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安全培训制度

供应链安全培训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安全培训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供应链安全培训制度

供应链安全培训制度范文第1篇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企业外包业务的增多,供应链也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不可或缺的一环。而供应链上的企业也对职业健康与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报告中,供应链被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供应链是初始网络,也就是企业和为其提供特定商品和材料的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第二类供应链是二级网络,也就是企业和其合同商,和提供具体服务项目如维护、建筑、清洁等服务的次级合同商的关系。

很多公司的运营离不开供应链上的企业,因此职业健康与安全面临的诸多挑战,仅靠一个公司是无法解决的。供应链往往由一个公司或组织来控制或管理,这类企业被称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决定了供应链的主要形式。核心企业由供应商提供物品或原料,与提供服务的企业或商品生产商签订合同。例如,一个建筑或维护项目通常包含一个初级承包商,这个初级承包商还会雇佣次级承包商,在确保工作安全方面,这个项目便拥有了复杂的公司关系。这个例子表明,单个的公司可以采取积极的行动,但是不能独立“解决”职业健康与安全的问题。简单的供应链和一个公司和其供应商之间的多种关系可见下图。

如图所示,初级网络和二级网络都受政府、NGO和客户等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其中,政府是很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可以通过制定政策、实施经济激励和指定采购等措施确保职业健康与安全制度积极稳妥地实施。

此外,作为初级和二级网络的一部分,核心企业为了应对压力和外部激励,会采取战略性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政策,并将其拓展到整个供应链层面。

初级网络的核心企业和其供应商

通常来说,核心企业通常具备如下特点:控制供应链;和客户有直接接触;决定产品和服务的形式。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那些知名品牌的企业更容易受到利益相关方如NGO的关注,比如,H&M就被认为对其供应链上的印度厂商负有责任;诺基亚则由于亚洲工厂的劳工条件而备受指责。总的来说,品牌企业供应链上的厂商的劳工情况、环境污染和使用有害物质等问题较易受到关注。因此,核心企业可以在其供应链内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包括职业健康和安全在内的环境和社会标准。

核心企业可以运用多种措施对其供应链上的企业施加影响以提高职业健康和安全标准。根据研究,有两种策略比较行之有效,第一种被称为“供应商的风险绩效管理”。采取这一策略的公司主要是因为对公司名誉的重视。这些企业往往会对供应链上的企业的环境和社会标准进行评估,只有达到标准的供应商才会获准进入供应链。这其中,环境和社会标准对提高职业健康和安全扮演着中心角色。第二种策略是“绿色产品供应链管理”。这些与产品有关的倡议通常来自单个企业或行业组织。这种策略通常在供应链中通过提高产品生产的环境和社会条件的方式来提高职业健康与安全。在实践中,这两种策略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互关联的。本文将重点讨论初始网络供应链中的通过“供应商的风险绩效管理”战略来提高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相关实践。供应商的风险抵御和绩效保障管理

采购商采购战略

这一战略要允许居于有利市场地位的采购商去影响供应商,督促其提高职业健康与安全水平。在这一战略中,健康和安全标准被用作挑选供应商的基本条件。不过,也有学者指出,这一战略通常在二级网络中运用。通常来说,实施采购商采购战略时,要同步跟进审核和检查等措施,以保证采购的公平性。

案例1:RESPIRO——采购中的责任

RESPIRO代表采购中的责任。这一由EUROCITIES和ICLEIF发起的项目,旨在帮助和提高将社会和道德需求融入采购过程的相关经验交流,无论是在官方采购还是私人采购中。这一项目包含两个指南:纺织服装业社会责任采购指南和建筑工程社会责任采购指南。

例如,纺织服装业社会责任采购指南包含了职业健康与安全的议题,如在纤维培养和染色过程中减少有毒物质的运用,这些有毒物质不仅威胁工人的健康和安全,还对穿着由此制作的衣服的人们带来健康威胁。PESPIPO指南规定了技术标准,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禁用有毒化学品和有关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的条款,例如个人防护措施和职业健康与安全培训等。

