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运输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制造企业
1.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在部分重点建筑项目中运用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经过20多年在我国各行业中的推广运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已成为维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纽带。制造企业作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大系统,内部流动着劳务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资源,企业通过运用项目管理技术能有效地使用上述各项资源的流动将企业中的各个管理运作环节连接起来,使企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系统效应,从而提高企业在整个制造行业中的影响力,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为测量、比较和改进企业项目管理能力的工具,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而制造企业目前也急需找到一种方法来对其自身项目管理实施的好坏、项目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进行评价,从而找出不足并进行持续改善,以获得项目管理过程的不断改进和项目管理能力的持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在制造企业项目管理中的运用,对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充实和改善其项目管理的能力,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
2.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基本原理
2.1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概念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ProjectManagementMaturityModel,简称PM3)最早起源于国际项目管理协会成员国北欧和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它们用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来研究和规划项目型社区(如高新技术企业聚集的地方)以及项目型社会。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指的是一种项目管理评价方法,美国项目管理学会将其定义为“评估组织通过管理单个项目和组合项目来实施自己战略目标的能力的一种方法,也是帮助组织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工具。”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作为项目管理能力的一种度量指标,是企业项目管理过程改进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可以用来衡量组织按照预订目标和现有的条件成功地、可靠地实施项目的能力,而对项目管理能力进行度量的最终目的在于不断提升这种能力。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是一整套科学的体系和方法,用于表征一个组织项目管理能力从低级向高级发展、项目实施的成功率不断提高的过程。
2.2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等级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通过建立不同级别的成熟度等级来表示项目管理的成熟度水平,以此来衡量项目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和成熟程度。项目管理成熟度等级指的是组织的项目管理水平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几个具有明确定义的代表项目管理过程能力成熟度的平台,在基于项目管理的基础上一般分为五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是:混乱级、简单级、规范级、精益级和战略级。其中每一个成熟度等级都代表组织的项目管理能力的一个等级,每一个成熟度等级都为管理过程持续改进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每一个等级包含了一个过程目标,当目标满足时,能使项目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成分稳定,从而建立起了项目管理过程中一个不同的成分,使组织的管理能力得以提高,因此,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不断升级的过程也就是其项目管理水平逐步积累的过程。表1列出了各个项目管理成熟度等级的特征以及在每个等级中组织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
表1项目管理成熟度等级
等级
特征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战略级
1.企业项目化管理
2.项目管理战略规划
保持优化
2.精益级
项目管理过程得到量化的理解与控制
1.项目战略管理
2.问题分析与预防
3.规范级
1.项目管理过程得到定义与集成,并形成制度。
2.项目管理过程得到很好的理解,并在项目实施中得到遵循。
1.过程测量
2.过程分析
3.量化分析
2.简单级
1.项目管理受到重视
2.以往成功的经验可重复
3.过程可能依赖个人
1.培训、测试与评审
2.规范项目管理过程
1.混乱级
1.过程不正规
2.个别的过程混乱,不可预测
项目管理标准化
3.制造企业项目管理运用PM3的必要性
虽然近几年来项目管理已在我国制造企业中得到推广运用,但由于从项目管理角度审视制造业,它由产品设计、物料流动、生产计划控制、制造过程、市场经营以及客户服务等各个环节组成,项目的管理具有复杂性,导致项目的实施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项目管理的基础薄弱、受到项目环境因素的影响等,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项目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缺乏改进项目管理系统的理论及其方法。因此,有必要在制造企业项目管理中运用一种能有效提高组织项目管理水平的工具——PM3。
