃气工程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燃气工程专项规划工作。
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负责提供我市城中村现状资料、改造情况及改造规划;协助开展城中村改造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财政局:制定促进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的财政政策;落实规划编制经费;协助开展城市规划经济分析专题研究工作。
市商务局:负责提供我市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工商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批发市场、零售网点、商业特色街等商业网点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划,提供我市对外经贸发展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提供各产业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产业发展与布局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及上报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招商局:负责提供我市招商引资和利用外资情况和规划,提供三资企业、出口加工区、海关报关统计等现状资料,协助开展产业发展与布局等相关工作。
市公安局:负责提供市域及各县区人口现状情况(包括总人口、户籍人口、暂住人口),公安部门主管重要设施,全市城市交通现状,交通管理设施,近十年分年度车辆保有量;协助开展人口现状及预测、综合交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统计局:负责提供1996年至2006年全市各县区分类详细统计数据;协助开展总体规划的人口现状及预测的研究工作。
市林业局:负责提供林业发展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生态环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南北两山绿化指挥部:负责提供南北两山绿化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生态环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教育局:负责提供我市教育事业及教育设施现状资料和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公共服务设施(教育设施)布局相关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科技局:负责提供我市科技发展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农牧局:负责提供农业、农村发展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村庄发展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提供本市劳动力资源现状资料及就业状况资料,就业培训计划及发展战略。
市文化局:负责提供我市文化事业及文化设施现状资料和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公共服务设施、文化设施布局相关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文物局:负责提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发展目标、发展规划,文物古迹保护规划,现状历史文化资源及保护要求状况及附图;对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意见,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卫生局:负责提供我市卫生事业及卫生设施现状资料和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公共服务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布局相关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计生委:负责提供我市人口发展规划;协助开展总体规划的人口现状及预测的研究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体育局:负责提供我市体育事业及体育设施现状资料和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公共服务设施(体育设施)布局相关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旅游局:负责提供旅游服务设施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布局相关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法制办:提出对本次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协助制定保障总体规划实施的法规政策。
市气象局:负责提供我市相关气象资料;协助开展生态环境、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军区作战部:协助提供发展需求及空间管制需求,协助总体规划上报审批过程中与上级军事管理部门的协调。
*铁路局:负责提供铁路交通现状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综合交通(铁路)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和总体规划上报审批过程中与上级铁路部门的协调工作。
黄河水利委员会上游水文水资源局:负责提供黄河水系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黄河有关规划专题研究工作。
甘肃机场集团:负责提供机场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综合交通(机场)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民航部门的协调工作。
省、市电力公司:负责提供本行业的现状资料及产业发展目标、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安排;协助完成能源需求研究和能源供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