案例2:社会购买

2010年,欧盟委员会公布了一个名为“社会购买”的指南。这个指南旨在使政府机构增强采购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意识,认识其潜在益处,并解释了在现存的欧盟法律框架内如何实施这种采购方式。项目认为政府机构应在他们的采购过程中考虑社会责任,不要仅仅关注价格,还要关注价格所带来的最好价值。

案例3:CARPE——城市作为负责任的购买商

CARPE项目是在欧洲实施的一个项目,其运作时间为2004年-2005年。这一项目由总体就业董事会和欧盟社会事务和机会平等委员会共同建立。项目集合了巴黎、斯德哥尔摩等12个欧洲城市,推动这些城市探索在政府采购中如何较好地采纳社会和环境标准。

项目指南通过采购合约来规范工作环境的安全和健康等议题:技术规格要细化健康与安全的标准,这些标准可以通过采购合同来实现;政府机构在采购中,可以运用选择标准,将那些没有立法保护员工安全的企业淘汰出局;运用规范来评估合同实施的质量,通常这些评估与员工激励和工作环境有关;在合同执行过程中,政府机构可以将供应商的义务与社会责任标准挂钩。

管理标准

在提高职业健康与安全中,各种管理体系也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些管理体系可以在评估供应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ISO 14001和生态管理和审核计划(EMAS)认证中有关环境的规定;

SA8000中关于工作环境和人权的规定;

《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规范》即OHSASI8001中关于健康与安全的规定;

ISO 26000中社会责任条款的规定。

上述这些标准是自愿性的,由第三方制定。这些认证需要对企业或组织行为和管理体系进行公开描述。一旦企业采纳了这些标准,其经营会被监控以确保他们的产品服务符合规定。专家指出,在供应链中,这些由第三方认证的标准对供应商和采购商都是有益的。当供应商被一个独立的认证机构进行审计和认证时,他们便不需要由每一个客户再进行审计,这样可以节省审查的次数和相关费用。此外,来自第三方的独立认证表达了对企业的“合理信心”。而消费者可以通过购买经过认证的产品或服务来表明他们尽了“关注义务”。

行业合作

行业合作和多利益相关方联盟的出现是为了应对供应链中的发展议题,尤其是那些极具挑战性和复杂的议题,通常来说,这些议题单个企业往往无法应对,因此各方联合起来应对这些挑战。另外,这种合作还可以增加效率,减少重复,避免传递相互矛盾的信息。行业合作的例子有以下几种:

AIM-Progress:这是一个由24家快速消费品公司组成的组织,其成员包括百加得、吉百利、好时、卡夫、玛氏、雀巢、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宝洁、联合利华等品牌公司。这些公司承诺在其供应链中履行国际劳工标准。AIM-Progress的品牌公司意识到在全球供应链中,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存在多种审核标准,因此希望通过寻求共同的标准进行评估,并通过名为“Progress”的项目来推广企业社会责任。

Business Social Compliance Initiative(BSCI):倡议商界遵守社会责任组织(BSCI)成员由零售公司及协会、进口商和生产公司组成,是欧洲社会一个针对遵守社会责任的普遍监控体系。该组织认为有责任去为生产其产品的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并认为这一责任应延伸到所有为BSCI成员生产的员工,不论其是由BSCI成员直接雇佣的员工,还是由第三方分包商和供应商雇佣的员工。为了形成具有一定影响的和促成社会可接受的生产条件,BSCI成员制定此《行为守则》。BSCI成员在全球的所有供应商也有义务遵守这一《行为守则》。

Ethical Trading Initiative(ETI):道德贸易联盟(ETI)是由英国国际发展部和私人部门出资赞助成立,参与ETI的公司和组织有:C&A,Sainsbury’s,the Cooperative Wholesale Society和拯救儿童、公平贸易协会等非政府机构。ETI目的是通过设立针对在发展中国家采购公司社会责任的论坛以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条件。

Global Social Compliance Programme(GSCP):全球社会合规方案(GSCP)是由家乐福、麦德龙、Migros、乐购和沃尔玛等全球知名零售商倡议组成的。截至目前,已有650多家全球性零售商、制造商、服务提供商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了这个组织,共同致力于制定一套全球通用的可持续提高劳工标准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方案。GSCP可帮助供应商减少被审核的次数。供应商只需符合一套标准即可满足不同买家的社会责任要求。这也意味着审核费用的减少以及保留因多次审核而流失掉的生产力。与此同时,对买家而言,减少审核供应商的次数,也就释放了更多的资源作后续跟进或补救。