(1)运用PM3有利于对制造企业项目管理的过程实施控制。制造企业项目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开发和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而项目的失败可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目标不明确、计划差、项目管理方法不当、人员安排不足等,所有这些原因归结为一点,就是项目管理的过程失误。因此,对于一个项目而言,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一套正确的管理过程。而PM3指的正是项目管理过程成熟度模型,它通过衡量企业中项目管理过程的定义、管理的有效性、测量的方法和控制方法的可行性,使项目管理过程得到正确的执行,从而增强制造企业中项目日程安排和项目费用的绩效,减少时间浪费和返工现象,实现项目的成功。
(2)PM3有利于企业识别其项目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通过解决对改进组织项目管理水平至关重要的几个问题,提出改进策略,并有助于项目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实施一些关键性的实践活动,使企业项目管理水平得到稳步改善。其中,这些关键性的活动可表示在PM3的关键过程域中。关键过程域指出了组织中的项目管理为达到某个成熟度等级,应完成的一些关键性活动,这些活动需体现为一组目标,几个关键过程域共同形成一个项目管理成熟度等级水平。也就是说,在这个等级上,项目的管理者需要完成这些工作来表明组织的项目管理已达到了这个成熟度等级。通过以上这些方面,由于制造企业中项目管理的复杂性和要求的规范性,在组织中就需要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为其找出问题并提供标准的指导方案,在各个关键过程域中,根据目标指导实践的原则,指导组织的管理者完成各项关键活动,从而使企业中的项目管理实现一个稳步升级的过程。PM3中成熟度等级之间的关键过程域如图1所示。
图1项目管理成熟度等级及其关键过程域
(3)运用PM3能使制造企业的项目管理与战略管理相结合。由于战略管理作为构建与保持组织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当今管理理论和组织发展的基本规律,能够把组织的各项活动与组织的战略联系起来。而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中成熟等级的最高层是战略级,是企业中项目管理进化的最高级,因此,建立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有利于使制造企业中的各个项目以组织战略为指导,从战略管理的高度来规划企业的所有项目,使企业中的项目管理处于一个不断改进,不断优化的过程之中。
(4)在制造企业的项目管理过程中,可根据成熟度模型中所要求的一些要点,建立一系列的工作规范,并同时制定一些有针对性地项目管理培训计划,以此来提升各项目团队成员,尤其是项目管理者的项目管理能力,从而提高整个组织的项目管理能力和水平。
4.PM3在制造企业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步骤
在制造企业项目管理中,PM3通过向企业提供一种知识框架,使企业了解组织实施项目管理所需的标准,根据标准帮助企业找出差距和不足,并通过PM3提供的信息使企业决定是否实施改进计划,最终帮助企业成功地实施项目。其具体应用步骤如下:
(1)前期准备
作为成功应用PM3的前提,该阶段的工作主要是使组织中的各相关人员熟悉项目管理,理解PM3的概念、组成及其操作程序,包括:组织员工培训来让其熟悉标准的内容和模型的操作方法等。
(2)评估现状
本阶段是对组织中项目管理的成熟度进行评估。组织可对照模型评估的标准评判其当前的成熟度的状态。通过这些评估,组织可以识别出自身在项目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明确其在项目管理成熟度等级中所处的位置,从而可以决定是否需要制订和实施改进计划。
(3)制定改进计划
根据上个阶段中得出的评估结果,根据那些未被观察到结果的记录文档,对那些结果所反映的组织所需能力按优先级进行排序,并结合最优实践制定针对性的计划,使活动达到相应能力,实现相应效果。
(4)实施改进
在这一阶段中能使组织真正实施变革。具体的工作表现为:项目的管理者为实施上一阶段中制定的改进计划,通过结合某个成熟度等级的关键过程域,在组织中进行必要的开发活动,以使其项目管理达到所需的能力,从而提高组织的项目管理成熟度。
(5)以上各阶段过程的重复
当这些改进活动在组织中进行后,组织将重新评估组织中项目管理成熟度的现状;或者,如果组织中还存在有前期评估中识别的但尚未完成的最优实践,则还需对这些实践展开工作,从而进入下一轮的PM3实施,直至对所有的结果满意为止。
5.结束语
制造企业项目化管理是未来制造企业运行模式的发展方向和实现制造企业良好治理的坚实基础。在制造企业中推行项目管理,不仅可以作为组织的一种监管方式,还可以推动组织管理模式的变革。而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能够客观有效地测量、比较、改进企业项目管理能力。因此,有必要开展针对于制造企业项目管理的PM3研究。在制造企业的项目管理中推广运用PM3,可以为其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个评估与改进的框架,这不仅有利于制造企业改善其项目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还能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和外部对其项目管理能力状况的信任度,从而提高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竞争力,实现有机的发展。
参考文献1 占文松.制造企业项目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 周俊峰,沈洪明.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7,36:63-64.
3 詹伟,秋菀华.基于企业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 2006,2:27-30.
4 张新星,张连营. 组织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分析及其选择[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9(2):136-137,142.
5 百伍井俊宏,李忠富.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PMMM)研究与应用[J].建筑管理现代化, 2004,2:5-8.