与供应商合作

供应链安全培训制度范文第2篇

 

1 信息环境下的企业管理路径

 

1.1 完善管理信息化建设体制

 

企业要加快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范信息化标准体系,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首先,企业要成立信息化管理部门,负责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全面推进,并且结合企业信息环境和管理需求制定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专项经费管理制度、信息化工作考核制度等,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制度化开展。其次,明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重点,如生产指挥调度管理系统、资金管理系统、会计核算系统、移动办公系统、物资采购管理系统等,提高企业对各项经营活动的管控能力。最后,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技术支撑、基础建设、安全保障、业务应用等方面的标准,从而确保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质量。

 

1.2 建设企业ERP系统

 

企业要结合经营管理实际情况,引入ERP系统,从供应链管理层面推动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有机整合,提高企业集成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企业供应链运作效率。在ERP系统的支持下,企业要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完善财务管理系统功能,促使业务产生的信息实时传递到财务部门进行处理,同时也将财务信息、财务报告及时提供给企业管理层进行查阅,并将其作为企业经营决策的可靠依据。

 

1.3 优化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

 

在信息环境下,为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进行优化。首先,企业应当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的且包含绩效考核、员工培训、人才能力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并通过对相关流程的梳理,促进企业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其次,企业可将一些重要的项目作为契机,实现人力资源与企业管理要求的对接,遵循现代企业管理的思维方式,开展相关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工作,如员工绩效考核、领导干部测评等,借助项目成果,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管理水平,由此能够推动企业在信息环境下的稳定、持续发展。

 

1.4 加强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管理

 

企业在建设信息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风险,为此,企业应当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加强风险管理。企业应当建立相对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在该机制建立的过程中,要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所有风险予以充分考虑,针对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管理。实践证明,大多数风险都可以通过相应的方法进行防控,其前提是需要对风险进行准确的识别,但必须指出的是,风险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特点,并且有些风险是很难进行预防和控制的,因此,企业在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时,必须制订出一套能够应对突发意外事件的方案,从而在意外发生时,能够进行解决,避免造成损失。

 

2 保障企业信息安全的体系构建

 

在信息环境下,信息安全是企业开展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为此,企业要结合管理实际需求,构建起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2.1 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企业在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可采取如下技术措施。

 

2.1.1 对远程接入进行严格控制近年来,虚拟专用网络技术(VPN)获得了快速发展,由此大幅度降低了远程接入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与此同时,移动办公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远程接入的发展,为确保远程接入的安全性,企业可以应用USB KEY身份认证或是动态口令等方式,对远程接入进行安全控制。

 

2.1.2 IPSec企业内网中存在一些非受控终端,这些终端的存在给黑客提供了访问企业网络的路径,为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企业可以应用IPSec,由此能够对内部终端进行管理和控制。

 

2.1.3 入侵检测这是防火墙的一项补充技术,能够对网络传输进行实时监控,当检测到可疑的数据信息传输后,会自行发出报警。通过入侵检测,可以使企业对来自外部的恶意攻击进行有效的防范。

 

2.1.4 确保无线网络安全大部分企业的办公区域内都有无线网络覆盖,其在给企业和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信息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为确保无线网络安全,企业应当采用比较安全的协议,如WPA或WPA2等,也可借助EAP协议对无线网络进行访问控制。

 

2.2 加强访问控制

 

在信息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加强访问控制,来确保网络信息安全,具体可采取如下技术措施。

 

2.2.1 密码策略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密码的强度等级越高,破解所需的时间越长,正因如此,使得提高企业用户的密码强度等级成为访问控制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为此,企业应当制定合理可行的密码策略,并借助相关的技术措施确保策略的执行。

 

2.2.2 权限管理企业应当对身份管理平台进行完善,以此为依托对员工的权限进行管理,并实行企业内部网络应用单点登录的策略。

 