【关键词】煤矿;机电运输设备;矿井;安全;对策
0.引言
煤矿安全问题长期以来是困扰矿业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头等问题,确保零事故煤矿生产一直以来是煤矿开采行业所奉行的标准,更是国家煤矿监管部门提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而煤矿机电运输的安全是关系到整个煤矿生产和管理的关键环节,其涉及范围之广、内容之多,与国家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做好煤矿机电运输的安全防范工作是矿业企业管理部门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解决煤矿机电运输的安全问题不仅需要矿产企业管理部门的不遗余力地执行,还要国家监管部门严格把关,从而为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1.煤矿机电运输存在的安全弊端
1.1煤矿机电运输设备管理制度落后
国家煤矿监管部门陆续出台有关煤矿生产的新标准、新规定,然而,还是有许多煤矿企业在矿井作业时没有依据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实施,我行我素,安全意识薄弱,盲目抓生产,将安全生产置之脑后。如此一来便导致了安全管理系统的全盘混乱、人员松散、有章不循的后果。
1.2缺乏监督管理
煤矿机电运输的执行主要通过作业人员来实现,而煤矿企业的管理人员负责管理和检查等任务。然而,有相当一部分的管理人员自身安全意识薄弱,懈怠检查职责,工作态度差,将安全生产的标准线独立于机电运输之外。此外,深入调查、了解民情的动力欠缺,即便是找到了安全问题也是听之任之,最终积少成多,为煤矿机电运输埋下了安全隐患。
1.3安全投入严重不足
要确保煤矿机电运输的安全性,用于煤矿安全运输方面的人、物、财三方面的投入是不可或缺的。根据国家对于煤矿安全规章制度的相关要求,用于煤矿的安全投入是需要经过严格的评估和审查的,为后期提升机电运输的安全性能提供保障。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煤矿企业用于安全投入较少,只顾生产,忽视安全投入,尤其是针对高压作业环境、高瓦斯以及双突矿井等的监督检查程序系统的欠缺[1]。
1.4特种作业人员科学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水平较低
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特种作业人员的失误造成的。特种作业人员一般为文化素质水平相对低下的人员,许多工人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就直接上岗。特种作业人员随意、无序、频繁更换工作岗位,无章可循,纪律缺失,这些都给煤矿安全运输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2]。
1.5机电运输设备存在安全隐患
煤矿生产中最关键的环节便是机电运输环节,机电运输设备的安全程度直接关系到煤矿生产安全。目前,导致我国矿难事故频发的另一重大因素便是机电运输设备问题,机电运输设备的地面维修和隐患排查被忽视,执行验收制度松散,对机电运输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的检查力度不足。此外,对于矿井内部设备的隐患排查不到位,在使用运输设备时缺乏日常维护和保养,没有定时更换老旧、损坏的部件。
2.煤矿机电运输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完善设备管理制度
一项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必定要来自多方面的势力的支持,诸如管理单位、国家监管部门以及工作在底层的劳动人民。而制定规范、科学、有效的机电运输设备是确保煤矿机电运输安全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管理制度的制定使安全生产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让员工实施起来不至于盲目无序。而落实管理制度是确保煤矿机电运输安全的核心环节,这个环节中离不开管理者的引导决策的职能。因此,要充分发挥管理者的引导决策的职能,严格遵守安全管理制度,将安全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向管理者所要安全。管理者可以适当采用有奖激励安全生产的形式,定期严格考核各个环节和职工,诚信兑现奖罚,让安全管理制度深入人心[3]。
2.2加强机电运输队伍的安全教育和专业培训
为了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提升机电运输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的必经之路。煤矿企业必须从职工的日常行为规范入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逐渐加强对机电运输工作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安全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尤其针对诸如运输司机、挖掘司机、防爆工等的专业性较强的岗位一定要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确保持证上岗。
2.3增加安全设施投入
机电运输设备的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煤矿安全生产,其涉及到更新和改造等方面的问题。加大安全设施的投入力度,首先从设备维护方面着手,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投入力度,及时注入用于维护、维修煤矿机电运输设备的资金,确保安全、有效的作业,减少因机电运输设备陈旧、老化或损害所带来的安全事故。其次,加强对已有设备的改造力度,尚可以利用的设备可更新、维护。最后,在资金允许和现实需要的情况下,适当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对原有设备的更新和改造要保证其正常运行。这样一来,才能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也有助于提高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
2.4加强煤矿机电运输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
煤矿机电运输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做好煤矿机电运输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第一,定时排查主通风系统、排水系统供电系统以及防雷接地设备等,改善煤矿生产环境;第二,定期检查、校正运输设备中的各种仪器、仪表,倘若出现不合格现象,要严禁使用,及时处理或更换,确保安全。第三,每年对煤矿的生产设备、运输设备进行安全性能的检测和评估,适时提升系统的安全性,以不断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第四,定期检查固定设备的钢丝绳,对老化、损坏的钢丝绳要及时更换;第四,雨季时段要勤于检查水管、闸阀以及水泵等排水系统的安全性能。
3.结束语
言而总之,二十一世纪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科技水平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也为煤矿机电运输带去了更多安全、先进的设备,这些设备的推广、使用大大提升了煤矿机电运输的安全性。然而,安全事故与煤矿生产如影随形的,必须依靠煤矿企业的管理部门与国家监管部门的齐心协力、严格把关,才能将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之中。[科]
【参考文献】
[1]李明.煤矿机电运输安全控制策略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75.