2.2.3 构建公匙系统该系统是访问控制的核心,通过它能够有效提高无线网络访问授权、VPN接入的安全水平。

 

2.3 加强信息安全监控与审计

 

企业在加强信息安全的监控与审计方面,可以采取如下技术措施。

 

2.3.1 扫描病毒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网络信息安全监控手段,通过防病毒软件系统,可以对病毒进行自动扫描,并针对操作系统存在的漏洞,自动进行相关“补丁”的更新,由此大幅度提升了桌面终端的安全性。这种技术措施需要将客户端安装在企业用户的终端设备上,当终端与企业内网进行连接时,病毒扫描软件便会启动,并对将要接入的终端设备进行评估,通过之后,才能与企业内网连接。

 

2.3.2 防控体系针对网络黑客的恶意攻击,企业应当构建相应的防控体系,该体系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能够实时更新的防病毒软件、可以过滤掉不安全信息、邮件及非法网页的网关、入侵检测系统等。

 

2.3.3 记录与审计企业应当配置日志审计系统,借助该系统对信息安全事件进行收集,进而生成审计记录,据此对安全事件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处理。

 

2.4 加强员工信息安全培训

 

在信息环境下,企业网络信息安全需要凭借全体员工来维护,为此,企业应当加强对员工信息安全方面的培训,借此来增强他们的信息安全意识。为使培训效果最大化,必须保证培训工作的实效性,首先,要做好网络管理人员的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可将培训的重点放在网络设备的安装与调试以及软件的配置上。其次,应加大对企业领导层的培训,通过培训使领导层认识到提高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以便获得他们的支持,使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最后,应当加大对网络客户端上用户的培训,培训的重点为实际操作,并在培训完毕后,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要求用户严格执行,从而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

 

3 结 论

 

在信息环境下,企业要积极推动管理信息化建设,将其渗透到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多个管理领域,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与此同时,企业也要认清管理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针对信息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做好员工信息安全培训工作,保障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顺利实施,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供应链安全培训制度范文第3篇

一、责任报告方面

1.报告的沿革

Vattenfall自2001年首份社会责任报告以来,已经了12份报告。从2003年到2011年,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指标框架为依据,按照GRI的具体指标,向各利益相关方公开披露经济、环境和社会绩效信息。2013年,Vattenfall了首份整合报告,名称为《新能源宏图――2012年报(含可持续发展报告)》,将公司财务信息与社会、环境绩效、公司治理等可持续发展内容加以有效整合,统一披露。

南方电网公司从2007年首份报告以来,已了6份社会责任报告,参考G3、GRI电力行业补充标准、CASS和ISO 26000等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南,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报告风格和模式。

2.下属公司报告的情况

Vattenfall的二级单位都不报告,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在整体报告中披露。南方电网公司从2009年开始,五省区电网公司均省公司的社会责任实践报告,是唯一所有下属省公司都社会责任实践报告的中央企业。2012年,新成立的省级供电局深圳供电局和广州供电局也加入报告行列。

3.报告的框架

Vattenfall报告的目录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首先介绍了公司面临的外部市场形势与价格趋势以及公司应对形势变化的策略;然后按照公司价值链的逻辑,分别介绍了公司在每个环节的责任内容、责任管理与实践,最后介绍了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及财务、审计信息。南方电网公司考虑公司行业特色、GRI及三重底线理论要求,报告主体为电力供应、绿色环保、经济绩效和社会和谐四大部分。

4.报告的表现形式

两家公司的报告都注重阅读体验。Vattenfall报告在“CEO访谈”部分选用了四张姿势、表情不同的总裁照片,比较轻松灵活。南方电网公司2012年报告,用问答方式展开董事长致辞,也方便利益相关方理解。

Vattenfall报告采用横排,比较特别。灵活运用图片、表格和逻辑图,直观、形象、条理分明地披露信息。南方电网公司报告将内页版面分成三大块,也比较清晰。中间正文处呈现履责行动和采取的重要措施;两侧留白,集中展示关键绩效、利益相关方评价、公司面临的挑战等利益相关方比较关注的信息;底部横栏,用于展示案例、图片、小知识等内容。