关键词:煤矿机电;安全管理;运输隐患;防范
前言
根据我国对于煤矿安全的研究数据可知,在现阶段的技术发展条件下,在我国的各类煤矿安全事故当中,煤矿机电运输当中的安全隐患所占比例较高,达到50%。同时,由于煤矿机电安全管理及运输隐患问题自身普遍性与随机性的特点,更容易造成煤矿机电安全管理出现漏洞。因此,文章对于机电安全管理以及运输隐患预防措施进行制定与完善,旨在最大限度上降低机电设备运输期间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1 煤矿机电安全管理及运输隐患现状
1.1 煤矿机电安全管理现状
煤矿安全事故的产生,与煤矿机电安全管理密不可分。完善与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能够为煤矿的正常运行奠定基础。但当前煤矿安全管理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安全生产意识以及机电管理制度两个方面的问题。
1.1.1 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在现代煤矿生产经营中,注重效益却轻视安全管理。造成内部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欠缺,安全意识无法树立,忽视了安全管理在煤矿生产中的必要性。此种状况的产生,将严重影响整个安全生产意识的建立,无法形成以安全为中心的煤矿生产计划,致使安全隐患得不到清除。
1.1.2 缺乏健全的机电管理制度。煤矿机电安全管理制度,是保证煤矿企业内部满足安全生产的重要衡量标准。煤矿机电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能够有效规范煤矿在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安全因素。按照国家对于矿井的实际规定,每一个矿井需要具备17种基本的机电管理制度,但当前很多矿井并未将相关标准进行贯彻与落实,即便建立了相应内容,管理制度也并未能够为企业做出指导性的意见与建议,安全管理混乱无序。同时,作为煤矿安全管理方面的监管人员,也存在职责缺失的状况,在进行安全管理检查与监管方面,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整改意见得不到及时有效落实,为煤矿安全管理埋下隐患[1]。
1.2 煤矿机电运输隐患现状
煤矿机电运输隐患是近年来诱发煤矿安全重大事故的主要因素,在现代煤矿企业生产与发展过程中,煤矿机电运输隐患威胁较大。下面对煤矿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在煤矿机电运输当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主要包括电气火花等诱发事故以及运输系统缺乏科学等方面的内容。
1.2.1 电气火花等因素诱发重大事故。随着煤矿现代化建设,满足时展步伐的同时也造成煤矿生产现场各类机电运输设备的机械化水平的提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煤矿生产效率,却也埋下相应安全隐患。在带电作业状态下,电缆火花、信号照明防爆设备以及喷灯等各项设备运行都可能造成井下工作面发生瓦斯爆炸以及相应安全事故。例如2005年,辽宁孙家湾煤矿某立井所发生的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最终调查的原因显示是由煤矿机电运输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所造成的,在长期大负荷工作状态下,瓦斯大量凝聚。操作工人违章带电检修照明信号,带电状态下产生电火花,引发瓦斯爆炸。这起事故共造成200余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近5000万元,需要引起业内人员的重视与警惕[2]。
1.2.2 运输系统缺乏科学。对整个煤矿安全影响因素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得知,各项硬件设施为煤矿安全生产带来相应隐患,其中的运输系统同样存在着不小的问题。结合对于现行煤矿工作的调查报告发现,对于中小型的煤矿企业而言,井下轨道铺设质量普遍较低,并未按照煤矿生产以及运输标准进行设置。同时,由于井下运输机车的安全配置以及各项防护措施不到位,并且由于大量工作负荷造成的运输系统的机械磨损,人员对于规范操作认识较差,导致煤矿机电运输安全缺乏保障[3]。
2 煤矿机电安全管理及运输隐患防范措施
2.1 加强煤矿安全教育
煤矿工作由煤矿员工直接执行,其自身的素质高低以及专业技能的掌握水平,能够直接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因此,对于整个煤矿企业安全意识普遍欠缺的情况下,需要加强煤矿安全教育。同时,管理层提升对煤矿安全生产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决策内容贴近安全生产。首先,注重安全知识教育,明确由于操作不规范可能诱发的安全事故,提升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用意识强化行为;其次,重视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做到按照科学标准进行操作;最后,提升管理人员以及基层员工的责任理念,自觉规范自身行为。
2.2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能够充分保证煤矿运行的安全性。根据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状况与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制定健全完善的煤矿机电安全管理制度至关重要,使得煤矿机电安全管理工作发挥具体作用。在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当中,应该使得煤矿机电运输安全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相应的作用,在安全管理当中充分的运用规范、系统以及科学的安全管理条例将各方面内容进行充分落实。同时,还应该将煤矿安全管理制度内容运用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中,观察其可行性,监督管理制度的执行效果,为煤矿企业营造良好的煤矿作业环境[4]。
2.3 做好机电运输设备安装与验收
机电运输设备的安装与验收是保证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保证煤矿机电安全运行的前提与基础。因此,煤矿企业想要做好机电运输设备的安全与验收,需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保证安装技术人员的专业性。煤矿机电运输设备是保证煤矿生产经营的关键,在安装方面必须按照具体操作规范进行安装,为机电运输设备的安全运行奠定基础;其次,强化验收流程。在验收方面需要认真对待,避免由于安全问题造成严重事故;最后,规范验收人员的检验标准。制定全面系统的验收制度,强化验收人员的专业素质,对机电运输设备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验收,保证设备运行安全性的提升[5]。
2.4 建立科学化的运输系统
科学化的运输系统能够有效避免运输隐患,提升整体安全管理水平。想要建立科学化的运输系统:一方面,基于煤矿的生产企业而言,需要重视运输系统当中轨道的铺设,提升轨道铺设质量,达到验收标准,为科学化的运输安全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对机电运输设备进行定期维护。由于运输设备具备复杂性特点,在安装之后需要进行定期维护,掌握零部件维护以及运输方面的需求,检查磨损、破坏以及零部件老化问题,全面检测健全隐患可能发生点,在根本上提升机电运输设备安全性能。只有保证上述两个方面内容的建立,才能够建立科学化的运输系统,提升整体运输性能,为煤矿的安全管理提供发展保障,确保机电运输设备的安全运行,为企业创造最大效益。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煤矿机电的运输在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尤为重要,需要提升到与企业发展同等位置。煤矿机电的安全管理以及运输隐患,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煤矿企业的发展状况,与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可见,排除煤矿生产当中的各项安全隐患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宋涛.浅议煤矿机电运输安全管理及隐患预防[J].绿色科技,2013,5(12):215-216.
[2]李利勇.煤矿机电运输安全管理及隐患预防策略探究[J].知识经济,2014,4(5):81-82.
[3]郝永勤.煤矿机电运输安全管理及隐患预防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4,10(8):68-70.