5.报告的实质性

Vattenfall报告围绕“新能源宏图”的主题,重点介绍了公司新能源发展战略构建良好的客户关系、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等实质性较高的议题。南方电网公司报告围绕四个责任领域,披露了电力供应业86%的核心指标,实质性也很好。

二、责任管理方面

1.社会责任理念

Vattenfall将完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实现财务指标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确定了环境、商业伦理等7个可持续发展的领域,识别了所有者、决策者等9个利益相关方群体。南方电网公司确立了“万家灯火 南网情深”的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对客户的热忱服务之情、对员工的悉心关爱之情、对社会的拳拳回报之情,实质是负责任地对待政府、客户、员工等每一个利益相关方。

2.公司发展战略

Vattenfall在2010年提出了新的战略方向,确定了四个核心战略领域,即运营卓越性、保持北欧市场的强势盈利地位、采取更多措施降低公司碳排放量、持续增长可再生能源产量。2012年,Vattenfall董事会通过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提高能效”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南方电网公司制定了面向2020年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明确了成为服务好、管理好、形象好的国际先进电网企业的战略目标。

3.社会责任组织架构

Vattenfall 2012年将企业社会责任部和环境部合并组成可持续发展部,总部有5名专职员工,组建了130人左右的推进网络。南方电网公司在总部战略部设置社会责任处,在省公司设立社会责任科,在基层供电局明确专兼职人员,形成了三级联动的社会责任组织体系。

4.社会责任管理制度

Vattenfall在公司在《行为准则》中的道德指导准则强调,每一名员工都有责任确保公司达到利益相关方的高度期望。南方电网公司近年相继制定了社会责任工作规划和管理办法、社会责任管理提升和贯彻落实中央企业“十二五”和谐发展战略的工作方案、社会责任示范基地管理办法等制度,推动社会责任工作深植基层。

三、相似可持续发展实践

透过社会责任报告,我们可溯源发现两家公司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做出的不懈努力。

1.在环保方面

Vattenfall火电发电量占46%,201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9,400万吨。它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目标,计划到2020年降至6,500万吨。2012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降到8,500万吨。Vattenfall为电能提供《环保产品声明》认证,在北欧市场是独一无二的。Vattenfall联合欧洲其它主要能源企业,共同发起“Better Coal”倡议,致力于持续提升煤炭供应链的企业社会责任,提升煤炭清洁利用水平。

Vattenfall还采取措施减少运营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每年,都在河流和溪流中养殖大约200万尾鱼,每隔三年跟踪了解瑞典境内大型水库对河流调节的影响。Vattenfall向瑞典家庭推出“一公吨生活”活动,通过高效家居、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专家建议等方式,帮助Lindell一家每人每年的碳足迹从7.3公吨多减少到1.5公吨。三分之一的北欧家庭认为活动有趣,提升了自己的节能意识。

南方电网公司同样珍视环境,大力推进“西电东送”,促进西部清洁水电开发和利用,开展节能发电调度,提高清洁能源占比。截至2012年底,南方电网区域内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占44%,高于全国28%的平均水平,单位发电量化石能耗198克标准煤/千瓦时,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5%。公司专门成立综合能源服务公司,开展“绿色行动”、“百、千、万”工程、能效管理等项目帮助客户节能。2012年帮助客户节约8亿千瓦时,相当于五省区人民可多用9个小时电能。

2.在客户服务方面

Vattenfall注重与工业客户的合作,除输送电力和热能外,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南方电网公司从客户需求出发,公布客户服务承诺,建立全方位的客户服务机制,为客户提供优质、方便、规范和高效的电力服务。

3.在供应商管理方面

Vattenfall制定了对工作事故“零容忍”的目标,帮助供应商、承包商一同营造安全的工作环境。与所有供应商签署《供应商行为准则》,促使供应商遵守所在国的健康、安全法律。南方电网公司开展电建承包商安全培训,发起金蜜蜂2020低碳行动倡议等,提升供应链的安全与环境管理水平。

4.在反腐败方面

Vattenfall将商业道德作为公司行为的基本原则之一,融入到管理体系中。南方电网公司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创新开展廉洁从业教育,构建了大监督格局。

四、有差异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供应链安全培训制度范文第4篇

成功经验

除了先进的项目运营管理机制、多元化的业务架构、优秀的企业和员工文化外,柏克德公司的成功,还得力于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1、重视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在工程管理上,柏克德公司提出“安全第一、质量至上、保证进度,三者统一于利润”的原则。坚持工程质量第一是公司成功的重要因素,质量在其业务活动中的重要性是至高无上的。

在安全管理方面,柏克德公司领导层认识深入,政策和制度到位,员工参与意识强,公司每个区域部门都有负责安全与健康的主管。柏克德公司在总部建立了强大的安全技术支持系统,投入很多安全专家致力于安全管理研究、安全施工技术和个人防护技术,开展调查事故、分析原因、制定措施、编制计划等流程,为现场安全健康与环境工作提供支持。另外,公司坚持为每个工程建设员工投了相应的工程人身保险,全面保障员工利益。柏克德公司将相当多的资金用于对员工安全的保障和保险,使其工伤死亡率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柏克德公司90%的项目都达到零工时损失的行业领先记录。安全第一的宗旨,不但有助于作业人员的安全,还有利于维护客户安全,因为事故率越低,保险费就越少。

2、先进的信息系统管理能力。柏克德公司非常重视信息系统的研发,信息技术的提升不仅加速了公司工程建设的时间、降低了项目成本,同时也保障了项目质量,实现全球统一管理与运营。柏克德公司不断开发新一代应用程序,创建基于大功率网络导向的物流和协作工具,发展新的网络技术,方便世界范围内的安全沟通,时时了解全世界项目进程、物料价格信息等。特别对一些没有基础通讯设施的地方,创建移动的语音网络通话、数据、语音环境,支持丛林、沙漠内的项目等。先进的信息系统优势令柏克德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提供最好的工程师、项目经理、采购专家和物流专家为项目服务,从而提高了公司处理各类复杂项目的能力,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3、融资能力强。柏克德公司具有很强的融资能力,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同时也为公司总承包业务奠定了良好的资金基础。BEN是柏克德旗下专门从事项目发展、融资和投资管理的公司,主要提供项目拓展、结构化融资和信贷方面的专业顾问服务。自1990年以来,BEN已经成功帮助客户通过商业银行、多边贷款机构、一揽子国际贷款机构、出口信贷机构和资本市场融资安排了超过340亿美元的融资。除此之外,柏克德公司还提供投资和资产管理服务。通过与业主密切合作,柏克德公司已经成功投资了近80个项目,总值超过320亿美元。

4、较强的施工管理能力。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积累,柏克德公司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施工管理规范。柏克德公司的一整套集成化软件工具可以加速处理施工组织方面的问题;公司拥有的全球化高速通讯设施使公司人员能够时时保持联系;公司通过3D模型设计、4D工程进程监测技术也让公司的施工管理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000年,柏克德公司将六西格玛运用在包括工程建设和区域公司的管理上,组织近一半的员工进行培训,并在企业经营的各方面提升了绩效,为公司和客户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目前,公司已具有近10年的六西格玛管理工具的应用实践经验,未来也将运用在更多的项目中。

5、创新。柏克德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创新优势,向高科技工程项目转移,不断进入企业较少、利润率相对较高的行业,从而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如今,柏克德公司承接的创新项目主要有波士顿主干道和隧道工程、英吉利铁路隧道工程和汉福德环境修复项目等。

柏克德带给中国建筑企业的启示

柏克德公司的成功,对中国的建筑企业有诸多可借鉴之处,简要摘列几点如下。

1、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在社会竞争中,企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研发能力的好坏决定着工程建设企业是否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中国的建筑企业要加大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重视对相关材料、技术、工艺、产品的超前研发,通过研发创造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研发的同时,要注意借助信息管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强化开发与应用智能技术,利用专家库、知识库、高水平的3DCAD辅助设计系统和集成化的项目管理系统,构建更易于操作的施工环境,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重视培育工程总承包能力。在产业分工中,我国工程设计和施工是相对独立的。施工和设计相分离的状况在总体上造成我国工程企业整体实力不强,不能满足国际上通行的获取大项目的资质要求。同时,由于企业能够完成的承包工程项目范围比较窄,因而对某类工程项目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一旦获取该类项目受阻,就会陷于被动。我国企业要强化施工和设计两方面的能力,可采取两种发展方式:一是内部扩张,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施工管理优势,向相关产品和产业发展;二是外部扩张,通过资产购并、重组,逐渐整合工程设计业务,把建筑和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承揽EPC总承包项目的整体实力。