【关键词】机电设备;技术改造;安全运行
1.加强机电设备基础管理
1.1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
在煤炭行业中,机电设备管理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必须有一套健全的机电管理制度,如《机电设备管理制度》、《斜巷运输管理制度》、《机电设备大、中修管理办法》《机电设备档案管理制度》等,让设备管理人员在设备管理中有章可循,严格按各种管理制度开展工作,确保设备管理工作的顺利运行。
1.2建立完善管理机构
我们要把“抓住机电就是出煤”这句话落到实处,要在企业中形成完善的设备管理体系,集团公司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领导、协调设备管理与维修系统的正常运作,各基层单位设置专职的设备管理机构,负责制定设备全过程的管理制度和设备管理目标,并组织实施和考核,组织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完成企业管理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各个机构在设备的选型、采购、现场管理、设备维修、备件质量管理、设备档案资料管理、设备报废等各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所有设备管理人员严格按照设备管理制度和工作要求,随时对设备的使用,维修情况及设备的技术状况进行检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1.3加强设备的监管力度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设备是企业实现其经济目标的物质基础,为保证设备的完好率、待修率、事故率,达到有关规定的目标,就要将各项技术指标作为考核内容,分解到各个生产矿井和基层单位,对生产矿井和基层单位实行月考核、季评比、年表彰,从而调动各生产矿井和基层单位抓好设备管理的自觉性;为保证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各单位要设置专职设备管理人员,专职设备管理人员按工作需要分为仓库管理人员、地面现场使用管理人员、井下现场使用管理人员,并且实行分片包干制度,对专职管理人员的工作,由上级领导负责监督。凡是上级领导查出的问题,而专职管理员未发现,对专职管理员进行处罚,并由其监督整改。凡专职管理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下发整改通知单,限期整改,并对使用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处罚。严格遵循“四不放过”原则,对当事人及部门领导进行严肃处理,并通报批评,使大家从中吸取教训,降低事故率。严格配件及材料的质量和计划管理,保证设备的良好性能。
2.狠抓机电设备检修任务
加强机电设备的检修是企业保障安全生产,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管理途径之一。
2.1机电设备的日常检查检修
针对生产实际,生产单位要制定机电设备日常检查、检修管理办法,并确定每日检查、检修时间。各生产单位根据本单位生产实际,每天拿出2~4 h时间作为设备的日检时间,由包机维修工负责,对设备进行检查、检修,确保设备一般隐患不过班,重大隐患不过天,杜绝设备带病运转,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2.2定期检查检修
各生产矿井要严格执行每年不低于12个检修日进行停产检修制。各生产矿井根据设备平时检查、技术测定及运行状态,年初由机电矿长组织有关设备管理、维修人员进行编制当年设备停产检修计划,并严格按计划抓好落实,检修重点要放在平时不能停运的设备上,重点解决设备零部件磨损或腐蚀超限,恢复设备技术性能,对设备进行技术鉴定,更换油等,确保机电设备性能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2.3设备的大修
集团公司要根据各单位设备使用状态,技术鉴定情况,每年编制设备大修计划,上报批准后,将费用分解到各有关单位组织实施,职能部门监督执行。同时应建立设备大修质量验收制度。由职能部门、承修单位、使用单位三方面验收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否则,不予结算修理费用,并责令其返修至验收合格为止。在管理上要掌握规律,完善制度,严格考核,防治结合,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设备维修质量。
3.重视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早就成为人们的共识。科学技术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发展,在煤炭行业中,技术改造是企业走向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装备水平和新工艺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要想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就必须尽可能的依靠科学进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本着少投入,多技改的原则加大更新改造的力度,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依靠科技进步,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加强机电设备质量标准化工作
在煤炭行业中,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的七个主要专业中,机电、运输就占了两个专业。同时,一个矿井机电、运输质量标准化程度的高低,对该矿井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整个矿井安全生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搞好质量标准化工作,必须依靠和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特别是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要真正认识到没有质量标准化工作,就没有安全生产,就没有效益,使大搞质量标准化工作成为职工们的自觉行动。同时,开展一系列竞赛、会战等活动,形成竞争激励机制,促进操作、维修人员的责任心的提高,降低机电运输事故率,为机电运输事故向零突破奠定基础,对机电设备质量标准化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质量标准化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次检查就完事大吉的事情。因此,对机电设备质量标准化工作要做到持之以恒,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质量标准化工作,应做为我们平时工作的重中之重来常抓不懈。只有抓好了机电运输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才能为所有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奠定基础,才能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保证。
总之,在煤炭行业的发展中,抓好机电设备管理工作,要不骄不躁,不断学习和总结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改进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以管理为重点落实到位,消灭机电事故隐患,才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矿井的安全生产,才能真正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科]
【参考文献】
[1]薛三年.浅谈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J].科学之友,2011,(05).
资产是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保障,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管理定式思维影响,让企业在实际管理中仍然表现出许多问题与不足。首先,管理意识偏差问题非常严重。大多数企业管理者仍然将管理重心放在资金管理方面,对于已经购置的资产管理意识不足,甚至不甚关心。有些企业管理者虽然明白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却不具备更为具体的管理知识,从而让管理工作质量一直无法有效提升。其次,在人员队伍方面素质偏低。资产使用人员不了解资产使用规范、特性以及方法,从而让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本可以避免的过早劳损、废弃问题,还有部分人利用制度缺陷中饱私囊,不仅给资产管理工作造成严重阻碍,同时给整个企业的资金周转以及资产管理安全造成严重危险。在管理队伍素质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不具备相应的管理技能,工作责任心自觉性较差等,让资产管理工作一直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再次,具体管理制度方面显得比较粗糙简单,无法实现真正的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无论是资产的购置审批还是运输环节乃至后面的入库管理、使用管理以及最后的报废回收,都没有进行更为详细的制度说明及责任确定,从而让资产使用及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难以找到责任人,从而让企业背负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制约企业的健康发展。最后,在监督及监管机制建设方面也存在许多缺失和问题,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机制,缺乏有力的制度约束,同时也缺乏大环境中的外部监督与约束,从而让资产管理工作一直处于自说自话的状态,难以实现真正的质量提升。
2加强企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的措施研究
前文我们大致分析了企业资产管理之所以一直停滞不前的几个方面原因,所以想要切实加强管理工作质量就必须将这些问题进行很好的解决,必须从这些方面有的放矢的寻找应对措施。
2.1树立科学资产管理意识
资产管理工作虽然是财务管理的一个分支,但是与其他财务管理项目相比又具有相对的特殊性,所以正确的资产管理意识树立不仅仅是要正确认识资产管理重要性,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具体内容的学习与掌握,尤其是对于企业领导层来说,加强学习才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运筹帷幄指导具体工作,才能够为资产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2.2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首先,要重视资产管理专门队伍的建设,不仅需要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专门素质,同时还要加强外部人才引进,加强兼顾企业管理、资产管理、资金管理以及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引入,为企业打造一支强有力的素质过硬的管理团队。在被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方面,要在加强资产管理相关知识的宣讲教育的同时加强她们本职工作的技能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有能力也有精力更有这个意识去执行资产管理相关制度,才能将日常工作与资产管理制度进行更有力的结合。
2.3加强具体制度建设
资产一般可分为固定资产与普通资产两种。这两种资产不仅是从价格方面有明显区别,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也同样差异较大。
(1)普通资产管理制度。
对于普通资产来说,制度建设相对简单,在资产的购置方面应该推行集中采买制度,从而有效降低资产采买的单价,降低采购成本,在使用申领方面要严格核查实际使用情况,避免浪费与私带。
(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固定资产由于其价格昂贵,对企业的生产建设作用突出,其管理工作也相对复杂,因此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体系来加强管理。而在推行新制度之前首先要在企业内部进行固定资产的全面清查,同时根据国家新的固定资产管理条例将不符合固定资产规定的资产从固定资产管理名录中清除出去。在切实掌握现有资产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才能够着手制度的研究与建设。第一,在固定资产采购审批环节,要切实加强对提出采购申请的部门进行有效调研,避免部门间不合规范的盲目攀比和重复建设。第二,固定资产采购应该推行招投标制度,通过公开的招标信息吸引更多投标企业来参与,这样能够帮助企业择优选择,避免采购人员与供货商之间的暗箱操作,降低采购成本,提高固定资产的采购质量。第三,在固定资产由供应商向企业运输的过程中,要加强安全管理,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为固定资产的运输购买运输保险,避免企业无辜承担因人为或非人为原因造成的损失,降低资产管理风险。第四,在固定资产运输到目的地之后要进行入库前的检查与复核工作,再次确认即将入库的固定资产符合采购合同的内容及规格、价格和性能,同时推行库管、运输方、供应商、经办人的多方汇签制度,加强责任落实。第五,在入库管理环节,要推行一对一的档案跟踪管理制度,档案记录不仅要包括入库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同时还要追加采购环节、运输环节的相关内容,便于日后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追查直接负责人。第六,在固定资产维修保养方面也要执行专人专岗制度,并签订维修保养责任契约书,加强维修保养技术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与使命感。第七,在报废回收环节,需要再次就申请报废回收的固定资产进行再次检查,避免因为个人私利而出现的资产变卖、转让等违反违规问题。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