3、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网络信息平台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和支撑,建立以企业总部为核心的网络与通信系统,有利于对项目进行动态控制。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施工企业进行跨地区承包及国际工程承包,分散性日益成为施工企业活动的特点。通过逐步建立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实现承包商与业主之间及项目分包商之间的有效沟通,优化材料功效。另外,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企业管理信息化也是实现资料互换、信息共享,整合企业合作资源,进行成本控制的关键。中国建筑企业还要着手推广应用管理软件,这将使项目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通过规范作业流程,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有效控制质量,并通过对进度和费用的综合监测,提高资金管理与运作水平。

供应链安全培训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事故防范 石化生产事故 事故致因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石化企业生产事故也呈现上升势头。一方面,石化企业生产自动化程度高,装置高度密集,原材料一般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这些物品一旦遇到点火源,极易发生火灾和爆炸,且火势猛、传播速度[1,2];另一方面,我国石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与管理方法的滞后,安全生产运作存在着漏洞。这些导致石化企业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对于石化企业此类高危生产企业而言,一旦引发事故,其灾难性的后果是显而易见。

在以往对我国石化企业生产事故分析中,大多是采用描述性的统计分析,即仅仅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3]。这些统计信息虽然对石化企业安全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由于石化企业生产事故引发因素比较复杂,简单的统计分析不能找到影响安全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有必要对引发石化企业生产事故的原因信息进行深度挖掘,找出引发事故的关键因素。

1.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石化企业生产事故致因因素评价

1.1 因子分析法简介

因子分析是一种以最少的信息丢失为前提,研究具有相关性的较多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将原来较多的变量综合成几个新变量的数据挖掘技术。其步骤为依次为:因子分析适应性检验、抽取共同因子、因子旋转、决定因素与命名、计算各样本的因子得分[4]。

1.2我国石化企业生产事故致因因素评价模式

安全生产虽是一项系统工程,但并非所有因素都会显著引发事故发生。识别事故致因因素中的关键因素,对石化企业生产事故防控体系的建立具有指导意义。基于此,本文将因子分析法引入到我国石化企业生产事故致因因素评价中来(如图1),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分析大量石化企业生产事故背后各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将较多的致因因素浓缩为几个综合性的因子,探索我国石化企业生产事故中的主要致因因素,找到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以使石化企业能够做出相应的对策,防止石化企业生产事故的发生。

2.石化企业生产事故关键致因因子的识别

2.1样本及指标的确定

样本是选自我国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0-2011年的219起石化企业生产事故报告,通过对这些事故报告的阅读,发现对于石化企业生产事故引发原因的描述有:技术水平差、决策失误、注意分配不当、经验不足、从众、习惯、侥幸、疲劳、生理压力、生物节律混乱、安全机构设置不合理、没有设置安全监督管理人员、无监测设备、采用落后工艺流程、工艺流程不成熟、生产设备设计不充分、生产设备设计错误、生产设备维护不及时等。

结合事故致因理论,选取14个指标,分别为V1员工安全意识(从众、习惯、侥幸)、V2员工操作技能(技术水平差、决策失误、注意分配不当、经验不足)、V3员工生理因素(疲劳、生物节律混乱)、V4任务分配、V5安全生产章程(没有规程、规程错误、规程不充分)、V6安全机构与人员配置(安全机构设置不合理、没有设置安全监督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低)、V7安全教育培训(没有培训、培训不够)、V8生产设备维护、V9信息交流(信息交流滞后、信息不准确)、V10作业环境(雷电、微环境)、V11安全监控技术、V12工艺流程(工艺流程落后、不成熟)、V13生产设备设计、V14日常管理。

2.2 指标量化

在对石化企业生产事故的因素进行评价时,采用D=LC法,其中L代表为危险因素与石化企业生产事故的相关关系,根据事故报告原因的界定,可以分为无关、相关(一般原因、直接原因)、很相关(主要原因、重要原因);C代表事故发生的后果,分为:一般事故、较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据此,指标的量化表如表1:

2.3 识别关键因素

2.3.1因子分析适应性检验

将样本数据输入SPSS软件中,得到14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其中员工生理因素与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低于0.3,即与其他指标相关性差。将员工生理因素踢出后,做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及KMO值检验,其中KMO值为0.827,说明比较适合作因子分析,此外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的相伴概率值为0.000<0.05,原假设被拒绝,认为这13个指标之间是有相互关系的,再次证明适宜因子分析。

2.3.2提取因子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总方差解释表(表2)中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由下表可知,共有四个公共因子初始特征值大于1,这四个公共因子的累积方差解释率达到了72.121%>70%,可以认定这四个公共因子基本反映了前面13个指标的信息。

2.3.3 因子旋转

为了使得到的四个公共因子更有解释,得到更加明确地公共因子,对原有的因子载荷矩阵采用方差极大法进行旋转。结果如表3:

2.4 结果分析

经过因子旋转后,得到4个主因子。分别为:

第一,组织管理能力因子,这一因子主要受任务分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机构与人员设置、日常管理影响,这些因素在这一公共因子的载荷分别为:0.859、0.788、0.848、0.768、0.718;

第二,操作者素质因子。这一因子由员工操作技能、安全意识及受安全教育培训的情况决定,这些指标在公共引资上的载荷分别为:0.840、0.840、0.755;

第三,环境因子,这一因子受作业环境、安全监控技术、工艺流程三个指标影响,这些因素在此公共因子的载荷分别为:0.734、0.824、0.617;

第四:生产设备因子。这一因子受生产设备设计、生产设备的维护两个指标影响,载荷率分别为:0.589、0.886。

根据主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率可知,在公共因子中,组织管理能力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大与其他三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之和相当,也就是说在我国石化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是组织管理能力的不足。

3.我国石化企业生产事故防范对策

根据上文分析,可以认定我国石化企业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主要存在于以上四个方面,特别是组织管理能力方面。因此,我国石化企业生产事故防范的实施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完善企业内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等;根据国家法律规定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及人员,加强日常管理,及时发现事故隐患,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整改过程,检查整改结果;合理分配生产任务,在追求经济利益时兼顾安全利益;同时拓展企业内部信息沟通的渠道,以便安全生产所需信息能够及时传递给需要的人[5,6]。

第二,提高作业者素质。对新入职员工及在职员工应加强安全培训与教育包括思想教育、知识教育、技培训,以增强在职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其安全操作技能。在选聘员工时,应注重考察其安全意识、知识水平、操作技能以及生理状况。

第三,合理优化石化企业环境。特别需改善其技术环境,石化企业的工艺流程应是比较成熟的流程,应摒弃不成熟及落后的工艺流程;对于石化企业这种高危企业还应该设立安全监控机制,以自动化安全监控设施代替人为监控, 提高安全监控的可靠度[7,8]。

第四,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管理。一方面,采购设备时应进行严格的技术检测,对设计不合理的设备不予采购;另一方面,对生产运行中的设备要及时护养,应制定设备护养计划、对需维护的设备制定护养方案、在设备维护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护养方案执行,并及时检查设备维护的效果,根据需要进行再次维护。

参考文献:

[1]姚斌.石油化工生产工艺的火灾危险性与消防控制[J].安徽消防.2002.

[2]顾样柏.石油化工安全分析方法及应用[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3]李乾辉.石油化工生产工艺危险性分析及防火防爆对策[J].江西化工.2011.

[4]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裴宏斌.基于安全阈限分析的炼化企业安全管理策略[D].天津大学;2006.

[6]陈研文.石化企业安全标准化与HSE管理体系的比较和整合利用[D].中南大学.2011年.

[7]马景涛等.石化企业事故应急管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介绍[J].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2010.

[8]宫博.石油化工企业危险性分析及评价[D].东北大学.2005.

作者简介: